我的叔叔于勒續寫范文

時間:2023-04-11 08:02: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的叔叔于勒續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嗨,于勒怎么又起這么早,天還沒亮納!”

“噢,原來是船長先生,我準備起來賣牡蠣啊。”

“你也許該買衣服了,不用再來干這么臟的活了。”

“不是來體驗下層階級的辛苦嘛,順便再掙一些錢。‘

船長悄悄望望四周,等一個人也沒有時,悄悄說:“我說,于總,您千里迢迢從北美回來,就是為了在您員工的船上賣牡蠣啊!這叫我們多愧疚啊!”

“喂,你沒有泄露我的秘密吧?我不是告訴你,說有人打聽我的時候說我是法國大流氓嗎?忘了?”

“沒有啊。”船長說道“我就是按照您說的做的啊!不過,還真有一個人,嗯,我不認識的一個人打聽過你!”

這時,我看看四周,做了一個“噓”的手勢,我心里清楚,我該去看看我哥菲利普他們了,和他們一起住一段時間。

哈弗爾也無非是這樣,當菲利普夫婦回去后,不知經那位精通實事的人知道于勒在船上買牡蠣,于是,若瑟夫的二姐離了婚,再也沒有人上門求婚了。菲利普家整天都是咒罵聲,痛罵那沒心沒肺的流氓于勒。

決定了回家的日期,在星期天,從船上下來,身穿從英國進口的燕尾服,腰帶3G手機,開著勞斯萊斯,因為我想給哥一個驚喜,那天,海面上風平浪靜猶如一塊潔白無瑕的翠玉,這卻施暴風雨的前兆。

到了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小屋,還沒到門口,便聞到了火藥味,接著聽到了咒罵我的聲音,那是克拉麗絲嫂的聲音:“那個沒心沒肺的于勒懶蛤蟆狗,他來信都說賺了財,可你看一看,現在他卻是一個賣牡蠣的老頭,真不是人啊!”他問就是打聽我的人他們見過我?帶著滿腦疑問,隨著一聲“哥……”邁進那棟破屋。

“你是……”隨著菲利普的一聲質問“是于勒?”

“哥,是我呀,您的親弟弟于勒啊!”我回答道“您在船上見過我?”

“是啊,我們本來想接你回來可是若瑟夫不讓你……不介意吧?”克拉麗絲嫂說道,一邊說一邊盯著我的真牛皮鞋。

“不是,是你們說叔叔是大流氓還不讓叔叔認出你們。”若瑟夫沖著克拉麗絲嫂大喊起來因為他感到不解。

“不要亂說話,若瑟夫,被以為你姐出去散步不在你就可以亂說!”克拉麗絲嫂大喊起來。

“我真沒亂說,嗚嗚嗚……”若瑟夫哭說道。

這一句句話像一把把鋒利的刀。沖我飛來,心被刺成五彩繽紛,流出一種叫傷感的東西,手中的車鑰匙緩緩落地,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家嗎?這就是我的親哥親嫂嗎?血紅的夕陽散發著血腥的氣味。

我不顧哥嫂在后面怎樣呼天喊地的喊叫,只顧朝“特快號’走去,因為我明白了一些丑陋的面孔,如此惡心。

而飛利浦則異常高興,于勒走就走吧,最起碼咱因為有一輛名貴的車了,他和克拉麗絲高興的擁抱在一起,并猜測于勒一定干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要不怎么會有這么多的錢來買車,但他們好像看到了許許多多用車換來的錢再向他們招手。

篇2

我站在船頭吹風,我可以看到母親正陰沉著臉和父親討論著什么,我又想起那飽經風霜的臉,心情不禁有些壓抑,我轉頭眺望別處,突然一群華麗衣裙的貴婦人吸引了我。

那色彩斑斕的衣裙晃動之間,我看到一個西裝挺拔的模糊身影,我踮起腳正想看得清楚一點。“若瑟夫!”感覺肩膀被拍了一下,轉頭,原來是父親。“你在干什么?”父親順著我的方向看去。“噢老天!”父親突然尖叫,我也看到了,那個帶著貴婦人走向母親的人不正是叔叔于勒嗎!“快快!”父親連忙拉著我的手急促的走上去。

“嗨!于勒!”父親趕上前,對著還有點沒反應過母親一個眼神,滿臉訕笑的對著微笑的于勒說:“是于勒吧?這么久沒回來!可想你了!”“啊哥哥,過得好嗎?”于勒也滿臉笑容的伸出手和父親擁抱,母親也諂媚的擠上,說著討好的話。

晚上,母親和父親正在船艙里興高采烈地討論著,我在旁邊坐著。

父親說:“真是太好了!”母親也跟著道:“我就說那個糟老頭怎么可能是于勒嘛!”父親笑了笑。我無意瞥到船艙門口的身影,我還沒出聲,便聽到母親繼續說:“若瑟夫真是給他浪費了十個銅板,不過現在沒事了!于勒有的是錢!”父親應和一聲,便說:“時間不早了,我們約好和于勒用餐呢!”

等我們豪華艙時,卻不見于勒身影,只是最后于勒送來了一箱銀票,附帶一張紙條:雖然不知道糟老頭是誰,但是我代他給若瑟夫送上回報。

篇3

【關鍵詞】語文課堂 創新能力 求異思維 發散性思維 質疑精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A-0096-01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國各項事業近幾十年的飛速發展得益于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是我國發展的潛動力和基石。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思想創新等都源于教育創新。因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下面筆者談一談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注重求異思維的培養

求異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使學生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教師長期重視求異思維的培養是培養與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筆者在執教《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時,在讓學生了解作者寫作意圖和重點學習愚公精神的同時,讓學生思考:“愚公的精神確實可佳,但他的這種做法是否是最佳的?”經討論,有的學生提出愚公不必移山,可以開路打隧道;有的說愚公可以搬家……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教師有時在課前或課堂調節時來一下“腦筋急轉彎”,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例如提問:“地上掉有兩張紙幣,一張壹佰元,一張拾元,請問你撿哪一張?”“樹上有十只小鳥,一槍打死一只小鳥,請問樹上還有多少只小鳥?”

教師還可經常與學生談一談名人應變的故事,例如,有一次一個外國記者想為難,向總理提了一個刁鉆的問題:“請問總理,中國一共有幾個廁所?”這樣的問題按一般的思維是回答不上來的,但是總理很聰明,巧妙地說:“有兩個――男廁和女廁。”總理的妙答記者很尷尬,總理這里就是運用了求異思維。

二、重視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注重發散性思維培養。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使學生考慮問題更全面、縝密。

例如,筆者在教學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時,讓學生續寫《我的叔叔于勒》,然后讓學生在班上朗讀自己的作品,結果答案五花八門。有的寫于勒叔叔在船上結識了一位富商,在富商的幫助下,三年后于勒叔叔也很富有,衣錦還鄉了,幫父親實現了所有愿望;有的寫于勒叔叔三年后成了闊綽的人,但他看不慣“我”父母那種重利薄情的為人,只還了之前多用“我”父母的那部分錢,一個子兒也沒多給;有的寫“我”父母良心發現,把于勒叔叔接回家一起生活,雖然日子過得艱難,但很開心。經過這樣的交流,學生明白了答案不是唯一的,潛移默化地發展了創新能力。

三、注重質疑精神的培養

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想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要學會質疑,就要從學生多“問”入手,因為思維是從發問開始的,善于發問或發現問題是質疑的前提。首先,從課題中挖掘問題。這是一種比較直接、常見的方法。例如筆者在教學《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先看課題并思考,然后提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學習效果更佳。長期這樣訓練,學生自然會養成勤問多思的習慣。其次,訓練學生對文章開頭、結尾提出不同看法。筆者在教學《水》這篇課文時,讓學生改寫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很多學生結合上文的意思寫出了很有新意的結尾;教學《三亞落日》這篇課文時讓學生替換文章開頭,大多數學生都寫得不錯,甚至有的學生自信地說他寫的開頭比原文還好。第三,要重視訓練學生對作者觀點提出不同看法。筆者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篇課文時,在初讀課文之后,有的學生對課題《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提出不同看法:他們認為把地球與火星比作孿生兄弟不恰當,理由是:孿生兄弟是一個母親生的而且還是雙胞胎,相貌很相似,出生時間也很近,而地球與火星是否形成于同一時間無法考究,且地球現在有動物植物生命體,但火星沒有動植物生命體,也沒有水,曾經是否有還是個謎。所以,題目改為“與地球相似的火星”更合適。

篇4

一、揣摩人物心理

通過對人物內心活動的分析感悟,能夠直接深入人物心靈,理解人物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因而,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對人物心理的揣摩領會,尤其是依附于敘事、寫景的間接抒情,更要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例如孫犁的《蘆花蕩》中有一段寫道:“他狠狠地敲打,向著葦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此時的老頭子心里會想些什么?后文接著寫二菱目睹了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此時的二菱會怎樣想?通過對兩人的心理活動的揣摩,能更深入地認識人物,把握主旨。

二、穿越時空對話

放飛自己的思想,越過時空,和文本中的人物或作者交流對話,從深層次認識把握文本的內涵。在閱讀魯迅的《藤野先生》時引導學生訓練: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掛在墻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說。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

三、重設人物命運

人物的命運往往暗含作者的感情傾向,暗示作品的主旨。深入理解人物命運,對于理解文本內涵有著重要意義。以“假如”重設人物命運,與文本形成對照,可以更深入理解文本。閱讀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時,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樣?

四、續寫懸念故事

續寫故事要求在對原故事情節、原人物性格正確把握的前提下,展開想象,推測后面可能發生的故事。這種想象是情節的推演,也是人物性格與命運的創造性再發展。所以,以情境作為讀寫結合點,能充分發揮情境對閱讀和想象的雙重促進作用。如學習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時續寫游行大典結束后皇帝和騙子的故事。

五、改換敘述視角

敘述視角包括兩方面含義:一、這個故事由誰來講述?是用的第三人稱的敘述,還是用的第一人稱敘述?二、這個敘述者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是從什么位置(即視點)來看待他所講述的故事?是講自己的經歷,還是敘述別人的事情?是進入到人物內心來展開剖析,還是不進入人物內心來客觀敘述?是站在今天的立場來回溯過去,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來步步展示故事的進程?是用全知全能的眼光來描述生活,還是用有限制的局部性眼光來描述生活?這是一個確立敘述視點的問題。敘述者加上敘述視點,合起來后被我們統稱為敘述視角。同一個故事,如果采用不同的敘述視角來敘述,那么,它的藝術效果和藝術風貌將會使你感到非常驚訝。例如從晁蓋等人的視角來改寫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綱》,以范進作為第一人稱改寫《范進中舉》等。

六、反觀身邊生活

篇5

關鍵詞:閱讀;拓展思維;欣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0-388-01

感悟、品味與欣賞能力是現代文閱讀中一項較為寬泛也極其重要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盡一切可能調動學生自身的潛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生自己參與學習的過程就是思維不斷發散、不斷整合、不斷創新的過程。把這一思想精髓運用于小說閱讀教學中,就產生了“五步教學法”的閱讀教學模式。

一、默讀:整體感知,交流預習

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教師讓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對小說的人物、情節、環境等有個基本印象,也就是從文章中感知、歸納、概括文中的顯性信息。思考小說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通過對重點字詞、作者作品、寫作背景、相關資料等的交流,了解學生對必備知識的掌握情況。

二、朗讀:梳理情節,理清思路

要求學生通過朗讀文本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小說情節結構的幾部分內容。概括提煉可采用直引原詞原句,利用原詞原句整理組合,用原文的文意組織概括等幾種方法。也可以讓學生復述故事內容,理出小說線索。這樣,在平時,它可以幫助學生宏觀把握文本;考場上,它可以幫學生迅速抓住文本的核心內容,為后面的答題鋪路搭橋。

三、尋讀:賞析人物,理解主題

小說的情節離不開人物,教師在了解情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熟悉小說人物,文章里出現了哪些人物,哪個對你印象最深刻。如《我的叔叔于勒》里媽媽、爸爸、叔叔分別給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從哪里發現的?從這些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中看出他們時什么樣的人?在反復的提問和探討中,學生走進了情節熟悉了人物,與作品相融。

教師要通過尋讀引導學生圈點摘要找出文中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或其他細節的典型語句,由此推敲分析出人物的形象特征。進而挖掘人物的典型意義,由此反映出的社會生活,即理解小說的主題。這樣做到分析課文調動生活經驗,學習課文以后再思考生活、指導生活。培養學生分析社會人生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打下社會人生一課的基礎。

四、精讀:研習片段,感悟特色

文中的精彩片段,要指導學生細細研讀。如《最后一課》中的“放學”部分,《范進中舉》中“因喜發瘋”部分等等,通過仔細閱讀,或感悟形象,或理解主題,或推敲意蘊,或分析環境描寫,或品味語言。如品味語言,就是通過感受語言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意思,悟出文章的詞語句子文段的深層含義,品味具體語境中的詞義、句義,品出詞、句、段的表達作用,有時候還要細察文句的話外音、潛臺詞。文章的語言之所以有“味”可“品”,那是因為它的文章“味”正,“味”美,“味”鮮。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外貌描寫分析人物品味語言的表達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母親的語言、神態。《故鄉》中閏土、豆腐西施的語言、肖像描寫無不活靈活現的勾畫出人物的性格。

2、結合上下的語言環境去理解、品析語言。小說中的環境描寫為文章渲染勒氣氛,推進了主題的表現力。如《故鄉》開頭部分的景物描寫烘托人物悲涼心情、內心苦楚,為全文典定了抑郁深沉的抒情基調。

3、明了有關含蓄、幽默、諷刺、夸張、象征和常用修辭手法的特點,以及它們的作用是什么,掌握了這些也有助于語言的理解和品味。

4、摘錄句子談啟發。如教師可以教會學生從文中選擇自己最喜歡、能給人聯想并暗示小說主旨的一個句子或語段,仔細品味它的含義,并抄錄在小說開頭一頁的左上角,加上花邊;然后和你的同學交流,說說為什么選擇這些句子或語段;最后聯系小說,說說這些句子或語段給你的啟發。

五、深讀:總結升華,反饋拓展

篇6

湯小會

所謂空白,主要是指文學作品中未明確寫出的部分;它仍是文中已實寫的內容向讀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較多的存在于文章的各層結構中,最明顯的是存于情節結構層面上,達到一種大用外腓,真體“內充”的審美境界。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優秀的作品,常有“空白”,在這些似乎“無”的空白之中,滲透著極豐富的“有”。這里,語文教學的重心應是“導”,引導學生自覺地創造一個個審美對象,創立新的審美視野與境界,把作者有意無意所忽略的文學通過學生的再造想象而彌補起來,可使之具體化、深刻化,如魯迅的《一件小事》,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作者并沒有具體描寫主人公的肖像,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文中的實寫內容為依據,想象其肖像,增進對人物形象的全面認識。

我認為學生在老師的適當引導下是能發現“空白”的。只是對它的“填中”的想象力是難點。這里老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引導學生“填”,還應通過暗示啟發,從空白激起學生積極地交流、比較、反思、選擇,就是既培養其再造想象,又培養其創造想象能力。這里以《孔乙己》教學為例,學生在自學中能明白孔乙己在酒店的言行的實寫,他的平日生活與打折腿是虛實兼有,內含空隙與粗線條,這二者弄清楚了,再解決結尾孔乙己之死這一空白:“我到現在終于沒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學生讀到這里會思索他的結局如何?窨是怎么死的?這里教師可啟發學生聯系前文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性格、品行,這樣不少同學能認識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惡勞,四體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舉人打折腿后,連“竊”也不能,其結局的這一空白點充溢了作者獨特的感情。到這里學生垢想象翅膀已展開,并各抒已見,解說這一空白:有的說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凍死,有的說活活痛死,有的說餓死----有一同學還把孔乙己的死與阿Q之死、祥林嫂之死進行比較,認為孔乙己的可悲就在于在一般人眼里居然平淡得不值一提。

“空白”對于日常語言交流和系統闡述的文學作品來說,也許是致命的敵人。一般信息發出者總是希望要求接受者能準確無誤得到其信息,但是接受者也需要一個個信息之間建立意義的聯結。空白中止了語句序列的連續不斷性,妨礙讀者語言停頓的嘎然停頓,它便一躍而變為促使文學閱讀不可或缺的積極動力——想象力。語文教學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總是渴望發現形象之間、情節之間、敘述角度之間的一致,而作品中完整的線性的情節結構,會滿足這一心理,而空白打破了這一聯結----學生在閱讀時常會遇到種種“阻力”,然而這種阻力能轉換成“突轉”的懸念。對這種空白,我們一般可先運用暗示法引起學生的再造想象力。如初中第四冊補充教材《窗》,學生一接觸到這篇小說會產生一連串的疑問:這兩個病人是什么身份?患什么病?靠窗那位為何每天要把從窗外“看到”的美景,給另一位栩栩如生地描述一番?不靠窗的為什么會產生嫉妒心理,而又會為這種心理而慚愧,繼而又越來越嫉恨了----特別是結尾處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窗外竟是“一堵光禿禿的墻”之后全有何感想?他會懺悔嗎?一位老師上《窗》,她把前面這些問題都給解答了,一講到底之后突然問:結尾中這位病人他會懺悔嗎?學生們從沉悶中醒來,議論紛紛,有說后悔的,有說懺悔的,也有說痙的,但老師馬上截住:不對,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冷酷的、虛偽的,他哪會這樣呢?學生只能收斂展開的思維,在筆記中記錄老師在黑板上寫的通過什么什么,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什么什么的中心思想。伊塞爾說過:如果讀者已被提供了全部故事,沒給他留下什么可做,那么他的想象就一直進入不了這個領域,結果將是,當一切都被現成設置在我們面前時,一可避免地產生厭煩。

篇7

為培養新世紀的創新型人才,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提倡自主探究性的學習成為一種最佳的學習方式之一。語文教師在導讀教學中也應由過去的包辦代替、“滿堂灌”、或“滿堂問”轉變為以幫助、引導為主。如何發揮教師“導”的作用已成為每位教師認真探索、研究的課題。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語文教學中“導”的藝術。

一、什么是“導”

“導”即導讀,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教學理念。它貫穿于整個自主探究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是教學的指揮棒。它有其自身獨特、豐富的內涵。具體說,它包括以下幾個意思:

1、“導”就是啟發、引導。啟發,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和障礙時,教師通過對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應用過的方法的提示,啟迪學生產生聯想,對疑難和障礙產生新的領悟的一種方法。“引導”,是教師不斷地校正方向,使討論分析始終圍繞著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進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并使學生探究活動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把學生思維引向深處的一種方法。

2、“導”就是點撥、疏通。點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某些問題把握不準或理解上遇到困難時,教師予以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打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疏通”是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教師幫助他們掃清文章障礙,保證探究活動順利進行的有效方式。

3、“導”就是激疑、引歧。“激疑”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面對所學內容提不出疑問,但理解認識又沒有達到預期深度的情況下,為了把學生的探究活動引向深入,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產生新的疑問。教學魯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多數學生的理解停留在對藤野先生的贊頌上,而對作者的愛國情懷把握不夠。為此,我提出文中的一句話“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應怎樣理解?他原來的意見是什么?為什么變化了?怎樣變化了?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學們的思維很快進入興奮狀態。他們就此問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進而領略到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要救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愛國熱情。

“引歧”指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某些問題的認識趨于一致,但仍缺乏辯證深入理解的情況下,教師故意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認識產生分歧,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異思維與發散思維的一種導學方法。在一次作文指導活動中,幾乎所有的學生均一致贊同“開卷有益”這個觀點。我覺得還應該讓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對此深入思考。于是提出:“開什么卷都有益嗎?”學生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提問,經過一番討論,認為:開好卷有益,開壞卷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緊接著我又提出:“開壞卷一定有害嗎?”這一問,學生分歧更大了,爭論更激烈了。最后的結論是:開壞卷是否有害,關鍵在于開卷的是什么人。如果開卷的人有很高的思想覺悟和鑒別能力,即使開的是壞卷,也不會受害,甚至會有益。因為不僅他自己不會中毒,他還會提醒人們:此書有毒,謹防上當。經過幾番循循善誘的“引歧”,學生發現自己潛在的分析感悟能力,增強了自己學習的信心。 轉貼于

二、怎樣相機而“導”

明白了導的內涵和意義,就要研究捕捉導的時機,即怎樣導的問題,筆者認為,應遵循下面兩個原則施“導”

1、要導得巧。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提出:“如果開頭的幾個問題先把學生悶住了,那么,往往會造成整堂課氣氛沉悶。因此,每一課開頭的問題尤其要巧于設計。”所謂導的起步要巧,就是指教師的導除了激發學生興趣外,還能帶起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搞好整堂課的教學,即“牽一發而動全身”。從教學效果上看,能做到花時少,收效高,以一當十。于漪老師上課,對如何設立導的突破口也頗費苦心。

2、要導得深。如教學小說《變色龍》,導學的思路圍繞“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必須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這個中心問題展開,分四步走:分析人物對話,分析人物動作,分析同一人物對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態度(如奧楚蔑洛夫因為狗的主人不同而對狗的不同態度),分析形形的人物形象。學生沿著這個思路獨立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深入地鉆研課文,不僅順利理解了小說中人物形象,而且正確把握了小說詼諧諷刺的主題。

3、要“導”得新。新就是要有創新意識。在學習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時,當全家人熱切盼望的救命的于勒叔叔以一個窮水手的身份出現在面前時,這一出人意料的結果令哥哥嫂子始料不及。我讓學生大膽假設:于勒真的是一個“大款”嗎?其結局如何?如果于勒當時認出了哥嫂,又會是怎樣的戲?“我”今后會不會巧遇于勒?讓學生續寫。這樣鼓勵學生大膽突破思維定勢,敢于用挑剔的眼光、挑戰的精神去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問題,學生會不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

篇8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能力;課堂氛圍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同志這一精辟論述闡明了培養創新人才是國家和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也是現代教育的根本任務。那么作為擔負著這一重任的教育工作者,該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筆者在此談談自己的一些建議。

一、從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入手

傳統的教學觀念強調以學科為中心,將學科的完整性、嚴密性作為第一標準,在教學中教師單純地依靠課本,以傳授知識為目的,重視知識的記憶、模仿和重復練習,這樣做雖然學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識,卻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開發,這樣的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少,應變機會少,膽子也小,教師沒講過的不敢想,沒教過的不敢做。只能是唯命是從的“小綿羊”,而不會是獨立自主、馳騁疆場的“千里馬”。必須改變這種教學觀念,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要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還要授予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方法,使之成為自身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是組織活動的“主體”,學生是活動中學習的“主體”。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處于一種沒有拘束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自由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尊重學生,引導他們大膽發言、積極思考、主動去探究,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和回答問題的多樣性,對于學生看來不正確的回答不要輕易地否定和批評,對于學生提出的看似可笑的問題,教師更應認真地給以回答。無論答案如何,只要敢說,教師就應予以鼓勵,否則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可能被教師輕率的回答所摧毀。課堂上師生關系要融洽,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創新的見解便會不斷涌現出來。有位教師在教名著閱讀《西游記》時談到豬八戒,有學生說:“豬八戒好吃,又懶。”有學生說:“豬八戒好色,看到美女就邁不動腳步。”還有學生說:“豬八戒經常要散伙,回到高老莊。”這位教師趁機說:“那么豬八戒身上沒有優點嗎?”這一問,學生想起來豬八戒的優點:不怕臟、不怕累,一路上的臟話累活全是他干,例如,到井底背死人,勇敢地和妖魔鬼怪作斗爭等。教師的引導,活躍了課堂氣氛,開闊了學生的思維,也激勵了學生敢于“爭論”的精神。

同時,在教學中還要激勵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這種勇于創新的精神。沈復的《幼時記趣》,寫了作者幼時的三件趣事:觀蚊如鶴,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寫出了作者幼時的童真童趣。學了此文,教師可發問:“小小的蚊子為什么在幼時的作者眼里變成了鶴呢,小蛤蟆成了龐然大物呢?”學生深入思考,大部分學生最后從課文第一節中找到了答案:眼力好,又有觀察的愛好,用兒童的眼光觀察事物。表明學生動了腦筋,創造力有所發展。教師應該相機發問。不能僅停留在獲取初步探索的結果上,要培養學生已有答案繼續探究的習慣,永不滿足,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如,教學《孔乙己》一文時,我提出問題:“以后人們再見到孔乙己時,是什么狀況呢?”有學生說:“孔乙己的腿傷好了,生活好了。”我就反問他:“你說的這種情況可能性有多大?”那個學生想了想,說:“可能性不大,因為在當時的社會里,人與人關系非常冷漠,應該沒有什么人來關心孔乙己!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是必然的。”在課堂上不斷生疑,敢于發問,使課堂上處處閃爍著創新的火花。

三、適時啟發學生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想象是人腦在原有表象的基礎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礎,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一次,講授課文《我的叔叔于勒》后,我布置學生要求發揮想象續寫作業,我看到很多學生沒有主張,就提示他們:“假如再安排一次菲利普夫婦和他弟弟的會見,場面將會是怎樣的呢?”這句話幫學生打開了思路。有學生續寫:“下一次回家時于勒穿著時裝,還帶著秘書,給兄嫂一張支票,并且告訴他們,上次在船上看到的賣牡蠣的水手是他安排的。他想知道兄嫂是否還歡迎弟弟回去。菲利普夫婦腸子都悔青了。”還有學生寫:“上次的水手就是于勒自己化妝的,因為他想過一過以前的窮日子,不料撞見兄嫂一家,畢竟時間長了,不敢與兄嫂一家相認。這一次專門回家,接了兄嫂到他那里去過富裕的生活,菲利普夫婦高高興興地跟著弟弟去美洲,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學生的想象有創造性,合乎情理。通過續寫,學生對資本主義的社會金錢的本質認識更深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需在提高自身的基礎上積極動腦筋,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激勵環境,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篇9

關鍵詞:初中語文 自主探究 培養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需要問題的參與,否則無法進行探究和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強烈的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它能驅使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這是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問題意識是創新精神的基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造就創新人才的關鍵之一,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學生學會了質疑,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由被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究者”,獲得終生受用的自學能力。

全新的教學觀越來越關注“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學生的個性發展觀的確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種種弊端的思想指南,是更新教育思想,解放我們課堂教學的有力手段和根本途徑,尤其在我們倡導探究式語文課堂教學體式的同時,如何在探究中真正落實學生主體意識的滲透和交融?如何在探究中,通過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的發揮和體現?已越來越成為我們探究式語文課堂教學中值得探討和共同關注的焦點,倍值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關注和研究。

那么,到底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施展和交流的思維平臺呢?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得以探討和嘗試。

1、在引導中激活學生的求知思維

現代化的教學觀點認為:學生不應該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容器,而應該是一個個有特點,有靈性,能發現問題、分析并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者和探究者。不過,要想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研究者和發現者,筆者認為: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容忽視,這個環節一旦失控,學生的探究勢必是平野放馬,一盤散沙,一發而不可收拾,探究式學習自然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的引導激趣至關重要。只有創設饒有興趣的探究話題,才能激活學生的求知思維,才能用我之火去點燃學生的求知之火,學生才會有個性的靈感和智慧的火花閃現。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時,我針對“消逝”一詞創設如下話題,借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①昔日的羅布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②今天的她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她的消逝呢?③作者寫此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羅布泊吹起悲慟的哀歌嗎?……一連串如此饒有興趣的話題,勢必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迫使學生欲罷不能地帶著這種神奇懸念的召喚,帶著這一個個謎團,深入到文本的探究與發現中去,在刨根問底中去尋找自己獨特的認識和發現,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會順其自然地把學生的學習氛圍推向。

2、在探究中善待學生的求異思維

根據現代化的教學觀點可知:學習過程是由學生主體參與,在教師的因勢利導下,不斷提出問題,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一個思維活動,學生是這一過程的積極參與者、自主能動者和個性發現者。因此,我們在探究式課堂教學中,務必善于發現學生的求異思維,不能武斷撲滅學生的思維火花。教學《我的叔叔于勒》后,我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身處地地去構思和設想:菲莉普夫婦在船上遇到的那位“窮叔叔”,如果是喬裝改扮的,用來迷惑他們勢利的眼睛的呢?假如于勒叔叔認出他們,而菲莉普夫婦能與他相認嗎?如果菲莉普夫婦遇到的是一位貌似叔叔的富翁時,他們又會鬧出一番怎樣的笑劇來呢?……并且以此為話題,指導學生續寫本文的結局。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都很高,個性的靈感與思維的火花在彼此的碰撞中迸發出異彩紛呈的光芒。學生們編寫的故事很有個性,喜劇、悲劇,皆令人啼笑皆非,非常吻合本文的思想主題,完全符合課文的情感節拍,練筆很成功,既升華了學生對課文主旨的深化認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讀寫技能,真可謂是“一箭雙雕,教學共贏”。

3、在想象中放飛學生的個性思維

教學《奇妙的克隆》一文時,我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激發學生銘懷奇想,大膽設想和虛構,想象科學給我們人類所帶來的神奇變化,并且以“假如我會克隆”“我是克隆--”“克隆利弊談”等為題布置小練筆活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的個性在讀寫中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與體現;又在教學《我的第一本書》時,鼓勵學生大膽發揮想象,虛構《二黃毛的故事》;教學《春》《濟南的冬天》等文時,讓學生寫一寫家鄉的自然風景,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加強了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技能的綜合訓練與提高;既有效突出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整合,同時又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個個性施展的大舞臺,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傾注了無窮的生命力。的確,正如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而言之,唯有啟迪學生的想象思維,才能點燃學生的智慧之火,開啟學生個性靈感的閘門,把我們的語文教學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篇10

【關鍵詞】初中語文;創新性;課堂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不僅符合了素質教育的目標,還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那么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具體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和警醒,下面我們就來做具體的研究和分析。

一、傳統中學語文教學存在的諸多弊端

在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教師習慣采用“填鴨式”的講授方式,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反應,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即教師在課堂上講的興趣盎然,學生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師生之間嚴重匱乏交流和互動,教師純粹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不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不注重對學生創新及思考能力的培養,試想一下,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又怎么能培養出高素質的語文人才呢,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勢在必行。

二、實現中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應該采取的舉措

1. 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大語文”理念。鑒于傳統語文教學存在的諸多弊端,我們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而教學觀念的轉變是一切創新和改革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就要轉變自身教學觀念,樹立“大語文”的理念,所謂“大語文”,即語文教學不再僅僅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層面上,它更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更鼓勵學生多動腦、多發現、多探索,更強調語文教學對學生生活的指導和品德的修正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貫徹好“大語文”的理念,就必須走出傳統語文教學的陳舊框架,不再用固定的答案來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要鼓勵學生多發言、多質疑,真正把課堂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單一的課本知識傳授變成多樣化的傳授,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同時還要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與德育教育,使之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2. 積極營造相對真實的課堂情境。真實自主的課堂情境,有助于學生迅速融入課堂氛圍之中,有助于學生放松心情,獲得心理的安全感,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對真實、自主課堂情境的營造,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可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比如在學習老舍先生的文章《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可事前利用計算機技術搜集一些有關濟南冬天的視頻和圖片,在課堂伊始播放給學生們欣賞,相信同學們的注意力一下子會被吸引住,不知不覺中投入對新課的學習之中,又或者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時,教師可以利用父親的三次背景畫面導入新課,并利用多媒體畫面加以適當渲染,使二者相得益彰,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在更深層面上去體會和感受父愛的偉大。

3. 注重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是新課標理念下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具備豐富的想象力,會使他們思維更活躍,會讓學生變得更聰明,想問題思路更開闊,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秉持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科學合理的對學生加強引導,比如在學完文章《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師可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我們家經濟條件并不寬裕,可是為什么每周末全家還要衣冠整齊的去棧橋邊散步迎接于勒叔叔呢,是因為思念這位親人嗎,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并請同學們作出熱烈討論,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待討論告一段落之后,教師可要求同學們展開自己的想象力,對課文展開續寫,寫于勒叔叔回來之后,菲利普一家的反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但將文字符號想象付諸筆端,同時還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可謂一舉多得。

4. 利用好課外的寶貴資源。學生語文綜合素養要想真正得到提高,僅僅依靠課堂45分鐘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教師要注意把課內教學與學生課外學習有效結合起來,比如可經常組織開展作文比賽、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并鼓勵同學們積極參加,既給他們提供了表現自我、展現才華的機會,同時也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帶領同學們走出封閉的校園,走向公園、植物園、名勝古跡、名人故居等,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對生活的熱情,還要積極鼓勵同學們利用周末、假期等時間多去參加公益活動,去幫扶貧困兒童,去養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相信這些活動可有效凈化同學們的心靈,升華他們的靈魂,當然在參加完一切實踐活動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收獲和感想,不但抒發了情感,還提高了自身運用文字的能力,為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 實施更加優化和公正的教學評價體系。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學評價體系絕不可僅僅由升學率的高低來決定,因為這樣的評價模式不僅會給師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同時還使教學無法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因此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勢在必行,必須以更加理性、客觀、全面的態度來開展這項工作,把教師指導學生是否得當,學生學習效率及創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真正得到優化。

三、結語

從以上內容的論述中我們可知,實現中學語文教學的創新勢在必行,因此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注意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大膽嘗試,積極進行探索和創新,爭取在實踐中尋找出行之有效的舉措,切實為實現語文教學的創新作出積極努力。

參考文獻

[1] 吳紅.中學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初探[J].科教文匯(中旬刊), 2008(12).

[2] 張麗. “自主、合作、創新”三維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