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中考地理知識考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5 21:09: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考中考地理知識考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考中考地理知識考點總結

篇1

知識分子的標準,知識分子全都住在紐約的格林威治村,憤世嫉俗,行為古怪,并且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個知識分子。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選考地理知識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選考地理知識點1河流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考查多從區域圖、等高線圖、氣候資料統計圖和文字材料等切入,綜合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解決問題等能力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①水位 補給、氣候 流域內水庫、湖泊的調蓄

(1)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隨雨量的季節變化而變化

(2)以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徑流量隨氣溫的季節變化而變化(夏季徑流量大)

(3)有冬季積雪融水補給的河流,形成春汛和夏汛——;東北地區的河流

(4)墨累—達令:上游流經亞熱帶濕潤氣候——;夏汛;下游流經地中海式氣候——冬汛。

②流量(以雨水補給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大,一般流量大),

③含沙量 植被土質 氣候 流速(流水強度) 經濟活動

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尤其是上游山區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 例如:珠江,東北地區的河流。

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少,夏季暴雨集中,沖刷嚴重,含沙量大。

④結冰期有無或長短(最冷月月均溫),從緯度位置、氣候分析

例:東北――緯度高,中緯度,寒溫帶,秦淮以北――位于暖溫帶,冰期短,

秦淮以南――流經亞熱帶,冬季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上,無冰期

⑤水能蘊藏量(由流域內的地形、氣候特征決定)

⑤ 流速:從地形坡度(落差)分析山區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坡度小,河流的流速小。就河流某河段橫剖面而言,河底與河岸附近流速最小,自河面至河底,流速先變大后變小,最大流速出現在水深1/10至3/10處。在曲流的凸岸和凹岸,流速與流向皆發生突變,導致凸岸堆積、凹岸侵蝕,凸岸一側坡度平緩。

東北地區的河流,包括黑龍江、嫩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等,大部分位于中溫帶,有春汛和夏汛兩個汛期,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小;

華北地區的河流,包括海河、黃河以及淮河北側各支流,水量不大且季節變化明顯,汛期集中在夏季(因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流經地區植被覆蓋率低)含沙量大,冬季結冰;

西北地區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補給,與氣溫密切相關,水量小且季節變化明顯,夏季水位高,冬季斷流,含沙量小,冬季結冰;

橫斷山區的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含沙量小,冬季不結冰;

華南地區的河流,包括淮河南側支流,長江中下游干流和支流,臺灣省各河流,珠江流域大部分河流,地處熱帶、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河流流量大,汛期較早且時間較長(5~6月受梅雨影響,7~8月受臺風影響),但江淮地區有夏旱,南嶺以南有秋旱和冬旱。

就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及季節變化(年內變化)而言,我國季風區河流徑流量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都較大,而且自南向北隨緯度增高河流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越來越大,非季風區河流徑流量年際變化小而季節變化大。

2.河流水系特征描述:(水系特征是集水河道的結構而言的。

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與地形最密切)水系特征和地形關系較為密切,對水系特征的考查多結合區域圖和等高線地形圖進行,常涉及流域內人口、聚落的分布,工業、農業、港口的區位分析等。在高考中還常出現以河流為背景,綜合考查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試題。

①河流長度、流向 受 地勢 的影響 海陸輪廓、地形、面積

②流域面積 海陸輪廓、地形

③支流數量及其形態 地形和降水

水系形狀是指河流的干、支流組成的形態特征,主要有扇形狀、樹枝狀、向心狀、梳狀和羽狀。(1)影響水系形態的主導因素:地貌

黃土高原河網密度、樹枝狀水系與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與盆地地形

橫斷山區南北狀排列河流與平行狀山脈

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的平行水系與冰川侵蝕地貌

(2)水系與自然災害

扇形水系:水流匯集、易成洪澇

正常年份:可錯開洪峰

異常年份:同時到達,易成洪峰

南北對稱狀水系(長江)

東西對稱水系(黃河中游):易成洪澇

扇形水系 海河五大支流在天津匯合,并經由同一條干流流入海洋,形似芭蕉扇的莖與柄,樹枝狀水系 長江支流眾多,其與干流組成的形狀像樹干與枝丫

向心狀水系 亞馬孫河,剛果盆地、四川盆地四周地勢高,支流從四周向中心匯聚

梳狀水系 淮河的主要支流平行分布在淮河北岸且幾乎都與干流垂直,形似梳子

羽狀水系平行分布的支流在干流兩側對稱分布,形似羽毛

屬于扇形水系、向心狀水系、梳狀水系和羽狀水系的河流,若雨季來臨,支流同時來水,干流在短期內不能有效泄洪,易導致洪澇災害

④ 河網密度 指水系中干流和支流的總長度與流域面積的比值,即單位面積上的河流長度,它可以說明水系發育程度和河流分布的疏密程度。

⑤落差或峽谷分布

⑥ 河道的寬窄、彎曲、深淺。河流的彎曲系數是指某河段的實際長度與該河段直線長度的比值,彎曲系數越大,表明河道彎曲程度越大,對航運和排洪不利。

高中選考地理知識點2河流補給類型

我國河流五種補給形式的比較

河流的開發利用

開發方向:防洪、航運、灌溉、養殖、發電、供水、旅游等

(一)河流航運價值

1、自然因素:地形:地形平坦,流速平緩

氣候:降水多而均勻,流量大,汛期長(水深)、流量平穩、含沙量少(少淤)、無冰期(通航時間長)

河道:干流長寬深、、支流多,水網密集,通航里程長、河海聯運

2、人為因素------資源、人口、城市密集、經濟發達、運輸量大,河流流向與貨物流向一致(俄羅斯不一致)、多種運輸方式聯運、水運優勢

世界上航運價值大的河流:長江、萊茵河、伏爾加河、密西西比河等

世界上航運價值不大的河流:亞馬孫河、剛果河、北亞三河、雅魯藏布江

西歐內河航運發達的原因:1)平原地形,水流平穩2)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均勻,河流徑流量季節變化小3)經濟發達,航運價值大4)運河溝通天然水系,形成發達的運輸網

我國南方河流比北方河流航運發達的原因有:

(1)流經濕潤地區,降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大且季節變化小,利于通航

(2)河道深、寬,通航能力大(3)大小支流多,河網密,深入廣大農村

(4)河水不結冰,四季可通航(5)農村經濟較發達,貨運量也大

11、閱讀下列材料和圖回答問題

長江素有“黃金水道”之稱,其干流通航里程2800多千米,是我國內河運輸的主動脈,沿線的石化、冶金、汽車等原材料運輸對水運依賴程度高達80%。近20年來,隨著中部經濟與東部經濟差距的拉大,長江河道治理和基礎條件未得到有效改善,其運輸能力仍有70%未能發揮,和歐洲的萊茵河相比,其水量是后者的10倍。但年運量僅為后者的20%。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利用程度較低。

(1)對比萊茵河,說明長江航運能力低于萊茵河的自然原因

答案:氣候原因:長江流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流量變化大;

萊茵河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氣候,全年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流量變化小。

地形因素:長江上游落差大,水流急,不利航運;萊茵河流經地區大部分河段地勢低平,水流平穩

補充:亞馬孫河比萊茵河的航運價值低的原因?

萊茵河沿岸工農業發達對航運的需求大;而亞馬孫河流經熱帶雨林氣候區工農業不發達,對航運的需求小

(二)河流水能開發:

1、水能開發條件

水能開發的社會經濟條件:

(2)三峽與虎跳峽為什么都水能資源豐富?可是為什么首先建設三峽水利工程?

答案:都位于地勢階梯的交替處,落差大;都在長江干流上,徑流量大。

自然原因:虎跳峽地質復雜,在板塊交界處;三峽地質條件穩定,花崗巖堅固。

社會經濟原因:虎跳峽處于西南地區,經濟落后,交通不便;電力市場小(距離華中華東遠)

水電開發需收集的資料

水電開發對環境的影響

(三)水資源利用――跨流域調水

1、中國―南水北調

2、澳大利亞―東水西調

3、東北―北水南調(嫩江遼河)

4、巴基斯坦―西水東調(印度河塔爾沙漠)

①概況:“南水北調”工程計劃把長江流域的水,調往華北和西北。與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相互連接成“四橫三縱”的總體格局。

②東、中、西三條調水路線對比分析

③影響:可解決我國華北和西北地區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有利于華北和西北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河流與農業

1.灌溉水源

黃河:寧夏平原、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弱水(祁連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2。河谷農業:雅魯藏布江谷地;青海東部的湟水谷地;黃河谷地

3。綠洲農業:西亞、北非、西北

(五)河流與城市

1、區位

①河運的起點、終點:贛州市

②河流交匯處:宜賓(岷江)、重慶(嘉陵江)、武漢

③河口:上海、廣州、倫敦、鹿特丹(萊茵河)、亞歷山大(尼羅河)

④ 河流曲流處或河心島(天然河面利安全防衛),如伯爾尼、巴黎;

⑤ 位于過河點位置(渡口),如倫敦。

2.布局

:

上游――居民、自來水廠,下游――工業區,清潔水源――微電子

3.河流對城市的作用——供水,運輸,旅游

高中選考地理答題技巧一、選擇題答題技巧:

1、審題

很多同學答題的誤區是:做選擇題直接看選項,覺得只要看到“經濟條件”或者“市場廣闊”等,自己常見的一些詞就是正確答案。其實認真審題才是答題的前提和關鍵,只有正確地理解題意,把握命題的指向,答題才能提高準確率。

在審題過程中,首先要明確中心詞,明確所要論述的對象是什么;其次是審條件限制詞,這類詞語往往是形容詞,如“直接”、“主要”、“自然條件”等,從而確定答題范圍,羅列答案要點;最后結合四個選項,選出最符合題意的一個選項。

2、看圖

近幾年的選考題中很大一部分是與圖相關的。尤其是2020年一月的這次選考,這是浙江省第一次學選考分離考試。選擇題難度增加,相比較全國卷題目數量增多,這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難度上,都對參加考試的考生有一定考驗。

因此,應該對各類地理圖像、圖表的特點和作用認真掌握。在答題時要認真看清圖像、圖表中所表現的內容,準確、全面而有效地從圖示材料中提取顯性的和隱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將題目信息和我們日常所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

3.注意聯系

各種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尤其我們浙江省的選考,很貼近教材。因此,在答題時應該回歸教材,進行知識的聯想、遷移,注意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選擇出正確選項。

二、綜合論述題考試技巧

1、仔細審題。

從選考閱卷的反饋信息看,學生審題不仔細導致失分的現象非常嚴重。在急于答題的心理影響下,考生匆匆審題,結果答非所問,事倍功半。還有一部分學生,審題時漏掉重要信息,導致答案不全面,也會扣分。

2、知識聯系。

很多學生進入選考考場后,答題緊張,審題很仔細的情況下,答題往往局限于題目信息,沒有聯系我們日常學習的課本內容,導致失分較多。所以課本的知識要做到爛熟于心,且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具體應用。

3、綜合表述。

篇2

經過深入研究,筆者認為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的命題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重視問題探究,問題探究是試題耀眼的亮點

從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來看,問題探究題隨處可見,尤其在簡答題中最為突出,充分體現新課標探究學習的教學理念。現以最近三年的36、37題為例:

2013年36題“尋找最佳避寒地”,其中“(2)推測攀枝花1月份天氣特征。(3)小明建議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們冬季來此度假。小亮則從空氣質量角度提出質疑。試為小亮的質疑提出論據。”都是很好的探究題,尤以(3)最為突出,并且答案是開放的,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拿分,探究味極濃。

37題“非洲維多利亞湖鱸魚問題探究”:(1)分析阻礙尼羅河鱸魚游入維多利亞湖的自然原因。(2)分析尼羅河鱸魚在維多利亞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條件。(3)分析尼羅河鱸魚迅速繁殖對維多利亞湖魚類資源及捕撈業的影響。(4)說明尼羅河鱸魚引進對維多利亞湖沿岸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四個問題層層深入,向縱深探究,是非常好的探究題。

2014年36題“青藏高原錯那湖風沙問題探究”:(1)分析錯那湖東北部沿岸地區冬春季風沙活動的沙源。(2)說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簡述風沙對該路段鐵路及運行列車的危害。(4)針對該路段的風沙災害,請提出防治措施。37題“沙特磷酸鹽工業問題探究”。也是兩道層層深入,向縱深探究的好題。

同樣,2015年沿續了2014年的36、37題,又出了兩道好題:

36題“美國大鹽湖鹵蟲問題探究”:(1)分析大鹽湖盛產鹵蟲的原因。(2)說明早年鹵蟲產業規模較小的原因。(3)推測20世紀80年代以來,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及其對大鹽湖鹵蟲產業發展的影響。(4)你是否贊同繼續在大鹽湖發展鹵蟲捕撈業。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

37題“青藏鐵路沿線地理環境及熱棒散熱問題探究”:(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凍土的年平均氣溫比東北高緯度地區低的原因。(2)圖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穩定,請說明原因。(3)根據熱棒的工作原理,判斷熱棒散熱的工作季節(冬季或夏季),簡述判斷依據;分析熱棒傾斜設置(圖8b)的原因。

這兩道大題探究性更強,要求學生融會貫通,知識的綜合、靈活運用能力要求更高。

高考試題中探究題的出現,正是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和“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的要求。

二、鐘情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所占比重較大

《廣東卷考試大綱的說明》對必修1、2、3和選修模塊的內容比例是:自然地理(必修1)約占32%,人文地理(必修2)、區域可持續發展(必修3)和選修模塊約占68%。而從全國I卷2011-2015年(尤其是最近三年)的高考試題分析來看,自然地理的分值是遠超32分的。下表是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的知識點分布表(表中數字為考題號和分值)。

從下表可以看出,最近五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的命題專家對自然地理情有獨鐘。自然地理(包括地球、地圖,不包括選修模塊)的分值年平均約占45分(最近三年約占48.7分),最少的2012年為36分,最多的2015年達到58分;如果包括選修模塊,自然地理年均分值在45至62分之間。自然地理的比重之大略見一斑。

三、突出主干知識,重視能力考查,牢牢抓住高中地理的核心

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中,重點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識,并且大部分主干知識在最近五年高考中反復考查,從不回避己考查過的知識點。

自然地理知識中考查得最多的章節內容是:地球上的大氣、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態的塑造,其次是行星地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人文地理知識中考查得最多的章節內容是: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其次是:人口的變化、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知識中考得最多的章節內容是:區域經濟發展、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等。

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考點是:大氣受熱過程,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氣候類型的特征、分布、成因,常見天氣系統,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水循環,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殼物質循環,以及農業區位因素,工業區位因素等。(詳見表1。)

在能力方面,試題的命制側重能力立意,知識點切入比較靈活,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等四方面的能力。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前兩種能力,非選擇題對能力的考查更全面深入,對各種能力的考查都有體現,尤其是后兩種能力的考查。從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的分析研究來看,試題的能力要求層次逐年有所提高,試題提供的信息越來越豐富,理性思維與思考過程有所增強,考查的時候非常重視思維深度。

全國卷試題設計不刻意強調知識點的覆蓋面,體現了知識抽樣、考查主干的高考命題原則,同時注重考生能力的考查,這正好牢牢抓住了新課標高中地理的核心。

四、設置開放性試題,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

全國高考地理試題出現了開放性試題,這是新課標卷的又一大亮點。從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的研究分析中發現,幾乎每年都出現開放性試題:2012年37(3)(8分)、2013年36(3)(8分)、2014年37(3)(6分)、2015年36(4)(4分)等,年平均分值為6.5分(2011年除外,2011年還沒有出現開放性試題)。

何為開放性試題呢?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致認為開放性試題的基本特征是: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許多樣化,具有很高的開放性。

地理開放性試題與封閉性試題相比,它更注重考查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與側重考查學生思維的嚴謹性的封閉性試題形成良好的互補。開放性試題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表達能力的同時,更加注重考查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能更加全面地鑒別學生的思維品質,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空間的拓展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查。

根據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的命題特點,我認為在2016年的高考備考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抓住主干不放松,夯實知識基礎,構建知識網絡

從表1可以看出,不論每年的試題怎么變,仍然離不開新課標要求的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識。另外,全國卷與廣東卷有很大的不同,廣東卷選擇題以覆蓋考點為目標,題型設計呈分立形式,著重考查學生全面的基本知識,每一個小題覆蓋一個或多個學科主干知識章節內容,11小題基本覆蓋必修模塊的各個主要章節內容。但全國卷不太追求考點的覆蓋率,而只是注重考點的抽樣考查,所以會有深度。全國卷的選擇題是用串題形式的,同一個考點(情境素材),設計2~3個小題,從易到難,考查學生地理學科縱深的思維分析能力。非選擇題也是抓住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設計多個簡答小題,由淺入深,逐層分析地理事物(現象)的特點和成因,以考查學生對地理的縱深思維分析能力,但這個考點(情境素材)、地理事物(現象)所考查的主要是新課標要求的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識。這就要求學生要吃透每一個知識點,尤其是構成高中地理骨架的主干知識,夯實知識基礎,構建地理知識網絡,這樣才能胸有成竹,考出好成績,切不可為了探究而探究,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二、知識點深探究,地理課堂多討論,培養縱深思維、發散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問題探究是全國卷試題耀眼的亮點,選擇題是串式的、綜合題以考查學生區域地理的縱深思維能力為主,不以追求覆蓋更多的考點為目的,所以在地理復習的過程中,每個知識點(尤其是主干知識點)都應盡可能地抓住一點進行縱深探究,充分利用好情境素材,縱深設問。在平時的地理課堂教學中多開展討論,為學生搭建一個各施己見的平臺,充分展示學生各自的聰明才智,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培養學生縱深思維、發散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一舉多得。

在二輪復習時,可適當開展專題復習,教會學生分析過程及方法,使學生能快速、全面、準確地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基本原理、規律,培養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演繹、推理、綜合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評價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思維和地理素養的目的,學會對知識的遷移,舉一反三。

三、重視自然地理學習,理解基本原理和規律

自然地理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其原理和規律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活動。相對人文地理而言,自然地理各要素變化較小,其原理和規律比較穩定,探究、分析、解答自然地理問題既能拓寬思路,考查學生發現問題、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盡量減少不同地域之間學生因人文差異造成的影響,體現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則。另外,重視自然地理學習,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都很有好處。

四、加強區域地理的學習

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核心內容,區域地理很好地反映了地理學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征,為研究系統地理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許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規律都是在具體區域地理中總結歸納出來的。所以說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論知識離不開區域地理的支撐。學生讀圖技能的訓練、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間思維的形成、地理基本思想的構建等,都離不開區域地理的學習。因此,區域地理是中學地理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在高考試題中,區域地理是載體,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背景。從高考命題者的角度來看,區域地理是實現高中與初中地理、人文與自然地理的最好結合點,是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生存和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展示熱點地理事物和圖像的最好平臺,是考查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闡述、評價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最好載體。所以必修3的教學可以適當增加課時,綜合運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原理、規律分析區域案例,以提高地理思維能力。而初中的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應著重區域定位、自然地理特征的掌握,不要花太多時間死記硬背地名、礦產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