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摘抄范文
時間:2023-03-21 09:24: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名人傳摘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書是一陣風,吹散煩惱烏云;書是一陣雨,滋潤心靈成長;書是一聲雷,驚醒惡夢回頭;書是一絲光,指引前進方向。世界讀書日,愿書伴你快樂一生。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生必讀名著,供大家參考。
高中生必讀名著1、《西游記》吳承恩
2、《水滸》施耐庵
3、《朝花夕拾》魯
迅
4、《駱駝祥子》老
舍
5、《繁星·春水》冰心
6、《魯濱孫漂
流記》(英)笛福
7、《格列佛游記》(英)斯威夫特
8、《名人傳》(法)羅曼·羅蘭
9、《童年》(俄)高爾基
10、《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俄)奧斯特洛夫斯基
篇2
一、營造閱讀氛圍,讓學生自主閱讀
“課內外結合,以課堂帶動課外,以課外為主”,這是筆者在閱讀時間上的基本思路。為了保證全體學生都有一定的閱讀時間,我們可以采用集中閱讀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課上閱讀時間的保證,帶動了學生在課下的閱讀。再者,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包括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首先是書籍來源的保證,目前主要是學生自備書籍,課間、飯后,學生能夠做到自帶書籍,安靜默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全年級、全班參與的讀書活動,可有效促進心理環境的優化。在完成了大綱規定的必讀篇目后,鼓勵學生自主確定讀書思路,明確讀書方向,選擇閱讀篇目。《大學》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學生自己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才能安心閱讀,靜心思考,最終有所收獲。名著有許許多多,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古典的,有現代的,無論是哪類作品,都展示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及人們當時的生存狀態和文化精神追求,對青少年人文素質的提高都有極大的作用。學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斷,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不管選擇什么名著,只要樂于閱讀,善于閱讀,都能從中攝取豐富的精神營養。對名人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名人傳》《凡高傳》《童年》等作品;喜歡探究動物的學生,可以讀《昆蟲記》《自然史》等作品;喜歡旅游的學生,可以讀《八十天環游地球》《格列佛游記》等作品。此外,教師還要給學生自,要引導學生結合個體的實際情況,分階段地制定讀書計劃。教師一定要認識到自己在其中只是起輔助作用,切莫越俎代庖,否則,只能是越幫越忙。
二、誘導學生深入閱讀名著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營養品。學生怎樣閱讀名著才能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且充分吸收作品中的精神營養呢?筆者認為,教師誘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后,還要想辦法誘導學生深入閱讀,如有些名著文字比較深奧,學生閱讀有困難,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自行解決。另外,要告訴學生寫讀書筆記可以培養閱讀感悟和思考能力。讀書筆記形式多樣,需要根據閱讀的目的要求、個人的知識能力和習慣自行選擇。常用的筆記方式有:摘抄,根據需要將有關的語句、段落及原文摘抄下來,以備學習研究之需;札記,札記是讀過以后,記下來的心得、體會、感想、意見等思想亮點;做卡片,卡片式活頁筆記,是積累知識的主要手段;批注,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畫記號,作注釋,寫批語。還有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書上圈圈點點,作些夾注和眉批。這樣,學生也就在評點研究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水平。教師所應做的是定期對讀書筆記進行閱覽指導。
三、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使學生喜歡閱讀
在對名著閱讀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采取多種多樣的交流形式來進行,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如要求學生在閱讀文學名著時,摘抄精彩段落、名句箴言等并定期展覽評比摘抄本一次,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自我吸收、自我積累的習慣。組織學生個人朗誦或集體朗誦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可仿讀、分角色讀、輪讀、齊讀。有時筆者還組織名著朗誦競賽或朗誦會,并鼓勵優秀學生背誦名著中的名段。通過抑揚頓挫、激情洋溢的朗誦,學生可獲得作品的思想精髓以及語言的濃厚感染。文學名著中有不少引人入勝的故事,如《智取生辰綱》等,組織學生進行講故事比賽,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既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鍛煉了膽量,又能互相促進、互相學習。讓學生根據名著改編、縮寫、仿寫、續寫等文學再創作,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四、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篇3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寫作方法;素材積累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4-061-1
作者多年來一直奮斗在語文教學一線,經過三十年作文教學實踐,深切地感知到:小學生和語文教師之所以都因為“作文寫作”而苦惱,關鍵癥結在于“小學語文教師沒有科學及時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作文寫作素材積累”。作者在長期的作文教學實踐工作中,總結出了一整套非常簡單、易操作、行之有效的小學作文教學素材積累方法。素材是作文寫作的基礎。語文教師需要科學、及時、有效地指導小學生全面、多角度地從以下幾個方面積累作文寫作素材。
一、走向大自然,通過對細節進行觀察,積累作文寫作素材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在其著作《論集》《〈文章例話〉序》里講到: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葉老所講的這句話其實就是在提示廣大語文教師:寫作就是現實生活的衍生物,生活就是作文寫作的動力源泉,在生活中存在著豐富的寫作素材。語文教師需要帶領小學生對生活中的細節進行仔細觀察,廣泛積累寫作素材,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情感真實的作文。
物種豐富的大自然就是語文教師指導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最佳場所。教師可以在自習課、放學后、周末、假期、春游、秋游時間,組織帶領班級內的小學生一起邁步走向大自然,開拓眼界,豐富思想。在語文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小學生對可愛的小動物、應季植物形態、人物面貌品行細節進行仔細觀察,挖掘最新的作文寫作角度,隨時進行班級分組討論和筆記記錄,這樣學生的作文素材就能及時累計。
二、指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通過讀書筆記廣泛積累作文寫作素材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由此可見廣泛閱讀是學生進行作文寫作的根基,如果沒有足夠多的閱讀量做基礎,小學生頭腦里對事物一片空白,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他們作文語言將是單調枯燥無序的。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廣泛閱讀書籍和及時做讀書筆記記錄的方式來積累作文寫作素材。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小學生通過讀書筆記也能很好地積累寫作素材。比如,語文教師可以要求班級里的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周記,鼓勵學生把平時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用最真實的文字記錄下來。只要長期堅持,日記和周記就會成為寫作素材庫。小學生在寫作時,就不會因為沒有內容可寫而發愁了。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讓班級里的學生對經典的文學名著,比如《三國演義》、《名人傳》、《人生》、《秦腔》、《蛙》(我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所著小說)里的經典段落、精彩語句進行摘抄記錄和朗讀、背誦,既能快速的增長文學知識,又能廣泛的積累寫作素材。讓閱讀和作文寫作緊密結合,其實就是讀寫合二為一,對于小學生從不同角度、范圍進行寫作有很大幫助。
三、走近社會,接觸生活常識,積累作文寫作素材
因為缺乏足夠多的生活常識,很多小學生常常感到寫作文時沒有內容可寫。比如,以人物寫作為主的作文撰寫方面,在開展《勤勞的×××》這篇作文寫作前,很多小學生往往看著題目不知從何寫起。教師可以先為大家講解“勤勞”的定義,提示學生們可以從熟識的鄰居、關系親近的親戚、家庭成員、好朋友、同學寫起。以記事寫作為主的作文撰寫方面,比如在開展題目為《一次難忘的運動會》作文寫作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根據本校歷屆運動會的感受來進行自由命題。學生的寫作思路一下就被打開了閘門,大家所擬定的作文題目異彩紛呈:《100米短跑比賽》、《第一次投擲鉛球》、《跳遠,第一次體驗成功》等。學生們的作文命題很新穎,而且大家的作文內容也充滿了真情實感。而這些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內容,就來自于學生們“社會生活常識近區”。由此可見,小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拉近寫作和社會生活的距離,這樣撰寫出的作文才會充滿真摯情感。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工作時,要注意科學、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對生活細節多觀察、對生活常識多熟知,悉心指導學生閱讀書籍,同時做好日記、周記、和讀書摘抄筆記,從而幫助學生盡可能多的積累寫作素材。這樣假以時日,小學生的作文寫作思路才能游刃有余,寫作語言才能富有真情實感。
[參考文獻]
[1]陳瑤.課堂觀察指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張冬琴.淺談如何有效地進行小學作文教學.文理導航(下旬),2010(10).
篇4
關鍵詞:名著閱讀;中考考點;學生興趣
我在農村學校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已有幾十年,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事例讓人對初中語文的學習狀況感到擔憂與無奈。現將自己在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幾個案例總結出來以供教師學習交流,共同探討農村初中名著閱讀教學。
案例一:
在每年中考名著閱讀復習時,總有九年級學生這樣問我:“老師,曹雪芹是干什么的?他是女的還是男的?”我愕然了……
案例二:
在近年,我決定從九年級開始就對學生的名著閱讀進行提早布置、安排,以下是一節名著閱讀課的師生對話。
師:“不論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值得我們去學習,尤其文學作品中的名著閱讀對大家的學習、生活、人生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拓展我們的知識面,陶冶我們的情操,感化我們的人生……老師問一下大家在課外都看過什么名著呢?”頓時課堂沸騰了。
生:“亮劍”“士兵突擊”
生:“青盲”“宮心計”
生:“步步驚心”“神話”
……我不知所措。
案例三:這是一節介紹我國古代四大名著的閱讀課。
師:“同學們,在我國古代有許許多多的文學名著,其中古典小說非常有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國的四大名著有什么?”
生:《西游記》《水滸》
生:《三國演義》
師:“還有一部誰知道?”
……許久的沉默,無人回答。
以上幾個案例真實地發生在我的身邊,足以說明我們農村學生名著閱讀中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閱讀現狀令人擔憂,這不是個例而是在農村初中的一種普遍現象,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名著的傳承,教師要認真分析、探究,找出適合農村初中名著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但是,從案例可以看出,農村初中學生在名著閱讀上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能主動閱讀名著的中學生很少,很多人干脆就選擇了不讀。對于農村初中學生這個問題就更為突出。調查表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二:一是學生單憑自己的興趣和閱讀水平造成的。二是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那么作為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如何創新名著閱讀教學,教給學生一些有用的知識呢?
一、選擇推薦合適的名著
學生的閱讀有其年齡的特點,他們的認知、分析能力還不高,對作品的選擇和閱讀自然存在著種種不足。因此,教師就要結合教學大綱推薦一些優秀的篇目。
1.要求依據七~九年級語文教材附錄“名著導讀”的導讀文字了解作者介紹、寫作背景、內容梗概等,并對相關知識進行梳理。
2.要求學生課外閱讀一些文學名著。2011年、2012年《中考說明》中的附錄三:名著閱讀重點考查的課外讀物《朝花夕拾》《繁星春水》《西游記》《水滸》《駱駝祥子》《魯濱孫漂流記》《格列佛游記》《名人傳》《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3.將名著閱讀和中考考點對接,有針對性地閱讀,還可以將名著與電視、網絡結合起來,熟悉名著中的開篇詞及重要詩詞,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節、回目或梗概,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綽號和典型語言等,從而凸顯積淀文化和應對考試的雙贏。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之養成良好的習慣
1.選讀。讀書要有選擇。古往今來,人類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以選擇,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推薦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閱讀方法各種各樣,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不僅是為了“有助于學習語文”,更迫切的是“為了中考”。所以,在此提倡初中學生適用的資料性閱讀方法――摘抄法。摘抄法是一種根據個人喜好與研究,將精美難得的資料摘抄下來分類保存,以供閱讀、品味、引用的資料積累方法。
3.讓學生獨立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在閱讀的過程中,給學生更多自由閱讀的權力,放手讓學生獨立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去理解、去表達。不必擔心學生“讀不懂”或“讀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如果設計幾個問題乃至出幾個考題來“指導閱讀”,勢必影響學生領略名著風采的熱情。要讓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實踐,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感情活動中加以理解和體驗。
三、培養初中生閱讀名著興趣的方法
1.開展讀書會。一般每周一次,教師提前布置閱讀任務,確定時間和內容。在固定的時間讓學生交流、探討讀書感想或筆記,然后讓負責人將學生的言語摘錄下來辦成專欄,進行展示。
2.開展朗誦賽。有的文章不僅僅要讀,而且還要朗誦。讓學生選擇一些優秀的詩詞、詩歌片段配以音樂進行誦讀。
3.課堂拓展,課外延伸。這是采用比較多的一種形式,上課時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拓展,要將節選自名著的課文講得精彩生動,以此吸引學生閱讀原著。
四、在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指明閱讀方法,并以寫促讀
1.要教會學生靜下心來,深入到作品的內部,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
2.教會學生不求甚解。
3.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名著的基本方法,如,默讀、朗讀、瀏覽、賞析、圈點、摘錄、批注、比較等。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漁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當學生習慣用某種正確的方法解讀文本時,學生就擁有一把打開名著大門的鑰匙,能夠自由地進進出出,將里面的風景看個究竟。
4.在閱讀實踐中我們也常常看到有的學生為顯示自己的閱讀能力,看書的速度很快,結果連文章的大概內容都不知道。同時,要使讀書落到實處,還必須讓學生多寫、多練。
篇5
一、讓量化敲開課外閱讀的門
(1)增加課外閱讀的量
中學生課外閱讀要有質的飛躍,沒有量的積聚是不行的。為了適應越來越高的課外閱讀要求,應提高中學生閱讀的量。可以先要求學生閱讀課后出現要求掌握的名著,如《伊索寓言》《昆蟲記》《海底兩萬里》《名人傳》等。除此之外還可以閱讀課文節選的全文或與課文和課后名著密切相關的文章或者著作。如學了七年級下第二單元的人物,可以引導讀聞一多的《死水》《最后一次演講》,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學了《沁園春·雪》可以引導讀《詩詞選》等。從課本讀到課外提到的名著,從課后名著讀到其他相關的、符合中學生閱讀水平的作品,通過不斷的擴充,讓學生真正做到有量的保證,為質的飛躍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使課外閱讀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2)加強對課外閱讀的量化
量化指的是目標或任務具體明確,可以清晰度量。在課外閱讀中的量化應是指中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文章或著作后應達到的明確的可以度量的指標。有量的要求,沒有量化的細則,那么課外閱讀也是一句空話。在這個信息的時代,很多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的接收,而不喜歡主動的鉆研。當教師布置課外閱讀的時候,他們總能想到一些不經過閱讀就能完成作業的方法。這種課外閱讀是虛設的。如何有效的進行課外閱讀應該做好幾點。
1、有布置,有量化
有布置無檢查等于沒有布置,有要求沒反饋等于沒有要求。所以教師在布置課外閱讀的時候一定要進行檢查。在布置的時候就應該有量化的標準,為學生課外閱讀作出明確的,可以清晰度量的指標,引導學生按量化的要求完成閱讀。這種量化不應是幾篇讀后感,幾千字的摘抄,應更加具體,更能量化學生對名著的掌握成度,且這種量化在檢查閱讀情況的時候應該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2、有檢查,有成效
如果檢查這道最后的關卡成了虛設,可想而知以后的布置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我們既然要對學生課外閱讀情況進行檢查,就應該出實效,能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起到鞭策及考評的作用。如何做到有成效呢?首先教師應和學生看同一版本的書籍,對學生所看的名著了然于胸。這就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時能真正的使檢查落實。其次,可以擬定形式多樣的檢測形式:如試卷檢測、辯論會、討論會等。以良好的檢查監督體系引導進行有成效的檢查,通過有成效的檢查引導學生有效的進行課外閱讀。
二、讓亮化點燃學生的閱讀激情
亮化是指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出書本中與眾不同的閃光點、自己對書中內容獨特的見解并把這些閃光點在講臺或組內閃亮的進行展示。一味機械的量化往往會導致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沒有激情。在中學生課外閱讀中,為了使學生從被動的讀到主動的欣賞,應該讓閱讀有亮點,讓學生去享受閱讀的成就和喜悅。這種成功就是閱讀的亮點,把這種亮點展示出來就是亮化。
1、有收獲,有分享
一個收獲、一個分享都是一個亮點。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覺得有收獲的應拿到課堂上來分享,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和課堂的主人。在收獲與分享中去學會如何品析文章;在收獲與分享當中體會閱讀的樂趣。
2、有感觸,有展示
學生在閱讀當時往往會有一些東西學得很有感觸,有種要表達出來的欲望,所以在一本名著讀完后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成為講臺的主人,講述自己的看法、觀點。剛開始可以少一些,關鍵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應有話可說。這就需要教師在檢查的時候就引導學生,找出自己閱讀的亮點,鼓勵他們展示自己的風采。
三、讓規范化引導學生走向自我閱讀
從要求到愿意,從檢查到展示,從被迫到喜歡,從喜歡到習慣是一個過程。對于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性最終應是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像一種毒素滲透到學生的骨子里。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讓閱讀規范化,為終生的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1、規范要求:對要求的提出應規范,讓學生明確應做什么,這樣才能有效的閱讀。
2、規范符號:對閱讀過程中的圈點勾畫等符號應作明確的要求,讓學生規范化的標示文章內容。
“不動筆墨不看書”,要做到動筆墨就應讓學生學會規范化的讀書符號,也就是圈點勾畫法。比如說重點詞句可以加著重號,有疑問的可以打波浪線加問號,遇到不認識的字查拼音寫在上面,中心句可用雙橫線,段落層次用豎線,重要信息圈起來等符號。
3、規范批注
篇6
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必須要使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閱讀的基礎,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激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是發展能力的必要條件。所以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成了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1.以境引趣
巧用多媒體課件,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深入閱讀的興趣。如小說《林黛玉進賈府》可以先讓學生觀看電視劇《紅樓夢》的片斷,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以加快學生的感知和理解的進程,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2.以事生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作者軼文趣事或背景資料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我教莊子的《逍遙游》,先介紹莊子的生平事跡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莊子雖生活貧困,有時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對楚威王重金禮聘其為相斷然拒絕。他憤世嫉俗,鄙薄富貴利祿,拒絕同統治者合作。學生了解莊子后,就有興趣閱讀課文,也更容易理解莊子所追求的“無所待”的最高境界了。
3.設疑激趣
語文閱讀,離不開教師的問題的導引。精心地設計好每個問題,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誘導思考問題,從而讓他們獲得新的知識。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力求新穎有深意。如在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前,我設計這樣的問題給學生:“林沖原是東京八十萬禁軍的教頭,有地位又有一個美滿的家庭,為什么走上反抗的道路呢?他的性格有什么變化呢?”這樣學生就會帶著老師的問題閱讀課文,并且課外閱讀《水滸傳》與之有關的情節。這樣既創設了問題的情景,也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自讀與教讀相結合,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質量
自讀和教讀在語文教學中是相互聯系的。教讀是基礎,自讀是教讀所追求的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引導者,要求課堂學習方式由傳授式學習向探索式學習轉變,把課堂還給學生。在各單元教學中,精講一兩課,更多的課讓學生積極參與,去品味,質疑,討論。集思廣益,達成共識。通過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作適當點撥。這樣平時長期訓練,將課堂當考場,日積月累,學生的閱讀能力會有很大提高。讀書不只是吸收繼承,更要發展超越,所以自讀要養成思考的習慣。在閱讀之中遇到疑難問題,要獨立思考,并且力求自己解決,比如查字典資料解疑。自讀還要有敢于懷疑精神,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形成思考的習慣,還要與動筆習慣結合起來,讓學生懂得動筆的重要性,“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在閱讀過程中發現文中優劣得失,隨筆作些簡要評注;摘抄優美句段,并進行背誦。讀完文章之后寫閱讀心得體會,以提高閱讀及寫作能力。
三、教給學生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要想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在閱讀教學中把閱讀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打開語文知識的大門。
1.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通過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調,思想傾向,文章脈絡,以便正確理解閱讀題,避免理解偏差或歧義。要著眼于整個篇章,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把有關詞句放到具體語境中去辨析,把握綜合性大題與零碎小題之間的聯系。
2.精讀和評析
精讀有關段落,重點段是設計問題的所在段落,認真分析思考,注意前后邏輯連續深刻理解,做到有的放矢。在學習中,根據閱讀的要求,在字里行間圈點勾畫,以示重要詞句;在有疑問的地方作記號,并能找機會解答。同時要學有所思,邊讀邊思考,才能學有所得。評析是閱讀中的鑒賞活動,是深層次精讀,在理解文章的內涵的基礎上,對文章的突出特點及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態度作出評價判斷,并揭示文章的深層意義。
3.抓住文體特點閱讀
語文書閱讀文章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較強的思想教育意義。所以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文章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文體特點來指導學生,讓他們掌握各種文體的特點后,再去進行閱讀。如議論文,文章往往在開頭提出中心論點,在閱讀時就應該讓學生明白重點是抓住開頭的句子;科技性文章,邏輯性嚴密,重在進行推理和分析,掌握主旨思想;對記敘文,要求學生在閱讀時抓住記敘文的六個要素。散文閱讀要理出作品選擇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看“形”和“神”的“結合點”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線索。
四、拓寬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
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的積累。如何迅速而有效地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大閱讀范圍,加快閱讀速度,最終提高閱讀效率,提高人文素養呢?
1.指導學生訂閱各種報紙、雜志
如《語文學習報》《青年文摘》《讀者》等,增加閱讀量;利用學校閱覽室、圖書館查找資料;利用寒暑假課外閱讀經典名著,如唐詩宋詞、戲劇文學、名人傳記、科技書籍、歷史哲學等,并做好摘抄與讀書筆記。這樣可以接受更多方面的信息,為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2.利用互聯網增加閱讀量
篇7
【關鍵詞】初中生;讀書;寫作
【中圖分類號】G424
中學生閱讀與寫作按《初中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要求:“要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能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可實際上,大部分初中生的閱讀量、寫作能力與《課標》要求相差甚遠。
作為初中語文老師,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并能通過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進行創作,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那么,處理好讀書與寫作的關系,換句話說也就是閱讀要更好的為寫作服務,這應當是我們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
要想使閱讀更好的為寫作服務,首先得讓學生多讀書。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提高學生素養的辦法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并且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歷史上名人大家也都十分注重閱讀的作用,杜甫就曾指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白居易的創作生涯中,閱讀也是貫穿始終。除了多讀,還要讓學生喜歡讀書。養成讀書的愛好,宋朝詩人黃山谷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三日不讀書,自慚形穢,覺得沒臉見人,要有這樣的感覺。
那么,指導學生讀什么書?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里指出學生要多讀課外書,他要求學生在閱讀上所花費的時間,大約有1/3是用在閱讀教科書上,而2/3是用在閱讀非必修的書籍上面的。其中,他特別指出科學書籍的重要性:不經常閱讀科學書籍和科普讀物,就談不上對知識的興趣。學生也不越出教科書的框框,那就無從說起他對知識有穩定的興趣。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博覽群書,向學生推薦首選古今中外名著,特別是教育部規定的必讀書目,例如《西游記》、《水滸傳》、《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駱駝祥子》、《魯濱遜漂流記》、《格列夫游記》、《童年》,它們都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不朽之作;其次科學書籍和科普讀物,、名人傳記,再就精選各類報刊、勵志雜志,例如《青年文摘》、《格言》等,擴寬你知識面的書,例如天文地理,世界文化等內容的書。
還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讀書的方法有很多種,如不求甚解、粗通大意、精讀細思等,都是讀書的好方法。我認為重要的不是怎么閱讀,而是在讀書過程中的思考。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里,讀書和思考是一對孿生兄弟,形影相隨;是兩條軌道,共同鋪就學生成長的道路。他非常重視學生的閱讀,同時又一再強調思考的重要性。閱讀是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思考才能更好的積累,就如同《論語》曰“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只閱讀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迷惘而無所得;溫習舊知識經過思考能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也就是說一個只讀書學習知識不會思考,沒有思考習慣的學生,他所獲得的知識就不會活起來,只能是“死的行囊”。只是“為了儲備”,而不能進入周轉。就像人的胃能夠處理各種食物,自動地把它們劃分為營養和廢料,再根據人體的需要,分別輸送給不同的器官。讀書需要動腦,吸收書本上的知識,為增長學問所用,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樣的。讀書而能消化,書本知識就能與原有的知識融合在一起,產生化學變化,增長新知。所以,只有把讀書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書本知識真正活起來,為我所有、為我所用。
其次,要讓學生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俗話說:“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我們要培養學生記讀書筆記的習慣,讀書動筆,能夠幫助學生記憶,掌握書中的難點、要點;有利于儲存資料,積累寫作素材;也有利于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要教給學生讀書筆記的方法,像常用的圈點式、心得式讀書筆記等,指導學生在讀書時及時摘錄對自己有啟發的內容,心得體會,特別是讀書時浮現的感觸、隨想、聯想,哪怕它們似乎與正在讀的書完全無關。里面的名師導讀、批注、知識鏈接、好句積累、趣味思考都在提醒著閱讀者思考并動手,及時記錄下自己瞬間的靈感,因為這些積累會在學生需要的時候轉化成寫作的素材。
第三,要加強常規作文訓練的指導。要做到期期有規劃,月月有專題,周周有目的,系統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
在本學期第七周作文訓練中,我們的專題是“模仿名家名句,巧創自家經典”。我先給學生講了我在上初中的一個例子:當時老師讓寫個人小傳,其中有一個愛讀書的段落,我改寫了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讀書故,兩者皆可拋。”這在現在可能不算什么,但在當時,在老師眼中,已經很不錯了,這篇文章讓我在同學中間名聲大增。接下來還有一次作文課,我已記不清題目和內容了,只記得我摘抄了《兒童文學》上的一段話作為結尾,這篇作文也被老師大肆表揚了一番,說我的作文有深度。雖然我當時心跳加速,臉紅耳跳,覺得自己像做賊被當場捉了。因為我們那時候課本以外的書幾乎沒有,我們寫作文都是從來不參考的,就是參考,也是老師積攢的歷年學生的優秀習作,像我的這兩篇。不過,我從這時自信心、成就感大增,開始真愛上了語文。
有了我這個現身說法,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摩拳擦掌,就等我一聲令下了。課后批改作文時,我也很有成就感,幾乎每個學生都給我帶來了驚喜。薛會峰同學在《緊張也是一種享受》一文開頭寫道“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種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初三的生活也如爐子上的水,剛開始是平穩不驚,隨著知識越學越多,時間越來越少,緊張感就如同沸騰浩蕩的水攜裹著壓力蒸騰而來。引用了梁衡《夏感》中關于夏天的比喻,進而自然轉入對初三緊張生活的敘述;結尾化用冰心《談生命》中的“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經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過常變的四時。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這段話巧妙化用名家名句,又緊扣初三的學習、生活,深化了文章立意,傳達出了一種積極、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顯示了作為初三學生、十五六歲的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我思考及處理矛盾的能力,又顯示了小作者不同尋常的文學功底,令人耳目一新。可以看出她通過讀書,書中的一些知識儲存在了腦海中,再和自己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有感而發。
蠶只有吃進一片片桑葉,才能吐出精美的絲;蜂只有采集百花,才能釀造香甜的蜜。寫作何嘗不是如此,只有經過讀書、思考、消化,寫作時才能吐出精美的絲、釀造香甜的蜜。
【參考文獻】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
《讀書的方法》鐘敬文
篇8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筆者發現只依靠課上是遠遠不夠的。學校的圖書館、電子閱覽室里藏有大量的圖書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考,指導學生科學閱讀,喚起他們強烈的閱讀欲望。學生正處在長身體、學知識的關鍵時期,使他們全面發展,陶冶情操,所以要把學校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和網絡資源整合到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教學中,筆者總是有意識地把一些知識的獲取留給學生自己去完成。比如在學習《錢塘湖春行》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古詩時,筆者課前會布置學生去圖書館或利用網絡查閱相關背景知識,以及課文中涉及的人物百科、地理常識、歷史文化等。這樣既讓學生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自主學習,又加強學科間的聯系,更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結合學生讀書少,文學素養不夠深厚的情況,筆者組織了讀名著談感悟的綜合實踐活動。活動充分發揮圖書資源的作用,同時也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和社會實踐。萬事開頭難,筆者首先確定了“真善美”的主題,教師指導學生去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尋找“真善美”的事例和人物,通過廣泛閱讀后寫出讀后感。學生興致很高,自由結組,自主投入學習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圖書閱讀、寫心得活動進行了一個多月,期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學校圖書館和電子閱覽教室。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小組內分共明確:每人負責到圖書館讀2本圖書,找出相關材料并進行分析,寫出感悟,然后小組成員在一起進行交流,再寫出心得體會。學生反映:交流中他們利用最短的時間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且體會到分享的樂趣。筆者還聽說有的學生進行了相關社會采訪和問卷調查,學會與人交流的方法。兩個月后上了閱讀成果展示課。展示課上,學生讓筆者大開眼界:一場以“真善美”為主題的演講、辯論會令人贊嘆不己,內容充實,事例感人,充分展示了現代小學生的風采,提高了實踐能力。
廣泛開展讀書活動,積淀閱讀素養
小學生喜歡開展活動,喜歡在活動中接受新知。因此,筆者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如講故事、讀書心得交流會,促進學生主動閱讀。針對小學生的特點,筆者推薦系列文學作品,如《格林童話》《小故事大道理》《感恩生活回味一生》《英才是這樣造就的》,以及《圖說天下》系列叢書等。學生通過閱讀后交流閱讀心得體會,收獲頗豐。學生這樣評價:“從書里獲得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讓我們更愛看書,更了解了東西方文化。老師的這次活動設計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拓寬了我們的視野,陶冶了我們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我們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由我們自己去尋找答案,體驗徜徉在書的海洋中的快樂。”這次閱讀活動很成功,得益于有益的圖書資源和學生的讀書熱情,讓學生自主去搜尋知識,他們記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學生的閱讀積淀。
利用電子圖書資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時代,各種電子資源隨手可得。小學生喜歡新生事物,尤其是對電子讀物更是感興趣。因此,教師應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發揮電子圖書資源優勢,讓學生進行電子閱讀。在家庭里,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進行閱讀,利用網絡進行電子閱讀;在外出時,指導學生留意公共場所的電子屏,上邊有很多的知識可供學習,尤其是社會常識,那些知識是課本上學不到的。通過課外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和《參觀人民大會堂》時,筆者提前提示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有機會可以游覽黃山和人民大會堂,也可以在網上查閱有關黃山奇石的美景和人民大會堂的有關圖片信息或者文本資料,把自己喜歡的圖片或者視頻下載下來,把那些精美的文字摘抄下來,上課時展示給全體同學。學生通過自己搜索、查閱、整理資料,課上展示、講解,有效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習作能力,綜合提高了實踐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全面落實教學目標
篇9
【關鍵詞】大閱讀;必要性;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3-0126-03
一、大閱讀的含義
大閱讀活動是一類閱讀活動的統稱。它起源于英國,盛行于美國,后來影響逐步擴大,形成了一個世界范圍廣泛而持續不斷的閱讀熱潮。它主要是通過閱讀提升社群的氛圍,形成社群的凝聚力,從而建設書香社會。
所謂大閱讀課題中的“大”字,一是指閱讀范圍之大:各學科、各門類全覆蓋;二是指閱讀方式之大:相對于傳統的紙質閱讀而言。在今天,閱讀不僅僅是“開卷”,它還有更為廣泛的含義。它可以是互聯網上的在線閱讀,也可以是各種電子書的閱讀,甚至還可以是聽講座。全方位的方式,爆炸型的信息,多樣化的載體,傳統的學習方式正被信息社會的多樣化學習方式所改變,學習型社會為大閱讀提供生動的背景;三是指閱讀群體之大:師生家長全體參與;四是指閱讀目標之大:它不是以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為目標,而是以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品質的養成為目標。
二、開展大閱讀的必要性
1. 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說過,閱讀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人在閱讀中可以學會認知,學會思考,學會做人。21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每個人不僅要注重自己知識的存量,更要重視知識的流量、變量和增量,學生必須學會主動、積極學習。閱讀正可以增加知識貯備,開闊視野思維,正是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因此,開展大閱讀研究是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2. 初中語文教學的需要
“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音”,閱讀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進行廣泛閱讀,課外閱讀量要“不少于260萬字”。學生只有多讀,才能善思、善寫。在全校范圍乃至家長群中開展廣泛的閱讀活動,讓全體師生家長在豐富多彩的書海中拓寬知識源,親近母語,提高素養。在校園中營造出“書聲瑯瑯,書香滿園”的良好氛圍,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自覺習慣和生活需要。這是語文教學應該承擔的任務。
3. 教師實施教改的需要
在全校內開展語文大閱讀活動,能夠帶動語文教師大膽開展語文教改,為有意開展課外閱讀的校內教師提供參考范本,讓躊躇不前,但有意推廣大閱讀的語文教師大膽進行校本教材的開發,不被教科書所羈絆,大膽對學生的閱讀材料進行增刪,從而引領學生快樂閱讀,享受閱讀,開啟悅讀人生。
三、大閱讀的實現途徑
1. 拓展學生閱讀范圍
初中學生的閱讀內容應該從“童話世界”轉向“現實人生”,應該從“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閱讀轉向“純文字”的閱讀。因此,筆者從兩方面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從而實現“閱讀內容之大”:
一是圍繞教材以課文為中心拓展相關文章。拓展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同題拓展。這是初中階段最主要的一種閱讀拓展方法。“同題”包含兩種意思:一是指題目完全相同,一是指作品的主題基本相同。以七年級上冊為例,如學習莫懷戚的《散步》,我們會拓展閱讀龍應臺的同題散文《散步》;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我們會引導學生拓展閱讀三毛的同題散文《背影》;學習魏巍的《我的老師》,我們會拓展閱讀梁實秋的《我的一位國文老師》;學習何其芳的《秋天》,我們會拓展閱讀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
(2)同作者拓展。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我們會拓展老舍的《濟南的秋天》;學習冰心的《荷葉 母親》,我們會拓展閱讀冰心的《紙船》;學習柳宗元的《黔之驢》,我們會拓展閱讀柳宗元的另外兩篇同屬于《三戒》的文章――《臨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則拓展閱讀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記》或《始得西山宴游記》;學習蒲松齡的《狼》,則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蒲松齡《狼三則》中的另外兩則。
(3)比^拓展。主要是以課文為立足點,選取一些主題相反或寫法截然不同的文章進行拓展閱讀。如學習王安石的文言文《傷仲永》時,可以拓展閱讀《三朝名臣言行錄》中講述司馬光好學的章節和《歐陽公事跡》中講述歐陽修苦讀的章節。通過比較閱讀,學生自然就進一步深刻地認識到后天學習對于成才的重要性。
(4)背景拓展。主要是在學習課文時,引入相關的背景材料,介紹作者的生平或者是介紹當時的寫作背景。如學習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時候,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拓展閱讀白居易當時在筵席上寫給劉禹錫的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還可以閱讀劉禹錫的另外兩首詩《游玄都觀》和《再游玄都觀》,結合學過的《陋室銘》,全面了解劉禹錫的為人和品性。學習坡的《浣溪沙》《水調歌頭》《記承天寺夜游》等詩文作品時,可以適時引入表達坡的亡妻深情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讓學生閱讀,然后讓學生閱讀《國民老公坡》和《下輩子要嫁給蘇軾》兩篇網上比較流行的文章,讓學生全面了解蘇軾。這樣的拓展,學生直呼過癮。
二是圍繞教材根據學生身心需要拓展相關著作。
(1)榜樣引領:傳記文學。傳記文學記錄傳主不平凡的一生,展現的是傳主的精神世界、品質性格和心路歷程,于讀者而言,具有重要的經驗借鑒意義。它具有真切的歷史感和豐富的人文內涵,給人以巨大的震撼,能為個體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對中學生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結合初中階段的課文,可以引導學生拓展閱讀一些人物傳記。如由《塑造生命的人》拓展閱讀海倫?凱勒的自傳作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由丘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拓展閱讀馬丁?吉爾伯特的《丘吉爾傳》,由《音樂巨人貝多芬》拓展閱讀羅曼?羅蘭的《名人傳》。由蘇軾的生平拓展閱讀林語堂的《坡傳》,由魯迅的生平拓展閱讀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此外,還要結合初中學生的興趣熱點,再拓展一些,如男孩子拓展閱讀《永遠的喬丹》《喬布斯傳》《林肯傳》等,女孩子推薦閱讀《宋氏三姐妹》《鄧肯傳》《居里夫人傳》等。
(6)寒暑每個假期開展親子閱讀活動。為優化學校和家庭的閱讀環境,構建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保障生和家長共享“悅讀人生”,每逢寒假和暑假都會舉辦親子閱讀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或者是孩子讀給父母聽,或者是父母讀給孩子聽,或者是家長和孩子閱讀后,分別撰寫讀書心得感受。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使其成為學校讀書活動的支持者、宣傳者和參與者、建設者。
4. 分享學生閱讀成果
(1)展示。展示是最好的評價!教師想方設法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學生去展示!課前到講壇上推薦好書、分享讀書心得是展示,在朗誦會上朗誦優美的篇章是展示,摘抄的句段的確優美、被老師拿出來分享是展示,讀書心得、好書薦詞寫得好被張貼在優秀作業欄上是展示,積極參加書香節、在書香節上擔當各種角色也是很好的展示。2015年暑假,我們還把學生推薦好書的做法放到學校微信平臺上推廣,擴大了學生的展示平臺。學生在展示中得到鼓勵、得到認同、得到成功的體驗,因而展示就是對學生最好的評價。
(2)互動。互動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學生完成的每一項與讀書相關的活動中,教師都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學生感受閱讀帶來的收獲。教師還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得到互動交流。如在圖書漂流活動中,學生在同一本書上寫上讀書感受,也有學生針對上一位同學的感受再寫自己的感受,英雄所見,各不相同,學生在這種互動中獲益良多。
(3)評優。適當的評優是必需的。如優秀的手抄報、優秀書評、名著閱讀優勝者等。獲得“優秀”等級或“優勝者”稱號的頒發證書,以資鼓勵。
(4)造星。對于書讀得特別多、特別好的學生,由各班推選,由學校授予“閱讀之星”的稱號。并通過宣傳欄、微信平臺、學校網站等宣傳他們的事跡。特別突出的學生,學校推薦他們參加區、市一級的“閱讀達人”的評選。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第五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姚竹青.大語文教育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4] 王艾英.淺談在初中語文大閱讀教學中的幾點做法[J].新課程,2013,(8).
[5] 李文英.論在“大語文觀”中加強初中“大閱讀”教學[J].新課程,2014,(10).
篇10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以中學生心理特征為依據,通過自身努力發掘教材中激趣的教材,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來優化歷史課堂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呢?
一、課外激發學生學史興趣的方法
1、明確學史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學生所要學習的課程有十幾門,每門課都有豐富的內容。特別是歷史這門課,學生們不僅要接觸大量的時間、人物、事件,而且難寫難背、枯燥無味,于是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進而失去學習信心。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當從學習歷史的目的上去引導,讓學生認識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如通過對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和影響的理解,讓學生懂得以后如果再有此類危機爆發應該如何避免災難。通過對不同歷史事件的比較和分析,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等。通過這樣的思想教育,使學生增強了求知欲。
2、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發揮情感作用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要教師對學生無微不至地關心,給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勵,就能給學生提供無形、巨大的學習動力,這就是教育界經常提到的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措施――發揮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因素的作用。實踐表明,教師多與學生溝通,深入學生中間了解其興趣愛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和情感的力量去吸引學生,使學生喜歡上自己所授的科目,是十分重要的。
3、通過歷史記憶方法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
歷史知識千頭萬緒、包羅萬象,因此,記憶成為學習中一個必須面對的艱巨任務。注重記憶方法的引導是迅速提高歷史知識和培養歷史興趣的有效手段,我在此談談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
第一、數字記憶法,即依據一些數字的特點,記憶相關知識點的方法。如可根據數字差記憶,1874、1884、1894、1904、1914等,這些數字以“十”為差排列,很容易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變枯燥為有趣。
第二、對比記憶法。歷史中的很多人物和事件既有個性又有共性,采用對比記憶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和的比較等。
第三、歸納法。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不管怎樣,大都可以將根本原因歸納為經濟方面或生產關系方面。如世界三次工業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都是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引起的。
4、利用社團活動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
教師可在課余時間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上下五千年》、《中華歷史名人傳》等一些歷史小讀物,并且摘抄讀書筆記或撰寫讀后感,然后貼在教室后面讓同學們共享,以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也可開展猜歷史謎語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學史興趣。
二、課內激發學生學史興趣的方法
1、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和扎實的基本功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首先要具有淵博的知識和扎實的基本功,這是使自已的課變得趣味橫生的根源所在,歷史教師只有具備了淵博的知識,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化難為易,才能旁征博引,使自已的課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再有,扎實的基本功同樣重要,如果一名歷史教師能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肯定能讓學生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2、課前導入時,精設“懸念”,引發興趣
經過課間活動,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因此剛開始上課時,學生的注意力相當不集中,所以如何在上課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鐘教學效率的重要一環。由于歷史學科天生具有與其它學科及現實社會緊密聯系的特點,這就使歷史課的課前導入方法很多。這時可精設“懸念”,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3、在上課過程中巧設“懸念”并注意改變教學方式,調動興趣
首先,在教材過渡時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思考,這就使學生的注意力能牢牢的集中在學習上。其次,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精設懸念。要使學生在一堂課中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是很難的,因此,懸念設在重點、難點處,既可引起學生的重視,又可消除因被動思維帶來的疲勞感覺。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注意適時變換教學方式,調節課堂氣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若發現有些學生有精神不集中、打瞌睡、小聲講話等現象時,證明教師當前的教學方法已經使學生厭煩,因此必須適時地改變教學方式。
4、引入歷史故事、教學具有知識性、趣味性
要使學生對歷史課產生濃厚興趣,歷史教師要在授課過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富有趣味性的知識點,必要時引用課外資料,圍繞教學重點,精心設計,合理剪裁,將其融入整個教學過程當中,使自已的課堂教學富于知識性、故事性和趣味性,這樣做必然會深深吸引信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歷史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講授商鞅變法時,就穿插講述了“立木為信”的故事,并引導學生討論,從中明白了“要想取信于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這樣教學效果就比較好,一方面深深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了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又使學生弄活了事件的因果關系,加深了理解。
5、潛心研究,活躍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講得太細、太透徹了,學生反而不感興趣,時學習能力也得不到培養,這好比把食物嚼得太爛了,吃起來沒味道,就連消化要受到影響,因此我們要潛心研究,擇其最基本、最主要的問題進行講解,活躍學生思維,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一定要經常讓學生“跳一跳”去摘蘋果,教師千萬不能面面俱到,一攬到底,全灌給學生,而要給其一、取其二,使他們思維變得活躍,如講完秦朝統治,讓學生搜集涂料,評價秦始皇,學生積極性很高,當他們的探究結果得到教師肯定,學至成功喜悅后,學習興趣就更濃了。
6、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吸引學生注意力
歷史是不變的,但也是生動有趣的,歷史知識千變萬化、豐富多彩,歷史現象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外交關系、民族關系等,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比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都更為廣闊、密集。動人的故事中,既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樂,壯觀的場面中,既有刀光劍影,也有鶯歌燕舞,戰斗號角中,流傳著英雄業績,歷史本身有著無窮的魅力,教師應該用盡量多的手段激活歷史,還歷史以本來面目。教師要精心設計制作課件,使其不斷出現新的興奮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廣泛的求知欲。
7、關心愛護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教師還應注意在教學過程和日常生活中要處處關心愛護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努力營造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這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前提條件。在學生取得成功的時候,哪怕是一個十分微小的成功,教師都要巧妙地運用自己的語言及時地給予真切的贊揚和鼓勵。借以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歡樂,激發其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在學生學習成績不佳或回答問題不準確時,教師應盡可能找出其優點或其合理成分加以肯定,讓學生覺得確實還行,增強其自信心。
8、在一堂課結束前設置“懸念”,保留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