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長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28 02:1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名人成長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林肯的故事:1832年,林肯失業了,他下定決心要當政治家。可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里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林肯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他又 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后終于當選了。
2、屈原的故事: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里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3、陸游的故事:陸游書巢勤學。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擺的是書,柜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于創作,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學家。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為無數人的成長提供了榜樣。一本好書足以影響人的一生。
多虧了這次的讀書活動,讓我嘗到了《心靈雞湯》的美味,它的味道,真是沁人心脾啊。《心靈雞湯:激勵孩子一生的成長故事》一書,收集了大量的名人成長經歷和經典的哲理故事,提供了足夠分量的榜樣力量。而面對著一系列挫折,書中主人公的那種堅強、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都深深震撼著我,使我受益匪淺。
每一個名人都是靠百分之一的天賦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成功的,只有天賦不努力是不會成功的。每一個天才曾經都是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日后都可能是天才。用名人的事跡來激勵我們,遠勝于一切。天才小時候和你一樣,但每個人的性格卻不一樣,一個努力,一個不干。你說誰會是天才?
所以,想要成功,就必須,苦學、苦練、苦做。在不會干這一行的時候,要拼命地學習,這樣才不會落后于別人一大截;不但要這樣,而且要邊學邊復習,反復地練習,以至于學了不會忘記,這樣才能與別人同步;當學習到一定的程度時,就一定要去實踐,不停地實踐,才能高人一等。
篇3
【關鍵詞】課程資源;實踐;評價
一、挖掘課程資源,找準最佳結合點,突出整合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體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實際運用”。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必然要和其他學科相結合,這也是新課程標準中反復提倡的跨學科學習方法。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為綜合性學習找準“結合點”,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各科知識解決語文綜合性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比如,學習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文后,安排了一次“成長的故事”的綜合性學習,我就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訪問、寫信、上網搜集等多種渠道了解別人成長的故事。在展示學習成果的環節中,我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來匯報學習成果,學生有的把收集到的偉人或名人的成長故事畫下來,以連環畫的形式來講述;有的把小伙伴的成長故事編成短劇,幾個同學一組配樂表演出來;有的把若干個名人成長故事編成手抄報,還有的把名人故事配上圖片,運用所學到的電腦知識制作成電子演示文稿……這一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把在美術、音樂、信息技術、舞蹈等學科中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既有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又有學生各科能力的結合,學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種形式的匯報,絕非簡單的抄抄寫寫,必須將語文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相融合,通過多種匯報交流的形式,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了提高。
二、緊扣生活脈搏,拓寬學習渠道,重視實踐性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課程標準中倡導“實踐中學語文”,強調語文與實踐要更加緊密地結合。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設計的活動應該密切聯系“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如針對家鄉的快速發展,我引導學生開展了《夸夸咱們的家鄉》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調查家鄉的歷史人物、名勝古跡、旅游風景、名優特產等,寫出調查報告,并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以采用畫畫、制作電子小報、當導游、當記者、舉辦交流會等多種形式來展示學習的成果。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完全打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能力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上一展風采,既培養了學生搜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語文綜合素養在“小課堂”中生根,在“大課堂”中發芽、開花、結果。
三、實施多元評價,體驗成功喜悅,體現激勵性
新的評價理念強調評價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實現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家長、師生互評的多元化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體驗活動的喜悅,有利于提高綜合性學習的實效性。評價應側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綜合素質,而不能側重于看學習結果。既要注重學生的量化成績指標,又要把著眼點放在教學過程中,看學生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如何,參與的積極性如何,探究的能動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學性如何等等,從上述幾個層面來綜合評價學生的整體素質。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聽說讀寫實踐能力;
2.通過活動,提高學生觀察、表達、社會交往、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3.通過活動,增強學生的時間意識,養成珍惜時間,時時早,事事早的習慣。
【活動準備】
1.根據個人興趣特長,自主成立“采蜜”、采訪、調查、辯論四個合作學習小組,并明確分工。
“采蜜”組同學負責搜集魯迅業績及珍惜時間,有所作為的名人名言、成長故事。
采訪組同學負責采訪身邊的企業家、勞模、先進老師、優秀同學等,了解他們是怎樣看待時間的?時間和他們的成功有什么聯系?并預約部分人員為現場嘉賓。
調查組同學負責一是調查了解身邊有哪些楷模,為采訪組提供線索;二是實地觀察一周師生到校情況,特別留意先進教師和優秀學生的到校時間。
辯論組同學圍繞“時間的公平性”話題分正反兩方搜集佐證材料,準備參加辯論賽。
2.制作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憶“早”
1.導語:同學們,當我們學完《早》這篇課文后,一個什么字在我們頭腦中的印象最深?(早)
是啊,這個小小的“早”字猶如含苞欲放的花骨朵,不僅刻在魯迅先生的課桌上,更深深地刻在魯迅先生的心坎上。那么課文是怎樣寫這個“早”的呢?現在讓我們再一次跟隨作者,回到魯迅先生小時候的三味書屋,去重溫那個影響了他一生的“早”字。
2.啟動多媒體課件《早》。
3.看到這個小小的“早”字,我們會想些什么呢?
(1)這個小小的“早”字和魯迅取得的巨大成就之間有什么關系?
(2)成功人士是如何珍惜時間的?
(3)我們該如何對待時間?
……
二、說“早”
1.說魯迅。
這個小小的“早”字和魯迅取得的巨大成就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課前采蜜組的同學搜集了資料,現在請他們把成果與我們分享。
采蜜組代表匯報魯迅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過渡:當有人問中國巨人,世界偉人魯迅先生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時,魯迅先生說: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其實,像魯迅先生這樣的人還有很多。誰來說說?
2.說“名人”
(1)采蜜組代表把惜時的古今中外名人的成長故事與大家分享;(2)采訪組代表把采訪到的惜時的先進事跡與大家分享。
3.說名言
過渡:大凡成功人士都很珍惜時間,這是為什么呢?現在我們來聆聽他們的聲音。
采蜜組交流搜集到的勤奮、惜時的名人名言。
如: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莎士比亞
時間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時間給空想者痛苦,給創造者幸福。——麥金西
春光不自留,莫怪東風惡。
……
三、訪“早”
過渡: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也有許多珍惜時間的楷模。今天,我們很榮幸地請來了幾位嘉賓,請他們來談一談時間和效率,時間和作為的關系,以及自己是如何珍惜時間趕“早”的。
1.邀請嘉賓就坐。
2.采訪組代表現場采訪校外趕“早”的優秀職工,廠長,經理,商人等嘉賓。
過渡: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正是這種對時間的珍惜與熱愛,才讓他們每天辛勤耕耘,早出晚歸而樂此不疲。其實,在我們校園內,在我們師生中間,也有很多感動。上一周我們的調查小組進行了一周的實地觀察,現在請他們把感動與我們分享。
3.調查組匯報實地觀察一周師生到校情況。
4.采訪組現場采訪校內“早”到校的師生。請他們談談為什么“早”到校,到校后干了什么?惜“早”、趕“早”對他們有什么影響?
四、論“早”
過渡:同學們,時間留給勤奮者的是串串果實,留給懶惰者的是一頭白發,空空兩手。可時常聽到這樣的聲音:“有人有時間,有人沒時間!”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們會從同學們的辯論中得到一些啟示,現在,請辯論組的同學上場。
正方觀點:“時間是公平的!”
反方觀點:“時間不公平!”
唇槍舌劍,各抒己見。
小結過渡:同學們,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它從不多給誰一分,也從不少給誰一秒。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一樣,只要你愿擠,總還是有的。在未來的世界里,隨著“地球村”的形成,生活節奏會越來越快,我們該如何珍惜時間呢?
五、趕“早”
1.小組交流自己將如何趕“早”。
2.推選基礎不同的(好、中、差)代表上臺發言。
3.小結:
古人云:笨鳥先飛早入林。不錯,有些同學雖然聰明,但有寒號鳥的思想,做事等、拖、磨,結果聰明反被;有的同學雖然暫時成績不佳,但不自暴自棄、消磨時光,而是更加努力迎頭趕上,成績突飛猛進,令人刮目相看。生活就是這樣:既需要“趕”也需要“早”,當“趕”和“早”合成“趕早”時,就別有洞天了。臺灣作家林清玄說過:如果你常常和時間賽跑,你就會成就心中的夢想。親愛的同學們,時間多么美好,讓我們記住莫向光陰惰寸功的古訓吧。珍惜時間,熱愛生命,時時“早”、事事“早”,做時間的主人!
六、寫“早”(任選一項)
1.寫座右銘。選擇一句珍惜時間的名言或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2.寫故事。把自己身邊珍惜時間的人的故事寫下來,交流賞讀。
3.“寫”小報。利用搜集到的資料,合作出一期關于惜時趕“早”的小報,在櫥窗里展出。
【活動反思】
讓學生語文素養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成長
篇5
【關鍵詞】初中語文;快樂語文
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的教學要有充滿激情、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要對學生的感情的表達特別的注意。初中語文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成長的地方,它應該是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根據新課程的改革要求,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應該采取有感情的方式來傳授知識,教師更要在導課、閱讀、寫作各方面采取快樂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地融入進來,感受到學習初中語文的快樂感受。
一、快樂導課
導課是初中語文課堂前的一個準備活動,它為教師的課程內容和課程活動埋下了伏筆。導課可以創造歡快、有趣的氛圍,引發出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熱情,自然地讓學生慢慢地推進到新課程內容的學習中。在導課的實施中,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用音樂來引導學生進入課程。學生對音樂是非常感興趣的,美妙的音樂可以讓學生們隨著音樂融入課堂。例如上語文課本中的朱自清的《春》時,教師可以在進入講課前先放一首關于春天的歌曲,讓學生仿佛感覺到春天就在身邊,聯系到春天的美麗景色,慢慢地融入到這篇文章中來,順利地來學習這篇文章。
(2)用回答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入課程。教師可以通過運用之前的文章和結合將要學習的課程,用提問問題的形式切入進來,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入新課程的重要思路。
(3)用觀看電影短篇的形式來引導學生進入。電影生動形象的表演和內容能夠引起學生的聯想,激起學生的想象,學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隨著電影短篇的引導就融入到文章里面去了。
(4)用講名人志士故事的方式引入其中。名人的故事中含有一定生動形象和有意思的情景內容,能帶給學生新奇的感受,故事的講述對引發學生的興趣意義重大,能使他們貼合文章的內容自然地進入新課的學習中。
二、快樂閱讀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中學生們也不例外。因此閱讀教學理當施以快樂教育,以減輕中學生面臨的種種壓力。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要以一顆感恩之心來面對生活,面對一切!要以快樂之心來面對困難,面對挑戰!要學會生存,永不放棄。
初中階段恰同學年少,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他們的心智不斷成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漸漸形成,語文閱讀教學應義不容辭地擔當起引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分析生活、思索人生的責任。如教閱讀冰心《談生命》一文時,我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理解文本如何揭示了生命從生長到壯大再到衰弱的過程,讓學生從文本的閱讀欣賞中感受到冰心老人頑強奮斗的意志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從而領悟出生命的寶貴與頑強;同時讓學生樹立起這樣的信念:熱愛生命,珍視生命;關愛他人,善待自己。
三、快樂寫作
現在的中學生生活單一,學生沒有東西可寫,加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沒有做到讀寫結合,不注意引導學生大量地閱讀和背誦。試想,學生胸無點墨,何來妙筆生花呢?所以,首先要解決沒有東西寫的問題,把作文教學和生活接軌,植根于生活,讓作文內容生活化。
(1)快樂的校園之旅。先解決寫什么的問題,我們曾利用大課間仔細觀察過校園里的每個角落,一起觀察過校園里的花草樹木、風霜雨雪,在校園里也留下了我們的足跡。
(2)收藏生活,回放快樂。我的成長故事、我的班級故事、我的家庭故事、身邊的平凡人物。當學生的思維和生活交鋒碰撞,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下鍋之米”,做“有米之婦”,解決了“沒的寫”“不會寫”的問題。時時留心,生活處處皆素材。生活的真實讓作文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享受到創作的快樂。
四、快樂活動
局限于課堂的語文教學是不完整、不科學的教學,我們必須打破課堂的界限,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讓語文小世界濃縮社會大世界,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詩文朗誦比賽;還可以結合學習內容讓學生編排課本劇,例如《兩小兒辯日》《刷子李》《泥人張》《范進中舉》等等,凡是能編排成課本劇的都可以編演。在活動中,學生異常活躍,高高興興,快快樂樂。通過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水平,發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何樂而不為?
篇6
一、項目學習及其優勢
項目學習,即基于任務的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也稱為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指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以真實的問題和任務做驅動,通過小組成員共同探討、搜集資料、實地考察、訪談等多種信息渠道的學習,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和實踐技能。依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知識是在個人實踐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建構的,而不是他人灌輸的。項目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實踐體會及其經驗反思在學習中的作用。
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課程標準為核心的項目學習定義為“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它是對復雜、真實問題的探究過程,也是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劃和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2]因此,項目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學習方式,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教學方法和策略。
基于《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項目學習關鍵在于要依據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理念,根據課程學習內容設計相關項目任務,鼓勵學生在項目學習中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提煉出知識概念,反思理解教育原理,掌握教學技能和方法。需要說明的是,項目學習鼓勵和其他教學方法整合在一起使用。
項目學習與傳統接受式學習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1)項目學習是基于真實的學習情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2)項目學習的前提是真實的學習任務,有助于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建構知識,理解意義;(3)項目學習依靠真實而復雜的問題驅動,有助于開啟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4)項目學習依賴學習共同體的合作支持,有助于學生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的培養;(5)項目學習既重視學習的過程,也重視學習的結果,過程學習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能夠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究的動力。
二、基于《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項目設計思路
1.項目設計原則和項目學習要素
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指導項目設計應遵循六大法則:真實性、學術嚴謹性、學以致用、積極的探索、與成年人的聯系、評價的實際應用。[3]
基于《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項目設計遵循以下法則:
(1)真實性的任務——選擇的項目是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真問題,且選擇的項目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教育情感和教學技能;
(2)教育學、課程理論的支持——項目以教育學課程論等理論知識為背景或以此為目標,項目要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
(3)經驗的學習與意義的建構——在項目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實踐技能和知識建構,項目的研究成果能夠運用到教育教學實際中;
(4)探究的方法——學生要學會從不同的領域,運用多樣的方法獲取信息和資料,并學會運用調查、訪談、人種志等多種研究方法;
(5)協作與溝通——項目的學習要與一線教師或者家長取得合作或者獲得他們的支持和幫助,要與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項目任務;
(6)項目成果評價——有完善的項目管理措施和項目成果展示與評價。
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項目學習四要素包括:內容——關于教師知識的學習內容;活動——創造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學習活動;情境——模擬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作品——項目學習的成果。
2.教師教育課程學習項目和設計思路
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視域下的項目學習,以“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三個理念為指導,圍繞教師教育三大領域“教育信念與責任、教育知識與能力、教育實踐與體會”的目標設計學習項目:
第一,基于“教育信念與責任”的目標學習項目設計思路。
“教育信念與責任”的具體目標是“三觀”教育,即學生觀、教師觀和教育觀,并要有相應的行動。
(1)關于“學生觀”目標的學習項目思考。從師范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引領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教育經歷思考問題,并確定項目。教師對學生發展的影響:①教師在自我成長路上的影響故事;②名人成長故事中學校教育對他們的影響;③兒童成長案例搜集與反思研究;④家長為什么擇校擇師,你如何看待擇校問題,如何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⑤兒童是怎么開始學習的;⑥如何評價一個學生。
(2)關于“教師觀”目標的學習項目思考。好教師是怎樣煉成的:①故事:名師成長故事;我見習實習的故事;我聽到看到的教師的故事;②優秀教師成長案例與啟示;③教師職業規劃;④家長對教師滿意度調查;⑤學生對教師評價調查;⑥好教師的衡量標準。
(3)關于“教育觀”目標的學習項目思考。關于教育是什么和教育目的的思考:①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②教育的理想和愿景;③本學科的教育發展史;④本地區的教育發展史;⑤如何評價教師的工作。
篇7
小朋友們說她太幸運了,可是聽了喬恩講述女兒的成長故事以后,科學家們卻說:“這不僅僅是幸運。”
艾米麗兩歲的時候很粘人,喬恩忙不過來,只好丟給她一本書。艾米麗一拿到書,就一本正經地看了起來,只不過書是倒著的。喬恩哭笑不得,但只要女兒不鬧就行。
三歲時,艾米麗又把父親煩得不行,喬恩這次拿了一個風光拼圖給她玩,心想這么難的拼圖至少夠她安靜一上午的了。可是沒過一會兒,女兒就說拼好了,喬恩很吃驚,家里就他們父女倆,沒有人能幫她啊。原來,拼圖的背后是一個較簡單的黑白人像,聰明的艾米麗先根據人像把圖拼好,然后再把拼圖翻過來。
艾米麗4歲時,腦袋里有了更多的奇思妙想。一次她問父親:“為什么天上要下雨呢?”父親給的解釋她不滿意,便自己尋找答案:“我想可能是天空被烏云弄得太臟,得洗一洗了。”她那些亂七八糟的問題,讓喬恩都覺得她是外星人,可她能自圓其說,例如“爸爸為什么愛看足球賽?”“因為他自己不會踢。”“人為什么要坐飛機?”“因為人沒有翅膀。”
艾米麗5歲了,整天說要找外星人,一次他們去水上公園,父親說要帶她去挖寶,她高興得跳了起來。艾米麗拿著小鐵鍬干得很起勁,這里鏟一下,那里挖一下,還學著電視里的地質隊員說對白。
篇8
與豐富的課外實踐相結合
廈門鄉土文化資源豐富,筆者多次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廣泛接觸社會,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民間文化 由于筆者所在學校位于廈門市的城郊結合部,這里有一大部分居民是原廈門的“老村民”。讓學生到每一個村走訪老人或被稱為村里“先生”的人,緊密結合當地文化背景,征集當地民間故事、諺語及民歌。搜集到后,鼓勵學生去搜集民謠背后的傳說故事。通過此項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受到了廈門地方文化熏陶,同時將其整理成篇成冊,形成獨特的校本文化。
名人文化 廈門曾涌現出了許多名人。讓學生以愛國者、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教育家、醫學家成長故事為主題進行資料搜集;組織學生開展了解當地名人的成才經歷,撰寫他們的事跡,介紹他們的突出業績,為他們出傳記等一系列活動。活動的開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也為學生樹立起遠大理想做了一次熏陶。
古跡文化 廈門文物古跡有三多:一是古建筑(指祠堂、廟宇、民居)多;二是名人墓葬多;三是涉臺文物古跡多。通過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參觀展覽,讓學生了解到廈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并引導學生就此撰寫報道文化古跡的消息、通訊等系列報道,根據搜集的資料、傳說采編成生動的民間故事集。
美食文化 廈門的風味小吃久負盛名,發展至今已有200余種,其中尤以咸食的燒肉粽、土筍凍、沙茶面、花生湯、炸棗等長盛不衰。引領學生品嘗、學做、了解制作的過程,同時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加深學生的實踐體驗,為習作積累豐富素材。
旅游文化 廈門是旅游城市,可在帶領學生深入景區欣賞大自然美景的同時,對景點的原有冠名加以審視,討論并提出修訂意見;對未冠名的景點,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命名;對一些景點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引導學生為這些景點寫解說詞。通過這樣的活動,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旅游文化知識,也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遣詞煉句能力。此外,還可結合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開展“我愛廈門,我愛家鄉”的征文活動、演講比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他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
與教材內容相銜接
開發和利用廈門鄉土文化資源,一方面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作素材,另一方面應切實與教材內容相銜接,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由課內向課外的自然延伸。
一是挖掘廈門鄉土文化資源,在教材的“寬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學生在課本上學到的點滴知識,如果在實踐中得不到及時應用,最終也得不到內化,為此,筆者結合教材內容,適時拓寬延伸到廈門鄉土文化資源中來。如學習六下第二單元“民風民俗”主題單元時,讓學生搜集中秋節博餅、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了解廈門的歌仔戲、高甲戲的特點,模仿上一兩句唱詞;學過《趙州橋》后,可以讓學生參觀廈門大橋、海滄大橋、杏林大橋等,并搜集相關資料模仿寫作等。
二是在語文聽說讀寫能力訓練中適時滲透廈門鄉土文化資源。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中重要能力訓練,也是學生情感素養形成的重要手段。為了使聽說讀寫訓練變為有本之木、有源活水,在每次開展訓練前,筆者有意識地將學生思路拓展到豐富的地方鄉土文化中,使每一次訓練都有地方文化資源作素材和背景。如開展演講比賽時,滲透了仙岳山的雄壯、白鷺洲的靈秀;開展讀書會,滲透了陳慧瑛的《一花一世界》、李志明的《鄉間小路》;搞課本劇表演,添加了幾聲歌仔戲、高甲戲腔等。這些都為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心靈的陶冶、感情的升華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與校本課程開發同步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學生能自主參加突出學生自主性和靈活性的活動。開發得當,對學生興趣特長的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與團結協作能力都有重要意義。而廈門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正可滿足校本課程開發要求。學校抓住這一契機,做到鄉土文化的開發利用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相同步。
其一,成立“鷺鷥”文學社,出版具有濃厚地方氣息的校刊《鷺鷥展翅》。以班級為單位的成立“鷺鷥”“筆會”,在學校層面成立“鷺鷥”文學社。文學社成立后,制定了社團活動章程,組織采訪活動,并把采訪當地文化名人等活動資源作為重要組稿來源,使刊物本身具有了濃厚的鄉土氣息。這樣的活動既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篇9
憑借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多年來的學術積淀,中國海洋大學已成為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包括理學、工學、農學、醫(藥)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等學科門類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 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準的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
青島高校間流傳著“學在海大”的美譽,中國海洋大學的學風濃郁可見一斑。學校擁有一支結構相對合理、學科領域覆蓋較全的師資隊伍。其中近90%的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54%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完備的師資力量為傳承學術之風打下堅實的基礎,更為莘莘學子提供振翅飛翔的羽翼。
周末的自習室里,總是不乏身著各種中學校服的學生在教室一隅靜靜學習或思考,貪婪的從這古校的學術氛圍中汲取營養。海大學子總是抱怨自己的童年里怎么沒有這樣一個學習的殿堂,卻也在心中暗喜這一季的年華有幸在這里得到歷練和成長。
老舍曾形容海大學子為“青島的冬”,淡然執著,毫不沾染那些世俗的張狂與浮夸。晨曦薄暮中,樹林里那些此起彼伏的朗朗書聲;圖書館總是人滿為患的學習景象;夜幕沉沉時,仍能伴著微弱燈光聽著誰的筆尖還在沙沙作響。海大學子正以嚴謹的態度漫步于求學路上,堅定沉穩,一如老舍先生最初期許的模樣。
有人說,你無需耗費大量的錢財和精力遠去歐洲旅行,在青島便能覓得夢中期許的歐式風情;海大學子會告訴你,你無需費盡心力地去追尋富有格調的歐式建筑或是遐想中唯美的梧桐,因為這些就存在于這菁菁校園之中。
篇10
關鍵詞: 《永遠的好奇》 自傳 主題
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逝世四十年之后,她的一部從未發表過的小說《永遠的好奇》(The Eternal Wonder)在2013年10月份由美國紐約一家名為“開路”的數字媒體公司出版。這部小說是賽珍珠逝世前的幾年里所寫的,是她一生創作的100多部著作中的最后一部。
一、《永遠的好奇》的故事梗概
《永遠的好奇》這部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天才少年的成長故事。他叫蘭道夫?科爾法克斯(Randolph Colfax),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小鎮,他的父親是一位頗有學問的教授。他很小的時候就顯露了遠遠超出同齡人的稟賦,同時,他最大的特點是對未知事物有好奇心,腦子里總有很多問題。在高中畢業那年,他最為崇拜、也最能理解他、幫助他的父親因積勞成疾去世。隨后大學期間,他碰到了一個很有才華的同性戀教授,面對這位教授的愛慕和騷擾,蘭道夫最后選擇了休學,踏上了通過四處游歷滿足自己好奇心的道路。第一站是紐約,在那里他遇到了從未謀面的外祖父,這位外祖父早年曾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多年,對中國文化有著一定的了解,從中國回來之后便一直住在紐約的一間公寓里。在他外祖父那里,蘭道夫找到了自己那種好奇心和異于常人的稟賦的根源,同時,也獲得了一筆財產。告別外祖父后,蘭道夫奔向了英國。在輪船上,他遇到了一位貌美的中年貴婦人,并跟著她來到了一座城堡。在那里,他第一次知道了男女之間的情愛,但是在纏綿數月之后,他發現自己只是那位貴婦人玩弄的對象,她與他待在一起只是因為他的激情能讓她感覺更年輕,所以蘭道夫又一次踏上了旅程。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法國巴黎。在巴黎,他除了經常跑博物館和圖書館之外,還十分喜歡在大街上觀察來來往往的各色人物。有一次,他在一家路邊咖啡館里邂逅了此書的女主人公――斯提芬妮。她是一位中美混血兒,父親是中國人,一位很有錢的古董收藏家,而母親是一位美國人。但在她六歲那年,母親跟著一位美國男人跑回了美國,從此以后再也沒看到過。同樣的好奇心,同樣的博學多識,使得蘭道夫和斯提芬妮之間有著很多共同語言,他們的關系變得越來越親密。斯提芬妮的中國父親也很喜歡這位美國青年,覺得他有才氣,與眾不同,所以很想讓他做女婿。但是當這兩位年輕人談及婚姻這個話題的時候,斯提芬妮明確拒絕了蘭道夫,因為她覺得“自己身上有太多非中國成分,所以不愿意嫁給中國人。同時,又有著太多中國成分,因此不愿意嫁給法國人,或任何國家的白人”。她非中非洋的混血兒身份阻礙了她對個人幸福的追求。蘭道夫帶著一顆受傷的心告別了巴黎,回到了美國。
回到美國不久,蘭道夫報名當兵,被派到了韓國,在一支位于三八線附近的美軍部隊服役。在韓國的幾個月里,他對身邊看到的事物感到很好奇,便在晚上一一把它們記錄下來。某一天晚上,他突然來了靈感,覺得腦子里有一個生于19世紀末、經歷過日本侵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韓國老人在講述自己的生平故事,因此,他一連數十天不停地把腦子里聽到的這個故事記錄下來。寫完后,蘭道夫把手稿寄給國內的母親,想讓她一起分享他在韓國的一些想法。母親看后覺得寫得不錯,便委托一個教授聯系了一位紐約的出版商,出版了此書。不曾預料的是,由于對韓國民眾及駐韓美軍生活的真實描寫,此書大獲成功,蘭道夫成了一個頗受矚目的名人。他隨即被調回了美國,并馬上退役。在紐約,他住在外祖父留下的公寓里,享受著突然成名之后的喜悅,當然也面臨著相隨的一些問題,如應對媒體。沒過多久,斯提芬妮和她的父親因為生意原因來到了紐約,兩人又開始交往了起來。但是,斯提芬妮不結婚的決定依舊沒有改變,這一次她向蘭道夫說出了一個更令他震驚的理由:“如果我們結婚了,我們的孩子依舊是混血兒。因此,更多的是為了我自己――因為我不愿意忍受他們被孤立的痛苦――他們不能存在于這個世上。”當斯提芬妮的父親詢問蘭道夫關于他們之間的婚事時,蘭道夫說出了斯提芬妮的心思,她父親在驚訝和悲傷中心臟病突發,離開了人世。斯提芬妮當晚吞下了過量的安眠藥而自殺。最后,故事以蘭道夫向他母親訴說今后將要繼續從事寫作、將盡力幫助混血兒的人生規劃而告終。
二、《永遠的好奇》的價值
小說敘述的這則故事,對于賽珍珠文學作品愛好者及研究者來說,其中很多元素必定非常面熟。首先,它涉及賽珍珠本人諸多類似經歷,就像扉頁的介紹中所說的:“《永遠的好奇》有可能是賽珍珠最具個人色彩的作品。”埃德加?沃爾什在序言中指出:“這位年輕天才(指蘭道夫)可以被看做一個自傳性質的人物。”[1]在他身上,讀者可以輕易地找到他和賽珍珠本人之間的很多共同特點,如對周邊世界的好奇,敏銳的觀察,等等。同時,他們的一些經歷也非常相像,尤其在國外期間因寫作突然成名這段經歷。書中的蘭道夫因為對身邊韓國民眾的深入觀察,最終寫出了一部名為《老崔》的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韓國人,他有四個兒子,整個故事圍繞他的人生跨越了數十年。這樣的寫作經歷、故事內容與賽珍珠的成名作《大地》何其相似?小說出版后發生的事也如出一轍:首先在美國國內引起轟動,然后回國,享受功成名就的喜悅,以及面對與之相隨的困擾。
此外,讀者覺得此書面熟的原因還在于其中涉及的主題元素。《永遠的好奇》通過蘭道夫與斯提芬妮的交往,觸碰了兩個在她以往多部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主題:異族通婚及混血兒問題。關于前者,在賽珍珠創作初期,就已經出現在多部作品中,如《東風?西風》中敘述者桂蘭的哥哥,留學歸國后帶回來一個美國妻子。后來在《同胞》一書中,梁博士的小女兒路易斯違背父親的意志,和一個白人小伙結了婚。這些異族之間的通婚在賽珍珠筆下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而要遇到諸多困難。《永遠的好奇》中斯提芬妮的父母親就是異族通婚,他們的婚姻最后以母親跟一個美國人私奔而告終。書中沒有詳細解釋具體緣由,但是根據描述的其父親具有的典型傳統中國男人的特征,不難猜出這段婚姻之所以不幸的理由,就如姚君偉先生所說的,“異國之戀不難,難的是認同、理解和接受對方文化中包含的價值觀念”[2]。
這種婚姻同時留下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即他們的混血兒后代,這也是賽珍珠作品中多次提及的一個話題。對于這個群體,賽珍珠一直有著諸多同情。在她年幼的時候,居住的鎮江就有一些英國或美國男人同印度女人結婚或同居,生下一些混血子女,她在自傳《我的幾個世界》中對此回憶道:“雖然我母親堅持稱他們為英國人或美國人,因為他們的父親是這兩個國家的,然而我知道對他們而言是沒有‘家’的。我為這一群體感到的痛苦是如此強烈,所以有時我甚至慶幸自己是一個完整的美國人。”[3]在20世紀隨著東、西方之間各種交流增多,混血兒群體越來越龐大。尤其朝鮮戰爭期間,產生了一大批美韓混血兒,戰爭結束后,他們中有的被帶回了美國,而有的則流落在韓國街頭,遭受譏諷和歧視。1966年賽珍珠專門為此寫了一本小說,名為《馬修,馬克,路克和約翰》。書中的四個美韓混血兒沒有名字,沒有家庭,到處被排斥和歧視。而在《永遠的好奇》一書中,賽珍珠通過斯提芬妮這一人物,又一次刻畫了這一特殊群體,并通過斯提芬妮之口,訴說了他們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當她和蘭道夫第一次見面聊天時,蘭道夫因為她的混血背景問她:“在你內心,你覺得屬于中國還是美國呢?”斯提芬妮回答道:“我覺得自己不屬于任何一個地方,但同時又屬于任何一個地方。”[4]這種矛盾的歸屬感帶來的痛苦是外人無法理解的,就如她在自殺前與蘭道夫的那一席話中所說的那樣:“也許只有混血兒才能明白身份中這種與生俱來的悲劇……在舉止、穿著,甚至思想上,我是一個中國人,但是對于中國人而言,我又是一個美國人,因為我的外貌和有些行為是美國人的。”[5]種族的混雜帶來身份的混雜和不確定,從而使其成為多重意義上的邊緣人。雖然賽珍珠本人在種族意義上并不混血,但是她特殊的成長經歷使得她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邊緣人,這正是她對這一群體的矛盾和痛苦感同身受的內在原因。與《馬修,馬克,路克和約翰》最后的幸福結局不同的是,賽珍珠給了她這本小說一個女主人公自殺這樣一個悲劇性結尾。這種結尾在賽珍珠的小說里并不常見,即使對于一些明顯已走向悲劇邊緣的小說,她一般最后會給一個帶有希望和一定樂觀情緒的結局,如她所寫的《母親》。《永遠的好奇》這種悲劇性結尾只能說明賽珍珠在其晚年對于混血兒這一問題是持非常悲觀態度的,就像蘭道夫最后所說的那樣,“有一天,也許在五、六個世紀以后,這個問題才不會存在,但是現在它還是在的”[6]。
《永遠的好奇》一書中作者個人的生平印記及特有的書寫主題,都使得此書帶有濃厚的賽珍珠色彩,因此,就像埃德加?沃爾什拿到手稿時感到的那樣,“當我讀了一遍,我就知道它們是真的”,相信喜愛賽珍珠的讀者讀了這本小說,也會感到非常熟悉和親切。當然,作為一個和書中主人公蘭道夫一樣永遠具有好奇心的作家,晚年的賽珍珠依舊沒有停止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觀察。因此,此小說呈現出一些新元素,譬如,出現的同性戀人物就是一個在以往賽珍珠作品中從未出現過的主題。也正是這種好奇使得賽珍珠有著不同尋常的觀察力,能在身邊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最終使她和她的作品成為一道永遠的文學風景。
參考文獻:
[1]Buck, Pearl S. The Eternal Wonder[M]. New York: Open Road Integrated Media,2013:xiii.
[2]姚君偉.文化相對主義:賽珍珠的中西文化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