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天的散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2:40: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春天的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初中生 散文 審美
1、初中散文美的特點
1.1語言美
散文的語言一般都比較簡潔明了,能夠散中見整,文字樸實又能夠恰到好處的描寫景物。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對景物的描寫,把月光比喻成流水,用到了動詞“瀉”來描寫月光籠罩的花和葉子,用“浮”來描寫荷塘中的霧色,用“洗”來比喻葉子和花的干凈,用“籠”突出月光把荷塘美景包容進去,美麗的語言把荷塘月色寫活了,突出了月光的靜謐。
1.2形象美
對散文的欣賞要通過語言看到形象,看到作者用語言描寫的動人的形象,進而欣賞散文的形象美。例如,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對春天到來的描述,通過一系列比喻、夸張、擬人手法的運用,賦予春天感彩,把春天比喻成“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描寫了一副美好的春天景象,表現了對春天的贊美。
1.3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感情的升華,是一種含蓄的描寫和表達。在朱自清的《春》中,不僅展現了幾種春天的美圖,也賦予了春天一定的詩意,具有美好的意境,而結合當時作者寫作的背景,也可以發現作者在文中抒發的一種對新生活向往的情感。
2、提高初中生散文審美能力的方法
2.1加強老師和學生對美的認知
老師要大量地閱讀優秀的散文,提高自己對美的鑒賞能力。通過對優秀散文中那些優美的語言、動人的情感、生動的形象、美好的意境的閱讀,分析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作者寫下這篇散文的背景,想象作者當時的心情,體會作者當時的感情,融入到散文中去,與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老師要鼓勵引導學生閱讀優秀的散文,看的越多體會的就會越多,對散文的欣賞不能局限在課本上的散文,也需要學生課下拓展。在欣賞散文美的過程中,要反復的閱讀散文,從用字,用詞到句子的流暢來欣賞;可以舉辦班集體優秀散文欣賞活動,根據學生對散文的欣賞能力,老師可以定期舉辦優秀散文欣賞活動,老師和同學可以交流自己近期欣賞的優秀散文,摘抄的優美的句子,對散文中抒發的情感的看法,也可以為散文描寫的人物形象和情感進行繪畫,加深對散文美的認識。
2.2采用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
老師在對向學生授課的同時,要向學生展現散文美的一面,就離不開圖畫的支持,通過簡單明了的圖畫,可以加深學生對散文的認識,體會散文中作者抒發的情感。例如,在講授《背影》一課時,老師可以事先準備好幻燈片或是影片等,在課堂上通過讓同學反復的朗讀,體會作者描寫父親背影所用的手法,達到了什么效果,初步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繪畫出背影中父親的形象,提高同學的初步散文欣賞能力;然后,老師可以播放幻燈片或是影片,還原作者描寫父親背影的場景,加深同學對父親的印象,同時向同學講述作者寫這篇散文時的年齡、生活等,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最后,老師向學生講述這篇散文的結構,文中出現背影的次數,所運用的手法,所抒發的感情,達到什么效果等,從文中體現出的濃濃的父愛,該散文可以借鑒和參考的地方,讓同學在進一步體驗散文的美。
2.3在實踐中體驗散文的美
學生不僅要學會欣賞散文的美,同時也要學會在實踐中體會,使散文的美得到升華,通過對散文結構的描述,語言的剖析,文字的推敲,特色的總結,學生對散文的美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對散文的欣賞也得到了升華。這時候老師要鼓勵學生反復的讀散文,體會散文的結構,所用的描法等,然后進行自我創作,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進而也提高其欣賞美的能力。例如,在對《春》一文的欣賞中,老師要向學生展示用擬人、比喻、夸張等手法的效果,并鼓勵學生在寫作中運用這些修辭手法,體會這些修辭在散文中的作用和美。
2.4賦予情感去賞析散文之美
散文正是作者情感的融入才給了散文生命力,才使得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文中描寫的情感,而讓學生在賞析散文的時候賦予情感,這樣便更能體會當時作者的心情,融情于景,有利于提升初中學生散文的審美能力。
3、結論
篇2
一、找文眼
文眼,即文章的點睛之筆。它經常出現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有的就是標題,也有嵌于文中的,它可以是包含激情的只言片語,也可以是表達深刻感受的句子。大凡好的散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拿到了領會散文意境的鑰匙。
如莫懷戚的《散步》結尾寫道“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這一點睛之筆充滿了對生活的責任感、對生命的熱愛。閱讀本文,我們會沉浸在濃濃的親情之中,覺得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一次平常的田野散步卻寫出如此大的意境,著實讓人心靈受到震撼。
二、明線索
線索是文章結構的主線,明確了線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如朱自清的《春》,全文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這句話為線索,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開頭寫春天在盼望中到來,中間是美好的春景畫面,最后以贊美作結。這一結構創造了文中有畫、文中有詩,詩畫合璧的藝術境界,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字里行間洋溢著對春的贊美之情。
散文形散而神聚,要達到形與神的統一,就必須有明確的線索把零散的材料貫穿起來。如楊絳的《老王》,作者以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坐老王的三輪,一路和他閑聊;老王得了夜盲癥,作者的女兒給他大瓶的魚肝油;老王給作者送冰塊,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去世前還硬撐著送香油、雞蛋等。文章以彼此的交往為線索,將一幅幅真實的生活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激起我們情感的共鳴:人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鄙視不幸者的理由!
三、抓細節
很多優秀的散文都是在細微處見精彩。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寫景抒懷,其中對眼前的盛開的紫藤蘿花的描寫,從顏色到形狀、到神態,細致生動,盡顯花的勃勃生機和生命的美好。這些細節描寫是作者抒情的依托,是情思得以飛揚的緣由。作者由花想到了人,悟出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一深刻的哲理。
傳神的細節描寫,不但使散文形象可感,更有助于拓展意境。的《我的母親》中寫道“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這些細節描寫把一位慈愛的母親帶到了我們面前,“我”對母親的感激、愛戴和懷念之情不言而喻。傳神的細節,真切的情感,構成一種獨特的意境美。
四、品語言
散文的語言要比其它文體的語言更凝練、更清新。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我們同樣可以領會到散文的美好意境。
首先,關鍵詞語的妙用,能夠突出人或事的特點特征。如《春》中“小草偷偷地從泥土里鉆出來”一個“鉆”字,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流露出作者的喜愛、贊美之情。
篇3
讀著它們,都能使人置身到奇特的異象當中,感受大自然給予的無限美好的饋贈!
兩位作者在自然景物里自然心情的表露,自然情緒的表達,沒有任何刻意的渲染,一切都在不經意間傳遞著,使人為在世間的渺小存在而輕輕地嘆息。
秋日里,尤其是晚秋,那零落的秋葉,搖曳的蘆葦,清涼的秋風,蕭蕭的秋雨,南飛的歸雁,給人一種獨立寒秋的空曠。而落日下的蒼茫則給人一種深沉的孤寂和色澤富麗的感官享受。在秋野中,那日落是一種靜謐,一種神圣,一種蒼涼,一種美好。《秋天的日落》不同于以往讀到的散文,作者雖然在這篇散文中寫了衰草殘莖的荒涼秋景,卻讓人感覺不到一絲悲哀、憂郁和惆悵,表現出作者一種豁達的人生觀。而《草色傾心》中,春天的小草剛剛發芽,一切是那樣的新鮮和新奇。作者把生命的那種弱小但不卑微,幼稚但不缺活力通過看、聽、想描寫得活靈活現。
純美的語言,純美的意境,淳樸的情懷使人感到一種蓬勃的積極向上的力量,仿佛自己就處在這自然的力量之上。這種感懷同樣貫串于兩篇文章之中,尤其在文章的結尾處都得到了升華,如“總有一天,太陽的光輝會照耀得更加妍麗,會照射進我們的心扉靈府之中,會使我們的生涯充滿了更大徹大悟的奇妙光照”(《秋天的日落》)。“這聲音,迅即漫上你的心。你,也就變成了一棵草,不,應當是草芽兒。”(《草色傾心》)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篇4
春天的詩,不像夏天那般熱情似火,慷慨激昂;不像秋天那般感嘆抒情,酸酸愁愁;也不像冬天那般冰冷生硬,呆板晦暗。春天是如此地惹人欣喜,害羞靦腆、優雅生動、活潑可人,如同一位美麗的淑女,羞澀又生機勃勃。
這位淑女也并不是完美無暇的。她是那樣的嬌氣敏感,小任性的她心情不好的時候,招招手喚來幾聲響雷,使壞地將滿天的白云嚇哭,將睡得舒舒服服的小花小草吵醒,然后聽著人們的道謝,摸不著頭腦。春天就是這樣子不講理,卻依然能讓人對她生不起氣。
早在幾千年以前,春天便被個個時代的詩人寓予了美好的象征,為春披上一件又一件的華麗光環。描寫春景的古詩密密麻麻的謄寫在春的筆記本上,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只增不減,對寫春的詩歌樂此不疲。春天的名字,在詩人們的詩集里,在后世的誦讀傳閱中,被詠成了一部不朽的傳說。
篇5
《燕子》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課文。這篇散文描寫了燕子活潑可愛的形態,表現了春天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再讀——理清層次]
第一自然段描寫燕子的形態。第二自然段描寫春天燕子從南方趕來了。第三自然段描寫燕子在春光里飛行。第四自然段描寫燕子飛倦后停歇的姿態。
[細讀——刨根問底]
姜老師留的預習作業,孫胖胖完成得很好,但是課文中作者為什么要用“五線譜”打比方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品讀——各抒己見]
急脾氣的葛丁赫沒來得及仔細思考,急忙打開《英才點津》查找答案。他自言自語道:“電桿和燕子組成的畫面,非常像五線譜;同時,燕子作為音符,正好譜成了春天的贊歌,體現了歌頌春天的主題。”
小博士徐一丹聽了直搖頭,他覺得葛丁赫的答案太抽象,同學們不容易理解;再者,葛丁赫的答案不嚴謹。不是電桿和燕子組成的畫面像五線譜,而是電線和燕子組成的畫面像五線譜。
通過反復思考,姜老師覺得不應該照搬參考資料上的答案,但是怎樣對學生解釋,他心中的把握并不十分大。他決定把這個問題再拋給學生,看看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答案。
語文課代表宋奕萱同學的回答給了姜老師很大的啟發,她說燕子的叫聲就像在唱歌,歌唱春天來了。是呀,燕子的叫聲像在唱歌,而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要歌頌春天。燕子的歌聲與作者的寫作目的相同,這正是作者要用“五線譜”打比方的原因。
所以,姜老師和同學們得出了如下結論:
“形狀上像,因為電線和燕子組成的畫面像五線譜。內容上像,燕子的叫聲像一首春天的贊歌,更好地體現了作者贊美春天的寫作目的。”姜老師覺得這樣解釋,既合理,又便于同學們理解。
[超級鏈接]
篇6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選自朱自清《春》)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選自老舍《濟南的冬天》)
借鑒點
寫景散文是散文的一種。它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自己感情的文章。它可以描寫純自然的山水景物,也可以描寫人工的景物,還可以描寫作者心中的景物。它要將這些景物的風采魅力提煉出來,以實現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目的。這樣的名家名篇有許多,如俞平伯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巴金的《日出》,魯迅的《雪》,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還有我們熟悉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等。這些散文寫景亦寫情,是我們模仿、學習的很好范本。下面以朱自清的《春》和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為范本,學習他們觀察景物,描寫景物的方法。技巧一:調動各種感官觀察景物,描寫立體的畫面。
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它有形、有色、有聲、有味、有質地。它不僅看得見,還是聽得著、聞得到、嘗得出、觸摸得了、感受得到的。所以,我們觀察大自然就要調動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調動我們的心理感受,整體把握大自然的特點。在寫作時,將我們觀察到的景物如實描繪出來,描繪出一幅立體的畫面,這樣能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朱自清《春》中寫春花就是調動了各種感官來寫的。先從視覺的角度寫了花的種類:樹上的花、地下的野花;寫了花的形、態:“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寫了花的色彩“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從味覺的角度寫了“花里帶著甜味兒”。還從聽覺的角度寫了“蜜蜂嗡嗡地鬧著”。讓我們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不僅看到花的形、色、態,還聞到了花的香,聽到了蜜蜂“嗡嗡”“鬧”的聲音。
技巧二: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描寫景物。
觀察景物、描寫景物離不開想象和聯想,運用想象和聯想將所描寫的景物與人們熟悉的、特點突出的其他事物聯系起來,可以更加突出所描寫景物的特點。想象和聯想還是多種修辭方法的基礎,沒有想象和聯想,就沒有多種修辭方法。如比喻、擬人、對比、夸張等都是以想象與聯想為基礎的。朱自清《春》中“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這句,就由春天萬物萌發聯想到了人剛剛睡醒時興高采烈的狀態,用擬人的方法將大自然中萬物萌發的特點突出出來。“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通過想象和聯想,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將各種野花在陽光下閃亮,在微風中微微顫動的狀態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來。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中將雪后小山想象成一位穿著“帶水紋”的“花衣”的羞澀的小姑娘,既生動,又形象。“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將“水藻”想象成有精神的人,將“水”想象成具有情感的人,將“垂柳”想象成有愛美之心的人,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將大自然寫活了。
技巧三:觀察景物要有順序,描寫景物也要安排好順序。
大自然的景物繁多,即使在一個場景下,大多也都有多種景物,這時就需要安排好觀察的順序。寫作時可以按觀察的順序來寫。比如,可以按空間順序,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遠到近,由外到內。可以按照景物的種類,如,先寫樹,再寫花,再寫草;先寫天空,再寫河水。還可以按照主要在前,次要在后的順序,如,重點是寫花,那就先描寫花,然后再寫綠葉,寫藍天、白云,以綠葉、藍天、白云來襯托花。朱自清《春》中對春花的描寫是從上寫樹上的花,到中間蜜蜂、蝴蝶飛、鬧,再寫地下的野花,層次非常清楚。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中寫雪后小山一段就是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間順序寫的。
篇7
興趣是學習之母。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鉆得進去;鉆進去,才會學深學透。語文教學,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那么,怎樣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牢牢抓住學生的心?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以為,關鍵在于教師的激興藝術。這里我談談激興中定調的藝術。
懂音樂的人都知道唱歌奏曲前要選定調子,調子定得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表演的藝術效果。定調準確,既可引起聽眾的興趣,也為后面的表演打好基礎,教學也是如此。
(一)聯系實際,引發共鳴初中語文教材,大多數題材與學生有共鳴之處,能使他們觸景生情,聯系自身實際,對學習產生興趣。
例如我在教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首先不說課目,合書講到:少年時代是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對于人的一生有著長期的、深遠的影響。因此,少年時代的許多事情是難以忘懷的,往往幾年甚至幾十年過后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同學們有沒有這方面的體會?經這一問,課堂陡地熱鬧開了,紛紛回答。學生聯系實際回憶兒時的生活情景,引起思維的興趣,激發了共鳴。我趁機話鋒一轉,言歸正傳:正因為每個人都有有趣的童年,所以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在1926年以《舊事重提》的總名寫了一組回憶少年時代生活的文集,《朝花夕拾》,意即年老時才回憶少年時代的生活。這節課要講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是《朝花夕拾》中選的。學生們會意地笑了,明白了我之所以提問的用意,一個個情緒都很高昂,后面的課堂教學一直很順利。
(二)聲東擊西,展現意境優美的散文有其獨特的詩的意境,并非每個學生都能想象得出,這就需要教師展現意境,啟發學生去想象。如我教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時,首先提問前邊所學的朱自清的文章是描寫什么的,屬哪種體裁?回答為《春》、散文。我就進一步啟發他們想象春的意境,復述了幾個景致,接著提問學生背誦古詩中描寫春天美好景色的詩句,有杜甫的《絕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等。我講到:春天是一年的開始,春天預示著生機。有明媚的陽光,醉人的濃綠,爭妍的鮮花,難怪文人墨客著力描繪它,贊美它,那么冬天呢?冬天有什么?可愛不可愛?學生們嘆到:萬木凋零,一片荒涼,無可愛之處。我于是引導:既然沒有,老舍為何贊美它?請看《濟南的冬天》。這樣,導語的聲東,實質的擊西,引入新課過渡巧妙,且學生思維跟得緊,教學效果很好。
篇8
假設課外閱讀是展現大自然美景的,一方面,可以利用午休、課間活動時間引導學生觀察校園的美景:嫩綠的枝條、金燦燦的迎春花,潔白的玉蘭花、粉紅的桃花;利用外出活動等車的時間引導學生欣賞河邊拂堤的垂柳;班會課上帶領學生瀏覽街邊小公園,尋找春天的足跡。這樣邊觀察、邊欣賞、邊議論、邊想象,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并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通過觀察,獲取了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為習作奠定初步的基礎。另一方面,利用閱讀課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描寫春天的詩歌、童話、散文等優秀文章,有的熟讀成誦,有的摘抄好詞佳句,有的借鑒修辭謀篇……
讀了大量文章后,可以用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對前一階段的閱讀進行復習鞏固,歸納總結。課上,舉行小小的比賽,讓學生說說積累的描寫春天的詞語,學生興趣很高,每個學生都會滔滔不絕,一口氣能說出很多描寫春天的詞語(這時教師給予及時鼓勵,發紅花,蓋紅旗,發小獎狀);然后讓學生從這些詞語中選自己喜歡的詞語說一兩句話,練習造句,重點表揚能說出比喻句和擬人句的學生;接著重溫讀過的有代表性的詩歌美文,總結這些文章在寫法、修辭上的特點,如:總分或總分總的寫法,想象、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以及比喻句的不同形式等。最后指導學生做片斷練習:以“春姑娘是最勤快的”為總起句說一段話:春姑娘是最勤快的。她為大地( ),她給山坡( ),她幫小溪( )……
做了這樣一系列的準備,再以“春天的贊歌”為題目,進行一次習作,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不斷豐富完善了,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大大減少,不愁沒的可寫了,也不愁寫不夠字數了。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話言簡意賅地向我們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書讀得多,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會寫得好,筆下就會生花。
篇9
再者作為文學大師的朱自清,在文學創作上的嚴謹是有口皆碑的,試想作者若寫的真是“江南的春天”,那么何不以此為題目呢?翻看朱先生的作品集,其若要寫某地某域的風情物候,是習慣于冠以地名的,如《揚州的夏日》《溫州的蹤跡》《外東消夏錄》等等,可是為什么《春》就沒有“前綴”呢?試想若“春”前加了地名,那么作者筆下 “春”的特征必定是有別于他處春天的,而從上文分析來看,課文是沒有相關個性描寫的。我想朱先生以“春”命名自己的文章,是作了周到考慮的。我又翻閱了近20年來,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其都沒有將《春》所畫景象定格在江南,難道20年來那些編撰教材的先生們,愣是視文中的“江南”于不見?
那么我們在讀課文時,為什么反覺其景象有些熟識呢?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和作者創作本文的背景及作者善用的創作手法聯系起來。
本文大約寫于1933年前后,是朱先生應約為中學國文教材而作的。當時作者正值人生事業的順達期,因此他的散文創作風格有了較大轉變,文風已罕見其創作初期時的那種淡淡哀怨的情調了,再加之該文專為中學生創作,作者就更有必要創作出一種詩意的美,表現出一種清新的格調和歡樂的情緒,以期來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藝術美③,并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正因為這樣的寫作背景,作者才要用其擅長的寫作手法――“以文字作畫”,來描繪春天的特征;而作畫就要講求“取法自然,因心造境”,以求得景物描寫的形似和神似,因此作者便將那些美好而樸素的、動人情魄的景象或意象拿來,用在作“畫”之中,以便使文章的描寫達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故而我們不難看出,《春》的圖景,是作者剪輯了的,也只有這樣剪輯了的圖景,才會特具春天的特征,才會飽涵詩情畫意,而這種藝術化了的景象也就跨越了地域性和時代性。本文自問世以來,屢屢被選入各種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讀該文時,有種熟識感就不足為怪了。
綜上所述,我對教材編者確認“課文《春》就是 ‘江南春’”這一觀點,很是費解,難道只要覓得了 “牧童短笛”、“細雨蓑笠”等景象,就可以推斷其就是江南的春景嗎?這樣是不是有些牽強?“江南春”是有獨特之處的,如:江花勝火、春江如藍、雜花生樹,群鶯亂飛④等,尤其江南多水,為何《春》中就是沒有具體的春水圖畫呢?因此我認為課文“春”是難與江南 “春”畫等號的,課文 “春”最多也就是有點“江南‘春’的影子罷了”。也只有弄清了這一問題,我們才可以正確地把握作品風格,正確地理解文章內涵,才可以有效地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注釋:
①②見宋朝虞似良的《橫溪堂春曉 》一詩,全文是: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
③其信息見《朱自清》,陳孝全著,中國華僑出版社,1997年4月版。
篇10
一、人詳事略法
這種方法適用于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寫人,要寫出人的思想、性格、品質等多方面的特征,而表現人物思想、性格、品質等方面的材料,如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外貌等是重點材料,應當詳寫;涉及表現人物思想品格的事件,適合概括敘述,因為所寫的事件是用來表現人物品格的,目的不在于展示事件的發展過程,應當略寫。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對車站送別的場面進行了細致的敘寫:“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大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段文字通過對父親外貌、動作的細致描寫,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情。這種感情,不是別人用語言表達的,而是作者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到的。因此,“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表達出了父子間的真摯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主題。至于祖母去世、父親賦閑、家境慘淡等事,從文章中心表達的需要方面來看,這是為下文描寫背影渲染悲涼氣氛的,所以不必詳寫,又不能不寫,只能概括略寫。
二、事詳人略法
這種方法適用于把事件作為主要記敘對象的記敘文。這類文章,事是重點,雖然少不了寫到人和環境景物,但人物和環境景物的描寫只能圍繞著事,服從于事或依附于事。它的明顯特點是:注重把事件、情節的過程具體地表現出來,文章的著眼點在事情的過程上;不著力去刻畫人物,也無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著重表現事件的思想意義,而不是著重表現主人公的思想品德。如《人民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作者通過報道震驚中外的的概況,贊揚了中國人民的司令部和各路軍指揮部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指揮才能,表現了全黨全軍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所向無敵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文章重點對三路大軍的戰況(事件)進行了詳細敘寫,而對將士(人物)如何英勇殺敵沒有進行詳細敘寫,只用“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等詞語概括敘述。因為本文的重點在于報道戰況,突出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不在于報道具體人物。
三、景詳情略法
以寫景狀物為主的記敘文,情景交融,但情是由于景和物而產生的,所以描寫景物是基礎,應詳寫,抒情應略寫。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作者在觀察感受春天的基礎上,細致描繪了富有特征的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濃墨重彩,寫出了獨具特色的春天的景色。在文章的最后簡略寫道: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這三個排比比喻句對春天進行了高度概括,贊美了春天的“新”、“美”、“力”,給人以希望,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力量,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四、記詳議略法
以記敘描寫為主的文章往往結合抒情議論來點明主題,記敘描寫應詳寫,抒情議論可略寫。如《阿長與》一文中,作者通過回憶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勾勒出一個善良、樸實而又迷信的長媽媽。特別是通過詳寫阿長為作者購買渴望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一事,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尊敬和思念之情。而這種感情是通過作者幾句簡短的議論表達出來的:“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有力地表達了文章的主題。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描寫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