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朗誦技巧范文
時間:2023-04-05 17:48: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詩歌朗誦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詩歌 教學 朗誦 音樂美 韻律美 情感美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批評朝政觸怒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并序)》正是此時所作。《琵琶行(并序)》是一首敘事長詩,在當時就流傳很廣,后來又流傳到日本。詩中敘述了一位琵琶女晚年淪落的遭遇,也表達了詩人“謫居臥病”中的凄涼心境。結構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貫穿全篇,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情緒融為一體;又以琵琶女自敘身世和詩人傾訴內心悲苦相映襯,勢如江潮涌雪,奇境迭出,曲盡長篇歌行之妙。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習慣于以教師為中心,視學生為客體,教育理念是知識重于探究過程,教學模式主要是注入、灌輸式的閱讀教學模式,從而使語文課堂失去了活力,學生普遍地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而教與學的矛盾及脫節顯得愈來愈突出。以往我對這首長詩的課堂教學也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的方法,費盡心機的將以上內容講完后發現詩歌本身的韻味被分解式的講授破壞殆盡,因為生硬的課堂講解,學生對詩歌的情韻之美和詩中描寫的音樂之美難以形成全面而準確的認識。
新課程標準倡導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么,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進行語文教學,如何謀求一種師生互動交往的教學環境,如何擺正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創建一種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新課堂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幾經考慮后我進行了一次不同于以往的嘗試,較為詳盡的記錄下來,請各位同仁指正。
一、通過自學與合作,解決基礎知識方面的問題 ,基本把握詩歌內容,即了解詩歌所敘之事
在布置提前預習的前提下,可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通讀全詩,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師生交流的方式解決詩歌中讀音、字、詞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問題。白居易的詩向來以語言樸實、通俗曉暢而著稱,因此把握詩歌內容不會成為學生自學的障礙。在把握詩歌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教師交代作者的情況,讓學生了解詩中所言的“遷謫意”,然后較系統地總結詩歌所敘之事:送客偶聞琵琶聲――移船相近邀相見――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和《六幺》――琵琶女自敘昔盛今衰的淪落身世――作者自敘“遷謫”遭遇。同時初步了解詩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所傳達的無盡悲苦和綿延意韻。
二、通過聆聽名家朗誦和示范性朗誦,初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進一步感受作者在詩歌中所傳達的“遷謫”之悲苦,同時了解一些基本的朗誦技巧
在這一次教學嘗試中,我準備了三位名家的朗誦錄音和教師、學生的示范性朗誦。
名家朗誦方面分別準備了孫道臨,瞿弦和和雅坤的朗誦錄音。孫道臨老師的朗誦沉郁頓挫,有一種識盡人間百味后的滄桑和內在的深沉感,音色本身的歲月感是技巧無法賦予的;瞿弦和老師的朗誦聲情并貌,永遠貫穿著“三情”,即熱情、真情、激情,不禁令人隨其吟誦;雅坤老師清脆而富有彈性的聲音帶給人一種空靈感,引導聽者用情去關照詩歌中的人物。
聽完名家朗誦之后由教師現場示范朗誦,盡管不能與名家相媲美,但力求讀出詩歌的韻律之美、音樂之美和悲苦情感,為學生的朗誦起到示范作用。學生示范朗誦由我班曾經參加校園藝術節詩歌朗誦比賽并獲得一等獎的十位同學來完成。他們以齊聲朗誦、男女聲單獨朗誦、二重朗誦等多種編排方式將詩歌中的音樂美、韻律美以及琵琶女和作者內心的淪落之悲表現的淋漓盡致,頗受大家好評。
聽完名家朗誦和示范性朗誦后,讓學生談一談各自的感受,在師生交流中了解一點關于朗誦的基本要求,調動起大家的朗誦熱情。
三、安排課外作業,準備下一階段的課堂詩歌朗誦比賽
在基本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基調的基礎之上,讓學生分組進行詩歌朗誦的排練。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以班級的自然小組為單位或讓學生自由組合,可以讓那些擅長朗誦和喜歡朗誦的學生作各小組的負責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我的班級中,我安排上面提到的那十位學生分別負責各小組的排練,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明確分工之后,也要明確排練的基本要求,比如:
1.按普通話的要求讀準字詞讀音;
2.朗誦要傳達出詩歌本身的韻律之美;
3.朗誦要體現出詩歌中的音樂之美和情感之美;
4.根據詩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
5.根據需要選擇多彩而恰當的朗誦方式和小組內部的分工配合方式等。
四、全員參與課堂朗誦表演,全方位感受詩情之美
學生在一兩天的準備后,可利用兩節課的時間進行《琵琶行》詩歌朗誦比賽和評價活動。在班委的協調運作下,由各小組分別為全班同學朗誦詩歌,同時要求全體學生作好評價準備,作出詳盡的朗誦感受和作為聽眾的欣賞感受記錄。
篇2
問題一:學生誦讀的語調極為平淡乏味,最基礎的停頓、重音、語速也把握不準,更不要說依據情感的變化與韻律美的需要對其作細微的處理了。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包括專業為漢語言文學的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認為,他們忽視了誦讀最為重要的品質――再創作的藝術。
誦讀,不僅是“讀”,不僅僅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出來。誦讀是一種傳情藝術,是誦讀者把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表達的藝術活動。詩歌誦讀就是誦讀者用清晰的語言、響亮的聲音、優美的體態等,把詩歌作品有感情地向聽眾表達出來,借以傳達詩歌的思想內容,引起聽眾的共鳴。
而要確定采取什么樣的語音形式、什么樣的動作和體態來表現情感的變化,就需要誦讀者對詩歌情感進行深度解讀,通過認真閱讀,領會詩人的感情。詩人是用意象來構建自己的藝術世界,表達內心情感的,誦讀者在心中見其形、悟其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破譯一個個意象。要用心靈感受形象,對詩人的情感形成正確的理解,領悟藝術之美。對這些文字符號產生相應的感受,形成誦讀的感覺之后,再通過外部技巧處理,采取相應的表達方式,努力使這些文字活起來,引起聽者的共鳴。只有這樣,才能溝通作者、朗誦者、聽者的思想感情,達到朗誦的目的。
這樣一個從解讀到表達的過程,是誦讀者再現創作者思想感情的過程,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
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的經典詩歌作品。事實上,我們前面提到的對于文本的闡釋及對于情感的解讀,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中通常也是這樣進行的。因為應試的需要,教師需要使學生理解詩歌文本的含義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問題在于由于教學目的不同,教師沒有把分析的成果與誦讀聯系起來,致使在指導學生誦讀時,不能很好地培植學生的內心視像,形成誦讀感覺。也因此在學生的心目中形成錯誤的認識,認為誦讀與文本的分析并沒有緊密的關系。
此外,中小學詩歌教學過于依賴朗誦帶。朗誦帶雖說都是名家的聲音、名家的處理,還有各種配樂,但是也存在問題,在選擇與使用時要慎重,要反復地分析。更為重要的是,過于依靠朗誦帶,依靠名家示范,會誤導學生以為誦讀只可以是一種語調、一種聲音、一種模式,而忘記了誦讀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品質――再表達、再創作。誦讀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而作出不同的演繹。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詩歌講析時,應做到分析與誦讀并重,并去創造性地工作,自己做誦讀的典范,激發學生誦讀的熱情,同時也使學生對文本有更好的理解,這對應試也是有益的。
問題二:學生誦讀的字音不準。一是方音的影響,二是誤讀。這兩方面的問題都較為普遍,我們認為,原因是許多學生忽視了誦讀的最基礎的問題――讀音標準。
讀準字音是誦讀的基礎,必須給以高度重視。方音問題,主要是受社會語音環境的影響。一般來說,學生在大學教育的過程中,普通話水平是逐漸提高的,但是,這仍舊是在誦讀課上要強調注意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在課上給學生放了幾位主持人用方音誦讀的詩歌,雖然問題被放大了,不過意在讓學生明白這樣一個問題:誦讀詩歌,要注意使用普通話。誤讀問題,一方面是由主觀上不認真造成的,就如同學生寫字,錯字經常出現,很少有學生會在弄不清楚宇音的時候查一下字典。另一方面,也與外在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目前制作的詩歌朗誦的音像制品對于字音問題越來越不嚴肅,只在乎感情的抒發、氣氛的渲染、音樂的配合,而不注重朗誦的必備要求。李默然、田華等老一輩朗誦藝術家,有著很強的敬業精神,因此他們的朗誦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出什么問題的。我曾經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專挑他們的毛病,可是很難找到。但是現在我們在網上聽誦讀作品,很容易就會發現讀音問題。所以教師在運用音頻作品的時候要慎重,講課前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在紛繁復雜的事物中,找出有利的東西,排除不利的因素。
問題三:在誦讀課上,我請學生誦讀前一次課分析過的作品,并且是中學語文教材中選用的名篇,如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在踴躍誦讀的學生中只有一位是脫稿誦讀的,而且是為參加學院舉辦的誦讀比賽而背下來的。我在教學中也發現,能背誦幾句詩歌的學生寥寥無幾。這反映了目前人們對于詩歌作品的漠視。
詩歌誦讀是對詩歌作品的再創作,這個過程的前提是必須喜歡它、熱愛它。但是,目前的詩歌愛好者是極小的一部分,詩歌的生存空間相對狹小o 1986年,《星星》詩刊評出中國十佳詩人,顧城、北島、舒婷等詩人齊聚成都,人們尋求一切機會與詩人接觸,情況比2005年的超女還火。而現在,《星星》詩刊主編梁平這樣說:“你不能去問一個詩歌期刊的主編,他的雜志發行有多少冊,這就像問一個女人她的年齡一樣,那是一個敏感的問題。”
縱觀詩歌發展的歷史,輝煌的成績都是在創作與傳誦的交相輝映中造就的。《詩經》既產生于貴族,也產生于民間。唐詩的輝煌,也與其廣為傳誦水融。曾有這樣的傳說,白居易寫詩,喜歡先給不識字的老婦人讀,老婦人聽懂了,這首詩歌才算通過。從此可以看出,在那樣的時代,不識字的人都喜歡聽詩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詩歌也曾席卷全國。電影《相思樹》中主人公的幾段《致橡樹》朗誦反映了人們對于詩歌的熱情。而如今詩歌卻備受冷落,正如《相思樹》中主人公在最后一次朗誦前說過的話:“現在不是詩歌的年代了。”
詩歌的發展如何遭遇瓶頸,可謂眾說紛紜。但無論怎么說,優秀作品的不斷產生,是激發人們熱愛詩歌的原動力。不是“詩歌創作的年代”,也很難是“詩歌朗誦的年代”,沒有創作的不竭的生命力作為依托,誦讀也很難順利進行。
篇3
就在這時,我在學校的一次培訓中接觸到“行動研究”,我感覺它離我很遠,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覺得做語文老師已經不容易,再搞“理論研究”太難。 而2007年開始,學校計劃推動語文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讓我做一個計劃,其間遇到很多困難。張彤校長指導我用“行動研究”,我邊學習邊使用,這一個計劃在張彤校長的指導下修改了5次得以實行,成文兩萬多字。后來學校又給了我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機會,并引導我將計劃分解為多個小課題,進行更有深度更有針對性的研究,并在全校教師小課題培訓中,給我機會主講。
這個過程中,我漸漸發現很多教學困惑,很多日常工作遇到的問題都可以用“小課題研究”的方法來分析解決,它還真幫我度過了職場的“七年之癢”。我的學生不論普班還是實驗班,都很喜歡上語文課,并且高考成績也很喜人。現在,我校每學期都會進行此類的培訓和總結,有請專家名師培訓,有校內老師介紹自己的研究經驗。我只是其中起步較早的一位,沒有動人的故事,只是通過自己對小課題研究的具體看法和做法來和大家交流思想。
我在教了三屆學生之后,總結發現:語文原本是一門可以讓人非常喜歡的學科,可現在的高中生,很少有對語文課說“喜歡”的,我校高一學生也是如此。與此同時,學生的文學素養也有待提高。那么,怎樣才能使我校高一新生不討厭語文課,喜歡語文,這是擺在我校語文教師面前的嚴峻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許永遠只能是事倍功半。
這個課題的發現,就是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來的。
發現了問題,有了困惑,如何確定研究課題呢?確定課題,也就是找能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解決問題的總方法。課題確定本著“研究范圍局部化、研究內容具體化、研究方式簡易化、研究周期短期化”的原則。
于是,我的研究課題《用“現當代詩歌”激發高一新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是這樣形成的:
針對我校高一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缺乏的現象,首先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大小環境因素的影響”。大環境因素,主要是受多元化文化的影響和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小環境因素,主要是語文教師的影響和其他學科的影響。接下來思考“在這樣的背景下,怎樣才能使我校高一新生不討厭語文課,喜歡語文,提高學習興趣”。于是,在開學之際,采用問卷調查與口頭交流的相結合的形式,做了一項“高中新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的調查,并對高一必修一的教材進行了分析,認為可以嘗試利用“現當代詩歌”單元在高一年級的教學,來引領學生通過詩性閱讀、整體感悟,讓學生喜歡詩歌,喜歡語文。
朱光潛先生說得好:“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媒介。”現當代詩歌在“必修教材”中被安排在必修一第一單元。我知道高中語文教學中現當代詩歌教學始終處于尷尬的境地。據我所知,必修一第一單元“現代詩歌”,有的教師只講4課時,就急于講第二單元“文言文”,而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索然,由此,很大一部分同學僅僅在高中學了不到一個月的語文,就對語文失去了興趣。那么,現當代詩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到底有怎樣的優勢呢?我想到了現當代詩歌的“激趣”優勢,即它更易設興趣情境,更易激發學生的朗誦興趣,更易學習技巧并激發創作興趣,更易感受意象,為古典詩歌打基礎,更易讓語文教學美起來。
經過思考,我確定這一課題,也就是堅定嘗試用這一方法解決我所發現的問題,看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提高有無作用。
我發現如何提高高一新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很多老師都在探索,但如何發揮現當代詩歌的作用還很少有人思考。而現當代詩歌在高中階段如何教學更有效,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研究中,也還未被重視。
在查閱中我也極力尋找可借鑒的經驗,但無論是在網絡上還是在書刊中,對此課題探討和研究都非常少,查找到的(PPT)大都是對現當代詩歌的教學研究,而未涉及“現當代詩歌”與高一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的關系,更沒有提及具體可行的教學方法或策略。
我的創新之處在于,在研究現當代詩歌的課堂教學的同時,開發利用教材,并制定計劃策略,在講授的同時,更好地用現當代詩歌激發高一新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詩歌的海洋中體會語言之美,享受學習語文的自然與快樂。
課題確定后,就該進入下一環節——制定計劃,實施研究。我首先確定了研究時間為每屆高一的上學期,第一批研究對象為本屆高一我所教班級的學生,研究目標為用“現當代詩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了解當下這個領域的研究現狀后,在現有研究背景下,初步擬定自己的研究過程。我確定的研究過程主要是三個方面,即課堂教學,拓展閱讀,活動設計,“如何用教材激趣—課堂教學策略,如何用拓展激趣—拓展閱讀策略,如何用教學活動激趣—教學活動策略”。
有了比較完備的計劃后,便開始在教學實踐中推進研究。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即如何用教材激發興趣。本項策略下,我設計了多項具體的教學環節和操作辦法,有“三分詩,七分讀”的朗誦策略,“析意象,抓根本”“品意境,悟感情”“知人論世,升華融情”的三種解讀方法。
篇4
一.激發學生興趣――根據學生個體條件準備稿件
誦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常見,最重要的訓練之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如何讓學生喜歡上朗讀,這是每個語文老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首先要培養學生朗讀興趣,激發他們的熱情。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欣賞聲情并茂的朗讀錄音,使學生們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體味朗讀對表情達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還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社會時事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開展“演講比賽”“賽詩會”等活動,評選出“最佳演講”和“朗誦之星”等榮譽稱號,并頒發證書和獎品,給予他們精神和物質的獎勵。這樣充分地調動了學生朗誦的積極性,并發現和挖掘了一些學生在這方面的天賦。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熟悉的詩文作品。教師之前可適當指導建議,如材料稿件長短應以3―5分鐘為宜。原因是對于一個作品來說,要想完整地表達它的意境,感情,思想等必然需要一定的時間,時間太短,朗讀者自身的感情都來不及表達,意猶未盡之時已經結束,而對于聽眾來說,也只是淺嘗到輒止,來不及品味;相反,如時間太長,激情難以保持,對于觀眾來說也會審美疲勞,產生反感。在內容的選擇上應是健康積極向上的,高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相對于低年級的同學來說都是漸漸增強,對作品能有一定的理解,加上音色相對成熟,所以應選擇一些能體現主旋律,比較昂揚大氣,句式有長有短,情感起伏較大的作品。就男女生性別來說,應根據學生各自聲音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文本。男生音質雄渾低沉,適合朗誦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李白的《將進酒》;女生音質尖細清脆,適合朗誦李清照的《聲聲慢》,舒婷的《致橡樹》。此外教師還應根據學生自身情感表達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文本,如害羞內向的同學對于表演激情的文本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滿江紅》在情感把握上就不容易抓住文本神韻。
二.挖掘學生潛質――圍繞“內三外四”具體指導
一旦稿件定了下來,接下來圍繞朗誦的基本內容進行詳細指導。主要包括“內三外四”。“內三”主要指情景再現,內在語和對象感;“外四”側重于停連,重音,語氣和節奏。在學生總體把握詩歌的寫作背景,主要內容,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幫助他們綜合感知,進行情景再現,可以從聽覺,視覺,嗅覺,觸覺,時間覺,空間覺,運動覺等角度進行細化指導,以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為例:
假如我是一只小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首先,教師根據學生確定的文本,讓學生熟悉作品,查閱艾青的資料,詩人的經歷以及寫詩的背景,明確:當時28歲的詩人在爆發,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借一只小鳥對土地的眷戀,抒發自己對祖國的深情。確定詩歌朗誦的感情基調:深沉的愛。接下來,具體細化指導:學生對詩歌內容進行詳細分析理解,感知到全詩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到“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和黎明---”第二層從“然后我死了”開始到最后,劃分的標準是由生到死。進一步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安排停連,重音,節奏等。如“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應指導學生模擬嘶啞的音樂,緩慢低沉的語調;接下來三個以“這”開頭的句子應快速連讀;最后一句“因為”開頭二字要包含感情,一字一頓讀。總之,整首詩要讓學生明確的基調是:深深的愛――這一大方向不變。
三.調動學生感情――選擇合適音樂,錦上添花
誦讀,不僅要做到正確,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真摯的感情是誦讀的生命。語速的快慢,重音與強調,停頓與連接,語調的抑揚等都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感情。選擇合適的音樂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出內心的情感。借助選定的音樂,以聲傳情,渲染氣氛,指導感情朗讀,使學生沉浸在喜怒哀樂的情境之中,豐富感性認識,深入領會詩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這樣就會讀得有聲有色。通過營造這種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使學生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共鳴。指導學生選擇音樂背景要注意兩方面:一是要與內容相和諧,二是要注意音樂出現的時機,要么在朗誦開始出現,以營造氣氛,引領朗誦者和欣賞者入情入境;要么在朗讀進行當中,感情漸漸飽滿趨于爆發之時音樂出現,以烘托與渲染,將朗讀者與欣賞者的感情推向。當然,配樂所需要的音樂一般選取沒有歌詞的純音樂、中國古典樂,要避免對朗誦本身造成干擾,音樂的選擇相當重要且必須慎重,應該把握好一個原則: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否則不如不用。音樂作為一種輔助朗讀的工具,一旦選定了,就要保證它的音響效果。根據室內外場地的大小來調整好音量,一般低于40dB,會讓部分觀眾無法感受音樂所營造的情境氛圍;如果高于70dB,就會干擾朗讀者本人的朗讀效果。總之,對于配樂朗誦的每個細節都必須經過再三的推敲以求精益求精,真正做到錦上添花。
四.配合學生表達――輔佐肢體語言,心有靈犀
在朗誦中還可以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編排一些適當的動作。很多時候,得體的動作往往是內在感情有效的外顯和延伸。即朗誦的形體語言。它是藝術化的生活動作,動作幅度相對于動作真實的既有夸張又有收斂,主要以描述和情感動作為主。如陸游的《釵頭鳳》,可設計表情性動作,抓頭,攥拳,發抖以表現陸游的自責,悔恨和痛苦。如李白的《將進酒》,可設計示意性動作來表達選定性的內容――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表現李白的豪情與灑脫。提醒學生動作要少但要精,不要為了動作而加動作;動作要協調眼神,手勢表情神態;動作要大方舒展有力度,不能只動小臂,要大臂帶動小臂。最后要禁止學生出現習慣性的動作,如背手,插兜,袖手等動作。有時還要觀看合作者的表演,做到搭配得恰到好處。
五.根據學生條件――多次反復輔導,潛移默化
據相關人員研究發現,人的記憶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且遵循一定的規律。經過一段時間的多次刺激,強調會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準備誦讀時,之前的多次輔導十分重要。這里說的多次不是在極短的時間內高強度地訓練,而是一次指導后學生在自身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在相隔一些時間后(一般為二到三天)再次進行檢查,再次強調或重新安排新的重點,如反復強化,學生的潛意識不斷受到刺激,尤其對于一些忙于學習,考試時間緊迫參加誦讀比賽的學生效果更好,與此同時,安排聆聽名家朗誦,教師范讀,再與自身朗讀的對比,通過不同方式的練讀,促進朗讀技術的內化,使學生的感受力進一步增強,激發他們對朗誦技巧的重視。
篇5
【關鍵詞】語文實踐教學;教學模式;職業教育
王洪才《論教育學的三重視界》,指出實踐的視界是教育學的第三重視界,是“教育學的歸宿”。實踐教學這一獨特的教學形態,以突出學生主體參與,通過實踐活動,鍛煉實踐能力為特征。職業學校實踐教學主要指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為核心的實驗、實習、實訓等教學的總稱,不僅包括專業課程,也包括文化基礎課。職業學校的語文課堪稱百科教學的基石,職業學校語文實踐教學的探索意義重大。
一、職業學校語文實踐教學的幾種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而設計的,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并體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體系。隨著職業學校語文實踐教學探索的深入,一些卓有成效的模式也應運而生。
1.模式一:案例探究研討式
職業學校語文實踐教學中,教師可采用案例探究研討式,即借鑒基礎教育研究性學習的策略,結合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選擇合適的案例作為切入點,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與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這一模式中的案例,既可以來源課文,也可以根據生活的熱點選定。如《胡同文化》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北京胡同文化與地域的關系”這一問題后,可先讓學生尋找閱讀校圖書館及網絡中“胡同文化”的相關研究文獻,閱讀后分析思考形成小論文,先在小組范圍研討修改,然后在全班交流分享。
這種模式主要適用于理論的探究研討,的主要環節有:設計研討案例——搜集相關資料——形成初步結論—組織課堂討論——形成創新觀點。
2.模式二:參觀考察交流式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日新月異的今天,職業學校的語文實踐教學也必須走出課堂,甚而走出校門。參觀考察交流模式主要在課外進行。教師在明確實踐教學的主題范圍后,組織學生個人或分組進行實地的參觀考察,最終形成成果。基本流程為:確定參觀考察選題—制訂參觀考察計劃——開展參觀考察活動——歸納總結形成成果——組織成果交流匯報。
如組織學生聆聽學校周末大講堂講座《走近孔子》,通過聆聽講座、撰寫感悟、交流分享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模式三:仿真項目訓練式
借鑒職業學校專業課實踐教學的嘗試經驗,語文實踐教學也可充分利用教學條件和教學素材,在課內營造仿真的場景,進而調動學生的感官,將學生引入真實的環境當中進行,即采用仿真項目訓練模式。
這一模式一般可借助多媒體技術或在專門的實訓室展開。如口語交際的教學,即可在教室利用多媒體創設相應情境進行訓練。而應用文寫作中也可采用這一方式。如一位老師在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講授“調查報告”時,就結合實際設置了一個情境:為了改善教學條件,學校打算購買100臺電腦用于Java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每臺電腦單價控制在4000元以內。要求學生對當前的計算機市場進行調查,完成調查報告,提出購買建議,兩周后提交報告并向全班同學介紹調查成果。
4.模式四:綜合表達評議式
加德納在專著《智力的結構》中提出,每個人智力至少有語言智能、空間職能、音樂職能、身體運動智能等七項智能。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多元化職能的發展。語文實踐教學中的綜合表達評議模式為學生多項智能的展示發展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
綜合表達評議式,指教師根據語文實踐教學的目標,開展調查研究、采訪、朗誦、表演、主持等綜合性實踐活動,并在活動基礎上由教師或學生組織,在課內進行共同分享和評議。經由真實的語言環境和真實的語言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過程獲得豐富多元的感受并提升語言應用的能力。
如戲劇單元的實踐教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課本劇的編演。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課內或課外選定劇本,并進行修改,確定角色分工,進行練習,最后在課堂上進行表演交流并由學生評委打分。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增強了對戲劇知識的了解,也鍛煉了想象、創造、口語表達和表演等能力。
這種這一模式的主要環節有:確定活動內容與形式——調查搜集研究資料——明確分工練習準備——開展綜合表達活動——進行活動效果的評議。
5.模式五:專題競賽提高式
競爭是個體或群體為充分實現自身潛能,力爭按優勝標準使自己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處于競賽之中對勝利的渴望是最強烈的,所做的投入是全身心的。以競賽方式進行語文實踐教學,既可以有效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同時也能使人的競爭意識和自信心得到強化。
運用這一模式,確立競賽主題時要注意由點到面,有一定代表性,同時選題要使學生樂于參與。如講到古代詩歌單元時,在學生學習背誦《將進酒》、《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詞的基礎上,可適時在班級、年級舉辦詩歌朗誦比賽。形式可相對靈活,個人單獨參加或小組協作參賽都可,在自主練習的基礎上,教師進行點撥,通過比賽,以賽促學,展示學習的成績,鞏固詩歌朗誦技巧,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這一模式的主要環節有:確定競賽主題——制定競賽方案——選手訓練準備——教師指導點撥——組織開展競賽——總結匯報經驗。
二、職業學校語文實踐教學的注意點
著名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如果使學生慣于簡單的接受和被動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職業學校的語文實踐教學中,作為參與者、合作者的教師應遵循職業性、實踐性、層次性、有效性等原則,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各類語文實踐,通過實踐教學活動誘發他們對語文的興趣,力求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
1.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在一定情境中對知識的建構過程。職業學校語文實踐教學要重視與學生“先前經驗”的聯系,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教學課文《芙蕖》引導學生以文章為案例研討時,可以播放荷花各個時期各種情態的圖片,通過一幅幅生動靚麗的荷之影,直觀形象地展現課文相關的內容,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精神飽滿地投入學習。我們也可以通過巧妙設問等方式創建良好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采用新型的評價方式
職業學校的語文實踐教學在評價方式上呈現出主體多樣化、方式多維度、結果多鼓勵等特點。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職業學校語文實踐教學評價的主體應和評價的情境有關,可以是任課教師、同學,也可以是班主任老師、相關教學參與人員,并重視自評和互評的作用。評價內容則應聯系學生人才培養目標,將學生的知識、技能與素質一起納入評價視野,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并重,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采用包括口試、筆試、觀察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結果旨在激發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3.融入專業的知識元素
“專業課要以文化課為基礎,文化課又要在專業課中得到深化。”語文實踐教學不能忽略語文學科與專業的聯系,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兩者聯系起來,并從這個出發點進行教學設計。同時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挖掘并整合語文教材中與職業素養有關的內容。語文實踐教學的成果也可鼓勵學生采用專業技術手段表現。如引導學生運用計算機文字處理與Powerpoint技術進行主題演講等等。
4.保證充足的訓練時間
對于以技能培養為主的職業教育,如果沒有大量的時間去磨合實踐,就不可能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人才。語文實踐教學同樣如此。首先必須保證語文實踐教學的課時,只有這樣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才能獲得實際保障,才可能取得質變效果。在保證課時的基礎上,還要注意校內外實踐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張健.高職實踐教學的現狀反思與出路研探[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2).
[2]張巍.關于高職五年制語文課實踐教學的新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07(9).
[3](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沈致隆譯,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