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評價范文
時間:2023-04-04 23:09: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業績評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科學發展 社會責任 企業文化 利潤管理效率率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在我國企業中的建立,企業業績評價日益重要。對企業的經營起著導向性的作用,直接關系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保持,影響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為有效評價國有企業的經營績效,各種各樣的模型和方法被創造出來,這些評價體系大多數都能比較全面地揭示企業財務狀況的全貌,但對非財務指標的衡量方面不夠充分。我們在選擇企業業績評價指標時,需要采用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多元化綜合指標體系,因此,改革、豐富傳統業績評價體系,建立起更加符合時展要求,體現科學發展觀的企業可持續性業績評價體系便應運而生。
一、傳統財務性業績評價系統的局限性
(一)偏重財務指標的分析,缺乏對非財務指標的衡量
傳統財務業績評價體系只重視財務上的業績評價,而不重視無形資產的評價,而恰恰是這些無形資產和智力資產已逐漸成為現代企業實現經營目標,提高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二)只衡量經濟效益,不衡量社會責任
人類已經意識到,實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唯一正確的選擇和必由之路。
(三)缺乏對長遠利益的前瞻性指標的衡量
傳統財務性的業績評價體系所存在的缺陷日益顯露出來,對它的改進也即要“揚長避短”,要求積極推出一種全方位評價企業業績,供所有信息使用者參考的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可持續性業績評價體系正是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它是基于可持續性、價值和發展而對企業的業績進行評價和引導,以便形成正確的決策,共同為實現企業的科學發展而努力的管理體系。
二、可持續性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特點和構建
可持續性業績評價體系注重短期與長期、結果與過程、內部與外部、局部與總體的平衡。
企業的可持續性目標一般要包括以下內容:滿意的投資回報率;高效的管理團隊;獲取足夠的市場份額;建立技術上的領先地位;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抓住發展機會;良好的現金流;良好的社會責任。在企業使命和企業功能定位基礎上,企業可持續性目標一般按四大內容展開:盈利目標、管理效率目標;無形資產和智力資產目標;可持續性(科學發展)目標。
(一)盈利目標體系設置
盈利是企業的重要經營目標,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盈利能力分析是企業財務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據。主要指標有:資產增長率、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凈利率、銷售毛利率、銷售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
(二)管理效率目標體系設置
企業的管理效率反映了企業整體經營管理效率狀況,企業的管理效率與產、供、銷各個經營環節密切相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企業的良好運營對此進行衡量分析,可以了解企業的營業狀況及經營管理水平。
為了衡量眾多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有必要把利潤總額同三項費用的比率作為一項新指標來衡量眾多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姑且叫作利潤管理效率率,即:利潤管理效率率=利潤總額/三項費用。
(三)可持續性目標體系設置
企業的可持性發展目標一般包括: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企業責任、品牌影響力、市場占有率、客戶滿意度、創新能力等。
可持續性業績評價體系遵循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來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引導企業科學發展。
三、可持續性業績評價體系的評價規則和應用
通過四個關鍵方面、10項主要指標和24項關鍵詳細指標分兩個層次對企業業績進行深入分析,以全面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和業績,初步形成了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這四個方面關系密切,聯系緊密,贏利是其它三個方面的基礎,其它三個方面又制約贏利。
具體指標體系如下所示。
在評價一具體企業時,須將該企業24項關鍵指標的詳細情況和同行、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相比較,達標者為滿分,完成標準程度百分之一百以上者均為該項的滿分;不達標者,其完成達標程度乘以滿分即為其該項的相應分數,然后將24項關鍵指標得分匯總即可得到該企業的業績情況。
為了能有效地引導企業可持續性目標的建設,在評價企業業績時引入可持續性目標的評價,使企業的增加在可持續性目標上的投入和建設,以形成企業持續不斷的核心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蔡劍、張宇、李東,企業績效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
[2] 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財務成本管理,經 濟科學出版社,2004.
[3] 廖為建主編,公共關系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譚道明[4] 譚道明主編,企業管理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5] 張蕊,論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的理論依據,當代財經,2002,4
[6] 曹麗榮,企業戰略性業績評價的新角度探討,現代管理科 學,2007.6(下轉第91頁)
(上接第57 頁)
[7] 張蕊,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理論與方法的變革,會計研究, 2001,12
[8] 張蕊,企業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國財政經 濟出版社,2002
[9] 王方華,呂巍主編,企業戰略管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7
[10] 呂鵬,平衡計分卡與我國企業業績評價方法的改進,經濟 管理,2002
[11] 潘秀麗,業績衡量標準與管理人員報酬契約,會計研究, 2002,7
[12] 孟建民,中國企業效績評價方法研究, 財政部1999重點 會計科研課題,2001
[13] 杜勝利,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14] 周三多,管理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2
[摘 要]業績評價對于政府部門加強宏觀調控,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提高利益相關者決策水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業績評價體系包括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目標、評價指標、評價標準、評價方法、評價報告。其中較為關鍵的要素是評價主體、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它們對業績評價的結果具有重大影響。
[關鍵詞]評價主體 評價指標 評價方法
業績評價是特定主體依據企業財務活動所呈報的相關信息,將預先確定的標準與企業財務結果對比,以判斷現在狀況好壞及未來發展趨勢的過程。業績是經營或管理行為的結果體現。經營業績是由企業經營活動而帶來的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變化。管理業績針對企業管理活動所呈現的結果進行評價,它反映了企業人員努力程度所帶來的結果,由于可控與不可控因素較難區分,業績呈現的滯后性,評價側重于可控因素范圍內的努力表現。業績評價的意義在于:1.有利于政府部門加強宏觀調控。政府部門對企業業績的評價,一方面是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綜合考核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發展水平,了解各行業企業競爭狀況、資源配置、盈利水平,為制定經濟政策,改善企業理財環境提供依據。另一方面還要評價企業交納的稅金、提供的就業機會,給予員工的社會福利保障、保護環境、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內容,借以強化對企業監督,更好地約束和激勵企業行為。2. 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業績評價是對企業的基礎管理、資本運營、債務狀況、財務風險、經營能力、創利能力、發展能力等多方面的評價。通過對經營者的評價,可以全面正確地評定企業經營者的經營業績,為企業所有者考核、獎懲、解雇、聘任經營者提供客觀依據,有利于職業經理人的優勝劣汰。通過業績評價,可以全面系統剖析影響企業經營管理和未來發展的相關因素,尋找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全方位提高企業競爭實力。3. 提高利益相關者決策水平。投資者要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進行評價,以此制定投資決策,還要對企業經營者受托責任履行情況,企業價值貢獻程度進行評價,以決定獎懲力度。通過對企業信用狀況、風險程度、償債能力進行分析,債權人才能作出相應信貸決策,供應商方能制定適宜的信用政策。客戶則關心企業履行義務能力及自身權利保障程度分析,政府部門則要從行政管理和社會公眾利益代表的角度對企業進行評價。
一個完整的業績評價體系的構成要素包括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目標、評價指標、評價標準、評價方法、評價報告。其中較為關鍵的要素是評價主體、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評價主體主要包括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供應商、客戶、政府部門等。企業業績評價主體的變化是伴隨著企業的發展而不斷演化的。西方企業業績評價的歷史,經歷了一元評價主體到二元評價主體再到多元評價主體變遷的過程。為投資者與債權人利益的業績評價傳統模式,正讓位于為利益相關者的業績評價嶄新模式。考察我國企業業績評價的演進歷程,可以看出,政府部門是企業業績評價主要主體,從評價范圍的界定,評價指標的確定、指標權重的分配、評價方法的選擇,全由政府相關部門一手操辦。這種具有鮮明行政管理特色的業績評價模式,嚴重影響了我國業績評價理論與實踐的健康發展。當務之急,應從“政府至上”的業績評價模式,轉變為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占據主導地位的業績評價模式,建構與多元評價主體相適應的業績評價體系,以期對企業理財行為進行切實有效的引導與規范,促使企業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是評價主體根據評價目標對評價客體相關方面進行的衡量。從業績評價的角度考察,財務指標是從財務數據的角度評價企業經營狀況及其努力程度,它是一種結果的體現,更多屬于滯后性指標,非財務指標是從經營屬性來評價企業經營狀況及其努力程度,大多屬于先導或過程指標。當前企業短期思想盛行,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社會責任觀念缺失,市場亂象叢生。這與現時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較大的關系,較為突出的問題是評價范圍狹窄,財務指標數量眾多,非財務指標無足輕重,造成企業業績評價的片面性,不利于完善的企業治理結構,規范企業行為,提高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必須拓展業績評價指標、增加非財務指標,拓寬業績評價范圍。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要與企業戰略目標一致,反映關鍵成功因素,具有完整性和可操作,易于理解溝通,符合權變管理原則,以此建立邏輯嚴密、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導企業不斷關注產品質量, 產品創新, 職工培訓, 市場開拓,環境保護,公益事業。進而為演進到評價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并重的企業業績評價體系奠定基礎。評價方法是業績評價的具體手段。傳統業績評價方法主要有沃爾評分法,杜邦分析法等,其共同點都是以財務報表為主要信息來源,這些數據較易獲得和較為規范,有利于業績評價的順利進行。但是它們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一是財務報表信息資料失真導致業績評價不實,二是忽略企業外部市場競爭地位的考量,三是日常經營與戰略管理嚴重脫節。現代業績評價方法主要有卓越績效模式,績效金字塔,平衡計分卡,績效多棱鏡等。這些評價方法擴大了非財務指標的數量,拓寬評價的范圍,但也帶來許多的問題,諸如缺乏核心指標,資料信息難以獲得,運行成本龐大,操作復雜成效不顯著等。由此可見,業績評價方法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每個業績評價方法都有優勢也存在著局限性,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沒有適合所有企業的評價方法,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績效評價方法,使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結合更加完善,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更加協調,更好地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協調相關者利益,促進企業和諧發展。
篇3
關鍵詞:業績評價 EVA BSC
業績評價機制是企業生產經營行為的指揮棒和監督器,業績評價指標不僅體現了企業的戰略計劃,而且作為評價組織目標的實現情況、經理人員的業績考評及薪酬的重要依據(王斌,2008)。
一、西方績效評價理論的發展
西方國家的業績評價大體上經歷了成本模式、財務模式、平衡模式等三種模式(溫素彬,2006)以及六個階段,詳見表1。各種業績評價方法在產生時間上雖然有先有后,卻是交叉并存,互相影響,在繼承中演進,不同發展階段的年代劃分也并非徑渭分明、非此即彼的。
1、成本控制業績評價階段
19世紀初出現的成本評價體現了以盈利為目的管理思想,這一階段的經營業績評價指標就是成本控制,標志是哈瑞(HarrelL,1911)設計的標準成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通過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來追求利潤最大化。
2、財務會計業績評價階段
20世紀初,亞歷山大沃爾(Alexander Wole,1928)首次提出了多項財務評價指標,奠定了綜合評價企業財務效益的基礎。此外,唐納德森?布朗(Donaldson Brown,1960)建立的杜邦財務分析評價體系進一步推動企業財務業績評價系統研究的深化,建立了以資本收益率為核心的財務指標間的內在聯系,使財務業績評價更加科學完善。加里?阿什沃思(Gary Ashworth,1999)強調股東財富最大化,建立以每股收益(EPS)及每股收益增加值等為核心的財務指標。(如表1)
3、經濟價值基礎業績評價階段
20世紀90年代,思騰思特咨詢公司(Stem & Stewart Co.,1990)對剩余收益評價進行改造并提出經濟增加值(EVA)。通過EVA指標來評價企業業績,衡量的是企業資本收益和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Jeffrey(1997)提出用修正的經濟增加值(Refined Economic Value Added,REVA)來評價企業經營業績。雖然EVA與其他財務指標相比具有明顯優勢,但是它仍然不能評價企業財務資本以外的其他資本,它無法解決企業中所需評價的所有方面。齊默爾曼(Zimmerman,1999)曾指出EVA業績評價系統“只解決了三分之二的問題”。
4、引入非財務指標的戰略綜合評價階段
隨著單純的財務評價的局限性日益顯現,卡普蘭和諾頓(Kapland and Norton,1992)的平衡計分卡(BSC)首次將平衡的思想引入業績評價。BSC將影響企業運營的因素劃分為財務、客戶、內部經營過程和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并針對這四個維度設計出相應的評價指標,為企業的平衡管理和戰略實現服務。BSC豐富了企業業績綜合評價的內涵,完善了企業綜合業績評價方法,使企業業績綜合評價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與此同時,企業績效評價的非財務指標體系出現一系列的創新:凱文?克羅斯和理查德?林奇(Kelvin Cross and Richard Lynch,1990)提出的業績金字塔模型;霍爾(Robert Hill,1991)的“四尺度”論等。
5、引入相關利益者的可持續發展評價階段
進入21世紀后,企業是所有相關利益者締結的一組契約這種思想逐步被大眾接受。在績效評價體系中各相關利益者的滿意度被納入評價范圍。安迪?尼利(Andy Neely,2002)針對傳統的業績評價體系都過分強調股東利益的缺點,提出了一種新穎的業績測量和管理框架――業績三棱鏡(Performance Prism)。與BSC相比,業績三棱鏡從只關心一個或兩個利益相關主體的觀念中轉變過來,逐步關心所有重要的利益相關主體,在從利益相關主體那里得到貢獻的同時,還關注利益相關主體的滿意。埃爾金頓(Elkington,1998)年提出了“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的概念,認為企業在追求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同時滿足經濟繁榮、環境保護和社會福祉三方面的平衡發展,為社會創造持續發展的價值。
6、基于預期的績效評價階段
另一重要的評價體系為湯姆?科普蘭和亞倫?多戈夫(Tom Copeland and Aaron Dolgoff,2005)提出的基于預期的績效管理(EBM),其基本思想是認為績效評價方法應該與公司所有者創造的財富具有最強的關聯性,若想通過提高股票價格來為股東創造財富,則公司的實際表現必須超越預期。因此EBM考慮實際績效和預期績效的對比關系,解釋股票價格的原因,評價公司是否為股東創造了財富。這是一種能將績效評價、管理決策及激勵機制的設計與股東總回報(TRS)直接聯系起來的管理工具。
二、我國企業業績評價理論的發展
1、20世紀90年代我國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以財務指標為核心的業績評價階段
杜勝利(1998)認為,國家作為國有企業的出資人評價國有企業的經營業績的財務指標應著眼于公司的盈利能力,應將投資報酬率作為國有企業業績評價的主要指標,并在企業中引入杜邦財務分析體系。李常青(1999)認為會計利潤考核的是企業經營職責,而企業財務職責的評價應使用現金流量考核。張友棠(1999)提出了將企業獲取現金凈流量的能力這一指標引入到企業業績評價體系中。
2、進入21世紀后,經濟附加值(EVA)這一以企業價值為核心的業績評價指標被廣泛討論
張先治(1997)從我國的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探討了EVA引入我國帶來的國有企業績效評價新思路。早期關于EVA的研究大部分都局限于理論介紹和分析,主要目標是為了探尋EVA作為評價、激勵機制的適用性,為構建適合我國特征的業績評價與相關激勵制度提供參考(谷棋,于東智,2000)。隨后,關于EVA指標有效性的實證研究大量涌現。王化成等(2004)的研究顯示EVA并沒有表現出明顯優于傳統收益指標。而余海宗和師芙琴(2007)以我國深市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基于EVA的公司績效與公司股價呈現顯著的正相關,EVA指標能夠合理的評價公司績效。
3、近年來大量學者強調將EVA、BSC以及其他績效評價方法整合
丁宇澄(2004)構建了與BSC和EVA相結合的績效股票期權的模式。周仁俊等(2005)認為EVA是與公司治理中“股東至上”模式相吻合的業績評價指標,BSC是與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為導向的“共同治理”模式相適應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劉運國等(2007)利用案例研究的研究方法設計了集團內公司層面的BSC與EVA結合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許暉等(2009)將國際化理論和財務理論進行了交叉和融合,構建了基于國際化組織結構的戰略績效評價體系,使原本解釋力度不強的BSC很好地融進復雜結構的國際化企業中,這對于國際化理論和財務理論都是很好的補充。文東華等(2009)的實證研究證實了BSC思想的正確性,并認為企業在對下屬部門進行業績考核時必須綜合考慮各方面業績,否則可能做出錯誤評價。
4、我國學者還做了大量對于非財務指標的引入業績評價的研究,黃輝(2001)結合BSC和我國具體情況提出從企業經營過程、對企業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評價、對智力資本投入的評價、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四個方面考察非財務業績
溫素彬、薛恒新(2005)從經濟、生態、社會三個方面建立了基于科學發展觀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張川(2008)利用實證研究得出非財務指標具有價值相關性,對于企業未來的財務業績有預測作用的結論。溫素彬(2009)利用績效三棱鏡的應用案例說明,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占據主導地位是績效評價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的業績評價理論經歷了單純以財務指標為核心的階段,并擴展到EVA、BSC等領域,非財務指標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未來我國業績評價理論將朝著系統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
三、我國國有企業業績評價的實踐模式
在我國績效評價實踐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前為計劃經濟時代時期,國有企業考核方法以實物量考核為核心,主要考核企業的產品產量和規格質量以及節約降耗與安全生產情況;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改革開放后,市場化程度高,這一時期的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主要采取綜合考核指標體系;20世紀90年代至今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以投資報酬率為核心的企業業績評價方法體系開始盛行;21世紀初至今,隨著大量國外業績評價思想的引入,EVA的經濟價值基礎思想及BSC的平衡思想均被逐步應用于實踐。
我國國有企業績效考核近年來有了飛速的發展。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在這個時期,業績評價主要以年度利潤總額和凈資產收益率為主的財務會計指標為核心。2006年頒布的《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開始鼓勵中央企業嘗試使用EVA以及BSC等創新的評價指標。2009年國資委頒布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經濟增加值(EVA)被硬性規定運用于中央企業業績評價指標,EVA占到整個評價體系評分標準的40%,作為中央企業2010年年度業績評價標準首次在中央企業中被使用。
我國國有企業業績評價的這種變化正是基于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利用企業價值最大化為導向可以提高我國國有企業的投資效率減少資源浪費,正是我國GDP增長由粗放式向集約式增長轉變的體現。
四、企業業績評價研究的評價與展望
在構建適用于我國企業的績效評價時,制度背景的差異是業績評價方法體系所需考慮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對于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企業應建立動態的業績評價體系。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總結,發現我國關于業績評價的實證研究并不多,而且大多集中在論述綜合業績評價體系會優于傳統的以財務指標為基礎的業績評價系統。但是對于非財務指標是否真正具有信息含量,綜合業績指標的使用是會真的會給企業帶來業績增長,指標的采用程度是否會受到企業權變特征的影響等問題,卻很少有實證研究進行分析。隨著集團化成為企業發展的趨勢,企業集團的業績評價也成為熱點研究問題。因此,未來結合我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轉變經營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等發展的政策制度要求,以及外部環境、行業背景等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參考文獻:
[1]Kaplan R.S.&Norton D.P,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 that drive performance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
篇4
關鍵詞:業績評價;經濟附加值
企業業績評價是任何一個經濟體系中的核心問題。在我國,研究企業業績評價不僅對提高國有企業資產的運作效率,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與增值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以及優化企業管理也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投資者對企業的價值評價。價值在本質上是依據歷史和當前的表現來預見未來,而我國的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系統多年來一直是以根據現行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計算的當前凈利潤指標為主的體系。
一、這種評價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1.以凈利潤作為評價指標的核心。首先,凈利潤為核心的經營標桿容易導致“短期行為”。其次,目前的盈利數據存在某種程度的失真和扭曲:在應計制會計下,由于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財務報表的編制具有相當的彈性,使得會計收益存在某種程度的失真,往往不能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
2.沒有充分利用現金流量信息。我國對現金流量的認識和研究起步較晚,在業績評價中,由于習慣于盈利數據,現金流量指標往往被忽視。在大量使用盈利指標的同時而忽視了現金流量容易導致“質量低劣”的、缺乏現金流入的會計利潤。為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提出的解決方法是:首先轉變評價觀念,引導經營理念上的“現金導向”。其次,大力提倡“經營性現金流量”“自由現金流量”指標。最后,使用現金流量折現方法。
3.忽略了對權益資本成本的確認和計量。按照現行會計準則,會計收益的計算未考慮所有資本的成本(利息費用),僅僅解釋了債務資本的成本,然而卻忽略了對權益資本成本的補償,它使得資本的使用者――企業經營者形成"免費資本"的幻覺。還容易導致錯誤的投資決策.
二、引入經濟附加值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經濟附加值(EVA)的計算公式為:
EVA=資產獲得的實際收益-單位資產的使用成本× 期初使用的資產凈值
EVA考慮了資本成本,不鼓勵以犧牲長期業績的代價來夸大短期效果,而是著眼于企業的長遠發展,鼓勵企業的經營者進行能給企業帶來長遠利益的投資決策。因此應用該指標能夠鼓勵經營者進行能給企業帶來長遠利益的投資決策。
對經營者業績評價。本部分對業績評價和激勵機制的共同作用上提出意見。提出持股,股權激勵等長期報酬計劃在我國的應用遇到的障礙有:1.公司不得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問題;2.股票流通的法律限制;3.稅法的缺陷;4.會計準則及信息披露的缺陷:我國在會計制度建設方面還比較滯后,還沒有制定股票期權會計制度或相應的準則,公司難以對此類業務進行較為恰當的會計處理;5.股票市場的弱有效性:我國股票市場尚處于弱有效性階段股票價格不能或基本不能反映公司的內在投資價值,它與公司經營業績或發展前景缺乏相關度,包含更多的是投機性因素。
由于排除這些障礙的時滯性,筆者借鑒江鈴公司的經驗,對暫不具備實施股權激勵條件下,通過風險抵押金等方法使公司短期及長期利益掛鉤,提出當前的解決建議。
對企業內部的業績評價。筆者提倡企業應當借鑒“平衡積分卡”體系的戰略經營理念和綜合全面的評價觀念,認識到公司戰略是以為客戶服務為核心的,而公司現行的以財務數據為主的評估系統不符合公司的戰略要求,從客戶、經營和人力資源成長三方面對企業內部的評價體系進行補充和完善。
三、以客戶服務為中心
1.應制訂客戶滿意度的評估標準。公司將開始通過從客戶那里直接收集數據以更直接地評估客戶保有率、市場份額、客戶眼里的商品和服務價值等來評價自己的經營業績。
2.與客戶的關系企業與客戶的關系影響客戶的保持和獲得,保持和獲得又會直接影響到財務效益,在目前大力提倡“誠信”的環境下,應當在評價體系中加入客戶對企業的信任度指標。
3.要強調產品和服務的獨特性。
4.時間問題。必須爭取縮短滿足客戶的需要的時間,對客戶的要求做出快速,可靠的反應是獲得并保持有價值客戶的關鍵。
四、經營和創新過程
傳統的業績評價制度集中于控制和改善現存職能中心和部門的作用,停留于改善單個部門業績上,僅靠改善這些指標,只能有助于企業生存,而不能形成企業獨特的競爭優勢。綜合業績評價制度應當從滿足投資者與顧客需要的經營戰略出發,制定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經營目標評價手段。在這中間,創新指標必不可少。
1.在創新方面的業績評價。首先,企業要探詢客戶顯露出來的和潛在的需要。其次,在研究開發到產品投放到市場的時間與新產品可能產生的利潤建立聯系即使用“損益平衡時間”。
2.在經營方面的業績評價。引入全面質量管理,把企業引到質量上來,把顧客放到首位,使員工參與質量管理,通過持續改進,提高質量,樹立質量服務理念,營造質量文化,在不斷的質量改進中實施企業的質量概念。在這里質量成本是一個重要考核指標。
五、學習和成長方面(員工能力)
在評價職工的能力和成長方面不能只看見現有的狀態,要具有適應環境變化,對職工進行培養,使其素質不斷提高,鼓舞職工的工作熱情,充分參與企業的戰略目標的實現。
1.有必要考察職工的滿意度。使職工滿意是提高生產率,靈敏度、產品質量和客戶服務的前提條件。
2.考察雇員的穩定性。雇員的穩定性是以保持公司員工長期被聘用為目標,雇員的辭職反映了企業在智力資本投資的損失,尤其是那些長期在企業工作,掌握企業經營過程的職員更是如此。因為他們及時了解客戶的需要,給企業帶來價值。
3.職員的生產率。第一,要對職工進行再培訓;第二,要建立高效率的信息系統。
4.對中下管理層使用激勵計劃同樣推動了非財務指標的應用。
我國業績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遠不止上述這些,在這里筆者就其中的一部分提出意見,而要使評價體系真正完善有效,需要通過我們對國外科學的業績評價理論的不斷學習、探索和實踐。
篇5
關鍵詞:因子分析;績效改進;業績評價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7-0176-02
0 前言
農業上市公司是我國農業企業中的龍頭,其能否健康發展,不僅是證券市場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事關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因此,對農業上市公司進行真實經營能力的綜合評價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對于農業上市公司績效方面的研究,不少學者已做了有益嘗試。畢克龍等采用截面分析方法研究了資本結構與績效的關系;芮世春等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關系;曲建華等運用僅有產出的DEA模型對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進行了評價;徐學高等采用層次分析方法和功效系數對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進行了分析。上述研究具有較強的現實實踐性,從不同角度研究了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本文擬采用因子分析,從投資者的角度來實證分析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
1 方法、數據
(1)因子模型。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根據因子模型定義因子的得分矩陣形式為:F=AX+ε。其中x為樣本數據,F為公共因子,ε為特殊因子,A為因子載荷矩陣。
(2)樣本和變量指標的選取。
本文“農業上市公司”是指中國證監會根據《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中界定的農林牧漁的A股上市公司。剔除ST板塊和小部分數據不全的公司,選擇31家農業樣本上市公司在2006年的年末財務數據進行業績的實證分析。由于指標的性質和量鋼的不同,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因子分析采用了spss13.0。
本文站在投資者的角度選取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每股凈資產,每股公積金9個指標。
2 因子分析結果
2.1 KMO 和 Bartlett's 檢驗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作為一種降維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不僅可以多維度的對農業上市公司的業績進行評價,而且能夠有效的彌補指標測度法和計量檢驗法的不足。對原始指標處理后,然后構造因子模型,對公共因子進行估計并分析。其中Bartlett檢驗值為227.165,P(sig.=0.000)
2.2 求因子模型的特征值和貢獻率
為了首先得到樣本在各個層面的平均得分,我們對所有的指標進行了因子分析,按照累計貢獻率大于0.80的原則,進行因子的選取,見表1:
從表2可以看出:(1)上市公司的業績評價綜合得分與綜合盈利能力有較高的關聯度。2006年農業類上市公司業績評價綜合得分排前10名的,其綜合盈利能力基本上排在了前10名。因為綜合盈利能力在綜合業績評價中的權重高達46.078%,是綜合業績評價的主要方面。因此農業上市公司要提高其綜合業績排名,必須提高其綜合盈利能力。(2)農業上市公司片面強調單項能力,影響其整體真實經營業績。從排名靠后的企業看,它們中有些單項能力排名還很靠前,但由于其它幾項能力排名靠后,從而影響了其綜合得分。例如,榮華實業和武昌魚的盈利能力在整個農業上市公司中排第6和第13位,但其綜合排名卻居第25和31位.因此,企業整體能力提高是建立在各單項能力提高基礎之上的,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可以片面地追求單項能力。(3)上市公司的業績分化明顯。對2006年的數據采用因子分析模型,較好的排除了客觀因素的影響,使企業的業績主要是反映企業主觀努力的結果。我們對綜合業績的評價可以看出,業績評價綜合得分最高是伊利股份(1.568),與業績綜合得分最低的是武昌魚(-0.708)兩者差距明顯。
3 結論及政策建議
3.1 分析結論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法,實證分析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分析表明:(1)農業上市公司的整體經營業績不樂觀。(2)上市公司的業績評價綜合得分與綜合盈利能力有較高的關聯度。(3) 農業上市公司片面強調單項能力,影響其整體真實經營業績。
3.2 政策建議
通過對農業上市公司綜合經營業績的實證分析,對于農業上市公司的業績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綜合盈利能力仍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如何提高盈利能力是經營者和管理者提高公司經營業績主要的方向,但同時不能忽略了其他的單項能力的提高,加強對公司整體實力的考核是不容忽視的。
(2)明確績效變動的方向。經理人員在決定績效的突破口時,需考慮績效改進的空間,并同時考慮企業當時所處的市場環境,企業內部的資源和能力。
(3)農業類上市公司的綜合盈利能力對綜合績效的權重較大,可以以此作為關鍵指標對集團下屬的部門經理進行考
核。
參考文獻
[1]芮世春.農業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06,(10).
[2]曲建華,崔巖,應紀來.農業上市公司經營效率的DEA評價[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1).
篇6
【關鍵詞】中央企業 業績評價 經濟增加值
2009年12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了修訂后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辦法》(第22號令),在新的業績考核辦法中,“經濟增加值(EVA)”這一考核指標取代了“凈資產收益率”指標,與“利潤總額”一起成為國資委對央企負責人進行考核的兩個最重要的指標。這意味著中央企業的經營管理的目標和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傳統意義上的增加市場份額、提高盈利水平的“做大”方式演變為提升發展質量,尤其是要提升主業競爭能力、增加股東價值的“做強”方式,中央企業已然進入了以經濟增加值(EVA)考核指標為核心的價值管理階段。
一、經濟增加值方法綜述
經濟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于1982年由約耳·斯特恩(Joel stern)和G.貝內特·斯圖爾特三世(G.Bennett StewartⅢ)所領導的斯特恩—斯圖爾特公司咨詢團隊商業化開發而來,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它已經擴展成一個集業績評價、資本預算、財務決策、經理人員激勵及價值評估等功能于一體的財務管理體系,因為其看待公司真實盈利性的創新性方式,這一財務指標類似于經濟學意義上的經濟利潤,很快就被企業界所接受。與傳統的利潤指標,如凈利潤、息稅前利潤(EBIT)和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以及凈資產收益率不同,EVA考察公司的“剩余盈利”,即扣除債權資本的直接成本和權益資本的間接成本之后的凈值。經濟增加值與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要求近乎相同,因此成為了現今衡量公司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2]。
國際許多知名的大企業都已經使用經濟增加值理論來指導為股東進行經濟價值創造,不但在公司層面的廣泛運用,而且還延用到企業內部考核中,這些公司將管理者在公司運營部門內創造經濟增加值正值的能力(或缺乏這種能力)作為構建薪酬獎勵方案的基礎。對于部門營業利潤總的來說超出相關資本成本的管理者,會給予正向的報酬激勵,而如果某部門的利潤長期達不到總的資本成本,將會給予負向的報酬激勵。由于EVA既考慮了債權資本成本、又考慮了權益資本成本,能夠激勵管理者就像股東一樣來進行公司投資決策。
過去二十多年里,國外公司通過應用經濟增加值這一管理工具,發現它在指導企業目標設定、戰略評估、財務計劃及核算、資源分配、薪酬設計、兼并收購、價值提升等方面,具有其他管理工具無法比擬的優勢。
二、經濟增加值方法的特征
經濟增加值其歷史根源可被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家提出的“剩余收益”這一概念,古典經濟學家認為:除非該公司的收入已經補償了企業運作所產生的經常性生產和營業費用,以及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提供了正常的回報,否則公司沒有真正盈利。經濟增加值理論基本上依賴于如下兩個原則性的假設:一是公司只有所獲得的資本回報超過資本的機會成本時才是真正盈利的;二是只有當公司的管理者為其股東所做投資決策的凈現值(NPV)為正值時才會創造財富,這里的資本包括債權資本和股權資本。其核心理念是:投入資本所獲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補償投資者承擔的風險。從其本質上看,包含計量系統、激勵系統和財務管理系統三方面。經濟增加值的恰當執行,將使企業業績的核算擺脫現有會計準則的固有缺陷,使企業管理人員的利益與股東利益趨于一致。
經濟增加值的主要特征反應在:一是在核算上考慮了資本成本在內的各項成本要素,這是它與傳統凈利潤、資產收益率、現金流等評價指標的本質區別,只有考慮了資本成本的業績指標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盈利能力。二是減少了會計準則導致的信息失真的影響,因而能夠更全面和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有助于對企業經營業績的正確評價。三是注重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反映絕對數額越大越好的指標[1]。
三、經濟增加值在我國中央企業的應用現狀
中央企業是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力量,為了在與經濟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就不可避免地通過規模擴張、產業集中等方式來取得全球相關產業中的領導性地位,由此才能獲得全球市場的定價權、規則制定權與資源壟斷地位,這就給央企的規模和增長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同時提出規模與價值共同增長的戰略,是希望從根本上解決增長速度中的瓶頸、經營中的風險、全球化過程中的資本問題。
在2010年前,中央企業的業績考核體系主要考核企業的利潤總額和凈資產收益率指標,然而,在實際應用中發現這兩類指標在單獨使用時都存在一些弊端,由于目前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經理人員薪酬與業績評價指標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為了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中央企業在單純追求規模與增長的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如盲目多元化帶來的經營風險、不受資本成本約束帶來的資產質量下降、低研發投入帶來的核心競爭力削弱以及資本運作受制于融資平臺搭建缺乏規模和效率等。“扣除所有資本成本才真正創造了股東財富”這一理念對促進企業經營者和員工重視資金的使用成本并提高利用效率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采用嚴格計算并全面貫徹的經濟增加值的考核體系,有助于企業實施規模與價值共同增長的戰略,是希望中央企業從根本上解決增長速度中的瓶頸、經營中的風險、全球化過程中的資本問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和股東財富最大化,能顯著提高企業競爭的能力。
這次國資委在中央企業全面推行的經濟增加值考核,表面上看不過是替換凈資產收益率這個指標,微調了指標計分標準,而從理論層面上看,其核心是引入了價值的概念。從實際操作層面其核算方法又遠較國際流行的經濟增加值應用模式簡單易行。但從國有企業的發展歷史看,這次經濟增加值考核體系的引入是對國有企業從管理理念到管理模式、從運行機制到經營者切身利益以及國企產權委托關系的深刻變革,甚至可以說是一場企業管理的革命[3]。
經濟增加值不是單純的對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考核指標,它體現了企業股東(出資人)所追求的、超過其初始投入的經營剩余或股東價值。價值指標和概念的引入,帶給企業管理一個不同尋常的導向效果,那就是:通過經濟增加值作為一個考核指標的導向作用,剔除了非經常性損益因素,促使企業經營者自覺地關注、重視并強化主營業務;企業在技術、產品、與戰略性資源開發與商業模式創新為目的的研究性支出不再作為當期費用而沖減利潤,而被資本化;同時扣減債務資本成本和股東權益資本的成本,從資產質量。經營效率的角度管理資本支出、節約資本的使用,自覺提高企業投資門檻。經濟增加值指標的引入來看,新的考核辦法辦法確立了價值理念。價值管理在中央企業的核心地位,在以上三個方向的導向作用上,將對中央企業的戰略、經營與投資產生深遠的和實質性的影響,充分反映出國民經濟轉型中的國家戰略導向。
四、中央企業經濟增加值的定義和計算方式
經濟增加值定義:是指企業稅后凈營業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后的余額。
經濟增加值=稅后凈營業利潤-資本成本=稅后凈營業利潤-調整后資本×平均資本成本率稅后凈營業利潤=凈利潤+(利息支出+研究開發費用調整項-非經常性收益調整項×50%)×(1-25%)
調整后資本=平均所有者權益+平均負債合計-平均無息流動負債-平均在建工程
為了推進經濟增加值的實施,國資委同時實施了鼓勵和限制并行的四個政策:研發費用視同企業的利潤、符合主業要求的在建工程從資本成本中扣除、對于企業一些戰略性風險投資按照一定比例視同企業利潤、限制性政策就是對于非經常性的收益要減半計算,其中,非經常性收益調整項包括:變賣主業優質資產收益;主業優質資產以外的非流動資產轉讓收益;其他非經常性收益,即與主業發展無關的資產置換收益、與經常活動無關的補貼收入等。此外,辦法還對資本成本率作了詳盡的規定,其中:中央企業資本成本率原則上定為5.5%,承擔國家政策性任務較重且資產通用性較差的企業資本成本率定為4.1%,資產負債率在75%以上的工業企業和80%以上的非工業企業,資本成本率上浮0.5個百分點,資本成本率一旦確定后,三年保持不變。
五、經濟增加值方法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
相比傳統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如絕對數形式的凈利潤、邊際利潤和以相對數形式的投資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等評價指標,經濟增加值方法的積極意義包括:一是經濟增加值較為充分地體現了企業創造價值的先進管理理念,有利于促進企業致力于為自身和社會創造價值,二是經濟增加值的業績評價方法可以避免會計利潤存在的局限性,有利于消除或降低企業盈余管理的動機和機會,三是比較全面地考慮了企業的資本成本,有利于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提高資本使用效率。但經濟增加值方法目前仍處于嘗試探索階段,還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一是經濟增加值是在利潤的基礎上計算的,基本屬于財務指標,未能充分反映產品、員工、客戶、創新等非財務信息,二是經濟增加值是一種經營業績指標,未能融合外部市場因素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主要用于企業一定時期的經營績效評價,三是經濟增加值方法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的缺陷,需要結合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作出合理、有效的改進,四是經濟增加值對于長期現金流量缺乏考慮,且計算經濟增加值需要預測資本成本并取得相關參數,有一定難度。
綜上所訴,經濟增加值已成為衡量公司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與傳統的會計利潤指標相比,經濟增加值全面考慮了企業所占用資本的成本,包括權益資本成本與債權資本成本。按照經濟增加值理論,即使一家公司的會計利潤為正值,它也可能是一家破壞財富和企業價值、虛盈實虧的公司。因為會計利潤為正值僅僅代表了一家公司所獲得的資本回報大于負債資本的成本,這一會計利潤還有可能不足以補償權益資本成本。只有為其所占用的所有資本(包括權益資本和負債資本)提供了正常回報公司,才算得上是真正創造財富和價值的公司。由此可見,經濟增加值與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要求近乎相同,與價值創造這一現代企業的根本目標緊密呼應,與價值管理這一企業管理的大趨勢相互支撐。這也正是經濟增加值迅速流行起來并很快被實務界所接受、被學術界所關注的相本原因。盡管經濟增加值得到了很多贊譽,“價值為導向”的管理概念也值得借鑒,但其引入到中國的時間尚短,還有許多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經濟增加值一個指標并不能解決企業經營管理的所有問題,只有合理地去選擇發展戰略、風險控制、構建和諧企業以及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指標與經濟增加值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引導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巖貴.挖掘企業真實利潤的新方法[M].EVA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09):3-5.
[2]詹姆斯.L.格蘭特.經濟增加值基礎(第二版)[J].東北財經大學出版,2005(03):1-6.
篇7
關鍵詞:業績評價 財務信息 非財務信息 綜合財務指標
一、引言
企業業績評價是指在財務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科學規范的評價方法對企業的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增長能力等各項指標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為企業決策者提供財務分析數據資料,做出科學的決策,把握正確的企業發展方向,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發揮支撐和保障作用。企業業績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從19世紀初至今一直在進行一次次重大的變革。
二、關于企業業績評價方法的研究綜述
(一)以財務信息為主的業績評價體系
1.杜邦財務分析體系
杜邦公司在19世紀60年代推出了杜邦分析體系。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將若干個用以評價企業經營效率和財務狀況的比率按其內在聯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這一方法將償債能力、資產運營能力、盈利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層層分解,逐漸深入,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分析系統,直觀、明了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
但是隨著經營管理者對財務信息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該體系逐漸顯現出一些不足:忽視了對現金流量的分析,財務分析結果的可信度降低;未能反映企業的經營風險及財務風險,不能進行風險預警;沒有包含資產成本這一重要因素,這不利于企業的全面管理。
2.經濟增加值
EVA即經濟增加值,簡單的說就是一定時期的企業稅后營業凈利潤(不扣除利息費用)與投入資產的資金成本差額。EVA不僅對債務資本計算成本,而且對權益資本也計算成本,具有可操作性和高度的靈活性。它是美國思騰思特咨詢公司于上個世紀末推出的一種新型的經營業績評價指標,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完善,它已經擴展成一個集業績評價、財務決策、資本預算、價值評估、薪酬體系、管理激勵等功能于一體的財務管理系統,是當今世界流行的管理工具之一,被美國《財富》雜志稱為“現代公司管理的一場革命”。
雖然EVA有很多優點,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與不足:注重財務數據,忽視非財務數據,容易導致短期行為;應用過程非常復雜,項目調整具有隨意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EVA是一個絕對數指標,它只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大小,不便于用于不同規模的部門之間業績的比較。
(二)以非財務信息為主的業績評價體系
1.德魯克以改革為核心的觀點
根據德魯克的觀點,評價一個企業改革的出發點不能僅從其自身業績出發,而應仔細評估其所處行業在一定時期內的改革,以及企業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強調業績評價系統必須首先突出其管理部門的思想意識,通過設計一系列特定性的問題,提醒雇員注意針對需要重視的方面,再提供一個內在的組織機構,使雇員能夠重視并發現這些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德魯克的觀點雖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模型,但他對競爭與改革的理解為非財務指標進入業績評價系統提供了基礎。
2.霍爾的“四尺度”論
羅伯特·霍爾認為,評價企業的業績需要以四個尺度為標準,即質量、作業時間、資源利用和人力資源的開發。霍爾把這些非財務指標導入企業的業績評價系統,并認為企業可以通過對上述四個尺度的改進,減少競爭風險。他同時承認,要求企業做出全方位的改變是困難的,企業通常只能在一段時間內取得四個方面的逐漸改進。但霍爾的“四尺度”論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沒有提出更具體的建議,這也是其缺陷所在。
(三)綜合指標業績評價方法綜述
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使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企業業績評價隨著環境的變化和企業戰略的要求,也必須符合并服務于企業的戰略目標,此時,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出發點就須從企業內部的生產問題轉移到內外結合的戰略管理角度上來。
1.企業國有資本金評價
1999年財政部會同國家經貿委、人事部國家計委聯合頒布了《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規則》和《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操作細則》,推出了一套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體系。它運用了數理統計和運籌學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標,對照統一的評價標準,按照一定的程序,通過定量和定性的對比分析,從企業的贏利能力、資本運營水平、償債能力和后續發展能力等方面對企業的經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進行評價。
總體上看,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是一套指標設計合理、評價方法科學、組織體系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業績評價體系。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非財務指標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定量指標部分在指標設計上涉及現金流量的指標很少,實際上,現金流量分析在財務分析中的地位日趨重要。
2.克羅斯和林奇的等級制度
凱文·克羅斯(Kelvin Cross)和理查德·林奇(Richard Lynch)提出了一個把企業總體戰略與財務和非財務信息結合起來的業績評價系統。為了強調總體戰略業績指標的重要聯系,他們列出了一個業績金字塔。在業績金字塔中,公司總體戰略位于最高層,由此產生企業的具體戰略目標,并向企業組織逐級傳遞,直到最基層的作業中心,揭示了戰略目標自上而下和經營指標自下而上逐級重復運動的等級制度。這個逐級的循環過程揭示了企業持續發展的能力,為正確評價企業業績做出了深遠的重要貢獻。
業績金字塔的主要缺點是在確認企業學習的重要性上是失敗的。而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對企業學習能力的正確評價尤為重要,因此,雖然這個模型在理論上比較成型,但實際工作中采用率較低。
3.平衡計分卡
20世紀90年代,為了找出超越傳統以財務會計為主的績效衡量模式,以使組織的“策略”轉變為“行動”,1992年由美國著名的管理大師Robert S. Kaplan和諾頓研究院的執行長David p. Norton在總結了12家大型企業的業績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略管理業績評價工具——BSC(Balanced scorecard)即平衡計分卡。
BSC以企業的戰略為導向,將影響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分為財務、顧客、企業內部業務流程、企業學習和成長四方面。BSC作為一種新型的業績評價系統,不僅僅是一個戰術性的或者操作性的評價系統,而且還是一個戰略管理系統。其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了業績評價與財務目標相結合;建立了以因果關系為紐帶的戰略實施系統;實現了戰略目標的戰術轉換;實現了企業戰略目標的管理。然而,BSC中指標覆蓋面較大,指標計算繁瑣;BSC是一種主觀評價方法,尤其是在權重和業績標準的選擇上;此外,BSC沒有對股東、員工、客戶以外的利益相關者予以足夠的重視。盡管BSC有不足之處,但仍不失為企業業績評價系統、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系統的一大革新。
三、結論
每種業績評價方法均有一定的缺陷,最后選擇哪一種評價方法,是委托人和人之間相互博弈的結果。選擇或制訂一個正確、合理的業績評價方法對人(董事和經理)的業績進行評價,是企業激勵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盈盈,孫宗國.企業業績評價方法比較[J].現代商業,2008(29)
[2] 衛建國,陳烘. 企業業績評價方法選定的理論思考[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2(3)
[3] 李昉. 現代企業業績評價方法評述[J].江漢論壇,2005(8)
篇8
[關鍵詞]經濟增加值 業績評價指標 央企
經濟增加值(簡稱EVA),是近幾年來較為引人注目和逐步推廣使用的企業業績評價指標。2006年12月國資委頒布《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鼓勵中央企業使用經濟增加值指標進行經營業績考核,同時對比上一年有改善和提高的企業將給予獎勵。2010年2月國資委宣布在中央企業全面推行經濟增加值業績考核。
目前,國資委對央企年度經營業績考核時通常包括基本指標與分類指標二類,在基本指標中具體包含利潤總額和EVA指標,其中利潤總額占據30%,而EVA占據40%。這意味著,EVA對央企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利潤。EVA作為央企第三輪考核的核心指標變化,反映了國資委對中央企業考核從重表面到重內在、從重短期效益到重長期效益的一次重大轉變。這對中央企業運營質量和價值評估理念,以及企業的戰略規劃、集團管控、集團內部運行和管理架構的導向調整都將帶來不同程度的轉變。因此,在“十二五”規劃的大背景下,我們有必要更多地關注EVA,準確地理解、掌握EVA,以便更好地運用EVA管理思想促進企業的發展,更好地提升企業運營效率,提高企業價值。
一、EVA的思想淵源與概念
EVA(Econonfic Value Added,經濟增加值)又稱經濟附加值,或經濟利潤。從理論上講,EVA源于早期所開發出來的剩余收益思想,它是一種把財務指標和價值基礎結合起來的評價方法。其本質是剩余收入的計量。傳統的會計利潤是假定權益資本的使用費用為零,它沒有核算計入創造利潤而使用的全部權益資本的成本。EVA衡量的是扣除負債和權益資金成本后的現金流,是經過調整后的剩余收益,是扣除了股權和和債權等全部投入資本的機會成本后的剩余企業收入。它不僅考慮利潤,也考慮到了資本成本。
EVA考核的核心是從股東角度為出發點,它強調資本投入也有其成本。根據這一評價體系,并非收入、利潤越高的企業就是越好的企業,還要看它真正的價值創造能力。企業的盈利只有高于資本成本時才有意義。 EVA與傳統利潤指標最主要的差別就在于考慮企業投入資本的機會成本,通過擴大資金成本范圍來改變經營者的經營理念,要求企業經營過程中必須對資金的使用掙真重態度和對投資回報給予高度重視,促使企業關注長期的價值創造,促進其長期可持續發展。
EVA等于稅后凈營業利潤(NOPAT)減去債務和權益資本成本,是扣除所有投資資本成本后的剩余收益:
EVA=稅后凈經營利潤一資本成本=稅后凈經營利潤一資本投入額x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核算=NOPAT-TC×KWACC
其中,KWACC=債務資本一(債務資本+權益資本)×債務資本成本×(1一所得稅率)+權益資本~(債務資本+權益資本)×權益資本成本率
二、央企引入EVA進行業績評價的必要性及原因
此前,國內學者、機構對業績評價指標及體系均作過許多研究。如稅后凈利潤、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等均因是以會計報表信息為基礎進行的評價而被認為沒有準確反映公司為股東創造的價值。2002年以來國有企業實行的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也曾試圖對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資產運營、財務效益等經營成果進行定量及定性對比分析。但由于其也是一個以財務評價指標為主的業績評價體系,不可避免地保留國有資本管理者對國有資本管理的痕跡,也被認為存在很大不足。總的來說,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及體系主要有以下三大缺陷。
第一,權益資本成本觀念淡薄。雖然權益資本成本的概念在央企中已深入人心,但還存在部分國企對權益資本成本觀念淡薄的現象,且目前以利潤為導向的考核指標在這方面也是盲區,因此經營者業績考核可以說是不全面的。
第二,評價指標的局限性。通常企業將凈利潤作為業績評價的基本指標,現行的財務會計只確認和計量債務資本成本,未揭示權益資本成本的機會成本,使得對外報告的凈利潤實際包括兩部分:權益資本成本和真實利潤。將凈利潤作為企業業績評價指標會使企業業績產生偏差,容易導致企業操作利潤。使得會計收益存在某種程度的“失真”,直接誤導投資者,損害投資者利益。
第三,評價體系缺乏多方面的結合性。傳統的核心財務指標不利于保證企業組織架構的激勵性和有效性,無益于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實現,助長了一些管理人員損害企業價值的行為。傳統的評價體系無法與公司治理和企業管理相結合,無法將股東利益與經營者業績緊密聯系一起,無法使資本管理與資產管理得以實現。
正因為已有業績評價體系存在的不足,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已經不能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必須尋求一種新的評價指標來衡量管理層的經營業績,滿足投資者的監管需要。EVA正是從股東利益出發,它反映的既是一個對企業業績表現的測量器,又是一個能將股東利益與企業業績表現相結合的度量器。作為一套全新的管理工具、一種新的價值管理理念,企業業績評價中引入EVA指標顯然具有必要性,特別是中央企業有必要引入EVA。其優點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樹立重視資本成本的觀念。EVA計算中,既考慮債務資本成本又考慮股權資本成本,這一特性對正確衡量中央企業的經營業績、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作用。EVA改變了管理者對權益資本的漠視態度,要重視權益資本,達到企業最優資源配置和資產運作。中央企業作為出資人,意在引導、關注價值創造,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引入EVA考核有助于實現這個目的。
第二,調整還原企業真實的狀況。會計核算中,財務會計以其特定的公認原則反映著企業的經營成果,由于會計準則的約束使會計利潤與反映企業創造財富真實情況的經濟利潤會產生偏差,這就需要會計人員作出職業判斷,甚至有時還需要對現行會計原則作出人為調整。以致會計信息難以反映真實企業的經營隋況。EVA則通過一系列項目的調整、還原,達到更真實、客觀地反映央企的真正經營業績。
第三,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的目標是保證股東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經營者對所有者利益的背離。經營者其報酬來源于股東價值的增值,EVA系統能促進作為人的管理者和作為委托人的所有者的效用趨于一致,使經營權和所有權二者關系進一步合理協調,從而減少成本。
第四,將業績評價與企業戰略相聯系。從目前的現實情況看:中央企業與國際同行業先進企業相比,一方面整體價值創造能力不強,另一方面部分中央企業還存在較強的規模擴張、
單純做大的沖動。EVA指標的設計著眼于企業長期戰略發展,應用EVA能夠鼓勵經營者作出有利于長期戰略發展的投資決策,杜絕企業經營者短期行為,促使企業經營者在注意所創造的實際效益大小的同時考慮所運用資產的規模及成本大小。
第五,利用業績評價提升核心競爭力。對中央企業而言,引入EVA考核,有助于中央企業更好地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轉變增長方式,促使企業不盲目追求規模擴張,注重追求價值增長;掌握資本規律,有效利用資本;避免盲目投資,著力做強主業,最終提升企業價值創造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三、利用EVA相關指標指導央企正確的戰略規劃及決策
1、可引導央企追求資本效率的提升
EVA受資本規模影響,可引起在資本效率類似的情況下資本規模越大創造的EVA就越多。因此在業績評價中,除考慮絕對數指標外還要消除資本規模影響,以利于考察企業創造價值效率的高低。
經濟增加值率=(經濟增加值一投資資本額)×100%
利用經濟增加值率可正確反映企業價值創造的綜合效率,反映資本經營效率的高低,可增強不同規模企業間價值創造效率的可比性。
2、可考察央企創造價值能力的變化
由于業績評價指標具有強烈的行為導向效應,直接引導企業的行為,因此在業績評價指標中必然要考慮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 凈資產EVA率=(EVA÷凈資產平均額)×100% 總資產EVA率=(EVA÷年平均資產額)×100% 銷售EVA率=(EVA÷銷售收入)×100% 該指標反映所有者投入的資金創造價值能力,其大小可反映企業是否創造價值、創造了多少價值。國資委可通過考察EVA相對值進行評價,確定其資金流向,實現資本收益最大化,將更有利于中央企業進行橫向比較。
3、可幫助央企優化資本結構的調整
在資本占用一定的情況下,企業的獲利能力、資本使用效率和資本結構是EVA的直接價值驅動要素。因此,可在此目標下制定相關考核指標。 銷售稅后凈營業利潤率=(稅后凈營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凈額)×100%
資本占用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凈額÷資本占用)×100% 該指標體現企業價值創造能力和經營有效資產從投入到產出的流轉速度,反映企業資產的管理質量和運營利用效率。中央企業可利用EVA價值驅動指標體現的核心業務能力和資本投入產出速度綜合考慮公司資本結構狀況,以便及時調整更有利于提升企業價值創造能力。
4、可對經濟增加值現金保障狀況更多的關注
現金流量是公司管理者實際控制和支配利用的財富,隨著企業對現金流量信息的日益關注,企業需更多地關注經濟增加值的現金保障狀況。
稅后凈營業利潤現金率=(自由現金流量÷稅后凈營業利潤)×100%
本指標在評價時引入自由現金流量來進行測算,可有效判斷中央企業生產運營的盈余質量、利潤質量,從而控制企業經營風險。
四、有效運用EVA激勵實行央企經營業績考核
國資委將EVA作為第三輪央企業績評價指標旨在賦予經營者與股東一樣的關于企業成功與失敗的責任,使經營者能夠站在委托者立場思考、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最終將企業經營成果與薪酬掛鉤。 EVA獎勵計劃的思維是:按照EVA增加值的一個固定比例來計算管理者的貨幣獎金,即把EVA增加值的一部分回報給管理者,而且獎金不封頂。如此辦法,企業員工也按EVA的比例獲得一部分獎勵。這樣一來,獎勵計劃把股東、管理者和員工三者利益在同一個目標下很好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形成一個框架共同來指導企業的決策,使職工能夠分享他們創造的財富,培養良好的團隊精神和主人翁意識。同時,這樣的運行機制和決策方式可有助于企業治理結構的完善。
篇9
[關鍵詞] 破產重整 業績評價 委托 基本要素
一、破產重整企業中的治理結構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稱破產法)第2條規定,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金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或喪失清償能力的,可以依照規定進行重整。為保證債權人利益的實現,《破產法》第7章規定了債權人會議和債權人委員會權力,包括監督管理人;決定繼續或者停止債務人的營業;通過重整計劃;通過債務人財產的管理、變價和分配方案等。進入重整程序前,企業運營的決策機構是股東組成的董事會,是以股東權益最大化為企業經營目標的;而一旦進入重整程序,在破產法約束下的債務人運營是以債權人為主導的,決策機構不再是董事會,而是由債權人組成的債權人會議和債權人委員會。因此在重整期間,債權人利益也由從屬地位轉變為主導地位,但由于破產重整是一項復雜而專業的活動,為了保證破產管理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破產法》第13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申請的,應當同時指定管理人。在重整期間,經債務人申請,人民法院批準,債務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監督下自行管理財產和營業事務;管理人負責管理財產和營業事務的,可以聘任債務人的經營管理人員負責營業事務。管理人主要作為債權人的代表,處理專業事項,監督債務人執行重整計劃,并向債權人委員會報告,在重整程序中起到了對稱債權人與債務人信息、平衡兩者利益關系的作用。可見,在企業重整期間,債務人已經喪失了獨立的經營管理權和財產處置權,原來的董事會、經理會、監事會已被債權人會議、管理人、債權人委員會所取代。由于重整管理人由法院任命,對法院負責,債權人會議具有重整計劃的審議權和重整工作的知情權,因此其治理結構具有較強的單向性特點,如圖所示。
圖 破產重整企業治理結構
二、破產重整企業中的委托-關系分析
委托-理論是西方現代產權經濟學的一個主要分支,其理論核心是設計一種合理的激勵機制,給人提供各種激勵和動力,使人能按照委托人的預期目標努力工作,使委托人與人在相互博弈的過程中實現“雙贏”的格局。實際上,委托-理論所探討激勵問題的核心,就是在委托-框架下,尋求最優化的激勵方案,或設計最優的激勵機制,優化委托人與人之間的產權結構安排。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破產重整企業的委托關系是以法院為監管人,債權人為委托人,管理人或債務人的經營管理人員為受托人,區別于企業在正常可持續經營下以股東為委托人、公司經營管理人員為人的委托關系。進而以治理結構為基礎的破產重整企業業績評價體系的設計受制于人民法院、債權人、管理人、債務人等關系人,其指標體系的設計、評價標準的確定、報酬計劃的設計和評價方法的選擇等方面有別于正常可持續經營企業。
三、破產重整企業業績評價系統的構建
一般來說,業績評價系統通過評價主體的需求和客體的相關特性共同決定系統的指標體系,最后通過一定的評價方法形成的評價結論以評價報告的形式返回到評價主體,對評價主體的行為產生影響。由此,破產重整企業業績評價系統及其內容的特殊性可以總結如下:
1.評價主體
重整的核心是通過債務人的復蘇滿足相關主體的利益,在重整程序中債權人的利益風險最大,同樣法院也賦予了債權人對應大風險的主導權力,因此破產重整企業業績評價的主體是債權人,債權人主要關心的是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產生現金流量的能力。
2.評價客體
業績評價客體主要涉及有兩類,一類是重整企業即債務人(由債務人主持重整)或管理人(由管理人主持重整),一類是重整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
3.評價指標
評價目標是實施業績評價的基礎和客觀依據,可以是財務方面的也可以是非財務方面的。對重整企業而言,重整企業的業績評價指標首先要滿足債權人這個評價主體的需要,財務方面的指標主要是償債能力指標如流動比率、現金流量負債比率、債務清償比率等;非財務方面如品牌價值、產品銷售狀況與趨勢、人力資源整合與效率等。由于兩類評價客體的評價目的不同,應設計適合兩類不同評價客體的指標體系。如何將關鍵成功因素準確地體現在各項具體指標上,是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系統設計的重要問題。
4.評價報告
評價分析報告是系統的輸出信息,也是系統的結論性文件。評價報告反饋至主體,影響主體的決策。在破產重整企業中可使用管理人報告和獨立審計報告雙重報告機制。管理人報告主要體現出我國企業破產重整目標及其實現情況、重整業績與問題分析、重整完善對策等思路,獨立審計報告主要體現重整計劃執行中的相關財務目標完成的可靠性炎癥等宗旨。
破產重整企業業績評價,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的財務領域,許多財務事項還需要我們不斷總結、探討和創新,例如重整企業經營業績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構建、重整內部控制的建立與評價等,需要我們進一步研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2007
[2]朱元午:財務控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3]肖金泉 劉紅林:破產重整――中國企業新的再生之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篇10
1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模式分析
業績評價需要借助于指標,按照目標一致性要求,結合戰略業績評價和可控性等的需要,目前來看對管理者的管理業績評價有三種模式:
1.1以財務業績指標作為業績評價主體的模式
這種將財務業績作為管理業績評價的方法體系,就上市公司而言,比較適合于分權狀況下資本運作型的控股母公司對其投資子公司的評價,它注重于結果而不注重于過程,將分權作為對管理者委托財產責任的基礎,而且資本運作型控股母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注重對子公司的長期擁有,它視投資機會與資本市場運作效率,在資產價值被市場高估的情況下將子公司出售,可以取得很高的投資收益。
1.2以非財務業績指標作為業績評價主體的模式
將非財務業績作為管理業績考核的主要方面,主要是因為財務業績一方面體現公司成長與戰略性,另一方面是基于財務業績只是事后的考核從而無法在事中或事前防范經營不善風險等不足。從公司成長性看,公司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體現在短期的盈利,更應體現在經營獲得收益的穩定與長期增長,因此公司必須注重市場的開拓、內部管理的有序和學習、激勵員工的積極性等。從單純財務業績的不足看,由于財務業績是事后結果,等到事后評價結果發現問題已經無助于問題的解決了,因此從公司經營角度必須加強對事中過程的考核與評價,從而建立起事中過程評價機制,事中過程評價機制的落腳點不在與財務上,而在于經營與作業上,因此加強作業管理,從作業過程來看待管理過程,從而來評價管理者的管理業績是強化非財務業績評價的主要理由。單純地以非財務業績來評價管理者的績效是很少的,它很少以獨立的方式存在,除非存在于企業中層對更低的一線管理者的業績評價。
1.3財務業績指標與非財務業績指標相結合的模式
既一方面強調對財務指標的考核,但同時也注重對非財務業績的評價,這種評價體系適應了現代市場發展的需要,更適應了股東或高層管理者對中底層管理者業績評價的需要,因而成為現代企業業績評價的主流,它以西方管理會計中平衡計分卡最為突出,它適應母子公司框架下母公司對子公司經營者的業績評價,也適用于子公司對其下屬管理者的業績評價,同樣還適用于總公司對分公司或分部的業績評價。
2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由于不同的評價角度及其適用范圍不同,從而業績評價的指標體系也不盡相同。總的來說,業績評價指標可以分為以財務業績指標為主和非財務業績指標為主的兩類業績評價指標體系。
2.1以財務業績為主要評價依據的指標體系
它主要包括財務業績所涉及的三個方面,盈利性目標、營運性指標與償債能力指標。
(1)對于盈利性指標,由于盈利能力的判斷有不同的角度,從而有不同的分析結果,一般認為,盈利能力的判斷有不同的評價基礎,它們分別是利潤基礎、現金基礎和市價基礎。而以利潤為基礎的評價指標又可具體分為會計利潤基礎(如稅后利潤、EPS、EBIT等)和經濟利潤基礎(如經濟增加值、調整后的經濟增加值等)兩個方面。以現金為基礎的指標主要有經營現金凈流量、自由現金流量等一系列指標。以市價為基礎的盈利性指標主要有股票市價指標等。(2)對于營運指標,它以現在資產的營運能力來評價其經營業績,主要涉及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和應收帳款周轉率等指標體系,這些指標的目的在于分析管理者在既定的資產規模下,如何利用管理技巧來發揮其營運效能,從而使得在不較少贏利性的情況下較少資產占用量,發揮單位資產創造更大價值的潛能。
(3)償債能力指標,它是立足于公司經營的安全性與風險性來考慮資產營運能力與盈利能力,企業的經營只有在安全的基礎上才能求發展、求盈利性,沒有安全性的盈利是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從而是不具戰略性的短期行為。
2.2以非財務業績為評價依據的指標體系
非財務業績主要關注戰略與成長性,而對公司的戰略性與成長性產生重大的因素主要在三個方面,即顧客、內部程序、學習與增長。(1)顧客角度,它主要是從顧客滿意率、顧客忠誠度、顧客贏利分析等方面對企業的現在及未來潛在發展能力進行考核。從顧客角度考核管理者業績是非財務業績考核中最為重要的,因為市場是無情的,而市場是由顧客來造就的,離開顧客就等于離開市場,也就等于不求發展。顧客角度的考核由上層評價主體來組織,而評價的資料來自于顧客,顧客作為介于評價與被評價主體的第三者,具有獨立性,從而最為公正、公開的。(2)內部程序角度,它是從內部程序及其創新、經營管理及售后服務等角度對公司的程序化管理的評價。(3)學習與增長角度,它主要致力于從員工的參與度、員工忠誠度和滿意度等對企業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來評價企業的成長性,這一角度的評價是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未來的組織是一個學習型的組織,是一個網絡,管理者不再是一個發號施令的主體,而是強化與員工合作、溝通的主體,管理者的角色不再是自上而下式的布道者,而是了解員工所思并創造環境激發員工積極性的鼓動者。因此,這就是管理的民主化與人本主義,它代表未來企業組織發展的潮流。非財務業績有些是外部化的,有些是內部化的;有些是定量的,有些是定性的;有些是作業標準式的,有些則是全方位的籠統式要求。因此,與其稱之為指標體系,不如稱之為評價應考慮的因素。
3選擇財務業績評價方法應主意的幾個問題
3.1要主意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的問題
短期利益化下必然導致利潤指標過分地重視和維持短期財務結果,極易助長企業經營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機的行為,使得企業不愿進行可能會降低當前盈利目標的資本投資去追求長期戰略目標,以致于企業在短期業績方面投資過多,而在長期價值創造方面投資過少。長期發展的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下的股票價格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企業在追求利潤上的短期行為,因為不僅現在的利潤會影響股票價格,預期未來的利潤也會對股票價格產生重要的影響。
3.2要找出具有重大影響的關鍵績效指標
影響企業經營成果的因素有很多,如經營決策、市場條件、政府監管、自然資源條件等等,但關鍵業績指標只衡量經營成果中的可影響部分,即關鍵業績指標的衡量領域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決策與執行部分。其中,效益類指標以投資資本回報率、自由現金流和利潤總額為核心,但根據職位影響力及業務性質作出選擇;營運類指標根據各責任中心的核心任務而定,如考慮與發展戰略相一致、或突出戰略的核心驅動因素、或由投資資本回報率樹推演而出,分為銷售收入類、成本費用類和投資控制類(固定資產、營運資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