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經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07:4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驗經濟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所謂“低碳經濟”是以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的提法,最早見諸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其后這個提法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特恩支持作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5%-20%GDP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2007年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大會制定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該路線圖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40%o“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這一切說明發展低碳經濟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是一個在世界上影響巨大的發展中大國,發展低碳經濟,既是責任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轉變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
在全球碳排放激增,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悄然打響,這對我國是壓力也是挑戰。
中國正處在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步伐,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長期貧窮落后的中國,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帶來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如何既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又不重復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發展的老路,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難題。
中國的能源以煤為主,缺油少氣,這是國情,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的選擇有限。在電力中水電占20%左右,火電占77%,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12噸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而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能源部門電力投資將達1.8萬億美元,火電的大規模發展甘環境的威脅不容忽視。
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耗的主體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
作為發展中國家,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是中國經濟從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難于令人滿意,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技術。以2006年GDP計算,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250億美元,這對發展中的中國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首先,中國是一個極具影響的發展中大國。而發展低碳經濟是抵御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重挑戰的積極措施。中國有責任在發展低碳經濟中作出貢獻。
再者,中國能源相對貧乏,煤炭在能源中比例過高的國情也使我們必須選擇發展低碳經濟,否則我們的經濟發展是難以為繼的和不可持續的。
第三,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想趕超發達國家,按常規發展是不可能的,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個新生事物,是一個趕超的機遇,這也是我們必須抓住低碳經濟發展的原因。
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考:
發展低碳經濟,我們要端正認識,提出正確的引導意見。例如在全球第一個提出低破經濟的是英國政府,它正是看到英國能源正從自給自足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2003年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已迫在眉睫,提出創建低碳經濟的思路應運而生,而我們的能源問題和高碳排放帶給環境的問題一點也不比英國輕松,我國政府基于這點堅定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決策,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政府主導,包括制定指導長遠戰略,出臺鼓勵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減免稅收,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綠色信貨等措施來引領低碳經濟發展,這也需要企業認清方向,自覺跟進,采取促進低破經濟發展的集體行動,只有這樣,中國向低碳經濟轉換才有現實的基礎。
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物能經濟”。但現階段太陽能發電成本是煤電、水電的5-10倍,多數地區風能發電成本高于煤電、水電,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目前離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取的商業化目標還很遠,以大量消耗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代價的生物燃料開發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糧食、肉類、食用油價格上漲。從世界范圍看,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也只能達到世界電力需求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后40年,60年100年左右耗盡。在“碳素燃料文明”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風能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化能形態)過渡的未來幾十年里“低破經濟”、“低破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它在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和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便利是現代商業營梢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著巨大的能源。如我們經常使用的一次性用品,經常飲用的純凈水,無節制地使用塑料袋,不僅制造了過多的垃圾,產生了白色污染而且過多消耗了寶貴的石油能源。據計算,全國減少10%的購物袋可節省能耗1.2萬噸標準煤,減排31萬噸二氧化碳。
篇2
經濟倫理學的研究在斯密、韋伯、馬克思、阿馬蒂亞·森(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下簡稱森)等學者那里,已經進行了論述。斯密難題就是圍繞經濟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展開的,至今仍然是經濟倫理研究的“千年難題”。
經濟倫理學研究的方法,如果按照經濟與倫理的相互關系來分類,我們可以將之歸結為三種:第一,從倫理學到經濟學的路線;第二,從經濟學到倫理學的路線;第三,經濟學和倫理學的綜合路線。
從倫理到經濟
倫理思想,作為先導意識,在歷史上和現實中,是與國家的治理聯系在一起的宏觀方略。經濟作為“經世濟民”的手段,一直服務、服從于社會倫理大思路。一種經濟政策、實務的出臺、運行,都需要得到倫理的首肯、支持、辯護。所以,從倫理來觀察、說明、論證經濟的合理性,是人類思維的一貫傾向。
中國先秦儒家就是按照“德主刑輔”的指導思想進行國家經濟管理的。孔子的《論語》在倫理學說的基礎上,描繪了治國安邦方略,包括對于經濟活動的原則性對策。儒家圍繞人學、倫理中心問題,在人與人之間、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倫理關系上,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以此做指導,進行經濟活動,主張“以義導利”、“以義制利”、“義利雙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經濟倫理模式,爭取實現“富而仁”的境界。倫理規范決定、限制著經濟利益的分割。它強調家庭血緣人倫關系,以親子、長幼等家庭關系為孝悌的出發點,并進而將孝悌理解、擴展為仁道這一普遍價值倫理原則的根據。從小范圍的家庭、親戚血緣關系,延伸到社會、國家、政治生活中,嚴格規定君與臣、官與民、上級與下級的相互關系等等,已涉及到每個人在社會復雜關系中的獨特;從生命的生產與再生產在人的存在過程中所具有的本源意義看,儒家以家庭血緣人倫為軸心,展開其倫理體系,來說明經濟活動這些人類事務性工作對于倫理的實現的工具作用,勾畫了經濟倫理的原則性框架——為仁而富(目的)、“富而仁”(要求)、富中有仁(過程)。
古希臘的柏拉圖,第一次提出建立“正義”、“美德”的“理想國”。他的經濟、政治理論,有意識地建立在理想倫理思想構架體系上。在其著作《理想國》中,社會不同人等都有對應的職位、角色,從事天份,就是服從正義。他把人分為三等,認為政治的意義是神用金子做的哲學家管理國家,這些人是“杰出”、“最優秀”的人物;而由神用銀子做的武士則管理軍隊。這兩類人的工作就是支配人民,實現正義,為民謀利,這樣政治就達到最高“善業”程度。最下等的人是神用銅和鐵做的,那就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的唯一責任是勞動生產。經濟活動是《理想國》理念、政治藍圖的具體體現,個人嚴格按照天份,進行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正義的,既符合經濟上的職業倫理,又符合社會和人生倫理。當時的所有城邦之中,公民都可以分成為三個部分,即富人、窮人和介于兩者中間的中產階級。富人由于生活奢侈,只會發號施令,不能審慎地考慮問題;窮人則往往由于卑賤而自暴自棄,只知服從而不堪為政;同時,貧富兩階級互不信任,不管它們中的哪一個階級執政,都會引起黨爭而發生動亂。只有以中產階級為基礎才能形成最好的政體;因為中產階級較為穩定,他們既不象窮人那樣希圖別人的財物,也不象富人那樣引起別人的覬覦;既不對別人抱有陰謀,也不會受人謀害;所以最適于當富人和窮人之間的“仲裁者”。在這種中產階級統治的國家中,為了維持社會的穩定,還要實行以下幾條原則:第一,財產應私有公用,這樣可以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第二,公民(這里主要指中產階級)應輪流執政,不得搞終身制;第三,必須實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城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對于柏拉圖的社會倫理、經濟定位理想,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中進行了批評,認為是頑固的專制主義、與西方現代自由、平等思想大相徑庭。“柏拉圖的道德準則是嚴格的實用主義;它是集體主義或政治實用主義的準則。道德的標尺是國家利益。道德不過是政治的保健術。這是集體主義的、部落主義的、極權主義的道德理論。”(注:波普爾著,鄭一明等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頁。)但是,無論如何,柏拉圖在倫理體系對于經濟問題的貫通上,是有杰出貢獻的。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是政治學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在論述國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時,就堅決主張“國家的目的”是“美好生活的普遍促進”。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的開篇,亞里士多德在論述經濟學對財富的關注時,就將經濟學的主題與人類行為的目的聯系起來。在亞里士多德那里,經濟研究就與人類行為所追求的目的相聯系。而經濟動機是工具理性、形而下之學,尋求幸福才是價值理性、目的因、形而上之學、智慧之學、高貴之學。他認為“人天生要過城邦生活”。經濟活動應該遵循愛、中道、友誼、國家正義(合法、恪守法律的好公民)、公平交易、比例平等等一般人性特征和道德規則。
新教運動從宗教的、道德的意義,說明經濟、世俗的勞動現象。道德主動參與、影響經濟生活,只有在高級信仰與日常經濟活動相互結合,寓高尚、神圣于世俗、平淡之中,提倡勤儉、節約、慈善、謹慎、勇敢、寬容、正義等美德,進行持續不斷的艱苦的勞動、創造、達到富裕,才是符合上帝的旨意的行為。世俗勞動是一種“典型”的禁欲活動,上帝本身對其選民的賜福表現為他們的勞動取得了成就(即他們通過勞動獲得了財富)。如果娛樂是為了一個合理的目的即如果它是增強身體機能所必要的娛樂,那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它成為一種純粹享樂的手段,或者成為喚醒自豪感、原始本能或邪惡的賭博本能的一種手段,則應受到嚴厲譴責。清教徒的新道德(禁欲主義、經濟合理主義思想、自由主義)與經濟活動相結合,使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事實。新的宗教倫理作用于經濟生活,造就了第一批數量眾多而且異常勤奮儉樸的近代企業家和科學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沿著傳統文化的演繹思路,從倫理的“主義”到經濟的“問題”,自然包容、形成了經濟倫理的統合。“從《圣經》到蘇格拉底,再到20世紀的存在主義者,‘我們是否應該信奉倫理價值?’和‘我們怎樣才能最好地區分正確與錯誤?’,一直是縈繞著不可回避的,并且明顯是難以處理的。這些問題不僅在我們每天的個人生活中出現,同樣在我們的職業活動中產生。”(注:Edward J.Ottensmeyer,Gerald D.McCarthy.Ethics in the workplace.New York:McGraw-Hill,Inc.,1996.1.)
在經濟倫理學界,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科的學者,看待經濟學,進行經濟倫理研究,一般采取了從倫理到經濟的認識模式。他們成為研究經濟倫理學的重要力量。例如,美國哈佛大學哲學系的羅爾斯《正義論》對于正義理論在經濟領域的應用,哈佛大學哲學系的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對于分配正義的審視,美國堪薩斯大學哲學系的狄喬治(Richard T.De George),就是主要代表。
從倫理到經濟的認識路線,存在著自己的優勢。倫理學以哲學領域的世界觀高度,對于經濟問題有高瞻遠矚的把握;對于經濟現象,有獨到的見解,有深入的學理上的分析、論證;經濟活動的具體實踐,都可以在倫理學人類社會幸福的目的、宗旨下,得到體現,顯示了倫理學作為理論的強大包容、解釋力量。
但是,它存在的欠缺也是不可回避的。倫理學的研究,偏重于理論思辨的邏輯推理和演繹,以致于使得其中的許多理論存在著空泛、不實用、不具體、不精確的傾向。而市場經濟與道德的研究,是特別需要面對經濟生活復雜的內容的,不能光從市場經濟的理論出發進行簡單的邏輯推定。過去我們運用抽象概念、判斷、推理,來論證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常常造成某些結論和社會現實不相符的后果,對于社會、群眾的認識造成誤解,甚至在實踐上帶來預想不到的危害,是值得認真反思的。
從經濟到倫理
經濟生活、經濟研究中,經常面臨倫理問題,導致了經濟學、管理學等應用學科學者們思考、探討經濟中的倫理問題。例如:美國圣母大學工商學院的恩德勒(Georges Enderle)、我國經濟學家厲以寧、茅于軾、汪丁丁等。
經濟倫理學應該關注、研究的內容,其實質就是運用倫理理論進行觀照、解決經濟活動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經濟問題導致倫理的追問,使經濟倫理得到重視。德·喬治先生認為,經濟倫理學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是一般倫理學原理在經營活動的具體案例與事件中的應用;……第二個方面是元倫理性有關內容;……第三方面內容是對企業預先假設前提的分析;……第四,對經濟倫理學的研究有時會超出倫理學的范疇而涉足于哲學、經濟學或組織理論等其他知識領域;……最后一項內容是對值得推崇的道德標準和典范式道德行為的描述。”(注:理查德·T·德·喬治,李布譯:《經濟倫理學》(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3頁。)經濟活動中的職員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企業與環境、利潤與社會責任所關聯的生產、交換、消費、分配、服務環節,都與倫理發生密切關系。企業宗旨、價值觀、企業內部管理、外部經營,都需要從倫理的觀點加以認識。
經濟注重效率,同時自然帶來倫理上的問題,需要加以解決。它給人們帶來的福祉是明顯的,充裕豐厚的物質財富,為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社會最終的倫理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物質條件;同時,它隱含著對人的尊重。效率的提高,其核心內容即是“人盡其才”。這也正是市場經濟帶來的正效應之所在;另外,它破天荒首次撕破了遮掩在人們面孔上的虛偽紗布,將功利請到人們議政的殿堂里,功利作為道德的內涵終于得到輿論的認可,效率則是道德功利性的外在表現。市場經濟背景下,不僅僅是言利和競爭,它同樣需要互助友愛,同樣需要人們具有較高思想境界。民族道義、古道熱腸、仗義執言、助人為樂等等,到什么時候都是需要的。在人文關懷與市場競爭、效率優先之間,應該有這樣一種更高更純的“黏合劑”——公平機制。追求效率與公平的結合,成為經濟倫理的關鍵內容。“涉及到利潤、增長、技術進展的問題,都有倫理上的維度:這些包括污染和自然資源的減少對社會總體的影響,工作環境的質量和特征,以及消費者的安全。”(注:W.Michael Hoffman,Jennifer Mills Moore.Business Ethics[M].New York:McGraw-Hill,Inc.,1990,1.)
今天經濟倫理學之所以能夠興盛,甚至成為經久不息的社會運動,其根本原因是現實經濟的發展和改革。有什么樣的經濟秩序,必然會有與之匹配的道德要求。遙想當初,計劃經濟時期,道德內容與當今時代有著巨大的反差和變異。彼時,人們崇尚的是中庸平和,重義輕利。知識分子恥于言名利,科技人員不敢自詡專家,農民去市場賣個雞蛋都要像做地下工作。這就是所謂“道德的自身合理性”。從道德產生根源看,合理的道德體現著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從道德的社會性看,合理的道德是合價值與合工具的統一。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從他的“合理性”概念所特有的含義出發,將人的合理性行為分解為價值合理性行動和工具合理性行動兩種。再從道德自身看,合理道德是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統一。而從發生學的角度看,任何一種形式和社會道德都源于人的利益及其利益現實的需求。市場經濟產生的道德必然性就在于,任何一種經濟形式的生成或建立,都是與一定的道德觀念指導相關或符合某種道德要求。市場經濟取消自然經濟,既體現經濟自身運行規律的客觀必然性,也蘊含著社會倫理中推陳出新的道德必然性。“經濟倫理學是關注今天經濟世界的最重要的學科之一、也許是最容易誤解的學科。經濟倫理學領域面對特定的經濟實踐是否可以被接受的問題。”(注:O.C.Ferrell,John Fraedrich.Business Ethics.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1.3.)
市場經濟確定的社會動機與目的,就是試圖為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利益實現,找到一種合理、有效的方式。這就是市場經濟產生的道德必然性之所在。效率原本是個經濟學范疇,是資源有限前提下資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市場經濟推出一系列與自然經濟、計劃經濟迥然不同的道德內容,但注重效率的全新的道德內容卻是必然的,不可逆轉的。就像現代作家沈從文筆下的田園風光,一旦受到商品經濟的侵襲,竟也變得古道不再,至少也是摻雜了許多世俗的東西。經濟秩序發生了裂變,又何必苛求道德的亙古不變?
從經濟來認識倫理問題,有自己的特長。實證分析,細致入微,比較嚴密,改變了倫理學的空洞缺陷;效率的引進,使倫理問題的解決,找到了在實際生活中的可行途徑。
但是,經濟中的倫理研究,存在著不少弊端。尤其是在經濟學忽視、否認倫理維度時,就更加明顯暴露出來。有的經濟學家甚至完全拋棄了道德的考慮。“作為經濟學家,對人的價值偏好和道德標準是‘管不著’的,經濟學家只是在人們已有的價值標準條件下研究人的行為和人的行為的后果,以及人的行為對其他人的影響……原則上,經濟學家就其職業本身來說,可以為希特勒服務,也可以為丘吉爾服務;可以為黑幫服務,也可以為政府服務。就這個意義上而言,經濟學是‘道德中性’的學科,經濟學家是‘不講道德’的。”(注:劉偉等:《沖突與和諧的集合——經濟與倫理》,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頁。)
講究效率,使經濟學成為功利主義獨霸的園地。功利價值、效用意識,逐漸被拔高到至上的地位,成為衡量行為的唯一標準。這樣,美德、正義等人類社會許多不能或者不好確定現實價值的東西,被置若罔聞,人們的行動在狹隘的圈子旋轉,為了暫時利益,忽視長遠利益;重視物質利益,忽視精神價值;強調自己利益,忽略他人利益。森一針見血地指出,長期以來的經濟學已淪為工程學,沒有人性內容了。“‘工程學’方法的特點是,只關注最基本的邏輯問題,而不關心人類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東西能夠培養‘人的美德’或‘一個人應該怎樣活著’等這類問題。在這里,人類的目標被直接假定,接下來的任務只是尋求實現這些假設目標的最適手段。較為典型的假設是,人類的行為動機總是被看作是簡單的和易于描述的。”(注:阿馬蒂亞·森著,王宇等譯:《倫理學與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73頁。)
尋求經濟與倫理融合
在古代的人類知識與智慧學說中,保持著經濟與倫理原始樣態的自然結合。作為經濟倫理學,它是演繹與歸納方法、分析和綜合方法、抽象與具體的方法論上的整合,是經濟學和倫理學的雙向交融。其研究內容既有“主義”,又有“問題”。“主義”是涉及倫理價值、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東西,“問題”是聯系實際的經濟現象、倫理困惑。經濟倫理學就是在經濟學和倫理學之間進行聯系、加溝通、搭架橋梁,使其最終融合起來。
到近代,亞當·斯密覺察到了經濟與倫理的難題,并且開創了試圖將兩者相結合的思路。
斯密經濟學上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建立了“富國裕民”的古典經濟學體系;倫理學上的《道德情操論》,闡明了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他希望自己能夠圓滿地解決經濟上利己與道德上利人的矛盾,也就是早在19世紀中葉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就提出了所謂的“亞當·斯密問題”(有的叫作“斯密難題”、“斯密悖論”),即《道德情操論》表達的利他主義和《國富論》利己主義的論述相互矛盾的問題。
其實,斯密是把《國富論》看作是自己在《道德情操論》中思想的發揮。經濟學和倫理學,按照斯密時代蘇格蘭大學中的學科分類法,屬于“道德哲學”這一門學科,而且不是這門學科的全部,只是該學科的兩個構成部分。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談到本性貪婪和自私的地主的行為動機時說,富人只是從這大量的產品中選用了最貴重和最中意的東西。他們的消費量比窮人少;盡管他們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貪婪的,雖然他們只圖自己方便,雖然他們雇用千百人來為自己勞動的唯一目的是滿足自己無聊而又貪得無厭的欲望。在《國富論》中,斯密又談到唯利是圖的資本家的行為動機。他說,把資本用來支持產業的人,既然以牟取利潤為唯一目的,他自然總會努力使他用其資本所支持的產業的生產物能具有最大價值,換言之,能交換最大數量的貨幣或其它貨物。
斯密從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出發,來解釋人類經濟活動的動因。也就是說,經濟上的欲望,歸于道德的、情感的因素。《道德情操論》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義感,而在《國富論》中則寄希望于競爭機制,只是論述需要的側重點不同;但對自利行為動機的論述,在本質上卻是一致的。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是把“同情”作為道德判斷核心的,而其作為行為的動機則完全是另一回事。他承認有種種行為動機,不僅有一般的行為動機,而且有善良的行為動機。這些動機包括自愛,這也就是《國富論》開頭所說的自利,而不是“自私”。斯密在《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中,從利己主義倫理原則來說明“經濟人”的活動,他認為,每個人追求財富,就是為了引人注目、被人關心、得到同情、自滿自得和博得贊許,是由于“虛榮而不是舒適或快樂”,富人因富有而洋洋得意,窮人因為貧窮而感到羞辱。
經濟與倫理的結合,是通過神奇的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公平的承擔者的“紐帶”聯結的。《國富論》中這樣來論述:“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并不因為事非出于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注: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27頁。)在這里,這只“看不見的手”是用來比喻說明競爭過程的有益后果的。而在《道德情操論》中,這只“看不見的手”被用來說明對財富的獲取欲本身,如何實現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們對生活必需品做出幾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給全體居民的情況下所能作出的一樣的分配,從而不知不覺地增進了社會利益,并為不斷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資料。”(注:亞當·斯密著,蔣自強譯:《道德情操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230頁。)可見,在《道德情操論》中,這只“看不見的手”所起的作用比在《國富論》中所起的作用更為基本。在斯密看來,人們從事經濟活動是從個人利益出發的,而在那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必將促進社會繁榮。社會利益就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正是由于那只“看不見的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使經濟達到“自然平衡”。同時,它可以實現人類社會政治、文化上的平衡。斯密通過互利交換的現實,來闡明其觀點。社會法規正是作為那只“看不見的手”的具體表現,使不同利益的人得以和平共處、各得其所。
在當代,試圖恢復古代、近代思想家對于經濟倫理全面思考的學者中森是杰出代表。
森積極探索了經濟倫理的貫通,深刻揭示和論證了倫理學與經濟學的分離,以及由此導致的現代經濟學的貧困和倫理學的缺陷,進行了經濟與倫理相輔相成的創造性勞動。森指出,經濟學和倫理學相得益彰、工具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經濟學在歷史上是作為倫理學一個分支而發展起來的。如果經濟學關注真實的人,而不是被狹隘的描述方式扭曲和抽象化了的人,那么,經濟學研究就不僅與人們對財富的追求直接相關,而且與人們對財富以外的追求有關。經濟學跟倫理學的這種關聯,規定了對人類社會更基本的目標的評價和增進。
篇3
關鍵詞: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審計評價
1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問題
1.1對經濟責任審計認識不夠
不同部門對經濟責任審計的認識不同,客觀上造成經濟責任審計難以開展。從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定位上看,有人認為經濟責任審計在干部監管中發揮有限的作用,既是經濟監督又是行政監督,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行為受多方面行為規范的制約,由此形成道德、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公共責任與控制有機結合的監督體系,各種責任交織一起,很難把握準經濟責任審計的地位。但社會大眾及有關部門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定位過高,而將審計結果的運用簡單化、絕對化,影響了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開展。
1.2審計時間不足。審計力量有限
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時間跨度大、工作量重、時限緊迫的綜合性審計工作。由于很難預測組織、人事部門委托審計的時間,不能列入審計工作計劃內,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和范圍較廣,而審計時間要求往往比較緊,要準確界定領導干部的責任,實事求是地評價干部的工作業績,在有限的時間內就很難達到目的。還有一些審計工作是臨時交辦的,審計時間與會計決算期也不一致,基層審計人員任務繁重,加上目前高素質的審計人員較少,這使審計力量受到限制。
1.3審計人員素質不高
經濟責任審計的高要求、高難度與審計人員素質要求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審計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審計資料的占有和對宏觀經濟形勢下領導干部行為的判斷。這就要求審計人員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而我們相當審計人員的素質還達不到這個要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文化知識、理論水平和業務技能偏低,專職人員少,兼職人員多,缺乏必要的審計專業知識和技巧,但需要審計的項目眾多,往往在審計委托書下達后臨時組建審計小組,很難保證審計人員的質量。
1.4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難
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的核心內容是評價被審計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評價的準確、恰當、公正、客觀與否,直接關系到審計質量和風險。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內容的廣泛性,它包含了財務、法紀和績效等各方面的內容,綜合性很強。審計評價的內容、目的、要求不明確,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給審計工作帶來很大的隨意性和伸縮性,使審計評價難度增加。
1.5審計結果運用較差。重視不夠
審計結果運用主要是組織、人事部門和紀檢部門的工作范圍,客觀上造成了審計與結果運用的分離。審計機關要應付過多的審計項目,沒有運用好審計結果,雖然工作上付出很多,但是收效甚微。經濟責任審計在結果運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審計結果的利用率低,“先離任后審計”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審計結果報告滯后于組織部門選拔、任用干部,用人和審計脫節;黨委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領導干部對審計結果的態度,多年的審計實踐已充分證明,若得不到當地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領導干部的重視,審計結果很難以得到有效運用;審計結果的不公開不透明,審計結果運用缺乏標準,對審計結果的有效運用也會帶來不利影響。2改善經濟責任審計的對策
2.1提高認識,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
要搞好經濟責任審計,提高認識是關鍵,必須加強法律法規方面的宣傳,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對經濟責任審計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營造一種制度化、規范化的工作氛圍,促使各級領導干部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正確認識到經濟責任審計是加強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同時中央及各級部門要高度重視經濟責任審計相關規章制度的完善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出臺了一些新的制度、規定和辦法。對審計結果運用中各機關的職責做出了明確規定,建立和完善了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公告制度、運用反饋和檢查制度、運用情況督查制度,以有效地促進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
2.2提高審計人員素質
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政策性和專業性極強的審計工作。實踐證明,保證審計工作質量的前提是提高審計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加強對審計人員自身執政能力的培養。各級單位部門要選派那些經驗豐富,具備相應的技術資格和業務能力的審計人員充實審計隊伍,還要加強對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與培訓,使審計人員形成一種基本的職業意識,這種職業意識應隨著經濟責任審計的職業化規范的健全而逐步強化,將審計人員從行為的強化延伸到思想意識上的強化,保證審計的獨立性。
2.3合理利用審計力量
經濟責任審計的工作量較大、時間要求緊,在保證審計質量的前提下,必須合理運用審計力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共同做好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各級領導干部的重視和被審計單位有關人員的積極配合,是開展好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基本保證。其次要加強經濟責任審計的計劃性,妥善處理工作任務較重與審計力量有限的矛盾,合理安排、統一組織。再次要對審計工作進行合理分工,充分發揮內部審計機構和社會審計組織的作用,提高審計質量。
2.4規范審計評價
建立一套科學、合理、便于操作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但要考慮到目前審計機關的工作量,并圍繞審計目標、被審計人的經濟責任和不同單位或部門財政財務收支活動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實施。要做好審計評價工作,必須堅持客觀全面、實事求是的原則,重要的是在進行審計時,要遵守黨和國家制定的各種法規、經濟政策、規章制度等,也要遵循從事經濟活動處理經濟信息的各種理論上的原則、程序和方法,以及社會公認的一般慣例以及科學上、職業上的規則等。審計評價必須突出重點,結論要恰當、準確,不至于引起誤解。
2.5重視審計結果運用
篇4
趙德海教授、和淑萍副教授主編的《宏觀經濟學》一書已于2010 年 1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經是第三版。該書基于宏觀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時引入大量具體的宏觀經濟管理案例、特別是引入了我國2008年經濟危機前后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情況,以中國實際發生的經濟事件為主要闡釋對象,把新理論、新觀點和新資料及時反映出來,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實用性。該書受到了哈爾濱商業大學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的資助。它的出版無論對于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還是學科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結構清晰,內容詳盡,系統性強
全書共分為十二章。第一章是宏觀經濟學導論,主要介紹了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宏觀經濟學定位、發展歷程及基本研究方法。從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別對國民收入核算、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和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三個方面對宏觀經濟學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理論作全面的介紹。從第五章到第十一章分別就宏觀經濟學的核心部分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總供給和總需求、失業與通貨膨脹、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等作了系統而全面的介紹。第十二章對當代西方的主流宏觀經濟學流派的的發展、基本觀點、分歧及新近動向作了簡單的介紹。從全書的目錄可以看到,作者對其中每個部分的理論和實踐案例部分作了若干詳細劃分,結構清晰。同時,對本學科每部分所涉及的核心知識點進行了深入、系統地闡述和辨析。這是此書區別于其他宏觀經濟學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
二、語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強
宏觀經濟學在進入中國的很長時間里,給人的感覺往往是高不可攀,不是一般人能夠學得懂、聽得明白的學科,認為那是政府官員的事情,和普通百姓生活沒有關系。因此,很多的教材、專著對于宏觀經濟學的介紹基本上采用的是晦澀難懂的語言,讓人敬而遠之。讀過這部宏觀經濟學教材后發現作者敘述的語言簡練、直白,讓讀者看后能夠感到宏觀經濟學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是可以學得懂的。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案例,其語言直白、透徹,把經濟中的問題用百姓的話說了出來,讓人更容易接受。語言的通俗性是這本教材的一大優點。
三、反映了學科的重要進展與主流成果,具有前沿性
作者不但介紹了已較為成熟的宏觀經濟學基礎理論,而且還加入了近期國內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論、新觀點和新資料及時反映了出來。如在國民收入核算部分對當前熱門話題綠色GDP的介紹,失業與通貨膨脹部分對中國的通貨膨脹水平分析等,這些都是目前政府關心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大量的這些前沿性研究資料的引用是本書的特點之一。有學者在討論我國學術界的學術規范性時曾說過,判斷一本學術著作或論文的價值之高低,資料來源的多寡和可靠性不能不視為一個重要的標準。從這方面來看,本書的資料是豐富、新穎而又可靠的。
四、宏觀理論實踐化,兼顧理論的國際化與本土化
宏觀經濟學真正的舞臺是闡釋現實中的經濟問題,而這些問題本身也由于充滿了理性而足以開發心智,令人樂而忘返。在對理論介紹的同時,書中在每一個重要章節甚至知識點之后,都附有相關的案例及分析。例如,為什么美國20世紀90年代末通貨膨脹水平和失業率如此之低?亞洲金融危機的成因是什么?……這些案例大都分析透徹、精辟到位,能很好地體現出真實世界中所蘊涵的經濟學原理。同時,書中出現的案例,大部分都是發生在中國國內的宏觀經濟問題,包括了一些作者對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的研究所積累的成果。這就克服了時下不少翻譯出版的國外宏觀經濟學著作在聯系中國實際方面存在的不足。
現實中,要想從“我聽說過”進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翻閱《宏觀經濟學》一書時,給我感受深刻的是以趙德海、和淑萍為首的編寫團隊甄選相關案例的良苦用心。其實對讀者來講這更是拋給我們很多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相信此書無論是對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還是對政府工作管理人士,都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篇5
關鍵詞:經濟適用房問題模式
經濟適用住房是政府提供政策優惠,限定建設標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商品住房,是我國城鎮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與建設,對改善城鎮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條件,完善我國城鎮住房保障制度,促進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經濟適用住房制度的運作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值得我們總結、反思和完善。
經濟適用住房制度運作中存在的問題
政策定位上存在的問題
經濟適用住房最早出現在國發(1998)23號文件中,其明確提出經濟適用房面向中低收入者,并且要使經濟適用房成為國家住房供應體系的主體之一。按照政策的最初設計,經濟適用房供應量要占到住房供應總量的70%-80%。最近為了平抑房價,很多地方都在強推經濟適用房,要求經濟適用房占住房市場供給主體地位。那么,這種經濟適用房政策定位是否可行呢?
經濟適用住房作為國家住房供應體系的主體政策定位源于政府“居者有其屋”的指導思想,即長期以來政府一直把居民擁有自己的住房看作是一種使命。筆者認為,“居者有其屋”的實質是讓百姓都能安居樂業,并不一定要求家家都有自己的房產。即使在美國,仍有三分之一的人租房而居,并不是戶戶都有自己的房產。
我國的中低收入者數量龐大,地方政府財力無以支持大規模的開發經濟適用住房。而且經濟適用住房占用的土地是劃撥用地,免交土地出讓金。而土地出讓金又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地方政府缺乏經濟動力去推動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甚至在變相地抵制開發。即使那一小部分用于經濟適用房開發的土地,也多處于偏遠地段,而且配套很不完善。從2004年我國商品住宅的投資結構看,經濟適用房投資比重持續下降,由2003年的6.13%下降至4.61%,為1998年以來最低,近5年間減少了6個百分點。
經濟適用房是政策性商品房,一個政策性商品住房的供給占主體地位的住宅市場,不利于土地市場和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一旦經濟適用住房的供給占住宅市場的主體地位,土地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土地量將會大幅壓縮,不利土地市場的發育和完善,同時大量的土地劃撥又增加了權力尋租的可能。此外,大量政策性商品住房的開發勢必會壓縮商品住房的發展空間,由于政策性商品住房和商品住房在競爭上的不平等,沒有了市場的充分競爭,房地產業的發展將缺乏活力。
政府與開發商的博弈
經濟適用房的開發過程,實質是政府監督與開發商追逐利益的博弈。
從開發商的角度來講,在經濟適用住房的實際開發運作中,以追求高利潤為最高目的。開發商主要是通過變相提高房價來獲取利潤:第一,在取得土地后,開發商通過更改規劃圖紙等方式來提高建設標準和建筑面積從而變相提高銷售價格,把那些中低收入者排除在購房者的范圍之外。第二,由于經濟適用房的銷售環節掌握在開發商的手中,使經濟適用房開發商可以通過預先留號等暗箱操作攫取灰色利潤,從而變相提高房價,降低了經濟適用房的保障性。第三,把用于開發經濟適用房的土地開發成普通或高檔的商品住宅,從中獲取超額利潤。從本質上講,開發商的這些行為是把政府通過開發商轉嫁給購房者的優惠占為己有,屬于開發商的不當得利。
那么,政府對經濟適用房的開發的監管又做得如何呢?很多經濟適用房開發項目在審批的時候很嚴,但是后續的監管跟不上,被開發商鉆了空子,造成既成事實。另外,經濟適用房的監督管理成本太高也是原因之一,根據現有的經濟適用房政策,經濟適用房的立項需要政府批準,開發所用土地往往由政府撥劃,電網、小區配套設施等的建設需要政府負責,銷售需要政府限價等等監督管理成本存在于各個環節中,只要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可能滿盤皆輸。所以,對經濟適用房的監管陷入了“民不舉,官不究”的無奈境地。
退出機制不完善
現行的經濟適用房運作機制實際是在房屋銷售階段,通過限定房價一次性地將補貼劃撥給中低收入者。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購買了經濟適用房的居民在未來幾年內可能會有較大的收入增長,不再滿足補貼要求,同時市場上也會涌現出新的中低收入者。顯然,這種靜態的、一次性的補貼方式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補貼資源。
經濟適用房運作新模式
新模式的定位
新的經濟適用房運作模式應當定位在占人口小部分的低收入者,而不是現在的占人口多數的中低收入者。建議根據國際標準,將居民收入分為高、中高、中、中低、低等收入者,將經濟適用房的購房者主要限定在中低收入者上,同時也允許低收入者購買,但考慮到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情況,應當把廉租房作為解決低收入者住房問題的主要方式。而中等及以上收入者的住房問題可以通過房地產市場解決。
新模式的主要內容
經濟適用房新的運作模式主要由五個部分構成:土地利用模式、開發模式、銷售模式、租用模式及退出機制。
土地利用模式新模式中,經濟適用房的開發應采取土地批租的完全市場化和土地年租制。土地批租的完全市場化指取消劃撥土地,經濟適用房通過土地市場獲取土地。土地年租的含義是,把一次性支付改成“誰使用誰支付”,房產商只支付開發階段的租賃費,房屋出售后,由房屋購買者按年支付土地租賃費用。對于購買經濟適用房的購房者,政府可以根據購買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土地年租費的減免幅度,達到住房保障的目的。
開發模式新模式中,經濟適用房的開發應采取公開招標和捆綁開發的模式。當前經濟適用房的開發大部分是以小區的形式,由于經濟適用房購房者是低收入者,因此,這些小區很容易形成貧民區。所謂捆綁開發,即住宅開發商在申請項目立項審批時,政府應要求其在項目中首先開發一批質量合格、配套完善的中低價位經濟適用房用于出租和出售,然后才能進行其它類型住宅的開發。
銷售模式新模式中,經濟適用房的銷售不應掌握在開發商的手中。政府應當成立專門的住房保障協會,受政府和民眾的監督來進行經濟適用房購房者的資格審查和銷售。
租用模式允許租用經濟適用房。政府根據本地的情況,在捆綁開發時規定一定比例的經濟適用房按一定比例出租。開發商可以作為這些經濟適用房的業主,也可以轉讓給別人。用于出租的經濟適用房免繳土地年租費,用于降低租費。業主只能是接受住房保障協會審查合格的租戶。例如,北京地區2004年就已經出現了針對低保貧困人群的廉租房政策。
退出機制住房保障協會應每兩年對經濟適用房的購房者和租戶的收入進行審查,對于收入水平超過政府保障規定的購房者,不再減免土地年租費。政府對經濟適用房的出售應采取優惠政策,如減免交易稅費等,并可享有優先購買權,以鼓勵那些不再需要經濟適用房的住戶退出。對于不再符合資格的租戶,住房保障協會應取消其租房資格。對于那些用于出租的經濟適用房,業主可以在出租滿一定年限的條件下,將經濟適用房出售。
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從政府的角度來講,土地批租的完全市場化和土地年租制不但沒有減少政府獲取的土地出讓金,而且還可能增加政府從土地獲取資金的連續性,同時消除了土地劃撥中的權力尋租行為。
從中低收入者的角度來看,新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經濟適用房的價格,提高中低收入者的購買能力;經濟適用房的捆綁開發為中低收入者提供大量的低價經濟適用房,又可以保證這些經濟適用房的質量和配套設施的完善,同時使他們有了更大的選擇范圍,不必再拘泥于幾個大型的經濟適用房小區;把銷售環節從開發商手中收回,可以避免開發商通過掌握銷售環節獲取不當得利,從而降低中低收入者的購買成本。
篇6
關鍵詞:農村 經濟倫理 問題 對策
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倫理問題有很多因素引起,在新農村建設中,只有將農村經濟倫理問題解決,才可以加快新農村建設的腳步,讓道德建設發揮真正的作用,本文從農村經濟倫理問題和解決對策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產生的倫理問題
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是我國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分為四個組成部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任何形式的經濟生產,均是以消費為目的進行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將其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倫理問題進行解決,才會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產生的倫理問題主要有:
(一)農村生產中的倫理問題
對于農民而言,土地是其生存和發展的保障,是不可缺少的生產資源,是進行一切生產的源泉,可以說是農民的命根子,但是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建設的進行,很多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城市建設和工業化建設,需要征用土地,在征用土地的過程中,使得一些農民失去了土地。在農村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失去土地的農民是經濟倫理問題的主要話題。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農業生產受到了威脅,在農村生產中,還有欺騙農民等現象的產生。
(二)農村分配中出現的倫理問題
分配是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分配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分配也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分配的公平、公正、合理性是農村經濟友好發展的前提保障。雖然我國在農村發展過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但是城鎮和農村之間收支分配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斷的增加,可以享受豐富的待遇,而農村農民的經濟收入,還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很多農村的孩子上不起學等。
(三)交換中產生的倫理問題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交換是生產的前提保障,沒有產品的交換,就沒有所謂的生產,也就不存在真正的消費問題。當前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產品的交換存在嚴重的不合理現象,農產品在市場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例如在市場中,農產品被強賣,交易過程中被坑騙等。農作物的流通成本的不斷的提高,嚴重的影響著農民的收益。
(四)農村消費中出現的經濟倫理問題
消費是為了維持生存,將產品消耗的過程,是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最后一個組成,也是經濟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當前在農村消費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農村消費結構不合理、消費力不足等,都是農村消費出現的問題。
除了以上在農村經濟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倫理問題之外,還存在觀念上的碰撞、道德上的問題以及貧富差距等問題,這些都是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經濟倫理問題。
二、解決我國農村經濟倫理問題的對策
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道德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需要將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倫理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解決我國農村經濟倫理問題的對策有:
(一)加強城鄉經濟結合發展
為了將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倫理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需要將城鄉經濟發展策略的發展思路進行轉變,促進城市和鄉村的協調發展,將城市建設和工業化與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發展結合在一起,調整城鄉發展中的產業結構,對城鄉結合發展進行良好的規劃。為了加強農村經濟倫理建設,需要政府將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進行解決,保護農民的利益,杜絕坑民害民現象的產生。
(二)解決農村土地問題
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土地問題需要解決,土地是農民生產和生活的重要保障看,是農民的命根子,所以將農村經濟倫理問題解決,需要在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建設中,不能輕易的征用農民的土地,更不可能強行的占用。需將土地征用等相關的政策進行完善,從制度和政策上將農民的擔憂解決。
(三)解決農村生態倫理
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建設給農村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在經濟發展中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環境,是經濟倫理、道德的最好發展模式,所以需要將這個問題解決,進行農村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將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粗放式使用方式轉變,尋找資源消耗小、科技含量高、污染小、經濟效益高的發展途徑進行生產發展,對農村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以綠色、無污染的方針進行農村經濟發展,保證農民利益,發展綠色生產,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四)進行公平交易
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產生的農產品交換倫理問題,為農產品教育的不公平,為此需要加強產品交易原則的落實和宣傳,堅持誠信、公平、自愿、有序的原則進行生產交易。交易雙方是平等的,交易是自愿的,所有的交易,均需要在誠信的基礎上進行,交易場所需要有穩定有序的秩序,才可以促進交易的公平、公正進行。
除了以上解決對策進而解決內容,分配倫理問題、消費倫理問題也需要解決,國家需要進一步的完善相關的政策、將農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保護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村道德建設。
三、結束語
農村的發展,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為此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需要重視農村經濟發展,當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了很多的倫理問題,農村經濟倫理問題由地域文化、城鄉差異、文化水平差異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引起的,所以為了將農村經濟發展中產生的倫理問題進行解決,不僅需要從經濟倫理問題出發尋找解決對策,還需要從產生因素上進行入手,將農村經濟倫理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促進農村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一)“雙師型”師資隊伍
為了配合“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應組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在“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中,企業與學校共同承擔生產、教育與科研任務。教學中,即要求教師強化自身對市場經濟的理解,又必須提高在藝術設計方面的創新意識。“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系統地建立了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框架,可以有效容納“雙師型”隊伍,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整體素質,有賴于教師的這些素質,因此,“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要從骨干教學團隊和兼職教師團隊兩個方面進行。
1.建設精通設計、施工、管理、教學的“雙師”結構骨干教學團隊第一,聘請具有豐富項目實施經驗的工程師到高校任教;第二,以相關制度鼓勵校內骨干教師到設計行業內任職,參與設計與專業核心課程相關的項目,之后將相關工作經驗融入課堂,實現具體項目教學與實際的緊密結合。
2.改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第一,在骨干教師赴企業任設計師的同時,應加大力度,聘請校外行業專家兼職擔任校內項目教學指導教師、校內生產性實訓指導教師、校外實訓指導教師。第二,應聘請在職行業主力設計師參與校內教學項目,讓緊密結合行業實際的主流風格滲透到教學內容當中。
(二)開發多元化的課程體系
“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建設必須與時俱進,反映社會人才需求方向,重視多元化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日趨復雜化,多元化課程體系能夠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與區域需求相結合,極具靈活性和實用性。
1.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依據相關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和職業資格標準,建設課程體系,確立課程模塊:以環境藝術設計崗位(室內設計、景觀規劃設計和展示設計等)能力為目標;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企業實際設計項目為載體,按設計定位構思、設計效果表現、方案實施與施工管理的步驟進行課程設計,通過單項項目訓練、專項項目訓練和綜合項目訓練等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應體現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標準、“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行動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以及學校、企業、學生等多元參與的考核方式,進一步突出職業知識學習、職業能力訓練與職業養成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的特色。
2.多種多樣的專業選修課
從事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人員數量與日俱增,各個設計項目對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中型設計項目需要以團隊的形式,多人配合才能完成。目前,環境藝術設計不僅與室內配套設施、暖通、排水、電氣等建筑工程方面的設計廣泛融合,而且各種平面設計的理念也逐漸滲透進來,使環境藝術設計逐漸成為多門類技術與科技的綜合展示,設計師要了解這些相關門類的工程設計內容,就需要對龐大知識體系進行統一協調,將其融為一體。因此,市場對設計人才的需求不止是“專”,還要夠“廣”。要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全面型人才,應廣泛開設多種多樣的特色選修課程。特色選修課程可以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充滿靈活性,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建議,在適應自己專業水平和滿足學習興趣的前提下,挑選適宜的課程。這不僅能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信心,還能調動教師定向培養學生的積極性。
二、結語
篇8
[關鍵詞]回族女性;經濟活動;社會文化;現代性
[中圖分類號]F0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04-0103-02
一
經濟活動在人類繁衍生息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經濟活動是人類社會活動、文化活動的基石。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①基于這一原因,經濟分析從一開始就是人類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并且在力圖解釋某一族群的社會組織的方式和機制的過程中,展示出經濟活動的基礎性作用。
在經濟人類學誕生以前,經濟學或文化人類學憑借著各自的研究方法與理論,在本學科的研究視野內考察人類社會。這兩個學科在研究人類經濟活動方面都存在著各自的缺陷,它們沒有看到經濟所具有的物質的、數量的屬性并不是經濟的原因而是它的結果;以往人們在各種社會關系上所做的那些表層分析,并不能洞悉經濟的結構。隨著人類學研究范圍的擴展,它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越來越頻繁,于是,經濟人類學應運而生。標志著在新研究領域開拓的過程中,一種新視野的探尋和全新研究方法的確立。
著名的女性研究者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所擁有的身體和心理都是被建構出來的,女性所面臨的社會和文化也是被建構出來的,這兩方面相互作用的原因共同強化了女性在兩性社會中的從屬地位,而女性則遭受著巨大的束縛甚至于失去人性。波伏娃的觀點指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每一個人自出生起就開始經歷一個漫長的、終其一生的社會化過程,當我們進入這個由他人建構起來的社會時,我們先賦的性別便會被他人加以認知和識別,進而被他人歸類和范疇化。這決定了我們最初進入的社會環境是充滿了粉色的蕾絲、紅色的蝴蝶結以及芭比娃娃,還是被棒球手套、塑料寶劍和玩具手槍所包圍。既然女性是被建構的,那么她們就一定可以重構,她們現在實際被怎樣建構,是否就意味著她們就應當被這樣建構,實然與應然背后,必須是我們哲學層面與現實層面相結合的價值判斷與邏輯思辨。在重構的過程中,女性是如千百年來那樣仍然被動地等待社會的形塑,還是主動地去影響社會進而重塑自身,這一切都是我們必經的選擇。
當回眸21世紀的最初十年時,我們發現這是一個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時代,當傳統的價值觀受到沖擊、認同遭遇危機的時候,人們急切地想擺脫這一亂花迷眼的窘迫而探尋前行的道路我們將循著經濟人類學、民族心理學的理論路徑從女性視角出發,透過千變萬化的經濟活動現象,關注回族女性經濟的研究。
二
近年來,有關回族女性經濟的研究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馬小華、馬燕等學者以市場經濟運行為背景,探討了回族女性參與生產勞動的相關問題。馬小華利用田野工作中取得的訪談資料,分析了甘肅省農村回族女性外出打工的現象,嘗試以社會轉型為背景,通過對鄉村回族婦女外出打工現象的個案解析,勾畫出在現代化進程急劇沖擊下,回族鄉村社會是如何通過調節自身運行機制來應對外界的沖擊對自身運行造成的影響。②馬燕從人力資源發展的角度著手,論證認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農村婦女越來越成為農村的主要勞動力,開發西部農村回族婦女人力資源,對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論者進一步認為,清真女學的興起,為農村回族婦女的再教育、再就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成為回族社會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途徑。③
有的學者從兩性關系的問題入手,探討了回族女性經濟地位的提升對回族家庭兩性關系的影響。例如,秦均平運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手段,研究了回族兩性的家庭經濟地位的相關問題。他認為,家庭經濟對回族兩性地位的影響有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論者從經濟收入、家庭經濟管理和消費決策三個方面描述了回族兩性地位,闡明回族女性的經濟地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兩性的家庭經濟地位的主導已經是兩性平權型,女性家庭經濟地位的提高,更是社會發展的結果。④
有的學者關注的問題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遷,回族女性將發生怎樣的變化。江曉紅通過對經濟變遷過程中部分回族婦女參與社會經濟的調查后認為,回族女性在經濟變遷進程中,她們的視野、思想觀念、精神面貌、價值取向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不僅在家庭生活,而且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都展現出她們獨特的文化魅力。作者試圖證明,回族女性經濟發展變遷是回族社會適應周圍環境及社會發展的結果。⑤
三
整體而言,對回族女性經濟的研究不僅數量偏少,其研究的理論路徑也顯得比較單一。雖然諸多研究的課題屬于經濟人類學的研究范疇,但是真正充分運用經濟人類學理論以及民族心理學理論對回族女性現實經濟生活加以分析研究的成果卻寥寥無幾,而且在研究過程中沒有對回族女性的給予充分的重視,忽視了宗教對回族女性參與經濟活動的影響。筆者認為,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以貨幣作為一條線索或突破口,通過貨幣的流轉來選擇一條適當的研究視野,進而重新審視當前回族女性的經濟生活及其背后的人類社會關系和她們在各種經濟活動中的心理特征。運用經濟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民族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透過經濟活動的諸多現象來考察今天社會中回族女性的發展與變遷問題。
在經濟生活中,貨幣究竟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什么樣的功能,實際上是取決于貨幣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即人類。大體而言,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會以以下的幾種方式來使用貨幣:其一,為購買他人之物或勞務而使用貨幣進行支付,即作為買賣或服務關系的對價。其二,作為價值儲藏而向特定金融機構進行儲蓄或將暫時閑置的資金存入銀行賬戶,以備不時之需。其三,將貨幣作為資金而向他人經營的事業(尤其是公司)進行投資。其四,將自己擁有的貨幣向他人為有償的借貸或無償的出借。其五,出于特定目的而將貨幣作為通用財產贈與他人(個人或組織),此種情形在民間十分常見。
篇9
企業制定經濟管理方針和經濟目標,管理方針與企業的宗旨相適應,確保經濟管理所需資源的獲得,進行經濟管理體系策劃,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經濟管理體系,才能夠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優勢,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一個完整的經濟管理體系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對于體系中每個環節的具體實施方式和包含內容暫不做詳細分析。
經濟管理體系的組織機構設置和職能、經濟管理體系文件、經濟管理體系評審、資源管理、內部審核、不符合控制、數據分析、持續改進、核算和計量裝置的控制、材料采購過程的經濟控制、生產和服務提供過程的經濟控制、遵循法律和法規。以上十三個部分的內容,是一個完整的經濟管理體系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和環節。在企業經濟管理中,嚴格按照以上十三個要點去處理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經濟和人事上的各種問題,則可以優化企業的內部編制、加強日常工作的嚴謹性,提升企業的外部競爭力,切實地推進企業的發展步伐。
2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當下,幾乎沒有企業可以在經濟管理方面做到盡善盡美,不管是哪一個管理環節,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以下我們就分別從審核、人力資源、生產三個方面進行簡要探討。
2.1 控制與審核
企業管理一直都存在因循守舊的保守束縛。伴隨著電子、數字科技的發展以及思想意識的變更,傳統的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在控制與審核方面還是太過傳統。注重以“管理效益”為中心,過分重視“短期目標系統”,沒辦法使企業的各個組成部分和全部的相關因素進入通盤考慮的范疇,這就無法實現企業系統功能等于或者大于各子系統的功能之和。
2.2 人力資源
人員流動過于頻繁,使得各項工作的進度和質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企業結構不能夠配合企業戰略的實施,沒有對工作人員進行技能和經驗的教育、培訓,造成企業難以整合和提升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出現核心員工離職的現象。
而激勵機制的缺乏,也是造成人力資源不穩定的因素。缺乏有效的績效評估制度,使人才的成長落后于企業的發展,讓員工感到缺乏公正性,對企業喪失信心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導致企業出現沒有凝聚力、逼迫優秀人才走投無路只能選擇離開的現象,從而造成企業面臨人事危機。
2.3 生產
在企業生產的過程中,不管是前期的采購還是真正投入生產的過程,都存在一些不可預知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到整個生產目標的實現。在普遍采用信息化管理的實際應用當中,所使用的計算機及其相關軟件和其他的電子設備很可能會出現一些突發性的故障,而很多企業都缺乏應對這些臨時故障的策略。
3加強企業經濟管理
根據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以及企業實際存在的問題,我們有必要結合企業的實際從理論上對我國企業的經濟管理提升和創新作出探討。
3.1 找準切入點
(1)要注重戰略的創新。戰略創新是指企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要著眼于全球競爭。在捕捉外部環境機遇的基礎上,更多地立足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今后,企業的競爭主要是圍繞培育和形成核心競爭力展開,這就要求企業必須確立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戰略,以實現持續發展。當企業核心競爭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脅,企業必須不斷創新競爭方式和運作的方式,使自己永遠走在最前列。
(2)要調整和創新組織機構。要調整、創新組織機構,首先要扁平化,即通過破除傳統的自上而下垂直多層的結構,減少管理層次,壓縮智能機構,增加管理幅度,建立一種緊縮的橫向組織,加快信息傳遞和反饋的速度,以提高管理效率。第二,就是柔軟化,即通過建立臨時性的組織來擺脫原有組織形式的束縛,實現靈活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以增強企業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能力。第三,虛擬化,即通過通訊網絡技術,把實現企業目標所需要的知識、信息和人才等聯系在一起,組成動態的內部資源利用綜合體,在組織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建立學習型組織。高度重視建立全體人員共有的目標、價值觀和經營使命。
(3)管理上要以人為本。知識經濟的競爭最終將是人才的競爭。所以必須要改變傳統的以物為本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首先注重情感管理,即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其次是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即重視培養人,提高員工的知識和技能素質;重視激勵人,運用物質和精神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重視使用人,給員工提供發展的機會和創新的舞臺,使個人的才華得到充分施展。
(4)重視知識管理。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價值將超過資本的價值,成為核心資源。因此,企業必須強化知識管理。首先,要把技術知識看成一種商品,在生產流通領域通過對知識的使用獲取利潤,在市場上通過知識產權的交易,實現知識價值增值。其次,要善于利用壘球信息網,不斷獲取世界范圍內的新知識、新信息,進行知識的積累、優化組合和創新,從而有效地利用人類文明成果。再次,要高度重視員工知識素質的提高和潛在能力的發掘,知識管理的實質在于開發人才。最后,要建立知識主管業務,其主要職責是引導員工共同分享知識,鼓勵員工把信息與認識和能力結合起來,以創造新知識。
3.2 創新策略
要提升和加強企業的經濟管理水平,創新是可行且高效的手段。企業經濟管理策略的創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創新觀念。思想觀念陳舊和落后是企業經濟管理最大的障礙。因而,企業領導要切實認識到經濟管理創新在當前經濟競爭新形勢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樹立“科學管理”的思想,更新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戰略部署,增強集約化經營意識。
(2)創新新經濟管理制度。通過制度創新使企業成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經濟細胞。經濟管理創新是解決企業內部資源如何組合、使之盡可能多地產出問題,也就是建立其面向市場的內部組織框架,形成產品開發活力,行為激勵體系以及高效運作的機制。制度創新能為推進企業經濟管理創新提供良好的基礎,增加推動力。
篇10
關鍵詞:服裝;品牌延伸
品牌對于服裝猶如生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品牌制勝已經成了服裝企業間競爭的不二法則。很多企業為擴大規模、提高經營績效,讓自身在同行業中站住腳、站穩腳并有更大發展,開始對服裝品牌進行延伸。我國在過去的10年里,品牌運作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品牌延伸。
1服裝服飾類內延伸
服裝品牌的延伸最常見發生在服裝服飾類之間,這種延伸可以分為3種情況:一是服裝不同類別之間的延伸;二是服裝向服飾的延伸;三是服飾向服裝的反向延伸。眾所周知,浙江是全國的服裝大省,雅戈爾、杉杉、羅蒙、報喜鳥、莊吉、步森等已成為中國服裝界最響亮的品牌。我們先來看看這些企業的延伸情況,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這些服裝企業普遍采用了品牌延伸策略,由單一品牌轉變為綜合性品牌。如雅戈爾由襯衫向西服、西褲等多種產品方向擴展。實踐證明,對于服裝不同類別之間的延伸,是被企業普遍采用。而且往往是成功的。
表1同時顯示,有些企業(如莊吉、羅蒙等)在服裝與服飾之間進行品牌延伸,其基本特點是在服裝品牌有相當知名度和美譽度后,向服飾類品牌延伸。這是國內目前比較常見服裝與服飾的品牌延伸。由于服飾是用來點綴服裝的裝飾品,凸現著裝或增加美觀的附飾,由服裝品牌到服飾的延伸,比較容易成功。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國內服裝品牌企業都不再局限于生產服裝,他們更多地是向服飾進行延伸。
第三種,服裝與服飾之間的品牌延伸模式是從原來生產服飾的向生產服裝發展。在國際上,意大利的著名品牌普拉達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普拉達最早是經營精美皮箱、皮包、皮夾及其他飾品,到現在已有男女服裝、內衣、鞋子、配件等多種品類,而且非常成功。在它推出的品牌延伸產品——服裝中注入了前衛的元素,融合了傳統與時髦,表達了優雅的精致感和濃濃的書卷氣,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和喜愛。
國內從服飾到服裝延伸的企業也有不少,但似乎又很難有突出的例子。分析其原因,最主要的還是歸因于服飾到服裝的延伸難度系數較大。—方面與原有服飾品牌的美譽度、忠誠度等有密切關系;另一方面很多原生產服飾的企業,不具備足夠的資金、設備等,從而限制了企業擴大規模。針對這兩種情況,我們可以有相應的解決方法:第一,可以采用副品牌策略,每個副品牌都可以利用原來主品牌的品牌資產,沾主品牌的光,而不須投入大筆廣告推廣費用重新建立一個品牌;隨著副品牌不斷推出,還可以提升主品牌的美譽度。此外,一旦副品牌延伸失敗,比起直接用主品牌來延伸產品的副品牌可以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減輕品牌延伸的風險。第二,服飾企業可以考慮與國內外服裝企業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各得所需,從而擴大企業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中國-2服裝檔次間的延伸
服裝品牌通常分為3個檔次,最高檔次的品牌是設計師品牌,其次是一線品牌,再是二線品牌。所謂品牌的檔次延伸就是指品牌由較高檔次的服裝向較低檔次服裝的延伸,如由設計師品牌向一線品牌延伸,或者是由較低檔次的服裝向高檔次服裝延伸,如由二線品牌向一線品牌延伸。
國際上最著名的品牌幾乎都是設計師品牌,如皮爾·卡丹、香奈爾、范思哲、瓦倫蒂諾等。設計師品牌服裝大多為貴族和富有階層服務的服裝品牌。因此,設計師品牌服裝的市場非常有限。不可能讓其發展為一個有很大規模的企業和品牌,通常的做法是進行品牌延伸,由設計師品牌延伸產生出一線品牌甚至二線品牌。
當前國內外的一線品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由設計師品牌延伸而來的品牌,這些品牌的基本特點是在設計師品牌的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一個字或詞,構成一個新的品牌,這個加上去的字或詞我們通常稱為副品牌或次品牌;另一類是生產經營企業的品牌。國內大部分的服裝一線品牌都是企業原創的品牌而非設計師品牌,如雅戈爾、羅蒙、金利來、白領等。
二線品牌是面向中低收入者的服裝品牌,或者說是一個大眾化的服裝品牌,更多地強調服裝品牌產品的實用和性價比,通常的說法就是價廉物美。這種品牌往往不追求品牌的附加價值。主要強調服裝質量的可靠性和產品的實用性,買的放心。穿起來感覺也比較合適。
3種不同檔次的品牌,每一個和每一類成功的品牌均有其獨特的品牌核心價值和品牌定位,在品牌延伸時,必須充分考慮。一般來說,若這一核心價值能包容延伸產品,且產品屬性和品牌形象不相沖突,就可以大膽地進行品牌延伸,否則就不宜延伸。也就是說,品牌延伸不能與品牌核心價值相抵觸。
因此,要實現服裝品牌的跨檔次延伸就比較困難。無論是向上延伸還是向下延伸都會有問題,特別是以檔次、身份、地位及文化象征為主要賣點的服裝品牌,一般很難兼容中低檔次產品。因為人們在購買高檔次服裝時,所追求的不是局限于該服裝的物理屬性,他們更多的是追求這個服裝品牌所帶來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感受頂級品牌帶來的無尚榮耀。
一般情況下,一家生產較低檔次服裝的企業和它的品牌,很難向較高檔次延伸。因為消費者的思維定勢和他們無法相信品牌服裝價值的升高。企業要使提升品牌檔次的延伸得到成功,還需要通過各種媒介和手段,改變消費者觀念,改變該服裝品牌在人們心中的定位,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由較高檔向較低檔延伸時,要注意的是不能因延伸而毀了品牌原有的價值,比較明智的方法是采用主副品牌組合的策略。總的來說,服裝品牌的向上延伸比向下延伸更難。
3年齡延伸
每個人在選擇和穿著服裝時往往會與自己的年齡聯系起來。不同款式、不同色彩的服裝適合不同年齡段的消費群,不同年齡段的消費群對服裝也有不同的選擇標準。因為不同年齡段消費者,由于其生活背景、成長環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態度和消費文化。服裝作為生活方式的一種表達、一種文化消費現象,必然會受年齡的影響。青年人可能會選擇比較時尚、前衛,甚至是另類的款式,因為這樣比較符合他們追求時髦、顯現獨特個性的心態;中年人更多的喜歡看上去穩重而又富于內涵的服裝,而老年人則更傾向于傳統、樸實和實用型服裝和款式。
- 上一篇:干部學法用法守法總結
- 下一篇:紀檢干部學法用法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