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教學在社區護理學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10-12 16:18:47
導語:體驗式教學在社區護理學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探討“1+6”體驗式教學模式在社區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水平及課程滿意度,并加強學生對社區護理工作及職業的認知。
關鍵詞:“1+6”教學模式;社區護理學;體驗式教學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城市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的基礎,是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基本途徑,而社區衛生服務人才的數量和職業素養是影響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及基層醫療服務利用公平性的重要因素[1]。社區護士主要來源于本科、專科護理專業的學生,我國的護理教育在本科前階段并沒有設立專門的社區護理方向,學生主要通過社區護理學課程了解社區護理[2]。目前,護理教育工作者已經探索了多種教學方法應用于社區護理學的教學,如PBL教學法、VIPP教學法、小組合作式教學法等,實踐證明這些教學方法均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但這些教學方法往往缺乏社區實踐體驗過程。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社區護理教學工作,體驗式教學法逐漸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4]。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真實的情景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過程中理解知識的教學觀和教學方法。“1+6”體驗式教學模式是通過1個任務6個步驟進行教學的,每節課以一個任務問題為導向設計教學環節,融入體驗式的學習步驟,激發學習興趣[5]。“1+6”體驗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潛能為動力,讓學生全程參與學習,同時也為學生進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基層機構工作打下了基礎,進而提高我國基層醫療服務利用的公平性。本研究在社區護理學教學中運用了“1+6”體驗式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某高職院校2019級護理專業一個教學大班129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4人,其中男生4名,女生60名;對照組65人,其中男生6名,女生59名。兩組均已完成前期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其年齡、性別及入校考試成績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教學內容社區護理學課程開設于第3學期,兩組均選擇同一《社區護理學》教材,由同一位教師進行講授。結合社區護理特點,在體現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基礎上,選取教學改革內容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3個慢性病主題章節及社區健康教育主題章節,共12學時。在高血壓主題中包括高血壓的危險因素、血壓的測量方法、高血壓的健康管理、高血壓的安全用藥等學習內容;在糖尿病主題中包括糖尿病的基本知識、血糖的測量方法、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要求等學習內容;在腦卒中主題中包括腦卒中的分類、腦卒中的危險因素、腦卒中的三級預防等學習內容;社區健康教育主題包括孕婦、新生兒及特殊家庭的健康教育。1.2.2教學方法(1)對照組。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理論知識的課堂講授,學習每一主題章節后,學生在學習平臺上完成相關討論及習題。(2)觀察組。采用“1+6”體驗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將學生分為8個學習小組,每組設立1位組長,組長負責分配任務及組織開展學習調研活動等,學生圍繞1個任務6個步驟完成章節的學習。以腦卒中主題為例,具體步驟如下。①提出問題:課前,教師在教學平臺上發布一位腦卒中患者的居家生活視頻片段導入案例,上傳微課及PPT學習資源,布置任務“結合患者情況,制定家庭訪視計劃并為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學生了解該章節的學習任務并觀看微課進行預習。②自主學習:教師在線上組織學生討論“案例中腦卒中患者存在哪些生活問題?其康復訓練及健康指導的要點有哪些?”討論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疾病的分類、危險因素、三級預防等內容,查閱相關資料拓展知識,發現問題。③社區調研:根據主題任務和課堂中擬解決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社區調研活動,可在周邊社區進行現場調研,也可采用手機問卷調研。各小組自行設計有關腦卒中疾病的調研問題及形式,由組長統一協調,組員合理分工,收集資料過程需有文字或圖片記錄。④課堂展示:教師根據線上學習及討論情況,先對重、難點知識進行講解,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視頻、PPT等形式展示社區調研成果,每組時間5分鐘。教師及各組推選評委進行評分,學生評委不為本組評分,滿分100分,其中展示內容占40%,幻燈片或視頻制作占20%,團隊協作占20%,情景匯報占20%。各組展示完畢,選出優秀小組給予平時成績加分獎勵,并將該組作品上傳至學習平臺進行展示。⑤課堂解惑:針對學生在社區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如居民缺乏疾病相關知識、康復訓練主動性不強等,教師在課堂上及時給予指導性建議,使學生自主反思,尋找路徑解決實際問題。另外,教師結合調研活動拓展思政教育,如在社區工作中要體現護理人員的責任與擔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進行職業指導,鼓勵學生深入社區工作等。⑥實踐再應用: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完成本章節的案例問題及相關測試,并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后見習時間對社區、養老院及醫院相關人群進行主題健康教育。1.2.3評價方法(1)比較兩組的考核成績,評價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考核包括學習平臺的線上學習成績和期末理論成績。線上成績為學習平臺中各章節討論及測試成績,滿分100分;期末理論成績包括選擇題和案例題,滿分100分。(2)比較兩組學生對社區護理學課程的評價情況。采用中文版課程評價問卷(CourseValuingInventory,CVI)[6-7]進行調查,該問卷Cron-bach′sα系數為0.95,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問卷包括課程價值、內容學習、個人領會、行為學習4個維度,每個維度有9個條目,共36個條目,“完全不贊同”“不贊同”“贊同”“非常贊同”分別計1~4分,其中14個反向陳述題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學生對該課程的評價越好。課程結束后,采用問卷星對兩組學生進行調查,學生掃描二維碼答題后當場提交,問卷回收率為100%。(3)“1+6”體驗式教學模式實施反饋。課程結束后,采用自行編制的問卷對觀察組學生進行調查,了解“1+6”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情況,內容包括在線學習資源豐富、教學活動時間分配合理、社區調研難易適中、能夠積極參與學習及調研活動等。問卷回收率100%。1.3統計學方法考核成績及調查問卷數據由兩人錄入并核對,運用SPSS23.0軟件進行分析。兩組考核成績和CVI問卷得分均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用頻數/百分比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習成績比較課程結束后,對兩組學習成績進行分析,觀察組的線上學習成績和期末理論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2.2兩組對課程的評價比較觀察組課程價值、內容學習、個人領會、行為學習4個維度得分及CVI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2.3觀察組教學實施反饋(見表3)
3討論
3.1“1+6”體驗式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強化職業素養
傳統的社區護理學教學方式單一,偏重課堂知識傳授,實踐機會較少,學生缺乏社區護理思維和能力,學習效果欠佳[8]。張鐵玲等[9]研究表明,體驗式教學模式強調真實的體驗、感悟與實踐過程,可培養學生的臨床視角,使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平時線上學習成績和期末理論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1+6”體驗式教學模式可以提高社區護理學的教學效果。其原因可能為“1+6”體驗式教學模式從教學設計環節開始到教學過程的實施和評價,每一個階段都要求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且有相應的案例引導和具體的學習任務,充分調動了其學習能動性,通過課前預習、社區實踐調研、小組任務、反思討論等環節提升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并在不斷的學習、實踐與討論過程中鞏固知識;同時,“1+6”體驗式教學模式利用案例視頻、課堂小組展示的方式使抽象知識形象化、簡單化[10],有利于加深學習印象。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CVI的內容學習和個人領會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也進一步說明該體驗式教學能使學生深刻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成績。社區護士除了要掌握扎實的社區診療和護理專業知識,還要能處理外傷、急救等突發狀況,進行社區宣教、家庭訪視等活動,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等職業素養[11]。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絕大多數學生認為“1+6”體驗式教學模式可加強團隊協作、人際溝通和臨床思維能力,這也與胡細玲等[12]在臨床實習教學中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在觀察組的教學過程中,社區實踐調研及課堂展示是兩個重點環節,由組長統籌、組員協作完成,這一過程需要學生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承擔相應的任務,并在合作中發現問題、整合思路、交流總結,進而培養了團隊意識和溝通能力。“1+6”體驗式教學模式圍繞一個中心任務,在課前導入社區典型案例,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進行討論和自學拓展;社區調研活動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社區工作的重要性,使學生主動學習各重點人群的健康管理方法,形成并不斷完善臨床思維;調研后,學生收集資料,提出健康問題,逐層剖析健康管理的要點,再歸納總結,進行匯報展示,這一過程使學生對社區護理相關知識理解得更為深入,有助于知識重構,從而有效運用臨床思維能力解決社區中的實際健康問題。
3.2“1+6”體驗式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及課程滿意度
高職高專學生大多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13],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缺乏學習興趣、參與意識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教學策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吳文君等[14]探索的小組合作模式及李玉霞等[15]的體驗式學習模式均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本研究將小組合作和實踐體驗融于6個教學步驟,結果顯示,觀察組CVI行為學習和總分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1+6”體驗式教學模式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生對實施效果滿意度較高,優于傳統教學模式。分析其原因,可能為該教學模式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學習資源及學習路徑較為多樣,課前創設主題案例,可使學生帶著問題參與討論,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社區調研使學生進行了真實體驗,憑借活動中的感受和領悟,重新認識、發現、創造知識,從而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增加了學習樂趣;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調研、展示成果以及評選優秀作品、參與加分等形式的學習獎勵激發學生的組間競爭意識,使學習更具趣味性。可見,整個主題章節的學習是由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和子任務進行串聯的,以興趣為引導,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動性,使其對課程的滿意度更高。
3.3“1+6”體驗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加強對社區護理工作的認知,激發職業情感
《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指出,積極發展社區醫療服務,提升社區護理服務能力是護理事業發展的重要方向[16]。而大多數護理專業學生對社區護理工作不了解,就業意愿不高,同時社區護理教育缺乏對開展社區工作的積極引導[17],影響了社區護理人才的培養。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CVI的課程價值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1+6”體驗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社區護理工作的認識。社區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強的應用型學科,社區護理人才不單單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要有崇高的職業理性、人文關懷理念和責任意識等。“1+6”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社區調研活動,一方面使學生在深入社區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社區護士的工作性質及內容,看到社區衛生事業發展的前景和潛在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在實際調研、與社區健康管理人群的交流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社區衛生服務事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引發其對社區護理職業的思考。教師在指導解惑環節融入思政理念,結合調研發現的問題、社區護理工作的先進事例和成功經驗,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區護理工作,激發了學生的職業情感,這與孔祥麟等[18]的研究結果一致。綜上所述,在社區護理學課程中開展“1+6”體驗式教學,強調真實體驗與感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教學效果良好,課程滿意度高;同時,通過社區調研與實踐,加強了學生對社區護理工作及職業的認知,為今后從事社區工作奠定基礎。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需設置好案例任務,并有效組織學生進行社區調研及討論活動,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體驗式教學需要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查閱資料、設計調研計劃、制作展示報告等,這些活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要調整好教學活動的難易程度。另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德育表現以及職業素養評價還不完善,要進一步構建相對全面的課程評價體系,因此,今后仍需不斷改進此教學模式,以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謝世發 鄭艷楠 張繼娜 楊亞平 趙曉媛 單位: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現狀及問題
- 下一篇:中職內科護理生態課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