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范文

時間:2023-03-27 21:38: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生心理健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學生心理健康

篇1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1-0194-02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教育事業的進步,特別是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研究與探討。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然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又如何呢?對定西市安定區中學生的心理壓力源、壓力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有39.32%的學生存在輕度心理問題;有43.5%的學生存在中度心理問題;有15.18%的學生存在重度心理問題。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來自多方面,有學習、人際關系、興趣和愿望以及自我尊重等方面。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面對挫折造成的反應有消極和積極之分。消極的挫折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景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于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脆弱、孤獨的封閉心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從未吃過苦、受過挫折,在日常的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于焦慮、抑郁狀態。我班有這樣一位學生張某,是家中的獨生子,父母對他相當嬌慣,日常生活幾乎隨著性子干。經常不是遲到就是曠課或早退,可他的學習成績還不錯。有這樣一次,我看他經常不能按時到校,我讓他給我說說遲到的理由,并保證以后再也不準遲到,否則按班規校紀嚴肅處理。當時他沒有說什么,可等來的是他爸的電話:“孩子不上學了,這是怎么回事?”我將上面發生的事如實地講了一遍,事后他爸費了好多的周折總算做通張某上學的工作,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整天蓬頭垢面,萎靡不振。

二、情感問題

主要來自三方面:(1)師生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識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的發生。曾今有一位老師在上課時發現值日生沒有擦黑板,他就叫這位同學到講臺前來。然后,沒等這位同學反映過來讓他干什么時,老師就將黑板的粉筆灰抹在了他的臉上,讓他體會不擦黑板的感受。老師的不當教育馬上引起這位同學的反抗,致使這位同學好長時間不能安心學習。(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高中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還有同學關系主要體現在交友方面,特別是與異性的交往上。我校高二(15)班的趙某(女)與高二(12)班的尹某(男)是很好的朋友關系,經常在校園里面雙雙出入,形影不離。等升入高三以后,趙某為了好好學習考一所好大學,慢慢減少了與尹某的交往。同時,雙方家長也對此事大加干涉,導致尹某上課不專心聽課,下課郁郁寡歡,萎靡不振,成績直線下滑。(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民主性和睦良好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女孤僻、專橫的性格。還有部分獨生子女,由于他們的父母因忙于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他們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愿與老師同學談心里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此外,父母的離異,或親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三、學習問題

篇2

一、調查的對象

初中生(七年級和九年級)、高中生(高二年級)和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

二、調查的內容

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依據是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①個體的適應性和對學習壓力的承受程度;②應對心理負面情緒或心理危機等的自控力;③與同學、老師的人際交往;④家庭環境;⑤家校互動;⑥社會環境;⑦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狀況等方面。

三、調查的方法

采用學生和家長問卷調查、訪談、心理危機個案疏導追蹤和社會調查相結合。

四、調查的形式和程序

由問卷調查、走訪部分中學生的家長、走入不同層次(城市、城鎮、農村)的學校,跨區域學校間聯合協同、深入社會調研相結合,調查問卷分學生卷和家長卷兩部分。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團體施測和隨機抽測相結合,以記名或不記名方式自愿填寫,依次對560名初中生和665名高中生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然后又對近500名中學生的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匯總分析,研討論證,得出結果。

五、調查的結果

初中生參與問卷調查560人,無效問卷5份。其中男生299人,女生261人。高中生參與調查656人,無效問卷3份。其中男生345人,女生311人。學生家長參與調查500人,有效試卷468份。其中初中學生家長257人、高中學生家長211人。

現將有關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幾個重要方面的調查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一)個體的適應性和對學習壓力的承受程度方面

1.個體適應性方面

調查發現處于青春期12-13歲的七年級,有19%的同學不適應新學校的管理方式,其中男生適應性最差(占28%),女生適應性最強(僅占4%)。九年級同學對學校的管理方式的適應性明顯降低了。這充分說明他們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時,男性個體的適應性明顯比女性差。走訪發現七年級同學,對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內容或新的學習方式等方面的不適應。中學生的適應性在穩定的環境中會逐步得到培養與提升,但是,總體上仍有16%的個體適應性始終較差。

2.學習壓力承受程度方面

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普遍覺得學習緊張、壓力大,處于青春期的七年級學生剛進入中學時學習壓力最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抗壓能力逐漸增強,覺得學習緊張、有壓力的程度有所降低,但是仍然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中學生覺得學習緊張、壓力大。

(二)應對心理負面情緒或心理危機等的自控力

走訪、調查發現:有大部分中學生感覺在遇到問題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產生心里沖動;有些中學生意志力薄弱,不能自我約束,養不成良好的習慣,致使成績不理想。這些同學應對突如其來的負面情緒或心理危機等的自控力也較差。

(三)在人際交往方面

中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總體上,九年級人際交往失敗的同學最多。剛進入中學的七年級女生人際交往失敗也相當突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女生與人交往變得更加融洽,相對而言,男生恰好相反,與人產生心理矛盾的幾率增大。走訪、調查發現當今中學生特別是畢業年級中早戀現象相當多,且一旦失戀產生的心理障礙往往也很嚴重,值得引起老師和家長們高度重視。

有關中學生缺少家長、集體和教師關愛的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上,中學生家長對起始年級和畢業年級的孩子關愛較多,但畢業年級同學覺得缺少集體的溫暖。高二年級同學覺得缺少家長的關愛的最多(占8%)。走訪、調查發現:有大部分的學生認為沒有小學的時候與同學和家長相處得那么親密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再樂意與父母或老師溝通了,給父母有一種疏遠感,甚至有了心理煩惱時悶在心里也不愿意告訴父母。

有心理煩惱時,中學生通常采取的處理方式調查結果顯示:有38%的同學憋在心里自我安慰,九年級高達42%。有10%的同學寧愿壓到心底生悶氣,也不愿與同學、老師或家長溝通。這是導致心理危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值得特別關注!

(四)在家庭環境方面

1.一些中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差,家庭心理氣氛不好

不利的家庭環境影響是誘發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調查顯示:7%的同學覺得缺少家長的關愛,甚至是受到歧視。隨著新型城市化進程加快,一些農民工常年進城或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有很多中學生留守在農村,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更談不上心理上的呵護。有的父母經常吵架或在家聚眾打麻將等,父母的離婚率也在逐年攀升。這樣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缺少關愛,甚至受到家長的歧視,使得發生心理危機的人數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2.家長的期望值過高

調查結果顯示:九年級家長的期望值最高,占49%,說明家長對初中生的期望值過高,來自家長的壓力會更大一些。按性別來分,剛進入青春期的七年級的父母對其期望值最高,占61%,家長對男生期望值均高于女生,也許是受“望子成龍”傳統思想的影響,對男孩寄予厚望所致。

(五)在社會環境方面

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業的危機感逐漸增強,就業壓力也成為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另外社會環境不好,輿論導向有偏差。

(六)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狀況方面

從走訪中學生家長和家長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比學生問卷反饋的結果更真實、更客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狀況更是令人擔憂!家長們普遍認為當孩子進入中學后,沒有童年時那么聽話了,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溝通上的障礙,有些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negative mind)。有的學生這種情況甚至很嚴重。部分家長覺得與孩子之間有了很明顯的“代溝”(gengration gap)。

六、中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危機主要形成原因

(一)青春期個體適應性較差,家長期望值過高,學習壓力大

調查結果顯示:有60%的同學覺得學習壓力大,激烈的競爭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很難適應。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自控力和承受壓力的能力就像肌肉一樣,如果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也會逐漸變弱的,就沒有原來那么強勁有力了。要想提升這些能力需要有張有弛、科學培養。再加上家長期望值過高,總想讓孩子考上一個好的學校,于是利用假期和周末為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輔導班,使得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緊張的學習狀態中,身心都沒有時間得到休息和調整,自控力減弱,適應性也隨之變差,各方面壓力過大,多種因素疊加就容易誘發心理危機。

(二)個人社會關系微環境不好,人際交往失敗

調查結果顯示:人際交往失敗會對中學生造成很大的打擊。進入中學后心理煩惱因素增多,矛盾激化,一些關系破裂,如失戀、與人交往失敗等。心理煩惱無法排解時,就可能會產生心理危機、絕望甚至是輕生的念頭。如心理疏導不及時,心理健康及生命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與人溝通不暢,人際交往失敗是導致心理危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環境不好,家校互動少,形不成教育合力

家庭環境因素主要是指父母的個性、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心理氣氛等。家長的人格和行為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很多家長不懂得心理學知識,直接影響著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25%的家長不主動配合學校的調查,在家校互動方面多數處于被動地位

(四)社會不良現象誤導,社會輿論導向有偏差

13-18歲這個年齡段的中學生對社會有著極大的好奇心,想廣交朋友、多認識社會,來者不拒、無原則地接納來自社會的各種信息。他們無力甄別是與非,極易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誘惑或誤導。特別是當今網絡極為發達,一些黃、賭、毒充斥著社會的角角落落,稍有不慎,中學生就會誤入歧途。大眾媒體、社會輿論有些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或引導有偏差,譬如一些電影、電視、卡通片浮夸的故事情節很易被青少年效仿,對中學生在心理教育起了反作用。

七、干預措施和應對策略

(一)增強自身適應性,管控好各種壓力

心理學家丁瓚說:“人類的適應最主要的就是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障礙主要是由人際關系失調引發的。”所以引導學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提升學生適應性的重要一環。要想適應中學的學習生活,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形成的良好心理素質,做好迎接新挑戰的準備。到中學后,盡快融洽與同學、老師、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關系,提高自身各個方面的適應性。在中學生轉換學段時,有序對新科目進行學法指導、新教師介紹、新學校認知等方面進行科學教育和引導,使他們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

(二)學生、老師和家長間進行良好的溝通,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1.作為學生,主動與同學、老師和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

人與人通過溝通,相互間增進了友誼,增加了信任,即使以后發生了一點小矛盾,也會通過理智的交流化干戈為玉帛。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就能從心理關系上與人增進親密感、融合性和協調度,就能相互接納,相互啟迪,相互激勵,促進個人成長。

2.作為家長和教師,與學生有效溝通的前提是“熱愛、尊重和理解學生”

溝通是教育的基礎,通過良好、有效的溝通,才能接納你的思想和啟迪。遇到有心理障礙的孩子時,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使學生感覺得到交流帶來的快樂和體驗,就會慢慢接納你,逐步打開心扉。想方設法誘導學生將壓抑在心中不平的、不滿的、苦悶的、憤恨的不良情緒全部傾瀉出來,也就基本解決了心理問題,教育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優化家庭環境,加強家校互動,形成教育合力

創辦家長心理教育輔導學校,聘請心理專家及時講解相關知識和技能,既能彌補家長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欠缺,又能讓家長認識到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家校互動,教師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充分挖掘家長在學生心理教育工作中發揮的潛能。雙方相互協作,摸清學生的心理動向,做到學校與家庭心理教育相吻合、時空全覆蓋,形成教育合力,以期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抓好新入職教師的培訓,強化教師隊伍

政府機構的規劃、人事社保、教育等有關部門相互協同謀劃,科學合理布局學校。增強全局觀念和大局意識,劃區域、跨學校統一調配優質教師資源,優化完善教師結構。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狠抓新入職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和心理教育水平。

(五)凈化社會環境,加強社會輿論導向的監督

篇3

摘要 心理健康從一方面講,它是一種使人滿意而又高效的狀態;從另一方面講,它是最基本的人們心理活動的完整內容,身心相互協調。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必要前提,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體育運動不僅能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它更對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健康起著重要而又積極的作用。特別是作為中學生來講,心理健康對于中學生的成長顯得尤其的重要,因為中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黃金時期,心理健康對于身體各方面的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中學生 心理健康 體育運動

健康對我們每個人顯得尤為重要,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將不能進行正常人的生活,特別是一些有針對性的工作和生活,然而健康又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它包括身體上沒有疾病和身體體質較好,且對疾病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其次,健康還體現在心理上,心理的健康直接關系到我們對生活是否感到完美,工作是否順利,因為它是發自我們內心深處最直接的感覺,是各種感覺的起源。心理健康還體現在對社會的適應方面,所以說健康對于我們每人來說指的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必要前提,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但是根據研究發現,保持身體健康的最重要途徑就是進行體育運動,同時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中學生學習壓力比較大,這個階段也是決定能否以后上個好大學的最重要時期,在這么關鍵的時期,也是出問題的階段,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從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來看,大概有25%—30%的中學生傾向于心理健康出現的問題,而其中有8%的學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隨著學習壓力越來越大,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出逐年增多的趨勢,而且心理健康卻出現了各種各樣不同的問題。

二、 中學生最常見的一些心理問題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最重要的時期,環境對人的影響特別大,因為在這個階段學生還不具有判斷事物是非的能力,對一些問題容易產生情緒,而且還駕馭不了情緒,對很多事物有好奇感,總想著去嘗試,但現實又不能去嘗試,所以說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最主要的就是以心理困擾為主要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種情況。

(一)學習壓力問題

隨著社會上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家長們總是督促學生好好學習,中學能有一個好的成績,就能上一個好的高中,只要能上一個好的高中,就幾乎能去一個好的大學去讀書,這樣以后踏入社會才有一個好的工作,這種理念在現代家長們中間已經形成,被普遍接受,所以中學生學習的壓力會與日俱增,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壓力過大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比如說憂郁、煩躁等。

(二)在校生活問題

在校生活問題也是很多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在我國大多數中學的學校學生還是以住校為主,這也許是學生上學以來的首次住校,所以說他們對這樣的改變可能會有所不習慣,不適應,這種情況就會考驗學生的適應能力以及自理和調整自己能力,學生會產生一些自閉等一些問題。

(三)家庭貧困問題

貧困生在一些地區是中學生中的特殊群體,生活費及學費是一個家庭很大的負擔。窘迫的家境使學生易出現自卑、人際關系不好、性格內向等心理問題。

(四)網絡問題

在現代飛速發展的社會,網絡已成為很重要的獲取信息的工具,但對于中學生來講,網絡對他們的吸引力更大,特別是一些游戲等,很容易上癮,有的學生就逃課去網吧,學生心中會產生一些思想的變化,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所以說網絡問題是中學生中最常見的問題。

三、 體育運動如何促進心理健康

體育運動能改善人們的體質,強壯人們的身體,發泄內心的不滿,促進人們心理健康。特別是作為中學生而言,更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體育運動對于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進交流,培養情感

任何一種體育運動都能鍛煉人們的身體,特別是一些集體項目,它還能促進同學們的交流,增進同學們之間的了解,改善同學們的關系,更能鍛煉同學們齊心協力,協調一致的合作能力。

(二)改善心情,調節情緒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情緒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做完一件事之后所展現出來的態度,而體育運動能使我們不好的情緒轉化為積極地快樂的,比如說比較輕松的一些運動項目,健美操、跳繩等它能使我們保持穩定的心態以及身心放松。

(三)強身健體,促進身體發育

體育運動能開發我們的智力,促進血液循環,能使我們的身體到達興奮狀態,比如一些集體項目籃球,它能促進我們的增長高度,更能開發我們的大腦,集體運動項目不僅僅是靠身體,最重要的是靠我們的大腦去思維。

四、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體育運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他能增進學生的交流,培養同學們的情感,不但能促進身體健康,更能促進心理健康,面對那么多的壓力與問題,同學們應該把生活、學習與體育運動緊密的聯系起來,通過體育發泄內心的不愉快,通過體育運動減少內心的壓力,我們應該好好思考思考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系,利用體育運動使同學們的心理變得更加健康,從而促進同學們更好、更加全面的去學習,去成長。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主要問題 對策

面對社會的激烈競爭,青少年面臨的學習壓力也與日俱增,尤其是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中學生,身心發展極不平衡,面臨著多方面的困擾與考驗,非常容易引發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中學階段又是個體身體發育的鼎盛時期及性成熟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中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成就感,他們希望能變換角色。然而,由于他們的心理水平有限,許多期望不能實現,從而產生挫折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使中學生面臨種種心理危機,并出現一些心理及行為問題[1]。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概述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功能的狀態[2]。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目前校園內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整體現狀不容樂觀,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基本可以歸為以下幾類:

(一)學業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4]。

2.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不愿意學習,就是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也明顯表現出現厭學情緒。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

(二)人際關系問題

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中出現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師生關系問題

校園中師生關系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關心、指導與幫助,而是對學生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往往病態地感知這一切,這也是師生間發生沖突的原因[5]。

2.生生關系問題

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如果校園內學生間的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學生就會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系,而又不知該怎樣去做。

3.親子關系問題

家庭教養方式以及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會對孩子(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如果這種親子關系處理不當,就會對孩子(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有研究表明,教養方式對孩子的人格有著重要的影響,再加上中學生還是未成年人,心理和行為上都不獨立,這就更容易影響他們的人格發展。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

中學生當中這種閉鎖心理,主要表現是趨于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并存于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中學生若在消極情緒控制之下,封閉與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將是一個非常不良的征兆。

2.異往

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學習時代,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身理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中學生由于受認識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限制,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及時不得力的情況下,使得中學生的性心理的發展表現出相對的幼稚性,所以自認為認真的、朦朧狀態下的戀愛出現了,盡管這種戀愛帶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卻是一個值得家長和學校十分關注的問題。

三、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面對中學生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況,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更加明確在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積極開展這項工作。

(一)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學校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知識理論課,如心理衛生常識講座,心理調節問題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在心理知識的學習中明確認識、矯正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心理沖突。另一部分為活動訓練課,這是在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活動內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擬游戲,互訪互問,以及其他活動形式,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介紹自己、了解別人,與人交社的社交技能,還可以掌握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的心理調節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在常規的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輔導內容[6]

實際上各科教學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內容,只要備課時加入心理教育的導向,就可以使授課內容深入一層,如,語文課就包含有許多情感教育的因素;綜合實踐課、體育課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學生的挫折抗擊力、鍛煉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

(三)設立心理服務室

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在中學里建立心理咨詢與調節室,除了一般的咨詢談心外,還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療的簡易方法對癥下藥。如,在中考之前,總會有一些學生產生考試焦慮,表現出緊、失眠等癥狀。心理輔導員就可集中為學生做一睦放松治療。幫助他們緩解緊張情緒,調整應考動機以取得好的成績。

(四)對學生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

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社區與場所健康教育的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矯治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都需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的宣傳。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用愛心和耐心持之以恒地去探索,鍥而不舍地去工作[7]。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心理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李志凱.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J].國防工業出版社,2012.2

[3]趙雪.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林華濤.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08.

[5]陳建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構建平安和諧校園[J].第十七屆京津滬渝四市區德育研討會,2008.

篇5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統計調查顯示,目前全世界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已經高達15億,其中焦慮癥患者為4億,抑郁癥為3.4億,人格障礙為2.4億。而在我國,各類精神障礙患者已經超過了8300萬。尤其是抑郁、焦慮、強迫等精神疾病更是常見[1]。中學階段是個體身體發育的鼎盛時期及性成熟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中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成人感,他們希望能變換角色。然而,由于他們的心理水平有限,許多期望不能實現,從而產生挫折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使中學生面臨種種心理危機,并出現一些心理及行為問題[2]。近年來,許多研究者采用各種量表或問卷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或某些心理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學生中,具有考試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情緒兩極化、抑郁、強迫等癥狀的學生占一定的比例。這些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地受到教育部門及有關部門的重視。

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進行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它既能完善心理學及教育學的研究理論,又能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實施。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的概念及衡量標準

目前,關于心理健康的概念有很多,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為心理健康定義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3]。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則將心理健康定義為:身體、智力和情緒十分調和;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4]。綜合多個心理健康的衡量標準,盡管人的心理或精神、體格健康的標準因社會、時代、文化、種族、民族等不同而不同,但是總的來說,有一條衡量心理健康的共同標志,即自我控制。

2.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

中學生正處于生理發展的高峰期,在這一時期,中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機能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身體外形的改變、內臟機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方面。身體發展如此迅速,在2至3年內就能完成身體各方面的生長發育并達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發展的速度則相對較慢,心理水平尚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時期,這樣,中學生的身心就處在一種非平衡狀態,容易引起種種心理發展上的矛盾[2]。

3.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有正常的心理活動,智力正常,與同齡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樂和行為表現,言談舉止和思想活動符合社會規范。

(2)人際關系和諧,尊敬師長,信任同學,能寬容和諒解有缺點和反對過自己的人。喜歡和老師、同學在一起。

(3)能正視現實,適應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根據環境和形勢要求改變自己,也能創造環境。

(4)有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對現狀感到滿意,對前景也覺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靜、理智地去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和打擊。學會用正確方法和態度去對待錯誤,對強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適度的反應,有忍受挫折、從失敗中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患得患失。能揚長避短,有切合實際的志向水平;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不把獲得的成績看作高于一切或毫無意義,不自卑,不過分自責,有安全感。

(7)有從事各種活動的興趣、信心,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種任務。

(8)在有利于社會或集體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個性的獨立性,保持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的協調和統一。能獨立地作出決定,并對決定負責任,而不受別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1.社會因素

(1)社會文化的矛盾性。據相關研究表明,社會因素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較大的影響。社會是一個宏觀環境,從出生開始,人就被置于一個特定的社會結構之中并成為其中的一員,同時受到其他成員及社會整體的影響。由于社會壓力而發生的個人行為與態度朝著社會占優勢的方向變化的過程,稱作社會影響[5]。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受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受到巨大的沖擊。多種文化的影響,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媒體的傳播,輿論的導向等,這些都必然會在現實生活中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心理、行為等方面帶來巨大的沖擊[6]。這些尖銳的矛盾勢必會對中學生產生很多影響,給正處于過渡時期的他們帶來很多困擾,致使他們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等不良的情緒體驗。據一些研究表明,不同民族之間、城鄉之間,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很大差異。

(2)不良社會風氣。社會上的一些不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正通過傳媒及現實生活影響著中學生。現代社會是一個信仰多元的社會,出現了大力追求物質享受,盲目地追星等不好的社會風氣。這些社會風氣正通過網絡、電視等傳播途徑影響著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之間改變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在筆者與一些中學生的相處過程中,發現與以往的學生相比,他們變得更加功利化,也更多地處于矛盾的狀態,一方面,他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會的影響,另一方面,在面臨多種沖突或者是不良社會風氣的時候,他們經常感到迷茫,不知怎樣做才算正確。

2.家庭因素

(1)家庭氛圍。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中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品質。家庭成員應當關系融洽、互相有交談不完的話題,家庭有整體感,有相同的倫理道德觀,有共同遵守的是非準則,經常一起參與社會或旅行活動。那些家庭成員之間相處不好的學生更易產生人際交往障礙,更易感到抑郁,攻擊性也更強。

(2)經濟條件。相對于經濟條件差的家庭來說,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和更好的教育條件。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學生能夠產生優越感,由于沒有后顧之憂,更能靜下心來學習。而那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則會更多地擔心經濟花費,在感到自己與同學之間的經濟差距后,會不自覺地去比較,容易感到自卑,形成內向害羞的性格,與人交往常常會很被動。

(3)家庭結構。家庭結構是指家庭組成的類型及各成員相互間的關系,包括外部結構即人口結構和內在結構兩部分。家庭的外部結構又稱家庭的人口結構或家庭的類型,可分為核心家庭、擴展家庭和單親家庭、殘缺家庭等。近年來離婚率一直居高不下,家庭的破碎一般來說都給子女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傷害,而且很多單親家庭對子女的撫養、教育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有時子女得不到應有的照顧與關心,很容易形成冷漠、自閉、叛逆的心理特征。

(4)教養方式。現在家庭的教養方式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即民主型、嚴厲型、溺愛型。據調查顯示,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最有利于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民主型的家庭,父母與子女相處得很愉快,父母在給予孩子們足夠的自主成長的空間時,也會給他們朋友般的鼓勵與建議,使孩子形成健康積極的人格。嚴厲型的家庭,父母往往過于粗暴,子女必須聽父母的,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久而久之,子女對這種教育方式感到嫉妒厭惡,什么事都與父母反著干。溺愛型的家庭,父母過度地寵愛子女,幾乎一切以子女為中心,對他們的不良習慣也不急于去矯正,致使子女形成蠻橫乖張、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特征。

(5)親子關系。親子關系包括親子之間的關愛、情感和溝通。對于叛逆期的中學生來說,親子關系常常變得異常緊張,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親子沖突,這些沖突能否順利解決,關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發展,也關系到其未來的人際交往和生活幸福。在這一時期,對于子女來說,他們的心理正逐漸趨于成熟,渴望獨立但是又不得不依賴父母,容易感到矛盾;對于父母來說,人到中年,正是工作壓力、生活壓力最大的時候,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得不到有效的溝通,則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

3.學校因素

(1)學校考試制度。現階段的教育依然是應試教育,各個學校最注重的仍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很多學校的考試頻率都很高,有些學校平均每個月就會全校考試一次,平時還會摻雜一些班級內部的測試。不停地考試,不斷地排名,加上做不完的作業,中學生非常容易感到疲憊、排斥,容易產生厭學、考試焦慮、失眠、抑郁等癥狀。另外,還有些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對于成績差的學生,不讓參加中考,學校會勸其退學或者是去上職高,其方式一般是對學生說“不去讀職高就不發畢業證,去讀職高還會有補貼、資助”等。這些做法給成績差的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嚴重損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陷入消沉之中。

(2)課程安排及教學。據了解,中學生的課程幾乎全被考試科目占滿,也會有些學生比較喜歡的科目,如體育、音樂、美術、計算機等,但是這些課程的教學質量不容樂觀,很多時候都會讓學生上自習,完成作業,安排是一回事,上不上又是另外一回事。絕大部分時間都必須集中精力在枯燥乏味的考試科目的學習之中,學生會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注意力也很難集中,久而久之就會厭學,甚至放棄學習。

另外,雖然很多中學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但形同虛設,學校沒有專門的心理健康老師,也沒有設置心理咨詢室。有些學校的心理健康課程就像思想教育課一樣,很多學生反映基本沒用,遇到問題也不敢問老師,生怕被抓去做思想工作。這樣,學生在遇到困擾的時候就少了一條科學正確的指引途徑。

(3)教師的期望。教師是否愛護學生,是否對學生抱有期望,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的一項研究證明了這一點,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有助于學生學習的進步。教師期望的這種效應就是“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7]。這種效應對成績好的學生來說,那是一種積極影響,而對于成績差的學生來說,更多的就是負面影響了。大部分老師都將主要精力放在成績好的學生上,對他門期望較高;而對于成績差的學生,則是置之不理,或者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我對你沒啥要求,允許你在上課時睡覺,只要你不影響其他同學就行了。”這對于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傷害,對其心理健康也埋下了很多隱患。

(4)同伴關系。同伴關系對中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與父母的接觸逐漸減少,與同伴的交往日益突出。到青少年期,同伴關系更是成為個體主要的人際關系。在遇到需要傾訴的問題時,絕大多數青少年選擇了朋友作為傾訴對象。甚至有學者指出,青少年時期的同伴關系對其以后的人際關系將起到定型和預告的作用[8]。積極健康的同伴交往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習慣的養成起著積極的作用;相反,如果出現同伴交往障礙或者同伴關系處理不得當,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將起到消極的作用,他們可能會喪失信心,遇到困難時也沒有值得傾訴的對象,就會壓抑自己情緒,不能進行有效釋放。

4.自身因素

(1)青春期因素。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正處在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變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劇烈的、動蕩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身體生長速度極快,形體變化很大,肌肉、骨骼等組織全面成長,生殖系統逐漸發育成熟。面對快速的身體變化,中學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接受新的自我,對于性的成熟,有不少學生感到焦慮、不安、緊張。同時,隨著身體的發育,心理也在不斷地發展。在智力方面,中學生正處于“形式運算”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已占主導地位,但有時思維中的具體形象成分還起一定作用;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得到明顯增加的同時,思維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突出。在個性發展方面,也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主要表現在自我意識高漲,經常關注自己,思考自我,這就導致了他們個性上的主觀偏執性與反抗心理;情緒體驗不再像以前那樣單調,非常不穩定,表現出明顯的矛盾性,如狂暴性和細膩性、可變性與固執性、內向型和表現性等。在人際交往方面,也有很大的變化,不再像以前那樣依賴父母了,與父母的關系不再像之前那么親密,取而代之的是親密的朋友關系。

(2)個體心理素質。絕大多數中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非常溺愛他們,再加上優越的物質條件,中學生容易養成貪圖享受、害怕吃苦的不良習慣,而且極易養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品質,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容易發生矛盾。他們是溫室里培養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耐挫能力很差,一旦學習上或感情上受到打擊,很有可能就一蹶不振。

總之,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不管是社會、家庭、學校還是學生本人,都應該高度重視,采取一些積極可行的措施,盡量為中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使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余強基.當代青少年學生心理障礙與教育.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 李錚,姚本先.心理學新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張向葵,李力紅.青少年心理學.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 金盛華.社會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翁春蘭.初中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研究.蘇州大學,2008.

篇6

【關鍵詞】高中生心理健康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行唐縣某中學高中二年級學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學高中三年級學生200名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04名。

1.2方法

調查工具為SCL-90癥狀自評表及自制的一般項目調查表。SCL-90共有90個題目,各題目為5級評分,0=無,1=輕,3=偏重,4=嚴重,每個因子分最高為4分,最低為0分。90個題目分為10個因子,分別代表不同類別的癥狀(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因及附加項目),通常因子分≥2分(小于3分)提示存在輕度不良反應,≥3分則提示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問卷同時調查學生家庭環境,包括家庭類型、父母間關系、住地社會風氣、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職業、被調查學生出生時情況等。

2 結果與分析

2.1學生行為問題檢出情況

共檢出陽性38名,檢出率為9.74%。

2.2不同行為問題檢出率

輕度不良反應學生檢出20名,檢出率5.13%;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生 15名,檢出率3.48%。

2.3學生家庭環境因素的比較分析

2.3.1父母的文程度和職業

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別占63.02%和55.20%;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別占64.50%和52.41%;兩組學生父母文化程度構成基本保持一致。父母職業統計結果是: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行政領導、一般干部的分別占29.26%和13.53%,從事服務業、商業、工人、個體及其它職業的分別占58.53%和74.25%。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行政領導、一般干部的分別占30.61%和16.06%,從事服務業、商業、工人、個體及其它職業的分別占57.18%和71.82%。兩組學生父母的職業分布亦基本保持一致。顯示父母文化程度和職業與學生行為問題的發生沒有直接關系。

2.3.2 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

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要求達到出類拔萃水平的占18.41%,要求達到中等水平的占35.47%,要求一般水平占42.8%;而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要求達到出類拔萃水平、中上等水平、一般水平的分別占31.49%、45.03%和20.18%。顯然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要高于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提示我們父母對孩子采取一致有效的教育方式,施加適當的學習壓力,不會導致孩子行為問題,相反,如果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放縱,可能會使孩子自己支配的時間太多,缺乏明確的目標,對學生行為問題的產生會起到促進作用。

2.3.3家庭類型

非行為問題學生單親家庭占5.86%,核心家庭占71.76%,大家庭占11.05%;行為家庭單親家庭占3.76%,核心家庭占71.81%,大家庭占11.10%。從兩組學生家庭類型構成情況看,對應家庭類型的構成保持一致,提示家庭類型與高中學生行為問題關系不大。

2.3.4父母關系

行為問題學生和非行為問題學生父母關系和睦的家庭分別占64.50%和77.84%,對應的非和家庭分別占23.25%和10.04%,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32,P

3 討論

國內相關研究結果顯示5.67%的中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城鎮和農村中學生之間比較差異無明顯。本研究結果顯示,高中學生行為問題檢出率為9.7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男、女學生行為問題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調查的家庭環境因素中,結果顯示學生的家庭類型、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職業與學生行為問題的發生均沒有直接關系,父母關系是影響學生的行為問題最重要的因素。

3.1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生活事件密切相關

我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注重到他們對不同社會應激的反應,加強對中學生的健康教育,減少負性生活事件。同時,社會、學校、家庭應共同營造輕松的氛圍,定期開展心理衛生講座,針對不同的群體采取不同的心里干預,以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學校方面

從學校方面來講,要強化學生的素質教育,因為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智力和學習潛能的發揮,有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是完善人格的保障。學校應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向學生傳授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或方法,優化心理教育環境,使之適合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另外,對待問題的學生要多給予寬容、溫暖和關懷,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正確疏導、引導,幫助解決困難,矯正不良行為習慣,不應歧視、放任、漠視,讓問題學生在和諧的校園環境中健康成長。

3.3家庭方面

從家庭方面講,要培養孩子正常的行為,父母應該盡力創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關心愛護孩子,提高照料質量,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有安全感。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完全依賴的關系,注重感情的交流,使孩子感知家人的認可和存在的價值。

3.4社會方面

從社會方面講,要創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人,也會受到社會的行為準則、價值趨向、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影響,所以社會應該創造環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互相理解、信賴、勉勵,增強社會凝聚力,培養他們對和諧社會的信心和責任感,反過來,和諧社會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智能的發展。這樣學生的生活才會充實、快樂,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學校、家庭、社會是一個統一體,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只有學校、家庭、社會有機協調,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唐小麗,錢梅,盛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J].職業與健康,2005,9(21):1367.

篇7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成因;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3)22-015-1

一、培養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

1.自信心的培養 。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達到某一目標或完成某一項任務的心理狀態。日本教育家日畸仁先生細致地研究了學生成績差的原因,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由于缺乏自信心造成的。可見,自信心是人自身能力發展的巨大動力,是人們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條件。要培養自信心,就必須消除自卑感,具體應當從正確評價自己、正確表現自己、正確對待失敗等幾方面做起。

2.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

挫折可以稱為是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挫折感在個體的青少年發展時期表現較明顯。他們常常會由于考試的失敗、學業的擔憂、社交的障礙、人生的思索等方面的原因體驗到挫折感,它會給人帶來失望、壓抑、沮喪等緊張的心理和情緒反應。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分析,從主客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到受挫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要善于根據自己的優勢確立奮斗目標,在前進過程中發現目標不切實際時,要及時調整,要化壓力為動力,適當的刺激和壓力能有效地調整機體的積極因素,正所謂“自古雄才多磨難”。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失敗乃成功之母”,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學會悅納自己。

3.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 。

交往與合作,二者具有重合之處,即都是要與他人建立一定的聯系。交往與合作隨著社會分工的愈來愈細而顯得必不可少,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一定的實踐逐漸形成的:要心懷與人為善、友好相處的愿望,主動真誠地關心、幫助他人。要消除偏見或成見,因為帶著偏見或成見與人交往或合作,就無法溝通,無法相容。更要加強個性修養,在學校教育中,主要應當對學生培養以下五種有利于交往與合作的個性品質:豁達大度、克制忍讓、溫和親切、正直誠實、委婉含蓄。

二、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運用

1.運用思想預測的方法 。

中學生處于青春期,在社會生活環境、家庭影響下,生理、心理趨于成熟,思想活躍,經常產生思想矛盾,處于極不穩定的狀態。表面看來,思想品德的種種問題是難以預測的,但是在中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品德形成過程中,必然性總是支配著偶然性,而偶然性則是必然性的反映。因此,中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總是有征兆可尋,有端倪可察,有前因后果可供思索。俗話說:“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班級集體思想面貌的變化或是個別學生的思想變化,不管順向進步還是逆向的落后,預先總會有跡象。若是不好的苗頭,要及時抑制和消除于萌芽狀態,防患于未然。反之,發現好的苗頭,就要大力扶植,積極引導,使之發揚光大。這種征候預測法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從細微之處入手,要善于駕馭學生發展的方向。教師在運用預測方法時,要確定預測目標,即確定是班級學生的哪種類型的心理思想, 或是預測心理思想主流發展趨勢,或是后進生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

2.教會學生運用心理保健的方法 。

轉移法:轉移自己的注意中心,對正在經受精神折磨痛苦的學生,要設法擺脫眼前的情境,可以通過一些活動消除當時不正常的情緒。

宣泄法:可以找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師長,傾吐悲傷、委屈、苦惱、憤怒等情緒,以解除內心的沖突。

壓抑法:當忌恨念頭產生時,要用語言自我暗示,強制自己壓抑萌發錯誤的動機和欲望。

3.用教師自身的健康心理感染學生 。

教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感情,始終都應以滿腔的熱情堅持工作。全國優秀教師丁榕在承受了失子的痛苦之后,她盡力用學生對自己的愛轉移痛苦,她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他們,教育他們,從而得到了學生無比的崇敬和愛戴。所以,教師無論是境遇順利還是遭受挫折,在學生面前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對待學生總是要滿面笑容,以樂觀的精神感染學生;通過自己的言語、表情、動作,流露出對每個學生都寄予希望,真誠的信任,殷切地期望他們不斷進步。反之,如果教師經常在學生面前表現出不良的心境,反常的態度,對學生喪失信心,或是聲色俱厲,威脅、恐嚇,就有可能損害學生健康的心理。

三、創造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人的心理健康發展,除受制于先天生理因素外,主要決定于后天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只有創造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才能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這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更需要家庭、社會的通力協作。學校可以建立心理檔案讓學生了解自己,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自覺地協調自己的學習行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及時化解自己在發展過程中的心理障礙。通過學生的心理檔案,讓家長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特點,改善家庭氣氛,開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與學校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及特點取得共識,是家庭、學校教育力量一致的前提,使學生有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篇8

關鍵詞:體育課 中學生 心理健康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252-01

我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的觀察,交流發現很多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體育是促進健康的重要內容,對人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為此,我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產生的原因和體育課的作用意義進行分析,并通過實踐總結,得出一些拙見,提出一些見解,與大家分享、交流。

1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的原因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在學校,由于應試教育的現狀,現在的社會與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大多數學校也偏重于抓學生的智力因素培養,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加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夠或沒有普及,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造成部分學生心理素質比較差,調整心態的能力較弱,遇到困難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一方面在家庭,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好了,以及獨生子女群體的日益擴大,家長的過分溺愛使學生的許多意志品質不能得到更好的鍛煉,如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等優良品質。

2 體育課的作用和意義

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而體育是以增強人類體質健康為根本目的的一項生命活動。現代社會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完好狀態。醫學專家傅連璋認為健康包括四個部分:身體各部分正常發育,功能健全,沒有疾病;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能力,并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巨繁復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精神貫注,思想集中,對工作、學習都保持有較高的效率;意志堅強,情緒正常,精神愉快。要擁有真正的健康,與學校的體育教育是分不開的。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的目的就是使學生獲得完整的健康觀念,建立促進健康行為,享有健康并為終生享有健康奠定基礎。

3 體育課教學可以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3.1 重視并上好體育理論課

體育理論課一直是不受重視的一個環節,在體育教學中應該給予重視。通過體育理論課講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內容,其應該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體健康是其它兩個方面的物質基礎,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產生更大的價值。讓學生在思想上先重視起來,使他們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學生能及時而恰當地調節自己的心態,并鼓勵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在運動中尋求快樂,陶冶情操。

3.2 通過體育課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充分的考慮學生情況以及授課的內容,人性化的設計。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和諧的協作關系。要使每個學生都樂學,都能很好的參與,并在參與中都能感受喜悅、感受成功。要發揮體育活動可以通過手勢、表情、身體的動作等進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語言為媒介這一特性,使學生隨著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溝通和交流,在不自覺中產生親近感,從而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通過服從裁判、尊重觀眾、團結同伴,努力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培養學生在交往中的社會公約和團體規范意識,加強自身的義務感和責任感。通過這些能使學生人際關系得到改善,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3.3 通過體育課幫助學生調節情緒

現在的高中學生學習緊張,每天都有很多的負面情緒。在體育課中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能讓學生體驗到愉快和喜悅,達到放松心情,降低緊張與不安,從而調節學生的情緒。體育課的教學設計都精心安排,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強烈而又深刻,成功與失敗、歡樂與痛苦、憂傷與憧憬相互交織,同時人的感情表現也相互感染、融合。這種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調節的發展。

3.4 通過體育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體育活動一般都具有艱苦、緊張以及競爭性特點。學生在參與時,總是伴有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在體育課中應該有意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擁有一個廣闊的空間領域,身體直接參與活動,思維活動與機體活動緊密結合,因此學生的個性、意志品質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展。同時,在體育運動中,學生會經常遇到困難,甚至是失敗。在面對挫折和失敗進行沖擊挑戰的過程中,各種體驗會使一個人的意志品質獲得充分的調整和健全發展。所以,良好的體育教育對學生的意志品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學生的意志品質的塑造起著長久、穩定的作用。把教學、體能訓練與意志品質的培養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把意志培養貫穿于體育教學、體能訓練的始終。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堅強的意志品質。

3.5 通過體育課幫助學生預防心理障礙

學生的心理障礙的產生有很多的原因。我們可以通過體育課的體育活動,一方面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到樂趣,愉悅身心。這樣學生就是有些心理問題也可以得到釋放,不會堆積;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生理上也得到調節,就像堵塞的管道得到疏通,身體暢快了,自然就減少了心理方面的問題了。

4 結語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雖然有很多,體育課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只有我們好好的利用,在很多細節上往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考慮,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預防及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篇9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含義做了科學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就是說健康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應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三個方面,表現為個體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種良好的機能狀態,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沒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發揮心理對機體和環境因素的調節功能,保持與環境相適應的、良好的效能狀態和動態的相對平衡狀態。

臺灣心理學家何永鈺教授提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公式:B=P/E。B指癥狀出現率,P指內外壓力總和,E指自我強度(個體對內外壓力的承受能力)。從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人的心理健康與內外壓力和自我強度有關:心理健康程度與自我強度成正比;與內外壓力成反比。這個公式同樣也適用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根據以上原理,可以得出:學習繁重、壓力過大;自我抗壓強度不足,心理素質欠佳是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當今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學習類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1.學習適應問題。學習適應性是克服各種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一種傾向,也可以說是一種學習適應性能力。

2.厭學。這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學生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可見,厭學是一個普遍問題。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這在中學生中普遍存在。

(二)人際關系問題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主要是由于教師對學生不理解而使學生產生抵觸、逆反心理,甚至攻擊行為等問題。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或是關系緊張而導致學生的孤獨感、情緒壓抑和抑郁。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學生與父母的關系由父母之間的關系及其對待自己的方式所產生。放任和權威型的管教方式對于學生的人格發展不利。而父母之間的關系不和也會導致學生心靈受傷或者是更大的逆反和極端情緒。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中學生若在消極情緒控制之下,封閉與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將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緒情感激蕩、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這種動蕩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

3.早戀。由于中學時期是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飛躍時期,該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變化,性意識萌發,容易導致早戀。

二、當今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1.學習適應問題

第一,可利用一定心理學原理對學生進行學習適應能力訓練。如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訓練,提高自信,改變原來不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之體驗成功,同時提供正面榜樣和積極示范、言語說服教育等。

第二,除了學校教育外,還要重視家庭教育,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信心,更好地融入新環境,減少過多的壓力;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培養孩子的學習自主性、生活獨立性,改善他們的社會交際能力。

2.人際關系問題

中學生的大多數心理問題是由于自我同一性沒有得到良好發展,矛盾困惑較多,但又無處傾訴,人際關系的好壞影響著個性和心理的形成。家長與老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加強對學生的關懷和理解。

3.青春期心理問題

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飛躍以及強烈的獨立意識是導致該階段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多結交同伴,傾訴和共同活動有利于得到情感的宣泄。中學生積極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能樹立集體觀念,同時在與同伴正常友好交往的過程中,可使心情振奮。特別對較為內向的中學生,更應該引導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以防孤獨、抑郁影響心理健康。正確調節自我,做到有自知之明。

中學生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正確的了解和評價,了解自己身體的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狀況,把握住自己,常常用心理健康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促進心理健康。做事要根據自己的客觀狀況出發,制定客觀的切合實際的目標,以免導致情緒的巨大落差產生心理問題。

情緒、情感既可成為行為的內驅力,又與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關系。情緒不穩定,容易使心理失去平衡,長此以往可能使人心理失調,導致生理、心理疾病。中學生情緒的穩定,是中學生心理衛生最為重要的內容。學會利用心理自衛機制來調節自己的情緒,以恢復心理平衡。正確看待自己的性意識,合理宣泄,保持情緒健康向上。

篇10

關鍵詞:網絡心理健康;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009-01

從開心游戲、聽CD到網上學習,中學生的身影隨處可見。據有關媒體統計,國內目前上網人員中,15歲至20歲的中學生占有相當比例。一份調查顯示,城市中學有近一半的同學上過網,有條件經常上網的學生占30%。這些同學主要在家里、學校和網吧上網,還有個別在父母單位上網。其中一半的學生承認自己上網只是隨便玩玩,27%的學生認為自己上網是為了獲取有益信息。也有學生說自己上網是為了嘗試新的學習方法。

一、電腦網絡對學生網民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1、擴大了人際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相關實證研究也表明,人際關系與個體心理健康有著密切關系,有助于個體心理健康。一個缺少朋友,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人,一定是心理不夠健全的人。電腦網絡不僅使一般的社交便利性提高,社會圈子擴大,而且解決了某些具有特殊困難和阻礙人們的社交問題。

2、為個體不良情緒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徑

傳統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影響,很多國人在遇到各種煩惱和心理問題時, 往往沒有勇氣或不習慣找心理醫生,也不愿意向身邊熟悉的人傾訴。這種忌“心病”現象和“家丑不外揚”的普遍心態顯然不利于個體心理問題的及時解決,也不利于個體心理健康。

3、提高學生網民自信心、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網上各電子網站的個人主頁為學生網民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新天地。如我校高二蘇杭同學的博客因為內容豐富,功能較多受到網民的好評。很多學生網民都深深體會到網上創作帶來的樂趣。這種網上創作激發了學生網民的興趣和創造性,鍛煉了他們的能力,提高了許多學生的自信心,也出現了某些好的藝術作品和思想成果。

二、電腦網絡對學生網民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由于網絡正處速發展的上升時期,存在著許多不成熟、不完善之處,加之網絡管理、網絡文化發展的相對滯后,以及網民個人心理素質因素的差異,因而網絡也難免會給網民的心理健康帶來一系列消極影響,這一現象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心理學界的足夠重視。

1、電腦網絡引發的各種心理障礙

(1)網絡成癮癥:網絡成癮癥與吸煙、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癮行為有驚人的相似:一上網就興奮異常,上不了網就“網癮難耐”。他們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網上度過,對自己不再有任何控制,表現逃避現實的心理跡象,越來越愿意呆在網上,和家人的關系出現問題。

(2)人際關系障礙:由電腦網絡所引發的人際關系障礙主要表現為網絡孤獨癥、人際信任危機和各種交際沖突。由于個體將注意力和個人興趣專注于網絡,不僅不利于自己的心理,而且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影響畢業。

(3)人格障礙: 網絡人際交往還可能誘發各種人格障礙,比較突出的有攻擊型人格障礙、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由于虛擬社區和聊天室普遍采用化名式的“網名”,學生網民往往都有自己的虛擬身份,部分學生在網上交際時經常扮演與自己實際身份和性格特點相差十分懸殊甚至絕然相反的虛擬角色,當多重角色之間的沖突達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轉換過頻時, 就會出現心理危機。

2、引發系列感情糾葛,導致各種情感問題

學生網戀、失戀、多角戀愛等都是網絡生活中容易出現的情感問題。網絡讓愛情發生的機會和頻率都大大提高,也讓失戀發生的機會和頻率都大大地提高了。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萌動狀態,失戀對他們來講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正如網戀可以讓人品嘗到如現實戀愛同樣的甜蜜一樣,“網戀”后的失戀也同真實的失戀一樣讓人寢食難安。

3、安全焦慮 網絡人際交往往往給人以虛假的安全感。

學生以為呆在門戶緊閉的自家臥室里,坐在心愛的電腦前是最安全不過的了。這里既不可能被人發現, 也不可能被人偷窺,更不可能受到侵犯。這種自以為是的安全感使得他們放棄了起碼的戒備心,給網絡犯罪以可乘之機。事實上,這個貌似安全的地方卻隱匿了太多的不安全因素。不僅電子郵件隨時可能被人輕而易舉地偷看到, 連電腦上的全部信息都可能被瀏覽或破壞。

三、帶上健康的心理安全上網

1、中小學生在上網時,不要透露能確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學校名稱、家庭電話號碼、父母身份、家庭經濟狀況等信息。

2、不要自己單獨去與網上認識的朋友會面。有人以贈送錢物等為理由,提出赴約或登門拜訪時,應高度警惕;如果認為非常有必要見面,約會前須征得家長或監護人的同意,并由他們陪同,地點應選在公共場所。

3、如遇到帶有臟話、攻擊性、、威脅、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不要回答或反駁,但要馬上告訴父母或通知服務商。

4、未經過父母的同意,不向網上發送自己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