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語言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04:22: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語語言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加強大學英語語言學有效性教學的理論探索,是實現(xiàn)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必經(jīng)途徑。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極化趨勢的發(fā)展,社會對應用型英語專業(yè)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遺憾的是,當前大學英語語言學所采取的灌輸式教育模式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需求,影響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應當加快轉變落后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法,實現(xiàn)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
1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現(xiàn)狀
現(xiàn)階段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普遍受制于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理論灌輸占據(jù)課堂主流,學生不堪忍受大量枯燥晦澀的語法知識灌輸,學習興趣大大降低。與此同時,教師沒有關注學生課堂主人公地位的凸顯,片面采用單一教學方式,課堂成為教師演戲的舞臺,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不強。不少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就是單詞記憶,花時間背單詞、背句型就可以了。由于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容易出現(xiàn)一定消極心理,久而久之,更加不愿意配合英語語言學教學活動。
2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觀下大學英語教學何去何從
2.1營造積極教學氛圍
環(huán)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處于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之內,學生會更加樂于參與課堂教學。為了全面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教師應當努力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動員學生積極參與英語語言學學習活動。例如利用圖片、視頻、音頻導入新知,這一方面將抽象晦澀的理論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另一方面極大活躍了課堂氣氛,為實現(xiàn)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Atestoftruelove》一課教學過程中,筆者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一段《泰坦尼克號》主題曲《Myheartwillgoon》,學生沉浸于優(yōu)美的音樂欣賞之中,課堂氣氛相當輕松。在濃濃的音樂渲染氛圍之下,我適時在課件上出示問題:“Areyouinloveornot?”伴隨歌聲,我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自由開展討論,他們興致都非常高,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2.2結合生活實際教學
與其它學科相比,英語語言學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更為明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觀下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不僅要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教師還應當結合生活實際教學,讓學生感受英語學習的現(xiàn)實意義。例如一定理論知識講解結束之后,給學生留出相應時間進行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并展開相應實踐訓練。這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鍛煉了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Atestoftruelove》一課教學結束之后,為了讓學生學會應用“某人或某物的與眾不同”的這一句型,筆者請學生兩兩一組,聯(lián)系生活實際,用句型編寫對話,反映生活中某一個小片段。學生兩人一組,一個負責提問,一個負責回答,配合得相當默契。節(jié)選對話如下:A:Youarereallyoneofakind.B:Uhhuh?A:Whileallpeopleisreading,youaretheonlyonetoplaythecomputergameselse.B:Iamsoashamed.
2.3改革傳統(tǒng)教學內容
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觀下大學英語教學應當改革傳統(tǒng)教學內容,引入更為實用的教學內容。當前不同專業(yè)所選用的英語語言學教材版本略有不同,非英語專業(yè)普遍選用《新視野大學英語》,有的專業(yè)選用《語言學教程》,也有的專業(yè)選用《簡明新編英語語言學教程》。雖然不同版本教材教學內容側重點存在差異,但是總體而言,不論哪一本版教材,想要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都應當從學生獲得實用的英語技能這一角度出發(fā)。宏觀意義上的英語語言教學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詞義、文字等內容,分別涉及聽、說、讀、寫四個不同維度的技能。從語言自身角度而言,教學時間有限的現(xiàn)實情況下,教師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其中的精髓要義展開分析。此外,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這一教學理念決定了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不僅僅是將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科單獨進行教育,教師還應當引入邊緣學科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例如引入語言翻譯學、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神經(jīng)語言學、計算機語言學等。
結合以上內容進行教學,更加有助于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英語是一門重要的交際工具,加強應用型專業(yè)英語人才培養(yǎng),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具有現(xiàn)實意義。應用型人才是當前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的重要方向,每一位英語教師都應當積極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促進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以上筆者簡要分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觀下大學英語教學的具體措施,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繼續(xù)加強此方面教學研究,以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真正實現(xiàn)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作者:郭文琦 單位:宿遷學院
參考文獻:
篇2
論文摘要:本文從湖北某高校2010屆266名英專本科畢業(yè)生的畢業(yè)論文選題情況的調查發(fā)現(xiàn),25%的論文選題是語言學和關于語言學方向。該結果又一次證實了近些年對“英語語言學”教學效果不佳現(xiàn)狀的描述。本文從學科定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方面討論了如何通過撰寫語言學方面畢業(yè)論文的角度討論了改善該課程教學的具體措施。
1 引言
根據(jù)教育部普通高校專業(yè)目錄(1998版)和(2003版),“英語語言學”屬外國語言文學類下英專本科高年級主要課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專陸續(xù)開設該課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卻仍存在教與學效果不甚理想等問題。如潘之欣(2002)選取部分南開大學和上海交大在讀英專碩士研究生,采用問卷形式,對該課程開設情況的調查表明:該課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語語言為主的語言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際運用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學效果不佳;且學生普遍體會不到學習該課程所帶來的樂趣,主要原因有理論性太強、內容枯燥、教學方法不當?shù)取歉衿?2005)反思該課程時也提到,“教師不滿意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目的很茫然”是主要問題。本文則從英專學生本科畢業(yè)論文的選題角度出發(fā),試圖探討該課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緩解“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尷尬狀況。
2 調查研究
266位2010屆英專本科畢業(yè)論文是從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學科的電子數(shù)據(jù)庫中拷貝的。該調查屬于二手資料研究。筆者根據(jù)論文題目、摘要、提綱、主要內容按語言學方向、文學方向和翻譯方向進行歸類,其中運用語言學理論分析文學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學文體語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歸納為語言學方向。結論是:58%的論文屬于英語文學方向,25%為語言學方向,17%為翻譯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為基礎學科的“英語語言學”未能引起學生太多的關注和興趣;其次,語言學研究方法和內容未能引起師生足夠地注意;再次,教師在課程內容處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將課程學習與畢業(yè)論文聯(lián)系起來。總之這個數(shù)據(jù)也從另一方面驗證了該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描述。這與教學、引導不無關系。
3 對策分析
根據(jù)《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2000):“畢業(yè)論文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評估學業(yè)成績的一個重要方式。”學生通過撰寫畢業(yè)論文,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分析,試圖在前人創(chuàng)造的知識的基礎上有自己新的認識與發(fā)現(xiàn),并將這種認識與發(fā)現(xiàn)以一種可易時易地的方式與人進行交流。因而撰寫論文是學用結合的大好時機,從英專學生畢業(yè)論文的選題來看課程教學具有一定說服力。
3.1課程定位
語言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其研究分類越來越細、分工越來越明確,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過去的語言學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發(fā)展成為一家百貨公司。對于林林總總的學科分類和研究流派,結合教學大綱和英專學生本科階段知識體系的形成,對該課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認為語言學目標是寬泛的而非具體的,即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修養(yǎng)和對語言的熱愛。而本文則認為既應有寬泛目標,也應有具體目標。“語言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語言及其相關對象的人文科學。它的研究領域分為共時的和歷時的,理論的和應用的,微觀的和宏觀的3個對立方面,其任務是描述語言事實,尋找并解釋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發(fā)掘語言學理論,總結語言研究方法,并將其研究成果應用于語言研究和其他領域(楊自儉,2002)。”因此寬泛目標是培養(yǎng)理性思維,即對理論的理解、背景、歷史貢獻與發(fā)展不足及實踐運用。具體目標是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理論的應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語言技能。楊教授定義也明確了語言學研究方法和內容。學習理論知識時,學習和應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語言學基礎理論,尤其是微觀方面的理論成果,對英專學生語言技能的提高有檢驗作用;在跨學科或橫向方面,將語言學相關理論用到英美文學和英漢翻譯中,提高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提升英漢對譯技巧,形成論文即為具體目標。誠然,理論與實踐結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寫論文乃一種嘗試。故在介紹理論時,必要補充對理論的應用與研究,適當拋磚引玉,可有效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故,具體目標使學生看到學習成效,寬泛目標鍛煉了學生理性思維,既調動心靈又提高素質,教學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學內容
傳統(tǒng)課本基本上以微觀語言學為主,按結構語言學思路編排內容,從語音學、音系學、形式學、句法、語義學,一直到語用學和語篇分析。教學內容的改革是大多數(shù)學者的主張,如白郁(2007)認為應以語言哲學意義、語言與大腦及認知關系、語言學發(fā)展簡史、宏觀把握語言學真正意義等四方面為重。還有學者認為增加課外閱讀材料以改進教學內容,如王揚(2004)和吳格奇(2005)主張選用有助于學生理解基本理論、概念的材料、輔之以拓寬視野的補充材料。還有以宏觀還是微觀語言學內容作為教學重點的爭論:“微觀”派認為語言內部分支是語言學的基礎內容,課時分配比重要大;“宏觀”派認為基礎部分簡單,學生可自學,重點應是宏觀介紹;“中間”派是既注重基礎又考慮涉獵面。
但筆者認為,各高校層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統(tǒng)一規(guī)定教學內容不足取。近5年教學實踐告知以微觀語言學為主,即語言學內部分支的理論、研究、及應用。如在處理詞形學時,適當介紹詞的研究現(xiàn)狀,對象我校這種以師范專業(yè)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專學生而言,無論是提高職業(yè)技能還是英語水平都相當重要。我校地處西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適當添加西部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相關研究,如方言特點、語言遷移現(xiàn)象、少數(shù)民族文化研究。也應在緒論部分增加語言學史和語言哲學等內容,讓學生了解語言學理論和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及語言與哲學的密切關系。此外適當介紹結構、認知和功能語言學這三大學派的相關內容也有必要。總之,就像百貨商場的陳列員,教師將所有商品分門別類、有條有理地展示,學生自然會依據(jù)具體情況取舍。教師侍機提供論文命題,使學生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隨著課堂內容的進行而深化。著名學者趙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級生》就曾列出了20個作為語言哲學研究對象的話題,且認為是“震撼靈魂”,不可能不為之心動的命題。
3.3教學方法
該課程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有關研究一致認為必須改進該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建構語言及語言學知識。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動典型例子,結合歸納法和演繹法講解理論要點和難點;王揚(2004)主張采用傳授型和討論型相結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張研究型教學模式,“設境”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強烈求知欲。
總之,避免教學方法的單一,努力激發(fā)學習動力。啟發(fā)式和發(fā)現(xiàn)式方法講解基礎知識和理論要難點;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務(個人任務和小組任務);大課堂講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與步驟;小課堂任務分配型方法,使教學達到“魚”、“漁”兼授效果。如語言學緒論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個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時間準備15分鐘ppt陳述,5分鐘小組同學共同回答相關問題,并建立QQ群,隨時聯(lián)系。教師僅為任務的布置者、監(jiān)督者、幫助者和評定者,并鼓勵學生撰寫論文,或推薦給學術期刊,或為畢業(yè)論文的一部分。如一組學生在講“語用失誤”時,列舉了電影、小說、校園、網(wǎng)絡等許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夠透徹,教師可適時適當加以補充、提示和參加討論,既融洽了氣氛和師生關系,又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
讓學生隨時記錄和關注身邊的語言現(xiàn)象和語言事情,并聯(lián)系到語言學理論,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詞新語收集,以討論詞的構詞理據(jù)。雖在探索中有難度,可介紹期刊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資源;也可大膽與相關領域的教授或專家電郵尋找答案。為形成質量較高的論文打下了基礎。這些都說明:語言學課程的終極目的不是講授具體的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能意識到語言現(xiàn)象的存在,能對之產生興趣,并發(fā)表自己一定的見解,使自己作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語言研究的大環(huán)境中去。
4 結束語
從學科定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三方面,適當有效地聯(lián)系到學士畢業(yè)論文的選題,既能改善單一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學習,也達到了教學大綱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畢業(yè)論文的撰寫就是提供一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做學問”的機會。將課程教學與論文寫作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就找到了畢業(yè)論文的素材,這也是學習思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具體實踐,相對于借助他人的文章獲得二手資料而完成的畢業(yè)論文來講,學生的獲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體現(xiàn)學生真正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另外,這種踏踏實實做學問的態(tài)度更會為學生走向社會,誠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白郁,英語本科語言學教學的重新定位[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為基礎的語言學導論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07,(8):36
3 潘之欣,關于高校英語專業(yè)“語言學導論”類課程設置的調查[J]外語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語言學:它的歷史、現(xiàn)狀和研究領域[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4):14-24
5 王揚,高校英語專業(yè)語言學課程教學初探[J],外語研究,2004,(5):57—60
6 吳格奇,“語言學導論”課程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知識體系的反思[J],國外外語教學,2005,(2):32—36
篇3
幼兒雙語教育是指在幼兒園中對幼兒進行的母語和外語(英語)兩種語言的教育,母語和外語都成為教學媒介和交流的工具、能在學生掌握母語的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掌握第二語言的能力,增加實用技能。雙語教學的特征在于通過良好的語言氛圍,為學生塑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得到語言能力的提升。特別是對于幼兒的雙語教學,應實行幼兒自然習得的原則,讓幼兒在濃厚的雙語氛圍中,感興趣的、積極主動的感受、理解語言。
二、兒童第二語言的習得
第二語言的獲得既可以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也可以在指導教授的背景下,可以通過習得和學習兩種途徑。在習得過程中兒童要運用內在的語言學習能力,不必專門的糾錯,通過用接觸語言的方式習得語言,無意識中掌握語言,從不自覺到自覺的一個過程。結合母語習得和第二語言學習的特點,首先要激發(fā)兒童學習英語的興趣,興趣是驅使人去行動的動機。兒童的注意力和情緒的積極性都是由興趣決定的。針對兒的教育活動,應當是生動、有意義和趣味的。因此教師要重視激發(fā)兒童對英語的興趣,善于抓住兒童的好奇心,能夠讓他們像自覺使用學習母語一樣,懷著想要知道相應的說法的情感來滿足自己的求知需求。
在學習過程中要努力創(chuàng)造和輕松、生動和有真實意境的環(huán)境,使兒童在自覺、主動的心理條件下積極學習。兒童英語學習是主要以語音為主的,是學習語音的關鍵期,因此要抓住時機在語音方面打下一個好的基礎。教師在傳授中應善于使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素并結合與兒童日常使用語相關的詞語、短句,在真實的場景之下反復使用,逐步讓兒童積累、辨別、模仿。教師是兒童主要的模仿對象,兒童在反復聽、經(jīng)常模仿的基礎上,才會逐漸形成一定的語音語感。因此對教師的語音和口語首先要有較高的要求,如果老師發(fā)音本身有問題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音的規(guī)范性。
兒童的母語掌握的較快更多的依賴的是語境,通過身邊的環(huán)境直接感知語音信息。因此老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語境,使幼兒在視覺、聽覺上始終受到大量語音信息的刺激,獲得語言的感受。
通過兒童對母語的學習,我們發(fā)現(xiàn)不論是哪種語言,兒童首先掌握的是發(fā)音、口語,感受語言的器官主要是耳朵,如果在讀寫之前通過口語掌握了音位體系和一些基本詞匯,今后系統(tǒng)的學習會相應的迅速的多,因此兒童外語教育教育內容要以發(fā)展幼兒的聽說能力為主,同時要符合兒童他們的具體生活環(huán)境場景。教授內容里面應主要和幼兒生活中所接觸的情景相關的詞語和句子,而兒童因認知能力有限不易理解的詞匯和句子就應盡量避開。和母語的掌握相似,教育內容要符合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語言的學習應該也經(jīng)歷由簡至繁、由易到難的過程。教授中的內容還要兼顧生活中的語言需要去排列,因為如此語言知識能夠得到較多的重復,語境也會反復出現(xiàn)。新學習的內容中最好要覆蓋之前學習的內容,使兒童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相關的新知識,同樣在新知識的基礎上鞏固原有的知識。整個教授過程中一定要以目標語言為主,避免過度的使用母語,這樣會影響兒童的整個完整語感。
篇4
【論文摘要】該文簡單地說明了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現(xiàn)狀以及他們英語水平較差的原因。提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是學生學好英語的途徑,并指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辦法。
一、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現(xiàn)狀
近幾年來,高職教育在我國各省、市取得了很快的發(fā)展。一所所高職院校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高職英語教學,作為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雖然有所發(fā)展,但無可避免地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英語教學模式還不是很規(guī)范,教材建設不完善等等。但最突出的問題可能就是教學效果不明顯,也就是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不高,英語語言應用能力不強。經(jīng)過多年對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狀況的調查,筆者發(fā)現(xiàn)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不高,絕大部分學生只具有中學英語的水平,而且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具體表現(xiàn)為英語成績比較差,詞匯量比較小,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匱乏,應用語言的能力很差。
二、激發(fā)高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必要性
為了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促進高職英語教學的發(fā)展。筆者在課后進行了大量的調查。據(jù)學生反映,他們英語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對于英語學習壓根就不感興趣,沒有學習的動機,盡管他們知道學好英語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有的同學甚至說:“如果不是學校紀律的約束,我是不會來上英語課的。”聽到這樣的話,筆者一方面感到有些許的失望,但同時,也可以看出高職學生英語水平差,并不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差,無藥可救。如果我們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那么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和高職英語教育的發(fā)展就有很大的空間和可能性。我們可以說激發(fā)高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是學生學好英語的途徑。
三、激發(fā)高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方法探討
1、從教學方式上看,教師應該積極應用現(xiàn)代多媒體等高科技設備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現(xiàn)在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具體的圖像、聲音、動畫的方式使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它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它繪聲繪色地體現(xiàn)了一節(jié)課的內容,學生當然喜歡聽、喜歡看。另外,多媒體教學的突出特點就是能幫助教師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這對于英語語言教學非常有用處。采用這種手段教學,學生會很容易進入狀態(tài),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中充分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的動機。學生感興趣之后,就會在這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中由易到難的慢慢地進行語言的應用和學習。
2、在教學內容方面,加強背景文化知識的學習,激發(fā)學習英語興趣
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初、高中英語的教學模式和考試制度的雙重作用下,在英語學習方面,對于英語語法知識的學習往往大于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豐富多彩的語言學習變成了枯燥的語法學習和詞匯的記憶學習,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一切功能和習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不能獨立于文化學習之外。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了解,也有助于學生提高文化素養(yǎng),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加強背景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節(jié)日、風俗等情況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在此,我們可以利用幻燈片、圖片、錄像帶、多媒體、小故事等方式,為學生輸入有關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社會風俗、交際禮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日等文化小知識,在教學中可以使用一定比例的國外出版社的原版教材,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激發(fā)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另外,在教學內容方面,我們還要注意,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專業(yè)特點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和內容,投其所好地進行教學活動。比如,對于體育專業(yè)的學生,在給他們講授英語課時,我們肯定要選擇與體育相關的英語材料,這樣他們會很感興趣。另外,現(xiàn)在的年輕人比較喜歡追星,我們在上課時,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專業(yè)討論與他們專業(yè)相關的明星,這樣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3、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體現(xiàn)自己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興趣
俗話說:“親其師而信其道”。當一個學生喜歡老師時,就會表現(xiàn)出一種向師力。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師的魅力吧!一位有魅力的老師會引起學生的關注,從而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英語教師當然也是如此。教師的魅力是包括好多方面的,比如:教師外在的形象魅力、教師的語言魅力以及教師的人格魅力。所以,教師在平時應該注意自己的形象。以大方而充滿活力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去觸動學生,以高尚的人格、師德去折服學生。這樣,學生才能佩服你,把你當成自己崇拜的偶像,喜歡老師,喜歡英語。同時,教師還應該有淵博的知識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不僅要有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系統(tǒng)的英語專業(yè)知識,還要有流暢地道的口語,同時還要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這樣的英語老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才能折服學生,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感興趣。
4、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際意識,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興趣
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意識,可以使語言學習很快在具體的社會活動中產生效應。學生會很快注意到自己的價值,增加自信,那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就會被調動起來。在此我們鼓勵學生多參加相關的涉外活動,比如“英語角”活動,“外語導游活動”以及相關的“英語翻譯”活動。這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的同時,真正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的含義,這樣也會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英語學習興趣的濃厚與否,會直接影響高職學生英語語言學習的效果。我們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盡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為高職英語教育的發(fā)展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們相信,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肯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孫桂濤:《高職院英語教學中的非智力因素與教學策略》載《江蘇經(jīng)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篇5
關鍵詞:高校 畢業(yè)論文 思維差異 負遷移
畢業(yè)論文撰寫是高校本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凡是申請學士學位的本科畢業(yè)生均需提交畢業(yè)論文。國家教委2000年頒發(fā)的《高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指出畢業(yè)論文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評估學業(yè)成績的一個重要方式。
Mohan&Lo認為,在語句層面上分析ESL/EFL的文章時會出現(xiàn)“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transfer)。起積極促進作用的影響為“正遷移”,起消極阻礙作用的影響為“負遷移”[1](P515)由于中西思維的差異,受漢語負遷移作用,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筆者通過多年對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美文學方向論文寫作的指導,發(fā)現(xiàn)論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有選題不夠新穎,過于集中;格式不夠規(guī)范;上下文邏輯聯(lián)系不緊密等。除此之外,本科生畢業(yè)論文中的語言是最大的問題。
按規(guī)定,英語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生要用英語進行畢業(yè)論文的寫作,但大部分的學生都擺脫不了漢語的思維模式和表達習慣,多處出現(xiàn)漢語式英語(Chinglish),致使論文讀起來漢語味道很濃,而非地道的英語,從而影響了準確意思的表達和讀者對論文的理解。
本文擬以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畢業(yè)生文學論文中出現(xiàn)的Chinglish為例,分析漢語負遷移現(xiàn)象表現(xiàn)的形式、存在的原因、及解決的對策。注:此論文為2006年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母語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現(xiàn)象探析”(2006―JKGHAZ―168)及“2006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高校英美文學精品課程全方位開放式教學模式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一、論文中漢語負遷移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
(一)詞匯方面的負遷移(1) NathanielHawthorne, a Calvinistwho felt shamefulabouthis ancestors’wrong doings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Christian’s view of“original sin”, believed that humankindwere born sinfu.l改:NathanielHawthorne, a Calvinistwho felt shameful a-bouthis ancestors’misdeeds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 Chris-tian’s view of“original sin”, believed that humankind wereborn sinfu.l(2) At the ending place of the nove,l there i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Nick and thewaiterGeorge.
改: At the end of nove,l there is a conversation betweenNick and thewaiterGeorge.
(3)In aword, the function thatO-Lan takes in the fami-ly can notbe replaced byWang Lung.
改: In a word, the role thatO-Lan plays in the familycan notbe replaced byWang Lung.
在英語詞匯學習中,學生容易受到母語的干擾,他們往往習慣從外語詞匯中尋找漢語思維所需詞匯的對應物,殊不知真正在概念意義上完全等同的對應物卻很少。以上例句均選自近兩年我系畢業(yè)生的論文,是具有代表性的“Ch-inglish”表達法。如句(1)中,學生想用“錯誤行為”一詞,受漢語影響,很自然地就用到了“wrong doing”,而這一漢語式的英語詞語,是在英語中找不到的,也是錯誤的,正確的表達法應為“misdeed”。在句(2)中,學生要表達的漢語意思是“結尾之處”,與漢語一一對應的英語詞就成了“ending place”,而在英語中,只用“end”一詞即可,漢語式的英語既顯得累贅又影響了表達。句(3)中的錯誤主要在于動詞搭配不當,學生在此想表達“所起的作用”這一含意,故而使用了“take the function”這一短語,而在英語里根本沒這種表達法,正確的詞組是“play the role”。因此,在詞匯教學時,首先要打破學生尋找中文對應詞的幻想,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字典,養(yǎng)成閱讀英文注釋的習慣。同時,一定要注重全面性,不能只局限于課本語境中出現(xiàn)的意義和用法,而是適量補充其它的常見用法和搭配,做到使學生在增加詞匯數(shù)量的同時,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全面地掌握詞匯的用法,從而排除漢語習慣的迷惑和影響,降低和避免負遷移的產生。
(二)句法方面的負遷移1.句子結構松散(4) The world is cold, indifferent, and essentially God-less andman was no longer free in any sense of theword.
改:Living in a cold, indifferent, and essentially godlessworld, man was no longer free in any sense of theworld.
(5) Men have lounged and crouched around their fires;they have been the companions of their dreams and meditati-ons.
改:Men have lounged and crouched around their fires,which have been the companions of their dreams and meditati-ons.Men have lounged and crouched around their fires―the companions of their dreams andmeditations.
由于英語和漢語分屬于印歐、漢藏兩個不同的語系,兩者在句子結構的表現(xiàn)形式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英語重形合,注重運用各種有形的聯(lián)結手段,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因而句子結構緊湊;而漢語重意合,各分句依靠內存的邏輯關系貫穿其中,句子結構較英語來說顯得比較松散。在論文寫作中,由于受漢語句式的影響,學生往往會忽略英語句式的特殊性,按漢語的意思直接表達出來,致使句子讀起來失去了英語的味道,甚至會導致歧義的產生。如句(4)中,學生用只用“and”來聯(lián)結前后兩個句子,雖然也無語法錯誤,可是句子讀起來很平淡,而且因為兩個并列句主語不一致,使句子處于松散狀態(tài)。如果把前面一句改成原因狀語從句,后面一句作主句,那么整個句子結構嚴謹,層次感強,符合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而句(5)則因為在句法上沒有表明邏輯聯(lián)系的連接詞而具有了歧義性,句中的“they”指代不明。如果使用定語從句對指代詞加以限定,或使用同謂語加以補充說明,那么這一句子的歧義性便得以消除。
2.句子結構不平衡(6) The cottagewas situated on a hillwhich had a splen-did view from everywindow.
改:On a hillwas situated the cottage, which had a splen-did view from everywindow.
(7) Thus James became probably the first of the modernpsychological analysts in the novel by emphasizing the innerawareness and inward movements of the characters in face ofoutsice occurrences rather than merely delineating their envi-ronment in any detail改:Thus James, by emphasizing the inner awareness andinward movements of the characters in face of outsice occur-rences rather than merely delineating their environment in anydetai,l became probably the first of the modern psychologicalanalysts in the nove.l英語中為了保持句子平衡,常采用主謂倒裝、賓語后置、狀語后置等及其它成分位置變換,而在漢語中只要表達流暢,意思完整就可以了。這種情況下的漢語負遷移致使學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以漢語句式為主,不考慮英語句子的平衡性,反而影響了表達的準確性。如句6如果按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方式是不會引起歧義的,可是英語句式也按漢語的順序,就讓人不明白定語從句到底修飾的是哪個先行詞,是cottage呢,還是hill呢?如果把句子倒裝一下,意思就很清楚了,而且也符合英語的表達方式。句7因為狀語過長,放在句尾顯得頭輕腳重,使句子失去平衡,如果把狀語前置,就可避免這一現(xiàn)象。
3.忽略英漢主語的差別英語常采用非生物作主語(失靈句),而漢語常以人稱作主語(有靈句)(8) He got the experience with the People and the coun-try, this furnished both the material and guiding sprit for hisepic, Leaves ofGrass, which is the first edition came out in1855.
改: This experience with the People and the country fur-nished both the material and the guiding spirit for his epic,Leaves ofGrass, the first edition ofwhich came out in 1855.
漢語中主語重人稱,一般采用“有靈句”。而英語恰恰相反,主語重物稱,采用非生物作主語。如句8中,如果主語用he,則顯得思維上有些混亂,結構不嚴密,而若改為用experience作主語,就儼然是地道的英語了。
又如以下句子,經(jīng)過主語改換后,去掉了漢語腔,顯得表達直接又準確(9) The rich is becoming richer and the poor is becomingpoorerwith the increasing industralization andmecnanization ofthe country.
改: Increas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mechanization of thecountry produced extremes ofwealth and poverty.
(10)“Modern America”emerged in the post-bellum.
改:The post-bellum witnessed the emergence of“Mod-ern America”.
二、消除論文中漢語負遷移作用的策略
篇6
在學校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演講是常常被用來作為輔助教學的方法,在英語教學中,更曾經(jīng)將學生們參加學校英語演講比賽的結果,計入學生的學期成績。當然,這種成績多半帶有激勵的成分,讓學生們提高對學校英語演講比賽的興趣。但是這種輔助教學的方法,由于有參加人數(shù)的限制,而且多數(shù)的學生因為自認為英語程度不夠好,而多半采取旁觀的態(tài)度。這種現(xiàn)象對英語演講教學的功效就會產生很大的限制。為了突破這種限制,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來思考。可以從電視的綜藝節(jié)目中發(fā)現(xiàn),很多節(jié)目中常常有演講的比賽。如果我們將這種比賽,移植到教室內的課堂上,用英語來呈現(xiàn),并把它視做分組討論的一種類型,讓英語演講的比賽時尚化。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讓同學們發(fā)揮無限的想象空間,而且也更可以貼近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創(chuàng)造出同學們對身邊人事物的幽默感。對那些英語程度較差的同學來說,也可降低他們對學習英語在心理上的障礙。基于此,我們從英語演講比賽及一般在教室里教學的兩個方面,來探討英語演講比賽在一般課堂教學的設計,以及兩者在英語教學上相互的利弊得失。
2英語演講比賽與英語教學的融合
2.1英語演講的疑惑解答當學生們遇到困難疑惑而提出問題的時候,這是最好的教育時機。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在比賽前排演的過程里,同學們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反復練習,這個階段也是同學們在這個活動中,學習成果最好的時候。因為參加比賽的同學,在這個階段里的學習熱忱,會比在教室里上課時,要好的很多。因為他們不但要背演講詞,還要注意在講臺上的抒情的動作。在許多次的排練里,我們從同學們的演講中發(fā)現(xiàn),他們已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在講臺上所說的每一句話的意義了。這和我們在課堂上針對課本中的句子反復的解說及中文翻譯,相對于同學們一知半解的反應情形,這兩者之間的差距相當大。在此,我們不再另辟章節(jié),來論述比賽時的相關細節(jié),因為從學校多次舉辦英語演講比賽的結果來看,如果站在英語教學的角度來看比賽,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比賽成績對學生學習英語的影響是巨大的。當同學們獲得很好的比賽成績時,所得到的鼓勵會提高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及意愿。2.2教學研討由于學校所舉辦的英語演講比賽活動,受限于參加的人數(shù),使得學校里大部分的同學,只能成為一位旁觀者。甚至有很多同學對學校舉辦的這種活動,因為沒有參與感而顯得漠不關心。如果我們能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而且必須參加這種活動,那么所有的同學,都有機會參與英語演講教學的活動,同學們可以借著參與這個活動,而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英語。當然英語演講教學的方式,不見得對每一位同學在學習英語上都會有很好的成效,所以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假設英語演講教學的方式,對學生學習英語是有幫助的,但是這個假設必須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同學們對參與這種活動是有興趣而且有意愿的。
2.3將英語演講導入課堂教學許多老師都有指導學生針對某些問題,教導學生用分組討論方式的教學經(jīng)驗。分組討論的目的是要學生經(jīng)由討論過程,對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分組討論的另外一個優(yōu)點是班上的每一位同學都必須參加這個活動,借著同學們相互討論的機會,同學們不但可以對問題更深入了解,更有機會多接觸英語,并將它實用化。這種全體同學參加的活動,所帶來的學習效果,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會比單純的參加學校的比賽活動要好得多。如果我們將分組討論改變?yōu)橐园嗉売⒄Z演講比賽,同學們經(jīng)由排練的過程,他們會對英語知識的運用,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提升英語讀寫的能力,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由于在一個班級里,同學們的英語程度會有不同的差異,在分組的過程中,指導老師適度的介入,是必須的條件,這樣可避免一些小組的同學因為整組同學英語程度的不夠好而采取消極的學習行為。
3結語
篇7
關鍵詞:英語文學 英語語言教學 課堂活動設計
教育界一直很重視選用英語原著進行英語語言教學。文藝著作是頗有價值的語言資料,因其能經(jīng)受時間考驗,揭示人性,并擺脫時間、空間限制把文化和歷史信息傳遞給讀者。本文分兩部分充分展現(xiàn)出英語語言教學中采用英語文學的意義。前部分通過評析國外資深語言學者的見解來分析文學和語言的關系,證明這種教學方式的益處和重要性,即有利于學生掌握正規(guī)的英語,豐富文化知識,并教育他們如何做人。后部分設置了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案,選用一首英文詩歌為例并設計出相應的課堂活動,從而例證該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一、在英語教學中使用英語原著的理論基礎
本文引用了三派學者的意見來闡述觀點,他們分別是:卡特和隆(Carter and Long),拉扎爾(Lazar),柯利和斯萊特(Collie and Slater)。他們一致認同該教學方法,并把語言教學環(huán)境下選用的英文原著歸類為三種模型:文化模型,語言模型和個人成長模型。可以作為模型的事物,必定具有可模仿的潛能。正是因為英語文學具有這三種模型功用,才能在英語語言教育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下面將依據(jù)這三種模型提供的理論基礎,來證明此教學方法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1.文化模型
文學可以作為英語教學的文化模型,因為它是作者智慧的結晶,最能代表某一文化。學生可以從中接觸到“一定歷史時期的普世價值觀”。卡特和隆主張把文學作為文化模型,能教會學生了解和鑒賞異于他們時代和社會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認識到文化賦予該文學的傳統(tǒng)遺產,如思想、感情和藝術形式(1991, p2)。拉扎爾認同該觀點,然而他也指出,把文學當作接觸目標文化的途徑有三個缺點。首先,文學是虛構的,不能純粹展現(xiàn)當時社會的原貌。第二,文學通常描繪的是上流社會文化,角色通常受過良好教育,因此有時會忽略通俗文化,很多學生對普通百姓的文化行為反而更感興趣。第三,學生容易受到滲透在英語文學里的帝國主義價值觀影響,不利于應對真實世界的人和事。因此,學生在接觸文學構造的社會、政治和歷史事件時,必須批判地認識文學里有失偏頗的描述和文化內容。同時,教師要仔細選擇跟學生實際生活有關聯(lián)、有積極意義的材料。(Lazar, 1993)盡管原著有弊端,但是它很大程度上展現(xiàn)了現(xiàn)實世界,為少有機會出國、想感受國外生活的學生打開了一扇觀察英語國家文化生活的窗口。
2.語言模型
文學自古被認為是學語言最好的原材料,拉扎爾提出三個理由:促進語言習得、發(fā)展語言知覺、發(fā)展理解能力。他認為學生能從文學作品里獲得很多新的語言知識,探索精湛的語言使用能力,發(fā)展詞匯歸因和解釋的能力。
在筆者看來,語言教學的第一目標便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然而,何種教學法才最能有效地通過英語文學幫助學生領會其中的語言和故事的來龍去脈,是中外學者不斷探索的課題。拉扎爾的方法是泛讀和收聽文學錄音資料。卡特和隆認為閱讀英語文學并融入上下文來理解故事內容是提高語言能力有價值的方法,然而如果文學作品只是用來教學生學習特定的幾個單詞、句式,則是誤解了“作品的語言性質”,導致學生機械地學習甚至失去學習動力,無法享受詩歌或故事帶來的樂趣。
為了豐富學生語言知識而教文學,有積極性也有消極性。通過在作品中接觸各種形式的寫作文體,學生可以了解不同句型、段落構成和功能(Collie and Slater 1987)。這有助于他們提高寫作技巧,也有助于中、高級學生了解語言范圍之廣。這種教學方法的消極性表現(xiàn)在,原著里有些詞匯和慣用語已經(jīng)過時,或表達不當,容易誤導學生(Lazar,1993)。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批判地學習,同時學會鑒賞語言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
3.個人成長模型
個人成長模型可以說是前面兩個模型的綜合。卡特和隆證實了教文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今后一生中都保持享受和熱愛文學的習慣。把文學作品作為個人成長模型來教授是有益、可實現(xiàn)的,因為學生可以從中學到如何欣賞評價復雜的文化要素,從而對本源社會和文化有更成熟的見解,更明白自己在所處生活環(huán)境中的個體身份。因此,如果學生能學會有效地閱讀文學,便能更好地發(fā)展個體,并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在選材方面便要慎重,必須選擇適合學生自由響應和參與、能激發(fā)文學熱情的材料。
從以上分析可得出,在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接觸文學原著有助于提高文化素養(yǎng),發(fā)展語言能力,激發(fā)學生想象力、批判能力和對情緒的感知,從而培養(yǎng)其塑造完整的人格。要實現(xiàn)這個目的,合適選材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選擇語言難度適中、與學生生活有關聯(lián)、可以激發(fā)學生進行跨文化對比的文學作品。
二、教學方案及其活動設計緣由
為了更清楚地論證在英語語言教育中應用英語文學的意義,本文設計了一套教學方案,即在英語泛讀課上教一首西奧多?羅特克(Theodore Roethke)作的詩――《我父親的華爾茲》(“My Papa’s Waltz”)。目標學生是本科大一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水平中等。選擇這首詩有三個原因:一是語言難度適中,篇幅較短,適合學生在一節(jié)課(45分鐘)理解詩歌并完成相應活動;二是詩歌脈絡清晰,通過舞蹈過程描述了一個小男孩對父親的感情;三是敘述事件逼真,易于讀者感同身受。顯然,這首作品的選擇滿足了原著選擇的要求,即易激發(fā)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回應作品,自由進行反思性思維。以下是詩歌原文:
My Papa’s Waltz
The whiskey on your breath
Could make a small boy dizzy;
But I hung on like death:
Such waltzing was not easy.
We romped until the pans
Slid from the kitchen shelf;
My mother’s countenance
Could not unfrown itself.
The hand that held my wrist
Was battered on one knuckle;
At every step you missed
My right ear scraped a buckle.
You beat time on my head
With a palm caked hard by dirt,
Then waltzed me off to bed
Still clinging to your shirt.
依據(jù)該詩歌設置了四項活動:
1.完型填空:教師先簡單介紹英詩文體的基本知識,如韻律、押韻和語調;接著學生獨自完成填空練習(原文劃線處為要求填空的單詞)。
2.段落釋義:教師選取第1、4段,要求學生用現(xiàn)代英語改寫。
3.詩歌音律:教師再次解釋英語傳統(tǒng)語音規(guī)律,把本詩的韻律與華爾茲舞曲作比較。播放一首華爾茲舞曲及本詩的錄音,要求學生齊讀本詩,請學生解釋該詩韻律創(chuàng)作的緣由。
4.個人反饋:教師播放截取自網(wǎng)上的一段錄像,關于一位老人對該詩的評價,然后要求學生寫下童年與父母的美好回憶,100詞左右。學生分組(3-4人/組)討論自己的童年經(jīng)歷,并與小男孩的經(jīng)歷相比較。
活動1、2目的是強化學生語言能力。完型填空擴展學生對詩體和格調的認識,釋義讓學生了解詩歌語言特點。教師介紹詩歌特點是本方案的首要任務,因此學生才有能力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困難。詩歌的文體通常偏離正常的語言標準,因此在語言課堂選擇詩歌能使學生接觸多樣的語言,擺脫“理想化語言規(guī)則”限制,掌握獲得不同交際目的的新方式(Leech, 1988)。有些教師擔心學生對英語的運用還不熟練,偏離正軌的詩歌語言會誤導他們。就這一點,拉扎爾提出,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人日常交流使用的語言也非教科書條條框框所規(guī)定的,他強調要讓學生正確識別詩歌句法的與眾不同,并跟正常的語言運用相比較。通過這種方法,學生才能有效認識這種特定文體的語言格式效果,從而透徹理解詩歌內涵。這兩項活動實現(xiàn)了使用文學作品作為語言模型,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擴大語言知識面的目的。
羅伯特?平斯基(Robert Pinsky)對詩歌作了很高評價,認為人類進化是“動物發(fā)展有韻律的語言作為代代相傳重要信息的方式”,而大聲朗讀詩歌能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詩歌,因為“詞語的自然聲響能讓人獲得感覺或理智的解脫”,找到與作者溝通的媒介。活動3使學生熟悉詩歌風格、節(jié)奏和韻律。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獨特的節(jié)奏和韻律使它獨具音樂性,便于記憶。正如標題所暗示,該詩的節(jié)奏像極了舞曲旋律,因此把該詩與華爾茲對比最能清楚展現(xiàn)它的音律。該活動使詩歌展現(xiàn)為一種可發(fā)現(xiàn)、可享受的事物,使學生更有興趣深入了解詩歌的形式、學習詩人運用的技巧和鑒別技巧的術語。
活動4是針對卡特和隆提出的原則“如果學生可以對故事感同身受,就能激發(fā)閱讀動機”(p19)而設計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把詩中情景與自己的經(jīng)歷、感受和想法聯(lián)系起來,甚至把思考范圍擴大至整個世界,批判地對比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從而豐富文化知識并促進人格成長。活動過程中,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表看法,參與小組討論。
三、結語
本文通過兩部分論證了英語文學應用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前部分通過引用國外資深語言學者的見解來說明采用原著的理由,對文藝作品三種模型(文化模型、語言模型、個人成長模型)的歸類進行闡述,指出文藝作品作為三種模型運用于語言課堂的好處和弊端,點明正確做法。后部分采用一首英文詩歌為例并相應設計出四項課堂活動,解釋該教學法的實際運用。總之,本文的材料和例子充分闡明了英語文學在英語語言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英語教師可針對學生特征謹慎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原著開展英語教學,這對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會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 Carter,R,and M. N. Long. Teaching Literature .London: Longman, 1991.
[2] Lazar,G.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篇8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更應懂得“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并非我們的母語,所以在很多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再加上很多教師也并非外籍華人,也沒有出國留過學。因此,自身在英語專業(yè)方面也不是那么精通,經(jīng)常在課堂中出現(xiàn)“中文式英語”,這種教學語言對學生學習英語是非常不利的。為了杜絕這種現(xiàn)象,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加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課下時多鉆研英語,在提高自身專業(yè)技能的同時也規(guī)范課堂用語,特別是英語口語教學方面,教師要多聽純正的英文發(fā)音,力求用地道的美式英語來貫穿課堂,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2.加強交流以溝通為前提
目前,很多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所影響,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殊不知這樣對學生學習英語是非常不利的。特別是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學生需要練習聽與說,如果師生經(jīng)常缺乏交流,那么將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如今,雖然有很多英語教師逐漸意識到課堂溝通與交流的重要性,但是卻不知該如何調節(jié)課堂氣氛,無論教師怎么與學生溝通,卻絲毫點燃不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如何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已成為當前教師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首先,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方法能夠有效使學生發(fā)揮課堂主體作用,并且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利用英語交流和表達的機會,在此期間教師需要扮演的是課堂的引導者,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討論,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引導其進行自行解決。其次,教師應該懂得如何運用教學語言活躍課堂氣氛,而不是每堂課都是一成不變的課堂用語,久而久之,學生很容易對英語課堂產生厭煩情緒。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很多教師在課堂中也無法對英語運用自如,在說英語的時候也只是在向學生教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們感到英語是非常無趣的。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愉悅輕松的課堂氣氛,在提高自身英語口語水平的基礎上,經(jīng)常在課堂中為學生展示出英語有趣的一面,如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唱一首英文歌,或流利地說出一段英語繞口令,使學生感受到英語口語是非常有趣的,并不是沉悶死板的,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具體的課堂中優(yōu)化教學語言
篇9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語言應用;意境
1 導言
漢語言文化是我國眾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漢民族文化、古代詩歌文化,以及世界華文文化等等。漢語言文學中語言的獨特用法,以及語言營造出來的意境,能夠將讀者充分的帶入到文章當中,這也就使得漢語言文學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學者的學習和研究,為了我國的語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這就需要我們繼續(xù)努力研究漢語言文學,更加深入的進行分析,分析漢語言文學中語言實際的應用方式,以及如何營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2 語言應用與意境分析的作用
2.1培養(yǎng)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如果不了解漢語言的應用方法和意境,就無法安心閱讀,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學作品中極盡深刻而優(yōu)美的語言。例如,在欣賞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簡單的語言樸素明朗卻又雋永清新,作者對世界充滿希望,充滿感恩,善良虔誠的祈禱,愿每一個人在塵世間都可以獲得幸福,而自己卻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僅僅依靠語言根本無法理解全詩的深刻內涵,必須深入體會詩歌描繪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現(xiàn)一幅美麗的畫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詩歌。所以在學習漢語言文學的過程中,文學鑒賞能力會逐漸得到提高,欣賞者的審美觀也會更加準確和健康。
2.2語言應用與意境分析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筆書寫能力
漢語言文學的目標不僅包括對語言的應用及意境的分析,也包括學生文字書寫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一定的文筆能力,才能更加的施展語言功底。因此,我們必須客觀看待漢語言文學在語言應用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畢竟,文字也是語言表達的一種形式,能口述,也能用筆來書寫,才是真正懂得語言應用的人,才是真正能夠領會語言意境的人。比如,如果將“沏茶”的過程用文章表達出來,并加以立意的提升,聯(lián)想到人經(jīng)歷風雨,人生才會更加精彩,必然會通過文字語言感染更多的人。
3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語言應用及意境分析方面的特點
3.1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具有主體的特定性
漢語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和造就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建設需要,具有較好語言、文學素養(yǎng)和應用能力的專門人才,學生樂于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習,可見漢語言文學的魅力所在。理所當然,語言的應用及意境的分析自然被得到重視,因為這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習的重中之重。
3.2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具有明確的目的性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通過其所涵蓋的內容增強學生的語言知識,從流程的與人交流溝通,進行理性的思維,對文學作品進行有效的鑒賞品讀。具備了這些綜合能力,學生對漢語言的應用及語境的拿捏會更加準確到位,從而使自身的語文能力得到較為明顯的增強。
4 提升語言應用與意境分析能力的策略
4.1增加必要的背誦內容
背誦是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最佳途徑,無論中國人學習外國語言還是外國人學習漢語,增加背誦量必然會提高語言的運用水平。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從古到今流傳下來很多經(jīng)典名篇,學生如果可以對這些經(jīng)典文學進行背誦,不僅可以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歷史,還能增加漢語言的理解和應用。最終,通過深刻記憶,學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經(jīng)據(jù)典,增加文章的亮點,提高文章的層次,使文章更具有靈性。
4.2掌握語言規(guī)律
由于我國的人口較多,地域分布廣泛,少數(shù)民族以及各個地方的方言都獨具特色,在眾多語言中,普通話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區(qū)都在使用普通話,因為由于不同地區(qū)的人對語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難分清卷舌,會不自覺的將一些讀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對于北方人來說也很不容易。在學習漢語言文學時,就是為了在實際應用語言的過程中,分析出語言的規(guī)律,正確的運用語言,進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一些語言規(guī)律。
4.3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斷創(chuàng)新
我國的詩文中,一般是通過一些詩句或是一些詞語來營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達的感情不同,就會采取不同的方法來營造意境,這往往是因人而異的。而已經(jīng)往往源于生活,是詩人通過日常的生活進行觀察,運用普通的事物來營造詩歌的氛圍,通過自己的感悟,來提升詩歌的美感,創(chuàng)造出一定的藝術境界。而營造意境,不僅能夠使詩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還會使詩歌中描繪的實物更加真實,甚至會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詩中所要表達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一般。
宋代大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描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過不同的角度對廬山進行了詳細的描寫與真切的刻畫,為讀者營造了一個全新的意境,這樣不僅是整首詩獨具特色,更加吸引讀者,同時還呈現(xiàn)出了很高的哲學道理,使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還能夠將詩歌中的道理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讀者在品讀詩文的同時,也會擁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漢語言文學就是這樣,能夠充分的運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jié),來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運用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素材來為文章營造意境,又能夠在營造意境的同時,實現(xiàn)突破,收獲驚喜。
5 結論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有其自身的特點,其在語言應用及意境分析方面有著方面嚴格的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當在老師的帶動下,發(fā)展主觀積極性,努力探求更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更加方便快捷的體會語言應用與意境分析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冰.關于漢語言文學的語言意境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5,02:144.
篇10
從外語實驗班創(chuàng)辦開始,即確定了辦學指導思想、原則和育人目標。一是確定了“兼融東西方文明,培育中華之精英”為辦學指導思想;二是制定了現(xiàn)代化教育原則:融發(fā)展共性于個性之中,融先進的教育于鮮明的特色之中,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素質的發(fā)展;英語教學,既是人際交往的一種語言,也是一種信息與文化載體,使之成為學生自動開啟世界文化寶庫的“金鑰匙”,并以外語實驗為手段,探索一條適合國情的英語教學新路子和現(xiàn)代化教育模式;三是明確實驗目標:“求真務實辦學,高瞻遠矚育人”的辦學宗旨、“全面兼具特色”的育人目標、“系統(tǒng)而富特色”的課程體系、“優(yōu)質高效”的教學活動、“強化結合分層”的科研興校體制。經(jīng)過積極籌建,新學期開學英語實驗班便正式開班。第一期招兩個學前班,堅持小班上課,每班30人,共60人。目前共有實驗班32個,七個年級,共有學生1200余人,有33名受過專業(yè)訓練的青年外語教師,外教3人。教師平均年齡23歲,大本8人,其余均為大專畢業(yè)。我們先后試用四套教材,有上海的《兒童英語》1~3冊,上海華東大學章兼中教授編的《直接拼音,英語入門》1、2冊,以及初中英語課本1~3冊。從本學期開始,又開始試用美國最新出版的“靈通少兒英語”1~4冊。準備在多版本試用的基礎上,自編一套從學前到小學乃至初中的教材。通過六年實驗,外語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有明顯提高。小學外語早起步不僅是可行,而且促進了教育整體改革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學前班雖然學習不到一年,但他們已掌握單詞300個、句型40個,初步接觸了數(shù)詞、代詞和介詞、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以及復數(shù)形式等簡單語法知識。通過學前一年學習,為外語系統(tǒng)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1~2年學習初中一、二冊英語,3~6年學習初中第三冊英語。首屆實驗班已學習七年(六年級),他們已掌握2000個單詞、800多種句型,以及一般現(xiàn)在時、一般將來時、一般過去時、現(xiàn)在過去進行時和現(xiàn)在完成時等語法知識。他們將于年末學完初中第三冊英語課本。由于學前班外語早起步,基礎打得好,所以實驗班學生及格率均100%,其中優(yōu)秀率即使中高年級也在90%以上。實驗班學生,不僅在外語,而且他們的知識面、思維的靈活性、表達能力都優(yōu)于普通班。參加全市英語競賽,獲獎人數(shù)占58.2%,一等獎占50%,全市第一名為我校學生(99.5分),參賽總平均分為89.57分,遠遠高于市獲獎率。
二、潛能早開發(fā),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發(fā)展
從實驗班創(chuàng)辦那一天起,我們就把眼睛緊緊地盯在外語學習質量、學生的素質上。外語早起步和潛能早開發(fā),歸根結底是人的素質發(fā)展。但怎樣使外語早起步、潛能早開發(fā),更科學,也就是說構建一個什么樣教育體制、課程結構、教學模式,才能適應學生素質的發(fā)展,這是我們實驗的基本課題。
(一)外語實驗,促進了現(xiàn)代化教育整體改革。外語實驗,為構建一個著眼于學生潛能的早開發(fā),有利于素質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教育模式,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因此,從創(chuàng)辦實驗班開始,就63英語教學確定了“三高一加強”的主思想: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加強改革力度。在創(chuàng)辦實驗班同時,經(jīng)過充分論證,進行了《小學英語早起步與現(xiàn)代化教育模式的實驗與研究》科研課題立項,并成為省科研項目。接著,以外語實驗為契機,加大改革力度,不斷擴大成果,進行了公辦民助的體制改革,建立“幼小銜接,中小銜接”的學制改革,以及在校長、教師和學生素質,教學設備現(xiàn)代化,課程結構現(xiàn)代化等諸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整體改革。我校的科研項目《教育面向現(xiàn)代化基礎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驗》列入省“九五”科研重點課題。同時,《教育面向現(xiàn)代化與學生素質研究》、《電化教育優(yōu)化課業(yè),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現(xiàn)代化課程結構改革實驗》等科研項目,都列入“九五”國家、省市重點課題,并批準為國家和省科研實驗校。1997和1998年又承擔了《面向21世紀中小學現(xiàn)代化教育模式實驗與研究》、《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國家兩項科研課題。改革成為以英語實驗為中心的現(xiàn)代化教育整體改革,開辟了廣闊發(fā)展前景。這樣,以外語實驗為中心的辦學體制、學制、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以及優(yōu)化校長、教師隊伍的現(xiàn)代化基礎教育模式已初具規(guī)模,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 上一篇:計量經(jīng)濟學論文
- 下一篇:駕駛員技師論文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英語教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