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干部個人剖析材料范文

時間:2023-03-19 14:06: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鎮干部個人剖析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鄉鎮干部個人剖析材料

篇1

1、公文處理迅速嚴謹,信息報送準確及時;

2、縣團委、關工委交代的任務能及時、認真的完成。完成了黃渠橋鎮實體化“大團委”的建設工作;

3、縣紀委、鎮紀委交代的工作能及時、認真的完成;

4、領導交給我的工作能夠及時、認真的完成。

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我對自己在工作和學習方面存在以下的問題:

1、業務水平不夠。沒有深刻意識到業務水平的高低對工作效率和質量起決定性作用,業務鉆研不夠,水平有待提高,必需要對業務鉆研,雖然自己完成本職工作,但為大局的工作做得較少,未有很好地為領導出謀劃策,有很多的工作都是想做又不敢做,缺乏果斷和膽量。

2、工作方法簡單。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把握工作的能力欠缺,導致出現有時窮于應付,工作成效不夠突出。只安于表面,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好就可以了,處理事情方法比較簡單,沒有創新精神,工作作風還不夠扎實,對問題不作深層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未注意到工作方法的改善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便捷。

在深入分析自身存在的問題后,我認識到個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決不是小事,也絕對不能忽視,我決心從以下方面進行整改:

1、切實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素質。正確處理工作和學習的關系,努力擺脫繁雜事務,擠出更多的時間學習政治理論、農村業務等方面的新知識,努力充實自己,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工作要求,適應本職工作的需要。

篇2

[關鍵詞]農村;政治文明;文化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07)11-0019-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政治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農村基層民主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基本建立,但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相對于城市和經濟較發達地區,我國農村政治文明建設還相對滯后,造成這種滯后有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原因,本文僅就制約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文化因素進行剖析。

一、新農村政治文明建設滯后的文化因素

農村政治文明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底層推動著整個中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目前我國農村政治文明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深層次因素不斷凸現。主要表現為我國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不高,現代政治生活健康運行發展必不可少的文化心理要素――民主意識的缺乏,我國傳統的政治文化與現代民主理念的摩擦和碰撞,致使民主體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缺乏等等。

(一)農民文化水平偏低,政治文化素養缺乏

公民的政治素質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條件,素質低下的公民是無法參與政治的。許多政治思想家都強調對公民進行素質教育,柏拉圖在所設想的理想國中就主張對公民進行素質教育,通過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道德,開發人的智慧,來適應民主生活的需要。在中國,孔子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宣揚“內圣外王”,實際上就是把提高個人素質看作是政治的根本和基礎,主張大力興辦教育,用統一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來教化民眾。目前我國農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學文化程度者占相當大的比重,這樣落后的教育水平和低下的村民文化素質,遠遠不能適應農村民主建設的需要。列寧指出:“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弱智者是沒有民主能力的,無知者的民主能力要大打折扣。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形式的農村基層民主要求農民具有相應的科學文化水平。在行使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權力時,村民要獨立思考、獨力判斷、獨立發表意見;要參與討論,提出建設性的批評與建議;要審查賬目、審核問題、閱讀討論材料,文盲是無法做到這些的。文化程度低的人往往目光短淺,思維狹隘,思考方法簡單,遇事蠻干,不講科學。由于缺乏科學文化知識,農民的民主意識淡薄,不能理解民主的意義和作用,也無法正確履行自己的民利。我國農民現階段較低的知識文化水平是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一個極其不利的因素。

(二)農民民主意識淡薄,文化心理不健全

民主意識是現代政治生活健康運行發展必不可少的文化心理要素之一。農民民主意識主要是指農民為主張民利、保護合法利益而提出的自己當家作主、管理國家、集體和公共事務的思想主張。農民的民主意識主要包括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法治意識、監督意識等,只有擁有良好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觀念,民主的發展才能平穩而有序,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才能走出形式化的沼澤。

然而目前我國農民的民主意識總體水平不高,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多數農民具有一定的民主傳統和習慣,但是這種農民式的民主傳統和習慣還不夠廣泛和普及,同時它與那種健全、高效的民主運作機制尚有很大差距。首先,農民作為民主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主要表現為農民在村級鄉級社會事務中的主人意識、平等意識、自主意識缺乏,依附觀念濃厚,農民群眾往往不把自己作為權利的主體,而是寄希望于“上級”、“領導”、“包青天”,廣大農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其次,農民對民主認識不清,公民基本權利意識淡薄。公民的基本權利意識是社會民主意識的重要表現之一。受歷史文化傳統影響,我國公民特別是農民的義務觀念濃厚,而權利意識淡薄。對其依法享有的權利及其價值認識不清,不能掌握有效行使與捍衛這些權利的方式。再者,宗族宗法觀念在農民頭腦中根深蒂固。由于農村舊習俗的廣泛存在,諸如家族制和家長制等封建制度束縛和壓抑著民主作為一種政治意志的發育、強化,相當多的農民對封建思想、宗族文化津津樂道,許多農民的心目中根本就沒有民主,他們可以犧牲自己的民利而屈服于家族權威。

(三)傳統政治文化的消極影響,制約著民主政治建設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就是一種順從性文化,中國的農民就是典型的臣民,權力崇拜、等級觀念、隸屬意識、清官思想、安于現狀、與世無爭等復雜的以小農意識為主體的政治意識和政治思想,嚴重地影響著農民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他們從不主動參與政治,不敢作自己的主人。這樣的文化傳統培育不了公民意識,因此缺乏與社會主義民主相適應的參與性農民,這是當前農村的基層民主建設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中國古代社會基本上是一個宗法社會,家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家族文化在中國農民心中的若隱若現、若即若離,給中國基層政治體制和民主政治建設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為宗法倫理調節的主要是人際關系,而鄉村民主政治屬于公共政治,它主要依靠國家的法律來調節,但由于村民生活在鄉村社區,他們在選擇政治行為時,難免受到宗法家族觀念的影響。如一些農民在民主選舉時選親而不選賢,甚至一些宗族力量利用宗法倫理和家族關系來擴大其影響,與建立在法律基礎上的正式組織分庭抗禮。

宗法家族文化價值標準是建立于血緣親疏的差異性之上的,與現代法律的普適性和平等性原則形成根本沖突。因此它對鄉鎮干部依法行政構成了嚴重的障礙,致使鄉鎮干部在依法行政和依情行政之間猶豫徘徊,法律因所施對象及與執法者關系的不同而被任意曲解,不同的關系采用不同的標準,普遍性的法律無法發揮統一性作用。濃厚的宗法家族文化使一些農民漠視法律的存在,以家法代替國法,無法形成健全的法律環境。

在許多農村基層干部當中,官本位的思想也主導著他們的行為模式,致使他們無法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為普通農民作出積極的榜樣。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國農村民主政治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農民文化水平和傳統政治文化的制約,因此,農村民主政治的發展需要一種區別于傳統社會的新型的文化土壤作為支撐和平臺。

二、構建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途徑

(一)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質,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鑒于農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農民政治素養不高,現階段發展基層民主,就要著力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和政治素質,增強公眾政治參與意識,發揮民主主體作用。當前和以后很長一個時期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方針落到實處。實施素質教育,著眼于提高人的綜合素質。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與不斷增加的教育消費極不相適應,政府應增加教育投入,降低教育費用,保證適齡兒童受教育的權利。二是要培養和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識。要切合農村實際,對村民進行適當的民主理論普及教育,培養與民主發展相適應的平等、公平、競爭等民主意識。同時,加強普法教育,使群眾學法、知法、懂法、守法,重點要教育基層干部依法辦事,杜絕行政違法的發生。三是普及政治科學知識,澄清人們對政治活動的誤解。要讓群眾體會到政治發展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政治教育尤為關鍵,任重而道遠。

(二)運用學校教育、大眾傳媒等傳播渠道,培養農民的民主意識

1.運用學校教育培養農民的公民意識

學校教育是一種正式教育,它是通過正規訓練以培養受教育者的社會綜合素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大致形成了由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農民成人教育三教并舉的教育體系,使鄉村教育有可能觸及到鄉村每一個潛在的和現實的勞動力。目前鄉村教育的主要目的除了使農民能夠識文斷字,從而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基本的勞動技能,培養農民的創業能力之外,就是培養農民的現代公民意識,這是農村人口在人的發展上的人格標志與政治前提,對于改善目前中國農村的政治現狀,激發農民的參政熱情,提高農民的參政能力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公民意識是政治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每一個公民的公民意識,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教育的宗旨。由于農村的特殊性,培養農民的公民意識,一直是我國目前鄉村教育的重點和難點。而公民人格的培養是公民教育與公民實踐的核心,對農民進行人格的教育和培養,不但有利于農民個體養成良好的性格和道德行為規范,而且有利于農民“作為權利、義務的主體資格(即法律人格)”的形成。而一旦具有了較為完善的公民人格,農民就有可能在中國的民主進程中發揮更加積極和健康的作用。

2.運用大眾傳媒,塑造農民的政治意識

大眾傳媒是指電視、廣播、報紙等現代傳媒方式。大眾傳播媒介對于保持農村政治穩定、營造濃郁的政治氛圍、塑造農民的政治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要加強對農村大眾傳播媒介的控制和引導。要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促進社會主義主導價值和主導文化在農村的傳播,影響農民的思想觀念,塑造農民的行為模式。比如電視、廣播、報刊等大眾傳媒按照黨和國家的政策,長期而系統地進行普法宣傳,給農民提供了大量的法律指導。而電視中的警匪片、偵探片又為農民認識和理解當代法治精神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使他們對法的看法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變化,傳統“人治”色彩的法律觀念正在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富有現代精神的法治意識。在大眾傳媒的熏陶下,農民的法治觀念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三)加強農村政治文化建設

關于民主化進程的研究表明:“民主化必須以努力創造一種民主文化為開端”。現代化的進程本身就包含著文化的現代化,政治文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其本身也必然處在一個現代化的過程中。但是,任何向著現代化的努力都無法徹底超越傳統的內核,文化總是繼承和發展,政治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過程中,首先應立足于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背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評和整合,再現并弘揚其具有現代生命力的根本精神。在此基礎之上,建構與現代民主理念相適應的新型農村社會主義政治文化。

首先,建構社會主義新型農村政治文化,要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經濟基礎。因為一個社會中公民的政治參與水平是隨著社會經濟地位的變化而變化的。受教育程度、收入及職業地位越高的人,他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就越高。貧困地區的農民更多關注的是自己物質生活的問題,而對于政治和精神層面的東西考慮相對較少。這勢必會影響農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力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健全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農村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發生全面的變化,使農村朝著有利于建設高度社會主義民主的方向發展,有利于為農村政治文化的發展和更新準備充分的經濟和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