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交流材料范文
時間:2023-04-06 18:23: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書交流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主要做法
學習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我們始終將學習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力求通過學習進一步強化理論武裝,始終做到“真學、真思、真議”。因地制宜,做到規定動作與自選動作的結合。在認真組織好規定篇目學習的基礎上,要求各單位與自身工作相結合,確定了政策法規、經濟知識、農業土地及__鎮建設相關方面的知識作為選學內容。在學習方式上,采取了個人自學、集中學習、專家培訓、交流研討、送學上門等多種形式,并輔以觀看先鋒在線、電教片、外出參觀、案例分析等方式,并創新開展了“____鎮建設規劃解讀”、領導干部警示教育等學習活動,提高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切實增強黨性修養。為了解決工學矛盾,促進工作,我們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與“大建設”工作緊密相結合,以學習實踐活動為強大動力,推進__又好又快發展。今年計劃實施的20多項重點工程項目,全鎮上下對照目標任務,強化責任,細化內容,倒排工期,狠抓序時,強力推進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切實做到“/,!/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
各黨支部針對農村黨員、離退休黨員、企業職工黨員等的不同特點,采取分類指導的學習形式,做到“一村一品”,應學盡學。如新民村以“葡萄合作社”為載體,將農業科技知識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南斗村以加快村級自來水管網建設作為學習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有力推動民生工程……
二、學習體會
__鎮的各項事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也存在著思想不夠解放,科學發展領悟不透,影響科學發展的矛盾和問題還比較突出。通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深深地體會到:
1、勇于解放思想,提升精神狀態
思想觀念上的差距是我們與先進地區的根本差距。只有不斷開拓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樹立科學發展的新觀念,才能不斷開創__經濟發展新局面。對“有所為有所不為”和“錯位發展”的理念片面理解,曲解了“不發展就是發展”的論斷,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理解不深刻,過多地注重政策限制了什么,而不是政策沒有限制什么,常說的是不行、不能辦,而不是怎么能行、能辦,敢于自為、善于自為、主動自為的事做少了。因此,我們要用科學發展的眼光,敢于見賢思齊,善于開動腦筋,破解難題,變夾縫發展的壓力為智慧發展的動力。
2、深刻剖析不足,激發發展動力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對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__的最大問題是發展不足,都市農業、鄉村旅游、新農村建設亟待提升,社會各項事業亟待進步,尤其是經濟建設亟待發展。客觀上是土地和規劃等相關因素制約__的發展,主觀上是學習不夠,努力不夠,壓力不夠,導致思路不廣、視野不寬、辦法不多。通過這次學習實踐活動的開展,我們敢于直面差距,不甘落后,敢于超越,提高發展的緊迫感。能辦的事情全力以赴,有希望辦的事情緊盯不放,多謀劃、多思考,絕不放棄,千方百計做強做優農業生態,破解__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難題,努力實現__鎮建設的突破,為全區“大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3、樹立責任意識,實現統籌兼顧
抓發展,要有一種敢負責、敢干事,敢抓敢管的意識。__作為“合肥市的大氧吧、__新區的后花園,合肥市民的大客廳”,這既是市、區對__的定位,也是__的重要使命。要從負責任的角度出發,做好“綠”文章,打造“都市農業”和“生態旅游”的品牌,加大生態環境的保護,營造更加優美的湖區都市田園風光。“大建設”已經輻射到__這塊熱土上,科學發展的著力點要放到研究解決“大建設、大發展、大穩定”的重大問題上來,放到研究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上來,多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一步一個腳印地把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
4、強化學習意識,謀求理性發展。
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要始終牢記發展是“第一要務”,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帶著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學習理論知識,再用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理論知識進行再加工,循環往復,才能不斷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要做到學以致用,將外地發展經驗與__實際相結合,千方百計,敢闖敢試,做到將激情作為與理性發展相結合,不盲目、不浮躁,依法行政、有序發展。不然越了位、踩了雷、碰了線,還稀里糊涂直喊冤。前車之鑒,后車之師,我們要學會吸取教訓,科學理性發展。
三、下一步建議
1、學習形式多樣多,多借鑒外埠科學發展的成功經驗;
2、領導干部多深入一線,檢查指導幫助基層科學發展;
篇2
一、 創設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于小學生的學習來說,具有強大的內驅力。只有當學生有興趣時,才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主動地參與學習。我作為一名教師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為了讓同學們愿意讀書,樂于讀書,在實踐中努力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營造讀書氛圍。
(1)開設讀書交流課。我確立每周五上一節讀書交流課,課上,可以交流讀書感受,可以探討寫作方法,也可以進行“好書我推薦活動”。還可以舉行有關讀書評比活動。借助課堂,借助同學,觸動學生的讀書欲望。(2)我鼓勵學生搜集讀書的名言警句。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由班長整理匯編成冊,并開展誦讀名言警句比賽,選擇一些名人名家有關讀書的名言作為標語,張貼教室。(3)講名人讀書的故事和方法。如魯迅強調博覽群書、列寧怎樣提高閱讀速度、李澤厚的泛覽與精讀和徐特立讀書由少到多等,他們就饒有興趣的到“書的海洋世界”中遨游,讓學生在名人效應中汲取知識。(4)結合教材查閱資料。針對教材實際,我有時安排在課前,讓學生以收集資料為目的,開展課外自主閱讀;有時則安排在課后,推薦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外書籍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拓展了教材,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
2、樹立讀書榜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教師應在學生心靈中激起求知欲望和點燃熱愛知識的火花。小學生模仿性、好勝心極強,這“欲望”和“火花”就是學習興趣與動機的激發。在讀書活動中,我仔細發現每個學生的變化,對于學生在閱讀當中哪怕是極小的微不足道的優點,我善于及時捕捉和搜取,不失時機地進行適當的“放大”表揚,這樣對學生本人是更上一層樓的激勵,又是對其他同學行為選擇的導向。
二、借助活動,培養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 皮亞杰認為:“兒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實活動,教育就不可能成功。” 事實上,也只有在活動中,才能使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需要,并將需要轉化為動機,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愿望,豐富語文學習的內涵;也只有經歷活動,才能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孩子的課外閱讀,也只有不斷地尋找一個個激活點,才能產生一次次新的激勵,形成一個個新的臺階。
1、重視學校的讀書活動。
我們把定期組織各項平實而豐富的活動作為孩子們課外閱讀的“激活點”,讓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歡悅,在活動中形成新的激勵。學校組織的每一次讀書活動,我都精心組織,做到“有計劃,重過程,講實效”,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調動同學們讀書的積極性,把“讀書”和“活動”結合起來,力求使每位學生在讀書活動中各有所得。活動的趣味性越強,同學們就越愿意讀書。同學們也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得到鍛煉,提高能力。
2、扎實做好班級讀書活動。
為了使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每學期開學首先寫出詳實的閱讀計劃,一周舉行一次讀書報告會或經驗交流會,進行優秀讀書筆記展覽,課外閱讀積極分子評比等活動。
篇3
為落實這一思想,我認為首先應從閱讀的數量入手。這包括兩方面要求:一是倡導學生擴大閱讀面,要求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展自己的閱讀面。以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二是為學生規定課外閱讀量。《語文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規定:小學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以后逐漸遞加。第二學段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于100萬字,《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倡讀整本書,并在附錄中提出了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
其次,還應明確向學生提出積累各種語言材料、加強背誦的要求。《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思維材料、情感材料,這些材料儲存于大腦,將成為學生終身的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應,極有利于學生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一、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閱讀實踐活動
要使孩子們保持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并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維持對某件事的熱情的時間很短,許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謂的“三分鐘熱情”。因此,豐富多彩而又具有實效性的組織形式會更利于幫助他們對課外閱讀實踐保持持久的興趣和注意力:
(一)幫助孩子們選擇適當的讀物
“適當”是指讀物在內容上要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與學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與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息息相通,讀物的表述水平略高于學生,語言在現實交際中具有廣泛實用性和較高的使用頻率,并為學生所喜愛。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都發現:孩子天生愛幻想,這就決定了他們愛讀帶有幻想的故事,如童話、科學幻想小說等;好奇是孩子們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歡讀一些探險和探秘的故事;孩子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喜歡讀一些具體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兒童詩反映了孩子們的世界,表現了孩子們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為孩子們所喜愛;千古傳誦的經典范文,一來文字精美,學生愛讀,二來所描寫或反映的是世間常景常物,人之常情常理,具有普遍性和廣泛的遷移性,應指導學生多讀;反映現實生活的時文在內容上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語言水平略高于學生,但為學生所理解所喜愛。這些讀物都符合“適當”的原則,應該盡量向孩子們推薦。
(二)保證組織形式既豐富多彩又富有成效
1、自讀自悟
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種組織形式。因其具有靈活方便、自主性強等特點,因此深受師生歡迎。但是若對這一方式把握不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導致孩子們對所閱讀的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讀而不思則罔”;如果對閱讀材料的選擇不當,還會對孩子們的課外閱讀活動產生誤導。因此,教師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自由的同時,也要對閱讀過程適時監控和正確引導。如為他們推薦適當的讀物,隨時隨地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閱讀情況,并及時組織相關的、有針對性的討論、辯論活動等。
2、組建課外閱讀小組,開展小組間的閱讀比賽
在課外閱讀的指導中,我還嘗試讓學生自己選擇閱讀伙伴并組建課外閱讀小組,自己命名并列在教室后面的板報上。每天的課外閱讀課時間,便在組長的帶領下開展閱讀和交流,并定時展開評比。如:每讀完一本書,便加一顆星;每背完十首古詩也加一顆星…這種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比賽,不僅引發了學生間的良性競爭,還利于孩子們互相鼓勵,維持對課外閱讀的長久興趣,使“讀好書、好讀書”在校內蔚然成風。
3、在擴散性閱讀中拓展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三圈相結合”的原則,即:課文為一圈,引申、延伸為一圈,課外閱讀為一圈,三圈呈同心圓,緊密結合,圍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主題開展擴散性閱讀,讓學生閱讀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擴散性閱讀中,學生的精神空間不斷擴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斷增強,與此相伴隨相統一的語言感知量、積累量也不斷增加,領悟力也不斷增強。
在實踐過程中,針對低、中、高段的學生特點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如:對于低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學習了生字“鯨”,便讓學生交流自已對鯨的了解,孩子們便主動到《十萬個為什么》、《動物世界》等書上去尋找相關的資料,甚至回憶起自已看過的電視片,要求他們認真閱讀以便講給別人聽;不求深度和廣度,以學生愿讀、愛讀并樂于表達為目的。
對于中段的孩子,則引導他們有目的地讀整篇的故事。同樣對“鯨”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就會要求他們主動收集盡可能多的資料,了解鯨的體形特點、生活習性等知識,并在課堂上交流,互相補充,以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
對高段的學生,除了圍繞主題收集資料,開展閱讀活動并交流外,還要引導學生對所閱讀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帶領他們通過質疑、辨論、爭論等形式,開展探究性閱讀和審美性、批判性閱讀。這種思維的交鋒不一定非要產生一個正確的答案,只要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出富有個性的獨特的見解,就應該得到教師的肯定和提倡,以幫助孩子形成“不唯書、不唯師”的思維品質。
4、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臺,鼓勵孩子多讀書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只有盡量為孩子提供展示他們的閱讀成果的舞臺,才能更好地鼓勵孩子多讀書。因此,我們開展了“課本劇表演”、“手抄小報比賽”、“古詩擂臺賽”、“詩歌朗誦賽”、“優秀讀書筆記展評”、“校園童話節”等活動,讓孩子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在活動中樹立自信,培養興趣。
二、保證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
為了讓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時間開展課外閱讀實踐活動,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倡“精講多讀”,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
2、所有年級均不準留書面家庭作業,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讀書、讀好書。
3、將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活動課時間定為“課外閱讀指導課”,專門用來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開展讀書會、討論會、演講會、辯論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以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4、為了保證學生課外閱讀材料的數量和質量,除了向實驗班級全面開放圖書室、網絡教室外,還倡導各班建立了“小圖書箱”,號召學生將自己的好書帶到學校與同學們交流,以實現“資源共享”。
篇4
1 創造積累的環境
教師要重視學生閱讀,有針對性、有目標地閱讀,產生閱讀動力,提高閱讀效果。教師要加大學生閱讀宣傳,例如介紹優秀文學家的例子,名人傳記,還可以引用優秀的成功人士的名人名言,讓學生充分全面地閱讀。通過多種角度的閱讀宣傳,提高學生閱讀積累的能力。此外,教師可以創設讀書的氛圍,開創“讀書角”,讓同學們進行班級書的漂流活動,實現資源共享。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到讀書的最佳境界,達到竭盡全力讀書,守住清貧讀書,熬夜追索讀書,并創設有利于閱讀的環境,實現閱讀心境的凈化和升華。
2 告別積累誤區
教師要教育學生親近優秀的文學作品,重視閱讀內容的選擇,塑造優秀的人格,發揮讀書的最佳效應。教師要引導學生讀高品味的書,爭做高品位的人。接近優秀的經典的高尚的書,從中獲取營養,吸收芳華;遠離書的危害,告別污濁的書,學會辨別,學會取舍。在信息社會中,教師要引導和教育學生成為信息的主人,學會篩選,學會精收。此外,教師還要教育學生注重閱讀的互補性,拓寬閱讀面,豐富營養,增加閱讀積累的種類和角度。
3 閱讀積累多元化
3.1 多元化的朗讀方式促進學生閱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初讀感受語言,再讀品味語言,三讀領悟內涵,四讀高效運用,讓課堂充滿朗朗的閱讀情味,讓閱讀給學生帶來學習語文的生命力和感受力。朗讀多了就會促進理解,教師要重視閱讀量的積累,實現質的飛躍。讀書很重要,不僅積累知識,習得語感,更重要的是閱讀還能教會我們駕御文字。通過誦讀感知文章,打開學習語言的窗口,增加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朗讀要重視理解的直覺性,敏銳地識別語言的內涵和情味好壞。學生通過反復閱讀能體味到知識與技能,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并激發出學習興趣。在朗讀的親切體會中,學生就能夠將內容和理解化為自己的東西。具體的朗讀方法有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兩人朗讀,男女朗讀,小組朗讀,表演朗讀等,通過速讀、快讀、慢讀、輕聲讀、高聲讀、競賽讀、接力讀的形式,能讀得更加有聲有色,有情有味,學生在朗讀中真切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提高了語文的感受力和領悟力。
3.2 粗讀瀏覽、精讀研究、快讀和慢讀共同進步。如果我們在閱讀中將精讀和慢讀結合起來,就能擷取豐碩的果實,實現閱讀能力的最優化提升。略讀是針對快速瀏覽信息而言的,是書目、標題、文章內容、有用信息的篩選,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篩選信息。精讀則是針對重要信息而言的,通過對精詞、好句、好段的揣摩,欣賞,實現語言精髓的有效汲取和提升。在略讀和精讀的交替中,學生可以增加閱讀的質量,提升閱讀的效率,提高閱讀的能力。
3.3 制作閱讀筆記,凝聚知識寶庫。閱讀講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讀書做筆記,會使閱讀效率得到提高。做筆記在閱讀積累中占據重要的位置,教師要教育學生制作好閱讀筆記,重視下面的制作方法:①摘評式筆記,在摘抄的過程中發表對人和事情的看法和觀點,講明理由,這樣能訓練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思維的能力。②剪貼式筆記,摘抄相對比較費時間,通過剪貼可以實現效率的提高,在剪貼過程中要分類別整理,例如祖國風情,歷史長河,科技博覽,動物世界,音樂無限,名人故事等。
4 科學分配閱讀時間,保障積累全面到位
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保證,讓學生在固定時間內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并能引發學生可持續性的學習。閱讀重在長期的積累,閱讀和積累都需要吸收和內化,通過閱讀活動將知識內化為能力,并作用于客觀實際生活中,形成語感,提升境界,吸收營養。為了促進閱讀多元化的積累方式的生成,教師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以下活動:
4.1 通過佳作交流展示,讓閱讀材料再選擇再體現。教師要追求合作學習的學習模式,通過交流合作讓學生選擇最好的學習方式,實現閱讀材料的交流與評比,選擇優秀的閱讀方式,不斷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實現閱讀成果的獲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篇5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09—0053—01
一、注意指導學生讀書與課前預習
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要自主完成語文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教師如何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施以科學有效的指導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說說課前預習,教師能讓學生養成“讀、劃、查、注、思、寫”的良好習慣,用默讀、朗讀、精讀、略讀等多種方式方法既讀課本內容,也讀課外書籍;使用不同的符號,劃出生字生詞,劃出精彩句段,劃出中心所在;對所劃生字詞和疑難問題通過查閱工具書和已有的相關信息資料,加以解決;把查到的答案和自己的理解感悟以標注、批注、評注的形式,注到課文或筆記本中去;能思考課文的思想內容、層次結構、表達方法以及課后練習題;能寫一寫自己嘗試所得,寫一寫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把自己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寫出來,帶入課堂和老師同學一起交流探究。
閱讀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預習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弄清生字詞的音、形、義,為理解課文內容掃清障礙。2.(記敘文)記敘的人物是誰?3.全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4.了解文章的記敘順序和段落層次的劃分。預習的過程體現了自主學習的最大自由,久而久之會形成終身受益的讀書習慣和讀書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了讀書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今天我們重新認識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堅信讀書是學習語文的第一要務。要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讀出文化品位、審美趣味、愛國情懷和時代精神。
二、注意引導學生注重積累與自主探究
語文教師都會認為語文學習的功力在于積累,同時難點也在積累。積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知識的積累,可以在語文課堂上,也可以在其他課堂上;可以在課內,也可以在課外。那么,作為教師,如何才能上好一節語文呢,我認為課堂上師生的交流,是學生積累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環節。課堂交流首先擴大了信息量,別人說的正是自己關心的問題,別人說的自己會覺得格外珍貴,彼此達到互補的目的;課堂交流還能啟迪別人的思路,別人的思路很容易讓你發現解決問題的角度,以致使自己豁然開朗。一個人獨到的見解可能打開很多人的眼界,因此,通過課堂交流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從別人的談話中捕捉最有價值的材料,發現尋找閃光的思想,用別人提供的材料線索把自己的獨立思考指向深入。經過課堂交流,學生在嘗試階段遇到的一部分問題隨之解決了,然后梳理學生尚未解決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也不急于回答,而是將問題反置于合作、探究之中,用集體的智慧得以解決問題。課堂探究的問題是學生嘗試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它反映了學生的一種自我需要。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參與是積極的、主動的。同時,問題比較集中,富有針對性,也化解了課堂提問的盲目性,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當然,教師在課堂上誘導、啟發、鼓勵學生讀書、記誦、練筆等語文積累的策略,應該是語文教師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工作。要讓學生懂得,積累是一個天長地久的功夫,積累的途徑就是讀書,如果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都愛讀書了,這樣的課堂,就是成功的課堂,這樣的教師將是成功的教師。
篇6
一、激發學生讀書興趣
激發學生參與讀書的興趣,是學生閱讀走向深層的前提。如果學生對整個讀書活動缺乏一定的興趣,參與活動只能停留在表層,特別是在升學考試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活動時間難以保障,必然會影響閱讀效果。因此,教師在開展讀書活動過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二、解決好書的問題
首先,與家長達成共識,開學初給所有的家長寫一封信,告訴他們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同時附上教育部推薦的一些中外書籍的目錄及自己向學生推薦的一些課外書籍的目錄,提倡學生及家長自由購書,有目的、有計劃分批購買當前要讀的書籍,豐富學生手中的書籍。其次,開展“走進圖書館”或“走進書店”的綜合性活動,鼓勵學生在圖書館或書店過“周末”。第三,與其他班級建立伙伴關系,互借書籍,實現圖書共享。這樣學生有了書源,讀書的內容在一段時間內也可以達成統一,便于讀書活動的深入開展。
三、解決好讀的問題
主要以“三課活動”的形式探究讀書方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首先,上好“名著導讀課”。每一周(或兩周)選取一部名著或其中一個章節進行賞讀,目的使學生正確、深入地把握名著的內涵,領會作者的精神實質。其次,上好“讀書方法指導課”。多數學生缺少閱讀文學作品的良好方法,讀書活動難有好的效果,教師選取作品作為實例,課堂上與學生共同探討讀書方法,明確讀什么、怎么讀、讀后做些什么事等,必要時進行示范,展示教師品讀的過程及讀后成果,規范學生正確閱讀課外書籍的方法。第三,上好“讀書活動展示課”。課堂上開展讀書會活動,每兩周安排一次,一個學期安排七次左右。教師事先制定計劃,確定讀書會活動時間和活動內容,讀書計劃表在學期初交給全班學生,讓學生明確本學期必讀的書有哪幾部及讀書會活動的具體時間等,便于學生提早借閱,在本學期讀書會開展之前,把相關書本讀完,并做好讀書會上要展示的內容、發言等準備工作,開展讀書會交流,暢談各自的讀書體會和感想,展示各自讀書積累和成果,分享他人的讀書樂趣和思想等。活動時形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多樣;教師可以組織全班集體活動,可以由學生組織分小組進行活動,也可以以興趣小組的形式單獨進行活動等。
四、延伸讀書內涵
學生開展讀書會后,組織小組內收集整理相關材料,把每個學生的讀后感、讀書會散記、交流時的精彩發言、讀書日記、摘抄等分小組摘錄下來編輯成手抄報,并對每一期的讀書會活動分小組打分(包括讀書會的組織、交流時的發言、手抄報的編輯等情況)。班內小組間進行評比,期末在班內或校內公開展示小組的活動成果及評比結果。此外還可以在班級內結合讀書的實際情況開展朗讀賽。展示讀書日記、編演作品劇等活動。這樣,學生的課外閱讀的效果不僅僅在于讀書過程中的體驗、感受和成果之中,還在互相交流過程中的所得到的收獲之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呈現出深層化。
五、跟蹤讀書活動的過程
篇7
關鍵詞:語文閱讀;創設環境;科學安排;鼓勵博覽;展評交流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0-242-01
作為一名高年級的小學語文教師,我深知一個孩子在接受教育時閱讀書籍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會對他今后的繼續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在如何開展課外閱讀方面,我們做了以下幾點有益的探索:
一、創設環境,指導閱讀。
要保證課外閱讀的順利開展,必須得到各方面的積極配合,除了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語文教師的認真指導外,還必須有學生家長的積極配合。學校圖書室不僅是供應圖書的地方,也是學校的文化中心,是有效的開展課外閱讀的物質基礎。圖書室應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科教學需要,提供優質、充足的圖書,經常利用集會或學校“紅領巾”廣播室向學生推薦、介紹圖書,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提供良好的讀書環境,閱覽室應經常保持整潔、寧靜,洋溢著書香,吸引學生前去采集知識的花蜜。
班級設立圖書角。在我校的小學高年級,差不多每個班都有一個簡易的圖書柜或圖書桌。鼓勵學生踴躍將自己讀過的好書捐獻給圖書角,并向同學推介自己的圖書以及讀書后的心得。
二、科學安排,穩步進行。
課外閱讀的意義、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關鍵是要在正常的教學中給它一席之地。在每一個學期的開學初,學校教導處在制定《教導計劃》時就明確地提出了課外閱讀的三個保證:即圖書保證、指導保證、時間保證。
可以設想: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一個小學生平均每學期如能認真地讀好和教材緊密相關的《綜合閱讀》以及教師推薦的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那么,在整個小學階段就能讀30――50本書。如果再加上學生養成了每天讀書的良好習慣,從各類報刊上吸取營養,這將對學生語文知識的充實、拓展,以及寫作水平的提高,理想、道德、情操的培養,產生多么深遠的影響。
三、推薦好書,鼓勵博覽。
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明的信》中曾對顏黎明說關于讀書的方法:“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的意思就是要大家多讀書,讀好書,做到博覽群書。因此,教師向學生推薦的課外讀物,應是思想性、文學性、知識性相互兼顧的,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思想狀況、教學需要和語文素養,兼顧勞逸結合的原則,合理安排其讀書活動。
從以前的《教學大綱》到現行的《課程標準》,都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分為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兩大類。對于必讀書目,語文教師充分利用課程表中安排的閱讀時間,給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對于選讀書目,語文教師則向學生提出要求,定期進行檢查,以保證讀書效果。在向學生推薦圖書的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還定期舉辦閱讀交流會,讓每一位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向同學推介自己喜歡的圖書。
四、展評交流,提高水平。
1、展評讀書筆記。為了養成學生踏實認真的讀書習慣,鞏固課外閱讀效果,我們嚴格遵循楊再隨教授所說的“凡讀書,必動筆”的原則。要求學生在讀書時,理清思路,進行圈、點、評、畫、勾、勒,摘抄妙詞佳句、精彩片段,評點圖書內容,要求學生帶著提出某些新見解的目的去發現以前未曾有過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產生創造性結論的閱讀,從而發現新的意義,受到新的啟示,產生新的見解,得出更完備、更精細、更有說服力的結論,更要求每學期學生寫讀書筆記3――5篇,學期結束時,再由學校圖書管理員收集并整理裝訂成冊。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我校在每學期都能將學生的讀書筆記裝訂成厚厚的兩大本。
寫讀書筆記的要求,我們要不拘一格,可以摘抄佳詞妙句,也可以摘抄精彩片斷;可以寫出讀后感,也可以評點圖書內容。例如閱讀記敘文、說明文時,我們要求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摘抄佳詞妙句和精彩片斷,為作文積累材料;閱讀名言、警句時,要求學生摘錄、評注,以陶冶其情操;閱讀文藝作品時,要求學生能說出人物性格、品質;能從某一方面評點人物,鍛煉其分析能力等。總之,讀書筆記形式要多樣,切不可一刀切。對于好的讀書筆記,我們還通過學校“紅領巾”廣播室進行廣播,讓同學們都來欣賞小作者的讀書心得。
篇8
我在班級通過下發閱讀倡議書,明確讀書帶給我們的益處,邀請家長參與兒童課外閱讀活動。在動員會上,我把搜集的關于親子閱讀的一些相關資料,做成PPT,播放給家長看。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一起分享其中樂趣;一起交流,能催生孩子的讀書熱情。
二、 呵護閱讀天性
兒童的思維趨于形象、直觀,他們更樂于閱讀一些生動的、形象的、符合兒童思維的書籍。因此,作為教師和家長必須了解兒童對于閱讀的心理需求,順其天性,在指導時做到方法科學、指導有效,這樣才能讓他們喜愛閱讀。
三、 追尋閱讀“綠洲”
1. 創設肅靜時刻,給兒童一片閱讀的天地。教師和家長要在班級和家庭中創設安靜的讀書氛圍,肅靜時刻不僅使兒童們養成了自覺遵守紀律、自我控制的習慣,還使他們養成自覺讀書、學習的習慣。
2. 結合實際情況,推薦優秀少兒讀物。我們可以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讀物,我校處于農村和城鎮之間,學生對于農村的生活更了解一些,所以我結合這一實際情況介紹一些描寫農村孩子生活的書籍,如:《青銅葵花》《野風車》《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這些故事更能吸引學生去閱讀。
每個學生的內心都有著童話夢想,對于童話故事每個學生都是很感興趣的,我就推薦了:《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木偶奇遇記》《小樹葉童話》 ……這些書中的故事要么短小有趣,要么想象奇特,要么情節曲折,要么充滿知識性,它們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扇未知、智慧的窗戶。
3. 讓心平等交流,成為兒童的讀書伙伴。兒童閱讀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疑難,這些疑難可能會導致閱讀效率的低下與閱讀興趣的消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交流是最佳的釋疑。建議教師和家長可以和他們同讀一本書,然后就自己的感受或某一個問題進行交流,各自說說自己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認真傾聽兒童的聲音,充分肯定兒童的想法,并表現出對他的發現的贊賞。這樣不僅能讓兒童感受到尊重和平等,而且能激發兒童的想象力,促進他們的情感發育,更重要的可以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從而使兒童自覺自愿地想去讀書。
4. 持之以恒,讓兒童養成閱讀的習慣。兒童好習慣養成需要教師和家長協調一致,做到:
(1) 時間定量化。我為了幫助學生養成堅持每晚讀書的習慣,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在布置課外作業方面和任課老師協調好,家庭作業要適量;二是要求學生放學能夠及時完成作業,每晚都能有15~30分鐘時間靜靜地讀課外書,養成每晚讀書的習慣;三是前期做好家長的工作,特別是學生閱讀的初期,家長要陪同孩子一起閱讀。雙休日時間可以閱讀1~2個小時。
(2) 方法技巧化。養成開口誦讀的習慣。“誦讀”本身也是語言實踐,每天用15分鐘、半小時讀讀精彩的文章或片段,能培養兒童良好的語言感知和領悟能力。在誦讀基礎上熟記背誦一些經典的語言材料,更是受益終身。
培養讀書動筆的習慣。幫助兒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讀書時可在讀物上圈點、勾畫、批注,讀書后可摘抄好詞佳句,可記錄讀書卡片,可寫讀書筆記或讀后感,把從讀物中吸收的營養,通過落實在紙面上而加以強化。
(3) 反饋的多元化。學生的閱讀只有通過一定的反饋才能更加激發他們閱讀的熱情,也讓家長看到他們辛勤付出后的收獲,我在具體工作中設計了一張簡單的讀書卡如下表:
篇9
因此,讓學生從小養成積累材料的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葉圣陶所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多渠道地積累呢?
一、在觀察中積累
作文的素材,主要來自平時對生活的觀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的周圍每時每刻都會有許許多多的事情發生,只要做一個有心人,注意觀察,隨時隨地都會捕捉到作文素材。如上課時教師的眼神,課間同學之間的玩笑,出門時母親的反復叮嚀,回家時父母的關懷,做作業時桌上的一杯熱牛奶,還有春天的小草、夏天的烈日、秋天的樹葉、冬天的雪花……這些都是學生很熟悉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許多優秀的作家就是因為細心觀察了這些我們熟視無睹的小事,從而創作出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作品。一個學生作文寫得好,他肯定是一個善于觀察、會觀察的有心人。
二、在大量閱讀中積累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新課標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做了明確的規定,只有達到了量的要求,才能帶來質的飛躍。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學生不僅能拓寬閱讀視野,還能增加知識積累,無論是對閱讀還是對寫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法國有位小說家叫儒勒?凡爾納,他一生光科幻小說就寫了104部。有人給凡爾納算過一筆賬:從35歲開始創作到去世,他平均每年要寫三部書。究竟是什么使凡爾納有如此豐富的創作靈感呢?有位記者去采訪時,凡爾納說:“因為我有一個‘寫作公司’。”他把滿腹疑云的記者領進自己的工作室。只見里面擺放著許多大柜子,所有的柜子里面都分門別類地放滿了卡片,在每張卡片上都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從書報上摘錄下來的科學技術資料。記者算了一下,僅一個柜子就有大約兩萬張卡片。凡爾納正是依靠大量閱讀獲得了取之不竭的知識,才取得了如此豐富的創作成果。因此,為了鼓勵學生閱讀,每學期筆者都會根據教學大綱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讓學生制定閱讀計劃。筆者還專門選了讀書小組長,定期統計本班學生的讀書情況,學期末評出讀書小標兵。筆者還利用開家長會的有利時機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在家督促學生讀書,并把讀書的成績算作期中和期末成績的一部分。另外,不定期在班里搞讀書交流會,讓好書和好的讀書方法在學生之間交流,做到相互促進。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合作,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有了大幅提高,知識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
三、在背誦中積累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語、歇后語等,要在閱讀欣賞之后,要求學生反復吟誦,達到熟練背誦的目的。通過課內外的背誦,學生積累的多了,語言功底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深厚。
四、在練筆中積累
學生通過觀察、閱讀、背誦把從各種途徑得到的材料都積累起來,但使用時不僅要再現、梳理、選擇,還得考慮材料的文字表達,這就需要勤練筆。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積累材料的指導過程中,還要給予練筆指導,并把練筆也當成材料積累的重要途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筆者每周都讓學生寫周記,經常讓學生做讀書筆記,對有特色的文章讓學生寫讀后感,寫完之后在班上交流講評。通過反復地寫,多角度地評,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認識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五、通過網絡積累
俗話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過去靠的是什么?當然是讀書!我們現在有比古代更加豐富先進的傳媒手段――網絡,它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拓寬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信息空間,為我們打開了觀察世界、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
六、視聽積累
篇10
關鍵詞:讀書興趣;讀書氛圍;閱讀能力
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知識面有限、閱讀能力得不到提高,責任除了學生自身,老師的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更占據到很大的比例。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很多老師只是憑借自己知道的給予學生很多講解但不關注學生是否都能接受;只是讓學生加大課外閱讀但并不落實閱讀效果;只注重學生的閱讀數量但是不關心閱讀質量。這種做法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沒有顯著的效果,相反會讓很多學生盲目,并且逐漸失去閱讀興趣。為此我進行了很深刻的自我反省,最終得出三方面原因:(1)學生的閱讀時間。應試教育現象較為嚴重,大多時間用來做一些“應試”的題,久而久之,學生讀書的興趣就淡化了。(2)學生的閱讀材料有限。農村學校圖書存量有限,再加上農村學生自買書籍有限,造成了課外閱讀的局限性客觀因素。(3)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環境。
針對以上情況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與大家共勉。
一、著重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學生對閱讀教學產生興趣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前提。只要學生產生了興趣,就會用心學習,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故事講解的形式,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相關問題,當講到精彩和激動人心的時候,我們可以吊足學生的胃口,讓學生課外閱讀原文以便下次探討。另外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偶像心理,向學生介紹一些明星,如體育明星、歌星、演員等,告訴他們這些名人取得的成就無不是靠自己的勤奮學習和刻苦努力得來的。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二、規劃出更多的時間用于閱讀
應試教育條件下,很多學生包括老師都認為做題越多,熟能生巧從而使學習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其實不然,閱讀教學中學習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都是靠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精讀書“讀”出來的。只有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書中,與作品進行心靈對話,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有顯著的提高。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即使從教于偏僻鄉村,仍然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文學是一條清甜溪流,是滋潤學生心田,啟迪學生心智,完善學生人生的一種媒介。所以,我們要規劃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用來多讀書、讀好書,讀對自己有用的書。
三、豐富閱讀材料,擴展閱讀范圍
大多數學校中農村學生畢竟占據多數,由于入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而很多閱讀書籍的價格相當昂貴,加上學生的購買能力有限,就導致很多學生的課外閱讀材料變得很少甚至沒有。針對這種閱讀材料欠缺的問題,我們可以讓一些有優越條件的學生貢獻出自己的閱讀材料,班集體互相之間借閱,同時讓學生對自己讀過的材料或書籍,做好閱讀筆記,摘選優良詞句,寫出閱讀心得等方法來鞏固自己的閱讀知識。期間,老師可以傳授更多的閱讀方法,讓學生積累一些作文素材,開展閱讀交流,豐富學生的閱讀情感,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自覺閱讀習慣。
四、營造更好的讀書氛圍
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讓學生擁有一種自由、愜意的讀書情境。“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平時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大量課外閱讀提供充足的時間。良好的讀書氛圍是教學閱讀的必要條件。對于老師來說,我們可以對學生的閱讀給予一定的指導,對學生的閱讀材料給出自己的建議,用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使學生的閱讀更有效;也可以讓學生互相之間交換閱讀書籍,開展閱讀交流會以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將課內外閱讀相結合,通過閱讀共性問題交流各自的心得體會,從而讓班級的良好讀書氛圍為學生創造自由、和諧、輕松、愜意的讀書環境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