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生態綠化交流材料范文
時間:2023-03-17 09:25: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鎮生態綠化交流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森林增長指標測算流程;數據分析;數據處理;動態分析
中圖分類號 S7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0-0150-03
森林增長指標是衡量森林資源資產的重要指標,指標變化能真實反映當地森林資源的動態。仙居縣作為浙江省12個森林增長指標年度考核評價工作試點縣之一,為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林業改革發展全面推進“森林浙江”建設的意見》要求,仙居縣以2009年為存檔數據基礎年,經過6個多月的工作,完成連續3年的森林資源動態更新,獲得當前年(2012年)森林資源數據庫。現對工作中碰到的一些問題及處理方法進行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1 工作流程
1.1 準備階段
1.1.1 組織專業隊伍。資源監測中心為業務科室,共有8人分成4組,將全縣22個鄉鎮(街道)(下稱鄉鎮)分成4片,每組2人分片負責,進行技術指導、質量檢查、材料驗收。林業站抽調1~2名技術人員,由站長負責,對該鄉鎮變更的小(細)班(下稱小班)進行登記,并適時地進行外業補充調查。
1.1.2 技術資料和儀器工具。①技術資料:復印山林現狀圖1套,為鄉鎮的工作底圖;準備小班卡,打印變更小班登記表格;重點生態公益林增劃資料;3年內每年營造林完成面積、森林采伐、森林災害、林地征占用、重大林政事件、林地面積增減情況統計資料。②儀器工具:羅盤儀、測高儀、計算器、皮尺、工作包、地形圖筒、講義夾、檔案袋、鉛筆盒、HB鉛筆、紅色鉛筆、三色(紅、藍、綠)油性筆、刀片、創口貼、手套、汽車等。
1.1.3 技術培訓階段。由參加省森林面積、蓄積雙增指標考核學習的資源監測中心主任,對鄉鎮林業站長和技術人員集中授課。明確時間要求和工作步驟,統一調查方法與技術標準,講解表格填寫及疑難問題的現場解答。
1.2 外業補充調查和檢查驗收階段
林業站開展外業補充調查和變化小班內業登記。對該鄉鎮自存檔數據基礎年至當年,按年度對各類變化的小班進行實地核查并完成變更登記。
各督導組做好技術指導與質量檢查驗收。對小班登記錯誤的及時更改,不規范的及時調整,不完整的及時補充。對碰到的實際問題及時解答,對疑難的問題及時反饋、討論、請示、統一。對上交的材料按技術要求嚴格審核,不足的退回修改,確保驗收質量。
1.3 數據匯總、錄入階段
已驗收的變更小班數據,按年度錄入電腦系統模塊,逐年更新,更新過程中對不合理的數據進行求證、分析、修正,最終獲得當前年森林資源數據庫。
1.4 成果上報階段
系統自動更新模塊對3年的錄入數據進行逐年更新,得到當前與存檔數據基礎年的一個比對數據組,并填入成果匯總表格,根據成果值結合指標評分要求,完成自評報告,提交編制成果。包括:①林業基本統計數據:營造林完成面積、森林采伐、森林災害、林地征占用、重大林政事件、林地面積增減情況統計表。②森林資源檔案更新結果統計表:土地面積統計表1、2,各類森林、林地面積蓄積統計表,喬木林面積蓄積按齡組統計表。③森林增長指標測算統計表:森林面積、林地面積和森林蓄積年度動態表。④自評報告和《浙江省森林增長指標年度考核評價結果表》。
2 影響測算的因素及處理
2.1 影響測算的因素
2.1.1 數據因素。2008年森林資源普查及2009年補充調查形成的森林資源數據庫為存檔基礎數據,2010年以來3年的森林經營活動、人為破壞及自然災害等引起的小班變化為數據源。具體影響因素有:①首次開展且跨度3年,上交資料不完整,記載內容與測算表格填寫內容不匹配,如:森防病蟲害,只有匯總數據,沒有按鄉鎮分年度的各項數據;林業總站營造林,每年的統計表格格式、欄目內容及名稱各不相同,上報數據少于實際完成;村莊、四旁綠化,綠化辦統計的數據與各鄉鎮上報的不盡一致。②2010、2011年林業站作業山塊未落實到小班,因部分原始材料缺失,在補充調查時的時間和精力不能保證到位,具體分解到各個細班進行變更登記,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受影響。③片林、林帶及樹帶概念混淆,記載不準。④按年度落實到細班,但未做到在工作底圖上著色。⑤未成造及灌木已轉化成喬木林的未及時更新。⑥遺留的小班調查錯誤的記載,未及時進行統計和更改。
2.1.2 技術因素。①未進行系統培訓,業務科室1名技術人員參加省里培訓,粗略地傳達精神及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即開展工作。②該工作首次開展,具體操作細節和技術處理較生疏,在不斷摸索和總結。③涉及林業所有工作,各相關科室提交的材料質量有差異。④統計跨度大,時間緊,材料不完整。⑤力量不平衡,大部分林業站確保人員精力到位,且工作經驗豐富,個別林業站不能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⑥系統錄入及數據更新、合并由科室1名電腦熟練人員操作,省里未派人現場指導,進度受一定影響。
2.1.3 保障因素。林業站是數據更新調查的主體,確保其精力到位,是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的重要保證。原定2012年12月底上交調查資料,因涉及面廣、內容生疏、年關工作多、精力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整體工作滯后。相關業務科室,資料不完整,檔案不專人,收集較麻煩。無資金保障,工作難以開展。
2.2 處理
2.2.1 技術處理。對收集的材料按鄉鎮分年度進行分類,分組檢查、驗收,疑難問題集中討論,確定統一的處理規范,包括:需調整的小班,要按年份、分鄉鎮以村為單位記載清楚,小班因子變更,要落實到細班;跨小班作業,要分別記載各個細班變化后的當前狀態;細班變化達到一定面積(用材林1.0 hm2,經濟林0.4 hm2),應在工作底圖上勾出作業范圍,紅、綠、藍三色油性分別代表不同年份;存檔數據基礎年未成造、其他灌木林地、撩荒地、坡耕地進行系統篩選,發給鄉鎮核對,對細班因子發生變化的,在變化年份的表格上做好登記;片林、林帶林網、樹帶、散生木的登記都歸入村901小班,其中片林、林帶林網統計在林業用中,地類為喬木林或未成造,面積為各塊面積之和,樹帶、散生木統計在非林地中的四旁占地,散生樹只記株數;對小班調查記載錯誤的(如:小班卡及林相圖標注為生態林,實際是用材林,或原調查樹種錯誤等),及時核實并修改。
2.2.2 系統處理。把技術處理后得到的完整、真實、全面、準確的調查數據分年度錄入系統生長模型,錄入1年,按省里指定的符合當地實際的生長模型參數,對縣森林資源數據庫逐年更新。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提供生長模型系統,負責新增生態公益林小班批量更新及技術指導。獲得當前年森林資源數據庫與存檔數據基礎年進行比對,以反映資源動態變化。
3 森林增長情況分析評價
存檔數據基礎年至當前年指標變化情況:森林覆蓋率由77.85%增到77.91 %,凈增0.06個百分點;林地面積由164 580.4 hm2增加到165 030.7 hm2,凈增450.3 hm2;森林面積由156 735.3 hm2增加到156 850.9 hm2,凈增115.6 hm2;森林蓄積量由5 858 152 m3增加到6 578 285 m3,凈增720 133 m3;林地生產力由40.665 m3/hm2提高到45.645 m3/hm2。
3.1 結果分析
3.1.1 林地面積保有量增加。林地面積凈增加450.3 hm2,其中森林面積(指有林地和特灌林)增加115.6 hm2,其他類林地面積增加334.7 hm2。表現在:平原綠化、村莊綠化、通道綠化、河道綠化、城區綠化等使林地面積增加728.9 hm2,林地征占用及其他使林地面積減少278.6 hm2。
3.1.2 森林面積和蓄積。森林面積凈增加115.6 hm2,其中有林地面積增加99.1 hm2,特灌林面積增加16.5 hm2。森林蓄積凈增720 133 m3(包括:四旁樹蓄積增加4 436 m3,散生木蓄積增加5 354 m3),其中凈生長量937 566.8 m3,采伐量217 433.8 m3。
按林種分:森林面積凈增加115.6 hm2,蓄積量凈增加710 343 m3。防護林增加16 582.9 hm2,蓄積增加990 758 m3;特用林增加33.3 hm2,蓄積增加22 737 m3;用材林減少15 976.6 hm2,蓄積減少300 485 m3;薪炭林減少368.6 hm2,蓄積減少2 734 m3;經濟林減少155.4 hm2,蓄積增加67 m3。
按喬木樹種分:喬木樹種面積減少18.1 hm2,蓄積增加710 317 m3(注:疏林蓄積增加26 m3)。松木減少993.1 hm2,蓄積增加365 187 m3;杉木減少225.2 hm2,蓄積增加121 342 m3;柏木減少26.8 hm2,蓄積增加41 828 m3;闊葉類增加1 012.7 hm2,蓄積增加182 347 m3;喬經類增加214.3 hm2,蓄積減少387 m3。
3.2 原因分析
3.2.1 強化資源管理,確保森林增長。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有效保證森林增長。3年森林采伐限額446 600 m3,實際發證蓄積量217 434 m3。完善發證管理制度,規范臺帳。采伐推行伐前設計、公示、簽訂造林更新協議。
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活動,保護森林資源安全。3年共查處盜濫伐案件91起,涉案立木材積1 000 m3,查處違法使用林地案件11起,涉案林地面積3.3 hm2,確保無重大亂砍濫伐和非法占地事件發生。
加強森林消防,減少森林資源損失。建立縣、鄉、村3級森林消防機構,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強隊伍建設,組建26支專業和半專業森林撲火隊伍;大力宣傳消防,局里安排2輛防火宣傳車廣播、巡查[1-2]。3年森林火災損失面積85 hm2,損失森林蓄積3 350 m3。
加強有害生物防控,減少森林資源損失。仙居縣森林總面積201 318.3 hm2,3年發生森林病蟲害849.4 hm2,成災面積26.7 hm2,防治面積1 567.9 hm2,成災控制率0.42%,成災率0.013%,成災防治率185%。
3.2.2 大力綠化造林,加強森林撫育,促使森林增長。開展“國家級生態縣”、“省級森林城市”建設和“四邊”綠化。造林更新1 630.7 hm2,完成總任務(1 213.3 hm2)的134.4%。平原綠化面積244 hm2,村莊綠化建設34個,面積43.3 hm2,建成省級森林村莊3個,市級森林村莊6個,市級綠化示范村32個。通道綠化24.1 hm2,河道綠化94.7 hm2,城區和城鎮綠化30 hm2。
新增劃省級生態公益林面積8 400 hm2,使全縣省級以上(含省級)生態公益林達到69 000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41.8%,名列全市第一。森林撫育試點1 457.3 hm2,完成任務(1 333.3 hm2)的109.3%,其他森林撫育4 786 hm2,完成任務(4 000 hm2)的119.7%。
3.3 動態分析
森林覆蓋率由77.85%上升到77.91%,增加0.06個百分點,林木綠化率由79.3%上升到79.4%,增加0.1個百分點,森林面積、蓄積雙增,生態林地質量(特別是闊葉林地)普遍提高,用材林地質量大幅下降。
按林種,森林面積凈增量以100%表示,則各林種面積增量與凈增量比值分別為:防護林增加14 336.71%,特用林增加28.82%,用材林降低13 812.62%,薪炭林降低318.56%,經濟林降低134.35%。森林蓄積凈增量以100%表示,則各林種蓄積增量與凈增量比值分別為:防護林增加139.48%,特用林增加3.2%,用材林降低42.3%,薪炭林降低0.39%,經濟林增加0.01%。
按喬木樹種,松、杉、柏面積減少1 245.1 hm2,蓄積增加528 357 m3,闊葉類、喬經類面積增加1 227 hm2,蓄積增加181 960 m3(其中喬經類蓄積減少387 m3)。
森林面積、蓄積增加體現在防護林地面積蓄積及特灌林面積增加,森林面積、蓄積減少體現在用材林林種的轉化及用材林林木的采伐。森林面積的增加主要是闊葉類面積的增加,表現在:生態公益林增劃、自然保護區擴面、海護林及森林公園建設及非林地的轉化;森林蓄積增加主要是闊葉類及防護林中松、杉、柏蓄積的增加。喬經類面積增加較大,主要是楊梅產業的大力發展;喬經類蓄積的下降,主要是板栗的退化及采伐。
4 措施和建議
4.1 措施
4.1.1 建立仙居縣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以此次森林資源增長指標試點為契機,形成一整套的動態監督測工作程序,以2012年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成果為依據,逐年進行森林資源動態更新,建立完整的森林資源地理信息系統。
4.1.2 推進綠化造林工作。以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省級森林城市”為目標,結合“新農村建設”,推進永安溪灘林濕地河道綠化、村莊綠化、城區城鎮通道綠化以及平原片林、林帶、林網綠化。確保跡地更新、宜林荒山綠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監督管理長效機制。大力開展中幼林撫育、低產(效)林改造,促進后備資源培育,提高林分質量[3-4]。
4.1.3 強化依法治林,保護森林資源。嚴歷打擊非法占有林地和毀林開墾事件,實行林政、木材巡查、公安聯合執法,嚴厲打擊涉林違法犯罪行為。加強森林消防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確保森林資源安全[5]。
4.1.4 加強隊伍建設。1998年后林業系統停止進人,隊伍年齡老化,特別是鄉鎮林業站人員,5年內45%要退休,10年內78%要退休。林業人員實踐能力強,系統操作弱。應引進一批年輕、素質高的專業人才,強化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開展科研活動,引進先進技術,提高科技人員素質,提升科技服務能力。
4.2 建議
建立省、市、縣3級森林資源動態監測聯動制度;定期開展培訓,加強交流與合作;落實資金,保障森林資源動態監測的順利進行;加強對基層具體業務指導。
5 參考文獻
[1] 仙居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工作全面完成[EB/OL].(2009-05-26)[2013-08-26].http:///news/108766.shtml.
[2] 劉杰,劉永敏,劉國良.森林多目標可持續經營規劃研究——以白河林業局為案例[J].林業經濟,2012(7):105-108.
[3] 王年鎖.關于加強森林資源管理的幾點思考[J].山西林業,2003(2):11-12.
篇2
以全國農村環境保護暨生態建設示范工作文件為指導,根據省、市、區環境保護工作會議部署的生態建設要求,逐步完善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加強城鎮建設與管理,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改善鎮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
二、工作目標
全面完成“”規劃的生態村建設任務,年鎮要達到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考核標準,其中村和亭東村二個村在要年10月底前達到省級環境優美考核標準。
三、主要任務
(一)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年,我鎮開展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級生態鄉鎮)創建活動。鎮政府將進一步完善鎮區公共設施,完成污水處理、垃圾收運、衛生改廁、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綠化、娛樂休閑游園、農貿市場搬遷和升級改造、老鎮區環境整治、河道疏浚及水環境整治、“三品”基地等重點工程建設,強化醫院污水、醫療固廢監管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年底前各項創建指標分別達到國家級生態鄉鎮建設指標、省級環境優美鄉鎮考核標準。
(二)生態村創建。開展生態村創建,村和亭東村是區政府指定的年省級生態創建村,務必于11月份過省級驗收。
(三)省級生態村提標整改。年,省級生態村按要求全面完成提標整改任務,、亭東兩個村尤其要突出抓好專職環保監督員配備、生活污水處理率、飲用水衛生合格率、清淤任務完成率、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廢水處理達標率和糞便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村民對環境狀況滿意率等新增加和調整指標的補差工作,確保11月份一次性過省級復核驗收。
四、時間部署
(一)動員部署階段。各村工作組制定創建工作方案與計劃,層層分解落實任務,排定重點工程建設時序表,落實專人負責重點工程實施。
(二)全面實施階段。完成污水處理廠(站)及配套管網、改廁、垃圾收運、娛樂休閑游園、醫療廢物處置、農貿市場升級改造、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河道疏浚及水環境整治、“三品”基地等重點工程建設,完成新老鎮區和村莊環境整治,確保硬件建設到位。
(三)總結沖刺階段。組織自查自糾,檢查分析考核指標和重點建設項目的完成情況,對未達標項目,完善措施落實整改。創建村鎮建立創建臺帳資料,對創建工作進行總結,編制技術報告,形成完整的申報材料,并制作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專題片。
(四)考核驗收階段。組織創建工作年度考核,過區考核的逐級向上推薦申報,申請省、市級考核驗收。
五、工作要求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完善鎮生態創建領導機制,各村居都要成立由村支書負責,聯絡員、資料員配套的創建工作班子。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圍繞創建標準制訂創建工作方案,逐條細化分解指標任務,排定工作時序進度,明確具體措施,落實責任,確保完成年度創建任務。
(二)切實加強責任推進。充分發揮生態辦、專業工作組、督查組及各部門作用,共同推進生態村鎮創建工作。生態辦負責創建組織、協調、指導與督查考核工作,建立和完善創建工作機制,每半月組織召開一次工作例會,各工作組交流創建進展情況;每季度組織召開工作點評會,鎮領導對各村創建情況進行季度點評。各工作組、各部門根據指標任務分解制訂部門創建工作方案,對指標任務進行再細化、再分解,由專人負責生態創建重點工程推進,確保各鎮硬件指標達到考核標準。各村要針對重點、難點工程進一步完善措施,倒排時序,狠抓落實。
篇3
一、關于2011年林業主要工作的回顧
繼續緊扣“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主題,今年。堅持“惠民富民,改善民生”開展生態建設,狠抓產業發展,努力構建生態文明,取得了較好成績。9月底,全市完成的營造林總面積為7.98萬畝,實現林業產值7.9億元,農民人均從林業中獲得的收入215元。
國土綠化實現新突破。一是深化義務植樹基地建設。2010年建成市級義務植樹基地5600畝的基礎上,今春新增區縣級義務植樹基地1500畝,并計劃再完成2500畝栽植任務。市綠委辦進一步加大市級領導義務植樹林管護力度,下發了關于加強市級領導義務植樹林管護的通知》對義務植樹林的管護提出具體要求;制作并安裝了8個“市級領導義務植樹點”石碑,對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和駐軍領導參與義務植樹活動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同時啟動了100畝“市政協委員林”建設。二是開展了以“3.12義務植樹活動為主的春季造林綠化。今年“3.12植樹節,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和軍分區等幾大班子領導、機關干部400余人在大安區大山鋪鎮江姐故居開展了義務植樹活動。各區縣也積極動員、組織各級領導班子、機關干部帶頭開展造林綠化,有力地推動了綠化工作,今年春季全市共有40.64萬余人次參加了義務植樹,栽植樹木225.2萬余株。三是部門綠化明顯加快。市政府與各區縣政府,水務、農業、交通、鐵路、環保等市級責任單位簽訂了年度山水園林生態城市建設目標責任書。市委、市政府還將2011年全市山水園林生態城市建設、義務植樹基地建設納入了市里綜合目標管理,由市目督辦和市綠委進行單項考核。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計完成南北環路花卉產業基地470畝,水土治理36平方公里,河流綠化15.8公里,新建生態小區6個,公路綠化里程72公里,新增城市綠地130畝,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鐵路綠化3公里。四是積極開展各類綠化創建評選活動。各級綠化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充分發揮職能,加強對山水園林生態城市建設工作進行年度檢查和考核,積極開展各類評比表彰工作,涌現了一大批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及個人,并得到表彰。今年以來,川西南礦區、理工學院、富順二中榮獲省綠化模范單位稱號,富順縣懷德鎮司灣村、榮縣東佳鎮高廟子村榮獲省綠化示范村稱號;自流井區農團鄉人民政府等10個單位被評為市綠化先進鄉鎮,市委辦公室等20個部門被評為市綠化先進單位,廖建偉等30名個人獲得市綠化獎章稱號。
惠民富民取得新成效。一是民生工程”林業部分的工作任務完成情況良好。2011年落實森林管護133.4萬畝,二兩大重點工程深入推進。為全年計劃的130.7%截止十月底,完成公益林建設1.519萬畝,完成全年計劃的99.28%完成退耕還林配套荒山造林1.08萬畝,為全年計劃的98.18%鞏固退耕還林30.935萬畝。二是組織開展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規劃今后8年退耕還林專項建設的資金量為2.529億元,主要是基本口糧田建設、后續產業建設、農村能源建設和補植補造等。三是開展了對2000年以前實施的生態林和2003年前實施的經濟林的成果鞏固和整改,現已經順利通過國家林業局的檢查驗收。
林業產業發展上了新臺階。一是積極貫徹落實市政府1號文件。今年1月,市政府制訂了關于加快林業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自府發[2011]1號為我市林業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和保障。為了深入貫徹市政府1號文件,局相應發出了關于認真貫徹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林業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促進林業產業發展的通知》對《實施意見》貫徹落實進一步明確任務,提出要求。各區縣也加大了1號文件的宣傳力度,把文件精神貫穿于產業發展工作之中,落實林業的各項優惠政策,為林業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加大了產業基地建設力度。繼續加強林業產業基地建設,鞏固現有竹林基地、短周期木質工業原料林基地和花椒等基地。截止目前,竹林基地建設上,全市麻竹面積26.4萬畝,材用竹面積16萬畝。短周期木質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上,全市發展了包括馬尾松、巨桉、楊樹等品種的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基地34.24萬畝,蓄積達70萬立方米以上。花椒基地建設上,全市發展花椒面積已達4.5萬畝,三以項目為依托。其中3萬畝已經投產,產量已達2000噸以上。沿灘區已成為全省花椒種植面積最大、最集中的區縣之一。三是培育特色產品加工業。立足我市特色林業產品上,加大了對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四是積極開發森林旅游業。今年以來,全市接待游人已達171萬人,旅游收入6615萬元。五是加大了招商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市林業局與我市農發行等主要金融機構簽訂了銀政合作框架協議,林業投資增速加快。通過向上爭取項目,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林業,林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快速,達到1.85億元,同比增長95%占全年目標任務的92.5%招商引資完成4400萬元。今年雖然受到冰雪災害和地震的影響,林業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今年4月我市全面推開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9月底,四以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為契機。全市已提前完成集體林改確權勘界年度目標任務。10底,全市已完成林改確權勘界48萬戶、面積126.06萬畝,占應改面積的93.7%已發放林權證7.37萬本,占目標任務的42.37%發證面積16.83萬畝。
森林資源保護取得新成績。一是森林防火取得好成績。今年春防期間,五管防結合。全市共發生一般性森林火災1起,森林火警3起,森林火災損失率為0.065‰,與去年同期相比少發6起,下降66.7%受害森林面積減少36畝,下降29.3%二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成效明顯。認真開展森防檢疫執法,加強源頭監管;為長山鎮、農團鄉等8個森防檢測點配備了檢疫執法摩托車。全面實施森林植物檢疫登記和報告制度。自流井區、貢井區和榮縣繼續開展了飛機防治林業有害生物工作,作業面積達到5.2萬畝,效果明顯。三是繼續加強林業行政執法。堅持預防與嚴打結合的方針,嚴格林地用途管理,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截止目前,全市發生各類林業案件83件,處理81件,查處率98%
二、正確認識我市林業發展面臨的新機遇和挑戰
林業將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隨著農村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造林綠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隨著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的啟動,一是造林綠化內容越來越豐富。1999年以來。市造林綠化呈現快速推進的態勢。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重點向鞏固成果、提高效益轉移,造林綠化由單一的形式逐漸向多層次轉變。
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二是社會經濟發展對造林綠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黨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理念。從而賦予了林業在新時期的重要使命。市委、市政府2005年作出了推進山水園林生態城市建設的決定,2010年又作出了建設生態市的決定。隨著我市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污染加劇、生態惡化將使人們對生活質量,特別是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這都為我造林綠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市林業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三季度末,三是產業發展為造林綠化帶來新動力。兩大工程實施以來。實現林業產業產值7.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5.7%農民人均從林業中獲得收入215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2%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和重點加工業,帶動了原材料基地建設,從而為造林綠化注入新的動力。
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杷林地的使用權交給農戶,四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造林綠化注入了巨大活力。當前我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全面展開并取得較大成果。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起產權歸屬清晰、經營主體到位、責權劃分明確、利益保障嚴格、流轉規范有序、監管服務有效的林業產權制度,有利于進一步調動廣大林農從事林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有利于激發社會資本參與林業開發的熱情,將更多、更廣泛地吸引各界人士參與造林綠化和林業產業建設。
市林業建設雖取得了很大成就,近幾年。但是資源總量少、林業經濟效益不高、生態環境脆弱、林業基礎設施薄弱、林業科技貢獻率低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市在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上與全省和其他市州的差距還很明顯并且還有繼續拉大的趨勢。根據現在掌握的情況,國家再大量實施重點生態工程的難度很大,今后增加森林資源的主要出路,繼續積極爭取上級重點工程項目的同時,充分發揮社會力量,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投資造林綠化。這就要求全市林業系統的干部職工開拓創新,發奮努力,真爬坡,真流汗,真抓實干,全面開創造林綠化工作的新局面。
推動造林綠化和產業發展工作取得新進展三、以點帶面。
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認識我市造林綠化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機遇,造林綠化在林業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助農增收和節能減排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地位。緊緊圍繞建設山水園林生態城市的戰略目標,堅持生態優先,加快產業發展,統籌城鄉綠化,突出工作重點,增添工作措施,推動我市造林綠化工作再上新臺階。
確保全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一全面梳理。
經歷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和年初的冰雪災害,2011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林業生產受到較大的影響。通過全市林業系統干部職工的不懈努力,各項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良好,也有部分工作進度滯后。一是要認真對照省里、市委、市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梳理各項任務的完成情況,查漏補缺,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全面完成各項任務。二是著重抓好營造林任務完成進度的督查。今年省下達9.68萬畝營造林任務,而國家安排的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任務和退耕還林荒山造林任務總量僅2.4萬畝,截止9月底完成營造林任務7.98萬畝,完成了82.4%各區縣要積極整合資源,抓住當前有利時節,加大工作力度,保質保量完成全年營造林任務。三是對工作明顯滯后的工作,要采取措施,督促完成。特別是部分區縣的森林分類區劃和集體林改的主體改革進度相對滯后,務必要查找原因,充實力量,規定的時限內完成任務。
二實施《市綠化專項規劃》逐步推進城鄉綠化
認真完善城鄉綠化專項規劃;要按照統籌城鄉綠化的工作思路,1抓好《市綠化專項規劃》實施。各區縣綠委辦要切實履行職能。積極主動地向黨委政府做好匯報,依托統籌城鄉發展的大好時機,加大城鄉綠化工作統籌力度,努力爭取取得突破。同時要不斷探索新形勢下推進綠化事業的新機制,把國土綠化與林業產業建設、城市開發等結合起來,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綠化,為綠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取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和景觀資源開發權,2大力開展社會化造林活動。鼓勵社會各種投資主體采取承包、租賃、購買等方式。促進生產要素向經營能手和龍頭企業集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林業。要多途徑、多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造林。當前,榮縣開展的業主+農戶”社會合作造林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既解決了造林投資難的問題,又解決了管護難的問題,深受廣大農戶和業主的歡迎,達到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各區縣要充分利用集體林改的有利時機,積極探索適合各自實際的造林模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林業建設。
當前乃至今后拓展造林綠化空間的有效手段。各區縣要按照建設山水園林生態城市的總體要求,3進一步加大部門綠化力度。整合部門力量開展植樹造林。結合實施《市綠化專項規劃》把城市、鄉村、道路、水系等綠化作為綜合整治的重要內容,重點突擊城鄉結合部、道路和村鎮綠化,打造新的綠化亮點,加強協調配合,強化部門責任,整合綠化資源,扎實推進國土綠化進程。
總結各地造林綠化的經驗,4繼續開展好各項綠化先進創建活動。各級綠委辦要認真履行職責。發現和樹立造林綠化的先進典型,積極組織開展創建“綠化模范單位”綠化示范村”綠化獎章”等活動,以此推動面上工作的開展。
三鞏固和完善各級各類義務植樹基地
設置了標志牌并對栽植后管護責任的落實等情況進行了檢查。從檢查情況看,1鞏固和完善市領導義務植樹基地。今年我對2000年以來市級領導同志在3.12植樹節建立的市領導義務植樹點進行了梳理。大多數點的情況是好的但個別地方成活率低,保存情況差,管護責任不到位。各區縣要引起高度重視,落實好各項補植補栽措施,加強管護,保證成效,使其發揮出示范和帶動作用。
但這只是完成了義務植樹基地建設的第一步。有的地方的還存在栽植不很規范、成活率較低、管護的責任沒有真正到位、景觀效果差等問題,2加強市級機關事業單位義務植樹基地。5600畝的市級機關事業單位義務植樹基地已經完成了栽植任務。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年秋冬季節得到解決和落實。四區綠委辦、農林局要采取措施,落實好管護責任,保證建設成效,要經得起檢查,讓委托單位滿意。
今年上半年又栽植了1500畝。除了加強補植補造、落實管護責任之外,3加強區縣級義務植樹基地的推進。去年各區縣完成了4800畝的區縣級機關事業單位義務植樹基地的栽植任務。還要完善制度、制作標識,接受社會監督,保證責任落實、資金到位。
可以先選擇效益好的單位和企業進行試點,4啟動中省單位、企業義務植樹基地和鄉鎮街道義務植樹基地建設試點。各區縣要編制中省單位和企業義務植樹基地建設的規劃。探索中省單位和企業義務植樹基地的路子,總結經驗,逐年推開。各鄉鎮也要開展建立義務植樹基地活動。
廣泛深入地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要認真落實綠化責任制。采取認建、認養、以金代勞”等多種方式履行植樹義務,努力形成多層次的梯次義務植樹基地建設格局,不斷提高義務植樹的盡責率和建設成效。
增強造林綠化活力四創新生產經營機制。
要順應形勢發展,各區縣在造林綠化工作中。結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林地流轉,積極探索有利于促進造林綠化和林業產業發展的新機制。一要創新投入機制,變國家單一投資為國家、集體、個人,國內、國外多元化投入,特別是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積極引進業主參與造林綠化和產業基地建設,拓寬融資渠道;二要探索經營管理機制,充分調動林農經營積極性的基礎上,鼓勵多種經營主體采取委托經營、租賃經營、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參與林業經營管理和產業基地建設;三要探索利益分配機制,不損害林農利益的前提下,大力提倡合作造林、合股聯營、反租倒包、訂單林業等多種形式,互利互惠,切實維護林業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加快發展產業基地五培育特色產業。
突出抓好原料林基地建設,各區縣要按照“加工利用是關鍵、基地建設是核心、良種壯苗是基礎、科技應用是支撐、多元投入是保障、活化機制是動力”林業產業發展理念。為林業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發展基礎。一是繼續鞏固竹產業和短周期工業原料林產業,大力發展麻竹、慈竹等竹種,要加大科技推廣應用力度,堅持良種良法,不斷提高產業基地建設的科技含量,培育壯大竹產業。二是根據市場需求,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花椒、柑桔、茶葉、油樟等經濟林木。三是做好生物質能源產業樹種的試點示范,開展葛根、小桐子等引種示范。四是培育珍貴樹種示范林,開展楨楠、香椿、紅豆木等珍貴樹種的示范栽培。五是要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種植和養殖業,形成規模和品牌,不斷提高林地生產力。要重視林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工作,結合退耕還林和天保工程示范點建設,良種推廣使用、技術應用、機制模式等方面發揮輻射示范作用。今后,市里每年都將分別到各區縣召開今天這樣的現場會,推廣交流好的做法和經驗。
切實抓好重點生態工程的實施六采取有力措施。
保質保量地完成項目建設任務。要抓好退耕還林階段驗收的各項整改工作。針對退耕還林階段驗收中發現的問題,一是繼續加強退耕還林工程管理。如實施位置與規劃設計存在差異、部分小班實際栽植樹種與規劃設計栽植樹種不相符;部分林農撫育管護不到位,成林率較低;林糧間作,個別小班有復耕的苗頭等問題積極抓好整改工作。提前做好08年第一輪政策補助到期的退耕還林階段驗收準備工作,確保順利通過國家級的核查驗收。同時,按照國家批復的實施方案,做好退耕還林專項建設規劃實施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四旁隙地,發展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珍貴用材林,拓寬造林綠化發展空間。
不斷提高工程建設成效。天保工程已經實施10周年,二是切實加強天保工程管理。應該說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森林管護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到位,個別地方管護員形同虛設;公益林營造質量不高,面積重復問題時有發生;檔案管理薄弱,工程資料管理混亂;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監管不力,個別單位還存在違規違紀現象等等。各區縣要按照天保工程“四到區縣”要求,切實落實天保工程政府首長負責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把天保工程實施情況納入年度目標考核;要研究森林管護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創新管理機制,細化管護要求,嚴格考核監督;要切實加強工程建設作業設計、自查驗收、檔案管理等各環節工作,確保工程建設質量;要按照“慎用錢”要求,強化資金管理和規范使用,堅決杜絕滯留、平調、擠占、挪用和虛列套取工程資金,確保資金運行安全。
抓好科技支撐七夯實種苗基礎。
種苗質量的好壞事關造林綠化成效。要從提高良種壯苗生產能力入手,種苗工作是造林綠化的基礎性工作。加強種子園、母樹林等林木良種基地和林木采種基地建設,提高優質種苗的供給能力。要加強種苗生產的技術指導和服務,提高種苗生產供應能力,確保育苗用種和造林用苗的數量和質量。要圍繞林業產業發展,做好種苗項目儲備工作,加強結構調整,提高種苗質量。要抓好關鍵樹種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力爭在速生工業原料林樹種、名特優新經濟林樹種、珍貴用材林樹種的良種選育和快繁技術上取得突破。要繼續規范種苗生產經營,堅持“一簽兩證”制度,強化質量監管,建立種苗質量責任追究制度。
促進林業生產,要依靠科技進步。充分發揮林業科技在造林綠化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落實科技支撐措施,重點抓好良種繁育、新品種引進、病蟲害防治和豐產栽培技術的研究,總結、篩選、組裝配套一批適用的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進行示范推廣。要堅持適地適樹,優先使用優良鄉土樹種,增大混交林比例,提高森林質量。要加強對基層科技人員及農民的實用技能培訓,鼓勵基層林業科技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開展科技服務,推廣普及良種、良法,不斷提高林業建設成效。
篇4
沒有地域文化作為內涵的街道景觀很難去體現其場所精神,無法具有獨特的空間特性,無法引起人們對其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要創造良好的文化內涵的街道空間,就必須從現狀入手,挖掘當地的獨特的歷史文化,提煉文化歷史元素符號,注入到商業街區景觀設計中,并尊重傳統的鄉鎮居民交流的形式和空間要求,在商業街區的“道”性空間中加入“場”的游憩空間,提供給居民的交流、聚會、閑談活動的支撐。
1.1街道空間界面街道空間界面是街道空間感受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頂、地、立三個界面中,分別給人們的活動提供地面支撐、立面圍合和頂面庇護。由于商業街道的商業活動特性,人流量大,商鋪林立,對于地面通達性要求和商鋪立面的視覺感受尤其強烈,人們對這兩個界面的感受也是最為主要和直接。故體現商業街區的歷史文化內涵,需要結合從地面鋪裝、設施及商鋪立面、建筑立面入手。
1.2街道色彩定位環境識別系統對人們感受城鎮意象有重要作用,其中視覺識別系統是其中最主要的體系,人對外界環境的感知70%來自視覺,而在視覺識別中,色彩是優于形狀、結構、材質等要素而先被人們所感知的,也是對人們視覺影響最直接、最強烈、最有效的。故在商業街區和游憩空間中,對街道整體色彩的定位對整個街道的風貌形成、街道文化基調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
1.3形態學演繹形態是指事物的結構形狀。在歷史悠久的發展過程中,地域文化往往物化于眾多事物中,如建筑,這些事物的外在形態能深層次的引起人們內心深處對文化的共鳴。當代城鎮景觀設計中,在塑造眾多新事物的過程中,如果將能代表歷史文化的傳統形態加以提煉,融入到新事物形態的塑造中,將形態的直觀效果與內涵文化的共鳴相結合,必定能使得街道景觀對城鎮風貌的塑造起到良好的效果。
1.4“道”與“場”商業街道空間是線性的“道”,是在傳統聚集空間中的“街”“巷”“集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隨著現代商業發展的需要,街道空間拓寬,人們商業活動增加,但是還需要尊重傳統的鄉鎮居民交流的形式和空間要求,人們習慣在街巷中三三兩兩閑談、駐足,故需要在商業街道空間中創建“場”,提供給居民交流、閑談、休息的游憩空間,用道去串聯場。創造良好地域文化,不僅僅是關注界面上的元素表現,也需要對傳統交流空間進行歸納和傳承。
2基于歷史文化為軸心的高橋鎮商業街區及游憩空間改造設計研究與實踐
本文在對寧波市高橋鎮中心街道的景觀空間和當地歷史人文的考察及現狀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相關的經典案例和理念,通過對楊家漕路段街道空間景觀的改造,探索在城鎮建設中如何傳承與發展地域文化,形成良好的城鎮景觀風貌。
2.1區域背景寧波高橋鎮位于中國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港口城市寧波的西部,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東依寧波市城區,南眺櫟社國際機場,西瀕河姆渡古文化遺址,北枕黃金水道姚江,杭甬高速公路和省道甬梁線從東到西橫貫全境。發揮近郊優勢,高橋的經濟持續穩定快速,高橋房產、商貿、旅游等產業得到穩步發展。作為江南水鄉,高橋鎮的橋與水的文化歷史悠久,境內擁有眾多古橋,宋代康王抗金的故事流傳百年,廣大人們所熟悉的古代四大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也是發生在這里,高橋依姚江而繁衍,前塘河、后塘河穿鎮而過。如今,姚江南岸初現“白鷺繞江堤、清風送花香”的豐姿;與輕軌、中山西路延伸段并行的后塘河,正投入3億元打造生態景觀帶,再現千年塘河歷史風貌。
2.2現狀分析楊家漕路段(北起通途路南至S59省道),包含高橋公園及康王休閑公園。
2.2.1交通現狀問題該商業街人車混行,缺少停車位,隨處亂停車,人行道多被占用或者毀壞,衛生較差。街道鋪裝雜亂、沒有統一性,形式陳舊;人行道路面凹陷現狀嚴重;無障礙通道被占用,防滑性能不高。
2.2.2商鋪及建筑問題楊家漕路作為高橋鎮的最為繁華商業街,商鋪繁多,但大多為小商小販,門面宣傳簡單、粗略、雜亂,沒有形成統一的規格,更不用提起具備文化氛圍。兩側建筑風格多樣,且形式上存在單調乏味的問題,無法形成當地的傳統地域文化氛圍,傳統住宅建筑與新型住宅建筑沿輕軌一號線南北劃分,分割突兀。建筑外立面色彩多樣,也無法統一。
2.2.3公共設施問題整個地塊公共設施極為缺乏,公交站臺僅有站牌捆綁在路燈柱上,沒有座椅、垃圾桶、等候亭等;沒有路牌等指示系統的設置,沒有體現地域環境的識別性、文化性;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不健全,與居民生活貼近的社區級設施配套不足;公共服務設施周邊的環境品質不高,設施與地方文化特色的結合不足,吸引力不夠。
2.2.4園林綠化問題街道綠化單一,林下植被不齊全,沒有明顯的層次分布,且被破壞較多;路邊野草叢生,多顯荒涼之境。
2.2.5休閑文化問題街道開放性的公共綠地僅僅有高橋公園及康王公園兩個,且康王公園基本已經廢棄,高橋公園也破損嚴重,不能給市民提供較好的休閑場所。一條商業街由南至北一路貫穿,卻沒有能夠供行人停留的基本公共設施,街頭游憩綠地缺乏,周圍居住區綠地的開放性不夠,市民日常休閑利用率不高,這將導致城鎮居民在外停留的時間會大大的減少,由此引發居民之間將缺少交流場所的問題,從而導致城鎮文化凝聚力逐漸削弱。作為高橋鎮主要的商業街道,文化宣傳現狀異常薄弱,不僅僅在鋪裝、商鋪立面上沒有任何體現,在集中的文化宣傳上,也僅有公園外側的宣傳欄,形式老舊單一,且被商販阻擋。受城區土地資源限制,高橋鎮鎮中心商業街內人口壓力大,公共服務設施匱乏、缺乏市民游憩空間等問題日漸顯現,此類問題嚴重阻礙了高橋鎮的未來發展。
2.3設計理念與目標楊家漕路位于寧波輕軌一號線的對接處,是未來高橋鎮建設發展對外宣傳的“重中之重”。根據高橋鎮楊家漕路所存在問題,并通過走訪、問卷調查等調查途徑,深入研究高橋鎮的當地傳統文化,從而確定“以歷史文化為軸,輻射城鎮的改造建設”的設計理念。根據甲方的設計要求,定位于寧波近郊高橋鎮城鎮商貿商務中心商業街的楊家漕路我們制定了三大設計目標,傳統文化展示基地、現代商業繁榮的代表、市民的游憩天堂。
2.4設計手法設計手法上遵循多樣統一,強調對于傳統文化的概念提取,創造統一的裝飾風格和形式,在各個空間中,利用各個要素進行組合變化。設計過程中注重集中與分散原則,強調重點突出,全面推進。文化傳承重點抓住幾個景觀節點,如公園、公交總站、公交站臺及商業街中游憩空間節點,進行重點裝飾設計等。分散是對各個空間中的各類因素,如地面鋪裝、商鋪招牌、立面裝飾、座椅、樹池、花缽、路燈、垃圾桶、廣告燈箱、信息欄、指示標牌等,均進行設計改造,形成統一風格。
2.5商業街區景觀設計
2.5.1街道空間界面通過整個沿街兩側建筑立面改造、店面門面立面改造設計、招牌改造、空調機位立面設計、墻面粉刷、地面鋪裝改造設計、防盜窗整體設計、街道節點裝飾及景觀設計等系列的設計,塑造整個街道形式整潔、豐富而又統一的商業形象。商鋪立面結合原有建筑及各個商鋪的具體情況,設計了三種形式,兼顧了各種建筑形式和商鋪二樓通風、采光、放置空調的要求。商鋪廣告牌在外形上都固定規格進行統一,采用了深灰色槽鋼邊框,內部可以采用彩色鋁塑板加發光字。上方可以采用橫向槽鋼拉條,遮擋空調兼顧采光需要,或者全部采用橫向槽鋼拉條。空調安放,一可以放在廣告牌上方橫向拉條內側,二可以放店鋪立柱處,外側采用深灰色槽鋼拉條進行裝飾遮擋。
2.5.2街道色彩設計對整個街道兩側的建筑進行分析,傳承當代水鄉地理環境及傳統建筑灰墻黑瓦的色彩體系,配合整體商業環境要求,構建以淺灰色系為主深灰色為點綴的色彩基調,各個商鋪招牌文字色彩自定,形成統一而又有變化的效果。對外立面色彩夸張的建筑進行重新粉刷。
2.5.3形態學演繹對傳統歷史文化的特性進行分析繼承,通過藝術性的手法提煉出典型的形態元素,將其運用到空間場景中。如在街道南入口處的休閑綠地除了展現歷史文化的浮雕外,還設計以梁祝化蝶為魂的飛翔形雕塑,即是一種文化宣傳,又蘊意高橋鎮經濟能夠騰飛,滿足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對高橋的眾多橋形態進行提煉,構成新的造型元素,將其融入到整個商業街的眾多界面中,如商業街二樓防盜窗、LED文化宣傳墻面裝飾、街道欄桿等。
2.5.4“道”與“場”在街道空間,重新考慮道和場的設置,利用原有的荒廢綠地,在公交總站北側設計休息空間。通過南入口休閑綠地、文化景觀圍墻等設計,銜接S59省道與輕軌,與輕軌沿線綠化設計、高橋站的“抗金”文化主題相互呼應,為輕軌、省道的往來交通打造一個文化氣息濃厚、適宜人流集散的綠化空間,為高橋的整體形象的宣傳及文化氛圍的塑造添磚加瓦。高橋公園總體改造,設計面積約為19380平方米,包括整體平面布置改造、公廁的設計、健身路徑的設計、水體的設計、主題展示景墻的設計、綠化改造的設計、雕塑小品及標識牌的設計等等。公交總站設計,包括出入口的改造、入口立面改造、候車亭設計等。
3結語
篇5
關鍵詞:莆田市;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現狀;發展思路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 S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5-116-02
花卉苗木產業即指將盆栽植物、觀賞苗木、切花切葉、食用與藥用花卉、工業及其他用途花卉、草坪、種子用花卉、種苗用花卉、種球用花卉等作為商品進行研究、培育、種植、貯運、加工、銷售以及以花卉為主體的城鄉綠化、休閑旅游和花卉生產設施設備、花卉園藝資材的生產、銷售等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花卉苗木產業既是生態產業,又是民生產業,是一個很有前景的朝陽產業。該產業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于一體,對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為落實市政府提出的建設10大花卉苗木基地的要求,我們要以市場建設帶動基地建設、以規模經營改變分散經營、以壯大鏈條改變單兵獨斗,逐步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壯大產業規模,努力為“美麗莆田、富裕莆田、和諧莆田、文化莆田、生態莆田、幸福莆田”和“跨越發展、宜居港城”建設添磚加瓦。如何加快推進我市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這是值得我們重視并應認真加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課題。
1 莆田市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現狀
1.1 產業指標大幅增長 據統計,2012年全市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517.7hm2,比2011年增長41.6%,銷售額達10 700.9萬元,比2011年增長1倍。
1.2 企業規模不斷壯大 全市花卉苗木生產經營加工企事業單位123家,比2011年增長7%,從業人員1 27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65人),比2011年增長6%,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大中型企業20家,帶動210家花卉專業戶和花農共同發展。全市三級以上的園林施工企業36家,全年綠化苗木銷售額達9 619萬元,比2011年增長6.8%。
1.3 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我市花卉苗木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花卉品種更加豐富,產業鏈不斷完善與延伸。鮮切花主要有玫瑰、非洲菊、康乃馨、百合、仙人球等20多個品種;觀葉主要有南洋杉、變葉木、幌傘楓、龜背竹等40多個品種;盆景類主要有黑松、九里香、榕樹、榆樹、羅漢松等10多個品種;觀賞苗木主要有榕樹、天竺桂、美麗異木棉、盆架木、小葉覽仁、臘腸樹、樟樹、秋楓、黃花槐、紫荊、桂花、刺桐等50多個品種。
1.4 轉變經營管理模式 完善檔案管理和實行標簽制度,進一步加強林木種苗和花卉市場監管。探索花卉苗木生產經營管理模式,采取“大戶承包”、“股份合作”、“公司+基地+農戶”和“市場運作、自負盈虧、定向培育、訂單生產”等模式,積極引導花卉苗木產業轉型升級,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變,培養樹立龍頭企業。加強與省林科院、福建農林大、莆田學院、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的聯系,尋求科技支撐,形成“科教單位+推廣部門+龍頭企業+生產基地”的技術推廣服務模式,依托農林科技推廣網絡,組織實施花農培訓。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研發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花卉苗木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
2 花卉苗木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缺乏強有力的組織 我市花卉苗木產業發展至今,還沒有成立花卉苗木同業協會以更好地加強行業管理、引導我市花卉苗木健康發展。缺乏統一的組織、協調、統籌、規劃、服務等,導致單兵獨斗、各自為業,從而導致市場信息交流不暢通,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產業發展面臨的矛盾、問題和困難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解決。
2.2 缺乏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發展規劃 任何產業的發展壯大,都必須要制定有前瞻性、全局性的發展規劃。目前,我市花卉苗木產業的整體布局規劃尚未形成,市場分布散亂,缺乏發展導向,受土地、信息、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的制約,使得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面臨諸多難題。
2.3 缺乏統一的市場 市場小、散、亂,管理粗放,功能單一;生產手段落后,自育自繁作坊式生產比較多,沒有形成相對聚集的規模化的交易市場,資源的配置、利用和技術引進等方面缺乏統一組織和管理,市場拉動基地建設的力度明顯不足,造成花卉苗木種植戶和經營戶難以了解市場供求信息,交易渠道不暢。產業鏈偏“短”偏“瘦”,產業聚集度有待提高,影響力有待提升。
2.4 缺乏規模經營 目前,全市花卉苗木企事業123家,其中仙游縣39家,荔城區28家,城廂區25家,涵江區24家,秀嶼區4家,湄洲島2家,北岸1家,分別分布在36個鄉鎮。要把我市花卉苗木市場做大做強做優,必須建立規模化的交易市場。我市與發達地區相比,總體規模偏小,經營較為分散、專業化程度較低,輻射帶動力較弱。
2.5 缺乏政策支撐 政府沒有出臺產業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特別是企業主與農戶之間簽訂的土地租賃合同時間短,租期、租金的隨意性強,嚴重制約了花卉苗木產業發展。在布局規劃、科技服務、土地流轉、資金投入和市場建設等方面嚴重滯后,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2.6 缺乏信息交流 信息流通滯后閉塞,大多數種植戶不能及時全面掌握市場信息,甚至出現業主之間將本地苗木賣出去再買回來的現象,大大增加了產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產的盲目性、風險性,影響了市場競爭力。信息閉塞導致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農戶往往爭相種植某些一時暢銷的品種,一哄而上,產品數量和規格較為集中。市場信息交流的不暢通,已經嚴重制約我市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
3 發展思路與對策
我市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有條件、有基礎、有潛力,自然條件優越,苗農經驗豐富,群眾熱情高漲。目前,我市正在積極啟動創建國家生態市、國家森林城市,為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花卉苗木產業正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和市場需求環境。因此,必須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使這一朝陽產業真正發展成為富民強市的優勢產業。為切實做大做強做優我市花卉苗木產業,特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3.1 建立花卉苗木交易市場 針對我市花卉苗木企業小、散、亂的現狀,要想做大做強我市花卉苗木產業,必須建立規模化的花卉苗木交易市場,以市場建設帶動基地建設。經實地考察研究,我市花卉苗木市場項目建設應規劃在城市綠心地域(總面積60km2),一期項目計劃選址在拱辰街道南郊、濠浦、辛郊3村綠心地段,用地面積66.67hm2,其中:對于一般農用地,可采用“只征不轉”的方式,由政府組織一家或幾家國有企業作為業主進行征用;其他的基本農田保護性質的土地,由政府協調業主租用或以農民土地入股的方式進行解決。市場建設在遵循城市總規的情況下,交由業主自行規劃、統一建棚、統一管理、協調銷售,可按區域建立各類花卉、苗木、盆景、根雕、資材等市場,形成店面式的交易市場。
3.2 成立花卉苗木交易市場管理機構 成立交易市場管理機構,便于規范市場秩序、招商引資,以花卉苗木作為林業招商的重要內容,全方位多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同時,要充分發揮管理機構主管作用,指導花卉苗木產業發展,并積極做好發展規劃,加強技術指導、科研攻關及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推廣,花卉苗木人才培訓,植物檢疫、苗木調運等方面的服務。
3.3 成立花卉苗木同業協會 在花卉苗木產業起航的同時,花卉苗木同業協會應順時而生。同業協會在花卉苗木主管部門的監管下,要充分發揮其在花卉苗木產業發展中的橋梁、紐帶作用,開展技術推廣、市場預測、信息服務等破解產業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問題和困難,及時向政府及有關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促進花卉苗木產業做大做強。
3.4 制定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發展規劃 規劃部門要對綠心地域進行專項的規劃。項目建設應與綠心總體規劃相結合,充分結合路網、管網、水系等已有的規劃布局,高目標高層次規劃、高等級設計、高起點建設,充分體現我市荔林水鄉園林景觀的特色,把現有城市綠心綜合改造成集花木魚鳥展銷、珍稀產品研發、休閑觀光娛樂、生態文化交流等于一體的獨具特色的專業化花卉苗木市場,并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
3.5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盡快出臺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建議市財政每年在造林綠化經費中安排適當經費用于扶持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用于市場及基地建設補助和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制定出臺促進產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項目資金安排應優先向花卉苗木產業傾斜。加大花卉苗木產業信貸支持力度,適當放寬花卉苗木企業貸款期限,合理浮動利率,優先安排林業項目貼息貸款,其它商業貸款,政府應予以補貼。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落實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的花卉苗木產品免征增值稅政策和農業生產企業從事花卉苗木種植的所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供水供電部門對花卉苗木生產用水、用電按一般農業用水、用電標準收費。
篇6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確定的將建成“生態園林城市”的目標要求,“打造關天副中心、建設和諧新”,加快推進規劃實施步伐,以綠色、生態建設為重點,提高作為主城區的功能和作用,促進我區經濟、社會、環境等全面持續協調發展,建設宜居環境,構建和諧社會。
總體目標: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載體,政府組織,全區動員,全民參與,統一規劃,講求實效,力爭用三到五年時間,充分利用轄區山、塬、河等自然環境,以增綠添彩為重點,擴展綠色空間,完善城市自然生態功能和基礎設施,優化人居環境,到年,綜合管理、綠地建設、建設管控、生態環境和市政設施、節能減排、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各項指標全面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要求,形成組織管理到位、規劃建設規范、景觀保護得力、綠地系統完整、市政設施配套、人居環境優良的城市建設格局,確保市創建“生態園林城市”一舉通過驗收。
二、創建標準和主要任務
(一)創建標準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年8月下發了“關于印發《國家園林城市申報與評審辦法》、《國家園林城市標準》的通知”(建城125號),新辦法對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申報條件進行了明確:《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自檢達到Ⅰ級標準,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命名不少于3年。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每兩年評審一次,偶數年為申報年,奇數年為評審年;申報城市須在申報年的9月30日前將城市人民政府的申報申請、省級住房和建設主管部門的初審意見及遙感測試基礎資料報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其他申報資料報送截止時間為評審年的3月31日。生態園林城市的評審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專家委員會評審,通過材料審查、問卷調查、實地考查和綜合評審四個環節,形成綜合評審意見。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標準以《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GB/T50563-)Ⅰ級55項指標為主,增加了19項指標,共有74項指標。標準分綜合管理、綠地建設、建設管控、生態環境、節能減排、市政建設、人居環境、社會保障類。
(二)主要任務
1.以規劃引領城市發展,配合市上修訂完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等各項規劃
完善的綠地系統規劃是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基礎,是城市綠地合理增長的保障。要結合我區山體、塬坡、水系等自然地貌和歷史文化遺產的實際,配合市上高標準修訂《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通過規劃手段,指導轄區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的合理布局,確保綠地系統總量適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堅持綠地規劃的剛性原則,落實各類建設用地的“綠線”,確保各類建設與綠地建設同步增長。同時,配合市上做好城市綜合交通、水系、歷史遺跡保護等規劃,建立和完善城市“黃線”、“藍線”、“紫線”管理制度,確保城市規劃、建設規范有序進行。
2.以綠色生態突顯城市活力,實施城市增綠添彩工程建設
通過規劃布綠、見縫插綠、垂直掛綠、添彩美化、均勻布點,不斷增加綠量,完善設施,提升園林綠化水平。進一步彰顯“兩條林帶,一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生態園林城市主城區特色。至年底,轄區建成區綠地率保持在35%以上,綠化覆蓋率保持在40%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平方米以上。主要做好:
(1)城市公園、廣場綠地均勻建設。繼續做好南山綠化和清姜公園等坡地公園建設與管理,完成楊家山坡地公園、南岔河生態公園建設;結合老城區基礎設施完善和城市規模擴建,每年建設不少于3處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游園,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
(2)圍繞“一廊兩帶”做好城市大環境綠化建設。協助做好轄區渭河段綜合整治,積極做好塔稍河、清姜河、瓦峪河、石壩河、沙河、茵香河等支流綜合整治,重點做好清姜河到川陜路濱河綠地建設。
(3)強化城市道路林蔭路和單位庭院普遍綠化建設。對轄區已有道路綠化查漏補缺,見縫植樹;對背街小巷道路普遍栽植行道樹。新建道路按照設計規范留足綠地,同步建設,形成城市林蔭道系統,提高園林水平。鞏固提升單位、居住區庭院綠化達標活動成果,按照城市綠地建設指標要求,督促轄區單位綠化荒裸空地,拆墻透綠,所有擋墻、透視圍墻都要種植藤本攀援植物,提高綠視率;倡導和鼓勵種植市樹、市花,每個單位、居住區都要栽植一定數量的白皮松、西府海棠;繼續開展園林式、花園式單位、居住區創建活動,建設一批景觀優美,環境宜人的單位小區。配合市上對年以后建設的居住小區綠化規劃實施情況全面驗收。新建區域實行嚴格的綠線管理和綠化指標控制,規劃建綠,綜合驗收,確保城市規模擴張和綠地同步增長。
(4)加大城郊城鄉一體化綠化步伐。結合“綠色”建設和“千里綠色長廊”生態工程建設,完善寶天高速出入口、310國道出入口、寶晁路、寶漢路、寶光大道至大道連接段及310國道轄區段綠化;做好清姜河西岸直觀坡面綠化和轄區風景林地、防護綠地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加強城郊村鎮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綠化,推進城市周邊農村開展環境優美鄉鎮、鄉村建設,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水平。
(5)全民參與拓展綠色空間。在社區廣泛開展“綠色社區”建設活動,爭取每個社區建設一到兩處社區公園。每年三月份的“植樹節”,廣泛發動,全民參與,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全方位拓展城市綠色空間。建成一批“共青林”、“巾幗林”、“自愿者林”等公益林,開展“我為城市栽棵樹”市民綠化活動,積極開展綠地認建、認養活動,大力推廣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陽臺和室內擺花養草。
(6)增強城市綠地的文化、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果。緊扣“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發祥地”、“石鼓文化”等厚重的文化積淀,做好已有景區、景點和公園綠地的文化保護和展示,重點做好天臺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利用工作,用文化彰顯城市魅力。在植樹布綠、普遍綠化的基礎上,在城市公園綠地、道路綠地和城市重要節點、城市出入口,增加市樹、市花和鄉土開花喬灌木、地被,科學配置喬、灌、草,形成多姿多彩、層次豐富,具有秦嶺植物特色的園林景觀,建設綠色花園城區。
3.以項目帶動城市建設,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實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
(1)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積極配合市上大力開展城市交通、污水處理、垃圾分類收集、供水管網、城市供熱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運行維護,確保無重大基礎設施事故發生,城市基礎設施系統完好率大于85%以上。
(2)提升完善老城區基礎設施。做好道路、市場、停車場、園林綠地、環衛設施等各類城市公益性公共設施建設,重點改善經二路片區,公園路、火炬路片區等老城區的基礎設施。
(3)加大保障性住房等惠民工程建設。一是積極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實施安居解困工程,每年按要求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徹底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環境條件。二是積極實施舊城改造工作,加快包括直管公房在內的非成套危舊住宅改造、“棚戶區”改造、停產半停產及整體搬遷企業的開發改造,全面改善舊城區人居環境條件。三是積極開展“城中村”改造工作,統一規劃,配套建設,完成市上下達的“城中村”改造任務,為城市建設增加亮點。四是積極開展創建“十大園林式居住小區”活動,建成一批環境一流、設施齊全的現代化小區。
同時,要以人為本,在城市建設中同步做好無障礙設施建設;強化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力度,社會基金征繳率達到90%以上,不斷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4)實施城市景觀工程。繼續開展街容街貌的綜合整治,結合老城區城市街景改造,協助做好架空線路和戶外廣告、店面招牌、地名路牌、公交侯車亭、路燈、環衛設施、園林小品等“城市家具”(戶外環境設施)的規范管理,使之成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功能性照明為基礎,適當進行亮化美化工作,扮靚城市。
4.以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做好城市人居環境工作
以改善城市水質、空氣質量、降低噪音為重點,全面改善城市整體環境質量。一是配合做好清姜河等飲用水源地的監管,確保飲水水源和水質安全。二是配合市上全面完成截污工程,禁止污水直排,尤其對工業污水全面實行處理,使工業污水處理達標排放率保持在100%,市區地表水水質達到Ⅲ類以上標準。
建立職能明確、溝通快捷、協調有力、運轉高效的城市管理運行體系,完善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機制、細化管理標準、強化監督手段,完善城市市容市貌、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等管理長效機制,提高城市綜合執法管理的覆蓋面,圍繞定職責、定標準、定考核、定獎懲等工作流程,達到城市管理全過程無盲區、無盲點的目標,實現城市管理從粗放到精細、事前管理向超前管理、靜態管理向動態管理、行政管理向多元管理的轉變,全面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考核指標多數依據的是各類國家標準,多數都有資料審查環節,要結合工作實際,規范設計、規范建設和規范管理,做好日常工作的數據、資料收集和歸類,使城市管理逐步向標準化、信息化、精細化軌道發展。
除此之外,還要開展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教育工程,對廣大市民進行城市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節約資源等教育活動。區上每年組織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宣傳不少于4次,各鎮街、社區要設置創建公益宣傳廣告,形成全社會良好的生態環境意識。
三、工作步驟
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全面完善階段。
以國家園林城市為起點,根據住建部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結合我區實際,成立區“創建”領導機構,制定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安排,細化工作任務,分解到各鎮街及各相關部門,并安排、落實,全面開展創建工作。
第二階段,迎接驗收階段。
按照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申報考評要求,在年市政府向國家住建部申報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基礎上,查漏補缺,做好創建活動的各項完善工作,年接受住建部考核驗收。
第三階段,鞏固提高階段。
鞏固生態園林城市成果,構筑融山、塬、水、文、城于一體、綠地系統完善、生態功能穩定、人居環境和諧的山水生態園林城區,為全市最終實現“生態園林城市”的發展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主要措施
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多專業、多學科的綜合工程,重點要圍繞標準,突出改善生態環境項目的實施,并取得顯著效果。需要全民動員、全社會參與,做到認識統一、領導重視、工作務實、措施到位,使創建活動扎扎實實、富有成效。
(一)強化組織領導,健全運行機制。成立以區委書記為顧問,區長為組長,區委、區政府相關領導和區級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區創建工作的組織、指導和協調。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創建活動的組織實施工作。各鎮街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負責轄區創建工作的開展,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針對創建過程中突出的問題、普遍性的問題,強化領導,落實責任,組織轄區單位、居民積極開展工作,全面完成承擔的創建任務;區級各部門、各單位根據區創建工作實施方案,結合單位職能,制定本部門創建實施方案,分解細化任務,組織實施,創造性開展工作,確保單位、系統創建任務的圓滿完成。區、鎮街創建辦公室及各單位分管領導和人員要認真宣傳動員、調查研究、學習培訓、吃透標準,做好工程建設、資料整理等工作任務,使創建工作任務清楚、責任明確、實施有力、效果突出。
(二)建立監督機制,明確目標責任。創建工作實行“分級負責”和“行政首長負責制”。區創建辦下設督辦組,會同區考核辦、監察局制定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效能監察辦法,對各鎮街、各部門的創建任務完成情況實施考核督辦,區政府從各鎮街、各部門的目標分值中每年固定一定分值,作為創建目標責任分。各鎮街、各部門都要建立相應的考核監督機制,將創建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具體責任人,督促相關負責人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各項目標任務按時圓滿完成。
(三)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動創建。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要堅持突出重點與全面實施相結合、政府投資與社會籌資建設相結合、領導包抓與部門聯動相結合、單位承包與個人參與相結合。要動員社會力量,積極投身創建,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加快創建進度,創造宜居環境。區政府將集中資金,用于對創建影響大和與市民人居環境密切相關的重大項目建設,并對重點項目實行區級領導包抓。各鎮街、區級各部門要將投資集中傾斜于改善生態環境的項目,注重質量,講求效果,建設一批精品工程;承擔建設任務的各單位,要加強施工管理,加快工程進度,確保建設項目早日建成見效,早日改善生態環境。對公眾參與的創建項目,各部門要精心組織、廣泛動員,激發市民群眾參與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全面推動創建工作扎實開展。
篇7
景觀設計是環境設計的組成部分,大到綿延幾十公里的風景區規劃,小到十幾平方米的庭院設計,都屬于景觀設計的范疇。本文的景觀設計定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層次上,選擇城市景觀設計作為切入點,從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設計要素和方法,是比較適宜的。近年來,我們生活的城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批的廣場綠地、商業步行街、主題公園、街頭小品出現在我們的視覺以內,影響著我們的感觀和行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區都以景觀優美的園林作為賣點,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購買心理。景觀設計已經不知不覺中走到了我們的周圍,走近了我們的身邊,并對我們施展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術館去欣賞藝術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環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區的環境中活動,它的景觀視覺美感、造型形態、色彩、材質、以及在陽光下燈光下呈現出來的效果,時時會刺激你的目光,影響你的行為和心理的變化。一個有良好景觀的城市環境、居住環境,為人們提供了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雙重價值。“詩意的棲居”始終是人們內心的向往,而景觀設計正式通過提高生活品質,提升生活品位,以人為主體,以空間環境為客體,構架著現實通向理想的橋梁。
2.景觀的概念
景觀(Landscape),什么是景觀,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是一個美麗而難以說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觀是人類的棲息地,景觀是人類的工藝品,景觀是需要科學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質系統,景觀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景觀是可以帶來財富的資源,景觀是反映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意識形態,景觀是歷史,景觀是美。我們可以從景觀與人的物我關系與景觀的藝術性、科學性、場所性及符號性入手,來認識景觀。
2.1 景觀的視覺美的含義: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觀作為城市景象景觀的設計與創造,實際上也就是創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觀作為視覺審美對象的含義,經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第一個變化來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對鄉村土地的貪欲,即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其二則來源于工業革命中后期對城市的恐懼和憎惡,即景觀作為對工業城市的對抗。
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和附屬 人們最早注意到的景觀是城市本身,“景觀的視野隨后從城市擴展到了鄉村,是鄉村也成為景觀”。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封建領主制度將人束縛在君權之下,人被束縛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滿神秘和恐怖,且又為人類生活之母,對土地的眷戀和依賴,使得人如母親襁褓之中的嬰兒。城市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土地的價值從生活和生存所必須的使用價值,轉變成為可以交換的商品和資源,人與土地第一次分離而成為城里人。新興的城市貴族通過強大的資本勾畫其理想的城市,同時不斷的向鄉村擴展,將其作為城市的附屬。1420年前后發明的透視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為一個完全幾何、數學的圍有圍墻的圖案。在幾何中心是一個大的開放空間,被行政建筑所包圍:國王的宮殿,法院的大樓,主教堂,監獄,財務大樓和軍事中心。這樣的理想城市是為行政辦公及法律公正而設立的,是為了城市生活而設計的,是純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一樣,遵循了嚴格的比例關系和美學原則。而景觀作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樣的審美標準來設計和建造,因此有了凡爾塞為代表的巴洛克造園。
景觀作為城市的逃避 景觀作為視覺美的含義的第二個轉變,源于工業化帶來的城市環境的惡化。工業化本身是文藝復興的成果,但是至少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各大城市,城市環境極度惡化。城市作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徹底破壞。相反成為了丑陋和恐怖的場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園成為了逃避的場所。因此。作為審美對象的景觀也從欣賞和贊美城市,轉向愛戀和保護田園。因此才有以Olmsted為代表的景觀設計師的出現和景觀設計學的誕生。一般來說,這個誕生的時間被確認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導田園風光為主調的美國城市公園運動,和以保護自然原始美景為主導的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因此也才有霍華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園城市和隨后的田園郊區運動。
2.2 景觀的棲息地含義: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觀都是人類居住的家,或者說是潛在的家。中國古代山水畫把可居性作為畫境和意境的最高標準。所謂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無論是作畫還是賞畫,實質上都是一種卜居的過程。也就是場所概念(place)的深層含義。這便又回到哲學家海得歌爾的棲居概念。棲居的過程實際上與自然的力量與過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諧的過程,大地上的景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對自然的適應、改造和創造的結果。同時,棲居的過程也是建立在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過程。因此,作為棲息地的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觀是內在人的生活體驗 景觀作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體的人和具體的場所聯系在一起。景觀是由場所構成的,而場所的結構又是通過景觀來表達的。與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一樣,場所是無處不在的,人離不開場所,場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處,場所使無變為有,使抽象變具體,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個認識和把握外界空間和認識及定位自己的出發點和終點。
2.3 景觀作為系統的含義:科學、客觀的解讀
在一個景觀系統中,至少存在著五個層次以上的生態關系:
第一是景觀與外部系統的關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態流是水。哀勞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將南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截而為雨,在被灌溉,飲用和洗滌利用之后,流到干熱的紅河谷地,而后蒸騰、蒸發回大氣,經降雨又回到本景觀之中,從而有了經久不衰的元陽梯田和山上茂密的叢林,這是全球及區域生態系統科學研究的對象。根據Lovelock的蓋婭理論,大地本來是一個生命體:地表、空氣、海洋和地下水等通過各種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學的過程,維持著一個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觀內部各個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即水平生態過程。來自大氣的雨、霧,經過村寨上叢林的截流、涵養,成為終年不斷的涓涓細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飲的蓄水池;再流經家家戶戶門前的洗滌池,匯入寨中和寨邊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養魚的場所,最后富含養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層層梯田,灌溉著他們的主要作物——水稻。這種水平生態過程,包括水流、物種流、營養流與景觀空間格局的關系,正是景觀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第三種生態關系,是景觀元素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如叢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系統,水塘作為一個水域生態系統,梯田本身作為一個農田系統,其內部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這是一種在系統邊界明確情況下的垂直生態關系,其結構是食物鏈和營養階,功能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這是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第四種生態關系則存在于生命和環境之間,包括植物與植物個體之間與群體之間的競爭、共生關系,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個體與群體的進化和演替過程,這便是植物生態、動物生態、個體生態、種群生態所研究的對象。
第五種生態關系則存在于人類與其環境之間的物質、營養及能量的關系,這是人類生態學所要討論的。當然,人類本身的復雜性,包括其社會、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十分復雜。已遠非人類生態本身所能解決,因此又必須借助社會學、文化生態、心理學、行為學等學科對景觀進行研究。城市景觀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幾乎包含了所有上訴生態過程,而成為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對象。
2.4 景觀作為符號的含義:人類理想和歷史的書
人類是符號動物,景觀是一個符號傳播的媒體,是有含義的,它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包括自然和社會歷史;講述著動人的故事,包括美麗的或者是凄慘的故事;講述著土地的歸屬,也講述著人與土地,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因此行萬里路,如讀萬卷書。
這本書是由符號和語言寫成的,“景觀具有語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著話語中的單詞和構成——形狀圖案、結構、材料、形態和功能。所有景觀都是由這些組成的。如同單詞的含義一樣,景觀組成的含義是潛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顯示。景觀語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實用的,也可以是詩意的。海得歌爾把語言比喻成人們棲居的房子。景觀語言是人類最早的語言,是人類文字及數字語言的源泉。“河出圖,洛出書”固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但它卻生動的說明了中國文字與數字起源于對自然景觀中自然物及現象的觀察和啟示的過程。
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可以用來說,讀和書寫,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類發明了景觀語言,如同文字語言一樣,景觀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景觀語言是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時也是為了庇護和隔離的,景觀語言所表達的含義只能部分地為外來者所讀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從而在交流中維護了族群內部的認同,而有效的抵御外來者的攻擊。
景觀中的基本名詞是石頭、水、植物、動物和人工構筑物,他們的形態、顏色、線條和質地是形容詞和狀語。這些元素在空間上的不同組合,便構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滿意味的書。一本關于自然的書,關于這個地方的書,以及關于景觀中人的書。當然,要讀懂,讀者就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文化。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關系中的景觀語言一樣,是有多重含義的,這都是因為人是符號的動物;而景觀符號,是人類文化和理想的載體。
3.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是指通過對環境的設計使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和諧共存。她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科學與藝術的結晶,融合了工程和藝術、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精髓,創造一個高品質的生活居住環境,幫助人們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意識,更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3.1 景觀設計所涵蓋的領域
景觀設計具有廣泛的領域,大到國土與區域規劃設計,小到庭院,甚至室內的綠色空間設計;從純自然的生態保護和恢復,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間設計,都是景觀設計多涵蓋的領域。以下就初步的談一下景觀設計所涵蓋的領域:
3.1.1城鎮規劃
景觀設計師很早就開始擔當城市物質空間的規劃角色,城鎮規劃是城市空間的中心規劃。城鎮規劃是針對城市與鄉鎮的規劃與設計。規劃者運用區域規劃技術與法規、常規規劃、概念規劃、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來確定城市地域內的布局與組織。城鎮規劃也涉及到“城市設計”內容,如廣場、街道景觀等開放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發展。
3.1.2場地和社區規劃
環境設計是景觀設計專業的核心問題。涉及到居住區、商業、工業、各機構的室內空間以及公共空間等室外空間的細部設計。它把場地作為藝術研究的對象來看待,綜合平衡室內與室外的軟、硬表面,建筑物與植物的材料選擇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詳細的構筑物的規劃說明與準備等。
場地規劃以某一地塊內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協調與安排為基礎,場地規劃項目涉及單幢建筑的土地設計、辦公區公園設計、購物中心或整個居住社區的地塊設計等。從更大的職業范圍講,基地設計還包括基地內自然元素與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審美性以及生態等敏感性的組織與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動物和氣候。敏感性的設計有利于減少環境壓力與消耗,從而提高基地的價值。
3.1.3景觀規劃
區域景觀規劃對于很多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Architect)來講是個逐漸擴展的實踐領域。它隨著過去一年來公眾環境意識的覺醒而發展。它融合了環境規劃與景觀設計。在這個領域,景觀設計師針對土地與流域的規劃、管理等全部范圍,包括自然資源調查、環境壓力狀況分析、視覺分析和岸線管理等。
3.1.4公園與休閑區規劃
公園與休閑區規劃包括創造與改造城市、鄉村、郊區的公園與休閑地帶。同時發展成為更大范圍的自然環境規劃。如國家公園規劃、郊野規劃、野生動物保護地規劃等。
3.1.5土地發展規劃
土地發展規劃包括大范圍與多區域的未發展土地的規劃和小面積的城市、鄉村和歷史地段的基地設計。同時在政策規劃與個體發展計劃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在這一領域,景觀設計師需要掌握房地產經濟及其發展組織過程的知識,同時還應理解土地開發與發展的客觀限制條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與廣博的知識,景觀設計師通常是這一學科領域的綜合學科設計小組的帶頭人。
3.1.6旅游和休閑地規劃
基地的歷史性保護與復興如公園、私家花園、場地、濱水區和濕地等的保護與復興。它涉及到基地相對穩定狀態的維持與保護、作為歷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塊的保護、地段的歷史記憶與質量的恢復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發展與更新。
3.2 景觀設計的拓展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景觀設計的形式與內涵也在不斷的變化。要使景觀的發展跨越障礙,實現可持續,則要求景觀設計作出相應的拓展,首先應該是觀念上的拓展:
3.2.1生態設計觀
生態設計觀念或結合自然的設計觀念,已被設計者和研究者倡導了很長的時間,隨著全球化帶來的環境價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態設計觀必然有進一步的發展,可以將其概括為:
不僅考慮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將設計作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環的一個手段,充分體現地域自然生態的特征和運行機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設計中盡量避免對地形構造和地表機理的破壞,尤其是注意繼承和保護地域傳統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觀;
從生命意義角度去開拓設計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體現了生命優于物質的主題;
通過設計重新認識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建構更好的生態倫理。
3.2.2人性設計觀
全球化是人類推動的,人類是世界的主體,是技術的掌握者、文化的繼承者、自然的維護者。景觀設計觀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義,超越功能意義設計,進入到人性化設計。具體包括:
以人為本,設計中處處體現對人的關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環境行為模式獲得使用者的認同;
呼應現代人性意義,對人類生活空間與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與人類的多樣性和發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變化和內涵的多義性。
3.2.3多元設計觀
多元的景觀發展要求景觀設計強化地方性和多樣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來豐富全球景觀資源。其觀念具體包括:
根據地域中社會文化的構成脈絡和特征,尋找地域傳統的景觀體現和發展機制;
以演進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地域的文化傳統,將地域傳統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與景觀現實及未來發展相結合,使之獲得持續的價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閉的地域概念,結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術和信息手段來詮釋和再現古老文化的精神內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內涵與實質,棄絕標簽式的符號表達。
3.2.4信息設計觀
傳統的景觀設計集中于展示形態與空間,滿足功能需求。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要求景觀承載更多的信息,相應的景觀設計必然集中于信息,體現時間優于空間的概念。其具體包括:
應對于信息處理,設置信息調節、疏導的空間,留有增容余地和彈性發展的場所;
為有效讀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簡潔、色彩奪目的形式,尤其是對符號標志系統的處理;
將信息技術融進設計理念和人的審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層次上與情感抒發融為一體;
創造互動景觀,使景觀應對于不同信息而變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種角色,承載某種功能。
3.2.5技術設計觀
全球化時期的景觀發展充分利用技術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應的設計觀念也必然緊密結合技術。表現在:
體現技術理性,設計作為與人口增加、資源減少、環境變化的回答,反思技術的優越性和潛在危險;
體現技術理性,反映技術與人類情感相融合的發展動態和技術審美觀念的多樣化趨勢;
體現景觀智能化趨勢,創造有“感覺器官”的景觀,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機體般活性運轉,良性循環;
尊重地域適宜技術所呈現的景觀形式,將其轉化為新的設計語言。
3.2.6創新技術觀
除了技術直接導致創新景觀之外,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各種思想自由廣泛傳播、交流而激發的靈感也成為創新景觀的源泉,相應的設計觀強調變化、彈性。具體包括:
將更多景觀要素納入設計中,用多樣詞匯表達個性化設計;
改變思維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彈性、模糊、不確定設計的價值;
虛幻世界與現實世界并駕齊驅,以多重尺度拓展創意空間。
3.2.7藝術設計觀
隨著人類素質的提高和更多休閑時間投入文化藝術活動,藝術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類生存的一切環境都被賦予藝術色彩,相應的景觀設計觀念包括:
強化對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觀與建筑、規劃、園林有更大的融合;
將審美的生存觀念體現于設計中,通過設計將審美上升為人的生存范疇;
結合時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與和諧的景觀藝術;
設計藝術水準的提高取決于對現實的了解、文化的領悟、技術的掌握和個性的發揮。
4.景觀設計要素
景觀設計的要素包括景觀設計的素材的特點和基本知識。
所有的景觀都是通過景觀要素來體現的,景觀設計的素材和內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體,鋪地和景觀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設計的基礎,其余是設計的要素。
4.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觀設計最基本的場地和基礎。這里談的地形,是指景觀綠地中地表各種起伏形狀的地貌。在規則式景觀中,一般表現為不同標高的地坪、層次;在自然式景觀中,往往因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觀設計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內容。地形地貌總體上分為山地和平原。進一步可以劃分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為凹地、凸地等。在景觀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慮生態學的觀點,營造符合當地生態環境的自然景觀,減少對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同時,可以減少土石方量的開挖,節約經濟成本。因此,充分考慮應用地形特點,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觀元素的基礎。景觀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響總體規劃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觀地形設計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現狀,而要充分體現總體規劃的意圖,作必須的工程措施。所以每個景觀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這里要考慮幾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關。同時還要考慮到因堆山而挖湖所減少的陸地面積并不小。例如,北京頤和園面積并不小(約300公頃),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陸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園面積的7%,因此節假日就顯得擁擠。按此,估計游人會比較集中的中心景觀要留有足夠的平地,這也是防震備戰所必須。上海長風公園37公頃,水面積約占4l%,而陸地中有82%是綠地,現在看來并無不當。明計成在《園冶》里有一段話"約十畝之基,須開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為壘土者四,高卑無淪,栽竹相宜。"可供參考。
經濟因素。有人計算,用1:2.5的坡度堆一個10米高的山,山頂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據估計,單是土方價約近50萬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達10余萬方了。因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數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畫龍點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為例,50-60年代的楊浦、和平、虹口公園因有日偽時期彈藥庫、靶場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園因人防工程出氣口而堆山;80年代楓涇公園因原址土丘而設計地形,皆合乎當時當地情理。90年代濱海人工森林為改善種植條件和景觀而挖魚塘堆山;現在閔行區和環線指揮部計劃利用七寶附近垃圾山作公園,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觀設計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簡單的來說,主要有四點:
改善植物種植條件,提供干、濕,以至水中;陰、陽、緩陡等多樣性環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種景觀用途,同時具有灌溉、抗旱、防災作用。
創造園林活動項目,建筑所需各種地形環境。
組織景觀空間,形成優美園林景觀。
4.1.3設計手法
在具體的設計表現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術,如VR仿真技術手段進行三維地形的表現,以便真實地模擬實際地形,表達景觀設計后的場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戶進行交流溝通。
4.2 植被設計
植被是景觀設計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觀設計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種大、小喬木等。巧妙合理地運用植被不僅可以成功營造出人們熟悉喜歡的各種空間,還可以改善住戶的局部氣候環境,使住戶和朋友鄰里在舒適愉悅的環境里完成交談、駐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動。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視覺功能和非視覺功能。非視覺功能指植被改善氣候、保護物種的功能;植被的視覺功能指植被在審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曠神怡。通過視覺功能可以實現空間分割,形成構筑物,景觀裝飾燈功能。
Gary O. Robinette 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環境品質》中將植被的功能分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調節氣候功能、美學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間、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間和創造系列景觀等,簡言之,即空間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視線誘導。
調節氣候功能:遮蔭、防風、調節溫度和影響雨水的匯流等。
美學功能:強調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設計元素,使其作為景觀焦點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別、質地等特點還可以形成小范圍的特色,以提高景觀的識別性,使景觀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項
景觀中的植被綠化設計,還應該注意其他一些事項:
與景觀道路、廣場有關的綠化形式有:中心綠島、回車島等;行道樹;花缽、花樹壇、樹陣;兩側綠化。
最好的綠化效果,應該是林蔭夾道。郊區大面積綠化,行道樹可和兩旁綠化種植結合在一起,自由進出,不按間距靈活種植,實現路在林中走的意境。這不妨稱之為夾景;一定距離在局部稍作濃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點使人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棲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綠地則要多幾種綠化形式,才能減少人為的破壞。在車行道路,綠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車視距、轉彎半徑等要求。特別是不要沿路邊種植濃密樹叢,以防人穿行時剎車不及。
要考慮把"綠"引伸到道路、廣場的可能,相互交叉滲透,最為理想:使用點狀路面,如旱汀步、間隔鋪砌;使用空心砌塊,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磚。波蘭有種空心磚,可使綠地占鋪砌面2/3以上。在道路、廣場中嵌入花缽、花樹壇、樹陣。
道路和綠地的高低關系。設計好的道路,常是淺埋于綠地之內,隱藏于綠叢之中的。尤其是山麓邊坡外,景觀中的道路一經暴露便會留下道道橫行痕跡,極不美觀,因此設計者往往要求路比"綠"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帶來的是匯水問題,這時單邊式道路兩側,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淺的明溝,降雨時匯水瀉入的雨水口,天晴時乃是草地的一種起伏變化。
城市道路的綠化,與道路的性質相關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觀大道、步行街等。 4.3 道路設計
這里所說的道路,是指景觀綠地中的道路、廣場等各種鋪裝地坪。它是景觀設計中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是景觀的骨架、網絡。景觀道路的規劃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觀面貌和風格。例如,我國蘇州古典園林,講究峰回路轉,曲折迂回,而西歐古典園林凡爾賽宮,講究平面幾何形狀。
景觀道路和多數城市道路不同之處,在于除了組織交通、運輸;還有其景觀上要求:組織游覽線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觀道路、廣場的鋪裝、線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觀一部分。總之,當人們到景區,沿路可以休憩觀景,景觀道路本身也成為觀賞對象。
4.3.1景觀道路分類
一般景觀的景觀道路分為三種:
主要道路。貫通整個景觀,必須考慮通行、生產、救護、消防、游覽車輛。寬7-8米。
次要道路。溝通景區內各景點、建筑,通輕型車輛及人力車。寬3-4米。
林蔭道、濱江道和各種廣場。
休閑小徑、健康步道。雙人行走1.2-1.5米,單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來最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過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達到健身目的,同時又不失為一個好的景觀。
4.3.2景觀道路線型
規劃中的景觀道路,有自由、曲線的方式,也有規則、直線的方式,形成兩種不同的景觀風格。當然采用一種方式為主的同時,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補充。仔細觀察,上海楊浦公園整體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規則式的;復興公園則相反,雁蕩路、毛氈大花壇是規則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這樣相互補充也無不當。不管采取什么式樣,景觀道路忌諱斷頭路、回頭路。除非有一個明顯的終點景觀和建筑。
景觀道路并不是對著中軸,兩邊平行一成不變的,景觀道路可以是不對稱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東世紀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線向南移了10米,北側人行道寬44米,種了6排行道樹。南側人行道寬24米,種了兩排行道樹;人行道的寬度加起來是車行道的兩倍多。
景觀道路也可以根據功能需要采用變斷面的型式。如轉折處不同寬狹;坐凳、椅處外延邊界;路旁的過路亭;還有道路和小廣場相結合等等。這樣寬狹不一,曲直相濟,反倒使道路多變,生動起來,做到一條路上休閑、停留和人行、運動相結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轉彎曲折。這在天然條件好的景觀用地并不成問題: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話下。而在條件并不太好的地區,一般就不是這樣。為了延長游覽路線,增加游覽趣味,提高綠地的利用率,景觀道路往往設計成婉蜒起伏狀態,但是有的地區景觀用地的變化不大,往往一馬平川而根據不足。這時就必須人為地創造一些條件來配合園路的轉折和起伏。例如,在轉折處布置一些山石、樹木,或者地勢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綠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彎、五步一曲,為曲而曲,脫離綠地而存在。陳從周說:"園林中曲與直是相對的,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以明·計成的話要做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景觀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幾點:
避免多路交叉。這樣路況復雜,導向不明。
盡量靠近正交。銳角過小,車輛不易轉彎,人行要穿綠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寬度、鋪裝、走向上應有明顯區別。
要有景色和特點。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對景,讓人記憶猶新而不忘。
園路在山坡時,坡度≥6,要順著等高線作盤山路狀,考慮自行車時坡度≤8,汽車≤15;如果考慮人力三輪車,坡度還小,為≤3。 人行坡度≥10%時,要考慮設計臺階。景觀道路和等高線斜交,來回曲折,增加觀賞點和觀賞面,未嘗不是好事。
安排好殘廢人所到范圍和用路。
4.4 地面鋪裝
地面鋪裝和植被設計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視線誘導(包括人流、車流)。這里植被設計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無論是運用何種素材進行景觀設計,首要的目的是滿足設計的使用功能。地面鋪裝和植被設計在手法上表現為構圖,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對環境的識別性。在明晰了設計的目標后,可以放心地探討地面鋪裝的作用、類型和手法。
4.4.1考慮因素
一般的道路鋪裝,通常采用塊料-砂、石、木、預制品等面層,砂土基層即屬該類型的景觀道路。這是上可透氣,下可滲水的園林--生態--環保道路。采用這種道路有很多優點,主要是基于下面幾點考慮:
符合綠地生態要求。可透氣滲水,極有利于樹木的生長,同時減少溝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補充。
與景觀相協調。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跡。尤其是郊區人工森林這種類型綠地,粗獷一些并無不當。
新建的景觀,往往因地形變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廣場處于新填土之上。
景觀的綠地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要不斷補充完善。這種路面鋪裝適于分期建設,甚至臨時放個過路溝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極容易不必如剛性路面那樣開腸剖肚。
景觀綠地除建設期間外,道路車流頻率不高,重型車也不多。
是我國園林傳統做法的繼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項
塊料路面的鋪砌要注意幾點:
廣場內同一空間,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種式樣的鋪裝較好。這樣幾個不同地方不同的鋪砌,組成一個整體,達到統一中求變化的目的。實際上,這是以景觀道路的鋪裝來表達道路的不同性質、用途和區域。
一種類型鋪裝內,可用不同大小、材質和拼裝方式的塊料來組成,關鍵是用什么鋪裝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強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線條簡潔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種石料,變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徑、小空間、休閑林蔭道,可豐富多采一些,如我國古典園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觀要素的特征,以創造富于特色、膾炙人口的鋪裝來。例如,杭州的竹徑通幽,蘇州五峰仙館與鶴所間的仙鶴圖與環境融洽一體,詩情畫意,躍然紙上。明朝的計成在《園冶》中對此早有論述"惟所堂廣廈中,鋪一慨磨磚,如路徑盤蹊,長砌多般亂石,中庭式宜疊勝,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選鵝子鋪成蜀錦。"
塊料的大小、形狀,除了要與環境、空間相協調,還要適于自由曲折的線型鋪砌,這是施工簡易的關鍵;表面粗細適度,粗要可行兒童車,走高跟鞋,細不致雨天滑倒跌傷、塊料尺寸模數,要與路面寬度相協調;使用不同材質塊料拼砌,色彩、質感、形狀等,對比要強烈。
塊料路面的邊緣,要加固。損壞往往從這里開始。
側石問題。園路是否放側石,各有己見。一般來說要依實而議定,①看使用清掃機械是否需要有靠邊;②所使用砌塊拼砌后,邊緣是否整齊;③側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園路邊緣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園路兩側綠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綠化尚未成型時,須以側石防止水土沖刷。
建議多采用自然材質塊料。接近自然,樸實無華,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甚至于舊料、廢料略經加工也可利用為寶。日本有種路面是散鋪粗砂,我國過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崗巖板也廣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舊磚瓦,何嘗不是傳統園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鋪裝的作用
為了適應地面高頻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濘難走;
給使用者提供適當范圍的堅固的活動空間;
通過布局和圖案引導人行流線。
4.4.4地面鋪裝的類型
根據鋪裝的材質可以分為:
瀝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國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國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種公園、廣場。
磚砌鋪裝;用于城市道路、小區道路的人行道、廣場。
石材鋪裝
預制砌塊
地面鋪裝的手法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線性、流行性、拼圖、色彩、材質搭配等手法為使用者提供活動的場所或者引導行人通達某個既定的地點。
4.5 水體設計
一個城市會因山而有勢,因水而顯靈。為表現自然,水體設計是造園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論哪一種類型的景觀,水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無水不活。喜水是人類的天性。水體設計是景觀設計的重點和難點。水的形態多樣,千變萬化。
圖4.4景觀設計中的水體設計
4.5.1水體分類
景觀設計大體將水體分為靜態水和動態水的設計方法。靜有安詳,動有靈性。自然式景觀以表現靜態的水景為主,以表現水面平靜如鏡或煙波浩森的寂靜深遠的境界取勝。人們或觀賞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觀賞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魚,或觀賞水中芙蕖睡蓮,或觀賞水中皎潔的明月……自然式景觀也表現水的動態美,但不是噴泉和規則式的臺階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頭、礬口,以表現經人工美化的自然。動態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觀中的噴泉、瀑布、活水公園等。自然狀態下的水體和人工狀態下的水體,起側面、底面也是不一樣的。自然狀態下的水體。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邊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狀態下的水體。如噴水池、游泳池等,其側面、底面均是人工構筑物。
根據水景的功能還可以將其分為觀賞類,嬉水類。
4.5.2考慮因素
水體設計要考慮以下幾點:
水景設計和地面排水結合;
管線和設施的隱蔽性設計;
防水層和防潮性設計;
與燈光照明相結合;
寒冷地區考慮結冰防凍。
4.5.3注意事項
從總體看,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 無論是一塊綠地、一個公園的水體,應服從總體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構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規則,是隱是現,有無欄干小徑,要看整體的地域位置、風格面貌而定。一個園內不同區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 幾種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廣場建筑而規則,彼岸近丘陵叢林而自然,也不失為一種變化和對比,注意點是交接如何過渡。
· 池岸的設計要考慮安全因素.一般近岸處水宜淺(2/5-3/5),面底坡緩(1/3-1/5),以求節約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須多費匠心。
·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觀賞魚、植荷蓮、劃舟艇、顯倒影、噴水、游泳、溜冰等,也會使景觀和水深淺、水波浪不盡相同,而影響池岸設計。
· 選材既關及景觀,也決定造價,從經濟上也要多加考慮。
4.5.4設計要點
水景設計的要點是什么呢?一是水質。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難。
"死水一潭",會讓游人掩鼻而過,會讓管理部門叫苦連天。回憶歷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龍須溝,皆因惡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稱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時,更要對水補充、排泄、循環、凈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考慮,真正做到"綠色"、"生態",才可持續發展。在這期間,還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一條環境居住區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溝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溝通,這樣沒有死水斷頭浜之虞。
(2)水體不同形狀、深淺、寬狹的設計,象征著不同的地理環境:溪流、池湖、港灣、半島、河埠……有著不同的景觀,起著不同的生態作用。
(3)在不同的水體環境,布置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如水中的荷蓮,水邊的蘆葦,魚類……即使在小環境,也體現生物的多樣性。如能有意識選擇一些環保生物,則更有利。
(4) 以瀑布、涌泉作為動力,創造水位高差,讓水體自然循環流動,產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動態水景觀;增加水體與大氣、沙石的接觸,提高含氧量。古諺:"流水不腐",是水景設計的座右銘。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構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緩坡入水,植物護岸,碎石、泥砂底。這樣的水系造價不會太高,更重要的是,與地下水共同組成一個系統。因此,選定一個合理的水面標高,至為重要。
(6) 因為各種不同緩坡、不同水面寬狹,造就了各處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緩,淺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沖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環。大型水面,還要兼顧交通、娛樂、生產的種種需要。
(7)以開挖水渠及緩坡之土方,堆疊地形,分隔空間,改善種植條件,而減少土方運量,取"一箭雙雕"之功利。
(8)引導雨水沿著起伏地形滲透、流淌,匯而成河。這里沒有淹漬、沖刷,也減少排水工程量。僅在出口處設溢水、單向閥門,干旱缺雨季節,以人工辦法補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綠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態良性循環。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綠色生態區的重要標準。
4.6 設施景觀
設施景觀主要指各種材質的公共藝術雕塑或者與藝術化的公共設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電話、指示牌、路標等。它們作為城市中的景觀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們卻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設施,是現代室外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人又稱它們是“城市家具”。還有一些大的設施在人們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如運動場等。無論這些設施的大小,它們都已經越來越成為城市整體環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觀營建中不容忽視的環節,所以又被成為“設施景觀”。
4.6.1運用原則
景觀的設計當然應該首先注重實用,同時其所設置的環境也是人們戶外活動的場所,所以應該以適合、適用為原則。各項設施、設備應該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設施和設備,并考慮外觀美,以增加環境視覺美的趣味。必須要了解設施物的實質特征(如大小、質量、材料、生活距離等)、美學特征(大小、造型、顏色、質感)以及機能特征(品質影響及使用機能),并預期不同的設施設計及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質和感覺,確定發揮其潛能。
另外,設計中還必須考慮到設施景觀的安全性,以防止它們被盜或遭到破壞,大型的運動設施應建造必要的圍護。對于小型的設施應該把它們牢固的安裝在地面或者墻上,保證所有的裝配構件都沒有被移動、拆卸的可能。
4.6.2景觀設施分類
按照設施景觀的服務用途,可以將景觀分為七類:
休息設施 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務設施 如電話亭,灘亭、郵筒等。
信息設施 如標志、指示牌等。
衛生設施 如飲用水栓、洗手洗腳設施、垃圾桶、公用廁所等。
運動設施 如各類運動場、球場、高爾夫球場等
游樂設施 如兒童游戲設施等
交通設施 如分隔墩、隔離墩、路障、候車亭等。
5.景觀設計方法
景觀設計是多項工程配合相互協調的綜合設計,就其復雜性來講,需要考慮交通、水電、園林、市政、建筑等各個技術領域。各種法則法規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體的設計中,運用好各種景觀設計要素,安排好項目中每一地塊的用途,設計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質的、滿足客戶需要的、比較適用的方案。景觀設計中一般以建筑為硬件,綠化為軟件,以水景為網絡,以小品為節點,采用各種專業技術手段輔助實施設計方案。
從設計方法或設計階段上講,大概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5.1 構思
構思是一個景觀設計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說是景觀設計的最初階段。從學科發展方面和國內外景觀實踐領域來看,景觀設計的含義相差甚大。一般的觀點都認為景觀設計是關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決土地、人類、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與健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它涉及包括區域、新城鎮、鄰里和社區規劃設計,公園和游憩規劃,交通規劃,校園規劃設計,景觀改造和修復,遺產保護,花園設計,療養及其他特殊用途區域等很多的領域。同時,從目前國內很多的實踐活動或學科發展來看,著重于具體的項目本身的環境設計,這就是狹義上的景觀設計。但是這兩種觀點并不相互沖突。
綜上所述,無論是關于土地的合理使用,還是一個狹義的景觀設計方案,構思是十分重要的。
構思是景觀規劃設計前的準備工作,是景觀設計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構思首先考慮的是滿足其使用功能,充分為地塊的使用者創造、安排出滿意的空間場所,又要考慮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盡量減少項目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干擾。然后,采用構圖以及下面將要提及的各種手法進行具體的方案設計。
5.2 構圖
在構思的基礎上就是構圖的問題了。構思是構圖的基礎,構圖始終要圍繞著滿足構思的所有功能。在這當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早在步入春秋戰國時代,就進入和親協調的階段,所以在造園構景中運用多種手段來表現自然;以求得漸入佳境、小中見大、步移景異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 。恬靜、含蓄的藝術效果。而現代的景觀設計思想也在提倡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觀設計師的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景觀設計構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平面構圖組合和立體造型組合。
平面構圖:主要是將交通道路、綠化面積、小品位置,用平面圖示的形式,按比例準確地表現出來。
立體造型:整體來講,是地塊上所有實體內容的某個角度的正立面投影;從細部來講,主要選擇景物主體與背景的關系來反映,從以下的設計手法中可以體現出這層意思。
5.3 對景與借景
景觀設計的構景手段很多,比如講究設計景觀的目的、景觀的起名、景觀的立意、景觀的布局、景觀中的微觀處理等,這里就一些在平時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觀規劃設計方法做一些介紹。景觀設計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軸線和道路軸線,在軸線盡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對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這種從甲觀賞點觀賞已觀賞點,從乙觀賞點觀賞甲觀賞點的方法(或構景方法),就叫對景。對景往往是平面構圖和立體造型的視覺中心,對整個景觀設計起著主導作用。對景可以分為直接對景和間接對景。直接對景是視覺最容易發現的景,如道路盡端的亭臺、花架等,一目了然;間接對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軸線上或行走的路線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隱蔽或偏移,給人以驚異或若隱若現之感。
借景也是景觀設計常用的手法。通過建筑的空間組合,或建筑本身的設計手法,將遠處的景致借用過來。大到皇家園林,小至街頭小品,空間都是有限的。在橫向或縱向上要讓人擴展視覺和聯想,才可以小見大,最重要的辦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計成在《園冶》中指出,“園林巧于因借”。借景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之分。借遠方的山,叫遠借;借鄰近的大樹叫鄰借;借空中的飛鳥,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魚,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應時而借。如蘇州拙政園,全面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到幾百米以外的北寺塔,這種借景的手法可以豐富景觀的空間層次,給人極目遠眺、身心放松的感覺。
5.4 添景與障景
當一個景觀在遠方,或自然的山,或人為的建筑,如沒有其他景觀在中間、近處作過渡,就會顯得虛空而沒有層次;如果在中間、近處有小品、喬木作中間、近處的過渡景,景色顯得有層次美,這中間的小品和近處的喬木,便叫做添景。如當人們站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觀賞萬壽山遠景時,萬壽山因為有倒掛的柳絲作為裝飾而生動起來。
“佳則收之,俗則屏之”是我國古代造園的手法之一,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也常常采用這樣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將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觀中,將亂差的地方用樹木、墻體遮擋起來。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斷行進路線或逼迫其改變方向的辦法用實體來完成。
5.5 引導與示意
引導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采用的材質有水體、鋪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園的水體,水流時大時小,時寬時窄,將有人引導到公園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說明的形式如路標、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過地面鋪裝、樹木的有規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處,給人以身隨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覺。
5.6 滲透和延伸
在景觀設計中,景區之間并沒有十分明顯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漸而變之。使景物融為一體,景觀的延伸常引起視覺的擴展。如用鋪地的方法,將墻體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將室內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為延伸,產生連續不斷的效果。滲透和延伸經常采用草坪、鋪地等的延伸、滲透,起到連接空間的作用,給人在不知不覺中景物已發生變化的感覺。在心理感受上不會“嘎然而止”,給人良好的空間體驗。
5.7 尺度與比例
景觀設計主要尺度依據在于人們在建筑外部空間的行為,人們的空間行為是確定空間尺度的主要依據。如學校的教學樓前的廣場或開闊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過于局促。太大了,學生或教師使用、停留會感覺過于空曠,沒有氛圍;過于局促會使得人們在其中會覺得過于擁擠,失去一定的私密性,這也是人們所不會認同的。因此,無論是廣場、花園或綠地,都因該依據其功能和使用對象確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適的尺度和比例會給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適的尺度和比例則會讓人感覺不協調,特別的別扭。以人的活動為目的,確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讓人感到舒適、親切。
具體的尺度、比例,許多書籍資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從實踐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實踐中體會,在親自運用的過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適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兩個度向,一是人與空間的比例,二是物與空間的比例。在其中一個庭院空間中我們安放點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適呢?應該照顧到人對山石的視覺,把握距離以及空間與山石的體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為視點;太大,又變成累贅。總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從圖畫方面去考慮是不夠的,綜合分析、現場的感覺才是最佳的方法。
5.8 質感與肌理
景觀設計的質感與肌理主要體現在植被和鋪地方面。不同的材質通過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質感與肌理效果。如花崗石的堅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紋理和細膩,草坪的柔軟,樹木的挺拔,水體的輕盈。這些不同材料加以運用,有條理地加以變化,將使景觀富有更深的內涵和趣味。
5.9 節奏與韻律
節奏與韻律是景觀設計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觀的處理上節奏包括:鋪地中材料有規律的變化,燈具、樹木排列中以相同間隔的安排,花壇座椅的均勻分布等。韻律是節奏的深化。如臨水欄桿設計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韻律,整個臺地都用弧線來裝飾,不同弧線產生了向心的韻律來獲得人們的贊同。
以上是景觀設計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綜合運用的,并不能截然分開。只有在了解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專業設計實踐,才能很好地將這些設計手法,熟記于胸,靈活運用于方案之中。
6.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六個大的方面來研究了景觀設計的要素,它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論述了景觀,探討了景觀的本質,為進一步研究景觀設計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景觀設計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討景觀設計要素的基礎上進行的。景觀設計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種方法,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論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結論。
1.景觀設計的要素
景觀設計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體,鋪裝和設施景觀。
2.景觀設計的方法
景觀設計的方法包括構思、構圖、對景與借景、添景與障景、引導與示意、滲透和延伸、尺度與比例、質感與機理、節奏與韻律。
3.景觀設計的終極目標
景觀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的結晶,融合了工程和藝術、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精髓,創造一個高品質的生活居住環境,幫助人們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意識,更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它的最終目的是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創造和諧。
此外,我們在研究景觀設計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時,景觀設計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應該放在景觀設計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條件展現特色。
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特色。
著眼于長遠,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參考文獻:
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與理想景觀的文化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科學出版社,1998
尚郭,生態環境與景觀,天津大學學報增刊,1989
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王曉俊,西方現代園林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英)Paul Cooper,劉林海譯,新技術庭園,貴州科技出版社,2002
俞孔堅、李迪華,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中國建筑工業出版杜,2003
何依,中國當代小城鎮規劃精品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年3月
牛慧恩,城市中心廣場主導功能的演變給我們的啟示,城市規劃,2002(1) 35-37
黃文憲,現代實際基礎教材叢書——景觀設計,廣西美術出版社,2003
篇8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精神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實現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為目標,以改善城市能源結構為基礎,以推廣利用清潔能源為重點,加快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強力推廣建筑節能,控制和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促進社會經濟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建設國家級園林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商貿城奠定基礎。
二、工作目標
到20**年,環境空氣質量基本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級或好于二級的天數達到70%以上;
到20**年,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級或好于二級的天數達到80%以上;
城市能源結構得到有效改善,潔凈煤炭全面替代原煤。
三、主要工作任務
(一)適應環境空氣質量達標需要調整城市布局。
1.按照“建設服從規劃,規劃服從環保”的原則,圍繞實現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合調整理城市布局,通過拉大城市骨架,拓寬城市空間,推動中心城區功能再分配,實現減少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降低中心城區交通負荷,緩解中心城區環境壓力,提高環境空氣質量。
2.遵循“生態立區、環保先行”原則,做好郊區發展建設規劃,加快郊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轉移,實現城市均衡發展。
3.繼續落實“中心城區體現繁榮、郊區體現實力”的方針,通過實行“退二轉三”等措施,加快推進工業項目尤其是重工業項目向城郊及周邊的轉移,限制新的污染項目進入中心城區,逐步淘汰高投入、高成本、高耗能產業。
(二)強力推進建筑節能工作。
1.全面貫徹《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等國家強制性建筑節能標準。
2.進一步完善建筑節能管理機制和建筑節能法律法規,制定出臺推行建筑節能工作的扶持政策。
3.加強城市能源問題和建筑節能的科學研究,大力發展建筑節能企業,提高建筑節能水平。
4.逐步加大舊有建筑物的節能改造,到20**年,新建建筑物全部符合建筑節能規范要求,現有建筑物節能改造面積達2000萬平方米以上,綜合節能率達50%以上。
(三)全面開發推廣利用清潔能源。
1.推進“天然氣進城,液化氣下鄉”的進程,在實現城市居民普及用氣的基礎上,加快向第三產業、第二產業領域推廣發展,特別是向工業和供熱領域傾斜,做好液化石油氣向城市周邊擴散和其他場所使用的調整轉換工作,天山區作為清潔能源示范區,全面普及清潔能源,到20**年,供氣能力達到6億立方米/年以上。
2.制定實施利于清潔電力能源推廣利用的政策,擴大柴窩堡風力發電開發規模,到20**年,風能發電裝機容量增加到20萬千瓦;研究開發生物質能源、地溫等可再生能源;開展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的試點與推廣工作,實施太陽能大面積集熱工程,到20**年,集熱面積擴大到30萬平方米。
3.大力支持清潔煤炭的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和推廣使用工作,嚴格控制在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內燃用原煤,到20**年,集中供熱潔凈煤使用比率達到30%,到20**年,達到100%。其它暫不具備使用清潔能源的燃煤設施(包括尚未并網的鍋爐),在運營期間必須使用潔凈煤。到20**年,形成潔凈煤、環保型煤各100萬噸的生產能力;到20**年,形成潔凈煤、環保型煤各150萬噸的生產能力,同時形成50萬噸水煤漿的生產能力。
(四)提高城市供熱質量。
1.加快城市供熱體制改革,調整集中供熱發展方向,優先鼓勵支持高效節能、使用清潔能源的供熱方式,大力發展熱電聯產,繼續擴大葦湖梁熱電廠熱網供熱面積,加快實施紅雁池第二熱電廠熱網供熱工程,到20**年,全市熱電聯產供熱面積達到1650-1800萬平方米;到20**年,全市清潔能源供熱和集中供熱率提高到95%以上。
2.加大燃煤采暖鍋爐的拆并和改造力度,拆并和改造市區內分散的近1000臺燃煤采暖鍋爐和城鄉結合部約5000多臺立式燃煤小鍋爐。凡在全市統一規劃確定的集中供熱和熱電聯產熱力覆蓋范圍內的分散采暖鍋爐必須在20**年年底前全部拆并或改用清潔能源。不在熱力覆蓋范圍內的分散燃煤鍋爐必須在20**年年底前全部改用清潔能源。城鄉結合部立式燃煤小鍋爐要限期治理,分批實施并網或改造。
3.軍區、兵團系統根據全市大氣污染治理的總體規劃和部署,統一部署,制定出本系統的鍋爐拆并或改造計劃,從20**年開始與全市鍋爐拆并工作同步實施。
(五)強化工業污染源治理。
1.充分依靠科學技術,全面推動清潔生產,強化工業污染源治理,20**年年底之前,關停紅雁池發電廠的四臺2.5萬千瓦小機組;關閉新疆特種水泥廠、**縣二水泥廠、兵團四建水泥廠;關停**縣一水泥廠、礦務局水泥廠熟料生產車間;天山水泥股份公司、卡子灣水泥廠、新疆西域水泥廠實現粉塵削減20%的目標。
2.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農田保護區、生態示范區內的制磚企業全部關停搬遷,全面停止耗能高、污染重的粘土實心磚生產,改產節能降耗的粘土多孔磚。促進加氣混凝制品升級換代,實現預制件制品整體開發與生產,不斷擴大電廠粉煤灰的綜合利用水平。
3.全面實施污染總量控制與污染物治理全面達標排放措施。到20**年,紅雁池第二熱電廠、葦湖梁熱電廠、紅雁池發電廠完成煙氣脫硫改造工程;新疆眾和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電解鋁車間技術改造和碳素車間的污染控制,實現含氟廢氣、瀝青煙氣等污染物的徹底根治;其他工業企業的燃煤設施,必須限期改用清潔能源或實施符合環保技術規范的改造,確保各類污染物全面達標排放和實施以低負荷排污為特點的總量控制措施。關停轉遷“十五小”污染企業、“新五小”企業。
(六)深化機動車尾氣治理工作。
1.健全和完善機動車尾氣管理機構,建立符合國家規范的機動車尾氣檢測系統,嚴格執行新的機動車排放標準(歐洲Ⅱ號標準),全面強化機動車管理工作。
2.繼續推進清潔汽車行動,加快機動車加氣站點和燃氣車輛改造,大幅提高我市燃氣車輛使用率;到20**年,化油器類機動車燃氣化改造率達到50%;到20**年,達到80%以上,同期配套建成20座加氣站。
(七)加強城市生態建設。
1.加強燕爾窩風景區的管理保護與恢復工作,不斷延伸妖魔山、水磨溝等生態示范區的綠化開發建設范圍,抓緊紅光山、蜘蛛山、花兒溝等區域的生態綠化建設。
2.強化對城市周邊挖沙采石破壞地表植被非法行為的監管力度,做好城市周邊地形、地貌的保護與恢復工作,抓緊市區和城郊生態林網防護體系建設。
3.加快和平渠水環城改造,加速柴窩堡湖引水補湖工程的進展和達坂城濕地保護區的建立。
4.加強城市周邊風景名勝區的環境監管工作,強化南山風景旅游區的植被、景觀、地貌等的保護恢復工作。
5.結合“三北四期”防護林建設,實施郊區禁止放牧、草地修養生息措施,到20**年,新增造林面積5150公頃,種草12**0公頃、封山育林育草2000公頃。繼續完善鄉鎮道路、農田防護林建設,形成帶狀、網格狀防護林體系。
6.繼續完善以大面積荒山綠化為屏障,以道路綠化為骨架,以公園游園美化為基礎,以庭院綠化為點綴的城市園林綠化生態體系的建設。到20**年,實現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其中城市中心地區綠化覆蓋率不低于18%。
(八)強化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工作。
1.全面加強道路的保潔工作,有效控制道路揚塵污染。逐步加大吸塵清掃車的配備,改變傳統人工清掃方式,城市主要道路實行機械化灑水清掃。到20**年,全市道路每日清掃率達到100%,其中市區主要路段機械化吸塵清掃率達到80%。同時實現外地進城車輛清潔化,市區營運車輛保潔化。
2.積極開展“綠色工地”工程,建筑工地全面推廣普及預拌商品混凝土,限制或禁止現場攪拌,建筑施工、拆遷、筑路工地要采取灑水、圍擋等防塵措施。貨運車輛運輸易造成揚塵污染的散裝貨物,應實行封閉式運輸,避免拋撒。
3.加強道路兩側地面的綠化、硬化、固化工作,減少自然揚塵,到20**年基本實現市區地面全部硬化、固化或綠化處理。
4.堅持城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全面提升和完善城市垃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到20**年,城市垃圾袋裝化率達到70%以上,其中中心城區垃圾袋裝化率達到90%以上;市區垃圾轉運站增加到20座;配備足夠的垃圾密閉運輸車,垃圾收集容器化率達100%,垃圾運輸密閉程度10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由目前的65%提高到20**年的90%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措施。
1.建立和完善政府統一領導,各單位分工負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督,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環境治理工作機制和管理體系。
2.各級政府和承擔任務的有關單位、部門要成立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工作組織領導機構,全面負責本地區、本部門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責任制,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
3.各相關單位、部門要按照《綱要》中確定的任務,制定具體工作實施計劃和措施,確保各項治理任務的落實。
(二)行政管理措施。
1.全面實施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對資源開發和重大建設項目的環境監督管理,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和審批,防止新的環境污染和破壞。
2.盡快淘汰落后的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企業、產品和生產方法,積極推廣節能、降污、高效、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從源頭上控制工業污染,確保我市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下降。
3.加大污染源的督促檢查力度,確保達標排放,對不能達標排放的,實行限期治理、處罰、停產或關閉。尤其是強化冬季大氣污染物專項檢查,對分散鍋爐、城鄉結合部立式小鍋爐、耗能大戶、集中供熱實施重點監控,堅決遏止冬季大氣污染。建立健全較為廣泛的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對各類污染源實施在線監測,不斷提高環境監督管理的實效性。
4.建立大氣污染嚴重期間應急預案制度。在大氣污染嚴重污染期間,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啟動應急預案。
(三)法律保障措施。
1.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頒布實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2.建立起配套的政策、法規、制度,健全和完善限制高污染燃料使用、潔凈煤強制推廣的法律措施,修訂出臺更為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排污征收標準等。
3.進一步加強環境監察隊伍標準化建設,提高執法隊伍素質,規范執法行為,增強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執法成效。
(四)經濟保障措施。
1.堅持將大氣污染治理基本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市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用于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各區財政也要拿出專項資金用于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并且隨著經濟增長不斷增加投入。
2.放開大氣污染治理市場,加大引資力度,降低準入門檻,鼓勵社會、民間資金參與環保工程建設。逐步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運行管理市場化的投、融資及運營管理體制,加快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3.逐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各項處理收費制度,確保城市環保基礎設施能在保本微利的情況下長期穩定達標運行。
(五)科技保障措施。
1.加大引進推廣環保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工作的力度,加強環保科技的研發工作,依靠科技手段,加大環保設施改造力度,提高污染防治水平。
篇9
【關鍵詞】:生態城市;發展戰略;環境問題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7-0668(2008)061110-04
1.杭州環境保護工作回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通過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各級政府把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很好地落實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項工作中。杭州市已基本形成了比較全面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形成了有效的環境管理機構體系,有效地實施了各項環保法律法規,區域污染治理和工業污染防治取得較大成績。
以“藍天、碧水、綠色、清靜”四大工程為核心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實效,生態環境質量已有較大提高,各項環保工作力度明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大力加強,建成四堡城市污水處理廠、天子嶺垃圾填埋場、運河截污等工程,開展產業布局調整、市區河道綜合治理、拆違擴綠等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城市面貌發生極大變化,徹底改變了“美麗的西湖、破爛的城市”形象。2001年6月成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為21世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在城市面貌發生極大變化的同時,杭州市的社會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經濟總量和綜合經濟實力躋身全國大中城市10強行列,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80億元,居省會城市第二位,居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三位。90年代以來分別榮獲“全國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先進單位”等稱號。雖然成績很多,但問題也不少,急需在發展過程中加以解決。
2.城市發展面臨的環境問題
(1)水環境質量總體上沒有質的改善,城郊眾多小河支流雖經過整治,但由于使用不當,仍有黑臭象現象存在,西湖表面上看起來波光粼粼,但實際上富營養化依舊嚴重,城市飲用水源安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隱患。
(2)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基本達到二級標準,但西湖風景區一級標準的達標率不高。由于城市發展過快,私家車的使用率直線上升,從而導致汽車尾氣污染影響日漸明顯,局部地段工藝廢氣污染擾民現象仍比較嚴重。
(3)聲環境問題特別是建筑施工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仍是居民投訴的熱點,由于交通道路系統不夠完善,道路交通噪聲仍居高不下。
(4)城市生態系統和結構功能布局不盡合理,老城區人口密度與建筑密度過大,土地開發強度過大,綠化覆蓋率低,各項健身娛樂設施更是無從談起,使得老城居住適宜性差。
(5)老的環境污染如養殖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還沒有效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如放射性、電磁輻射和光污染等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逐漸明顯。
(6)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和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生態工程相對滯后,特殊資源如濕地的保護工作比較薄弱,生態監測體系亟待建立完善。
3.城市生態環境發展原則和發展目標
3.1發展原則
(1)生態優先原則:優美的山水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支撐平臺,用生態的理念指導城市建設、生產、生活等各項工作,把城市發展融入自然生態系統之中。
(2)可持續發展原則:以人為本,保持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統一,合理利用資源,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3)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原則:把握城市發展過程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做好宏觀控制和微觀治理的有機結合,用生態技術經營城市,指導城市發展。
(4)技術創新、節約資源原則:充分利用內外兩種資源,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以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
3.2發展目標
堅持“環境立市”的方針,開展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建設,通過一、二十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山川秀麗、風景優美、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型城市。
(1)以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為目標,改善城市空間結構,營造城市景觀通道。把生態設計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的各項工程,引森林入城,建設花園式的人工生態系統。
(2)以建設城市生態保護屏障為目標,大力實施生態建設的重點工程,營造城市生態景觀的多樣性,促進地區生物多樣性。
(3)以建設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體系為目標,大力推進ISO14001和清潔生產,加強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實現資源消耗廢物排放的最小化。
(4)以建設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營造良渚文化―運河文化―西湖文化―錢塘文化的歷史景觀多樣性。
4.生態城市建設內容
4.1城市的生態設計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做好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態規劃
充分發揮行政區域擴大的有利優勢,科學制定城市土地利用發展戰略,從生態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區塊的最佳利用功能,疏解老城區的人流物流,改善老城區人居環境,合理開發新城區的土地資源,合理分配布置工業用地、居住用地、農業用地和其它用地,最大限度地減輕城市建設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壓力和破壞,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還原、降解、凈化能力,為城市發展儲備土地資源,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撐。
(2)合理設計城市空間結構,保持江南水鄉的自然山水特色
根據城市的土地和水等基本資源分布特征,考慮土地的承載力和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確定城市各區塊合理的人口環境容量。為了保護江南水鄉小家碧玉的秀氣、自然山水的靈氣、綠意濃濃的生氣,合理設計城市布局,采用“一主三副六組團六條生態帶”組團式、跨越式的城市空間結構模式,避免新城區建設過程中造成的山水破壞。
(3)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規模,降低城區人口密度,提高人口素質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合理調控城市人口機械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重視人口的年齡結構,重視老齡人群的保健、托養等社會問題。為保持城市的活力,在人口遷移方面保持開放,鼓勵人群的合理流動。重視衛星城鎮的發展,在疏解老城區人口壓力和促進城郊人口城市化進程的同時,科學控制人口密度,處理好城鎮規模和人口數量的關系。完善大中小學教育體系,減輕升學壓力,完成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通過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產技術的創新,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
(4)改善城市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西氣東輸”的能源政策和重點工程,實施天然氣進杭工程,同時大力發展其它替代能源,降低煤炭的消耗量。天然氣的引進、太陽能的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和水電一起構成城市多元化的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
(5)建設良性的城市水循環,完善上、下水系統
雖然杭州地處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帶,水資源相對豐富,但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卻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面臨的問題也不少:東苕溪屬山澗季節性河流,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運河流域和上塘河流域的平原河網存在水質性缺水;錢塘江受潮汐影響,還存在上下游水資源分配協調、跨流域水資源調度、流域性水質控制等不確定因素。因此,必須在完善城市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保護水質的同時,發展節水灌溉技術、中水利用技術等節水產業,建設節水型城市。
(6)完善物質再生體系,發展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廢物的資源化產業
大量的物流、能源流維持城市的生產、生活、服務、消費等過程。城市的物質輸入和輸出極不平衡,大量的生活廢物、建筑廢物、工業廢物被視為垃圾,或填埋、或焚燒、或拋棄于環境,既占用土地資源、污染環境,也浪費各種寶貴的資源。把“廢料作為資源重新利用、盡量減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將引導城市發展走向“封閉物質循環系統”,加強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聯系,把城市人工生態系統融合于它所依賴的自然生態系統。
(7)加強城市細節的生態設計,建設與自然環境相容的人工環境
城市由各類基礎設施、公共建筑等組成,它們是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發揮其作用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其生態環境效應,如城市交通道路避免穿越生態脆弱區、路網的優化布局和合理的路網密度,科學設計的城市建筑采光和節能,城市建筑景觀和自然山水景觀的協調性、一致性,城市綠地的結構等,特別要重視受污染水體、土地等的生態修復,為城市發展提供良好的設施支撐。
(8)建設城市生態防護圈和生態走廊,營造良好的生態防護體系
合理開發利用錢塘江和東苕溪水資源,保護森林、濕地等特殊資源,保持生態景觀的多樣性;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充分依托南、西、北山區的森林資源,建設生態公益林,大面積引綠進城,建設森林中的城市和城市里的森林。建設沿河沿路的生態綠化走廊,建設路網生態防護林帶,建設居住區綠色主題公園,提高建成區綠地率,保護基本農田,營造城市的生態綠肺、生態脈絡、生態走廊和生態保護圈。
4.2建立生態的工業體系,促進工業可持續發展
(1)宏觀上,加強產業導向,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發展與城市性質相一致的產業,淘汰禁止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的行業;加強引導和服務,鼓勵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保持杭州絲綢、紡織等傳統產業的優勢。積極引進國內外各種資源,依托浙江大學高新產業孵化園區,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教育和旅游等產業,建設“天堂硅谷”。
(2)中觀上,強化工業園區建設,合理規劃工業園區布局,加強工業園區環保管理,完善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實現治污設施等資源共享,引導廠與廠之間原材料、能源、廢物利用的合作交流,建設以(熱)電廠為中心的生態工業園區。
(3)微觀上,推行清潔生產工藝、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產品生命周期分析、能源審計等,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藝,進行產品的生態設計、實施產品的綠色生產、倡導產品的綠色包裝和綠色消費、建立完善產品的再生體系,培育企業良好的環境行為,達到降低能耗、提高生產效率、削減污染的目的。
4.3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1)實施生態村鎮建設,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改善和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特別是要加強鄉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村鎮污水處理廠(站),推廣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合理布局鄉鎮特色工業園區,做到村村綠色環繞,鎮鎮綠地成片,創建一批環境優美的小城鎮。
(2)加大政策引導和農業科技服務,在河網平原區,大力建設標準農田和生態農業區,改進農業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優化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配比,發展綠色農業、高效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在山地丘陵區,大力實施生態公益林工程和高效山地農業工程,發展高山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效益農業。
(3)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和科技應用,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發展和推廣無污染可降解的生物農藥;實施科學平衡施肥,推廣高效的復合肥料、綠色肥料和有機肥料。推廣使用高效的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通過綜合措施,保持和改進農田的肥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4)大力推進農村秸稈綜合利用和沼氣綜合利用工程,解決農業生產的副產品的出路;通過農田退水、畜禽水產養殖廢水綜合污染防治措施,降低農業面源污染。
4.4倡導綠色消費,形成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氛圍
(1)建立綠色市場準入機制,試點和推行綠色營銷制度,積極推廣環境標志產品和綠色食品,加強消費品回收網絡的建立;嚴禁高能耗、重污染的消費品進入消費市場。大力宣傳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的觀念,減少一次性消費用品消耗,強制淘汰一次性木筷、塑料飯盒、包裝袋等的使用。
(2)推行旅游和生態保護并重的思想,積極推行旅游景區和賓館飯店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建立一批生態旅游示范區和示范點。加強宣傳,引導旅游者的生態行為,“除了照片,不帶走任何東西,除了腳印,不留下任何東西”。
(3)利用法律和經濟手段,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置,完善擴大廢物回收和資源化系統,尤其是汽車、家電和電腦等新一代廢舊物品的回收利用;提倡綠色包裝,控制“白色”污染。
5.生態城市建設的保障措施
5.1 建立綜合決策機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
堅持“環境立市”的方針,強化城市生態經營理念,強化政府保護生態環境的職能,把把環境損益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中。建立各級社會經濟與環境的綜合決策機制,減少政府行為的環境損失和生態破壞。
5.2 增加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多渠道籌集環保資金,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污染治理力度,從根本上扭轉自然生態保護與恢復治理速度落后于生態破壞速度的局面,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5.3 加強生態環境管理能力建設,依靠科技進步保護生態環境
加強生態環境管理、監理、監測的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建設,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強化機構和隊伍建設,改進提高管理水平。發揮環保部門的統一監督管理職能,協調部門關系,強化專業部門環保職能,形成多部門齊抓共管的態勢。
5.4 完善地方生態環境政策和法規體系,依法保護生態環境
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杭州市的實施細則和地方法規;加強環保執法監督和檢察工作,嚴肅查處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5.5 充分利用經濟手段,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
按照“污染者付費”、“開發者保護”、“損害者補償”及“受益者付費”等原則,培育資源有價環境有價的觀念,使排污者和開發者成為環保投入的主體;制定實施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和促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強“三廢”資源化綜合利用。
5.6 加強生態環境教育和宣傳,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加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教育和培訓,開展中小學生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普及教育;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鼓勵公眾參與各類環保公益性活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媒介宣傳和輿論導向,開辟生態環境保護專欄,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篇10
摘要分析研究豫西南南陽盆地松樹資源現狀及豫西南周邊地區松材線蟲病發生危害傳播擴散狀況,提出構建豫西南松材線蟲病監測預警體系的總體規劃和設想,以為豫西南林業生產、生態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松材線蟲病;擴散現狀;監測預警;保障機制;豫西南
豫西南南陽盆地東部、南部與安徽、湖北接壤,西部與陜西連接,全地區有松林面積18.3萬hm2,占區域林地總面積的1/4,主要有馬尾松、黑松、油松、華山松等,松樹大多是十年生以上的中齡林,全區13個縣市區、10個縣區均有分布,重點分布在桐柏、西峽、淅川、內鄉、南召等縣,并且分布區內有伏牛山、寶天曼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寺山1個國家森林公園。松樹是該區山區綠化、生態林造林的重要樹種,在林業生產、生態環境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周邊地區松材線蟲病發生危害傳播擴散狀況
松材線蟲病是由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寄生在松樹體內而導致樹木迅速死亡的一種毀滅性病蟲害。我國自1982年發現該病以來,病害已分布于江蘇、安徽、廣東、山東、浙江、湖北、香港、臺灣等省(地區)的部分松林。截至2004年,該病在我國發生面積達8.7萬hm2,累計枯死松樹3 500萬株,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間接損失250億元,對我國的森林資源、自然景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該病已列入我國森林病蟲害之首,是全國重點檢疫性林業有害生物,是松樹的毀滅性病害,一旦在該區傳播蔓延,必將造成重大的經濟和生態災難。2 000年以來,南陽市森防站工作人員連續在該地區開展松材線蟲病普查,目前尚未發現松材線蟲病,但與河南省近鄰的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省以及與南陽市相鄰的信陽市新縣已發生松材線蟲病,并造成一定的危害。松材線蟲病很容易隨苗木、原木、松木包裝材料等途徑傳播,加上受目前貿易往來頻繁,森檢隊伍規模較小、裝備技術落后、社會重視不夠等因素影響,松材線蟲病隨時有傳入的危險,形勢十分危急。為此,該文在研究現有松材線蟲病監測技術的基礎上提出構建豫西南松材線蟲病監測預警體系的總體規劃和設想。
2豫西南松材線蟲病監測預警體系總體規劃
2.1監測預警體系區劃
按照合理區劃、分類施策的要求,結合周邊疫情,將該地區松林劃分為重點預防區和一般預防區。重點預防區:具有重要保護意義的松林分布區域,包括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及其他有重要經濟價值和生態功能的區域。主要涉及內鄉、西峽、淅川、桐柏4個縣,伏牛山、寶天曼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寺山國家森林公園,萬溝、湍河、陳莊、毛集、木寨、黃石庵等6個國有林場。一般預防區:涉及南陽市方城、唐河、社旗、臥龍、鎮平、南召6個縣區和大寺、喬端、社旗、五岳廟等4個國有林場。
2.2監測預警總體目標
全區每年組織1~2次松材線蟲病普查,重點預防區松林監測覆蓋率達到100%,一般預防區松林監測覆蓋率達到90%,進入南陽市的松類植物及其產品檢疫檢查率要達到100%;對進入該區的帶有松材線蟲病的疫木及其產品除害處理達到100%。
2.3構建監測預警體系重要措施
2.3.1設立哨卡,進駐木材檢查站。在該地區312國道、滬陜高速公路桐柏、西峽縣入市口,207國道、南鄧高速公路鄧州市入市口,209國道淅川入市口,唐河至湖北省棗陽縣公路唐河入市口以及伏牛山、寶天曼自然保護區的交通要道上設立10個新的臨時檢疫哨卡。全地區現有13個木材檢查站全部進駐森檢人員。
2.3.2做好檢疫檢查。預防區各縣區木材檢查站、木材臨時檢疫哨卡要加強檢疫力量,切實履行職責,加大對過往松科原木及制品的檢疫檢查力度,禁止未經批準非法調運的疫木入境;發現疫木,一律沒收,就地銷毀,防止疫情傳入[1]。
2.3.3開展監測普查。將全區重點預防區劃分為90個松材線蟲病監測區。平均每1 333.3 hm2為1個監測區,每監測區懸掛5套松墨天牛誘捕器,定期開展誘捕調查,對誘到的松墨天牛進行鏡檢,觀察是否有松材線蟲;重點預防區和一般預防區每年秋季開展1次普查,重點為木材集散地、大型木制品生產和使用企業、木材倉庫周圍的松林,以及移動通訊發射站、電話(線)工程改造點、建筑工地等通過人為活動容易傳播松材線蟲的松林區,及時發現和處置疫情。要公布聯系電話,通過適當措施,發動群眾及時報告松樹枯死情況[2]。
2.3.4落實營造林措施。結合營造林工程項目,合理營造松櫟、松柏、松桐等類型的混交林,提高林分的抗逆性。
2.3.5防治松墨天牛。對西峽、桐柏等縣有松墨天牛危害的松林開展誘木、誘捕器誘殺、樹干注藥和人工地面防治,每年要全面防治1次。
2.3.6加強技術培訓。重點培訓監測、檢疫、防治專業技術人員,提高工作技能[3]。
3監測預警體系保障機制
3.1成立組織機構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成立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協調解決相關問題,保障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4]。
3.2落實各項制度
3.2.1各級政府施行行政負責制。各級政府要把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制,切實加強對防治工作的領導。林業和有關部門要按照統一部署、要求,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心協力,相互配合。
3.2.2疫情報告制度。堅持松材線蟲病月報表制度,各有關縣區每月按期按要求將松材線蟲病疫情報告表報市級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
3.2.3聯防協作制度。要與省內外相鄰市縣建立聯防協作,及時通報信息、交流防治經驗,實行跨地區聯防聯治,做好松材線蟲病的預防和監控工作。
3.2.4檢查驗收和獎懲通報制度。按照操作規程,適時組織對各項監測預警指標進行檢查驗收,及時通報檢查結果。對在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予以通報表揚;對組織領導不力、沒有落實預防和除治措施,造成重大損失的,要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對疫情監測不力、檢疫執法不嚴、隱瞞疫情、貽誤防治時機和因防治不力造成疫情嚴重擴散蔓延的,依據有關規定追究有關責任人責任。
3.3提高防治能力
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松材線蟲病防治資金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實驗室,購置疫情監測、檢疫鑒定、災情除治等儀器設備,全面提高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加強防治專業隊建設。以縣區和鄉鎮林場為單位組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專業隊,承擔當地和重點區域松材線蟲病防治任務。
3.4強化技術支撐
科學制定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實施方案,建立專家組指導防治工作的機制,加強技術培訓和應用。針對實際工作中的難題,借鑒其他地區經驗,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科學研究,探索新的防治方法。
3.5抓好宣傳發動
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松材線蟲病危害的嚴重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多方參與、共同推進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新局面。采取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積極引導和鼓勵廣大群眾參與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
4參考文獻
[1] 趙良平,吳堅,王曉華,等.中國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及檢疫技術操作辦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2] 李建新,丁茂申.非疫區松材線蟲病的防范[J].中國林業,2009(13):49.
- 上一篇:巡查整改交流發言材料
- 下一篇:鄉村振興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