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05:01: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終身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終身教育論文

篇1

寧波社區大學老年教育中心是市教育局依托寧波廣播電視大學開辦的一家老年大學,是寧波大市區范圍內第一家由高校主辦的,教育局直屬的老年大學。所以該中心具有普通老年大學的所有特性,現在以該老年教育中心為例分析一下老年教育師資的一些情況。通過對老年教育中心的老師發放教師情況調查表,共發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問卷60份,調查問卷可見附圖1~6。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該調查問卷進行了統計分類:從教師的性別和年齡層次來看,女性比例要稍高于男性教師,教師的年齡偏大60歲以上的要占到總人數的一半。從教師的職稱和學歷來看,具有高學歷、中高級職稱以上的教師占了教師隊伍的主流。但是教師整體素質還需要提高,還有部分教師學歷水平較低。由于老年大學中動態類的、藝術類的課程比較多,但是根據對該中心課程及課程任課教師的調查,80%以上高中以下學歷的教師都集中在此類課程中。而且根據調查在該類課程教師中不是科班出身的教師占到了70%以上的比例。從任教年數來看,老年大學的教師從教時間都比較長,教學經歷豐富。從教師來看,除了一名老師是老年教育中心的,其他老師全部是外聘教師。值得一提的是,在該老年教育中心有相當一部分的老師來自電大的在職教師,這是和其他老年大學有所不同的。

二、城區老年教育師資的現狀

我們對寧波市區其他兩所老年大學的師資情況也做了一些的定向分析,發現和老年中心師資數據分析結果基本吻合。

1)城區老年教育基本有以下幾個特點:

1.老年大學的老師一般以兼職教師為主。

兼職教師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他們普遍在多個地方任課,在上課時基本都抱有“做客”的心態,一般憑良心做事,沒有長遠的規劃打算,和學生進行交流時間不多。而且兼職教師流動性比較大,這對提高老年教育教學質量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2.老年大學的最大來源之一就是退休教師。

這是對退休教師資源的第二次開發,也是退休教師“老有所為”的重要途徑。這批老師教學經驗豐富、熱心于老年教育,具有奉獻精神,對高水平的教學質量提供了一個可靠保證。

3.老年教育教師隊伍年齡一般偏大,這與教師的來源有非常大正相關性。

2)城區老年大學在師資建設方面給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老年大學教師基本上沒有接受過針對老年教育的培訓,基本都靠教師自己摸索。

老年教育發展時間不長,對這個領域理論、實踐的研究遠遠不如其他教育那么成熟。老年教育最近幾年蓬勃發展,教育規模不斷壯大,但是有豐富老年教育經驗的教師嚴重缺乏,現在參與老年教育的老師都是來自各行各業,有的原來不是專職教師,這就更需要老年大學對師資開展針對性的培訓,這對整個老年教育健康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

2.老年大學教師薪酬較低,已引起各老年大學的關注。

老年大學的教師報酬普遍較低,特別是最近幾年CPI高速增長的情況下,老年大學的課酬基本沒有多大的變化。該老年教育中心中的一部分教師是電大在職教師或者退休老師,薪酬來源基本不依靠老年大學的課酬,所以對老年大學支付的課酬不是很計較,但是整體老年大學薪酬普遍偏低、全靠教師的奉獻、自覺,對于提高整個老年教育的教學質量、穩定教師隊伍都是很不利的。各個老年大學已經在關注這個問題,2013年開始寧波市區各老年大學大幅度地提升了教師課酬,增幅在40%左右,對于提高教師積極性起到了正面導向作用。

3.老年大學教師缺乏激勵、約束機制。

在老年大學一般教師的工作質量如何是不會影響到薪酬的,教好教壞基本一個樣,全靠教師自己的責任心,沒有相應的約束激勵和約束機制,這對提高教學質量也是不利的。加強教師管理,逐步建立老年教育的評價體系,是保障老年教育健康持續發展前提條件之一。

三、高校參與老年教育帶來老年教育師資新亮點

通過對該教育中心與城區其他兩所老年大學師資的比較,該中心師資隊伍呈現出明顯的特點。該中心依托高校,優化了師資。在老年大學任教的很多老師就是寧波廣播電視大學的在職教師,這支師資隊伍年齡一般集中在30-45之間,精力充沛,基本上都是高學歷、中級職稱以上的中青年教師,教學水平普遍較高,師資隊伍相對比較穩定。雖然高校教師對于老年大學來說也是兼職老師,但是由于這兩所學校的相互滲透,關系密切,大大改善了由于兼職教師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現實情況下為老年大學配備大量的專職教師也是不太現實的,所以老年大學和高校緊密結合,借助高校的師資力量是快速發展老年教育的一個有益探索。類似寧波電大這樣的省級電大和一些高職院校其實擁有數量眾多、素質優良的教師資源,在招生情況日趨下滑的大環境下,這類學校出于它學校本身發展的考慮有很強的轉型需求和動力,有需要的高校積極參與老年教育其實是一個共贏的局面。隨著各個高校的進一步轉型,很有可能有更多的專職教師參與到老年教育領域中來。這對穩定雙方的教師隊伍,提高老年大學整體教學水平,發展壯大老年大學規模都是非常有幫助的。這個效果在社老年教育中心和寧波電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該中心良好的師資、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得到了廣大老年學員的肯定。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的形式對教師滿意度進行抽樣調查。分析數據表明:90.2%的學員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表示“非常滿意”、“滿意”;只有9.8%的學員認為“一般”;沒有學員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表示“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并且在這次調查中顯示老年學員對電大在職教師的評價普通較高,滿意率達到100%。而電大老師也由此得到了自己轉型的一個機會,對自己職業規劃多了一份選擇。

四、對于如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老年教育是終生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一個方興未艾的事業。隨著老齡社會的全面來臨,老年教育肯定會受到人們的重視,加強老年教育的師資隊伍也變得刻不容緩。下面是我對于老年教育師資建設的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1.加強老年教育和地方電大、職業學校的結合

各地方電大、職業學校近年來招生數量總體萎縮。以寧波廣播電視大學直屬市校為例,最近兩年招生下滑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趨勢是非常驚人的。在這種大環境下,各地方電大、職校都存在轉型的壓力和動力,都在積極主動的尋求各種辦學方式和途徑。而這幾年老年大學招生情況卻是非常火爆的,很多老年朋友想讀書但是由于老年教育規模限制的問題被拒之門外。而各所高校經過長期的辦學積淀,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教學管理模式、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辦學經驗。老年教育由于發展時間不長,現在的辦學規模遠遠不能滿足老年群體龐大的學習需求。合則兩利,對于電大、職校,一方面可以拓寬辦學途徑,部分解決生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參與創建學習型社會可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對于老年教育則可以有效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快速地擴大辦學規模,大大緩解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有限的教學規模之間的矛盾。寧波社區大學(寧波電大)已經在這個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建立一個長效的培訓機制

由于成規模的老年大學在我國出現的時間不是很長,現在基本沒有正規老年教育專業出來的教師,從事老年教育的教師隊伍中也基本上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系統的針對老年教育的培訓。現在具體由哪個單位,通過哪種渠道對從事老年教育的教師進行系統的職業培訓都還在進一步地探索中,老年大學作為老年教育的第一線,直接和廣大的教師接觸聯系。由行政主管部門牽頭各老年大學配合,逐步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樣化的老年教育培訓體系,應該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①有效發揮電大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優勢,積極拓寬培訓的覆蓋面。教師能否得到有效、有針對性的培訓直接關系到老年教育教師隊伍的能否持續良性發展,也是老年教育教師隊伍成長的源泉。目前老年教育開展的培訓方式基本都是傳統的見面交流模式,比如各個老年大學每個學期初都會召開教師聯誼會議,不定期召開的老年大學理論研討會等;面向的對象范圍很小,基本是老年大學管理人員,而對最需培訓的廣大一線教師并未涉及到。考慮到現在老年教育中的一線教師大量都是兼職教師,在培訓方式上更要加大創新力度,應采用面授培訓與網絡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發揮電大在網絡技術上的優勢,積極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采用時間上空間上交疊開展的培訓方式,這樣可以大大節約參與培訓教師的時間,擴大培訓的參與面;培訓形式上要多樣,靈活應用名師觀摩、技能培訓、專家講座、案例研討等多種方式以滿足教師多樣化的培訓需求。②加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引導教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老年教育的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和其他教學形態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性。所以在培訓內容的選擇上,要緊扣“老年”這個教育特征,結合一線教師的實際需求,選擇適合的內容。目前老年教育開展的交流研討基本都是關于老年教育日常運行機制及事務管理方面的,對于如何提高教師本身素養較少涉及。在培訓內容上我們要做到兩個突出:一是突出老年教育理論的培訓。目前有關老年教育的理論主要有自我完善理論、終身教育理論、社會參與權利理論等,但是在職的老年教育教師基本都是沒有受過系統的老年教育理論培訓。適時舉辦各種關于老年教育理論的講座,讓教師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年教育本身,了解老年教育特點,對提高和老年群體的溝通技巧,提升老年學員的教育滿意度都是非常有幫助的。二是突出教學技能的提高。教學技能是教師掌握的理論知識向教學實踐轉化的中介環節,對于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增強教學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既能切實解決教師在教學上碰到的問題,又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與理論素養。

3.加強教師管理,提升老年教育軟實力

老年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隨著老年群體教育需求的不斷增加,各級政府對這塊越來越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大。但是過去幾年老年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老年教育的建設重點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硬件設備添置方面。隨著老年教育的不斷推進,為了提高老年教育的教學質量,老年教育的管理部門逐漸加大了對軟件設施方面的資金傾斜力度。建設一支素質良好,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的是提升老年教育軟實力的重要方面之一。我們既要加強教師管理,引導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時間投入到課堂教學、理論研究上來,也要提高老年教育教師的待遇和地位,增加崗位吸引力,讓教師安心從教,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參與到老年教育工作中來。

4.建立相應的激勵措施,提高教師創新積極性

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上好課,做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還要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對自己所在的領域具有一定的理論研究。老年教育發展時間不長,關于這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比較匱乏,而且參與老年教育的一線教師大多都是兼職教師,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對于科研方面的興趣很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及其有限。在老年教育理領域中有這樣一個現象:搞研究的不教書,教書的不做研究。這樣理論與實踐脫節,無論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還是研究理論的提升都是極為不利的。老年大學作為老年教育的主要載體,應該正視這一現實,要創造條件,鼓勵廣大一線教師勤思考、多研究,積極申報課題,爭取在理論研究上有所建樹。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激勵措施,提高教師的創新積極性,引導教師積極探索老年教育教學規律,把研究成果與教學實踐相互轉化,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既有實踐基礎又有理論高度的優秀人才,擔負起進行教學改革、課程建設的重任。

五、結語

篇2

關鍵詞:中國畫;審美教育;高校教學

在目前的高校中國畫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在具體繪畫技法上對學生的指導,而忽略對中國畫的審美教育。這就使很多學生在面對一張中國畫作品時不知道如何對其進行審美并從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繪畫養分,進而導致學生在之后自己進行創作時不能分清什么樣的創作才是精彩的作品,對自己的繪畫創作也沒有信心,沒有具體的創作方向和頭緒,所以,在高校教學中,只有首先使學生明白如何對中國畫進行審美,才可能使他們在今后自己的繪畫創作中把這種美繼續延伸和表現出來。陸儼少先生在《畫語錄》中曾說過:“學畫要做到四個多,即:看得多、聽得多、想的多、畫的多。”筆者認為,陸儼少先生的這段話道出的就是學習中國畫的幾個關鍵要點,即“看、聽、想、畫”。其中,他把“看”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聽”和“想”,而把我們平時上課時候最注重教授給學生的“畫”放在了最后,這也正說明了在學習中國畫時“看”——也即對中國畫審讀和審美的學習及提升的重要性。以筆者自身這些年的高校教學經驗來看,“看”是目前在高校中國畫課堂教育中較為薄弱而且容易被忽略的一個教學環節,而這個“看”具有深刻的含義,更確切地說可以稱之為“讀”——當我們面對一張精彩的畫作,我們不能走馬觀花或蜻蜓點水般對繪畫匆匆地一眼帶過,而是要對畫面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要慢慢體會其中的美,要靜下心來,認真地“讀”畫,慢慢地以中國畫的專業視角分析畫面,要找到畫面審美的可取之處,這其實也正是對畫面進行審美的過程。

一、中國畫審美教育之“讀筆墨”

西方繪畫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滲入對我國現在高校的中國畫教學模式影響很大。在學生進入高校前對美術方面的學習統統是素描、水粉、速寫,在進入大學的第一年,也往往開設有素描、色彩、速寫等西方繪畫的基礎性課程學習,之后才是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學習。這種學習順序對中國畫專業的學生存在一定的益處,但同時也有很大的弊端——這種教育模式可以使學生了解西方繪畫的表現形式、繪畫語言、觀察方法,使學生了解西方繪畫藝術的發展和進程,可是也往往會使學生先入為主地全盤接受西方繪畫理念,不能把所學西方繪畫理念為畫中國畫服務,甚至影響和阻礙學生對中國畫的學習。在高校國畫教學中,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白,中國繪畫藝術與西方繪畫是存在很大區別的,在對所描繪物像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技法上也存在極大的差異,中國畫是我國民族高度智慧的結晶,它有自身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傳統繪畫的材料和理念有其自身獨特的審美方法和審美形式。首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中國畫筆墨關系的認識。中國畫是一種以水墨來表現物像的繪畫方式,它以毛筆蘸水和墨在宣紙上通過用毛筆的筆鋒、筆肚、筆根配以中鋒、側鋒、逆鋒、輕重、提按、頓挫、轉折等動作來創作。中國畫的筆墨,不但注重對自然的刻畫,也注重對畫家內心世界的表現和筆墨自身的變化氣象的表達。它追求的是一種“筆墨心象”。所謂“心象”,即在物體沒有出現在繪畫者眼前的時候,繪畫者心里對該物體的印象和體會。這種筆墨繪畫方式,追求的不是對具體事物的完全再現,但也不是完全的抽象,它追求的是正如齊白石所說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一種意象,這就使中國畫的筆墨有了極為靈活的運用方式和表現方法,可以根據不同畫家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筆墨關系進行繪畫創作。如宋代的徐熙和黃荃,同為花鳥畫家,可是對筆墨的理解和運用卻完全不同,徐熙的畫面筆墨關系富麗堂皇,而黃荃的畫面風格野逸灑脫,所以才有了后世“黃家富貴,徐家野逸”的說法。又如明代的徐渭,他的畫筆墨酣暢淋漓,恣意縱橫,表現了他一生的命運多舛。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歌、戲曲、書畫等方面都有造詣,被稱為“明代三才子”之一,可是他在科舉的道路上卻屢屢受挫,考了八次也未能中舉,在生活中也是多有磨難,這些人生經歷使他在繪畫藝術上的風格也獨樹一幟,具有強烈的個性,他的畫面筆墨豪放,他的潑墨寫意花鳥畫自成一家,如他的《墨葡萄圖》,畫中的水墨葡萄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是以不同大小、濃淡不一的墨塊組成,不求形似,風格疏散,更題有“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的詩句,表達了畫家的失意和落寞。清代“四僧之一”弘仁的畫面筆墨高冷孤寂,蒼勁整潔,他的畫面善于用折帶皴和干筆渴墨,畫面荒涼孤寂,顯示了他與當時世事的格格不入和性格中的清高之氣。今天我們看到的一些歷代傳世名畫,仍是“元氣淋漓障猶濕”的筆墨氣象,畫中筆墨變化靈動,在宣紙上滲化發揮,所畫物像充滿生機,這正是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學習之處。

二、中國畫審美教育之“讀線條”

其次是對中國畫線的審美,要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認識線條和欣賞線條。線是中國畫造型的基本繪畫語言,也是中國畫的重要繪畫表現手法,它不但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也充滿了節奏感和韻律感,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在對中國畫的審美中,線所表現的形式美是一個重要的審美衡量標準,它不但要流暢、簡潔,還要有粗細濃淡變化,有疏密組織關系,有虛實繁簡安排,要能連續交錯、濃淡穿插,它不但要塑造物像形體,更要表現物像的質感和陰陽,所以畫面中的線條要有筆力,也就是常說的力透紙背,同時,線條要有自身的氣質,要有速度和情緒,要在畫面中和諧統一。如《八十七神仙圖卷》,其線條生動地表現了諸仙的形象,線條不但圓潤流暢,更是變化多樣,豐富而不凌亂,對女仙面部和五官的刻畫,以及身上衣服和頭飾的繪制都相當精妙,它把中國畫中對線條的審美完美地展示了出來,線條自身的飄逸流暢、抑揚頓挫,都詮釋了中國畫線條的審美。

三、中國畫審美教育之“讀構圖”

再次是要在教學中教會學生有意識的分析畫面的構圖,要學會“讀構圖”。中國畫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它的構圖不像西方繪畫那樣有很多規矩和定律制約,而是為畫面整體和繪畫者表達情感服務的。如中國畫構圖上用的是散點透視,是根據不同需要把站在不同立足點看到的事物和繪畫者自己想表現的事物有序的組織在同一幅畫中,它表現的物像常常是超過真實而帶有繪畫者精神追求的,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國畫的構圖還有極具特色的卷軸、立軸、扇面等樣式,但不論哪種構圖樣式,都講究章法,畫面通常要考慮整體的“置陳布勢”,而不是一邊一角的慢慢堆積,中國畫的構圖有一個全局觀,虛實相生,疏密相間,賓主有序,是矛盾對立統一的集中體現。正如明代顧凝遠在《畫引》中的論述:“凡勢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勢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或上者,勢欲下垂,或下者,勢欲上聳等。”中國畫的構圖,還受到“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追求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與統一,并且注重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是對“詩情畫意”的表達,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

四、結語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的就是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偉大的事業。高校的中國畫教學更是一項艱巨的工程。作為高校教師,不但要教授學生具體的繪畫技法,更要培養學生的美學素質和審美能力。當代中國畫壇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這雖然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畫的繪畫形式和繪畫語言,使中國畫呈現出更多的新風貌,但對于高校學生這個中國畫學習群體,必須要堅持對中國畫傳統繪畫的學習。作為高校教師,要使學生掌握如何對中國畫進行審美,尤其是通過教授和引導學生通過“讀筆墨”“讀線條”“讀構圖”這幾方面來了解中國畫本身特有的民族特色,使學生體會到中國繪畫的博大精深,讓學生在把握傳統中國畫繪畫審美的基礎上研究自己繪畫新面貌,探索自己繪畫的創新之路。

作者:代國娟 單位:貴州省凱里學院藝術學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材;審美;邊城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7-0144-02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蘊涵著各式各樣的美,這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師在分析教材時,要注重挖掘文中美的因素,并加以提煉與渲染,使得學生可以在教材中受到美的熏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并提升審美能力。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多角度的向世人展示了湘西世界豐富的美的內涵,凝聚了作家的審美理想。

1.自然美

環境描寫的基本功能是作為人物的活動背景和為事件提供發生、發展的物質條件,而《邊城》中所展示的自然環境是以湘西地方的自然景物為主體構成的。湘西地處阮水流域,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使它的自然美具有十分鮮明的地域特色。在那座遠離塵囂的小城里,人們沒有被畸形的都市文明所污染,一切似乎仍然保持著最原始而又真實的自然狀態,處處散發著美的氣息。而且,從文中描寫湘西生活的篇章可以看出,邊城人民與自然的相處是怡然自得的。而邊城純潔靜美的自然風貌,和作者明凈清澈的心靈構成對應關系。明澈的心性需要美好的自然山水的陶冶,而自然山水又需要作者這明凈的靈魂賦予生命的朝氣與靈性。

這便是作家所呈現出湘西的自然美景與明凈和諧、古樸自由的氛圍。這與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十分契合。對率真人性的自然促發,在自然環境中物化為了湘西風物的清秀明麗、寧靜安逸的獨特面貌。因此,作品的主題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融。

2.社會美

"美的社會存在,指的是存在于社會事物、現象和生活中的美,它來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是人類情感與理想最直接的體現。" 社會風俗"以其合乎規律的對于生活的展現形式,體現出人們的內在生命與情感需要",它"與人們的實際生活之間建立起了一種新型和諧的關系,具有較為現實的審美意義" 。

湘西是多民族融合的地區,有著極具邊地特色的節日氛圍。而其中最熱鬧的幾個節日,是過年、中秋節和端午節。在《邊城》中,沈從文較為詳盡的敘述了邊城人民怎樣歡度端午節以及端午節在他們心中占據著怎樣高的地位,人們懷著一種興奮的、近乎虔誠的心態來感受這一天的歡快時光。相比城市空虛而頹廢的紙醉金迷的生活,這種傳統節日帶給邊城人民的單純樸素的歡樂就顯得格外的打動人心。這種遠離金錢的世俗氣氛,通過端午節這一載體,體現出了一種洋溢著健康、樂觀情調的生活狀態。人與社會環境實現了恰到好處的融合。

3.人性美

《邊城》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鮮明的審美傾向,使人物形象呈現出單純而又強烈的人性美。小說中的人物,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追求以及審會理想形象化、具體化,并且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翠翠,這個從未見過自己的親生父母,被祖父一手撫養長大的女孩,在"茶峒"這個山水秀麗的地方長成了一個健康善良的少女。文中對少女翠翠的描寫滲透著作者對人性美的推崇,而小說情節的展開推動,無不以此為動力和契因。當她的心中萌動了對愛情的一些朦朧的向往,比如無意中提到了什么的時候,她的臉會紅。后來她也能夠領悟到了茶峒人歌聲中的一些纏綿之處了。翠翠繼承了她母親忠于愛情的性格,她愛上了二老攤送,于是在"夢中的靈魂為一種美妙的歌聲浮起來","飛到了對溪懸崖的半腰,摘了一大把的虎耳草"。攤送也愛上了翠翠,不要"碾坊"而要"渡船"。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是純真而且熱烈的,他們之間的愛情是不摻雜任何雜質的。當儺送因為天保的意外死亡而離開后,翠翠仍然一片癡心地等著儺送的歸來。在翠翠身上顯示出了邊城少女純潔無暇的美好心靈。

而翠翠的祖父、儺送、天保等人的勤勞、樸實的品質,也是邊城人民品格的典型象征,代表著一種"健康、自然、優美,但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些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體現出作者對于在現代文明沖擊下日漸衰微的淳樸自然人性的執著地贊美與挽留。

4.藝術美

藝術美"是以較為感性的形式體現出人的生命意義,抒發人的生命情感的藝術形象及其活動的特性","集中體現出了人的生命追求以及價值理想與審美觀念"。《邊城》在創作中也有其獨特的藝術美。

劉西渭在評論《邊城》時說"這是一部田園詩杰作"。 沈從文自己也說是在"用抒情詩的筆調寫創作 "。首先,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對湘西山水、風俗的描寫占據了小說的主體地位。《邊城》的詩意大部分來自其濃厚的湘西鄉土氣息。沈從文通過對翠翠和攤送、天保間的愛情故事,把茶峒清新的自然風景和樸實的生活風俗,將對人性、文明的思索,都融入了平和淡泊的田園詩意中。其次,沈從文認為,小說中必須要含有故事才可稱之為小說。因此在他的小說中,既有田園詩的生活境界,又有富有情調的故事。不過《邊城》中的故事,并沒有十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其節奏較為平靜舒緩,自然、流暢,看重的是情緒體驗的生動與獨特。"作者用像水一般細細流動的筆觸,制造出了一種夢幻與現實交融的意境,使其作品顯得格外雅麗動人。這種'用故事抒情做詩',且帶有詩的氣質的小說,可以稱之為'詩小說'或者'抒情小說'。" 正是這種獨特的創作筆法,使《邊城》具有一種自然清麗的意境,使其的藝術美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沈從文還善于運用藝術空白,使小說呈現出含蓄雋永的美學風貌。所謂藝術空白,指的是藝術表現在時空范圍中有意造成的空白,用以醞釀思想感情,達到言外之意的效果。這一手法在小說的結尾最為明顯,翠翠守在渡口,等待"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儺送。這個引人遐想、勾人情思的藝術空白運用得十分妥帖,使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

5.結語

"美的形象化"在《邊城》中得以成功實現。形成這種渾融的美學風格,是因為作家不僅遵循藝術的規律,更是遵循美的規律去建造。教師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要注重分析其美學內涵,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審美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注釋:

[1]司有倫:《新編美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頁。

[2]付媛媛:《試論審美意蘊的呈現與產生》,《名作欣賞》,2013年9月。

[3]付媛媛:《試論審美意蘊的呈現與產生》,《名作欣賞》,2013年9月。

[4]陳俊平:《洗盡鉛華見真純--品沈從文《邊城》之美》,《文學與人生》,2013年第6期。

[5]凌宇:《沈從文談自己的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0年第3期。

[6]石國慶:《美學意蘊新論》,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月。

參考文獻:

[1]司有倫.新編美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141.

[2]付媛媛.試論《邊城》審美意蘊的呈現與產生[J].山西:名作欣賞,2013(9).

[3]陳俊平.洗盡鉛華見真純--品沈從文《邊城》之美[J].南京:文學與人生,2013(6).

[4]凌宇.沈從文談自己的創作[J].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0(3).

[5]石國慶.《美學意蘊新論[J].深圳: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6).

篇4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精神;滲透;方法

儒家學派的教育觀點是:“教”是“教學”,“教人學”;“教”是教人“學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材”。可見,古人已認識到教學過程、教學目標均應以人為本。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語文教育不應該僅僅是讀書寫字的工具,更應該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統一。

一、立足全體學生確立培養目標

經驗型的語文老師看到的是學生成績,往往忽略非智力因素;現代學者型的教師認為學生的情商甚至比智商重要。是因為戰勝自然、走向未來乃至事業成功關鍵在一個人情商的高低。有的孩子,弱智并非弱能。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相同的學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應從每一位教師都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讓每位學生都體會到被尊重,被關愛,被善待的快樂。他就會推己及人,做到尊重、關愛、善待別人,使語文教學從對學生的關愛中體現人文精神。

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明白一個簡單的事實:學語文是多么的重要,在以語文為對象的學習過程中,假若語文老師以自己的思想去轄制任何一位學生的求異思維,則熄滅了這一學生的思想火花。老師有他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學生也有。這些審美感受由于師生年齡、心理、閱歷、知識結構的不同肯定存在著差異。老師對這些差異應該持包容的態度。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這些想法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憐憫,要培養真摯的充滿人性的品格。

二、以人文精神確定教學內容

語文教學,應該教給學生初級的審美體驗以培養同情、憐憫、血性和良心。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說:“我們所談的個體生命指的是一個個具體的生命個體,一方面是具體的你我他,另一方面也指向所有的人,這里包含著一種‘博愛’的觀念,整個人類的生命都與我有關,甚至擴展到對人類以外的整個宇宙的關懷。”選擇作為教學例子的文章應測重人文精神,并對學生加以引導,即文章都有兩方面:一是知識性的,教會你表達;另一種就包含了審美的感情,以高尚的情操影響人的一生,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重視這兩個方面。使學生既學會知識,又陶冶情操。我認為熟讀歷代古文,記誦古曲詩詞,掌握漢字、漢語的規律和特點以及靈活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尤其重要。當然,當代文學精品也應該是中學生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語文課內課外,應讓學生博覽群書,并在此基礎上,精選一些作為語文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以情動人設計教學環節

教育,出自心靈,又造就心靈。要是語文教師對學生具有真摯的情感,心能使學生感悟到情真意切。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本身就是具有一種情感潛勢,這種潛勢在外界刺激下就會引發出來。只有創設了融合的情感氛圍,創造了一種使學生感到“如沐春風”般愉悅的教學情境,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每一堂語文課,走進語文教育的世界,總有一些偉大的智慧、情感、人格在閃耀光芒,有幾多感悟散發著智慧的馨香,有幾番尋覓思索啟迪著我們的心智。一次次耕耘只為將感動我心的夢想與奮斗去感動更多學生,為將使我迷戀的美去迷戀我所面對的學生,將片片靈感化為絲絲雨露去浸潤更多的心田。莫泊桑說:“安慰安慰我吧,娛樂娛樂我吧。使我憂愁憂愁吧。感動感動我吧。讓我做做夢吧。讓我歡笑吧。讓我恐懼吧。讓我流淚吧。使我思想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這些都準確、充分地反映了語文學科的特點。語言文字滲透了民族個性,負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應當使語文的工具作用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水融,不能人為地割裂。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有感情地用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以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功。如果舍棄了人文精神,就是舍棄了語文的靈魂。

篇5

【關鍵詞】語文教學;研讀吟誦;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整個素質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文學審美教育是以塑造全面發展、健全個性為最終指向的情感教育,它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內在潛能的發揮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學者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曾對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論述,他認為培養“完全人物”―體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發展的人,必須重視并實施美育,因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城,一面又關德育和智育手段”。

一、研讀

研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自閱讀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斷。要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要求學生直接閱讀原文,不使用參考資料。在有了初步的感受后,再結合必要的參考資料,以啟發思考。閱讀時可以根據不同的文體進行不同形式的閱讀。比如詩歌教學中的閱讀一般要以誦讀的方式進行,詩歌的抒情性和獨特的節奏韻律決定了詩歌的詠歌特征。誦讀可以營造氣氛,讓學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氣勢、韻味、風格以及情感表達,更好地融入到詩歌的意境中去。小說的閱讀方式可以選擇默讀,這樣有利于學生邊讀邊思考,更好地理解文章。默讀時可以指導學生自己提出思考問題,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戲劇的閱讀原則上可以由學生分角色朗讀,角色的分配由學生在課前自己選擇、自由結組。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可以保證課上朗讀的效果。散文的閱讀要注重學生的自我體驗,古典散文的閱讀可以像詩歌一樣誦讀,現代散文則要根據文體風格加以區別對待,抒情性的散文也可以以朗誦的方式進行。像一些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體,具有平和恬淡風格的言志散文則必須注重靜默品讀。當然課堂閱讀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使用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單一的刺激易產生疲勞,如果對于同一種文體采取同一的方法進行閱讀教學勢必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因此根據教學方法設計多樣性的原則,即使是同一種文體,也要變換閱讀的方式。比如同是話劇,古典戲曲就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現代話劇就可以先播放相關的錄像片段,吸引學生通讀原文。而小說的閱讀,則可以根據選文的實際情況提示學生將精讀、略讀有機結合,以提高閱讀的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整體感知選文的主旨。

二、討論

因為學生的氣質、個性、經歷、美學興趣等方面因素的不同,故他們在審美接受中的領悟效果也因人而異難求統一。學生這種帶有較多主觀成分的審美見解,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正如高考作文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因此,他們需要把自己對美的理解通過討論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在開展討論交流時,教師應就討論內容首先給學生適當作一些補充介紹,開闊視野,啟迪智慧,有助于討論的進行。教師可根據課文特點,選好專題,啟發學生用審美的視角,在同一審美范圍內展開討論,相互切磋。文學審美教育除了品詞析句式的重點賞析外,還應以文學的形象性為出發點,重視聯想對比,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美的內容與形式,感悟美的本質與價值。審美教育離不開形象性、感染性,而文學作品的特征正是形象性和感染性。審美感知僅有零碎的片斷是很不夠的,還要從整體上去把握,使語言所描繪的形象得到深層理解。聯想對比是一種由此及彼的想象方式,有利于學生從整體去感知美的形象,領略美的意蘊。當學生對作品中的美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后,隨之而來的便是將零碎、片斷的審美直覺通過聯想對比連綴成完整的藝術形象。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適時點撥,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美、表現美。

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加以篩選,選擇那些關乎課文主旨的,對學生學習知識有較大價值的問題展開討論。在學生提問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將思考的過程有條理地表述出來。討論要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也要引導學生學會接受異己的聲音,比較鑒別,修正完善自己的見解。討論,不僅是思維的訓練,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思索,而且通過討論,相互借鑒、互相接受,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實現發展個性的目標。熱烈的討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探索興趣,各種觀點在碰撞中也時時閃現出智慧的火花。當然,這一活動要在教師的啟發、帶動下才能有序進行。

三、展示

審美教育中的接觸美、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都是審美接受的中間環節、途徑和方法,它們的最終導向是審美創造和審美表現。因此,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中,不能忘記聯系現實生活,開闊學生的審美視野,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啟迪智慧,挖掘潛力,讓學生把在審美教育中獲取的知識與技巧運用到學習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去,使知識轉化為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自由作文,展示才藝,鼓勵學生在開放的狀態下創造美、表現美。

寫作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情感、思想等各方面積累,發揮學生的創造欲望和表現欲望。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寫作時自由地、充分地去創造美、表現美。既可以通過自由創作進行審美創造,也可以通過擴寫、縮寫、改寫等方式盡情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審美創新需要一定的自由開放環境,教師對學生應多鼓勵多肯定,而不要人為限定學生的思維和創作。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不足之處又給予必要的指導,以達到在寫作中創造美、表現美的目標。

篇6

關鍵詞:審美教育;英語教學;高職院校;教師素質

現代社會由于生活的多樣化、知識信息的廣泛化,審美活動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美育也成為時代的客觀要求。將審美教育滲透到高職英語教學中,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體現,也將反過來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效果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滲透審美教育,充分挖掘英語教材的審美因素,把課程的理性內容與感性形式、抽象概念與鮮活形象有機統一起來,把深奧的知識傳授與動情的美感體驗結合起來,增強與學生的互動,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對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時也把英語學習變得生動、活潑而有實效。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近幾年高職教育盛行,各高職院校普遍擴招,造成大部分高職學生基礎都比較差,尤其是英語水平相對偏低,只能理解和掌握一部分教學內容,不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或參與其他課堂互動環節,甚至有學生連學過的單詞都不能準確流利地讀下來,課堂氣氛很不活躍。更嚴重的是學生英語水平差別懸殊,教師很難做到分層次教學,全面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嚴重的是學校教學模式單一,英語教學缺乏足夠的分類指導,在教學內容、教學安排等方面,不能滿足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化發展對不同種類人才的需求。這使得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得不到脫穎而出的機會,在應用能力方面得不到更多的培養。

2.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和“唯理智教育”的盛行,使得大學英語課堂成為單一的向學生移植知識的過程,教學指導思想一直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學方法跟高中相比也沒什么變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忽視了審美情趣對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作用,對待英語課本的講解只是領讀和解釋生詞、翻譯課文,講解語法,告知學生練習題答案,這樣泛泛講授,以課文、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不注意補充課外知識,談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缺少美的內涵,學生也只是埋身于題海和積累詞匯,語法之中,英語課堂枯燥無味,失去了它原有的美。

二、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1.挖掘英語學科中美的因素,讓學生感受形象美,利用美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英語與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一樣,都有它獨特的語音、語調,如果再深入地感受,會發現它有一種韻律美,節奏美。另外,我們知道,任何民族文字的書寫都會在使用中提出美化的要求,依照幾何圖形設計的英語字母流暢、簡省、快捷,堪稱絕妙的線的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另外,現行大學英語教材中,選入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且都是名篇佳作,篇章多,題材廣,如人物傳記、寓言故事、活動記述、社會文化、文史知識、科普小品等材料,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水平,熔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于一爐,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又是學生在借鑒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實踐的最好見證。在英語教學中英語語言的文字美、音樂美、書寫美、韻律美、節奏美;英語教材內容的文明舉止美、異國人情美、風俗文化美,師生關系的融洽美、和諧美、教師良好的教學安排、精湛的課堂教學設計等均含有美的因素,可以把學生引向崇高的美的意境,誘發學生去聯想、去深思、去探求,使年輕的心靈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2.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水平,作為一名合格的英語教師,必須博學博愛,敬德敬業,要有正確的教學態度,飽滿的熱情,強烈的責任心,高度的寬容心,執著的追求,同時應認真開展英語教學研究,勤奮學習,勇于創新,孜孜不倦地探求教學規律,把教學和教研融為一體。要將審美教育滲透在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教師首先必需具備語音知識,掌握規范的發音和朗讀要領,把英語本身所具有的韻律美展現出來,只有有了教師語音、語調的標準化,才有廣大學生的語音的基本準確,才能使得大家感受到英語語音的韻律美。生動的教學語言對學生是一種享受。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的語言美應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前提。教師的音容笑貌和言行舉止都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美學知識,要系統地學一些美學理論,了解一般的美學原理,學習美學理論要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要善于發掘學科中的美育因素,使美育與學科教育融為一體,具備對美的形式的敏銳感受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從而在教學中不斷地發明創造,使自己的教學藝術化、審美化,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美的陶冶。

3.美化課堂氛圍。由于學生審美意識、趣味、理想、素養、經驗等有差異,因此不能硬套一個模式,壓抑學生的審美情感,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組織學生開展英語字母、單詞、句子的書法比賽,以培養學生對美的感悟和追求,用事實讓學生懂得“人人是創造之人,時時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用事實讓學生感受到人人都有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欣賞需要有形象的感受、活躍的想象、情感的體驗和理智的引導,這樣才能真正走入美的境界,從中獲得感官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滿足。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要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表現美,渲染教學氛圍,提高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益,達到培養審美教育的目的。教學中,(下轉第154頁)(上接第137頁)教師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美感經驗,引導他們充分發揮聯想力、想象力,對課文的形象給予補充和豐富,使課文在腦中有聲有色活起來。這樣,才能有效地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看到無限的情。`

總之,英語學科是一門技能課,這就要求英語教師應掌握一定的繪畫、書法、音樂、表演、朗誦、編劇和導演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樣就可以在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同時,恰如其分地發揮一些特長激活課堂教學,把語言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同時也給課堂營造了一種和諧美的氛圍,自覺地把學生帶入了審美的境界,進入了自由創造的天地。學科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它包含著許多美的因素,它要求教師把艱苦的教學活動同深厚的審美修養融合起來進行美的創造,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運用美的規律以造福社會,創造出更新,更美的世界,這就需要提高教師的審美修養。美育的實施需要我們教師一定要有創新意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具備濃厚的美育意識,創設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語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陽光,變成雨露,深深地滲透在學習過程中。

 

【參考文獻】

[1]程廣友,柴華.當代大學審美教育的功能與實施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 滲透 思想教育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教好這門學科,獲取新知識,對于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民族素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文以載道”、“文道統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點。語文課堂是對青少年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

一、在教學內容中滲透思想教育,要善于挖掘教材資源

語文學科的思想教育不可能像政治課那樣具有完善的系統性與嚴密的層次性,教師應當根據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來開展思想教育。

1、堅持正面教育,滲透積極、健康的思想感情。語文教學要堅持正面教育,弘揚時代的主旋律,培養“四有”新人。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是涉及反面形象的,因而在教學中要堅持正面教育,要通過理解語言文字把握正面形象,注意滲透積極、健康的思想感情,不要把反面形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去引導學生體會和揣摩。教材中有不少古詩,這些古詩表達了特定時代詩人特定的思想感情。有些感情比較復雜,如孤寂、憤世嫉俗、懷才不遇等等。像李商隱的《游原》、李白的《秋浦歌》等詩,小學生不易理解,也不必過早地去理解,更不必引發共鳴。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盡可能地挖掘積極的思想教育因素,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教材處理,把握好思想教育的重心。每篇課本,思想教育的側重點各有不同。教師應重視和研究教材中所蘊涵的、起主導作用的思想教育因素,進行和諧的、自然的思想教育。如在《狼和小羊》一課的教學中,僅取“狼的兇殘,羊的善良”這一點,還不能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有的教師讓學生敘述故事的結尾,結果學生想像出許多“狼被打死,小羊得救”的大團圓的結局。這不但違背了作者的原意,而且使兒童認為,只要善良就可解決一切問題。這樣的思想認識水平能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嗎?《狼和小羊》一課的思想教育重心應該是引導學生領悟,那些兇殘的壞蛋在陷害好人時,總是絞盡腦汁,無中生有找借口的。明確了這一點,才能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政治素質。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要善于捕捉教學時機

思想教育應貫穿于教學全過程,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而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都有最感人、最使學生動情、最能促進學生領悟教學內容的實質和使之內化為學生優秀的思想品質的最佳時機。這個“時機”就是恰到火候,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過早“貼上標簽”或事后“穿靴戴帽”都會削弱寓德于教的效果。介紹時代背景、字詞教學、分析講解、評價人物、指導朗讀、直觀演示等環節都有可供選擇的“滲透良機”。如《燈光》一課,講述作者在天安門廣場看到璀璨的燈光,不由地回想起戰爭時期的一位英雄——郝副營長。在一次戰斗前半個小時,他在戰壕里翻一本破舊的書,仔細看書中的插圖,那圖上畫的是一盞電燈,燈下一個孩子在看書。他向往革命勝利后也能在電燈下看書。天黑了,戰斗打響了,他是突擊隊員,沖進圍城的缺口后,周圍黑黑的一片。為了讓后續部隊盡快找到缺口,他點燃了那本書。微弱的光亮為部隊指明了方向,而他自己則暴露在敵人的機槍口下……他英勇獻身時,年僅22歲。“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戰士用生命換來的”這一深刻的主題思想觸動了學生的心靈。這位年輕的戰士在千鈞一發之時,毅然點燃了那本書,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換取戰斗的勝利。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而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親眼見一見真正的電燈是什么樣。這一段講解是滲透思想教育的最佳點,也是最佳時機。

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應注重教學效果

每篇課文所反映的思想有很大的“張力”,彈性較大。這就需要依據所教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思想實際,具體確定進行思想教育的尺度。因此,把握好滲透思想教育的尺度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首先,要把握好小學生認識發展的階段性尺度。由于年齡段的不同,學生的認識能力、接受能力必然存在差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

果在低年級搞得過深,或是在高年級搞得過淺,都達不到預期教育效果。其次,要把握好教材本身蘊涵的思想教育意義的尺度。在語文課中進行思想教育一定要從教材的內在教育因素出發,從語言因素人手,不可外加拔高,脫離教材,任意漫游,無限上綱,空洞說教,說些空話、大話、假話、套話,把語文課搞成形式主義的思想政治報告會。再次,要把握好滲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語文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能力。思想教育不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只是任務之一,不能因為強調思想教育而忽視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培養。因此,語文課中的思想教育要把握好“量”的“度”,不可本末倒置,喧賓奪主。

四、在語文課中滲透思想教育,有其獨特性和優越性

語文課的思想教育內容是蘊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間的,是蘊涵在文學形象之中的。這就使語文課中的思想教育避免了簡單生硬,易于做到生動活潑、情真意切,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在有聲有色中動之以情,潛移默化。在語文課中滲透思想教育,學生易懂、易接受。這是因為語文教師借助文學作品的魅力,使思想教育能夠吸引學生,使學生愛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語文教師在講解作品內容時,富有感染力,使學生沉浸在作品的思想感情中,這樣,教師的人各魅力與文學作品的魅力和諧就打動了學生,致使崇高的理想、美好的情趣、良好的意志品格……令學生景仰、向往。在語文課中滲透思想教育,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注意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做到學高身正,教書育人。

總之,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探討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對于小學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和改進,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實性性,主動性,無疑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8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思路

1,以體驗生命為教學目標,增強德育的針對性

語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它可以內化一個人的思想情感,這一內化的過程就是個人體驗的過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語文課,它應該是“學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經歷”,充滿個人體驗。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以個性的生命體驗去詮釋課文,評析文章的意蘊,再以真我的語言去演繹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這樣的語文課堂才能使學生的心靈得以交流、撞擊、放飛,得到生命的滿足,找到生命的意義。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增強其教育性

新的語文教材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幾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詩歌,詩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劇作占相當大的比例。這些文章都蘊涵著濃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作為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尋找教材內容與德育工作相滲透的最佳結合點,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用文章所體現的積極內容來陶冶學生,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

3,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化

中學生是生活在開放的社會大環境中,如果德育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勢必難以適應中學生多角度的視野和全方位的思維。因此,在教育形式上應認真研究中學生的特點和規律,采取中學生喜聞樂見和生動活潑的方式:一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的思想開放;二是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校內向校外延伸。在語文課堂教育的同時,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讓學生的思想在活動中進一步得到體驗,得到升華。

4,在教學方法上由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情感的培養轉變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及憑借語文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如教學《最后一課》時,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可以讓學生邊看書邊聽錄音,把學生帶入課文人物所表現出來的不愿做亡國奴,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對自己祖國無比熱愛的氣氛中,再聯系到我國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歷史,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馬上被調動起來,更加堅定了不忘過去,珍惜今天,為明天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從而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體驗,得到升華。

5,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導”相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應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個性。如在教學《愚公移山》一課時,有的同學提出這樣的疑問:“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問題都解決了嗎?”筆者以此為契機,啟發學生思考發言,結果引發了一場“移山還是搬家”的討論。最后大家取得共識:《愚公移山》體現了一種改造自然、戰勝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學習的。學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增長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主要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

語文學科蘊涵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如在學習《最后一課》時,讓學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對國家的淪陷,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表現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上。又如在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志愿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感受氛圍的基礎上,再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呢?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2,環保意識教育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保已經成為與人類休戚相關的熱門話題,要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其次,啟發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那我們人類就得自食其果。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做環境保護的衛士。

3,集體主義教育

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顧、培養,使他們有聰慧能干等優點,但同時也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尤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系,要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就尤為重要。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選擇死亡,讓年輕的斑羚獲得新生。借此,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4,生命意識教育

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有浪費生命的現象,在教授《熱愛生命》一文時,教育學生不要因為生之本質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費掉。而要充分利用一分一秒的時間,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針對一些學生認為世上無愛心而把自己的愛心收藏起來的這種現象,教育學生只有尊重生命,才會愛惜自己,進而愛惜他人。當前,一些中學生由于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成兒戲,吸毒、泡網吧、輕生、群毆致傷致死等這些不光彩的事時有發生。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讓學生了解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后才得到的。我們要倍加珍惜,精心呵護。

5,責任感教育

篇9

【內容提要】成人高等教育在構造終身教育體系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重新審視終身教育的特質,把握成人高教的價值定位,并據此剖析目前運作現狀,努力為發揮成人高教的現實的可持續發展潛力,提供新的思路和運作策略。

【摘要】終身教育

自從20世紀6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成人教育家保羅·朗格朗提出終身教育提案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力倡導和不遺余力地推動,終身教育已成為國際教育領域中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一種教育理念和思潮,成為全球性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主題,并以其強勁的發展態勢,作用于知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如何真正做到將成人高等教育置于終身教育的大背景中加以審視,如何在概念和內涵上做出新的突破性認識,如何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彰顯終身教育的活力和精髓,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終身教育思潮散點透視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社會交往的擴大,正在改變并將繼續改變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人們必然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學習、生活的質量,這些變化對人的發展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根本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打破傳統的學校教育在教育對象、教育時間、教育空間方面的限定,使教育在任何時間、空間上面向任何人,使教育在縱向與橫向兩個方面上貫穿人的一生,即逐步確定終身教育的形態。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教育界的共識,那種認為青少年時期學習的知識可以終身受用,因而把人的一生劃分接受教育期和職業活動期的想法和做法,已遠遠不符合現代生活的實際和未來社會的需要。人類知識增長速度之快,更新周期之短,與人在校學習時間有限的矛盾更加激烈,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關系人類生存命運的重要前提,學習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成為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學習已成為每個人乃至整個社會開啟心靈之窗、富裕之門的鑰匙。從某種意義上,無論對社會還是個人而言,終身學習都是一種回報無限的必不可少的投資。為了適應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不斷加快的知識更新進程,適應國際化、信息化、知識化的世界發展趨勢,終身學習成為必然選擇,并具有劃時代的教育指導意義。

20世紀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初,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直接推動下,以保羅·朗格朗的終身教育觀為基礎的終身教育思潮迅速擴展開來。20世紀70年代,以富爾為主席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了以《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為主題的報告書,第一次果敢地提出了當代教育所面臨的危機、挑戰和面向未來的重大主題,提出了終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學習化社會的目標以及信息時代的學習。認為人類社會正在走向學習化社會,每個人必須終身繼續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終身教育是學習化社會的基石。終身教育思潮體現了一種與傳統教育(傳統認為的一次性學校教育)完全不同的嶄新的教育理念,表現出與傳統教育不同的特征。所謂終身教育,簡言之,就是指能滿足個人在一生中多個階段生存發展的多方面需求的教育。終身教育的目標在于完善自我,構建學習化社會。綜觀終身教育的著作理論,其基本內涵可概括如下:

1.時空的整體性。即教育與學習“時時都有,處處皆在”。傳統教育往往將人的一生分割為三個時期:學習期,工作期,退休期。終身教育則沖破傳統教育的桎梏,認為教育應當是一個人從生命開始到生命完結永不休止的活動,即人的一生始終貫穿著教育與學習,不可分割。教育是人的一生在不同階段互為銜接、彼此制約、相互整合的終身過程,它能幫助人在一生中保持學習和訓練的連續性。教育應當在每個人需要的時候,以最好的組織結構和最適當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智能。主張沖出教育學習只有在學校才是正規式的狹隘局限,強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密切結合,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各種教育體系都是人終生教育和學習的機構和場所。它十分強調教育資源的整合性和開放性,旨在實現人、教育、生活的整合。使人們充分發展自身的主體性、獨特性、創造性,獲得時空上的保證。

2.對象的全體性。終身教育強調教育應當面向全體人員,不論其性別、年齡、職業如何,都是接受教育的對象,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人人受教育、人人皆學習的學習化社會,以期給每一個人以生存和不斷發展的能力。因此,它也是實現人人平等的一個重要手段。

3.人格的主體性。從本質上講,終身教育是旨在促進人發展的教育,教育目標是培養個性完善發展的人,教育過程“首先應為發揮今天還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潛力創造條件。人既是發展的每一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終身教育應當是培養每個人通過各種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的意義上和充分的程度上成為自己發展的對象和手段。教育應當給予學習者充分的學習空間和發展空間,因為其學習動機有別于傳統教育下的外部強制性,它完全出自個人的需求和興趣,所以終身教育強調學習者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培養其自我學習的能力,即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全以每個學習者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為中心,允許并提倡人們的多次、多樣選擇,使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機會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為學習者的個性發展提供一切機會、一切便利,以實現人終身的全面和諧發展。誠如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3年的專家會議報告指出的那樣,“終身教育是解放自我實現及其自我完成的教育”。終身教育不僅僅是獲得新的社會技能和技術工具以面對現實生活,還和內省的個人發展密切相關。

4.形式的多樣性。由于終身教育具有整體性、全體性、主體性的特點,所以必須具有多樣性。具體而言,終身教育在教學時間的安排,教學場所的選擇,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方法、技術、組織形式等方面均有靈活多樣性。它將克服傳統教育單調、刻板、劃一的弊端,使教育、學習更加切合實際,如有全日制、半日制、業余的,有校內、校外、遠距離的,有長期、中期、短期的,有學歷、學位、非學歷、進修的等等。簡言之,教育實現形式上多樣化是終身教育突破傳統教育時空局限的具體表現,它主要包括:辦學模式的多樣化,教育內容的多樣化,培養模式的多樣化,教育評價標準的多樣化,教育經費來源的多樣化。

在此,我們還有必要弄清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的聯系與區別。其實,兩者在本質上是具有一致性和同構性的:終身教育是終身學習的基礎,為終身學習提供支持系統,終身學習又是終身教育的延續,它維持終身教育體系的運作,并成為終身教育的目標指向。終身教育可被看作一套指導教育實踐的組織和程序方針,旨在養成貫穿終生的學習。終身學習提倡培養公民個人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積極參加有意義的學習活動。那么終身學習的目的何在?正確全面的予以審視與回答,將有助于我們加強成人高等教育,如何積極應答終身教育的挑戰問題的認識。中央教科所王松濤副研究員從生存與發展的角度,在終身教育的背景下對其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給我們極大的啟發,其觀點概述如下:終身學習應當超越社會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些基本的目標,其終極目的應當致力于通過貫穿一生的學習來獲取個體生存與發展的自由,包括認知的自由、行動的自由、做事的自由、生活的自由、做人的自由。在學得自由的同時,也要學會承擔責任與義務,把學習作為生存的方式貫穿一生,并獲得終身學習的自由。我們認為上述學習目的論較之傳統的學習目的論,固然是一種突破,較之“四會”(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學習目的論,更是一種豐富和深化,它昭示的是現代教育本質的核心要義,是終身教育之于終身學習的靈魂所在。從某種意義講,明乎此,我們的研究和實踐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想從80年代初傳入中國,雖然時間不長,但隨著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成人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立學習化社會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了“成人教育是傳統教育向終身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制度”;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規定國家要“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為公民接受終身教育創造條件”;1998年頒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到2010年在全國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的體系”;1999年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明確“逐步完善終身學習體系”。主席講話中更加明確提出:“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不斷更新知識的需要,我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終身學習的教育制度。”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以及學習化社會的創建,應該說正在以積極的態勢向前發展。誠如,由于歷史和經濟的原因,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也是明顯的,在我國要真正使“成人教育變得更具力量,成為一種歡迎、一種工具、一種權力、一種共享的責任”,它是打開邁向新世紀大門的鑰匙,確是有待時日,任重而道遠。

二、成人高教的價值定位

近代現代成人教育發展至今,規模之大,影響之廣,都無疑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而終身教育無論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或是一種教育制度,自問世后,迅速風靡全球,顯見二者之所以受到世人青睞與關注,是有其必然關聯性的。

成人教育顧名思義是以成人為對象,它的廣泛性、全球性、終身性、多樣性等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同終身教育是相吻合和一致的,也是別的類型教育所無法替代和比擬的。事實上,終身教育思想的產生與提出決非偶然,它固然有著極其深刻的復雜的社會、經濟原因。但從近代教育發展的進程來看,成人教育是終身教育思想直接的理論與實踐的源頭,具有近現代意義的成人教育始于產業革命,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與演變過程中,成人教育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到了20世紀20-30年代,西方國家許多從事成人教育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的專家,已經開始逐漸地從成人教育理論與實踐中萌發、醞釀著終身教育的思想。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1949年至1997年近半個世紀間所召開的五屆國際成人教育會議,更是直接從成人教育的角度,一步步朝著終身教育理念邁進,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終身教育理論。當今世界各國都在進行大量的、富于開拓性的終身教育實踐,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實踐終身教育理念最活躍、最富于成效的還是成人教育領域,成人教育實際上已經成為終身教育最直接、最現實、最重要的實踐基礎。正如《終身教育引論》一書所指出的,正是由于成人教育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才提出和制定了終身教育的理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發展了終身教育的實踐。”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總會通過的《關于發展成人教育的勸告書》也指出,由于科學、技術及經濟的急速變化,為了人格的完善,教育必須貫穿人的終身。而實行終身教育,首先就要實現成人教育的發展,作為終身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人教育,它對經濟及文化發展、社會進步、世界和平等都有不可估量的貢獻。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德國漢堡召開的第五屆國際成人教育會議,主題確定為“成人學習是21世紀的關鍵”。大會發表的《漢堡宣言》稱:“一個溫和的建設性的以成人教育為主體的全民終身教育、全民終身學習的時代,正向我們大踏步走來。”《學會生存》一書在論及此時指出:“教育過程的正常頂點是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特別重要,因為成人教育對非成人教育的教育活動是否成功,可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上述思想理應成為成人教育的邏輯起點。

另外,終身教育的主體性,也確證了成人教育在終身教育體系中的特殊的無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成人在整個人口構成中,是一個最為龐大的人群,盡管各國的具體比例也許不盡相同,但大體占人口的70%左右,可見,由于成人教育對象人數巨大,天然地構成了終身教育實施對象的主體。可以說成人教育履蓋了每個人的多半生,是沒有終期的教育,具有對象的廣泛性,領域的開放性,過程的終身性,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等特點。從時間上看,每個人的一生中,在校外的成人期時間最長,成人教育占終身教育的大部分。從對職業(生存)的幫助看,成人的教育和學習對知識選擇、掌握富有針對性,能力的培養扎實、有效,對職業乃至生存的幫助最直接、最有力。所以,成人教育是終身教育的主體、核心、標志,是形成學習化社會的主要渠道。

綜上所述,成人教育是終身教育思想與實踐的源頭,是其產生和發展的基本實踐基礎,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決定因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必須大力發展成人教育,大力發展成人教育又會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二者之間具有非常明顯的互動作用。

三、成人高等教育現狀剖析

我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與世界的平均發展水平仍有較大的差距。據1998年的人口抽樣調查統計,在6歲及以上的人口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仍占總人口的13.71%,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9.7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3.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67%,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2.7%。到1999年我國普通高校的在校生為413萬人,成人高校在校生為306萬人,總量達到719萬人,比1952年的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9.1萬人增加了21.6倍,高校在校生的增加總數為37.6倍,發展速度是可喜的。但以每10萬人口在校生計算,到1999年我國的普通高校生為328人,若加上成教生,則每10萬人口高校生為571人,適齡人口入學率為10.8%,與世界平均水平比較1995年全球成人識字率為77.6%,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綜合入學率為62%,其中高等教育的入學率為16.2%,顯見其差距的明顯。因此,要整體提高我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科學素質,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地開展不同層次的成人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大學后的繼續教育并倡導終身教育,可使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按自己的發展要求不斷地自我提高完善,以適應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如果僅就成人高等教育領域而言,與歐洲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相比,我們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實踐上都表現得明顯滯后和脆弱。云南大學成教院張寶昆先生,以高級訪問者身份出訪歸來后,撰文指出,總體看,歐盟15國在最近15年內,尤其是在最近5年內不僅立足于本國的成人高等教育發展,而且均加大了開拓國際教育市場的力度,并獲得了相當大的收益。以英國為例,成人教育每年從歐盟國家獲利5000萬英磅,從非歐盟國家獲利13500萬英磅,成人教育培訓與咨詢每年獲利更高,達27500萬英磅,僅次于全日制高校。教育產業化已結出豐碩之果。令人感到憾缺的是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至今對這個教育市場仍是淡然視之。殊不知,當我們還在為教育市場、教育產業的提法和概念爭論不休的時候,別人已在悄悄干了十多年并獲得了相當多的收益。當我們僅只盯著國內教育規模及收費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別人已悄悄地不僅挖走我們的人才,而且如魚得水般地獲得了巨額外匯,使大筆本來可以投到國內的個人教育資金流向了國外。隨著中國加入WTO后,關于中國如何爭取占領開拓國際教育市場,尤其是如何扶持與社會聯系最緊密的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一個迫在眉睫的大問題。因為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紀,是一個超越時空的因特網時代,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要想有長足的發展和良性的循環,使其真正能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原動力,首要問題還是要堅持“三個面向”方針,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則。誠然,各國的教育發展受制于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水平,反過來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也受制于教育的發展,這就是人力資本作用的結果。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的中級發展階段,并要同時面對工業化和信息化經濟建設的雙重挑戰,國民素質的整體改善和提高,已關系到國家的發展與前途。對此,成人高等教育承擔的責任和任務,無疑是十分重大而艱巨的。

目前我國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層次單一,成高普教化現象嚴重,成人高等教育中以學歷教育為主,非學歷教育的大學后繼續教育為輔,在學歷教育中又以專科層次為主,兼有少量專升本和高起本。1999年全國各類成人高校錄取新生106.9萬人,其中專科86.5萬人,占錄取總數的80.92%,專升本16.6萬人,占尋取總數的15.53%,高起本3.8萬人,占取錄取總數的3.55%。成人高等教育層次單一,不僅是個歷史原因,而且與認識上的誤區也不無關系。從歷史原因而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人高等教育被定位為學歷補課教育,也就有了成人高等教育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因完成歷史使命而終結的觀點,從而導致成人高等教育長期以來以專科學歷層次為主,高層次的學歷教育發展緩慢。事實上,成人高等教育,是社會和個人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和必然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可以全面提升在職從業人員在生活中的競爭能力,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有利于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而在他們自身價值的實現中不斷促進社會價值的實現和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因而,發展多層次的成人高等教育特別是高層次(本科、研究生層次)的學歷教育,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進一步健康有序的發展,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多層次、多規格、有個性特點人才的需求。綜觀世界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高層次的學歷教育令人注目。值得指出的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學歷教育與普通高校的學歷教育是不能完全劃等號的。遺憾的是我國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現象至今還未能充分引起人們的警示并得到有效扼制。作為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它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特點。就培養目標而言,普通高校著重培養理論基礎深厚、知識廣博、系統性強的專業人才,它是一種研究性、理論性人才培養模式,其人才有較大的適應范圍;而成人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各種實用型或繼續教育提高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人才適應范圍相對較小。除此之外,兩者在接受對象,基本性質上也不同(成教強調智能更新與素質提高,而傳統普教強調知識傳遞、文化繼承)。因此,成人高校不僅應從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出發,在培養目標上著重培養應用型、實用型人才,而且這種人才具有明顯的職業特點,要按市場的實際需要設計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目前,成人高等教育開設的專業,基本上是全日制現有專業的“改進”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幾乎是全日制的“翻版”,連教學方法、形式及管理亦如出一轍,當然教學評價也就理所當然的是以“普教化”為標準了。問題的嚴重性正是源此而起,這種“普教化”的評價忽視了成人高等教育獨特性質,隔斷了成人高等教育與社會的聯系,限制了成教科技、經濟功能的充分發揮。為此,有專家認為,成人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標準應以“提高三率”為中心(即努力提高科學技術創新率、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扎實提高人才培養成功率)。與此相關的還有人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內適性、個適性、外適性質量整合統一的質量觀。據此,有人提出應構建以“問題中心”為教學主體,以“經驗中心”為教學主線的討論,參與、實踐為主要方式的具有成人顯著特色的教學方法體系。并認為在教育內容上應突出四個結合,即基礎性與前沿性的結合,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結合,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結合,現實性與超前性的結合。我們認為上述觀點符合終身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其鮮明的價值取向,必將在實踐中充盈鮮活的生命力。

篇10

【關鍵詞】小學 ; 語文 ; 德育; 滲透

義務階段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的思維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現象充斥,給實現標準帶來更大的挑戰。在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種滲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現、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既然是滲透。那就一定要講究一些藝術性和操作方法。下面本人談幾點膚淺認識。

1 對教師的要求

教師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學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世界觀對學生有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品德教育,在課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就會對學生道德風貌的健康培養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為學生的鏡子。

2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

在讀中感悟。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說過:“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語言文字是情的載體。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重點字、詞、語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從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讀中受到“澗物細無聲”的教育。有時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還需教師范讀,使學生人情入境。

3 在課外閱讀中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的作品,文質兼美、膾炙人口、每篇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因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主渠道。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閱讀教學進行德育滲透還在于作品本身的熏陶、感染。學生讀這些文質兼美的文章,一方面感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學生產生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如讀《白楊》一課,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讓學生領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不單單是白楊樹,還有那些象白楊樹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們。本文中最能啟迪學生心靈的是結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種“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無私精神,能喚起學生長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把祖國的西部、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的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從而促使學生產生相類似的道德行為。另外,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指導學生多讀那些使人長精神、增毅力、強體魄,激志氣、去懈怠、減卑鄙、除邪惡、生羞愧、遠污染、起美感的好書。

4 在作文教學中的滲透德育

作文是思維創作的高級表現形式,它能綜合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知識點。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廣,人、事、景、物,要求學生做到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在習作過程中,教師只要激發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起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練習寫簡單記述文時可在選材中滲透德育。如“難忘的一件事或一個人,”指導學生可以寫“爭吵”、“值日”……從而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努力為集體作貢獻,積極鍛煉自己的班級管理能力等。在寫觀察日記、讀書筆記、書信等作文教學中也應滲透德育。

5 在語文課外活動滲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