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禮儀范文

時間:2023-03-25 14:50: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禮儀

篇1

中西方商務談判禮儀:禮儀上的差異一、打招呼差異

商務會面談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對方的稱呼習慣,初次見面就會出現問題。中國文化講究上下有別長幼有序,習慣根據職業、官銜、輩分等稱謂他人,要充分反映出對方的職務,地位和彼此的關系。而西方平等觀念比較強,稱呼規則簡單,除了對某些特定人士稱呼,一般很少用頭銜稱呼別人,在非常正式的商務活動場合下,西方人以Mr.稱呼男士,以Miss或Ms稱呼女士。一般情況下會直呼其名以示親切、平等。與西方熟人之間如果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尊稱為Mr某某會讓對方誤認為你試圖與他人保持距離。

二、時間觀念差異

守時是商務交往中的重要禮儀之一,但是,中西方對守時的理解,對時間分配和利用上存在差異。在中國,人們通常認為提前一些赴約是禮貌的,然而在西方人則被認為是不合禮儀的,會引起對方的不快,事先通知是西方人時間觀念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在西方國家,請人吃飯或參加商務談判活動都要事先通知,臨時的邀請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怠慢,不管多誘人基本上都會被拒絕,在中國現代商務交往中,邀請與會面一般也是要提前預約的,但是即使最后一分鐘對方也會接受和歡迎。中西方時間觀念的差異還表現在談話方式上,中國人在商務談判,經商中,喜歡感情投資,在交談中不急于進入主題,謙虛,往往采取間接的方式,保持選擇的靈活性,有時讓西方人摸不著頭腦,被西方人認為是缺乏準備、表達能力差、低效率。而中國人卻認為西方人的直接與簡潔帶有冰冷甚至傲慢的味道,不了解這些時間觀念的差異,商務活動往往無法順利開展。

三、送禮方式差異

送禮是人際交往的一種重要形式,中外商務人士都講究送禮以增進友誼。然而,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禮品選擇與饋贈禮儀上卻各有千秋。在中國,雖然嘴上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但卻認為禮品越貴重越能達到增進感情的目的,以促進談判的順利達成。西方商務人士也講究送禮以增進友誼,但他們比起禮品價值更看中禮品包含的意義。他們講求的是文化格調與藝術品位,及浪漫的情調。

中西方商務談判禮儀:對商務談判的影響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跨文化商務活動一定要適應當地文化,遵守國際商務合作契約和交際禮儀,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經營者或合作者的商務禮儀,充分尊重和理解商務禮儀差異,為商務談判的順利達成奠定基礎。

所謂商務談判,是指談判雙方為實現某種商品獲勞務的交易協商,對多種交易條件進行的,因此,中西方商務禮儀的差異對商務談判的進程與效果存在重要的影響,在圓滿的商務談判活動中,遵守談判未必是談判取得成功的決定條件,如果違背了談判中的禮儀,卻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會對達成協議造成威脅,因此,在談判中,要嚴格遵守談判中的禮儀。

(一)商務談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促成商務談判的成功

講究禮儀,就會在眾人面前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一個組織的成員講究禮儀,就會為自己的組織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公眾的贊揚,所以商務人員時刻注意禮儀,即是個人和組織良好素質的體現,也是樹立和鞏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個商務人員,在與他人接觸的商務活動中,了解其言談舉止,打招呼方式,禮貌禮節等禮儀都是決定著商務談判順利達成的關鍵之一。

(二)了解商務禮儀是妥善處理好各方面關系的需要,也是商務談判排除各種阻礙,各種矛盾,達成協議的關鍵

在日常的商務談判中,任何一個商務談判的對象的行為習慣都與它所處的國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風俗,商務習慣和語言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若想在商務談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就要求每個參與談判的人對不同的國家民族的文化,習俗,商業習慣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在制定談判策略和商務接待中因人而異,避免犯忌。

時間觀念對商務談判也有重要的影響,它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影響著人們的交際效果,一定的行為又反映一定的時間觀,傳送關于時間觀的某種信息。因此,當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往時,都應該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努力避免由于時間觀的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沖突與障礙,了解中西方的時間觀念的差異,有利于中西方的經濟合作與交流,隨著跨文化意識的深入,中西方已經意識到當觀念不同時,雙方應該本身以相互尊重,入鄉隨俗為原則

篇2

關鍵詞:餐桌禮儀;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對比

1.歷史起源。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食禮之國”。最早出現的食禮,又與遠古的祭神儀式直接相關。后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節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逐步形成吉禮、兇禮、軍禮、賓禮、佳禮等“先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制的基石。

漢族傳統的宴飲禮儀程序是:主人向客人發出請柬,屆時主人在門口相迎。出席的賓客也要互致問候,開席前客人先在客廳小坐,吃些茶點。待客人到齊后一一就座,以左為上,相對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開始敬酒讓菜。敬酒時先敬長輩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這種傳統的宴請禮儀在我國的大多數地方流傳至今,在各種電影電視劇作品中也很多見。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中西餐飲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法國,當時因著拜占庭文化啟發,制定了一系列細致的禮儀。在十七世紀以前,傳統習慣是戴著帽子用餐。在帝制時代,餐桌禮儀顯得繁瑣、嚴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樣的用餐習慣。歐洲的餐桌禮儀由騎士精神演變而來。在十二世紀,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國,餐桌禮儀和菜單用語均變得更為優雅精致,教導禮儀的著作亦紛紛面世。

時至今日,餐桌禮儀還在歐洲國家繼續傳留下去。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習俗。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開始,家長就對其進行餐桌禮儀的培養。

2.餐桌用語。

在中國,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瑯滿目,主人也會說“菜很少,招待不周,還請大家多擔待“;而西方國家的主人則會很隨便的說“help yourselves”,顯得很自然隨意。同時中國的主人會不時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經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夾的菜裝得滿滿的,但是在西方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主人的布菜會讓客人覺得自己的意愿沒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擺放。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禮儀最基本差異。在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頭和竹子。而刀叉的起源與歐洲古代的游牧民有關,他們隨身帶刀,往往遇到獵物,用刀子割下來,燒熟了,用刀子分著吃。大約到15世紀前后,為了改變進餐姿勢,才慢慢開始使用叉子。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觀念。

在中國,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體現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單元,而西方人一開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后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地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后一定要整齊地豎向放在飯碗的正中。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豎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撓癢或夾取食物以外的東西。

西方餐具擺放時托盤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內,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擺放。酒杯的數量與酒的種類相等,擺法是從左到右。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里。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進餐中需要暫時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置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還要繼續吃;用餐結束后將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內與叉子并攏,平息放置于餐盤上,表示用餐結束。

4.從座位安排角度對比。

中西方都對宴請活動過程中的座位排序極為重視,中國人在傳統的思想中,對八仙桌極為喜愛。在宴請中,年紀大的長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會按順序入座;而西方國家在宴請客人中,習慣用長桌,主人會坐在桌子的兩端,而客人則按照次序入座,這種差異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異,中國人喜歡幸福圓滿的感覺,所以選擇圓形的桌子。

5.從餐桌禮儀禁忌角度對比。

與中國的傳統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們的習俗,不要觸犯了他們的禁忌,因為中國人通常認為飲食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如果在用餐時犯了禁忌會帶來厄運。比如說吃魚,當吃完一面魚身,需要用筷子翻轉到另一面時,通常開車的人是不會動筷子去翻的。他們認為:如果翻了魚身,那么駕車的時候就會翻車。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妝,用餐巾擦鼻涕;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時不要說話;就餐時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應一點放在盤中,以示禮貌;不應在進餐中途退席;確實需要離開,要向左右的客人小聲打招呼;飲酒干杯時,即使不喝,也應該將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等。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

1.思維方式不同。

中西方受不同文化底蘊的影響,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反過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又進一步影響文化的發展。中國人的思維是綜合性的,在思考的過程中注重集體利益,而西方人則偏好分析性思維,思維上更強調個人主義和自我,注重個性的張揚。

2.價值觀的不同。

中國人的價值觀是集體主義,相對的西方人的思想中個人主義占主要地位。中國人崇尚中庸的思想,主張通過努力來調和各種矛盾以達到共贏的結果。而西方則以個人利益為重,注重自我和個性的張揚。價值觀的差異影響的意義深遠,不僅在心靈思想上有著不小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影響整個國家的體系。

受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影響,中西方餐桌禮儀存在各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對跨文化交際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中西方交往之前,對對方的餐桌禮儀了解十分必要。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的分析,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間不同的文化傳統。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發展,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也就突顯了餐桌禮儀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性。掌握二者之間的不同,對于我們提高自身的素質有著很大的幫助,人們需要了解中西方國家在餐桌禮儀上的差異,以便能在國際交往中更好地交流,給生活和工作帶來更大的便利。

參考文獻:

[1]李海芳. 淺析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 跨世紀:學術版,2009,17(4)。

[2]w紅群.世界飲食文化,[M], 時事出版社,2006年版。

篇3

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Western etiquette culture specifically in the massive instance's foundation for everybody the difference, the difference origin, so that everybody can a better study and grasps these differences. So that better work and study.

關鍵詞:文化背景 價值觀 平等 個體

Key words:Cultural context Values Equality Individual

作者簡介:劉明哲 男 1981年出生 伊春職業學院教師 助教 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

一、由文化的背景影響的文化不同

中國和西方人之間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 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孔子思想,道教和其他的觀念學。當發展的不同觀念彼此碰撞時, 中國文明的基本結構建立了起來。 然后孔子思想變成中國哲學系統的基石。 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 仁是什么? 仁有各種不同地翻譯如仁慈,善意和人性。 簡而言之,仁意謂愛。 它已經形成而且成形為中國的文明而且發揮極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二千年來作用在了幾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類。

二、中國和西方人之間的文化由不同價值引起的

中國價值的觀念是時常有意識地或者無意識地被放在有方價值的反對派之內。 因此, 決定于人們如何定義西方價值。現代的西方價值系統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英國開始, 而且把它說成是社會的基準.通常的在那期間歐洲人遵守這個價值。 西方價值的核心是個人主義。中國價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關系。 孔子思想的原則在人類關系的道德個性中是發現為孔子為他的疾病和邪惡提供了解決。 那就是眾所周知的人的五關系: 統治者-部長 , 父親-兒子, 丈夫-妻子 , 年長者-弟弟和朋友-朋友。 這被解釋為應該有愛在父親和兒子 ,在統治者和部長之間應該有正直責任感, 區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間注意行為,在朋友之間應該有信心。"在封建制度超過二千年期間,統治階層用這關樣的關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個階級社會。 在這種社會中,一個部長要忠貞他的統治者,一個孩子對他的父母尊敬。 結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沒有平等。

不同于中國的是, 在文藝復興方面時期的英國, 人開始強調人類的尊嚴而且強調現在生活的重要, 他們宣述男人不只有權利的擁有者,完美人的信念充滿他們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運行奇跡.這是人性的基本。

三、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提及教義,個體的權利是一個社會中大多數人重視的東西。 大多數的西方人相信每個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個性, 應該被辨認出而且承認。 因此, 一不能夠不了解個人主義的人不能包羅萬象西方人和他們的民族。 由對個人主義的認識,我們能了解西方人如何定義家庭,友誼和隱私.個人主義的核心是追求個人的成就.在基督教傳統中,個體對社會和上帝是重要的. 個人主義從他們的祖先已經被傳遞下來。 因此,對西方人,個人主義不是自私。他們強調個人主義如此的很多以致于他們相信無法示范個人主義的人一定有毛病。 他們喜歡句子" 天助自助者。"然而對中國人,”個人主義”那個字如自我主義一樣的貶義, 因為表現出自私。 在傳統的中國信念和在孔子思想中,集體主義被感激。個人主義強調合作,在團體成員或個別成員之中成功是由于一個單位,一個組織或一個社區的職員集體努力的結晶。 個別利益為集體利益的犧牲被中國人高度稱贊。

四、西方家庭主張平等

丈夫和妻子通常有平等的發言權, 雖然在特定的情況下,在孩子的問題上,也有一張選票的時候。 家庭成員被視為朋友和他們每日的生活是平等。 在西方人中,大多數的老人不和他們的孩子或親戚居住在一起。 如果在金錢充足的情況下他們自己居住或他們將會在其他的老人居住的地方中買房子或公寓。因為年輕人代表希望, 能幫助他們制造一些方面的積極改變生活。 因為他們將得不到老人的榮譽,尊敬或注意,所以他們不喜歡變老。在中國情形是不同的, 哪里大多數的中國家庭中,家庭成員容易一起居住,而且年輕者應該尊敬和服從老人。 因為人相信一個老人是明智的充滿經驗的人,通常,老人接受榮譽,特權和滿足。家庭成員支持仰賴彼此,他們要將忠貞展示給家庭成員看而且示范有品德的行為,以免全部家庭成員丟臉。 " 臉 " 的意義應該關于增益家庭的社會地位的損失看, 不僅僅個體。那是說中國文化有個體的生活和行為性質更強調集體的質量。 一般而言,華人跟西方人比起來有一個較強壯家族感榮譽。

五、民族主義

第五個理由是民族主義。 因為遠古的中國 , 中國的國家形式也是由漢族獨自建立地。 我們說的社會禮儀標準也是在漢族文化的基礎上獨自建立地。 漢族在歷史上通常和他們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間和社會的連絡用語言表達。只是表達一個微小的行動就能表明一些意義敏感的意思。當你說一半批評或僅僅說一些事物的時候,人們能了解什么。

你想要說。如此當他們表達他們自己的感覺時候,人們不需要說出他們所有的意圖。 在西方人中的時候, 舉例來說例如美國是一個有超過二百年歷史的移民國家。 然而,美國人一定清楚地表達他們想要的和需要的。 只有這樣聽話者才能很好得了解。 因此他們的語言一定說出他們必須說的。

參考文獻:

[1]《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楊平澤著 國外外語教學 1995(1)

篇4

論文摘要:婚姻乃人生大事。通過對中世紀中西方的婚姻禮儀進行比較,可以分析得出其背后不同的文化內涵。中世紀西方國家的婚姻禮儀主要受基督教思想的影響;而處于同一時期的中國,其婚姻禮儀則主要受封建傳統思想尤其是儒家傳統的宗法思想的影響。

中國有句俗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婚禮作為“五禮”中的“嘉禮”,是禮的本源和發端,是人生最重要的禮儀之一,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一直深受重視。然而,由于地理、民族、歷史、宗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西方的婚禮習俗存在諸多差異。例如,西方的婚禮一般都在教堂舉行且由牧師主持,然后新郎新娘相互交換結婚戒指并吟誦結婚誓言;而中國古代的婚禮多在新郎家中舉行且由男方家長主婚,然后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透過這些有趣的禮儀,令人不禁發問:“為什么會有這些結婚禮儀?為什么中西方的婚禮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于是,以中世紀中西方的婚姻禮儀為切入口,通過比較,試圖分析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從《當代國內外學者對歐洲中世紀婚姻問題的研究》一文中了解到,大約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西方社會學和人口學研究逐漸興起,并不斷開拓新的領域,大面積地涉及到婚姻與家庭問題,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重要成果。著名的人口學家杰克·古迪(Jack.Goody),就以人口學的方法,寫成了《歐洲家庭和婚姻的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Europe)一書。而有關中世紀婚姻的專門化研究大約始于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迅速拓展,大量關于中世紀婚姻和家庭研究的學術期刊應運而生,有關的講座也頻頻舉行。其中英國“劍橋人口和社會結構史研究組”(Cambridge Group for theHistory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的動態最為活躍,該團體將中世紀婚姻作為其探討的一個中心課題,匯集了眾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社會史和人口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如拉斯萊特(Laslett),瑞格萊格(Wrigleg),斯克菲爾德(Schofield),理查德·斯密斯(Richard Smith)等,取得了一批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婚姻問題研究的展開。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學者在這一領域中的探討呈現出廣角度與多層次的特點,有關的研究日益深入,一批著名的學者脫穎而出,一些更有分量的學術著作相繼問世……中世紀的婚姻研究不僅在學術界贏得了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成為歷史學研究的“時髦”領域。

就國內來看,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迅速發展及其所帶來的某些婚姻觀念與婚姻家庭模式的變化,隨著西方新史學在我國史學界的傳播,我國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對西歐中世紀的婚姻問題進行研討。不過,由于我國西歐中世紀史的研究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因而專門研究中世紀婚姻的學者并不多,至今仍未有這方面的學術專著問世。一些關于西方婚姻家庭的著作的譯著雖時有出版,但主要集中在人口學、社會學和法學等領域,而其中關于中世紀歐洲婚姻的論述又多采用西方人的傳統觀點,層次不深,論述不詳,對西方有關的最新研究成果吸納不夠;學術論文的數量也相對較少。有關研究主要集中在6大問題上:1.中世紀婚姻思想的歷史根源;2.男女的結婚年齡;3.教會與婚姻;4.貴族與婚姻;5.王室與婚姻;6.宗教改革與中世紀的婚姻⑴。

概括來說,對中世紀婚姻問題的研究不僅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而且也有著相當突出的現實意義,因而較早受到了西方學者們的重視,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相比之下,我國學者對這一領域雖然有所關注,但還缺乏深度與廣度。“以的唯物史觀為指南,對西方學者的學術成果進行批判地分析與借鑒,拓展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無疑是我國史學界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⑵”。再者,在有關中世紀婚姻問題的研究中,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似乎還沒有對中西方婚姻禮儀進行專門研究的論著,而筆者又對此懷有濃厚的興趣,所以試圖通過對中世紀中西方婚姻禮儀進行比較以分析其背后各自不同的文化內涵,希望能為此方面的研究盡一份綿薄之力。

一、西方中世紀的婚姻禮儀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這里所說的西方中世紀婚姻禮儀主要是指西方中世紀的教會婚禮。基督教認為,婚姻是上帝所設立的,是神圣的、是莊嚴的、是婚姻當事人永遠的約定。“伊甸園是禮堂,上帝是主禮人,亞當與夏娃結為一夫一妻,這正是基督教婚姻的根據。”⑶在4、5世紀,教會開始要求結婚的基督徒從教士那里得到婚姻祝福,教會的婚禮儀式首次形成……在以后的世紀里,教會想把婚姻以某種教會儀式標志出來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以致在11世紀末、12世紀初,完整的基督教會婚姻儀式出現了。下面是一份完整的、從11世紀起就流行于英國的婚禮儀式書,從中我們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基督教會婚姻儀式的整個過程:

新郎和新娘被領到教堂門口或教堂前面,以上帝、教士和圍觀的人群作證。新郎站在新娘的右手,因為女人是從亞當身上左邊的肋骨制成的。(4)(對此,山東臨沂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于建波卻在《西方婚禮習俗一瞥》一文中說道:“至于新娘站在新郎左邊則是很有趣的說法。古時候搶婚成風,新郎用左手護住未來的新娘的同時,還必須騰出右手,用劍打敗并趕走其他想搶她為妻的人。”(5))

教士開始向眾人詢問結婚預告:“我的兄弟們,現在我們聚集在這里,在上帝和他的天使及所有的圣徒面前,在教會面前,使兩個身體結合在一起,從今以后,他們將可能成為一體,他們在上帝的信仰和法律中是兩個靈魂,而最終他們可能將結合一生。因此,我以圣父、圣子和圣靈的名義向你們詢問,如果你們中任何一個人知道任何一種這兩個人不能合法地結合在一起的原因,請現在陳述出來……”

同樣的詢問也被問及新郎新娘:他們是否秘密地做過什么,是否發過什么誓言,是否知道他們之間有任何方式的聯系。如果其中有任何一種障礙被陳述出來并被保證加以證實,那么婚姻就要被推遲直到事實被澄清。這種結婚預告一般要被張貼三次,在三個特定的神圣日子,每個日子間隔一星期。如果沒有結婚障礙被提出,婚禮就被舉行,教士向新郎問道:

“你愿意娶這位女子為妻,愛她、尊敬她、維護她、保護她,不論在健康還是生病時,都作為一個基督徒丈夫對待他的妻子那樣,只要你們生活在一起?”

“我愿意。”

新娘也被問及同樣的問題……

“我愿意。”

然后新娘由她的父親或朋友給出,如果新娘是姑娘,不用把手蒙上,如果是寡婦,則要蒙上手。新郎接受她,以上帝和他自己的忠誠,當著教士的面,用自己的右手拉著新娘的右手,以現在時向新娘發誓:

“從今天起,我以你作為我的妻子,不論好、壞,不論貧、富,不論生病、健康,只有死亡才會將我們分開,讓圣潔的教會作證,我發誓。”

新娘也向新郎發類似的誓:

接著,新郎把金或銀和一枚戒指放在盤子或書上,由教士祝圣戒指:

“讓我們祈禱,人類的創造者和保持者,精神榮耀的給予者,永久得救的賜予者,我主上帝,賜福這枚戒指,讓戴上它的人以天國防衛的力量武裝起來,以有利于她的得救,阿門……”

然后,教士把戒指遞給新郎,新郎用右手拿著戒指,左手拉起新娘的右手,說道:“用這枚戒指我娶你為妻,我給你金、銀,用我的身體尊敬你,用我世間所有的財產尊敬你。”

新郎依次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上,分別說道:“以圣父(圣子,圣靈)的名義。”最后讓戒指停留在第二個手指上,說道:“阿門。”因為這個手指有某種靜脈,通到心臟,在它們之間,內在的感情總是鮮艷明朗,真正的銀制戒指象征著這一點。然后新郎新娘低頭,教士向他們祝福。

之后,所有的人都走入教堂,新人跪在祭壇前,接受教士和眾人的祈禱,祈禱生活美好、后代昌盛、和平永久、相愛到老,祈禱上帝賜福榮耀給靈魂和肉體。然后新人被帶入教堂內殿,做彌撒。之后,在教堂舉行的婚禮儀式全部結束。

當天晚上,在新人上床后,教士還要來祝福婚床,以保護他們不受魔鬼的侵襲,教士用圣水點灑他們,給他們散播和平,然后離開……(6)

二、中世紀時期中國的婚姻禮儀

史學界傳統觀點認為,中世紀的分期是從公元476-1640年,約相當于中國的南北朝到明朝。根據《元代社會婚姻形態》以及《中國古代女子全書》中所載《至元婚禮》(《元婚禮貢舉考》第一章)等資料的記載,婚姻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盛于周秦,代有因革損益……朱子《家禮》的“議婚”,在元朝婚制中被確立,成為訂婚程序中的首項禮儀。(7)下面簡單歸納我國中世紀時期的主要婚禮程序:

(一)議婚 也就是“提親”。男方家長先派一位媒人到女方家中去求婚,稱“下達”。

(二)納采 就是男方家長向女方獻禮求婚的禮儀。在征得女方的同意后,才派使者前去行納采之禮。在“六禮”當中,納采、問名、納吉、請期和親迎皆用雁作禮物。婚書是納彩的重要儀項。男家準備好婚書,晨起,奉婚書祝告祠堂,以示祖宗后嗣香火相續,同時也期盼先祖保佑子孫婚姻圓滿成功,并以之征得祖宗許可。隨后,以本宗親戚、媒氏為使者前往女家。女家父母或族長出門相迎,媒氏將婚書呈獻女方主人;女方父母或族長收受婚書后,祝告于祠堂,以求祖先護佑,不忘先人賜體之功。一般官宦之家還專門躬行虔誠儀式,禮文節儀十分講究(8)。

(三)納幣 也就是所謂的“下聘”。民間又有納紅定,吃肯酒的說法。吃肯酒即是許親定婚,男家須向女家送納“定婚禮物”(9)。

(四)鋪房 所謂“鋪房”,就是舉行婚禮前夕布置裝飾新房,是婚禮的序幕,通常由女方親友進行。據文獻記載,這項婚禮儀式至遲于宋代已經十分流行。明清以來,此俗一直相沿至今。(10)。

(五)親迎 即新郎親自到女家迎接新娘。如今所謂“婚禮”,是指結婚典禮儀式,亦即古代六禮的“親迎”。關于這一禮儀,《儀禮·士昏禮》有詳細記載。

(六)下轎利市 即新婦被迎娶至夫家后下轎、下車入門過程的祈吉慶賀活動,主要有撤谷豆、跨鞍、跨火、抱氈等。據宋高承《事物紀原》所考,撒谷豆之習始于漢代。至宋代,兼撤錢、果,如《夢梁錄·嫁娶》載,新婦人門“赳擇官執花斗,盛五谷豆錢彩果,望門而撤,小兒爭拾之,謂之撒谷豆。”

跨鞍意在取“鞍”的諧音“平安”之“安”的口彩,據認為濫筋于北方騎獵民族。

新婦跨火,本是從火堆上跨過,始于北朝。其初始寓義,或云除穢驅邪。

抱氈,即新婦下轎后足不沾地而踏紅氈人室,或以紅氈裹新婦抱之進門。據考,此儀始于唐代。明外方山人《談征·事部》:“今人娶婦,輿轎迎至大門則轉氈以人,弗令履地。讀白太傅〈春深娶婦家〉詩云:‘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則此俗唐時已然矣。(11)”

(七)拜堂 又稱“拜天地”或“拜花堂”,是婚禮過程中的最重要的儀式和,通常是新婚夫婦同拜天地和互拜,也就是現在在許多影視作品中可見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花燭》、清翟顴《通俗編·儀節》及趙翼《咳徐叢考·拜堂》等,多有記述,亦見于詩文等。按傳統婚俗,拜堂之后即成夫婦,為社會所承認。因而,拜堂是婚禮諸儀式中的大禮。禮成之后,新人就會被送人洞房,直到這時新郎才能揭去新娘頭上的喜帕。

(八)喜宴 即婚禮中的慶賀筵席,今俗稱之喝喜酒。從古至今,各種喜慶活動多有酒筵相伴,一向被視為人生大禮的婚禮自不例外。

(九)坐帳 宋代稱“坐虛帳”、“坐富貴”等,即迎新婦人新房。《夢梁錄·嫁娶》載,新婦下轎諸利市儀式過后,“入中門,至一室中少歇,當中懸帳,謂之坐虛帳;或徑迎人房室,內坐于床上,謂之坐床富貴”。

(十)撒帳 新婚夫婦交拜之后或坐帳之際,向帳內散擲金錢彩果的祈吉儀式。相傳始于漢武帝時婚儀,歷代相承迄今。至今仍廣泛流行的以棗、栗撒帳的撒帳歌稱:“一把栗子一把棗,小的跟著大的跑。”或是:“一把栗子一把棗,明年生個大胖小。”皆諧取“早立子”的口彩祈福。

(十一)合髻 又稱“結發”。成婚之夕,新婚夫婦分男左女右共髻束發儀式,源自古代成年禮。合髻、結發多為新房中儀式,又出自成年禮儀式,故后世稱原配夫妻為“結發夫妻”。

(十二)合巹 又稱“合匏”、“合歡”、“交杯酒”等,即新婚夫婦合飲交杯酒(同心酒),象征夫婦合體相親。其禮儀始于周代,歷代相承。無論皇室貴族還是庶民百姓,行合香禮都是婚禮中除拜堂而外的又一重要儀式,故也以合香代稱成婚。唐宋以來,行合譽之禮開始以杯代飄(香),因而別有“合歡杯”、“交杯酒”等說。

(十三)鬧房 即“鬧洞房”。

(十四)婦見舅姑

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婦拜見公婆的儀式,始于周代。在古代,新婦拜舅姑是其正式為夫家宗族所接受、確認其成為本家族成員的一種莊嚴儀式,所以十分認真,甚至還要參拜家廟。唐朱慶徐《近試上張水部》詩,即以拜舅姑來隱寓其恭求水部員外郎張籍薦引:“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人時無?”拜見時,新娘要獻棗和栗子于公公,獻干肉于婆婆。

(十五)廟見 第三天,男家主人帶新娘去參拜祠堂。如果結婚時舅姑已死,則在婚后三個月到祖廟去奠祭舅姑,稱“廟見”。新婦只有在拜見舅姑和廟見這兩項儀式完成之后,才能成為丈夫宗族中的一員,整個婚禮才算完成,否則,“女子未廟見而死,歸葬于女氏之黨,示未成婦也。”

(十六)回門 又稱“謝門”,新婚夫婦于婚后首次至女家何安、示謝兼新婿拜認女方親屬。回門時間,或婚后三五日、一個月,因地區、時代及路途遠近而異,是傳統婚禮的最末一項儀式。據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記載,遠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已有此禮儀。宋代稱作“拜門禮”。

三、透過中世紀中西方婚姻禮儀的比較分析其文化內涵

中世紀時期中西方的婚姻禮儀已經存在極大差異,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國家受宗教思想影響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響;而中國古代傳統婚禮的價值觀念的核心是儒家傳統的宗法思想,是一種“夫為妻綱”、傳宗接代的慶典,婚禮格外隆重奢華,各種儀式活動也滲透著“早生兒子早得福”、“多子多孫多福壽”的宗法意識,即《禮記·昏義》所說的“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中國傳統的宗教儀式主要是對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視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則是為了“報本”,祖宗祭祀是傳統中國家庭重要的禮儀活動,在其婚禮中也有明顯體現;而西方國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禮一般在教堂舉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禮過程中貫穿著“圣父”、“圣子”、“圣靈”這“三位一體”的基督思想的傳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國傳統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會家長制度和包辦婚姻的價值觀,這不僅在禮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認可和鞏固;西方婚禮則反映出男女雙方的地位相對較平等。基督教強調男女都是上帝的兒女,男女應該平等,不存在誰服從誰的問題,所以,他們不像中世紀的中國人,只重視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愛情的結晶,一樣受到父母的疼愛。之所以稱其為“相對平等”,是因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禮開始時,教士向女方問道,“你愿意以這位男子為夫,服從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貴族和王室聯姻、政治婚姻等問題,只是沒有中國古代的那么明顯罷了。相比之下,中國中世紀時期的婚禮所表現出來的則是極其明顯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婦女地位低下,“三從四德”要求婦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可見婦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從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禮中,納采、問名、納吉,請期和親迎皆用雁作禮物,因為雁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在拜堂之前,男女雙方根本“素未謀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親”的思想。再者,婚禮過程中,許多禮節都是針對女子而設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氈”等等。

中國傳統的婚俗也帶有較強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時甚至成為了政治結盟的手段,中國歷史上的多次“和親”,就是以婚姻作籌碼,換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產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愛情的歸宿,締結婚姻的目的是為了讓雙方長相廝守,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個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選擇伴侶時,注重的是感情的有無,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聲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國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廣家族、繁子孫,同時用來維護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會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為成員,所以男家在選擇媳婦方面特別嚴謹,以免有辱家聲,家族娶媳婦遠比個人娶妻子來得重要。婚姻被視為家庭的要事,而非個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間的愛情并不能作為婚姻的首要依據,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響。

還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國傳統的婚姻觀里,認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國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蝸,相傳伏羲和女蝸結為夫妻而繁衍了人類,他們既是人類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將他們奉為婚神。中國古人還相信“赤繩系足”的天命觀,認為人一生下來,就被月下老人以紅繩系足,姻緣早以天定。因而,盡管古代婚姻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卻很少有人會主動進行反抗。另外,中國古代的婚姻禮儀中也存在許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議婚時“換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與中國社會的祭祖祭孔風習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為第一教義,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條,舍天主不得別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會也沒有祭祖習俗,也不許信眾祭祖。在西方神話傳說中,主持人間婚姻的愛神很多,古希臘神話中的愛神是阿芙羅狄德、維納斯等,古羅馬神話中的愛神則是維納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愛之神劍,當射出的金劍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兩人就會產生美妙的愛情,進而締結成婚姻,但當射出的是銀劍時,男女青年就不會有美滿的結局。所以他們的婚姻更多的是考慮“真愛”。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審美情趣不同。中國的婚俗崇尚喜慶、熱鬧,婚禮以紅色為主色調。新嫁娘穿著紅繡鞋,身著紅嫁衣,頭蓋紅喜帕,坐著紅花轎,來到新郎家。新郎也穿著紅色的禮服,并在家中則貼上紅對聯,掛上紅喜字,歡迎新娘的到來。在中國傳統婚俗中,紅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氣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預示著以后的日子會紅紅火火,幸福美滿;西方國家的婚俗崇尚純潔、浪漫,婚禮以白色為主色調。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紗,手戴白色手套,頭頂白色紗巾,不但美麗端莊,而且也象征著新娘的純潔高尚。西方人的婚禮喜歡用鮮花來裝扮,很多人在婚禮鮮花的使用上,也偏愛白色,他們認為白色即純潔無暇,又浪漫溫馨,與唯美的愛情正吻合。歸納起來,西方的婚禮神圣、莊重、浪漫,而又相對簡潔;中國的婚禮隆重、喜慶,然而儀式十分繁瑣,并且顯得鋪張浪費,因而現在許多中國的年輕人都選擇西方的結婚儀式。

當然,中西方的婚禮也存在相似、甚至相同之處,例如都崇尚多產等等,但由于相似成分較少,而且也不是本文主要探討之處,這里便不贅述了。

注釋:

(1)(2)石德才:《當代國內外學者對歐洲中世紀婚姻問題的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1期;

(3)謝炳國:《基督教的婚姻觀及其禮儀》,《中國宗教》2004年01期;

(4)(6)薄潔萍:《上帝作證——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學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88——95頁;

(5)于建波:《西方婚禮習俗一瞥》,《大學英語》2003年03期;

(7)王曉清:《元代社會婚姻形態》,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頁;

(8)(9)王曉清:《元代社會婚姻形態》,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8頁;

(10)(11)曲彥斌:《中國婚禮儀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參考文獻

(1)石德才:《當代國內外學者對歐洲中世紀婚姻問題的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1期;

⑵薄潔萍:《試論中世紀基督教婚姻思想中的矛盾性》,《世界歷史》1999年05期;

(3)謝炳國:《基督教的婚姻觀及其禮儀》,《中國宗教》2004年01期;

(4)薄潔萍:《上帝作證——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學林出版社2005年版;

(5)于建波:《西方婚禮習俗一瞥》,《大學英語》2003年03期;

(6)王曉清:《元代社會婚姻形態》,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

(7)甄進忠:《中國古代婚禮淺論》,《中州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8)曲彥斌:《中國婚禮儀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9)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異》,《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曲成志:《新娘蒙“紅蓋頭”的傳說》,《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2008-01-04 C版C2。

(11)李振林,馬凱:《中國古代女子全書.女兒俗》,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2)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倪世光:《西歐中世紀騎士的生活》,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14)嚴昌洪:《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江村農民生活及其變遷》,敦煌文藝出版社1997年;

(16)約翰:《生命之光:約翰福音》,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17)段塔麗:《唐代婚姻習俗與婦女地位探析》,《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18)大勇:《中國傳統婚慶禮俗與當代婚禮》,《現代交際》2001年11期;

(19)劉新成:《西歐中世紀基督教婚姻觀》,《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20)劉海鷗:《天儒沖突—中西方家庭倫理的初次沖撞》,《倫理學研究》2003年第4期;

篇5

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緊密聯系,我們的地球也被稱為地球村。由于社會的發展,世界正不斷縮小。以前做生意有區域性限制,如今早已沖破國界;以前信息傳遞耗時,如今媒體遍布、信息迅捷。由于發展的需要,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日益頻繁。因此,涉足他種文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阻礙人民自由交流的那堵無形墻也正在日益崩塌。而交流就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送禮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送禮不僅是拉關系,更是加強往來,增進情誼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文化風俗不同,每個國家都有其特定的送禮文化。本文從中西方文化入手,談談中西方送禮文化的差異并提出幾點粗淺建議,希望能提高人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西方送禮習俗特色

俗話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人們常以送禮來表達情意。有時候禮物本身并不貴重,卻深深表達了送禮人的心意,使受禮人為之感動。但綜觀全世界,由于各國的文化風俗不同,各國皆有送禮的風俗。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紅包是一種裝錢的特殊紅色小紙袋。這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由父母或朋友送給小孩的禮物。紅色也可以送給沒有結婚的親戚或朋友。未婚的職員同樣也希望從老板那里得到紅包。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如婚禮或關系親密的親人朋友生日時,也會送紅包。紅包里的錢可以是幾元,也可以是一大筆。

俄國人社交中講究送禮,尤其是親戚朋友之間。禮物選得合不合人心意很重要,禮物的價格倒在其次。設計新穎、制作精美又有一定紀念意義的禮物,像旅游紀念品就廣受歡迎。去人家里做客或參加聚會,俄國人通常送鮮花、糖果或小紀念品等。對俄國人來說,直接送錢給他們是一種侮辱。

對于澳大利亞來說,社會交往中,給主人/女主人贈送一份小禮物是比較得體的做法。通常,這種禮物是酒、巧克力、花等等,不必包裝。其他在生日、周年慶、婚禮、領洗禮等場合贈送的禮物輕重要依你們的關系而定。

對西方人而言,圣誕節的精神是向周圍的人表達關愛。因此,圣誕節可算得上是最重大的送禮節慶了。禮物大多數是寫滿祝福與問候的圣誕卡,但小卡片鋪天蓋地、漫天飛舞,表達了濃濃的關愛之情。

二、中西方送禮文化差異

1.購禮的方式不同。中國人通常為了方便,往往從客人住地附近的商店購買禮物。英美人喜歡購買禮品在一地,而送往另一地。因為異地禮物有“異國情調”,好滿足受禮人的獵奇心理。有的中國人很喜歡跨國郵寄來的禮品,而英美人會盡量避免跨國郵寄禮品,以避免給受理者帶來不便及額外的海關費用。

2.禮品的選擇不同。中國人在節日里送時令的禮品。例如,在中秋節送月餅和水果,農歷新年時送賀年禮品,例如洋酒、香水、水果、巧克力糖等。中國人也會在親朋好友的葬禮上送錢。在中國很普遍而在西方不多見的禮物是從市場上買的食物(水果、糖果或其他能吃的東西)。除了葬禮和開業典禮以外,鮮花不是一種流行的禮物。而美國人在圣誕時送的禮物比如:產品樣品、書桌上的擺設品、酒、飲品、特別的食物等。鮮花是送給女士的最常見的禮物,幾乎適用于任何場合:生日禮物、賀禮、給女主人的禮物。

3.送禮的對象不同。有的中國人為感謝領導或便于工作、提升等,會千方百計地找機會給上司送禮;他們將禮物送給客人家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中國人喜歡給商業伙伴贈送禮物,特別是初次見面。而英美人做下屬的不宜送上司任何禮物,以免影響正常的工作關系;他們送禮往往送給客人家的女主人。

4.送禮的方式不同。中國人送禮比較重物,講究禮品的價格檔次。中國人通常對禮品的包裝是不大講究的,一般寧可盒子小些,也不希望盒子大而裝不滿。在美國以及其他有些國家,人們習慣用彩紙包裝和用絲帶包扎,有時還習慣附上一張名片。這是胡靜在《實用禮儀教程》中提出的。英美人送禮注重其形式的本身。他們認為,禮物貴賤不在價格,而在于禮物是否投人所好,給人一份驚喜。

5.送禮的時機不同。中國人很講究雪中送炭,即十分注意送禮的時效性。因為在最需要時得到的才是最珍貴的。一般來說,時間貴在及時或超前,如一張小小的賀年卡一定要提前贈送,否則毫無意義。中國人忌諱別人在剛辦完喜事或喪事之后補送禮品,否則會被視為不祥。而在趙左榮的《茶與咖啡》中提到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贈送禮物的最佳時機是你到達或離開時。美國人除了特定場合外,不提倡送商業禮物(除非是小禮物)。而中國人喜歡給商業伙伴贈送小禮物,特別是初次見面時。

三、提高送禮技巧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來華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中國人出國留學、游玩、談商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這為我們練習外語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在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會面臨著如何進行更好的交流問題。當我們希望和對方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時,送禮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在送禮時就要特別注意。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送禮技巧。

1.別出心裁。在禮品饋贈中,最受歡迎的是富有意義的、品質不凡卻不顯山露水的禮品,因此選擇禮品要考慮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和紀念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別出心裁,不落俗套。而且西方人在送禮時十分看重禮品的包裝。多數國家的人們習慣用彩色包裝紙和絲帶包裝,西歐國家喜歡用淡色包裝紙。

2.投好避忌。選擇受禮者想要的東西才是最好的禮物。因此,挑選禮品要了解對方的品味愛好,贈送的禮品要有意義,要考慮周全,有的放矢,投其所好,然后又針對性地精心挑選合適的禮品,盡量讓受禮者感覺到饋贈者在禮品選擇上花了一番心思的,是真誠的。這是許愛玉在《現代商務禮儀》中提出的觀點。的確,送禮前應了解受禮人的一些地方風俗、民族禁忌和個人禁忌等,免得送禮送出麻煩來。比如西方人都推崇“3”,而忌諱“13”,認為這個數字是不吉利的。

轉貼于

3.掌握時機。在送禮時要堅持因時、因地、因事而宜的原則,不能隨心所欲。在確定送禮對象后,必須尋找合適的場合,時間。否則,雖有好的禮品而沒有選擇好時機、場所,那也會使受禮者覺得突兀甚至難堪。禮品饋贈通常是在節日以及喜慶、慰問及其他特殊的場合進行。

4.禮輕情重。中國人送禮喜歡送重的,送貴的東西,稀罕的東西。但是西方人的禮物不在于它本身的價值,而在于它的內在價值。只要送的禮物是對方需要的并且很尊重他的文化的,哪怕是一個杯子,一付刀叉或是一件普通的t恤,他們都非常喜歡。雖然這些很便宜,但是卻包含了一層特別的含義,從小處著眼但表達的東西卻很感人。

5.當面贈送。禮品代表的是一份濃濃的情意,因此贈送時可當面說些祝辭或問候的話語。送禮時可既說明寓意、特色與用途,又說明它是為對方精心選擇的。不要畫蛇添足地說什么“小意思,實在拿不出手”等,這種過謙的說法,會大大減低禮品的分量。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送禮時表情要自然大方,讓對方不會有賄賂的感覺。

四、案例分析

送禮是講究藝術的,請看蒂娜(deena r.levine,1982)所舉實例。美國某公司高級行政經理史密斯先生,為與日本某公司簽訂一份重要協議,專程前往東京以便雙方進行初步商談。史密斯了解到日本有送禮的習俗,臨行前于美國著名珠寶公司“蒂法尼”珠寶公司購得幾件貴重珠寶首飾,請人精心包裝后(禮品包裝在日本送禮文化中非常重要),準備送給總裁夫人。

史密斯知道,與日本人進行商務談判之初,首次見面時相互認識了解這一環節非常重要。于是與日方代表會見時,他按照日本禮儀彎腰鞠躬并同時遞上自己的名片介紹自己,這一做法使他馬上獲得了對方的認可。因此,接下來雙方的會談十分順利。然而,當商務洽談進行到最后階段——與日方董事會成員確認定案時,問題出現了。見面伊始,史密斯就將準備好的禮品送給日方總裁并請他送交其夫人,會場氣氛驟然尷尬,史密斯馬上意識到自己可能犯了送禮的大忌,但到底哪里做得不對呢?

導致他送禮失敗的原因如下:首先,當眾送禮是不適宜的。在上文場景中,禮物應當私下贈送,但如為在場各人都準備了禮物,則另當別論。其次,歸于初次相交的商業合作伙伴來說,用貴重珠寶做禮物頗讓人懷疑其別有用心,尤其當受禮者不是本人而是其太太時。因此,所送禮品價格應當適中,比如一只印有公司標識的鋼筆就足夠了。最后,包裝紙用黑白色調是忌諱的。在日本,黑色和白色是喪葬的標志。

所以,綜合看來,送禮的原則只有兩個字——感受,即始終以受禮人的感受為向導,送出去的禮物要使受禮者開心而不是讓他窘迫。在這里,慎重是最基本的,而價值的大小并不重要。而本案中史密斯先生當眾送禮使日方總裁感到很意外很尷尬,大大地阻礙了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篇6

(江西服裝學院公共教學部,江西南昌330201)

摘要:習俗是習慣與風俗,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們在生產、居住、飲食、衣著、婚姻、喪葬、節日、慶典、禮儀等物質、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喜好、習尚和禁忌,也是人們在特定的地理和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及承襲下來,并且之后會隨著生產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通過對中西方習俗的了解,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入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和歷史。

關鍵詞 :中西方習俗;比較;圣誕節;春節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4)10-0149-02

一、中國的春節及風俗

(一)春節

春節,也叫過年,主要是指除夕和大年初一。在春節期間,中國的各個民族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進行慶祝。主要包括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及祈求豐收。這些活動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二)春節的風俗

1.放鞭炮、貼春聯。中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開門放鞭炮這一習俗,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燃放鞭炮,在爆竹噼里啪啦的響聲中辭舊迎新;“春聯”也叫“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一直延續下來的民間風俗文化。

2.年夜飯。年夜飯也叫“團圓飯”,也就是一家大小,甚至是全村人圍在一起共進晚餐,來辭舊歲。在不同的地區,年夜飯的講究是不一樣的,但其共同之處就是年夜飯的飯桌上一定有雞和魚,取其諧音“吉(雞)慶有余(魚)”之意。

3.守歲。中國民間有徹夜不眠、通宵守歲的習俗,一家老小或親朋好友在一起敘敘舊,談一下過去一年中自己的一些收獲及其經歷,并且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順利,大家相互鼓勵,相互祝賀。不過,如今這種習俗慢慢有所變化,基本上都不會通宵守歲。

4.壓歲錢。源于漢代,“壓歲錢”中的“歲”字諧音為“祟”,所以,“壓歲”也稱作“壓祟”,是至今都保持的一種傳統風俗。在除夕之夜或大年初一的早上,長輩都要給晚輩壓歲錢,寓意人丁興旺,小孩健健康康成長。

5.拜年。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晚輩要向長輩拜年,祝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等,并且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互相恭賀及表達感激之情。正月初二開始就給親戚朋友登門拜年,首先是表達美好的祝愿,其次是平常很少來往,通過拜年來拉近彼此的距離。

二、西方的圣誕節及風俗

(一)圣誕節

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誕節。這是為了慶祝耶穌誕生的最重大、最隆重的節日。圣誕節是基督教最大的節日和最重要的節日。據記載,耶穌是公元1世紀初降生于猶太的伯利恒。公元336年,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公認12月25日為耶穌的生日(農歷1月6日)。公元440年,羅馬教皇宣布12月25日為圣誕節。

(二)圣誕節的風俗

1.圣誕樹、圣誕老人。在西方國家,人們都會在圣誕節時準備一棵圣誕樹來增加節日的氣氛。圣誕樹一般是用杉柏之類的常綠樹做成,象征生命長存。樹上裝飾著各種彩燈、彩花、玩具、星星,掛上各種圣誕禮物。圣誕之夜,人們圍著圣誕樹唱歌跳舞,盡情歡樂。

圣誕老人是在西方文化與傳說中的一位神話人物。在人們的記憶中,圣誕老人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圣誕前夕,他會穿著圣誕衣、戴著圣誕帽,趕著馴鹿,拉著裝滿玩具和禮物的雪橇挨家挨戶給每個孩子送禮物。

2.圣誕大餐。圣誕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所以,在這樣的日子,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并共同享受豐收的成果。圣誕節大餐的主要佳肴有火雞、姜餅、糖果等。

3.圣誕party。圣誕節必不可少的節目就是par-ty,其形式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因而,它也是親朋好友在一起聚會的好形式。在這個晚會上,大家都戴著圣誕帽,唱著圣誕歌,彼此說出自己的圣誕愿望。

4.圣誕帽和圣誕襪。圣誕帽一般都是紅色,據說在平安夜晚上戴上圣誕帽睡覺不僅可以保暖,而且還可以使人睡得安穩,在12月25日那天,大家還會發現自己的帽子里還有圣誕老人送來的禮物。圣誕襪也是用來裝禮物的,所以,晚上小朋友都會將自己的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的禮物。

5.圣誕卡。是祝賀圣誕的賀卡,上面印著關于耶穌降生故事的圖畫,以及“慶祝圣誕、新年快樂”之類的祝愿的話。

三、春節和圣誕節習俗的比較

(一)二者的相似之處

1.二者在東、西方節日中所占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都是在所有節日中最盛大、最神圣的節日。在這個重大的節日中,所有人都期盼著與家人、親友、好友團圓相聚,共同期盼在新的一年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現在,很多人借節日這個假期通過和家人一起來旅游的形式來放松自己,并從中獲得精神愉悅。所以,這兩個重要的節日都是家人和朋友覺得最重要、最值得珍惜的日子。

2.除夕和平安夜是這兩個節日最為重要的一天。在中國,從臘月開始家家戶戶就開始為新年做準備,一進入臘月即有新年的味道,經過年前的打掃房屋,貼上新春聯,終于迎來了除夕——團圓之夜;在西方,11月份圣誕的氣氛就開始了,人人都在選購饋贈親友的圣誕禮物、圣誕大餐的材料和五彩繽紛的糖果,期待著平安夜的到來。

3.節日活動非常相近。在除夕之夜,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在飯桌上,大家互相舉杯歡慶,并相互祝愿。飯后,全家人一起守歲,看電視。而在西方平安夜,全家人也是圍坐在一起享受圣誕大餐;在春節那天,中國的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朋友之間互相贈送禮物。在西方圣誕節,大人也要給小孩送圣誕禮物。而西方國家,圣誕節那天,朋友之間也要互贈圣誕卡來表達祝福;中國人過春節喜歡包餃子,而西方人在圣誕節喜歡做布丁,這些都表示大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圓圓滿滿。

(二)二者的不同之處

1.節日命名方式的差異。由于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以前所有的農作物一年只收一次,所以,作物的長勢是老百姓最為關切的問題,而農作物的長勢又受到節氣的影響,所以,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按照農歷節令而命名的。基督教一直統治著西方國家人們的思想和道德,所以,西方國家節日主要是圍繞基督教的各種宗教活動而產生的。

2.宗教信仰的差異。在西方,圣誕節是基督教徒為了紀念其救世主耶穌誕生的日子,所以,基督教對人們的生活習慣、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深遠的影響,雖然各個國家的節日慶祝方式各不相同,但做禮拜和洗禮等宗教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中國的宗教信仰多元化,如有拜佛教的、有拜道教的等,所以,在春節期間,有在家里祭拜神位的,有到寺廟去祭神的。中國節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極強的世俗性及泛神性。

3.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在中國的傳統節日里飲食占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春節期間,不管是家人還是親戚朋友都會聚在一起舉杯歡慶,互相祝賀等。在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各個地方的飲食都是非常有講究的,如北方人一定會吃餃子,意為“交子”,南方人在大年初一早上一定要吃青菜,表示“進財”、吃芋頭表示“年年有余”等。而西方的節日食譜很少有特定的文化意義,且許多節日的食譜相近,基本上都是烤雞和甜點等。

[

參考文獻]

[1]高黎,用英語介紹中國[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

[2]吳友富,西方節日與文化背景知識[J]外語電化教學,1998(1)

[3]韓麗娟,中國春節和西方圣誕節習俗比較[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9(3)

篇7

一、高中物理教材的特點

1.知識量增大。與初中的教材相比,高中教材的知識量比初中的大得多,初中物理力學的知識點約60個,而高中力學知識點增為90個。

2.理論性增強。這是最主要的特點。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則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強。

3.系統性增強。高中教材由于理論性增強,常以某些基礎理論為綱,根據一定的邏輯,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聯結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前后知識的關聯是其一個表現。另外,知識結構的形成是另一個表現,因此高中教材知識結構化明顯升級。

4.綜合性增強。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相互為用,加深了學習難度。

5.能力要求提高。在閱讀能力、表達能力、運算能力、實驗能力需要進一步的提高與培養。

二、高中物理學習的方法

1.提高學習心理的素質

(1)學習的動機。學習需要動機,如樹立遠大理想;參加各種競賽,挑戰強者,激起學習欲望;看到自己學習成果而受鼓勵,從而增強自信,經受挫折,要有不甘失敗和屈辱的精神。

(2)學習的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效率有密切關系,可以從好奇心和求知欲中激發學習興趣。如物理實驗等,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和求知;培養對各門功課的興趣。

(3)學習的情感、意志和態度。將積極的情感同學習聯系起來,防止消極情緒的滋生,可以促進學習。善于控制自己,是學習意志力培養的關鍵。

2.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1)學好物理,應對所學的知識有確切的理解,弄清其中的道理。物理知識是在分析物理現象的基礎上經過抽象、概括得來的,或者是經過推理得來的。獲得知識,要有一個科學思維的過程。 不重視這個過程,頭腦中只剩下一些干巴巴的公式和條文,就不能真正理解知識,思維也就得不到訓練。

(2)學到的知識,要善于運用到實際中去。不注意知識的運用,你得到的知識是死的,不豐滿,而且不能在運用中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要在不斷的運用中擴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識,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練習是學習物理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運用知識的一個重要方面。

(3)遇到實際問題,經過思索,迅速從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提煉出所需要的知識去解決。合理、牢固知識積累是迅速提煉的基礎。提煉的過程是認真審題、明確題給條件、物理過程和解題目的,思索后,弄清他們之間的聯系,這時大腦中很快就顯現也解決這個問題所需的知識和方法。信息提煉應從審題和分析可利用的條件入手,同學們審題時要學會從題目中找出全部隱性條件與顯性條件,特別要仔細認真地劃出較難發現的隱性條件。

(4)掌握用“物理語言”思考問題的方法。物理語言包含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象語言。文字語言是表述物理概念和規律常用的一種形式,它準確地說明了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條件、對象及結論。闡述一個定義、一條規律的每一段文字語言中的每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不能隨意省掉,比如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一切”指所有的,“總”是沒有例外的時候,字字均有其重要的意義。同學們要學會從表述物理規律的文字語言中,準確地分析出該規律所闡明的條件、對象、結論,并由此去思考問題,避免發生錯誤。應用定律和概念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練習作業和實驗)后還應再次閱讀課文有關內容,前后連貫,歸納系統,深刻理解概念和定律的內涵,并拓展其外延

篇8

起先我聽見這話,有點莫名其妙!人是陸地行走的動物,又不是水中游動的魚?魚,才不希望到岸,它要永遠在水中快樂地生活。一旦離開了水,上了岸,魚就宣判了死刑。我在經歷了對個體生命受到磨難與挑戰之后,甚至直接感受生命的瞬間消亡,開始對大人們“不得到岸”的感嘆略有所悟,至少有某種宗教意味在里面。

雪花那個飄,呀飄

1978年冬季某一天,雪花那個飄,呀飄……

鄰居毛坨伢崽大清早起來玩雪,他還來敲過我家的門。他和我同年,都是12歲的孩子了,我大他月份。如果不是他在門口鬼喊鬼叫,我還賴在床上睡懶覺呢!經他這么一喊,我就鯉魚打挺翻下了床,朝屋外走。只見大雪已經封住了我家門口,我使勁還是推開了大門。四處都是耀眼的白,把每家每戶堆積在自家坪子里的柴火都蓋得嚴嚴實實,像一個小山包,連那稀疏的幾棵樟樹也不見了綠葉,一律被雪包裹住了。不過大雪是昨晚趁我們睡了的時候才下的。我吃了晚飯不久,感覺屋內比往常要冷,我家四面墻壁透風,風颼颼的,從孔眼里倒灌進來。吹得煤油燈的火苗飄忽,也孤單。停電是常有的事,點煤油燈或蠟燭很尋常。我的兩個弟弟已經躲在被子里暖和著,不知在夢里跑了好遠去了,這讓我妒嫉著。我娘卻逼著我讀書做作業,我實在無心讀書學習,只想溜到床上躲冷。娘坐在火桶邊瞅著微光織毛衣,父親把一捆捆的柴火往灶屋搬,說又要下雪了。我始終相信父親,比天氣預報還靈驗。我還到門口看了一下天,又是風,又是雨的,這樣的鬼天氣適宜睡覺。在睡之前還在門口撒了一泡尿,根本就沒有下雪,只是比往常更冷些,北風呼吶吶地響,我生怕凍壞了小麻雀就立馬進屋睡覺去了。我娘還罵我這么早也不看看書就灘尸去了,我裝沒聽見,把被子都蓋過了頭。我們這地方有湘楚遺風,說灘尸其實指睡覺,當年屈原投入汨羅江,死后被當地人打撈上來,像曬谷一樣

灘放在平地里,至于灘尸是不是這個來由,我不敢斷定,反正我娘說的灘尸就是指仰叉叉睡覺的意思,而睡覺與死亡有什么關系,并不是我想要知道的事。反正我一覺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撒尿,可眼前一片雪白,所有的物什都覆蓋了,到處干干凈凈的,站在雪地環顧四周我還不知要向哪個地方放肆?往日我會毫不猶豫,走出家門不遠,便覺得哪里都可以。因為我們那時候沒有私家廁所,而大家共用一個公共廁所,遠還不去說,主要是臟,氣味重,我尿尿就隨便找個地方解決算了。面對著潔白的雪地,我擦了擦眼睛,就不知我該如何是好?毛坨伢崽又在屋西頭路口喊我,而廁所就在西頭路口,我只得抽身向西頭走去。這個時候的雪下得沒有我起來那陣子大,可風大,是北風,吹得比口哨響得多。

毛坨伢崽手捧雪球,已經走向西邊路口,這也是我正要去的地方。

天氣太冷,路口沒有行人。起來早的人家一般都在打掃庭前雪,誰也沒有顧忌到路口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大事。可大事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只有我看見了這一幕,要不是我今早偷懶,這件大事有可能就是我了,因為我看見毛砣伢崽去撿雪地里被大雪壓斷的電線,我不知道他為什么要去撿?當然,換上我也會去撿了,我并不知道這個高壓電線掉在雪地上是這么危險的家伙,但我肯定毛坨伢崽也不知道,不然他是不會去貪這個便宜的,他去撿了,我看見的。他被觸電了,我一點也不知道。我看見他躺在雪地一動不動的。我與毛坨伢崽是同班同學,平常也玩得來,剛才還叫我去打雪仗、堆雪人,轉眼他被電打了。我還以為他好玩,在雪地里灘尸,我便上去扯他起來,瞬間感到電流從我身體上過了一遍,我被拋出丈把遠,半天才楞個神來。有大人們在喊:快閃開,有電!這時候我才意識到我的魯莽,差掉送了自己的小命。大人們連忙去關總開關切斷電源,一個大人趕緊過來搶救毛砣伢子,可毛坨伢崽還是沒有活過來。毛坨伢崽看上去跟睡著沒有兩樣,只是躺在雪地里睡,姿勢還是那么仰面朝天,腿也是伸直的。我又上去推了他兩下,沒有一點動靜。我還是有點不敢相信,他就這么死去了?

他娘什么時候來的,我沒有注意到。大家都圍過來了,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我看見他娘坐在雪地里抱著他的頭大哭,有人來扯他娘起來,說人死不能復生。他父親也在,只是站成木頭人了。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我這才慢慢接受他真的死了。這也是我第一次看見一個人在我眼皮底下死去,感到十分震驚。

記得葬他的時候,就在村子前面的溝壑邊挖了個坑,這讓我看見很不是滋味。我曾親眼看見那地方埋過不少死豬。聽說村子集體的豬得了5號病大面積死亡。通俗地說,這個5號病就是瘟疫,對人體也有傳染。可我們村子里就有不怕死的人,趁夜深人靜的時候就去挖出來,肥的熬油,精的藏著吃。沒得吃的村民簡直什么都敢吃,這是讓現代人不敢想象的。我記得我娘偷偷告訴我,不能接觸某某家里的人,他們是吃過死豬的人。那死豬熬油也是香噴噴的,不管誰家怎么藏得隱秘,可味道還是飄出來了,所以村里誰偷吃了死豬,大家心里都有數。村干部很快知道了,又不能從人家肚子里挖出死豬肉來,就采取了澆柴油汽油燒毀的辦法處理瘟疫死豬,還讓一些人心痛得要命。

可毛坨伢崽死了,居然埋在那個地方,連棺材也沒有,一床草席把他包裹在里面,用幾根麻繩稍微捆綁了一下,就埋進土坑里,更談不上豎一塊墓碑。據說我們這地方小孩子死了是不用棺材的,直接土葬,可以早日投胎人間,早日輪回。我們幾個孩子替他娘燒他生前的衣物,那煙塵在空中飄蕩著,搖曳著,有點怪怪的味道。

一床草席成了毛砣伢崽的裹尸布,這個形象一直烙在我的記憶里。

時光倒流,《圣經·新約》告訴我,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尸體,是供奉在都靈大教堂里的一塊麻布包裹的,也就是后來所說的裹尸布,卻成了基督教信徒心中不可褻瀆的圣物,有著一種匪夷所思的傳奇,也是勾勒后來以色利人尋覓棲身家園、創建獨立王國的宏偉藍圖。

如果照耶穌之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上帝

的兒子,那么,此裹尸布與彼裹尸布是否存在某種隱秘的關聯?羅馬帝國時代與我們的春秋戰國時代幾乎是屬同一時代,我只是猜疑之間存在某種共性的東西,我只是為我先前提到的“灘尸”找到可能的釋義。雖然亞麻不與草席是不同的植物做成的,可草席的主要成植物都是屈原《離騷》中詠嘆過的藺草、燈心草、芷草、蒲草等,這些草編織出來的席子柔軟舒適,我至今還能憶起那種感受來。

這是我第一次直接面對死亡,并沒有感到死亡原來還如此近。

我曾與毛坨伢崽一起,悄悄說過理想,他問我將來長大后做什么?我說當運動健兒,因為我學會了游泳。而他說要當將軍。這讓我當時很吃驚,難怪平時愛玩工兵捉強盜、游擊戰等游戲,可游戲中自封司令的人就這么輕飄飄地走了,留下我這個所謂副官參謀不知所措,空洞得少了主心骨似的。

雪花只飄了幾天,太陽出來了。

南方的冬天開始融雪了,屋檐下掛著的凜桿子也開始融了。這凜桿子初看像晶瑩剔透的簾子,在陽光的映照下耀眼,淚花那個流,呀流……并跌碎在屋檐下的泥土上,似乎還有熱氣在泥濘中升騰。

春天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一條河流的背景

春天一來,細雨如酥,河流在沉睡中醒來,迷漫著煙波。

陽光急切地趕來向大地道歉,那份歉疚的神態有點人類的趨炎附勢,我從柳枝的媚態上讀出陽光抽條的姿容。仿佛伸出的千佛手,那么笑容可掬。看上去,明晃晃地撩人目光,卻又沁人心脾。如果起初人類的言行舉止都是模擬大自然的話,那么現在大自然卻在復制人類的一些舉止。我明顯感覺到春風的尤物絲綢般柔軟地拂過大地的臉頰,那光禿禿的大地忽然之間長出大片胡須一樣綠絨絨的毛草,不僅霸占了河流的兩岸,那新綠的葉子紛紛返上了樹木的枝頭,被陽光倒映在河面上輕輕搖曳,做了一條河流的背景,模糊中不失清晰。

那河水在流動,背景不斷被切換。這似乎只有魚兒知道的秘密,卻被魚兒岸邊嬉戲的動靜泄漏了。那河邊垂下來的水草,被弄得像老旱煙袋子一樣叭叭響,似乎有些忘形。來踩點的陶樂哉瞇起眼睛笑了,留下一條很窄的縫隙顯得很詭異。這一切,并沒有逃過我與王立人的嗅覺,便尾隨陶樂哉而來,偷看他在河水里撒網捕魚。按年齡和輩份算,我們應該喊他陶叔,可我們背地里直呼其名,是他經常神秘兮兮的,還喜歡給人家起小名,不知怎么就讓我反感他,就給他也起個小名叫陶黑鬼。我們湖區一馬平川,太陽比山區毒,紫外線強,加之陶黑鬼常在湖區的溝港河汊捕魚,也不戴頂草帽什么的,就被太陽曬得黑不溜秋,像泥鰍一樣。其實,我們湖區老鄉的皮膚都比較黑,只是他比大家更黑一些而已。盡管我不喜歡這個人,可他是村里最會捕魚的人,撒網散得開,出手又快,看見水面有魚游過的波痕,手一抖,網就撒出去了,空中一道狐影落下來,像張開的圓嘴,蓋出水面好大一個印章。只見他慢慢地收著網,在此過程中就能判斷里面有沒有魚,是大是小,什么魚?在出水面之后,幾乎都被他說準了,這是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地方,也是我去偷看他打魚的主要動機。

后來我因他不會游泳而看不起他。

我和王立人都會游泳了。而他一個常在水邊走的人,居然還是旱鴨子。

幾十年過去了,這件事一直還記憶猶新:陶黑鬼要我們倆幫他提魚,不然就趕我與王立人走。我們倆要求每人分一條大魚,被他拒絕了。他見趕不走我們,便爬上了岸邊的那條小船,我知道他要去對岸的用意。我不知道這船是誰泊在河邊的,但我敢肯定不是陶黑鬼的。看他急切的樣子無非怕我們上他的船,連船艙里還積了不少水也不掏干就向對岸劃去。我不知是船主人走的時候連槳、撐桿帶走了,還是其它原因,反正船上沒有。陶黑鬼是用手當槳劃的,船慢,身子到了哪邊,船的重心就側向哪邊。船劃到中間,卻打起轉轉來。可能是中間流水湍急的緣故吧!我心里暗暗地罵他、咒他,小氣鬼。可王立

人已經下水了,他想游過去,扔下我?我卻還有點不相信,他去年秋天才學會游泳,而這條河至少有四十米寬。我猶豫了一下,知道春天的河水還是涼的,何況還得踩水才能托起衣服不被河水打濕,上岸就可以穿了。我不能輸給王立人,就跳入河水里,快速朝對岸踩水游。我要向王立人展示我踩水的本領。陶黑鬼這時在喊我幫他推一下船,我裝沒聽見,誰叫你剛才還刻薄我們。他見我不理他,就喊王立人。這時候的王立人哪里還是踩水,衣服都落到水里了,在撈衣服。游得十分吃力,正有意向船搭一下手休息片刻。這一手搭過去,船身一歪,蹲著的陶黑鬼沒有抓穩船身就掉下了水,船也翻了。這是我剛游到對岸回頭看見了這一幕,我還在想這是報應呵,卻見他的雙手一頓亂抓,隨后就沒了人。這才意識到他可能不會游泳,立馬去救。當我好不容易把他拖到岸邊,又聽見王立人在喊我救他,此刻也沒有人了,我一頭潛下去,撈了幾下都沒撈到,我也感覺體力不支,不知如何是好,陶黑鬼在喊:說就在你的身邊一點遠的地方有團黑影。這條河最深不過兩米,但水很清澈,只是我經驗不足,且在水中看不見。當我再次潛下去,就真的摸到了他的頭,我拚盡體力托著他的頭終于游到了岸邊,陶樂哉連忙下水給我幫忙抬,王立人沒有半點動靜。我還以為他淹死了。陶黑鬼還真有一手,用手掌壓著他的肚子,反復幾次,并使用口對口的人工呼吸,只見他吐出了溺水,活過來了。如果不是陶黑鬼的急救得當,王立人就已經死了。陶黑鬼慎重地與我們打著商量,說不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我們還發了誓。誰知第二天,王立人的父親王彪和叔父王漢就打到陶黑鬼家里去了:說他們家立人是會游泳的,要不是你姓陶的拖了他的腳,也就不至于差點淹死。陶黑鬼對天發誓沒有過,還讓我去作證后兩家才避免一場更大的斗毆。陶黑鬼的腿傷得不輕,好久不能下地干活。從此,我不再理睬王立人了,我認定他背叛了河邊的誓言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人。

而陶黑鬼不久落下腿跛的毛病,變天就喊腿痛。從此再也不捕魚了,卻喜歡到河邊蹓走,被落水鬼拖下河淹死了。傳說被落水鬼拖下水的人,死后一定會變成落水鬼。我始終半信半疑。

王彪是被陶黑鬼嚇死的。

聽說是他去青河挑水澆菜園子,看見了陶黑鬼坐在石跳上,嚇得丟了水桶跑回去了,逢人就說他看見了落水鬼,鄉鄰都說落水鬼是陶樂哉來尋仇的,嚇得王彪好久一段時間也不敢出門,整天神經兮兮的。

不知怎么的,王彪在三個月后鬼使神差,也淹死在這條河流里。而這條河流淹死的人多了,村子里的人感到恐慌,過路也不走河邊道了。而幾年后,這條河被村里用推土機填平了,并種上了莊稼,而我始終沒有弄清所以然來,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其實,我與王立人現在同一座城市屋檐下又生活了近三十年,我知道他是考取了某大學分到這個城市來的,在某大型企業里混得還不錯,但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面,也不想見這個人。

道場,或人的劫數

王彪之死有點離奇,可他家里人還是認了失足淹死的。因為公安來了得出的結論,不認也不行。盡管村子里傳得沸沸揚揚,說是被落水鬼加害的,誰也沒有本事下水把落水鬼捉上來正法,反而準備許多吃的去祈禱河神。

那天,我在放學的路上就聽說了。老遠就看見了屋場扎了靈堂,鞭炮響過不停,是我們村子最熱鬧的一場葬禮。而陶樂哉之死,我沒有趕到場,我去了安徽銅陵看望病重的姑媽,半個月之后回來,就聽說陶樂哉已經入土為安了,我還有些不相信,四十來歲的人就這么說沒了就沒了。我娘告訴我的,他是淹死的。有人懷疑他是自殺,也沒有人來追究。他家本來就是外來戶,這里的親人就不多,喪事辦得冷冷清清。與王家一比,沒得比。盡管都是淹死的,可一個天,一個地的。王家是大戶人家,那氣勢也不一般,還放了火銃,格外響,好象要把天上的云朵也炸下來了。我沒有看見云朵掉在地上,也許是火銃趕走了。落下來的除了鞭炮沫子,就還有雨水。那些平日嬉戲在樹枝上,或屋檐下的

麻雀嚇得驚魂失措,不知發生了什么事,飛得無影無蹤,以為人類又要開始剿滅它們了。

我來不及放下書包,就鉆進煙霧繚繞的靈堂。

或許我從小就愛熱鬧,只要是聽見村里響了鞭炮,就會歡喜地趕過去。

要是看見扎了靈堂,就知道是死了人。我娘經常責怪我,我卻偏偏要去。不要以為我是來看老的,我完全只是去湊熱鬧的。在我的意識里,瞻仰死者的遺容都是大人的事,他們來見最后一面,并送一程。我們孩子不管什么紅、白喜事都會去趕一下的。婚慶是紅事,還能得到幾顆糖粒子,自然歡喜。喪事說不定還能吃到大塊的扣肉呢!喪事是白喜,我總有些疑惑,為什么死人還是喜事呢?那么,死者的親人又為什么哭得如此不合常理呢?我不排除有的是真傷心的哭,但我感覺不少的哭只是喪事的一種儀式,是給生者看的,帶有表演性質。

如果死者屋里的親人不多,哭的場面就不夠熱鬧,有的人家就花錢請人代哭。往往幫人家代哭的人都是中老年婦女,她們甚至比死者親人還舍得賣力氣,并有技術性。一般來說,她們會一邊拖著長長音調來哭,那哭腔看不出很悲傷,卻能營造一種氛圍。她們一邊數落死者生前的點點滴滴,當然都是數好的,死者為大,誰還拿了東家的錢說不中聽的話呢,那是要遭人指責的。

王家人多,場面也大,披麻帶孝的,哭聲一片。

哀悼死者是講究的,還有章法。什么時候可以哭、應該哭,什么時候不可以哭、不許哭也是有規約的。我曾聽說舊湘西客死他鄉往往采取一種“趕尸”的方法,把尸體從很遠的地方趕回來,有時即使花費的時間長,尸體也不會腐爛。但唯一禁忌是親人的哭聲,倘若親人放聲大哭,尸體立刻就會化成一灘臭水,所以當親人的尸體由這些趕尸者引回家的時候,家人必須含悲忍淚,一直要到成殮好后,才可以哭出聲來。這些只是聽來的傳說,至于所謂什么尸變、驚尸等等,無非是靈魂安息觀念的結果,是死亡恐懼的表現和節哀保身觀念的體現。

為了防患異常情況,我們這地方人做白喜要請道士來做道場,一是驅趕巫鬼,二是圖個吉利。也許,這種風俗演繹至今,更多的是顯得有排場、熱鬧而也。

我們中國人有一種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祖先崇拜是鬼魂觀念和血緣觀念的結合,先民們認為人死為鬼,死只不過是靈魂離開了肉體,成為一種無形無質、變化多端且比陽世生活的人強大得多的某種神秘力量。它能夠危害或護佑還活在世上的人。因為有了這種觀念,使得人們不再隨便處置尸體,而是要極力講究葬禮。通過葬禮表現出對死者的尊崇和敬畏,或者厭惡和唾棄。只有嚴格遵從有關葬俗禮儀才能使死者的亡靈得到安息。否則,不但亡靈得不到安息,就是活著的人也不能安生。由于死亡本身總是帶有一種兇厄不祥、晦氣倒霉的俗信含義,因此,在整個喪葬過程中人們始終帶有處處充滿著危險和災難侵擾的心理,為確保葬禮順利,亡靈不至侵害活人而是庇護子孫,請道士前來辟邪驅鬼,以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

那時候,我喜歡跟在道士背后轉圈圈,覺得好玩,知道這是做道場,至于做道場的具體含義一無所知。道士嘴巴念叨的什么,我一點也聽不懂,也懶得去聽。至于了解道場是為死者超渡亡靈,走向這個世界的彼岸是后來的事。

其實死人是最尋常不過的事,可有了道士出現,就有了一些佛佛道道的東西,就有了一些神神秘秘的東西,多多少少也會讓人對生命感嘆,這才會有人說不得到岸。不知是生者羨慕死者,還是安慰自己?可我聽見的次數多了,慢慢便感悟到是指日子難過,什么時候是個頭呵。這個“頭”是方言,即是開始的地方,也是結果的地方。

晚上的哀樂聲聲,那氛圍居然讓我心里感到不安起來。

記得我第二天出現身體不適,其實也只是偶感風寒,頭疼、肚子拉稀的小毛病,母親就說是受到死者的魂魄驚嚇,就把我關在屋子里不準出門,并把窗戶閉得嚴嚴實實,自己則跑到荒

郊野嶺去,叫著我的小名喊:“靈坨伢崽,快──回──來──咯──。”“靈坨”是我的小名,如同人家牛坨伢子,狗坨伢子,是與動物相關的,也是很賤的名字,說是容易活下來,我曾慶幸沒有這么難聽的名字。我娘如此反復地喊我的小名,叫我的魂回家來,一直喊得聲嘶力竭,還在喊。在我們這地方,這被叫做喊魂。好像我的魂魄真被孤魂野鬼收走了,需要通過這種喊聲來驚嚇鬼,鬼才會把我的魂魄還給我。為避免巫鬼再來,往往還要在門楣上插艾葉驅邪。如果我的病情還不見好,就懷疑屋子里晦氣太重,要撒石灰、燒雄黃粉,甚至請道士來畫符,喝下道士給你的那碗符水。

那時候,坐夜是當地治喪習俗,陪死者在人間多呆一會。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打牌,甚至唱歌。歌叫夜歌子,一種很特別的腔調,要拖長長的尾聲。和我大小的孩子幾乎人人都能哼幾句夜歌子,只有我不會,一句也不會,這讓我很自悲,天生嗓子啞,就是現在我生活在城里,少不了一些歌廳應酬的事,往往是我最難受的時候,那音律、那節奏,常讓我心咚咚跳,好像隨時會掉出來似的。我無奈,只有拚命抽煙、喝酒水,更多的時候是溜出來透透風。

想起兒時的唱夜歌子,總有說不出的滋味。

坐夜的習俗不知是什么朝代開始的,反正到現在還一直延續著……

不知怎么的,我的腦際間常會莫名地孵出巫鬼的幻影。

想起王彪出葬的那天,我清晰地記得自己還去追趕著送葬的隊伍,去幫人家舉一下花圈,順便撿幾個未炸的鞭炮放在口袋里,回來再去燃放。

我聽說過用水葬、懸棺等殯葬風俗,可我只是聽說而已。現在城里流行火葬,鄉下仍然使用傳統的土葬。

土葬是中國古代社會最普遍的埋葬方式,歷史悠久,雖然各地在入葬的儀式、葬具、葬法上各有特點,但基本觀點差不多,無非是入土為安。人們認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歸宿。把地下看成另一個世界,覺得如果不讓死者入土,死者的亡靈游蕩于世間,不得一日的安寧。對于生者來說,游蕩會讓它伺機作崇為惡,危害生人,對生者是潛在的威脅。

而我又去趕送葬的隊伍,娘知道了很生氣,來追我,直到把我帶回來,少不了挨打挨罵,并讓我跪在地上受罰。那時候,我并不怕受責罰,就怕我娘傷心,她一傷心就哭,一邊哭,還一邊數落我,說我不聽話就是不孝之子。

我還記得她說的最多的一句:你是老娘身上掉下的一坨肉呵,我白生了你!

這時候的我,就會乖乖地向娘認錯。按理,我看到過毛坨伢子在我眼皮底下觸電身亡,至少應該對死亡有所忌憚,可我似乎很輕易就忘記了死亡,大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

一把刀的記憶與思考

幾十年過去了,我本無意去憶起這些陳年的事,何況關于死亡,總是讓人有點不舒服的感覺。可是,前幾天,一個內蒙古的朋友老李郵寄了一把龍虎寶刀給我,約一米長,煞是好看,一個男人對一柄好刀的心愛,不亞于對一個絕色美女的心儀。我有心當裝飾品掛在客廳的電視墻上,可以經常觀摩。可遭到女兒的強烈反對。她說見了這把刀就不寒而栗,晚上還做了一個惡夢,夢見刀從刀鞘里飛出來了,寒光閃閃,砍了好多人,眼前到處都是血淋淋的,她被嚇哭了。我感到疑惑,雖說不能周公解夢,可女兒害怕這件器物,盡管我把這把刀當心愛之物,也只好忍痛當禮物贈給了一個朋友,樂得朋友爽朗大笑,說刀尋找到了真正的主人。另一個朋友得知就埋怨我,怎么不送他一把?我開玩笑說:“持刀者最終將死于刀下。不持刀的人(或放下刀的人)將死于十字架下。”不是我說的,而是法國哲學家薇依說的。朋友說:“人反正都是一死,至于死在刀下,還是十字架下都一樣是死,而刀下更痛快些!”

我搖搖頭,顯得無奈。

人活在塵埃世界里,每一個都在十字架上受難。

而一柄刀引發了我今天的懷舊記憶,也因

此引發對死亡的思考。記得《生死書》中有一個喇嘛被惡人當人犯押著行走在沙漠里,這個上了年紀的喇嘛坐在馬背上,唱著深情的歌,讓惡人也被他的歌聲打動,而流出了眼淚。我不知道這是什么樣的歌,有如此大的穿透力,只記得他是在馬背上耗盡自己的全部精力而圓寂的。那歌聲隨著他的圓寂嘎然而止。其實又何曾消失呢?這么多年來,我忘記了這個故事的背景,記不起來由,而那歌聲似乎就在我的上空繚繞。

這些年,身邊不斷有親人和朋友死去,開始對死亡顧忌和害怕起來。

我不能做到像喇嘛那樣面對死亡如此的坦然。

至少我沒有見到過。

篇9

【關鍵詞】婚禮習俗 中西文化 差異

隨著歷史的發展,從整體看來婚姻是我們文明前進明顯的特征。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習俗的巨大影響,中西方的婚禮習俗存在很大區別。中國的婚禮是比較嚴肅的,而西方國家的婚禮則是輕松而又愉悅的。這些傳統婚禮習俗映射出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婚禮習俗比較

1.中西方婚禮的總體形象。在中西方婚禮習俗里最大差別是顏色,在我們中國紅色被譽為是喜慶、熱鬧、吉利、興盛的。在結婚當天主要以紅顏色為主,墻壁上、門窗上、等各個地方、各類物品上都是必須要粘著顏色為大紅的“幀弊值模新娘更是以大紅色為中心,新娘子只可以穿紅色的衣服出嫁,這將被看作是一輩子都會帶著自己母親的祝福和神靈的保佑,婚禮上所用的小花生、大雞蛋、蠟燭、紅包等都必須是紅色或者是用紅紙裝飾,這將象征著新人一定會幸福吉祥。西方國家婚禮則是以白色為主要顏色,結婚當天的新娘,必須身穿白顏色的婚紗,因為白色象征著內心的忠貞。西方穿白色婚紗的習俗源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據說當時維多利亞女王身穿白色婚紗嫁給了自己心愛的王子,并且一直都過著幸福的生活。自此以后,白色婚紗便成為女孩在結婚當天最喜歡的禮服,而西方的男士一定要身穿白色或黑色西裝。白顏色被西方國家的人認為是慎重的、又是浪漫的,所以在婚禮現場旁邊的大多數東西大多都會是白顏色的。不管是新娘,還是新房或是教堂的裝飾都是白色的鮮花,這給人一種安靜而又和諧的感覺。結婚當天新娘必須身穿白顏色的婚紗,象征著純潔無暇,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和祝福。

2.中西方新娘的著裝比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新娘的傳統服裝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中國的新娘子也會穿上和西方新娘相同的白顏色婚紗,來顯示自己的純潔、美麗。但是在白色婚紗上必須要有紅色的鮮花或紅繩依舊可以看出中國古老的傳承依舊沒有隨外來文化的影響而止步,因為在我們國家全白色的衣服只有用于辦喪事的時候。中國人結婚的時候不能穿所有帶“短”字的衣服,因為這樣將預示著婚姻的短暫。新娘在結婚的時候新娘的母親會買來所有從內到外的衣服及鞋襪,這樣將表示婚后這對新人便會過上幸福的生活。

在西方,對于新娘裝有一個沒有記載的規矩,新娘在婚禮那天的禮服中必須具有五種東西:“一樣舊的,一樣新的,一樣借的,一樣藍的,快樂的新娘子,還有一枚六便士在鞋里。”這種現象在美國非常明顯。所以新娘穿的婚紗是絕對不能賣掉的,如果新娘賣掉了自己穿過的婚紗,則將表示現在的生活是和錢有關的,這樣的婚姻被譽為是不會長久的。

二、中西方婚禮文化差異比較

1.中國傳統婚姻觀念認為中國男女結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傳宗接代,中國傳統的婚俗帶有較強的封建文化色彩。可見男子娶女子都是為了給家族傳宗接代,添加人口。孟子也曾說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謂愛情都是次要的。在我們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里結婚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大事。古代有言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足以體現出新人在婚姻中的被動。中國傳統婚姻中媒人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結婚的所有程序中媒人都要有所參加,所謂“媒妁之言”說的是男女結婚對對方的了解全靠媒人的陳述。“父母之命”說的是家長在聽完媒人的介紹再做決定,最后才會告知當事人。古代男女,在結婚之前都是陌生的,對彼此的了解也全是從媒人與父母的描述而得知。媒人與父母決定的婚姻,就算是當事人雙方都反對也是沒有作用的。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雖然倡導自由戀愛,但結婚的時候還是需要媒人的。因為中國婚姻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我國結婚當天必須是有鞭炮聲聲的、而且是震耳欲聾的,如果嘈雜的聲音大則會被認為是熱鬧的,新人就會得到更多的祝福,所以婚禮當天必須是熱熱鬧鬧的。

2.西方婚姻倫理觀是源于希臘文化和希伯萊基督文化的交融,由此而發展到現代自由戀愛的倫理關系。西方國家的婚姻比較看重一個人的自由意志的最大程度的展現,是完全根據個人內心真實的向往所選擇。二個人從相遇,相互吸引,相互追求,相互依戀到難分難舍,因而心甘情愿將自己交給對方,在相互承諾的婚姻下共同組建家庭。他們渴望的是為愛情努力付出,為婚姻不斷犧牲。西方主要是以基督教為主的,所以西方國家的婚禮大多都是在教堂里舉行的而主持婚禮人一般都是牧師,其實在基督徒的觀念中,婚姻是神賜予人們的禮物,因此他們的婚姻是無條件的相互委身,并不是基于互惠。在西方國家,婚禮當天教堂播放的婚禮進行曲是柔和而安詳的,在音樂播放期間整個教堂是非常安靜的,除音樂外聽不見任何聲音,婚禮在一種特別嚴謹的氣氛中進行著。在西方國家,青年男女相愛的最后結果就是結婚,他們結婚的目的是為了雙方可以長相廝守,也是為了雙方可以更美好的一起生活,所以,西方人在選擇結婚伴侶的時候,比較看重雙方有沒有感情,而不會和家庭的利益有任何的關系。

三、結束語

婚禮習俗展現了在中西方文化的摩擦中婚禮逐漸趨于西化,西式婚禮的中國化,婚禮具體的形式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婚禮的文化也在不斷地豐富與發展,是中西兩種文化的交融與碰撞。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成為當今全球的一個真實寫照,它的思想和價值將綿延不絕。

篇10

一、極限法

極限思維法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假若某物理量在某一區間內是單調連續變化的,我們可以將該物理量或它的變化過程和現象外推到該區域內的極限情況(或極端值),使物理問題的本質迅速暴露出來,再根據己知的經驗事實很快得出規律性的認識或正確的判斷。這種思維方法稱為極限思維法。

極限法在物理學研究中有廣泛的應用。開爾文把查理定律外推到零壓強這一極限情況,而引入了熱力學溫標,使氣體實驗定律的表述大大簡化。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體運動規律時,先證明從斜面上滾下的小球做勻變速運動,后又把結論外推到斜面傾角增大到90°的極限情況——小球自由下落,從而用極限思維法間接證明了自己對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論斷是正確的。

極限法(又稱極端法)在物理解題中有比較廣泛的應用。若將貌似復雜的問題推到極端狀態或極限值條件下進行分析,問題往往變得十分簡單。利用極限法可以將傾角變化的斜面轉化成平面或豎直面。可將復雜電路變成簡單電路,可將運動物體視為靜止物體,可將變量轉化成特殊的恒定值,可將非理想物理模型轉化成理想物理模型,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詳盡的物理過程分析和煩瑣的數學推導運算,使問題的隱含條件暴露,陌生結果變得熟悉,難以判斷的結論變得一目了然。

極限法常見的方法有三種:極限假設法、特殊值分析法和臨界狀態分析法。

例1:物體A可在傾角為θ的斜面上運動,若A的初速度為V0,它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在相同情況下,A上滑與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之比為:

A.sinθ-μcosθ/μcosθ-sinθ。

B.sinθ+μcosθ/sinθ-μcosθ。

C.μ+tanθ。

D.μcosθ/sinθ-μcos。

本題的常規解法,是先對A進行受力分析,再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分別求A上滑和下滑時的加速度表達式,最后求二者之比。這樣做,費時費力,容易出錯。用極限假設法求解則能迅速、準確得出正確結論。

假設斜面傾角為90°,即斜面變成豎直面,A物體的上滑和下滑,就等同于豎直上拋和自由落體。上滑、下滑加速度都是g,比值為1。對照四個供選答案,將θ=90°代入檢查,只有B答案能符合假設的要求。

點評:將斜面改成豎直面(即θ=90°)并未改變上滑減速、下滑加速這一運動性質。這樣的極端假設是合理的。若將斜面改成水平面(即θ=0°),無論上滑還是下滑都變成減速運動,就改變了題目中約定的運動性質。這種假設就是不合理的,當然也得不出正確結果。

對本題我們還可以做這樣的極端假設:

認為斜面是光滑的(即μ=0),同樣可得到正確結果B。

例2:兩點電荷所帶電量均為+Q,A處有一電子沿兩點電荷連線的中垂線運動,方向指向O(O為連線中點)點。設電子原來靜止,A點離O點足夠遠,電子只受電場力作用。那么在從A到O過程中電子的運動狀態是下面所述的哪一個:

A.先勻加速,后勻減速。

B.加速度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大。

C.加速度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小。

D.加速度先變大后變小,最后變為零。

采用特殊值分析法,先考察兩個特殊位置:A點離O點無限遠,則電子在A點所受電場力便為零;而O點的場強為零,電子在O點的電場力也為零,所以電子在A點、O點的加速度均為零。再在A、O之間任選一點,該點的場強不為零,電場力不為零,加速度也不為零。電子從A到O,其加速度是從零變大后又變為零,正確答案應為D。

點評:用極限法考慮問題時,在選定的區域內所研究的物理量必須是連續單調變化的。本題中,A到O變化區域內,加速度a并不是單調變化的,為什么也可以應用極限法呢?實際上我們選用了兩個特殊點,只研究了這兩個點附近區域a的變化。在A點和O點附近區域內a仍是單調變化的。在A和O之間還存在一個a為極大值的位置B。從A到B,a是單調增大的,從B到O,a是單調減小的。將A到O分成兩個單調區域,極限法可以使用了。

二、隔離法

除前面提到的對物體系統進行隔離的例子,還有對問題的過程或問題性質進行隔離的思想方法問題。例如,我們把電源隔離成無阻理想電源和電阻串聯的兩部分;把碰撞問題分隔成純粹碰撞階段和純粹運動階段——很多教師說“碰撞瞬間完成,還沒來得及運動,忽略其位移”,其實這話不嚴密,不是沒位移,而是位移成分(哪怕很微小的位移)在運動階段中體現了。再如,在討論衛星運行中的變軌問題時,往往分隔成變速、變軌,再變速、穩定在另一軌道等等幾個理想段,實際中這些過程并不是界限分明分階段進行的,而是交融在一起、伴隨在一起的。隔離法的運用,不是忽略了什么,也不是允許了什么誤差,而是思維的一種方法與技巧。運用這種方法,研究的結果是精確的。

三、忽略次要因素思想

很多學生在討論問題時,有兩個誤區:一是看問題不全面,例如,電路中的功率等于電壓與電流二者的積,電壓增大為原來二倍時,有的學生就說功率就變為原來二倍;二是不知道多個因素影響中,需要忽略無窮小的和次要的因素。例如,隨溫度的增加導體的電阻究竟增加還是減小?再如在研究光學的成像時不用考慮色散,在研究干涉問題時不考慮衍射影響,在研究聲速時不考慮溫度影響等。

對此,應該讓學生歸納出理性化的思緒:第一,精確度方面。例如,研究鐵球的自由落體運動,不做精確測量時,不考慮空氣阻力。但要進行精確研究,即便下落的是鐵球,也要考慮空氣阻力。第二,在關注點方面。例如,還是鐵球下落,看你關注的是什么。如果你關注的是空氣阻力影響,就不能忽略空氣阻力。再如一個物體既有平動又有轉動,當關注平動時就忽略轉動,當關注轉動時就忽略平動。第三,為了思維推演的簡化,認可一定的誤差存在。例如,在研究理想氣體時,忽略分子體積。

四、單位制中的思想方法

單位制統一,也存在思想方法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大講特講以前的單位制多么的混亂、講講各個國家及各個地區用的單位的不同有多麻煩、說說我們國家以前的教材“力”和“質量”單位都用“千克”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的困惑,講一下美國1999年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失蹤就是因為單位換算錯誤造成的,講講為了避免麻煩,國際上多次開會進行單位制的統一等。讓學生換位思維,你是世界知名科學家你感覺是否有必要統一單位制?

在這些渲染和鋪墊下,再展開國際單位制的概念,其中有主單位,有大大小小的換算單位,有幾個基本單位,有幾十、幾百個的導出單位等。甚至給學生滲透點“量綱”的內容也未嘗不可。

五、理想化模型

高中物理的重要特點就是理想模型用得多。對理想模型的概念,要讓學生明確三點:概念、特點、目的。如質點,概念:有質量的幾何點;特點:有質量,無尺寸,現實中不存在,假想的,虛構的;目的:用它代替現實中的實際物體,使問題難度降低和容易表述。對于學生,某一理想模型定義的本身并不重要,而人們之所以要引入它的目的卻十分重要。如無內阻的理想電源、理想氣體、光滑表面、點電荷、磁感線等等,在教學的應用中要經常讓學生體會和感受它的目的性,更要讓學生知道,這種思維方法是簡捷的、高明的。對理想模型運用的意義有二。第一,是抽象思維訓練的重要方法。這種訓練,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語文課上背詩詞一樣,是個逐漸熏陶而成的過程。第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實際問題是復雜煩瑣的,不能直接研究,必須先從理想模型入手,再向實際問題過渡。例如,研究理想氣體是研究真實氣體的第一步。也有一些物理量,是從理想模型角度引入的。例如,磁通量的引入,純粹是為了思維上的方便而先入為主引入的,不免有些理想模型的味道。再如平均速度、電壓有效值等等一些概念的引入,完全是為了人的主觀思維需要,而且是理想化了的模型。

六、代換法

力的分解與合成、交流電的有效值、理想無阻電源與內阻的串聯等,是用到了代換法思維。用質點代替實際物體、把平拋用兩個直線運動代替、用一個字母代替一個表達式,也都是用到代換法。電學的畫等效電路圖、把攝氏溫標轉換成開氏溫標、用圓周運動的射影代替簡諧振動,也體現了代換法思想。從簡單到復雜,代換法滲透在高中物理的各個角落。

七、比值定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