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崗位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4 21:2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納稅崗位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納稅崗位實訓總結

篇1

[關鍵詞]職業崗位能力 稅收實務 課程建設 創新實踐

[作者簡介]陳曉紅(1971- ),女,浙江紹興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會計理論與實務。(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3-0158-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教育改革的難點在教學改革,教學改革的關鍵點在課程改革,也就是說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的有效性。因此,高職院校在課程建設中更應注重與社會需求接軌,重視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學生是否勝任實際工作作為衡量課程質量的最終標準,提升高職院校整體教學質量。

“稅收實務”課程是會計專業職業崗位課程,本課程對辦稅能力職業技能起到直接的支撐作用,關系到企業與稅務機關征納雙方關系的和諧。隨著我國稅收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稅收法規逐步改革完善,如何因材施教提高“稅收實務”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從關注稅務知識到具備完成工作任務的技能,提高學生畢業后從事辦稅員的實際工作能力,都值得我們不斷創新和實踐。

一、基于崗位職業能力的“稅收實務”課程總體設計思路

“稅收實務”課程以辦稅員崗位職業能力為核心,依據稅收征收機關對辦稅員、納稅單位對辦稅員的職業要求,分析辦稅員實際工作任務以及完成工作任務所需具備的技能和知識,以辦稅員的工作任務的邏輯順序來組織教學內容,構建基于中小企業辦稅人員工作過程的實踐教學體系,設計單項實訓模塊和綜合實訓模塊,以實踐教學為主線,利用仿真的職業場景,運用仿真的業務軟件和單據表格進行企業辦稅業務操作,將教師的教學融入學生的學與做過程中。通過教、學、做一體化,對學生的稅務登記能力、稅種認定能力、發票管理能力、納稅申報能力進行全過程的訓練,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二、“稅收實務”課程建設的創新實踐

1.分析工作過程,設計課程教學組織。“稅收實務”課程圍繞辦稅員實際會計工作的步驟及內容,以辦稅員工作任務為導向來設計課堂教學過程,使學生對辦稅員工作的整體框架有清晰的認識,從而由關注“知道什么知識”轉到關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務”,突出學生崗位職業能力培養。辦稅員工作任務分為稅務登記、認定管理、發票填制和管理、納稅申報,針對工作任務設計相應單項實訓,在單項實訓基礎上,完成制造業、流通業和服務業涉稅業務綜合實訓。因此,“稅收實務”課程教學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各項任務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在漸進實訓的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職業技能。具體課程教學組織設計及課程教學內容如下表所示。

2.聚焦職業能力,整合課程教學內容。“稅收實務”是由抽象的稅收法規串聯而成但又極具實踐性、操作性的課程,要使學生真正理解稅收法規,必須強調工作任務,聚焦職業能力,明確相應能力的知識要求,并有針對性地組織實施項目實訓。我們把“稅收實務”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為三個模塊:稅收實務認知、稅收實務實踐、稅收實務提升,通過完成工作任務讓學生去探究相應的理論知識。

稅收實務認知模塊是“稅收實務”課程的入門環節。本環節相應的理論知識為稅收法規知識、稅務登記知識、認定管理知識、發票填制管理知識以及稅收征管法知識,依此設計稅務登記項目實訓、認定管理項目實訓和發票填制管理項目實訓,提供仿真的涉稅票證供學生實訓使用,增加實訓模擬的真實感,使學生更真實地了解各類涉稅票證的作用和辦理程序。實訓提供的涉稅票證包括稅務登記類表、認定類表、各類發票、發票管理類表等,同時應配備相關公司名稱處是空白的發票專用章或公司印章,輔導學生在對外提供涉稅票證時在指定區域蓋章,掌握辦稅員的入門能力。稅收實務實踐模塊是“稅收實務”課程的核心環節。本環節相應的理論知識為我國現行稅法體系中的稅收實體法,學生應了解相關稅法知識,掌握應納稅額計算、納稅申報及相應會計處理,設計各稅種納稅申報單項實訓項目并提供真實的納稅申報表資料。稅收實務提升模塊是“稅收實務”課程的拓展環節。按制造業、流通業和服務業三大產業設計納稅申報綜合實訓項目。如設計制造業的實訓項目案例時,可以選擇生產應稅消費品的制造企業,根據提供的業務原始憑證,完成增值稅、消費稅、關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稅、印花稅以及契稅、土地增值稅等稅種的納稅申報及會計處理。

3.開發特色教材,豐富課程優質資源。隨著近幾年我國新的稅收法規的不斷頒布和實施,以及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方法的深入探索與實踐,“稅收實務”教材內容及教學體例也應及時更新。依據“稅收實務”的課程教學組織和教學內容,結合理實一體的思路,突出以實踐教學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遵循稅收實務認知、稅收實務實踐、稅收實務提升認知規律,將辦稅員崗位能力的職業需求,按教學項目、教學任務、業務案例、知識點進行編寫。每一教學項目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并設計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業務,開發將知識、方法和技能有機融合的優質教材。課程教材以辦稅員工作任務為課程主線,在此基礎上展開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點闡述,突出教材內容的職業性。先設計單一稅種任務項目教學,再安排企業綜合納稅實務項目,讓學習按漸進認知模式完成辦稅員工作過程的演練,突出教材內容的實用性。實訓教材應分解辦稅員的基本工作任務,按工作任務再細分子任務,設計好實訓項目的教學方案,提供月初資料,指導學生完成企業某月份的綜合納稅業務處理。提供的經濟業務應避免文字描述,并注意經濟業務的連續性。

4.融會多種教學方法,協同提升課程教學效果。“稅收實務”是一門實用性、操作性強的課程,課程內容多,知識容量大,涉及大量的稅收法規知識,內容抽象且難于理解,給課程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而恰當運用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歸納教學法能提高課堂效果。可以在課程教學初期,以校外實訓基地為依托,組織學生進行真實環境下的現場教學。如組織學生參觀國稅局,了解辦稅大廳的崗位及職責,了解辦稅業務流程,對真實的辦稅場景及工作范圍有一個感性認識,親身感受中小企業稅務工作流程。在每項任務學習之前,結合本任務所學習的內容,設計一個導入案例,通過創新情景、設置懸念、提出問題等,和學生一同討論、尋找解決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觀察,隨時掌握課堂中出現的各種情況,不斷思考下一步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同時要在課堂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對相同性質或不同性質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如不同企業在經營活動涉及的不同稅種、個人取得各種收入涉及的稅種、同一經營活動涉及多種稅種的相互關系等,從而促使學生加深對稅收理論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

三、“稅收實務”課程創新建設的保障

1.外引內培,注重素質提升,加強“雙師型”的教學隊伍建設。一支優秀的“雙師型”教學隊伍是課程建設最為核心的關鍵要素,教學隊伍結構及教師素質直接決定課程建設的質量和成效。課程組應規劃好師資隊伍的建設目標和培養方式,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專兼結合、雙師素質的專業教學團隊,多層次、多渠道采取措施加強教師團隊建設。一是推行團隊內教師的互動。對剛加入課程隊伍的新教師,安排一名有實踐工作經驗和教學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進行傳、幫、帶,幫助學習課程的建設方案、課程教材、課程標準、教學PPT、教案設計思路、課程授課方法以及評價標準,保證實訓課程教學進度、深度和評價的一致性。二是推行團隊外專兼教師的互動。課程建設應以校企合作為依托,除了校外兼職教師來校授課、講座的教學形式外,在師資培養計劃中適宜安排校內教師的掛職鍛煉、下企業調研以及帶學生進企業現場教學,充分發揮兼職教師的作用, 使專業人才培養更符合企業崗位工作的需要。

2.校企合作,注重實用有效,提升校內外實訓基地內涵建設。實訓基地的開發既能保證學生的實訓需要,也能提升教學團隊的實踐教學能力。校內實訓基地主要指稅收實務實訓基地建設,包括實訓環境建設、實訓軟件購置。實訓環境可以按照企業端和稅務端環境設置,實現實訓氛圍與職業環境的融合,配置課程教學軟件和實訓軟件,滿足學生課程教學和稅收實務模擬實訓項目的教學需要。校外實訓基地負責課程現場教學和專業實習、暑期社會實踐和頂崗實習等需要。課程組組建校外實訓基地時,應避免流于形式的協議基地,注重學校與企業間的內涵合作,真正發揮實訓基地在課程建設中的作用。成立實踐教學管理組織,建立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運行機制,完善頂崗實習管理機構及相關管理制度。從制度與機制上,保證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性。

3.工學結合,注重職業能力,重視“稅收實務”課程實訓的組織。“稅收實務”是理實一體的課程,在課堂教學中也應運用多種方法來融會貫通稅收法規知識,由于課程容量及課程性質地位,在專業教學計劃設置中應安排為期一周的專項課程實訓――“辦稅模擬”實訓課程。在“辦稅模擬”實訓中,可以將實訓班級分為企業崗位群、銀行崗位群和稅務崗位群三個實習群。通過模擬企業、稅務、銀行之間形成的業務鏈,讓學生感受經濟業務的發生過程,盡量創造真實的工作環境,提高學生的實訓效果。在實訓過程中,可以根據業務量來配置崗位人員,一般每個企業崗位群主要設置辦稅員崗位,銀行崗位群可以設置出納和會計崗位(辦稅員),稅務崗位群只設置稅務員崗位。根據實訓班級的人數增減每個模擬企業崗位群的辦稅員人數,并在實踐教學中安排學生進行輪崗,綜合提升學生的專業職業能力。

篇2

【關鍵詞】會計專業;校內實踐教學;建議

高職教育是側重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教高(2006)16號文件指出高職教育應該“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會計專業是各高職院校的傳統專業,其實踐教學大體上可劃分為以專項實訓為主的校內實踐教學和以頂崗實習為主的校外實踐教學。但長期以來由于受制于會計工作的嚴謹性、信息的保密性及崗位的稀缺性,使得校企合作單位在提供少量的會計崗位以供學生進行校外實踐時,無法像理工科學生那樣從基本的“學徒工”開始培養,通過一定的磨合期逐步過渡到能夠獨立承擔具體操作任務的“熟練工”,而是要求學生必須事先具備一定的會計核算和管理能力,掌握會計核算的相關技能,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適應企業會計工作的需要,承擔相關會計任務。這就要求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就必須掌握常見企業會計工作的相關知識和操作技能,進一步突出了會計專業校內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性。

一、高職會計專業校內實踐教學現狀

(一)對校內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

仍有部分院校認為實踐教學僅僅是理論教學的補充,從而忽視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將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理論學習中,因此盡可能多的為學生講授理論知識,使得學生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多而雜,但實踐動手能力卻相對弱化,造成財經類專業的學生畢業正式參加工作時實際處理業務的能力較差,不能獨立承擔具體會計工作,競爭力不足。

(二)校內實踐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仿真性不足

實訓教學在范圍上通常只針對會計核算的內容,并且通常圍繞會計核算流程(即:填制審核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展開,機械且重復。忽視了會計工作內容的廣泛性和具體的組織方式、工作流程。使得學生只會根據資料填憑證、登賬簿、編報表,而對除此之外的其他會計知識知之甚少。

(三)缺乏精干、實踐經驗豐富的校內實訓指導教師

實踐課程的校內指導教師多由專業理論課任課老師擔任,雖然理論知識較為豐富,但對于實踐經驗較為缺乏,致使教師任教過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直接影響校內實訓教學效果。

(四)校內實訓設施設備過于簡陋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會計專業的校內實訓室設施設備較為簡陋,僅配備了實訓印章、會計科目盒或會計電算化核算所使用的計算機等基礎設施,不能承擔系統的會計實訓任務。

二、完善校內實踐教學的建議和措施

(一)從思想上重視校內實踐教學,提高校內實踐教學的地位

要從根本上認識到加強會計專業校內實訓教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認識到會計校內實訓教學在增強學生對會計職業的認知度,使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緊密結合,提高其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為其就業后迅速適應工作和崗位擴展及提升打下堅實基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實將會計專業校內實訓工作落到實處。

(二)深化、精煉校內實踐教學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及與實際工作的關聯性

首先要充分考慮到會計專業畢業生畢業后所從事會計工作的多樣性,針對畢業生今后可能從事的崗位群開設校內實訓課程,使其校內實訓課程要形成體系。筆者認為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校內實訓至少應包括出納實務實訓、會計基本技能實訓、會計模擬實訓、成本核算實訓、財務管理實訓、審計實務實訓、納稅申報實訓等專門訓練,通過開展財務管理、審計、稅務處理、出納實務等專項實訓,加強學生在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審計、納稅申報等方面的技能,以應對未來工作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發展的需要。

其次實訓時不能僅僅以經濟業務的簡單會計處理為實訓內容,要脫離填憑證—登賬簿—編報表簡單循環的實訓模式。除了要讓學生掌握這筆經濟業務如何進行會計核算之外,還要掌握企業經濟業務的處理流程和處理依據。例如,企業外購生產用原材料一批,已入庫,貨款通過銀行存款進行支付。對于這筆經濟業務可能涉及到的會計科目會計專業的同學應該都很清楚,但材料如何辦理入庫手續,會計人員記賬流程和記賬依據,支付貨款的具體流程和手續大部分同學則不甚清楚,因為這筆業務里面記賬科目和記賬金額取決于企業所采用的材料計價方法,記賬流程和付款手續則取決于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再比如說企業增值稅的計算,同學們都很清楚當月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但實際工作中會計人員僅僅計算出當月應納稅額是不夠的,后面還有申報表填制、納稅申報等相關工作需要會計人員完成,這些后續工作的相關流程和手續也是實訓時需要訓練的。

再者要注意實訓內容與日常工作的關聯性。實訓用案例是死的,而企業實際經濟業務卻是千變萬化的,鮮活的,實訓中一定要注意案例的拓展,不能簡單的就這筆經濟業務如何處理作為全部內容,要適當的向條件發生變化的經濟業務進行延伸。如在上一個案例中,企業外購生產用原材料一批,已入庫,款項通過銀行進行支付,在講解時可以采取分析—判斷—處理—拓展的教學模式。同時為加強學生對會計崗位的認知,在實訓中應適當加入分組分崗實訓的內容,使學生能熟練掌握該崗位應完成的工作,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以四人一組分崗實訓為例,通常可設置一名出納,兩名會計,一名會計主管,通過崗位分工分別承擔不同的會計工作,然后在實訓期間內通過組內或組與組之間的崗位輪換讓一名同學分別從事出納、會計、主管崗位,以實現崗位輪換的目的。

(三)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建立一支實踐經驗豐富的校內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為保證會計專業校內實訓效果,會計校內實訓的指導教師具備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具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要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實踐教師指導隊伍,可以采取“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要加強與企業方面的交流,鼓勵和要求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讓教師通過實際的工作積累實踐經驗,加快知識更新,在教師總結和積累的基礎上再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這種方式下可以使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得以優化,教師和學生雙方受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慮從工作一線引進會計人員以校外兼職教師的身份承擔校內實訓指導工作,這種方式下要注意對校外兼職教師的管理,要對其教學方法進行必要的指導,以提高其教學效果。

(四)加強校內實訓場地建設和升級,營造高仿真的工作環境

合理的配備實訓設備,創造與實際工作相近的實訓環境,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會計工作氛圍,從而全身心的融入實訓。需要注意的是,實訓環境的創造不應僅局限于企業一個財務處或會計科的工作環境,因為會計人員的工作范圍不僅僅局限于企業內部,有時由于工作的需要還要到銀行辦理結算或到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等相關業務。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在場地和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開辟銀行業務辦理區、納稅業務辦理區,將實訓環境適當的對外延伸,讓學生認識會計工作的全貌,對其處理流程及注意事項有一個系統的練習。

三、對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設想

根據專業調研分析,社會對會計的需求主要為中小企業出納、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等崗位,在構建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時,應充分考慮會計工作的任務特點,結合企業對會計人員需求與會計崗位分工情況,設計專業實訓項目,以期構建由課程實訓+崗位實訓+綜合實訓+頂崗實習構成的“四個實訓步驟”,以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崗位技能構成的“三個實踐技能層次”,以手工會計處理和電算化會計處理“二軌”并行的“四步三層二軌”為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演、練、做、證”的實踐教學方法,努力實踐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做中學,做中教”的理念。

參考文獻:

[1]陳丹,陳建松.高職會計專業校內實踐性教學的研究和實踐[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9第3卷第4期.

[2]郝麗盛.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江西渝州科技職業學院,今日財富.教育視窗.

[3]王麗娟.職業院校會計專業實訓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08(12).

科研項目:本文系中國商業會計學會2012年度立項課題“應用型會計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j201218),課題負責人:胡志容。

作者簡介:

程范濤(1981-),男,碩士,實驗師,現就職于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財經學院,從事會計專業課程實訓指導與教學管理工作。

篇3

【關鍵詞】稅務會計 教學改革

《稅務會計》課程是高職會計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的學習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企業應納稅款的形成、申報、繳納的相關理論知識,能對企業的納稅義務及其繳納情況進行會計核算并且會填制納稅申報表。通過近些年我們對企、事業單位及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跟蹤回訪,了解到企業需要的是崗位適應性強、實用型的會計人員,而過去我們稅務會計教學主要是以理論教學為主,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本文基于筆者多年的稅務會計教學實踐,初步探討如何適應企業需求對稅務會計課程進行改革。

一、稅務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學內容理論知識太多,實踐教學太少。現有稅務會計教學內容,主要是如何計算各種稅費及其會計核算,基本上都是理論教學內容,內容枯燥,學生學習的熱情不強,教學實效不高。而稅務會計教學的目的在于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的應用,這就要求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實務能力,因此必須改革稅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其次,教學方法單一,稅務會計教學主要采用以老師講課為主的教學方法,經常是臺上老師講的精疲力竭,臺下沒有人聽,整個上課過程就成了老師的一言堂,容易給學生以“照本宣科”之感,造成課堂氣氛的渙散。此外,盡管越來越多的高校都建立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為稅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創造了有利的硬件條件,然而由于相關軟件的利用水平不高,呈現出兩個極端,或是密密麻麻對教材內容的直接再現,或是僅保留章節標題及少量提示,這樣的課件無益于解決稅務會計授課難題。

二、《稅務會計》課程的教學改革策略

針對《稅務會計》課程存在的問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綜合應用新的教學方法,改進教學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根據企業職業崗位需求設計教學內容

稅務會計課程教學直接對應企業財會部門的辦稅崗位和中介機構稅務崗位,在企業會計工作中,辦稅業務崗位的日常工作就是根據稅法的規定及時申報納稅,履行企業納稅義務。據此,我們的課程設計以完成辦稅崗位工作任務為導向,根據崗位工作內容確定教學內容。具體來說,教學內容既有稅收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

(二)在教學中采用了網上報稅軟件,提高學生網上報稅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利用學院的網上報稅實訓室,指導學生進行網上報稅的實際操作。對實訓室的設計,我們是根據辦稅員實際工作環境模擬教學場景,采用教學做一體的方式組織教學。網上報稅教學所需的經濟業務內容、賬證表和軟件均來源于實際工作的仿真,借助相關的報稅軟件,指導學生進行網上報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把課程教學和實訓室教學聯系起來,既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

(三)互動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要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必須培養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開展互動式學習,

讓學生參與案例的設計。很多老師喜歡在課前把所有的課程安排都做得很細,包括案例中所用的數據。我認為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成為案例的設計者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這種方法不是說教師讓學生獨立架構一個案例,而是教師提供一個案例中的框架,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往案例中添加貼合實際的數據,學生自己設計數據提高了其課堂積極性,學生自己設計數據還可以提高他們對社會的感知興趣,讓他們主動去觀察生活環境中常見的與課堂有關的東西,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

(四)采用任務驅動法主導教學過程

在課堂教學的組織過程中,課程改革之前的課堂教學過程通常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通過老師的講授帶領學生進入未知領域。而在我們現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尋求完成工作任務的方法,教師只是引導者和課堂組織者。對每一個具體項目的教學,根據給定的與實際工作崗位相同的工作任務,老師只作基本的講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務的基本過程和思路,由學生依據給定的與實際工作相同的原始憑證,自主判斷該項業務是否納稅、納多少稅以及如何申報納稅,最終要求學生拿出根據原始憑證通過會計核算得出的納稅申報表。

(五)樹立學生信心,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

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整體基礎較差,成績參差不齊,學習的自信心不足。影響學生自信心的原因,有的是部分學生對于進入高職院校有悲觀失望情緒,同時又受到整體環境影響,從而降低了學習積極性。師生關系也是影響自信心的重要因素。要教好這些學生,就必須研究他們的心理狀態,針對問題“對癥下藥”。

綜上所述,采用這套教學方法改革與改革之前相比,學生課下的學習從盲目性轉向有目的性,學生的思維空間拓展了,思考問題更加深入,學生渴望與老師交流學習心得的勁頭增大。因此,學習效果大大提高。而且,通過教學改革增強了學生對各會計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出既有一定理論基礎更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型會計人才,提高了學生就業后的適應、生存能力。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稅務;模塊化教學;案例教學法;計算機輔助教學

[ 中圖分類號 ]F 812.2 [ 文獻標識碼 ] A

[ 文章編號 ] 1673-5838-(2009)12-0012-02

稅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政治權力,強制、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在稅收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納稅人,稅收成為了聯系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重要經濟紐帶。所以,稅務作為財經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許多財經類專業的必修課程。稅務課程主要包括稅法,財政與稅收、企業納稅會計和納稅籌劃等。

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對企業的經營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威脅到部分企業的生存。節約企業的成本支出是在危機下生存和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眾所周知,通過納稅籌劃,可以令企業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減輕納稅負擔,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最大限度增加企業效益。所以,企業非常需要掌握稅務知識的人才,不僅為企業解決日常經營活動的納稅實務,更重要的是盡量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具體運用到企業戰略與日常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節約企業的納稅成本。

對于作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如何向社會輸送具備現代稅務觀念以及理財能力的畢業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迫切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我國高職院校稅務課程的教學方法的做出了思考,談一些體會。

一、 稅務課程的特點

稅務是適應納稅人經營管理的需要,將稅法基本理論同納稅活動相結合而形成的學科。稅收籌劃是現代企業理財活動的重要內容,是納稅人在不違反稅法的前提下,對企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及兼并、重組等事項做出籌劃和安排,以實現最低稅負或延遲納稅的一系列策略和行為。稅收籌劃也是企業理財的一門技巧。稅務課程具有法律性、專業性、融合性和籌劃性的特點。

所以,稅務課程是高等院校的會計專業、審計專業、財務管理以及管理學等財經類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稅務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較強的應用型學科,該特點決定著該課程既要重視理論教學,更加要重視實踐教學。

二、 稅務課程教學的現狀

我國的傳統稅務教學方法主要以理論教學為側重點,更多地強調了稅務理論和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本人的教學實踐發現,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弊端:

(1) 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

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我們的課程設置應該從企業的立場來考慮問題,以經營過程中所經常涉及的稅務處理為主要內容。不要面面俱到地講授那些企業較少涉及的小稅種。

(2) 教學內容枯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一般來說,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維比較強,而抽象思維相對較弱的特點。形象思維強的人,能較快地獲取經驗性和策略性的知識,而對于陳述性的理論知識卻相對排斥。

傳統稅務課程的教學大多以教師的單方面講授為主。由于雙方缺乏有效的互動,學生一般都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缺乏主動思考的空間,所以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比較沉悶。

(3)教材和配套練習滯后,跟不上形勢的發展

基于我國的稅收立法經常會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不斷修改的現實,稅務課程的教材也應該與時俱進,隨時更新。但是除了一些資格考試的指定用書外,現在市面上很多教材和配套練習的內容都是比較陳舊的。教材和配套練習跟不上形勢的發展,給教學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4)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差

由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沒有為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稅務問題的能力提供必要的訓練,容易造成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差的問題。

三、 基于應用能力培養的模塊化教學方法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努力更新和改善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多樣化教學,強化實踐培養教學方法,探索基于應用能力培養的模塊化教學方法。其具體實施辦法如下:

1.明確培養目標,把握課程重點

稅務包括的內容很多,但是企業經營活動涉及的稅種主要有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等。受教學課時所限,應該把這些作為重點,仔細講授,而可以把那些較少接觸的稅種作為讓學生課外自學的內容。

2.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將教學內容模塊化

所謂模塊化教學模式就是按照專業培養目標,依據職業崗位群,將所需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分解為各項技能,依此建立若干個教學子模塊,從而使每個模塊對應有目標能力、課程設置和技能訓練,將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來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職業課程的設置標準叫做以理論知識夠用為度。通過課程各模塊的設置可以真正達到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要什么給什么的教學效果。這樣一來,可以整合課程資源,避免重復教育帶來的資源浪費。

這些教學模塊之間既有區別又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財務管理的模塊化教學打破了傳統學科的理論和知識體系,將必須掌握的理論融入各技能模塊中,從而實現理論為實踐服務、知識為技能服務。

稅務課程可以按照稅法的特點劃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和行為稅等模塊。其中,流轉稅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依此類推,每一個模塊都可以進一步劃分若干個子模塊。

3.采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分析稅務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是從大量的實際資料中選取有代表性的事例,經過加工整理,給學生以實際感受,加深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以鞏固其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財務管理的模塊化教學過程中,采用實際的稅務問題作為案例,設置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情景教學,讓學生做實際工作中角色的扮演,開展分小組的團隊合作,通過團隊之間的競爭,引導他們換位思考。這樣可以讓學生始終站在企業的事務層、管理層或者決策層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充分理解企業稅務處理的各個環節。

而且,教師應該選擇貼近生活,容易被理解的稅務案例,充分考慮案例的針對性、啟發性、實踐性和生動性。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案例的主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問題,發表獨到的見解,共同探討追求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最優方案。通過自由的討論,活躍課堂氣氛,這樣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財觀念和創新性思維。同時,多鼓勵學生們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實習活動,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和適應能力。

4.以計算機為輔助工具,增加實訓環節

按照傳統的做法先講理論后講實踐,學生由于沒有感性認識,很難深入理解這些理論,而如果將實踐技能全部學完再講理論,則學生在做實踐項目時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克服兩者分離教學的不足,我們現在的做法是將相關理論教學內容嵌入各個相關工作項目中,穿插到企業辦稅業務的操作過程中,從而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結合。以計算機為輔助工具,運用財務軟件,增強對企業應納稅額的計算訓練,特別強調了在具體工作崗位上如何將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稅收法律、法規與規章統一起來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增加實訓環節,模擬網絡的納稅申報和專用發票的填寫與使用。

財務軟件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財務工作平臺。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平臺,實現稅務電算化,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又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計算機為輔助工具,還可以改革稅務課程過去以筆試為主的考試方式,嘗試將筆試和上機操作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引導高職學生更加注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四、 小結

在稅務課程的教學中,采用基于應用能力培養的模塊化教學方法,按照實際崗位需求設計教學模塊、準備案例、真正實現了課堂教學和崗位需求的零距離貼近。這樣既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職業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以計算機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在模塊化教學中突出實訓環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應用能力。

考慮到財經類院校的高職畢業生大量到企業頂崗實習困難相對比較大的實際情況,我們很有必要探索能夠提高財經類高職學生應用能力的教學方法,直接對應企業財會部門的辦稅員業務崗位,以企業辦稅員業務崗位工作所必需的稅務登記、稅金計算、納稅申報、稅款繳納、會計處理等相關的稅收知識和技能為教學內容,以企業辦稅業務崗位處理業務的工作流程來組織教學,采用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方式,通過仿真或全真的業務實訓,使學生掌握一個財經工作者必備的稅務會計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整體職業素養,使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職業道德、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具有創新能力、個性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摸索出滿足職業崗位要求的更佳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鄭開焰.稅法與稅務會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2] 呂福智.納稅實務[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篇5

《會計綜合實訓》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一門課程,課程是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對企業一定階段的經濟業務進行完整處理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畢業前最后的一次重要而全面的訓練。財務會計實訓教學既能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又能提高會計教學質量。

在會計教學過程中,包括理論教學課程和實訓教學課程兩部分。會計理論教學課程的理論性較強,教學過程一般比較抽象,學生可能會難以理解,但會計實訓課是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讓學生填制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財務報表,從而對會計工作全貌有一個清晰、直觀的認識。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還可以提高其職業技能,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但現在傳統的實訓模式比較死板,不能將實訓的功能完全體現出來。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并針對不足之處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

實訓只是采用單一崗位制,從看原始憑證到最后出報表完全是一個人完成,以至于學生做完工作都不知道自己處于什么崗位,不知道哪些崗位該做哪些事情,思維比較混亂。

對此,老師上課r可以采用輪崗實訓的方式教學,比如:書中一共有4個月份的經濟業務,分別是1,2,3,12月份,后面月份的經濟業務比前面月份的經濟業務有重復,但也相應的增加了一些內容。學生在課程中分別扮演著財務部門的各個角色,分別是業務員,材料會計,銷售會計,成本會計,薪酬會計,總賬會計,出納。老師在上課時可以這樣安排教學內容:在第一個月份讓學生們熟悉所有的財務崗位,第二個月,第三個月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輪崗實訓。比如:

這是一筆出納填寫的銀行進賬業務,出納填寫銀行進賬單一份,在支票正聯后背書,將銀行進賬單和支票正聯送交銀行進賬,并取得收賬通知交銷售會計做賬。分別是出納,要填寫銀行進賬單,銷售會計,要根據出納填寫的進賬單編寫會計分錄。在第一個月的實訓中,我會讓學生們既填寫進賬單也編制會計分錄,但是,第二個月,我就會讓學生先針對這筆經濟業務進行分析,然后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學生當出納,一組學生當銷售會計,分別完成自己的工作,等到三月份再遇到類似的經濟業務時再讓兩組學生輪換崗位做一次,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當然,分崗實訓的問題在教學時也可以通過計算機中的會計實訓軟件來解決。

教材內容涵蓋不全,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訓素質。目前實訓課程建設只注重會計核算技能,忽視了會計的其他職業能力和工作任務,比如會計綜合模擬實訓只要求學生完成“憑證一賬簿一報表”的循環,綜合性不強,多樣化程度不高,對于填制納稅申報表,如何去銀行辦理業務,填制單據、稅收籌劃與財務管理等方面并沒有過多涉及。而且學生在學基礎會計或者財務會計時從賬簿到報表的會計處理程序已經接觸過了,模擬實訓也不能重復得太多,所以老師在選教材和講課的側重點應該偏向后面的內容,像納稅申報表的填制,如何做稅收籌劃,這些也是很實際的問題。

上課總是老師來講,并沒有深入社會實踐。對于會計模擬實訓這種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應該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比如一學期72學時的課,可以拿出10-20學時來聘請社會上,比如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的專業人士來校進行指導,他們講的都是最新,實踐性最強的內容,這樣的合作會讓實訓課程內容更豐富。

比如:企業成立時如何辦理營業執照及工商局每年的年檢工作;辦理完證照后刻章工作、都需要刻什么章及功能;如何辦理銀行開戶工作,及注意事項、每年的年檢工作;辦理完營業執照后會計人員如何完成和國稅機關、地稅機關的對接工作,順利做好會計工作的前期工作;會計人員對接完稅局后,如何準備會計申報工作,準備好國稅和地稅網上申報,各種申報方式介紹,初始申報。像這些內容都是書本上很少涉及,但實踐性非常強的。

篇6

關鍵詞:模塊化教學;高職會計;專業技能;實踐教學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興起,國際職業教育思想觀念和教學模式也逐漸引入,只注重教材內容的“學科化”引起的問題逐步為人們所認識,發達國家在職業教育中提出“非學科化”,高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突破傳統的課程設置“學科化”束縛,重建新的課程體系已迫在眉睫。“模塊化教學”是近幾年教學實踐中的一個熱門而流行的教學改革話題,隨著對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全面改革與創新,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及各類學校的關注。

一、模塊化教學理論

模塊化教學理論是一種注重現場教學實訓和核心技能培訓的科學教學模式。在該教學模式指導下,我們一般把相關職業技能學習參照其活動順序和性質劃分成幾個活動板塊,劃分后的學習活動板塊存在內部聯系的同時又互相獨立,任何一項學習活動成果只是完成其中某一項任務。模塊化教學模式就是按照專業培養目標,按職業崗位群,將所需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劃分成各項技能,依此建立若干個教學分模塊或子模塊,從而使每個模塊對應有目標能力、課程設置和技能訓練,將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來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同時,每一個板塊都是職業技能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習完相應板塊才能擁有相應的職業技能,如果某一板塊成績不佳,只要專攻該模塊即可。如此設計,有助于學生有重點地進行靈活學習。

怎樣使學生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怎樣讓不同基礎的學生掌握不同層次的技能,怎樣在短期內高效率地培養出優秀的會計人

才,增加就業率,模塊化教學模式值得探討。現在,我國不少的高職院校已經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如湖南邵陽職業技術學院提出的

會計專業“六模塊”教學模式,衡陽技師學院提出的“模塊式教學與一體化教學”模式等。

二、模塊化教學理論在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會計專業核算崗位化的特點,我國的高職學校應大膽地借鑒國外職教廣泛推行的模塊化教學模式,專業教材的編寫實現模塊式結構,教學與實踐深層次地緊密結合。同時,應注意理順專業課程之間、專業課程與職業能力之間的關系與層次,以模塊式的教學基本要求與教材作為構建模塊式教學的重點。

模塊化教學理論在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實踐內容方面的模塊化。實踐活動不要求必須與課程教學一一對應,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將理論不同的課程的教學實踐活動部分搭配,組合成相互補充的教學實踐模塊,當然還可以將相同理論的教學實踐活動分解成幾個教學實踐模塊。另一方面是實踐崗位模塊化分工。就是在會計教學實踐中,我們參照企業會計崗位的實際工作情景和崗位職能特點來設計教學活動,并據此安排學生實訓中試著交替扮演各種角色的財會人員,讓學生通過扮演相關角色,熟悉相關的財會崗位對從業人員工作能力的要求。

三、構建高職會計專業模塊化實踐教學體系

要想建構高職會計模塊化教學實踐體系,我們就要打破固有的狹隘的課程理論導向,就要注意突出實訓內容模塊化和崗位分工模塊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及其應用能力,注重課程的情景性,將所學知識應用在工作過程之中,讓學生把學習模擬演練和日后的工作實際操作相統一,實現對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

(一)模塊化構建程序

1.參照高職會計專業相關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

2.根據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構建課程實踐

模塊。

3.專業實習模塊(包括畢業實習)。

(二)高職會計專業模塊化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設想

就目前的教學實踐情況和模塊化教學理念分析,我們可以將高職會計專業課程實踐劃分為以下幾個模塊。

1.專業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是學習專業模塊的基礎,分為會計專業教育和專業基本技能兩大模塊。

2.專業技能應用模塊。首先學生要掌握會計電算化操作技能,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其次要具備最基礎的核算技能;第三,具備稅額計算和納稅申報的能力,每個企業都要面對納稅申報工作,如果能有與稅務機關良好的協調和溝通能力,那么就能為企業贏得優越的納稅環境。另外,投融資知識、審計知識、財管能力等對高職會計人才也很重要。

3.專業實習模塊。專業實習模塊以讓學生熟悉企業會計知識為目的,培養能勝任企業各種會計崗位工作相關能力。專業實訓課程涵蓋工資核算崗位模擬實習、出納崗位模擬實習、往來核算崗位模擬實習、收入核算崗位模擬實習、固定資產核算崗位模擬實習、利潤核算崗位模擬實習、稅務會計崗位模擬實習、成本費用核算崗位模擬實習、報表編制模擬實習、總賬會計崗位模擬實習、會計電算化模擬實習等。

4.畢業實習模塊。畢業實習是對實踐教學的總結和提高,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采用畢業論文的方式來進行。

上述四個模塊構成了會計專業新課程的教學體系,它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崗位職業能力的形成意義重大,更踐行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目的的培養宗旨。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又以教材革新為中心,它將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會計理論的學者、會計職業的專家、會計教學的教師共同參與并組織實施,而由此引起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考核評價體系建立等都需要在實踐中得到研究和解決。

參考文獻:

[1]朱芝洲.高職財務會計專業教學的思考.教育與職業,2002(01).

[2]許久霞.對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24).

篇7

一、會計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通過教育的實踐,增強和培植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高校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去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思想,通過實踐取得有實際意義的創新性成果。實踐教學對于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認知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踐教學體系的定位和科學構建直接影響著學生各種能力的提升以及專業綜合素質水平的高低。現代社會對會計學相關專業學生的跨學科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準確定位會計實踐教學,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是高校會計及相關專業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二、現行會計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高職高專院校在教學理念、教學教學方法等方面均明顯的改進和提升,教學質量也得到較高的提高,但是在實踐教學方面還沒有完全達到高要求,現行會計實踐教學體系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硬件配置、輕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在實驗室建設方面,經費投入基本是用于購買實驗設備和器材,實驗桌椅等,但是對于實踐教學模式、實驗課程項目開發和設計投入研究經費太少。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依然是沿用十幾年前的模式。

(二)實踐教學體系建立的指導思想落后

在實踐教學目標上各專業主導思想落后于實際需求,沒有形成以市場調研為基礎的學生培養目標定位機制。對學生的培養仍以專業理論知識為導向,沒有將專業教育、技能培養與創新能力培養、素質教育融合在一起。

(三)實踐教學內容缺乏綜合性

各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分別立足于本專業,沒有從學科建設和發展高度進行合理整合和優化。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以及實驗項目的設計更多地從各專業出發,缺乏從整個會計學科高度根據學生能力培養的需求進行合理整合。

三、會計學科創新實踐教學策略

創新實踐教學,職高專院校可以通過建立以專業實踐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科學編制職業專業培養目標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提高教師能力和素質教師的實踐能力、引進企業經營決策沙盤模擬教學等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創新課程設計、創新校內實踐教學、創新校外實踐教學這三個方面的環節。

(一)創新課程設計環節,重視會計核算能力培養

專業的主體是由若干門專業課程構成的,專業課程是專業的細胞。由于每門專業課程都有其自身的教學特點和認知規律,要求每門專業課程按照統一的模式進行課程設計是不科學和不現實的,是機械的指導思想。創新課程設計環節的核心設計理念就是將每門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按照工作崗位需要對教學知識點進行重構。在這一總體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每門專業課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設計思路。

《基礎會計實務》課程設計中,可采用層次結構設計思路。按照學生初學會計知識的認識規律,將課程知識內容分為四個層次組織教學,即:會計工作認知、建立會計記賬程序框架、借貸記賬法運用、會計實操技能,通過四個層次之間知識疊加、層層遞進,將學生逐步引入到會計工作情境中,建立起對會計工作的總體認識。

《財務會計實務》課程設計中,可采用崗位模塊結構設計思路。按照企業設置的不同會計工作崗位,將課程內容分為六個崗位模塊組織教學,即:現金出納及會計核算崗、采購核算崗、銷售核算崗、成本核算崗、總賬核算崗、稅金核算崗,講授每個工作崗位所涉及到的會計業務核算內容和要求,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和操作各工作崗位的主要業務。

《納稅實務》課程設計中,重點加強兩個方面的能力培養。首先專業能力。讓學生能完成中小企業與基層單位的稅款的計算、申報、繳納、會開發票,能熟練操作納稅申報系統,會幫助企業進行納稅籌劃。其次社會能力。具有較強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具有團隊精神和協作精神,能與工商、銀行、中介服務、客戶等單位建立良好、持久的關系。納稅要實務,能進行自我批評的檢查,具有工作責任感。

在教學中,突出示范教學,要讓學生參與進來,跟隨著教師的示范模擬,以掌握技能。在會計學科實踐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把這些知識和技能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如在參與性實踐中對記賬憑證的填寫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記賬憑證的登記工作,教師應該為學生搭建自主實踐的平臺,讓其開展自主實踐,培養會計核算能力。

(二)創新校內實踐教學環節,重視解決問題能力培養

在我國現有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仍然是學校內部,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也不例外。因此,應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開發校內虛擬工作實訓室,深入挖掘校內實訓資源。積極建設校內實驗實訓基地,開展專項集中實踐教學。會計專業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的總體思路是:按照會計專業崗位技能培養的要求,分別建設以會計核算能力實訓為重點的會計崗位模擬實訓室、以會計管理能力實訓為重點的ERP實訓室,以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和會計監督能力實訓為重點的會計實訓展示室,以會計崗位專業技能培訓和競賽為重點的會計技能比拼實訓室。通過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豐富了校內實訓資源,為本專業每學期開展的兩周專項集中實訓教學創造了條件,提高了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切實落實了高職人才培養目標。

積極創新各種傳統教學方法,積極開展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動腦筋思考,承擔案例中決策人的責任,識別問題,提出目標和決策標準,找出各種可行性方案,并作出判斷、決策和制訂實施方案,從而不斷提高分析和解決財務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用情景進行問題質疑。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創設分析和解決財務問題過程中的情境原型,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去,調動參與問題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思維活躍性。運用反思消化提升。反思這一過程在案例這一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它能幫助學生在分析過程中豁然開朗,少走彎路;在案例分析結束后總結反思,能提高學生財務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

(三)創新校外實踐教學環節,重視運用項目能力培養

高職高專院校應積極通過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實地觀摩、專題講座、頂崗實習等多種形式,創新校外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這一教學環節的培訓使高職院校學生能夠及早走出校園,接觸社會,較快較好的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處理實際問題。創新校外實踐教學環節是高職院校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更好滿足市場對操作性人才需求的另一個重要手段。

專家請進校園,充實實踐教學環節。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邀請具有豐富會計實務工作經驗的專業工作人員進入課堂,可采用專題講座、參與課程設計、指導學生操作、點評作業成果等互動環節,一方面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工作需要,另一方面為師生創造了與專業人員進行交流的機會,充分發揮行業專家的示范引領作用,為師生樹立奮斗標桿和努力方向。

學生走出校園,體驗實踐教學環節。在校外實踐教學環節中,主要采用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的途徑,建立校企合作平臺,通過學生實地觀摩、座談交流、優秀學生假期頂崗實習等互動環節,為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創造機會。特別是優秀學生假期頂崗實習制度,可在學生中建立起有效的學習激勵競爭機制,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篇8

摘要:高職教育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會計電算化專業培養面向現代企業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以及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相關崗位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關鍵。

關鍵詞 :會計電算化人才;人才培養模式;任務驅動;角色體驗

四平職業大學會計電算化專業2004 年被吉林省教育廳確定為吉林省高職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同時被我校確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專業,2009 年被吉林省教育廳確定為吉林省特色專業。幾年來,我校始終堅持提高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質量作為教學管理工作的核心,以就業為導向,大力推進工學結合,將實踐教學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考試模式改革作為教學改革的關鍵點,從會計電算化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的不斷修訂、教學效果的不斷評價、教學實踐和考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和實踐,總結出“三分六結合”的專業技能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培養目標明確

通過人才需求調查和專業指導委員會的論證,確定本專業培養面向中小型企業、事業和金融機構,具有良好的操作規范、嚴謹細致的會計職業素養,掌握助理會計師必備知識、專業能力和業務技能,從事出納業務、會計核算、納稅申報和財務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職業發展空間的會計電算化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目標概括為:講誠信、會做賬、有發展的會計。

二、教學團隊專兼結合

四平職業大學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團隊,2012 年評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目前有15 人,其中專業教師13 人,校外兼職教師2 人,高級職稱1 人,副高級職稱8人,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2人,企業專家2人,1人既是注冊會計師又是注冊評估師、注冊稅務師、高級會計師,會計師4人,經濟師4人。有經驗的教師被企業聘為企業的技術顧問和企業人員培訓工作,并得到企業的好評;中青年教師利用假期課余時間到企業一線學習相關的會計專業經驗,掌握企業實際會計業務流程和要求,然后再把經驗和經過加工的企業經濟業務資料帶回學校,運用到各科教學中,提高了教師“雙師”素質,也提高了實踐教學水平。為了更好地體現工學結合,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熟悉企業財務流程的專家、會計師、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作為兼職教師,承擔一門核心課程,對學生的校內實訓、頂崗實習進行指導。一方面,使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更貼近企業需求,增強學生實踐教學環節;另外一方面通過與企業專家的交流和學習,帶動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及時適時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勢必跟不上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專業教師根據會計電算化專業的社會調查在界定的專業建設目標的基礎上,根據與會計師事務所、企業共同商討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整合課程內容,不斷適時地調整專業教學模塊。

四、職業崗位能力設置科學合理

通過綜合深入企業會計一線崗位調研分析和企業專家的建議,會計電算化專業主要職業崗位有出納崗位、結算會計崗位、成本核算員崗位、材料會計崗位、總賬會計崗位、往來會計崗位、收入和利潤會計崗位、資金會計崗位、工資會計崗位、固定資產會計崗位和會計電算化會計崗位。

五、構建“三分六結合”專業技能培養教學模式

“三分”。即教學案例分行業,教學體驗分角色,教學內容分崗位。根據用人企業對不同行業會計人員與工作崗位的需求,進行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專業教學與分項實踐,增加就業上崗的針對性和專業綜合性。“六結合”,實現課程內實訓與課后實訓相結合、會計階段實訓與會計綜合實訓相結合、學校校內實訓與企業頂崗實習相結合,手工會計實訓與會計電算化實訓相結合,課程學習內容與考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相結合,學校實訓內容與企業實際業務內容相結合,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零距離。

六、課程改革、考核改革等教學改革效果明顯

會計電算化專業有5 門專業核心課程進行了工學結合的課程改革,所有的教學案例資料均來自企業的真實資料,課程教學實現各課程均使用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改革,加強了對學生平時自主學習過程的指導和監督,重在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進行的指導和檢測,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全面考核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及水平。

七、教學手段、方法突顯實踐能力

1.案例教學法,教師利用假期走出去到企業實際崗位找案例,把企業的專家和一線的會計師請進課堂來,把企業的業務資料拿到課堂給學生使用。

2.網絡多媒體一體化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理論學習與實際的脫節,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3.實務引導法,即通過讓學生觀察真實的憑證、賬簿、報表,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消除書本與現實之間的“斷層”,這種方法在講解憑證、賬簿和報表時運用。

4.角色體驗教學法,讓學生扮演企業不同的會計崗位角色來體驗、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操作方法。角色扮演能夠使學生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體會、領悟會計職業的內涵和精髓。

5.以會計電算化崗位的任務驅動法,在課程的教學中以各項工作崗位為具體任務,采用真實企業的案例資料,以完成每一任務為目標,讓學生根據會計實際工作過程所需技能的操作方法和規范要求進行學習和訓練,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產生對會計核算基本技能的需求,針對其需求引入相關理論知識,用工作任務驅動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和訓練,有效地調動學生對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實踐理論一體化。

6.以賽促學教學法。每學期會計電算化專業均開展與課程相關的財會技能知識競賽、數碼字書寫競賽、珠算、點鈔競賽等,讓學生參與到各種競賽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業務處理水平和標準化操作技能,通過開展各崗位技能比武,為學生搭建施展才華的平臺。積極帶領學生參加省級會計技能大賽,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八、完善實訓環境和實踐基地建設,創建良好的實訓條件

本專業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優勢互補,是實現職業教育的有效途徑。會計電算化專業現在已經在四平及周邊地區建立一正藥業、修正藥業、四平紅嘴油脂有限公司、四平紅嘴高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四平隆百洲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四平巨元換熱器有限公司、吉林健隆實業有限公司、四平禾豐農機制造有限公司等十多個校外實訓基地,基本滿足了學生在畢業前的頂崗實習需要。會計電算化專業現在校內有一個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室和一個會計電算化實訓室,基本在現有的這個手工模擬的基礎上,準備再構建一個集銀行、稅務、企業財務各崗位為一體的模擬實訓室,并購買必需的模擬工具;更新了會計電算化實訓設備,新近更新了計算機,升級了erp財務軟件。

九、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訓不間斷

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實習、實訓由于受到會計工作本身保密性的限制,長期以來一直困擾會計電算化專業的教學,影響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繼續完善現有的“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室”和“會計電算化實訓室”校內專業實訓量,同時以實際企業的業務資料為載體,依托“用友”財務軟件,進行邊教邊學邊練的一體化教學,進行專業課內的實訓;第一學期設置獨立一周的會計階段模擬實訓,第二學期設置獨立一周的納稅模擬實訓,第三學期設置獨立兩周的會計綜合模擬實訓,第四學期設置兩周的分行業分崗位的會計實訓,第五學期和第六學期全部為畢業頂崗實習,做到了崗位技能訓練不間斷,縮短了與實際工作的偏離,也滿足了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訓實習的教學要求。

十、與企業進行課程開發,教材開發走校企合作之路

會計電算化專業正在與四平陽光能源有限公司和吉林帝達飼料有限公司兩個企業合作開發《基礎會計實務》和《會計電算化》課程,同時開發教材。在企業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與企業專家共同進行崗位分析和課程設計,參照職業標準,與企業人員合作開發課程標準和教材,企業專家參與整個開發過程。結合職業能力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學習情境和實訓項目,將企業的真實工作任務作為教學內容。

十一、會計電算化專業技能考核方案

繼續深化會計電算化專業基本技能訓練與測試,增加“校內會計電算化專業基本技能證書”。在取得會計從業職業資格證和畢業證同時,增加了“校內會計電算化專業基本技能證書”證書,“校內會計電算化專業基本技能證書”在會計電算化專業的教學中貫穿始終,此證書包含如下幾項會計電算化專業基本技能,第一項技能為財會專用字書寫和數碼字書寫,此項技能在《專業基本技能》課程內完成,該技能訓練的要求是會寫大小、高度、傾斜度均規范的數碼字,會寫規范的財會專業字;第二項技能為財經應用文寫作技能,該項技能在《財經應用文基礎與應用》中開設,最后以課程成績作為此項技能審核依據;第三項技能為計算機技能,該項技能包括漢字錄入,辦公軟件的使用,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開設;第四項技能為珠算運算能力;第五項技能為點鈔技能。高職學校專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不斷改革的過程,優秀的會計電算化人才的培養更是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我們將繼續實踐、探索和總結。

參考文獻:

[1]張洪波.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29期.

篇9

關鍵詞:課堂實踐;校內實訓;校外實訓;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3-0048-02

一、高職教育中實訓體系構建的重要性

社會對人才的質量需求是確立教學方法改革方向的重要依據。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會計人才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記賬員,而是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具有創新精神、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會計人才。社會需求的變化使會計專業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了鮮明的專業特點和時代特點。

為了適應新形式下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根據新會計準則和目前企、事業單位的會計職業崗位劃分來開展實踐性教學,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中,培養一批實際動手能力強的專業隊伍,真正實現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零距離”上崗,為社會縮短人才的培養時間和節約人才培養費用是當務之急。會計模擬實訓教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認識和鞏固會計理論教學的內容,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因此,本文作者認為應按照“知能兼備,德業雙馨”的會計人才培養要求,以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強化實務”為原則,通過建立多課程、多環節、立體化的高職高專會計實踐課程體系,構建“課堂實踐環節+校內實訓+校外實訓”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中,課堂實踐環節是在講授每個知識模塊后安排的小實驗,有利于學生及時消化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校內實訓使學生全面掌握一個會計主體是如何完整地進行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校外實訓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與條件下得到真實的業務技能的訓練,增進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養。

二、高職教育中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的衍接

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課程的設置一般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兩大模塊,必修課又分為公共課、技術基礎課和技能專業課三個模塊,其中最核心的技能專業課中安排的課程基本上是《基礎會計》、《企業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務會計》、《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審計》這幾門。為使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實現完美的結合,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在安排教學計劃時,要注意前后課程的衍接。如應先安排《基礎會計》課程,再安排其他課程。《企業財務會計》宜與《成本會計》、《稅務會計》的開課時間一致等。

(二)要注意教材版本的選擇。即不能使用偏重理論的本科教材,也不應使用知識內容過于淺顯的中職教材。在廣大高職院校教師和出版社的努力下,已經有大量的高職教育層次的教材出版發行了,但良莠有別,需要用心臻選。

(三)課堂實踐環節不能僅僅是對任課老師的一種口頭要求,而應把它在教學計劃上體現出來,并制定相應的檢查措施來督促實施。

(四)在這些核心專業課程講授完畢后,需安排相應的配套集中實踐教學,如《基礎會計》課程后安排出納實務仿真模擬實訓、單證仿真模擬實訓等,《企業財務會計》課程后安排手工業務仿真模擬實訓,《稅務會計》課程后安排電子報稅仿真模擬實訓,直至所有專業課程教學完畢后安排專業頂崗實習。

三、高職會計實訓體系的內容

(一)課堂實踐

課堂實踐環節是在講授每個知識模塊后安排的小實驗。這種實訓方式貫穿安排在各門專業課程的講授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針對某一知識點而設置的,可由教師根據教學進程、學生的理解力來選擇適合的實訓內容、實訓時間和實訓方式,花費的時間可能是1個或2個課時,也可能十幾二十分鐘,一般是隨堂進行,具有便于組織實施、靈活方便、經濟有效的特點。

會計專業課程對沒有實際社會經濟工作經驗的學生而言是抽象、晦澀的,因此,通過課堂實踐有利于學生及時消化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二)校內實訓

從目前各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情況來看,統一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真正的實習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所以目前校內實訓是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

傳統的校內實訓內容主要包括手工模擬實訓和電算化模擬實訓兩個部份。

1.手工模擬實訓是在完成《企業財務會計》或《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課程教學基礎上安排的,是指通過提供各種單證、賬表等會計核算用具,以真實的企業經濟業務(一般經過篩選,選擇有代表性的)為案例,以3到4個學生為一個小組,模擬不同的崗位,從根據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登記日記賬、各種明細賬、總賬,到編制報表等會計核算步驟來逐一進行訓練,達到培養學生傳統手工做賬的能力。

2.電算化會計實訓是在完成《會計電算化》或《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教學基礎上安排的,是指讓學生通過操作電腦應用軟件(目前主流采用的是用友U8系列、用友通系列或金蝶K3系統)來完成從建賬、基礎檔案編制、日常業務處理到報表編制等一系列會計核算工作。在實施電算化會計實訓時,所選用的賬務資料即可以是新編的,也可以是沿用手工會計模擬實訓的,最好是后者,這樣就能和手工會計模擬實訓有機結合起來,變成一種相互印證的實訓方法,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整個會計核算流程的掌握,而且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體會到實現會計電算化的意義。

隨著校內實訓在會計專業教學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傳統的實訓內容已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因此,近年不斷有新的實訓內容被采用。其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有《電子報稅模擬實訓》,它是根據我國稅務機關為加強稅收征管,現在基本采用電稅系統的現狀,在《稅務會計》課程結束后,配合進行的集合了增值稅電子報稅系統、企業所得稅電子報稅系統和個人所得稅電子報稅系統等多種稅種電子報稅過程而進行的實訓。學生通過電子報稅教學系統的模擬實習可以全面子解并掌握電子報稅的系統設置、票據的錄入與審核、申報表的生成與審核及納稅申報等電子報稅的操作過程,為畢業后工作更快上手打下扎實的基礎。此外,審計模擬實訓、財務管理模擬實訓也正被越來越多的院校所啟用。

(三)校外實訓

因為會計信息屬于企業商業秘密的特性,使得組織學生直接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成為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它又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如何開展好校外實訓,是決定會計實踐教學效果的問題所在。

目前,基本上所有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計劃上都有校外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的安排,但很多院校采用的是放羊式的管理方式,即讓學生自己去聯系實習單位,老師只需保持與學生的聯系,確保學生不發生意外事故就行了。這種方式使得實習效果不能得到有郊保障。因此,我們應采取有郊措施來確保校外實訓的正常進行,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主要措施有二:一是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通過校方與企業(特別是記賬公司、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聯系溝通,在雙方信任的基礎上簽訂校外實訓基地協議,形成一種長期的、穩定的合作關系。二是創辦以滿足學生實訓為首要目的的校辦企業。但這種方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各種因素的制約,成功的不多。

四、高職會計實訓體系的實施

(一)首先應制定完善的會計模擬實訓大綱和計劃,選用或自編規范的實訓教材。然后根據每學期的教學安排來落實實訓教學大綱和計劃,將實訓內容穿插在課堂案例教學、專業課程模擬實訓及各類講座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有機結合。

(二)培養和引進教育師資。高職院校應有計劃地選派青年教師到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單位進行實務培訓,引進或聘請持有中級職稱以上的實務工作經驗豐富的企業一線會計人員作為實訓指導老師,組成一支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

(三)加強完善實訓室建設

1.改進實訓的組織方式。為了使會計模擬實訓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建議采用分工式、分段式的模式。所謂分工式即在模擬實訓時,模擬設立不同的工作崗位,如:出納、稽核、成本核算、主管會計等,讓學生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并根據進度進行崗位輪換,使學生了解每個崗位的工作職責、任務及相互聯系。所謂分段式即指將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根據教學計劃分成若干階段,并在不同階段安排與之相適應的實訓內容。如在《稅務會計》課程結束后,配合進行集合了增值稅電子報稅系統、企業所得稅電子報稅系統和個人所得稅電子報稅系統等多種稅種電子報稅過程的《電子報稅模擬實訓》,學生通過電子報稅教學系統的模擬實訓可以全面子解并掌握電子報稅的系統設置、票據的錄入與審核、申報表的生成與審核及納稅申報等電子報稅的操作過程,為畢業后工作更快上手打下扎實的基礎。如在所有專業理論課程教學結束后,安排學生進行專業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使學生進一步熟悉企業會計賬務處理程序,掌握企業會計核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核算能力,增強學生對會計實務工作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學習綜合技能能力及培養他們會計行業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培養真正應用型會計人才。

2.將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和電算化會計模擬實訓有機結合起來。即以課程的相互衍接為依托,要求學生在完成手工會計的模擬實訓后把資料保存好,在電算化模擬實訓時,利用財務軟件再核算一次。這種相互印證的實驗方法,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整個會計核算流程的掌握,而且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體會到實現會計電算化的意義。

3.是提高會計模擬實訓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根據目前社會上核算型會計人才的需求已近飽和,而既精通財經法規又能夠參與企業管理的復合型會計人才卻供不應求的現狀,我們在組織模擬實訓教學時也應相應地提高要求:在提供給學生的模擬實訓資料中故意加入一些有問題的原始憑證,如假發票等,讓學生自己去辨別、去思考,從而使學生明白什么樣的會計憑證才是合法、合理的,對不合法、不合理的憑證應怎樣處理。在學生完成填報會計報表后,讓他們對生成的報表進行財務分析,作出評價并提出相應對策,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管理水平,增強就業競爭力。

4.拓寬會計模擬實訓教學的內容。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多種企業組織形式并存,加上會計專業適應性強、學生擇業面廣等特點,僅僅以工業企業為模擬對象已難以滿足社會對會計教學的要求。因此,應開設《行業會計比較》課程,并以此為基礎,在實訓教學時,讓學生對不同性質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模擬核算,掌握私營企業、民營企業、外貿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的會計核算,使學生畢業后能適應各行業、各層次的社會需要。

五、總結

如何通過修訂教學計劃、改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讓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更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更好地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本文提出的按照“知能兼備,德業雙馨”的會計人才培養要求,以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強化實務”為原則,通過建立多課程、多環節、立體化的高職高專會計實踐課程體系,構建“課堂實踐環節+校內實訓+校外實訓”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循序漸進,實現專業教學與工作崗位順利對接,對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實現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興俊,王淑平,關鳳霞.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崗位對接綜合實訓教學改革的探索[J].商業經濟,2010,(5).

篇10

【關鍵詞】 稅務會計;實踐能力;實踐教學;學生需求

【中圖分類號】 G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4)03―0061―06

一、研究背景

自1999年教育部決定實施“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以來,電大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以天網地網人網結合、三級平臺互動、多種媒體教學資源綜合應用為特色的網絡教學環境日趨完善,教學模式、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日趨成熟,成效逐漸顯現,但距離項目的主要目的和要求,即“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大批高質量的適應地方和基層需要的應用性的高等專門人才”,還有較大差距,包括教學內容組織、課時安排、考核方式、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還不能很好地貫徹和體現項目的主要目的和要求,不能較好地滿足學生提高職業技能的渴求。如何通過教學內容組織和教學模式改革,加大實踐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滿足學生提高職業能力的需求;如何架構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程監控和學習成果的全面評價,是提高電大開放教育質量的關鍵,也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

會計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電大會計專業的學生尤其關注如何通過接受電大開放教育,獲得職業技能,提高執業能力。目前,電大會計專業的大多數課程都有課程一體化設計方案,這些方案對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在設計思路和內容組織上,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專業教育的特點,如缺少實踐性教學內容的完整架構,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沒有突破傳統考核方式,不利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程監控,不利于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做出全面、準確的評價。

針對上述現況與問題,本研究以稅務會計類課程為改革試點,以電大學生對職業能力的迫切需求為切入點,以具有豐富稅務從業經驗的注冊會計師為實踐教學與案例教學的實踐指導教師,與課程責任教師、面授輔導教師、導學教師(班主任)組成教學團隊,共同完成稅務會計課程的一體化教學方案的設計并予以實施。我們希望通過該一體化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培養出具有應用型、技能型、職業型的稅務會計人才,為解決電大財會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廣大遠程教學當中的面授教師、實踐指導教師開展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改革提供借鑒。

二、研究方法及調查內容

本研究采用問卷法、訪談法、文獻檢索法、實踐法、案例法等多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本研究對北京電大專、本科學生以及用人單位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旨在通過此次調查,歸納出學生及用人單位對稅務類課程的訴求導向,在此基礎上設計該課程的教學改革一體化方案并予以實施。

(一)學生問卷調查內容及結果

參加問卷調查的學生為北京電大開放教育學院會計專業專、本科學生共計121名。問卷涉及學生個人情況、單位情況及學生學習稅務類課程需求等三部分內容,共計22道題目。

1. 問卷數據統計及分析

(1)個人情況調查

①.專業、年齡分布

本次接受問卷調查的121名學生中,專科學生58人,占該題投票人數的47.93%;本科學生63人,占該題投票人數的52.07%;

學生年齡層次分布比較集中,21~29歲的學生85人,占該題投票人數的70.25%;30~39歲的學生28人,占該題投票人數的23.14%。

②崗位分布及工作情況

本次調查的學生人群主要以會計專業學生為主,因此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明確從事會計工作的24人,占該題投票人數的23.08%;從事出納工作的13人,占該題投票人數的12.50%;從事其他財務工作的11人,占該題投票人數的10.58%。

被調查學生中,在目前的工作崗位上工作1~3年的人數最多,為47人,占該題投票人數的40.87%;工作3~5年的29人,占該題投票人數的25.22%;工作5~7年和7年以上的分別為11人和18人,占該題投票人數的9.57%和15.65%。

③ 專業技能及證書獲取情況

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被調查學生中已獲取“上崗證”的學生與未獲取的學生相差不多,比例分別為55.37%和44.63%。從該證書的獲取率上看,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已不再是單純行業內的上崗證明了,而是衡量學生是否具有競爭力的標尺之一,從事非財務工作的人員也同樣可以考取。

會計技術職稱證書:參與投票該題目的學生中,只有17.36%的學生(21人)已經取得了該證書,為數一半的參與者近期不打算參加社會上的會計技術職稱培訓班。

是否會使用網上報稅軟件:43.33%的被調查者不會使用網上報稅軟件,據統計,占據該部分比例的大多為從事非財會工作,以及不從事對口工作的學生。但是不從事這項工作并不意味著可以不了解,學校應以幫助學生提高職(執)業能力為目標,幫助學生學會使用網上報稅軟件。

(2)單位報稅情況調查

被調查學生的單位性質如圖1所示。

圖1 單位性質

被調查學生的工作行業眾多,可細分為服務、金融、IT、房地產、投資、教育、餐飲、地質、工業、建筑等等。

被調查學生的單位目前正在使用的報稅方式如圖2所示。

圖2 單位報稅方式

(3)學生學習情況調查

①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與學習方法

如圖3所示,學生獲取課程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校組織的面授課程、電大各級學習平臺上的教學補充資源,以及小組討論學習。這樣的知識獲取途徑架構也體現出目前電大教學的現狀。

圖3 學生獲取課程知識的途徑

如圖4所示,學生認為應該提高比重的教學形式,主要集中在課堂面授及實際案例討論兩個類別。從開放教育學院各學期開展的學生評教座談會上收集的意見反饋來看,增加面授課時是學生主要反映的類別,占據壓倒性比重。

圖4 學生認為應該提高比重的教學形式

在被調查學生中,88.04%的學生認為學習小組形式非常好,有助于增強團結、擴展知識面。另外,認為學習小組效果不佳的學生也給出了這樣的建議:形式是好的,但若能增加實踐教學的討論則效果會更顯著;需要教師的帶動,能夠隨時指正問題。

如圖5所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首選向授課教師和同學請教,工作中若遇到困難則多選擇向有實踐經驗的同事咨詢。選擇“其他”選項的學生,據統計,多為選擇網絡查詢來解決遇到的困難。

圖5 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

68.52%的學生認為,目前的教學內容只能滿足常規工作需要,換句話說,課堂上教授給學生的理論知識實際上是與日常應用相脫節的。如何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得更緊密,這個問題正是我們急需解決的,也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② 學生對稅務類課程的需求

如圖6所示,學生對實際案例的需求始終排在第一位。無論是面授輔導課程還是網絡教學,學生都希望能夠增加更多的實際案例題,而這種案例分析可以采用講故事、討論、咨詢、舉例等形式。

圖6 學生對稅務類課程的需求

64.21%的學生表示,愿意并且能夠參加學校安排的利用工作日去會計師事務所的實習。

③ 學生對現有考核模式的意見或建議

據調查,85.09%的學生認為,現有的考核模式,即4次形考作業+1次期末考試,能夠達到檢驗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目的;認為無法檢驗的學生建議開設實踐類課程,增加實踐得分的比重,利用實操來完成考核。

2. 調查結果

(1)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偏離,實踐類教材缺乏

學生根據工作需要以及知識興趣選擇了會計專業,但是學到的知識并不能運用于工作當中,教學偏重理論知識的講授而缺乏實踐經驗的介紹,學生對于案例及實操知識極度渴望。

目前使用的教材,涉及實際案例的部分嚴重不足,更新速度較慢,造成與社會實際情況相脫節,學生在課堂內外得不到實際操作的演練和幫助。

(2)學生欠缺網上報稅知識

被調查學生就職行業廣泛,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表示會使用網上報稅軟件,大多數學生沒有掌握該項知識。

(3)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單一

就目前統計數據來看,學生網上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比重并不大,主要依賴于面授輔導。如何引導學生課外學習及開發網上資源,是當前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4)考核模式形式化

盡管大多數學生認為目前的考核模式能夠檢驗學習效果,但實際上,學生并不理解真正的考核目的,正如學生給出的建議,也是本研究的另一目的,即讓學生從實踐中得到鍛煉,學習每一個操作步驟,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到位。因此應該完善考核形式,避免學生死記硬背理論知識。

(二)用人單位問卷調查內容及結果

本研究對30家用人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內容涉及用人單位的類型、規模與所屬行業等基本情況,以及該單位對會計部門各崗位人員的技能需求等。

1. 用人單位情況調查

如圖7所示,接受調查的29家用人單位中,商業行業的比重最大,占被調查單位的43.33%;其次是服務行業,占被調查單位的33.33%;工業類型占10%;事業單位和其他行業各占6.67%,其中包括1家特殊行業。

圖7 用人單位類型

2. 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技能需求的調查

(1)對會計崗位人員的技能需求

用人單位對本單位會計崗位人員的技能需求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a. 持證上崗,中級以上會計職稱;

b. 熟練掌握基礎會計技能,有基礎知識及實踐經驗,對數字敏捷靈活;

c. 熟悉會計崗位職責;

d. 了解會計基本操作流程和財務知識,能記賬、報稅、核算等;

e. 熟練掌握計算機以及會計專業軟件;

f. 熟悉相關行業稅務政策;

g. 為人正直,不貪心,有責任心,認真負責。

(2)對稅務會計崗位人員的技能需求

a. 了解稅務基礎知識,能在實踐中運用;

b. 熟練掌握納稅流程;

c. 熟悉稅務會計崗位職責;

d. 了解國家相關稅務政策,按月按時向納稅部門申報及繳納相應稅款;

e. 熟練掌握基礎會計技能,了解和分辨各種稅票,能夠熟練抄稅報稅,能夠及時調整調控單位稅負等。

(3)希望會計人員擁有哪些證書

統計表明,用人單位不僅希望會計人員擁有最基本的從業資格證書,還對人員的學歷、計算機操作能力、專業技術等級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一些用人單位還建議學校“能夠開設與職稱及準則相貼近的課程”,“加強對會計人員實操訓練和職業技能等能力的培養”。

(三)調查結論

1. 學歷、從業資格證書、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同樣重要

用人單位在人事聘任時,不會單一考慮應聘者的學歷,能力水平是相當重要的考核標準之一。

2. 實踐經驗很重要

接受調查的用人單位表示,會計工作各崗位人員均需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知識和經驗,不僅要了解國家相關行業的政策與法規,各崗位的操作流程,更要懂得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合理籌劃與分配,能夠獨立應對和處理問題,同時擁有一定的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解決措施

1. 加強執業證書考試輔導

為了提高學生的職(執)業能力、就業能力、競爭力,本研究計劃從面授教學、答疑、講座中按照會計職稱考試內容進行一定的教學設計,通過注冊會計師的答疑輔導對學生職稱考試提供一定的指導幫助。

2. 補充實訓教學內容

本研究擬編制《稅收實訓教材手冊》、《報稅軟件實訓手冊》、《稅務會計習題集》等實訓教材,制作六大稅種的多媒體小課件;定期組織學生小組活動和網上教學案例討論,為學生創造經驗分享的機會,提高全體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達到引導學生主動上網學習的目的。

3. 完善考核評價一體化設計

綜合學生需求及用人單位需求的調查結果,根據稅務類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的各項技能和內容,設計針對各項技能和內容的考核方式,并最終形成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程監控和全面評價。

三、研究內容

根據調查結果,設計并實施稅務會計課程的一體化教學方案。該方案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在面授教學中加入模擬軟件實訓教學、手工納稅會計實訓教學等強化教學過程實踐性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職業技能培訓。

第二部分:組成擁有多種行業背景的稅務會計課程師資團隊。聘請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注冊會計師以及學院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優秀畢業生作為實踐教師,指導各稅種實際案例設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經驗分享,同時為學生解答工作中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稅收籌劃,就當前稅收政策進行解讀等。

第三部分:設計學習過程考核評價方案,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程考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克服目前形成性考核不完整、一次期末考核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弊端。

四、研究過程及成果

(一)編制教學資源

1. 編制了《稅收實訓教材》

該教材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由主要稅種的實際申報和會計核算內容組成。第二部分包括網上報稅的基本流程和報稅方法。

學生通過對該教材內容的學習,可以掌握填制會計憑證、賬簿、納稅申報表和繳款書以及網上報稅等的實際操作,從而獲得實際的納稅執業能力。

2. 編寫了《稅務會計習題集》

3. 編制了多媒體小課件

采用電子雜志的形式自行制作稅法多媒體小課件四個(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為學生開展網上學習提供了方便。

(二)制定課程一體化教學方案

本研究根據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的各項技能,設計了針對各項技能的考核方式,以及每個技能考核所占的權重,并最終形成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程監控和全面評價。這一課程考核評價方案,有效解決了目前電大形成性考核不完整、流于形式、期末考核在評價學生學習成果中權重過高、對學生學習過程監控不力的問題,實現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考評。我們通過這一學期的方案實施以及實施過程中與學生的及時交流,不斷完善和提高該評價方案的有效性,為該評價方案的推廣奠定了基礎。

1. 一體化方案設計思路

(1)過程考核與集中考試相結合:基本實踐技能過程化考核(針對各稅種的實踐操作模塊進行測試),理論知識期末集中考試。

(2)個體考核與小組考核相結合:基本理論與實踐技能考核采用個體考核形式,案例分析與經驗交流采用小組考核形式。

(3)課內考核與網上學習考核相結合:學生面授課出勤率、形成性作業成績與自主網上學習及網上討論等評分相結合。

(4)課程責任教師、授課教師、實踐教師、導學教師相結合:各類教師分別對學生的不同學習環節進行評分,共同進行考核。課程責任教師對理論知識考核(期末)進行評分;授課教師對形成性考核作業、網上學習討論、小組活動進行評分;實踐教師對實踐技能部分進行評分;導學教師對面授課考勤進行評分。

2. 考核要求

形成性考核作業、實踐技能考核與理論知識考核都及格,總評成績才能合格。即:以上三項考核要求均在12分及以上。見表1。

(三)一體化教學方案的實施

我們以北京電大選修課《納稅基礎與實務》課程為試點,針對此課程設計了《納稅基礎與實務一體化教學方案》,并在開放教育學院2012春專科學生中進行了教學實踐。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在原有面授課時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學生進行《納稅會計實務實訓練習冊》的教學指導部分的教學課時,在課上引導學生完成實踐操作模塊的學習,幫助學生掌握報稅的實踐技能。

2.聘請有豐富職場經驗的注冊會計師作為實踐活動專家,對學生進行會計從業人員職業能力培訓,并現場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豐富了學生的會計職業經驗。參加活動的學生普遍反映,此次活動的開展使自己對會計職業所需的經驗有了更加真實和深入的了解,對于今后的專業學習及職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3.組織小組活動,讓學生上臺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并進行討論。實現了老生帶新生的目的,提高了學生交流、總結、表達、分享的能力。

4.組成擁有多種行業背景的稅務會計課程師資團隊。除了北京電大自身的面授課教師、實踐課教師以外,還聘請了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注冊會計師以及學院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優秀畢業生共同組成稅務會計課程的師資團隊,從不同角度、針對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與輔導。

(四)項目完成后進行學生問卷調查,形成“關于學生對會計專業稅務類課程改革效果的調查報告”

對參與課程改革的學生和參加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活動(后簡稱“專題講座”)的專、本科學生分別進行抽樣調查。參加學生共計153人,發放并回收57份該活動效果調查的有效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試點班”學生均對本次改革持積極歡迎的肯定態度,認為此次教學實踐改革,將多種學習過程相互結合,是能夠檢驗所學知識的,同時強烈表示,希望學院能夠多組織類似活動。

五、結論及建議

1. 通過完善實訓、課件等途徑可以彌補實踐技能教材的缺失

在原有面授課時基礎上增加對學生進行《納稅會計實務實訓練習冊》的教學指導,在面授課上引導學生完成實踐操作模塊的操作,并通過小課件的形式加強知識點的學習,是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報稅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

2. 學習過程中須加強小組學習(網上討論)、師生之間的溝通

組織小組活動(網上《習題集案例部分》討論),邀請已畢業的三名會計本科學生,結合自己所在行業,就自己工作范圍內的納稅經驗進行介紹和說明。“試點班”學生通過“上講臺”活動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與大家分享,并進行討論,實現了老生帶新生的目的,提高了學生交流、總結、表達、分享的能力。

3. 組成多層次教學團隊的同時需引入“分層教學”理念

通過此次教學改革,構建了多種行業背景的稅務會計課程教學師資團隊,可從不同角度,針對不同水平學生進行教學與輔導,即“分層教學”,打破常規教學班的建制,以學生的需求和能力為基點,“教”和“學”有的放矢,真正做到“教”為“學”所需。

4. 明確一體化教學方案的實施對象

通過對會計專科學生的試點教學, 發現專科類學生的會計理論水平較弱,還不具備廣泛的會計職業經驗。因此針對專科學生的教學內容應更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試點課程的一體化教學設計方案,更側重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激發學生自身的經驗,互為老師,互為資源。同時針對職稱考試的習題分析、注冊會計師的講座與答疑等,對具有從業經驗的本科學生而言,應該具有更實際的幫助與提高。試點課程的教學一體化教學方案的實施對象,本科學生的效果應該更為突出。未來的教學實施應選擇在本科學生中進行。

以上研究成果,加大了稅務類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聯系實際,更加貼近學生工作的需要,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職業經驗;進一步完善了對學生的考評方式,實現了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監督和考核,使考核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進一步完善了網上教學資源,制作的生動、活潑的多媒體小課件更加易于學生的遠程學習。這些研究成果為探索如何在財會專業教學中不斷滿足會計職業需要、提高學生執業能力,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為遠程開放教育探索培養應用型、技能型、職業型人才找到了又一富有意義的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