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10 01:37: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總結

篇1

關鍵詞:學前教育;課程設置;幼兒教師;中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1-0276-03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本文通過對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探尋適合本地教育發展的方法與策略,著重培養學生就業所需的綜合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能適應幼兒園崗位的要求。構建既體現職業性,又能體現師范性的以能力培養為主的課程體系,為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具體目標如下。

1.明確能力培養要求,探尋適合本地發展需要的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優化的方法與策略。

2.為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科學合理設置提供依據。

3.為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培養既具有職業性同時也具有師范性的,適合本地經濟發展需求、符合現代化社會需求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提供示范樣板。

4.優化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內涵質量。本課題針對現有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從學前教育專業就業現狀探討課程體系的重構,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有針對性進行重組、整合,并與用人單位需求掛鉤、與社會需求掛鉤,明確專業培養目標,科學合理開設課程,使之符合就業的需要。

5.制定以能力導向的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框架,引領廣西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與市場接軌,總結調整學前教育的專業課程體系,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就業要求,突出專業優勢,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二、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意義

1.可優化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課程始終是職業教育和教學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有以下幾點經驗:一是職業教育的課程應該從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出發;二是職業教育要強調能力本位;三是職業教育要求企業和學校合作;四是職業教育如何做到實踐和理論整合,工作過程很可能是一條路徑、一個手段、一個結構;五是模塊課程的靈活性對實行彈性學制、學分制很有參考價值。

2.可提高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核心就業能力。圍繞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核心就業能力――會獨立設計和組織幼兒園教育活動,通過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加大訓練力度,可讓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真正掌握這一核心就業能力,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后能迅速獨立開展工作。

三、學生能力調研的基本情況及反映出的問題

玉林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自2011年增設學前教育專業,2012―2014年每年招生的人數都達800多人。為了確保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的良好勢頭及教學質量;為了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我們課題組成員針對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及關鍵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在科學統計的基礎上對調查情況進行了分析。

本次調查對畢業學生發放問卷50份,共回收45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0%;在校學生發放問卷100份,共回收100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對已經工作的學生或頂崗實習的幼兒園園長發放問卷30份,共回收30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綜合分析此次調查、訪談活動,我們發現同學們對我們學前專業的課程設置還是相對認可的,大部分同學都滿意目前的學習狀況和課程安排。在我們問卷及訪談調查的過程中,同學們在課程設置及一些課程安排方面的意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畢業學生根據自己的工作經歷,向學校提出今后應該注重專業技能及教學技能的課程開設。

2.在校學生認為每個學期開設的課程過多。

3.不少同學認為所學教材理論性強、難理解,跟不上社會需求,適用性不大。

4.有的學生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幼兒園也采用多媒體教學,學校應開設課件制作的課程。

5.由于社會的需求及就業的壓力,很多學生對自身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并不僅僅滿足各種文憑、證書,但個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ψ隕淼姆⒄狗較蚴敲悅5摹K以很多同學希望學校能在教師資格考證方面為他們多做些輔導,讓他們更好地完成人生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通過對學前教育專業在校生、頂崗實習學生、畢業生及幼兒園園長的問卷調查,學前教育存在課程觀念重理論輕技能,課程內容以學科為本位,實用性較差,教學手段單一,嚴重制約著學前教育的發展,學生基本能力、專業能力、關鍵能力的欠缺等問題。因此,構建基于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體系迫在眉睫。

四、能力導向的學前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框架

能力是指能夠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的主觀條件,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并使得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心理特征。在按專業培養人才模式下,哪些方面是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的能力?這些能力應該由哪些課程進行培養?如何對學生的能力進行有效評價?都是設計能力培養為重點的課程體系時應該認真探討的問題。

經過調查發現,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存在如下主要問題: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工作和方法應用不熟,缺乏團隊精神和交流能力,協作水平能力有待提高;教師普遍沒有意識到應該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相應能力,特別是對于上述與職業密切相關的能力。因此要實現能力培養的目標,首先要轉變教師的這種認識。

1.確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為了使能力培養具有可操作性,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對本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的能力開展廣泛的討論,要從技能、認知、情感、動機等方面,總結畢業生應該具備的主要能力。

為了使教師對畢業生應該具備的能力認識得更加理性和清晰,為落實能力的培養提供科學依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要掌握基本能力、專業能力、關鍵能力這三種能力。

基本能力是指每種職業都需要的相同能力,主要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責任感、誠信度等;而不同的則可稱之為專業能力,主要包括適應某一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專業態度、專業技能、專業素質等。關鍵能力則包括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和社會能力。由于知識、技能、經驗及其他原因,很多人一生需要從事多種職業和崗位。這三種能力具有顯著的層次性。基本能力處于最低端,專業能力處于中間層次,關鍵能力處于最高端。學生經過在校學習,要掌握這幾種能力,才有可能勝任未來的幼教工作。

2.探討能夠培養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力的課程。有了需要培養的能力,就應該將這些能力培養分解到具體的課程中去,對于與專業知識密切相關的“專業能力”,教師們的認可度較高,培養這類能力的課程也容易落實,關鍵是要改革現行的課程體系,引導教師和學生都朝著能力培養的方向努力。

3.將能力培養的目標落實到課程的教學大綱上。課程對能力培養的具體要求,就應該在課程的教學大綱中表述出來,明確哪些是在本課程中應該培養、需要加強,甚至是進行評價的能力,要求落實到文本上,要成為教學大綱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4.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以學生為本的課程體系結構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要牢固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輔助者的理論,在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要以平等、尊重的融洽關系相處,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前準備活動、課堂教學活動、課后延伸教育活動,只有這樣,學生才是受教育的主體,增強主人翁的意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5.設置豐富的教育類課程,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知識技能水平。應該提前并加大開設教育類課程的比重,增加體現教師職業技能、技巧的課程和組織理論及管理能力等課程,同時要反映當代教育理論發展水平,體現新的教學技術的發展,并增設有關科學研究與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內容,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技能,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對幼兒一日生活的支持與引導能力、溝通能力、帶班能力。

6.重新整合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課程,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1)全面系統地設置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能力是學生未來專業發展的必備素質,是今后工作能力的支撐。我校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三學”即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幼兒衛生學,“五大”領域(健康、藝術、社會、科學、活動設計與指導)的課程,有利于學生掌握幼兒教育教學規律,培養學生的教學技巧,幫助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2)發揮優勢,優化和突出專業技能課程。幼兒教師的專業技能即從事幼兒教師職業素質能力,通常情況下,幼兒教師的專業技能主要包括說、彈、唱、跳、畫、寫六大技能。因為技能的掌握需要長時間的訓練,長時間不使用相關的技能就會出現退步的現象,不利于技能的掌握。所以,每個學期都應設置相關的技能課程,但必須對這些技能課程進行優化。同時,專業技能的訓練不應該局限在課堂上,使專業技能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成立各類社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定期聘請專業教師為團員講授相關的內容和技巧,通過社團活動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方面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3)加大實踐課程學時,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實踐出真知,要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不是在教室里完成的,必須真正與幼兒園接軌。我校建立的“現代幼兒教育實景教學中心”,既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訓基地,也是我校的附屬幼兒園,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讓學生從進入專業學習開始,每學期安排學生到幼兒園見習,任課教師組織學生到“現代幼兒教育實景教學中心”觀摩課堂,幫助學生了解幼兒及幼兒教師的工作特點、要求,使得學生積累大量的見習經驗,為學習理論以及其他技能課程做好鋪墊。見習結束,開展見習研討,把自己在幼兒園的見聞與感受與他人進行交流,了解更多幼兒園的現狀及要求,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幼教工作的認識及幼兒的認識。通過學生見習、實習和頂崗實習等實踐課程,使學生在專業認知活動中接受、加工、儲存和應用信息,對教育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識別、判斷及解決專業活動中的實際問題。

經過調查和研究,學生專業能力形成的關鍵是設置支撐課程,我們必須依據學生的能力結構,重新構建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課程體系。只有加強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培養,才能不斷提高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辦學質量;才能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拓展個人發展空間;才能縮短學生由“校園人”到“職業人”轉變的距離,將中職類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培養成理論基礎扎實、專業技能過硬、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強的“反思型實踐者”,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地方經濟服務。

五、學前教育課程實踐策略及教學建議

1.實踐策略。(1)技能訓練。根據各課程實踐教學大綱,提出訓練的任務,組織學生在校內、校外實踐過程中進行實際訓練,包括藝術、體育及幼教技能。(2)教育見習和實習。組織學生參觀調查、實地觀摩、調研、實際考察學前教育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狀況,保育教育見習、實習,學前教育科研實踐,為幼兒園創設環境、制作教具玩具、組織文藝表演活動等。(3)頂崗實習。根據幼兒園崗位工作要求進行現場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使學生進行必要的職業體驗和社會體驗,培養全面的職業能力,為就業做好準備。(4)社會實踐。在寒暑假或雙休日進行,組織藝術采購、幼教宣鰲⒆裳,進行社會調查和教育調查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一切可能實踐的條件。

2.教學建議。(1)核心課程。采用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問題導向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現場觀察、觀摩、講解、模擬教學法以項目形式開展教學;采用“做中學,做中教,學做結合”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實景教學貫穿教學過程。(2)學前教育實訓。按幼兒園教學工作過程,以實景教學和項目實訓形式開展教學,結合相應的職業資格標準要求進行教學,指導學生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⒖嘉南祝

[1]牛志梅.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4.

[2]侯艷清.廣西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4.

[3]黃靜.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數學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Based on Ability Training

SHEN De-hai

(The First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in Yulin,Yulin,Guangxi 537000,China)

篇2

就目前情況來說,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走向主要有三類:一是到各縣市的幼兒園任教;二是到教學對象相對更小的早教中心任教;三是到一些企事業單位就職但同時也擔當起單位文藝骨干人才的角色。

由于用人單位類型和用人目的不同,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不一樣,而近年來幼兒教育行業競爭激烈,導致辦學水平在不斷競爭中也水漲船高,因此,對所需求的學前教育人才水平也越來越高,要求也越來越“苛刻”。以往教學模式所培養的普通全能型學生已經不能滿足日益提高的用人需求,各單位較傾向于專業技能全面,而又有“一技之長”的優秀學生,尤其是這“一技”體現在音樂方面,或者聲樂、舞蹈、器樂等,這樣一來,在教學過程中更能突出一所幼兒園的特色和辦學品牌,從而吸引生源。那么,新時期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多能一精”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勢在必行,本文針對高職院校學前專業培養模式展開研究和探討。

一高職院校學前專業及其就業現狀

當前,我省乃至全國中幼師行業普遍缺乏專職的專業水準較高的音樂技能的教師,可以說社會需求量很大,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目標就是造就一批批高素質的幼師人才,以及少數企事業及公司的文藝骨干人才。作為幼師和早教培訓教師,必須懂得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尤其掌握一種突出的音樂技能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還應具有創新意識。然而,要成為一名“多能一精”的幼兒教師,除了在專業知識技能方面必須具備條件以外,還必須具備優秀的品質,那就是有理想、有抱負、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對國家對民族懷有深厚的情感,對學生有強烈的責任感。去了全面的專業課程外,音樂方向一定要有一技之長。如唱歌、彈琴、舞蹈,唱歌還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戲曲唱法等。彈琴也有多種多樣的琴,鋼琴、提琴系列、二胡、笛子、揚琴、小號等。

目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大致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入學前的文化知識與專業基礎,二是大學階段所獲取的知識,包括專業技能、專業理論和文化知識等。所以我們可以在入學后的后期教學中,重視前期的基礎情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可以通過平時舉辦技能觀摩、才藝大賽等,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特長所在,重點培養突出方面的技能,從而體現出“多能”教育中的“一精”。

二學前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視方向

重視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每一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尤其又是師范類的學生都應該能用標準的普通話聲情并茂地授課,高質量地完成對于教案、講稿、學術論文、教學總結、學生評語等文字表達和對專業知識、問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即興表達和講解的能力。

重視思維能力培養。加強思維能力是提高素質和教學質量的根本所在。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側重兩方面,即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點是作為教師能力結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重視組織能力培養。作為一個合格的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具備一定的組織、輔導課外音樂活動的能力,將來可以多為學生提供藝術鍛煉和實踐的機會。為此,應采取多種途徑和形式,組織學生參加藝術活動,做“多能一精”的多面手和特長家。

重視創新能力培養。它包括教學方式的創新和教學思維的創新。同樣的教材和同樣的教學對象,由于教學方式、教學觀念的不同,往往會取得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從而培養學生創新型思維,使其教學手段和知識結構更全面,進而體現出“多能”。

重視音樂特長培養。在以上全面培養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音樂特長培養,發現其興趣、愛好以及特長項目,重點培養,針對教學,讓其在“多能”的基礎上更突出“一精”。在這一點上,具有多向思維和創造能力、適應現代化基礎教育需要的“多能一精”的新應用型音樂人才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三培養措施和手段

(一)堅定信念,明確學習方向

學前教育專業,尤其是師范生畢業后擔任的是幼兒教師而不是專業演唱家或演奏家,在專業學習上既要精更要廣。因為幼兒教師掌握音樂技能不是為了培養歌唱家,而是掌握一種培養幼兒興趣和智力開發的手段,最后才是入門音樂的方法,因而要明確最終目的去服務。針對幼兒教育需要,在專業學習上我認為基礎理論知識要以適用為度、基本技能技巧要以適用為準,一切學習要服從并服務將來畢業后的幼兒教育,堅持“立足師范、面向社會、強化多能、突出特長”的學習目標,把更多精力用在教學教法的研究和專業學習上“一精”求精,“多能”求廣的掌握,不能片面追求專業上的“高、精、尖”。

(二)學好專業知識,夯實教學基礎

成為合格幼兒教師的立足之本,必須認真學好并自覺做到多聽、多唱、多看、多練來加深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認識、理解和掌握。多聽是要聽別人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別建樹的名人演唱和教師的范唱,為自己的學習提供借鑒;多唱是通過教師的指點,自己的實踐,不斷修正并提高演唱技藝;多看是在博覽有關書籍的基礎上多觀察別人尤其是名人、明星專場音樂會或大型文藝演出和老師在教學中運用的不同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把理性的東西上升為感性的認識;多練就是要在多聽、多看的前提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強化訓練,提高技能。

(三)積極參與實踐,提高技藝水平

藝術實踐可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的良好結合。通過實踐既能鞏固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又能學到課堂上難以學到的東西,有利于接受新信息、夯實理論功底、拓寬知識面;另外,可以提高音樂技能,通過實踐鍛煉有利于音樂技能的發揮,提高藝術表演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美感的感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實踐中掌握技能要領,積累藝術經驗。

(四)規范學前專業教學技能,獻身教育事業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習期間一要認真學習黨的教育方針、教育理論、《教師法》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增強師德意識;二要學好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等普通教學理論,提高教學水平、專業教學技能,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多能一精”復合型人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只有加強“多能一精”素質的培養并持之以恒,在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后方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師專業“多能一精”復合型人才教師。

總之,通過平時綜合技能的培養,全面知識的教學,而又重視個性化的培養,讓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一技之長”,需有多專業教師綜合針對性的教學和實踐訓練,尤其音樂專業各專業教師配合是交叉教學,針對性的點對點重點輔導,還要有持之以恒的教學過程,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和實踐過程,是培養模式實現的難點之所在。同時,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人才就業所帶來的實際效果,對整個行業幼師人才素質的提高以及社會經濟效益都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隋秀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版),2012(18):99-100.

[2]戴嬌嬌.高等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

[3]付強.高校素質教育與舞蹈藝術教育[J].瓊州大學學報,2004(03):42-43.

[4]樊豐富,羅巧英.談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版),2010(33):62-63.

[5]朱佳.高校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我校數碼鋼琴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J].瓊州學院學報,2011(6):103-104.[6]李明.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初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2.

[7]方梅.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10(03):110-112.

[8]李波.高職高專院校藝術教育改革與實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版),2012(21):145-146.

[9]王琮.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4):70-72.[10]趙希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體系改革思考[J].藝術教育,2012(12):68-69.

篇3

關鍵詞:2+1 畢業設計 教學設計 專科 學前教育

畢業設計是教學過程的最后階段,它是采用一種總結性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畢業設計,能使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全面、系統、嚴格的技術及基本能力的練習。通常,僅對大專以上學校要求在畢業前根據專業的不同進行畢業設計,但專科學生與本科學生更有本質差別,畢業設計不能等同畢業論文。另外,學前教育又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特殊階段,專科層次學前教師培養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有有本質的差別,如何能制定一套比較符合專科層次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設計方案,一直是專科層次學前教育專業的改革的內容之一。

一、傳統的專科層次畢業設計的弊端

傳統的專科層次的畢業設計,所顯露的問題越來越多,已經跟不上專業發展的需要。綜合分析有以下幾點:

1、專業盲目效仿本科

以往專科畢業設計以及課程設置都盲目效仿本科教育,忽略了本科與專科生源基礎、培養目標和學制的的差別。

本科教學培養的是較扎實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級人才。要求學生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科學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確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能適應和勝任多變的職業領域,本科教育知識的講授不僅要向學科的縱深發展,還要注意學科間的橫向關系,與此同時,本科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

而專科是培養具有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中、高級人才;培養能適應在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和廣大農村工作的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具有某一專門技能,能從事某一種職業或某一類工作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

一般學校的專科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大多采用本科內容,畢業設計幾乎都是撰寫論文。專科學生研究能力較弱,缺乏對該領域及學科發展的研究能力,但對課堂教學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教學能力與本科生相差無幾,另外,由于專科培養的目標所至,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具有一定的優勢。課堂的駕馭能力也優于本科層次學生。

2、學生理論研究能力較弱

專科層次學生與本科層次學生在入學時,其文化素養的差別就已經體現出來了。專、本科的培養目標不同,本科培養的是學科理論扎實,知識機構合理的高級人才,課程設置傾向理論課程。而專科培養的是具有實際應用技能的技術應用性人才,課程設置傾向實踐課程。學制的不同,又加重了專、本科的這種分化。最終的結果,造成了本科層次學生理論全面而技能弱,專科層次學生技能全面而理論研究弱。

3、指導教師的單一和片面

由于培養目標和學制的原因,專科院校的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學生最終從事某一種職業或某一類工作的能力培養,對學生理論知識和研究能力的培養放到次要地位。這種長期的技能模式教學也影響了專業教師的畢業設計指導能力。另外,校內教師對學前教育教研了解相對幼兒園教師要晚,課堂教學所傳授的教學法相對滯后。

二、2+1模式下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改革

傳統的專科學前教育專業是2.5+0.5的學制,即兩年半在校學習,半年在校外頂崗實習。畢業設計是以論文撰寫為主,,畢業設計過程難與崗位實習緊密聯系起來。使得絕大多數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依靠網絡資源找來找去,拼貼而成的“雜文”,其抄襲的成分很大,不能檢驗學生學科的研究能力。2+1模式是兩年在校學習,一年校外崗位實訓,與傳統學制分配相比加大了實踐環節的比例,這種模式下不是單純的壓縮課堂教學課時,而是在原有的理論和基礎課的教學基礎上加大了實踐課程的比例,在實踐過程中,去消化理解課堂教學的知識。在2+1學制基礎上,依托實踐教學所奠定的實踐能力,改變傳統的畢業設計主要是論文撰寫的模式和調整。

1、 2+1模式下畢業設計的內容改革

由于學前教育面對的主體是學前兒童,幼兒教師活動場所主要是在教室,所參與的教學都以活動為主,游戲成為課堂活動主要的載體,傳統的論文撰寫不切合實際。對此,我們把畢業設計內容確定以教學設計為主,一是,教學設計與學生崗位實習緊密相連。另外,教學設計更能反映學生從業能力。設計一堂好課是檢驗學生綜合能力的最好切入點,也是引導學生關注課堂教學研究,提高教學能力的有力手段,是對學生即將走入學前教育領域、獨立完成學前教育以及班級管理的綜合檢驗。

2、 2+1模式下畢業設計的形式改革

畢業教學設計材料包括開題報告、教學設計方案、課堂教學錄像、輔助教學課件、指導教師指導評語、畢業設計答辯記錄、成績單等。

指導教師采用雙軌制指導,指導教師包括校內教師和校外教師共同組成,由校內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前期(開題)的指導,由校外實踐基地指導教師負則學生畢業教學設計的的后期指導,包括指導學生教學方案的設計、課件制作、錄像課等。畢業教學設計必須是在頂崗實習期間,實地完成,錄像課為帶生實錄。

3、 2+1模式下畢業設計的考核辦法改革

畢業設計的評價采用3方評價制,首先由實踐基地指導教師給出指導評價,分值占學生畢業設計總分值的30%;其次,是由校內指導教師給出畢業設計完成情況評價,分值占學生畢業設計總分值的30%;最后,由專業答辯教師組閱讀教學設計方案、觀摩錄像課并提出問題,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效果,給出學生畢業設計答辯評價,分值占學生畢業設計總分值的40%。3方評價分值相加,滿分為百分,最終折算成五級記分制計入檔案,優(90-100分), 良好(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不及格(59分以下),此成績也是學生畢業設計最終成績。

三、改革后的學生畢業設計效果

從畢業設計改革后兩年的實際來看,效果明顯,不論學生教學設計的完成過程還有指導教師的指導過程,都是在積極和主動的心態下進行的,體現了極強的可操作性。具體有以下幾點改變。

1、確定教學設計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主要內容,學生在選題上有的放矢,不再為畢業設計內容煞費苦心。命題貼近學生崗位實習經歷,課堂教學豐富多彩,學生選擇空間變大,可操縱的選題能激發學生對所選題目研究的興趣,調動學生所學各門課程的知識儲備,以積極的心態進入畢業教學設計的過程當中。

2、學生能依據學前教育原理及規律,利用多種教學因素及手段,對課程設計過程操作起來更切實可行,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學生會自覺與不自覺的進入教研層面,對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從而使學生完全擺脫了網絡抄襲的尷尬局面,教師指導也變得輕松而實際。

3、指導教師不再是以單一的校內學科教學教師承擔,幼兒園一線教師的介入,使理論指導和實踐教學有機的整合,雙方指導更全面和具體,學生的畢業教學設計起點在課堂,終點在教研。學生的畢業教學設計最終完成要提供開題報告、完整的教案、對應的課堂教學錄像、教學反思等,信息量大,能客觀的反應學生對專業的理解、認知和課堂教學駕馭的能力。教師指導起來也得心應手。

篇4

一、以往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不足

從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畢業生以五年制初專為主,五年制初專生普通存在的問題是學習能力較弱、專業理論學習興趣不高、理論基礎薄弱、問題意識不強、不善于思考和總結,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以單一撰寫論文形式的畢業設計問題層出不窮,教師指導費時費力,不見成效。摒除學生自身的問題外,無疑以往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也存在頗多不足。

(一)形式單一,不能滿足多層次學生的需求

以往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設計以撰寫論文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唯一形式。畢業論文的撰寫需要學生具備問題意識,并需要一定的專業理論積淀為支撐,才能駕馭畢業論文的撰寫。對于我校學生而言,專業理論學習的水平不一,能夠勝任畢業論文撰寫的學生畢竟不多。而問題意識不強、專業理論學習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數學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現胡亂選題,東拼西湊,粘粘貼貼,拼湊畢業論文的現象。從2014年開始推行新的畢業設計改革方案以來,10級初專和12級高專的畢業設計評審中不及格的同學共有72人,其中因為論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學的論文評審意見中,有70%的同學是因為復制比例超標。可見,畢業論文的撰寫對我校大多數的學生而言還是有難度的挑戰,并且因為單一的撰寫畢業論文的形式,學生們不能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學業水平來選擇適合并能展示自己的畢業設計方式。而如果僅以單一形式的畢業論文來衡量學生的學業水平,顯然有失偏頗,同時也不能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

(二)理論與實踐脫節,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不可否認撰寫論文可以讓學生通過文獻的搜集和整理來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的素養,但鑒于閉門造車、粘貼拼湊是以往學生撰寫論文的通病,如此勢必會讓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脫節,無法將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的鍛煉相融合。針對學生撰寫論文的水平,以至于學校在畢業設計評審過程不斷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勢必會降低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學生既沒有達到真正通過畢業論文撰寫提高其專業理論素養的目的,也因閉門造車導致其理論與實踐脫節,專業實踐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在我系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相關調研中,有部分園長也反饋我校畢業生專業技能優勢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這遠不符合《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能力為重”的培養理念。顯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學生畢業設計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同類高職院校都面臨的困惑。

二、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創新的舉措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明確規定對教師應具有觀摩、參與和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如何通過畢業設計這個環節將學前教育理論與保教實踐相結合,突出保教實踐能力,結合學生畢業設計的現狀和我國學前教育政策文件對于幼兒園教師培養的相關規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嘗試和創新。

(一)理念創新———從“理”到“實”,注重實踐引領

課題組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式、國家教育政策導向、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用人單位的需求與同類院校畢業設計改革的經驗等,將畢業論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證學生的理論知識“必須、夠用”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在實踐的引領下進行畢業設計,摒棄“重理輕實”的傳統導向。在學校課改中增加實踐課時的有利前提下,鼓勵學生在教育見實習及各種實踐活動中觀察———發現問題、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礎上選擇畢業設計的形式和主題。在最后一學期的教育見實習中,學生在幼兒園指導教師和專業課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以此來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進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創新———多元化的形式,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在全實踐理念的引導下,針對我校學生專業水準不同層次的現狀,為滿足學生多元優勢的呈現,課題組設計了多元的畢業設計形式。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活動設計。幼兒園教師核心的專業能力即幼兒園活動的設計和組織能力,因此,課題組認為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設計應以活動設計為主,活動設計對學生而言更具有應用性和實踐性,并與之后的從教能力對接。活動設計包括主題教學活動設計、領域教學活動設計、家長開放日活動設計、區角游戲活動設計、戶外活動設計、家園聯系活動設計、幼小銜接活動設計以及節日活動設計等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其中的一種形式進行畢業設計。在幼兒園的活動設計中,除了正規的格式要求外,還要求學生在活動設計中增加教學活動實錄,以及插入能體現其活動過程的照片,既使活動設計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又避免學生抄襲。2.論文。延續之前的傳統,論文成為畢業設計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學生根據專業的特點,以理論或實踐中的問題為選題,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社會調查及數據分析、觀察分析等,撰寫畢業論文。3.能代表學生水平的作品。為提升學生的教科研素養和水平,鼓勵學生在校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專業期刊或正式公開刊物上發表單篇字數達3000字以上的獨撰專業論文,或者是為幼兒園提供有價值的且已被采納的不低于3000字的調查報告或對策建議。以上兩種形式皆可以作為畢業設計進行成績認定,以此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總而言之,專業理論水平和科研素養較高的學生可選擇論文或調查報告;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選擇活動設計;專業水平突出的學生可選擇發表作品或研究幼兒園問題的對策建議的形式完成自己的畢業設計。

三、多元化的畢業設計在實施中的不足和應對策略

為了解新的畢業設計方案實施的情況,課題組設計了調查問卷,在10級初專的學生畢業設計評審結束后對他們進行了網上調查。共有187名學生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皆為有效問卷。在問卷的梳理中發現新的畢業設計方案在實施中還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學生論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畢業設計評審中,10級共有421人參與評審,203人選擇撰寫論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選擇活動設計,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說42人第一次畢業設計評審不及格,其中36人是論文不合格,占87%。可見,學生撰寫論文的達標率偏低,不及格率高。針對此,課題組在11級初專和12級高專畢業設計活動的組織中,強化了教師對學生畢業設計選擇方向的引導和論文指導過程的量化。畢業設計方向引導的具體做法表現為:在學生選題時,對于專業理論基礎薄弱的學生,引導其選擇活動設計,不是因為活動設計簡單,而是因為活動設計有五大領域教學法課程為理論依托,結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見實習的實踐體會,再加上最后一個學期的教育實習,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來設計和檢驗自己的活動設計。對于教師指導過程的量化主要是規定教師在指導學生的論文過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導反饋,學生的選題、提綱、初稿、定稿每個程序須得到教師指導反饋認可,方能進行和提交。通過教師的層層把關,以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水平,第一次評審不能通過者,還可參加二次評審、三次評審、甚至四次評審,直至學生的畢業論文達到學校的評審標準,以確保畢業論文的質量。

(二)學生選擇活動設計的形式單一

在對學生選擇的活動設計類型的調研中,68%的學生選擇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和其他類型活動只占32%。而實際的畢業設計評審中,學生主要是選擇領域教學活動設計和主題教學活動設計,家園共育活動、家長開放日活動、區角游戲活動等沒有學生選擇。究其原因是教學活動較為常見和普遍,其他活動學生在實習中少有機會參與,導致學生不敢嘗試。對此,課題組認為學校在和幼兒園針對學生的實習內容的溝通中,應強調學生實習內容的規定,讓幼兒園能給學生創造更多參與幼兒園活動組織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幼兒園各項活動方案的設計和撰寫,以及幼兒園的各項教研活動,既豐富了學生教育實習的經驗,也能使學生各種專業能力得到更好地發展,同時也豐富了學生活動設計的撰寫經驗。

(三)學生認為活動設計格式較難

篇5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學前教育相關事業迎來了空前繁榮,幼兒園教育相關改革不斷深化。國家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相關文件和標準已明確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幼兒園教師要具備良好綜合素質,專業化、高素質的幼師隊伍對于提高實際教育質量,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重點以就業為導向,探討了在市場需求變化下對學前教育專科人才培養進行的相應調整,對幼兒園教師相關專業標準進行了闡述,期望能更好的為高等師范院校有關學前教育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相關政策性、理論性方面的支持,促進未來相關的改革及快速發展。

一、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的再定位

現階段我國教育事業空前繁榮,特別是學前教育備受重視。從當前和未來發展的角度看對于學前教育人才的市場需求發生了很多新的變化,客觀上要求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重新調整和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和內容決定了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是否能與社會需求實現良好的對接,學前教育人才的培養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新進行定位和調整。

1.對專業課設置重新進行調整,完善專業課教育體系

強化專業課學習是培養學前教育專科人才相關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專業課設置必須與時俱進,充分考慮市場需求的實際變化,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專業課設置和調整。比如兒童心理學就要成為必修課,而且要增加課時數,因為新形勢下兒童的心理變化加大,形勢發展較快,必須讓準幼兒教師們掌握與幼兒溝通的技巧和方法,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情況,才能更好勝任本職工作。專業理論課以及專業技能課要合理調整好比例,對教學內容要做科學的調整和安排。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遵循的各種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的總和,是幼兒園教師最基本、最重要的職業準則和規范。在多數高等師范院校的培養目標中僅有“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內容,而缺少明確“師德”培養內容。《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把“師德為先”列人到幼兒園教師應秉持的基本理念之首,是因為幼兒教師的教育對象是身心發育不成熟、情感和行為能力發展不完善的幼兒,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強,可塑性大,教師是他們崇拜的偶像,模仿的對象。面對這樣一群天真爛漫的孩童,幼兒教師必須要有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關懷呵護他們成長,須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榜樣;要能夠持之以恒的堅守;要有很強烈的職業熱情。因此,師德不是接觸幼兒后培養起來的,而是要貫穿于整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除了《教師職業道德》這門課之外,學前教育專業的所有課程都要把“師德”教育列入到教學目標之中,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該內容。

2.創新特色教育

教育事業的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很多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手段、新的教育方法不斷涌現,學前教育面臨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發展機遇期。傳統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對幼師素質的實際需求,用人單位需求的是專業素質過硬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2.1培養雙語教學能力

幼兒教學內容較簡單,但教學技巧和方法很難把握,要突出趣味性和互動性,特別是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更多的有用知識,其中外語就是家長們最為關心的內容之一,雙語幼兒園就是當下最為流行和普遍的模式,對于具備雙語教學能力教師的需求十分強勁,我們從師資配備以及課程設置等多方面注重培養學前教育人才雙語教學的能力,不斷提升他們針對兒童的雙語教學能力。

2.2引入蒙特梭利兒童教學法

相關的蒙特梭利兒童教學法風靡全球,相關的蒙臺梭利幼兒園在我國各地也都有開辦,蒙特梭利幼兒教師實際需求缺口較大,我們可以派專人到蒙特梭利相關的教育協會在中國的總部進行學習,積極邀請蒙氏教育方面的資深講師來開辦蒙氏教育相關的專題講座,對于有這方面興趣的學生我們也可以利用假期組織相關的培訓,并考取相關的蒙氏教師資格證書。

2.3組織情境課堂教學

我們根據相關教材,所用教學內容要求任課教師將班級作為基本單位,同時把宿舍作為基礎小組開展相關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在教案設計以及活動組織還有語言表達以及師生互動等方面教育教學實踐的能力,開展學前教育專題“講課大賽”,從中發現和評選講課能手。通過組織相關的見習和實習活動,讓學前教育相關專業的學生們都能具備課堂教學的工作能力。

2.4提高相關保育技能

對于學前教師而言保育方面相關技能是其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實踐中從高師院校教育到去幼兒園相關實踐重教輕保是較為普遍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做好學前教育相關專業的學生實際保育技能的培養工作:

(1)學前教育相關專科人才的培養計劃中要實際列入保育技能培訓項目,從思想認識上對保育技能的重要性加以強調;(2)將保教并重的相關現代保育觀逐步在學前教育相關專業的學生中樹立起來,開展講座和培訓等活動讓學生對相關保育有所了解和掌握,特別是要掌握幼兒安全以及健康護理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和技能;(3)將保育技能的考核列入學生畢業考核內容,提高學生對保育知識和技能的重視程度,為今后工作打好基礎。

二、相關課程結構的再調整

各高師院校可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要求結合本校師資特點以及教育資源對課程結構進行優化。

1.對課程類型相關結構進行重新審視

長期以來我國師范院校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側重藝術類相關課程,對教育類相關課程以及學科類相關課程重視不足,造成了學生畢業后在實際的幼師工作中出現專業基礎不扎實等問題。新形勢下我們必須糾正相關錯誤做法。正確認識教育類課程以及學科類相關課程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意義,對優勢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突出相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促進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的全面發展。同時要對藝術類課程實際難度進行降低,減少藝術類相關課程總的課時數,倡導相關藝術素養,相對于技能在可持續性發展方面更具有實際潛力,對藝術類課程相關內容進行甄選,體現精選和實用原則。

2.調整選修課相關設置以及課程內容

建議將選修課具體內容從4個方面進行調整:(1)藝術類相關內容,偏重于對藝術有濃厚興趣以及對該方面內容進行補習的學生;(2)教育類相關內容,偏重于有進一步深造打算的學生;(3)管理類相關內容,偏重于有意從事幼兒園以及幼教相關機構管理的學生;(4)學科類相關內容,偏重于有意從事高一層次相關基礎教育的學生。對選修課進行相關增加與調整,要本著對學生未來實際發展有利的原則。

3.對教育實踐相關課程進行重新規劃

與教育實踐相關的課程是學前教育方面專科人才培養水平的綜合體現,關系到學生今后的職業表現。一般而言第四學期安排見習為宜,第六學期安排實習為宜,總周數為10至15周。見習時間比較短,學生在幼兒園學不到該學的東西,往往浮于表面;實習時間相對較長,但學生實踐機會較少,所遇到的實踐問題不能得到相應的合理的解決,畢業時帶了很多問題,會形成不良影響。本著分散與集中以及學期與假期有機結合的原則重新規劃教育實踐相關課程,預留解決相關教育實踐問題的時間,對學生在教育實踐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的給予支持,讓他們在擇業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就業導向下學前教育專科人才培養的新思路

1.以就業為導向的相關技能訓練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始終以就業為導向加強技能訓練,一方面強化了學生技能,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我們第1學期工作中組織學生開展兒歌演唱會,強化學生對兒歌的掌握;在第2學期工作中會在學生中舉辦兒童故事大賽以及兒童詩歌朗誦大賽;第3學期在學生中開展相關兒童畫方面的展覽;第4學期在學生中舉辦教案設計藝術化大賽;第5學期舉辦兒童舞蹈大賽;第6學期舉辦包括鋼琴等樂器以及彈唱和舞蹈還有雙語展示和講故事在內的全能大賽;在畢業生中開展手工作品及繪畫展。通過這些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更好的促進學生就業。

2.下大力度建設好學生實習基地

實習是學生正式工作前最為重要的實踐環節,實習基地的建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實習的質量。學校積極與一些高水平公立及私立幼兒園溝通和協商,共建實習基地,為學生實習提供更多的便利,提升實習質量。

3.開設專項教學提高學生的應聘能力

我們結合每個學生自身特點和特長,指導他們設計建立,使用漢語和英語雙語進行自我介紹;同時在彈唱一首兒歌;演奏鋼琴曲;演繹兒童舞;講好小故事;練好字以及公開課等方面打下堅實基礎。通過這些專項教學活動,學生們信心滿滿的參加用人單位的招聘。

4.就業渠道不斷拓寬,幫助學生選擇自己適合的就業崗位

篇6

公辦幼兒園教師的聘任需要通過市級教師招聘考試且面試合格才能上崗,要求相對嚴格,而且只有大專畢業生才有資格參加教師招聘考試,大多數畢業生要么未能通過教師招聘考試直接進入私立幼兒園工作,要么另謀他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不能僅僅停留在幫助優秀學生掌握從事幼兒教師工作的必備知識與技能,而且更要有助于絕大多數學生學有專長,順利地進入與專業相關的領域工作。立足地區“學前教育教師崗位職責與要求,并使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及課程教學與崗位標準相對接”的研究,是學前教育師資培養教育實踐要思考的最佳視角。

一、學前教育教師崗位職責與要求

1、學前教育教師就業市場崗位職責與要求

我們對在畢業生供需見面會上收集到39條幼兒教師的招聘信息進行分析,發現不同的幼兒園或學前教育機構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不盡相同,但大多希望應聘者上崗后即能順利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用人單位強調畢業生的最重要素質依次是特長(67%)、專業(51%)、大專以上學歷與經驗(41%)、性格(23%)、證書(10%)。具體表現為在專業和學歷方面要求為學前教育或相關專業的有20次,要求大專以上學歷的有16次,要求為中專以上學歷的有5次;在證書方面,幼兒教師資格證和普通話證書分別被提到了4次;要求有工作經驗的有16次;要求應聘者有特長的共有26次(能彈4次,會唱8次,能跳舞6次,會手工8次,能繪畫6次);要求應聘者性格活潑的2次,有親和力的7次;在情感方面要求愛孩子9次,有責任心、有耐心的4次。沒有任何限制條件的9次。

2、學前教育機構教師的崗位職責與要求

幼兒教師的工作對象是0~6歲的幼兒,其身心發展水平較低,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對內要做好保育和教育工作,提升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對外要讓家長滿意。因此,要想順利完成幼兒園的保教工作,必須具備組織活動的能力和家長工作的能力。

組織活動的能力包括組織教學的能力和組織幼兒一日生活的能力。前者包括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與指導的能力、觀察與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能力、管理幼兒遵守規則與完成任務的能力、合理分配玩教具的能力、環境創設的能力等;后者包括生活常規指導的能力、問題診斷與指導的能力等。

家長工作是學前教育機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細微的任務。”(蘇?霍姆林斯基)“幼兒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個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陳鶴琴)理想的家長工作能促使家長與學前教育機構在教育理念、目標、內容、原則和基本方法等方面取得共識;促進雙方有效互動,磋商共育策略;整合家庭教育資源,實現教育效益最大化。

二、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的現狀情況

1、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

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有兩個層次:三年制高職大專和五年制大專。五年制大專是在普及高中教育之后進行專業教育,因此與學前教育專業大專段的課程設置基本相同,其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和教育實踐三大模塊,三者的比例大致為1:2:1。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重視整體素質的提升、學生技能的形成和實踐能力的訓練;專業基礎課所占分量較小,遵循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知識夠用、必需、實用”的原則,為培養寬基礎的技能應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2、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①課程種類過多。在全面發展教育目標指導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參照本科人才培養計劃制訂,強調寬基礎,因此三年時間內要完成四年的課程,設置的課程尤其是公共基礎課過多,學生精力有限,學習存在多而不精,甚至是厭學的現象。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辦學目標以能力為本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面向社會。在學習過程中,課程計劃會根據市場需要添加新的科目,這些科目可能在體系上與已學過的某一科目相似但內容更加詳細,仍然開設新的課程,課程交叉重復設置嚴重,造成時間與精力的浪費。

②專業課程中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技能課的比例相差較大,易使學生形成錯覺,認為專業基礎課遠遠沒有專業技能課重要,從而不能正確認識專業基礎課的作用 并輕視專業基礎課的學習。

③專業技能課為必修課程,容易出現忽視學生基礎與興趣,一味培養學生的特長而挫傷學生自信心的現象。

(2)教學中存在的問題。①教學中知識應用能力培養不夠。專業基礎課課時少,一方面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不深入停留在走馬觀花層次上;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相關的實踐活動,導致理論學習與運用的脫節。與此同時,任課教師大多缺乏幼兒園教育的良好經驗,因此對某些理論的理解就較為淺顯,大多時候只是深入地闡釋理論本身,而較少涉及該理論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的應用。這也導致了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專業基礎課學習的意義,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較弱,案例分析能力較差。

②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較弱。多數學生習慣于上課時認真聽講、記好筆記、做好課后思考題,而忽視了課前的預習及課后的鞏固與思考;若作業超出的課本內容,相當數量的學生是不假思索照抄百度的內容。

③活動收效不甚理想。高校組織和開展的活動形式多樣,參與的學生熱情非常高,活動的質量也相當高。但總的來說,沒有參與的學生還占大多數,活動多以比賽形式展開,在活動前學生只知道參賽要求與評分標準,至于如何做才能達到這些標準沒有培訓與解釋;在活動結束后大多數情況下沒有活動總結與講評,致使學生享受了參與的樂趣而沒有提高的喜悅。

三、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與崗位要求對接的建議

針對當前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專業課程教學與崗位要求的對接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處理好全才與專才的關系。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也是學校辦學定位、辦學特色和教學工作思路的集中體現。因此高職高專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為了培養高規格的人才而一味地照搬照抄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方案。與此同時,原則上來講,學前教育教師應該是多才多藝的,但作為個體的學生有自己的特點與興趣愛好,且不可為了培養全人,而忽略了特長的培養。

高職教育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因此,一方面應深入研究就業市場,尤其是本地區就業市場所需人才的崗位職責與能力要求,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為學生就業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與專長,在專業技能已普及、學生已入門的基礎上,適當地將專業技能課設置為選修課,使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精。

第二,處理好理想課程與實施課程的關系。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和目標的手段或工具,也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和內容。課程回答“教什么”與“學什么”的問題,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居于中心的地位,因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課程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是學校一切教學活動的中介,是對學校進行管理與評價提供標準。因此課程的設置不僅要考慮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還要考慮學生的特點,更要考慮社會對某一專業人才的需要。與此同時,教師在課程實施時一方面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盡可能引導學生對各個方面都有所了解,獲得相關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學生的特長發展服務,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向社會需要的方面發展。如理論知識學習強調基本概念與原理,而忽略理論的研究過程及理論的多樣性;根據學生的特點與崗位要求適當刪減或增加學習內容與學習時間;增加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為特長發展服務。課程實施即課程教學既要滿足專業培養的要求,也要滿足學生從事學前教育工作的現實需求。

第三,提高案例教學的意識與案例分析方法的指導。學前教育是每個人都曾經感受或正在實施著的事情,但并非所有的經歷都是成功的、科學的。我們要教給學生的內容應該具有導向性與啟發性。因此所用到的教育案例應該是典型的,而非隨手拈來的自己的受教育經歷或自己的育子經驗。這就要求教師有收集典型教育案例的意識,有用科學理論分析成功或失敗教育案例的能力。與此同時,采用模塊化的方法進行案例分析教學,使得學生在獲得“理論有用”觀念的同時明白“理論如何用”的方法,魚與漁共得。

篇7

【關鍵詞】音樂欣賞;學前教育;幼兒教師

在幼兒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此相對應的是,幼兒教育的專業化、標準化對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學歷層次要求也不斷提高,這對學前教育專業在校大學生的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幼教(幼兒教育專業大中專學生的)就業面開始拓寬,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學生不再僅僅只是到幼兒園當幼兒教師,而是瞄準了保育員等多個就業崗位。因此,在幼兒教育專業化、正規化、多元化等趨勢不斷凸顯的情況下,幼教專業畢業生是提高幼兒教育整體水平的強大的主力軍,也是從事社區幼教人員、親子園教師、特教教師、專職、兼職幼教培訓教師等師資的最佳后備人選。音樂欣賞課程在幼兒教育專業大中專學生培養中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如何更好地將音樂教育課程的功能最大化就迫在眉睫。

一、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現狀及分析

筆者通過對所任教的隴東學院為例,該校所招收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大都為普通高考學生,且大多數來自農村地區,對于這批90 后的學生來說,他們的一切學習都是為了應付現行高考政策,他們很少具有專業的音樂基礎。甚至有些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都沒怎么上過音樂課,對于最基本的音樂知識都沒有了解,更別說對音樂的音響儲備了。即使有,也僅僅停留在聽一些流行歌曲的水平。他們對于流行歌曲及歌手倒是有一些了解,但提及到莫扎特、貝多芬是誰,中國民族音樂的特點,代表作是什么,知道的人寥寥無幾。而大學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課程包括:視唱練耳、鋼琴、聲樂、舞蹈等技法課,當他們還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音樂時,甚至有的學生連基本的音樂審美都不具備時,就開始學習技法,這使得他們措手不及,隨著所學的內容越來越難,有些接受慢的學生開始厭學、甚至放棄對音樂的學習。從而導致學生對音樂領域的知識了解太少,音樂視野太窄。教師的課堂教學難以進行,教學效果不明顯。所以,對于這些沒有任何基礎的學生而言,首先要開拓學生在音樂領域的知識面,培育基本的音樂修養,引導學生去聽音樂、感受音樂及儲備音樂。

二、改變“重技輕文”之偏頗

美國音樂人類學梅里亞姆在《音樂人類學》一書中提出“對文化中的音樂研究”理論闡述,認為音樂具有“情感表達、審美愉悅、娛樂、溝通、象征再現、身體反應、強化服從社會規范、確認社會制度和宗教儀式、促進文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促進社會融合”十大功能。[1]這一理論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于音樂及其功能的認識,音樂不僅僅是聲音的藝術,而且還是情感的藝術,只有情感豐富的人才能用心欣賞音樂,感受音樂,體驗音樂的美。

音樂欣賞是音樂學習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的重要途徑與手段之一。作為幼兒教師,僅僅掌握單一的音樂技能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幼兒園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教師除了具有一定的彈唱技能技巧外,人文素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些人錯誤的認為,只要會彈琴、唱歌、跳舞就可以當一名幼兒園教師。事實上,一個音樂教師即使掌握再多的音樂技巧也不能適應和滿足現代社會幼兒園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復合型需求。

現行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模式受蘇聯及歐洲音樂中心論影響,主要以鋼琴、聲樂、舞蹈這些技能性的課程內容為主線。多年來,受此課程觀念的束縛,在鋼琴、聲樂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上和相應的教學過程中,過多地強調了演奏、演唱技巧,忽視了音樂人文類課程的學習,從而造成了其中豐厚的文化內涵的缺失。

音樂觀察研究認為,音樂學習的關鍵年齡是0―8歲或9歲,9歲或10歲以后再進行音樂學習已經晚了。音樂心理學家愛德華?戈登認為,音樂才能的發展似乎是在9歲時達到平衡,在9歲以后,像最基本的節奏技能――保持一個穩定的節拍是不能有實質性的改變和提高的。i孩子們的音樂啟蒙階段大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教育階段,且音樂活動在幼兒教學過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如音樂游戲,節奏游戲、集體舞、幼兒早操等,這些活動都與音樂有關,因而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只有懂得欣賞音樂,才能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做到得心應手。幼兒教師如果沒有大量的音樂知識儲備,對音樂毫無感受,那又怎樣去教授或者啟發幼兒呢?所以,早期音樂體驗對整個音樂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幼兒音樂教育的個性特點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幼兒教師的培養一是注重鑒賞和分析音樂的能力,包括把握作品思想內容的能力,分析作品基本結構的能力,對音樂作品審美(背景、情緒、性質、風格、體裁、調式等)的綜合感受能力;二是表現音樂,視唱、練耳、歌唱、樂器(鋼琴演奏、即興伴奏、自彈自唱等)。三是舞蹈、美術審美與操作能力。作為幼兒教師,只有掌握較全面的音樂知識,具備了一定的音樂表現能力,靈活地掌握音樂活動方法與技巧,才能有效地組織幼兒園的音樂活動,更好地引領幼兒進入理想的音樂審美境界。

“技術的陶冶不能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所以我們進而談到欣賞的指導,這使得兒童的情感通過音樂的洗練而得到精至純的陶冶,以至于引導兒童一音樂的精神來創造自己的生活。” [2]所以,作為幼兒音樂的啟蒙者,幼教專業的學生除了訓練鋼琴、聲樂的演奏、演唱技巧外,還應注重對音響的儲備。養成多聽、多看、多想的好習慣,鍛煉出一副“敏感”的耳朵。

三、如何提高欣賞能力

音樂是通過多種媒介傳播的,如印刷出版媒介、音像出版媒介、公共廣播媒介、公共電視(電影)媒介、互聯網絡媒介等。這些媒介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時刻與我們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們可以通過音樂類書籍、雜志、報紙等了解音樂,對于初學音樂的學生來說,他們缺少理論基礎,所以可以推介一些簡單、通俗易懂的書籍讓他們閱讀,如《李嵐清音樂筆談》,這是一部可看、可讀、可聽、可品味、引人入勝的跨媒介體經典音樂著作,也是關于音樂與人生、音樂與工作、音樂與教育的交響詩。沈弘編著的《經典音樂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西方音樂作品的時代文化背景入手,指明風格,析清流派,點評藝術價值,試圖幫助音樂愛好者深入理解音樂的藝術內涵。

電影、電視劇早已進入到學生的生活,經常可以聽到學生們討論最近上映了那些電影、什么電視劇好看,但當問到對電影、電視劇中的主題曲有什么印象時,學生們需要思考一段時間才能說出幾個,但大部分都是熱播的愛情電視劇中的主題曲。只有極少部分學生可以說一些經典的電影或電視劇中的主題曲,如《畢業那年》中的《那片海》、《金粉世家》中的主題曲《暗香》、《漢武大帝》中的《等待》、《康熙王朝》中的《向天再借五百年》,《渴望》等。從這些歌曲中可以看出他們對近期的作品有一些印象,在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一些經典的、在電影界有一定影響的作品,例如:《冰山上的來客》、《少林寺》、《紅樓夢》、《西游記》等,教導他們在看電影、電視劇的同時一定要留心作品中的主題曲,而且主題曲本來就是反映電視劇、電影主題思想的有效組成部分。剛結束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大上海》主題曲《定風波》,《血滴子》中的《刀鋒偏冷》、《畫皮》中的《畫心》等都可以指導學生欣賞。教師應鼓勵學生多看一看、聽一聽比較有意義、有影響的音樂電視節目,如《同一首歌》、《星光大道》、《民歌中國》等,來進一步完善對音響的儲備。近段時間熱播的青年歌手大獎賽可以說是一種較好的音樂文化傳播形式。與往屆不同的是,歌手們必須在規定的范圍內選歌,而這些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的經典,所以對于這些初學音樂的同學來說聽起來不是特別困難。同時,要揣摩領會專家的適時評點內容和標準。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除了教授演奏、演唱技能外,一定要注意拓展學生的音樂常識。例如:《鋼琴基礎教程》第一冊中的《北風吹》,在教授這首樂曲前,除了要求學生對曲譜提前預習外,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搜集這首樂曲的有關資料,引導思考舞劇《白毛女》與歌劇《白毛女》有什么不同之處。實際上,這首樂曲篇幅短小,在技法上難度不大,但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就是最后一個八分休止符的處理。教師再三強調要注意八分休止符的休息,但效果不大。據筆者觀察,認真聽了《白毛女》的同學比那些沒聽過的同學要學得快,特別是對八分休止符的處理。同樣,在教授外國作品莫扎特《幽默曲》、貝多芬《土耳其進行曲》時,也要要求同學們提前預習作曲家的相關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經常會聽到這兩位作曲家的作品,但具體是哪個國家、哪個時期及代表作有什么時,學生們一無所知,只有一部分同學會說出貝多芬的《命運》、《獻給愛麗絲》、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面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教師講解莫扎特時還以詳細講解一下曾風靡一時的“莫扎特效應”是什么,這不僅對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大有助益,并在理論知識的擴展上也功不可沒。

事實上,聽音樂要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的積累來補充,可見多聽、多看、多想、多分析,并不斷總結欣賞經驗,認真學習欣賞知識,就會逐漸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如果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不具備很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就很難擔負起培養兒童的重任。所以,如何在教與學的層面上將音樂欣賞真正落到實處,就顯得格外重要。

注釋:

i 尹愛親等.外國兒童音樂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67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學前教育 自然科學 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043-02

1 學前教育專業生源及專業課程現狀

1.1 高師三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生源現狀

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據不完全統計,自2009年以來,全國新建或者升格擴建了至少16所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這類學校招生的種類一般有三類:高中畢業三年制大專(以下簡稱三年制大專)、初中畢業五年制大專(以下簡稱五年制大專)、初中畢業三年制中專。本文我們主要討論的是三年制大專(見表1)。

筆者對八所從2009年至2012年幼兒師專三年制大專生源狀況進行了調查。本文列舉的是2012年的情況,近三年的情況與2012年相似。如表1所示,理科生計劃數比例最高的是2012年首次招生的川北幼專,達200人,占招生總數的45.45%,理科生計劃數比例最低的是2011年建校的濟南幼專,只有32人,占招生總數的20%。2012年,這八所學校學前教育及相關專業招生計劃數為4218人,而理科生為1222人,占28.97%。與文科生相比,總體較少。

目前,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招收的三年制大專生,在高考后,錄取的批次都是專科,有一專也有二專,比如,濟南幼專就是二專。按照一般高考總分750分為例,各省高考理科的一專分數線到三本分數線大概是400~500分之間,也有部分低于400分。總體來看,生源質量不高。

1.2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自然科學課程開設情況

據調查,幾乎所有的幼兒師專都對三年制大專開設了和自然科學相關的課程,如表1所示。筆者查閱相關的教材和教學大綱,發現這些課程比較注重的是自然科學的教學法,而對具體的自然科學知識幾乎沒有。這樣的前提是他們已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并已具備一定的科學(自然科學)素養。但正如前文所述,目前高師學前專業的生源比例不夠均衡和生源質量還有待提高,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幼兒師專開設的相關課程是不夠的。

2 充實學前教育專業自然科學課程的必要性

2.1 幼兒教師科學素養水平對幼兒培養至關重要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相當于日本(1991年為3%)、加拿大(1989年為4%)和歐盟(1992年為5%)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這一數據在2001年1.44%,2003年的數據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2]以上數據反映出我國公民整體科學素養水平不高且提升緩慢,而幼兒科學教育則是公民科學素養的早期形成的重要保障,對幼兒培養起到關鍵作用的幼兒教師科學素養的水平將會直接制約國民整體科學素養水平的提高。

筆者也在學前教育專業任教,在2012年冬季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時侯(12月22日),有學生(理科生)因害怕世界末日來臨,而選擇放棄考試。這雖然只是個案,但我們未來的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水平,從這一愚昧行為中可見一斑。

2.2 適當增加自然科學課程的重要性

在指導幼兒科學活動中,幼兒教師承擔著激發幼兒對自然、對科學、對周圍世界的興趣,啟迪幼兒心智的任務,對于孩子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學現象都要能深入淺出地作出適當的、科學的解釋。因此,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要適當增加自然科學方面淺顯的與今后幼兒教育工作相關的知識,將自然科學作為基礎學科正常開設,這對于拓寬師范生的知識面,開拓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師范性有極大的幫助。

3 如何設置學前教育專業自然科學課程

3.1 現行課程設置不利于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

五年制大專和中專的通識課程中包含了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生物)課程,而三年制大專的課程除了表1所列舉的相關課程以外,并無其他自然科學相關課程。那么三年制大專是否可以增設與五年制大專和中專類似的自然科學課程呢?

三年制大專的同學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已經比較完整的學習了自然科學的課程,那么知識的簡單重復學習,便沒有了意義,這也是為什么在課程里面幾乎沒有了自然科學。讓筆者深有感觸的是,各校學前專業現行的教育大綱幾乎都可以概括成教心學(教育學、心理學)加技能(美術、音樂、舞蹈等)的模式。比如在教師的教育專業性方面,當前各校學前大專課程主要以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為主,而沒有將未來幼兒教師的培養納入到一個系統化的課程設置體制當中。[3]這樣的后果導致學前專業畢業生自然科學知識參差不齊,良莠不一,他們不知道什么該學,什么不該學,學過以后也不知道在實際的工作中怎樣傳遞給幼兒。

3.2 三年制大專需要怎樣的自然科學課程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指出幼兒教師應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根據現存的實際情況和對未來幼兒教師的要求,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學前專業大專課程必須進行改革。以幼兒園教學的實際需要設置一門以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為主的綜合課程,該課程總體教育實踐為60~80個學時為宜。

第二,對實際的教學過程進行改進。山東女子學院董旭花教授主編的《幼兒園科學園(室):科學探索活動指導117例》中活動54―簡易直流電動機模型。[4]該活動目的在于幫助幼兒初顯的認識電和磁的相關現象,讓他們感到好奇,激發了他們對科學、對自然的熱情,同時,也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雖然大專生在中學階段已經學習過此活動中涉及到的物理學知識,但很多的同學沒有完全的掌握相關的知識,更談不上在幼兒教學中運用。在自然科學實際的教學中就可以以通以上類似的活動示例為背景,讓未來的幼兒教師自己動手完成活動示例中要求的各項內容,然后對活動示例中所涉及到的相關自然科學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從而對相關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和鞏固,筆者把這種對師范生的教學過程叫做“從運用到知識”法。

第三,現有的自然科學教材不適合當前的教學,應根據實際為該門課程編寫專門的教材。該教材的編寫應遵循逆推或歸納過程,從幼兒教學的實際出發,歸納出需要學前專業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教材的編寫可以按照“從運用到知識”法,重點以剖析幼兒科學教學中實際教學活動為主,幫助學生總結和鞏固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

4 結語

近幾年,全社會都在持續的關注學前教育的發展,國家也陸續出臺了幼兒教師培養的相關政策和指導意見。學前教育專業自然科學課程的規范有效開設對幼兒教師科學素養以及對幼兒科學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希望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學前教育專業研究者和專家共同努力,讓我們從幼兒教師培養開始,逐步提升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 各高校招生就業網[EB/OL].

[2] 2010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R].科學普及出版社,2010,3.

篇9

關鍵詞: 高職學前教育 舞蹈課程 幼兒舞蹈 創新性學習

如今,幼兒教育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的地位,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不會有高質量的幼兒教育。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幼兒教育者的主體,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必修課之一的舞蹈課是培養學生具有舞蹈教學能力的專業基礎課。目前部分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授課基本采用的是繼承性的授課模式,它關注的是過去,很少考慮現實與未來。我認為,學前教育應把握住高職教育要求的從“繼承性學習”的觀念向“創新性學習”的觀念轉變的契機,明確現階段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培養目標,讓專業舞蹈教育、幼教師資的舞蹈教育、幼兒教育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發展能力?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更加靈活、開放、科學的教育模式?這是一系列值得學前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課題。我就此進行了一些探索,并在教學實踐中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構建圍繞學生全方位學習的教學模塊

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課與其他院校的舞蹈專業訓練課不同,其目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單一的舞蹈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較強的幼兒舞蹈活動創作、設計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在課程結構、內容的設置上,在兼顧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舞蹈理論修養的前提下,就必須有幼兒舞蹈活動創作、設計課程的側重點,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更多地了解并掌握不同風格、不同舞種的典型素材,提高設計、指導幼兒舞蹈教學活動的能力。

(一)舞蹈基礎理論學習。

目前,大多數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幾乎從未接受過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這使得他們在接受舞蹈教育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困難。針對這種狀況,教學初期要十分重視學生舞蹈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掌握舞蹈的基本特征、性質和不同舞種的風格特點;熟悉舞蹈基本術語,掌握舞蹈記錄的基本方法,掌握舞蹈創作基礎理論知識,將理論知識作為技能學習的基礎。

(二)舞蹈基礎訓練。

舞蹈基礎訓練是一門基本能力訓練課程,是各種舞蹈訓練的基礎。通過舞蹈基礎訓練可以訓練學生身體各部分肌肉的能力,改變學生原有的自然體態,解放肢體,獲得必要的技術、技能和規范的動作形態,提高學生的身體能力。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自應屆高中畢業生,學習舞蹈年齡相對偏大,身體發育已基本定型,肢體的柔韌性、協調性、可塑性減弱,加之舞蹈課時間相比專業舞蹈院校又少得多,在對學生進行訓練時,應降低對軟度、開度、彈跳等方面的難度要求,堅持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的訓練原則。

(三)兒童舞蹈知識技能的學習。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未來從事的是幼兒教育的職業,其對幼兒教育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課與舞蹈院校的專業訓練相比較,其針對性更強,它是從事幼兒教育的職業訓練課。因此,教師在舞蹈教學中應十分重視學生對兒童舞蹈知識的學習、掌握。

(四)兒童舞蹈教學能力的培養。

我認為教師在教會學生舞蹈基本技能的同時,應著重對學生進行舞蹈教學能力的培養。舞蹈教學能力的培養是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模塊的重要內容,它包括設計、組織、指導幼兒開展舞蹈活動等目標要素。具體做法是:注重學生創造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從各年齡段幼兒動作發展特點出發,設計兒童舞蹈活動,創編舞蹈小節目;指導學生從兒童舞蹈活動特有的教育規律出發,設計活動方案,開展舞蹈編排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組織舞蹈活動的能力和水平;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兒童舞蹈教學活動的基本內容,明確活動的基本要求,掌握活動的基本方式與方法,從而讓學生把握指導幼兒開展舞蹈活動的基本教學原則。只有這樣,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才能真正實現從“技能開發”向“智能開發”的轉換。

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雖然舞蹈知識技能欠缺,但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較強。由此,教師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富于創造性地組織、開展教學活動。

(一)概念先行,以概念指導教學。

舞蹈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技能課,同時也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連的實踐課,強調過程與實踐。對于舞蹈初學者來說,傳統的舞蹈教學多以學生模仿動作學習為主,這是由學習者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因為學習舞蹈的最佳年齡為十一二歲,其模仿能力強而理解能力差。但對于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其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較強而模仿能力較差,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課的重點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舞蹈實際操作與應用能力為主。由此在教學時,我以講授動作概念為先導,通過講解、示范,讓學生先理解動作概念,繼而以概念為指導,通過教師準確、到位的動作示范,來幫助學生領會舞蹈動作的規格要求,再通過實踐訓練,讓學生感受、體會動作的要領、方法。這種以概念指導實踐,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密切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掌握動作、技能的做法在教學實踐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講授精準,重視實踐練習。

舞蹈是人體的藝術,它通過人體動作來塑造藝術形象,因此訓練、提高學生身體的表現能力,使其身體能夠運用自如地傳情達意,是舞蹈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舞蹈技能的形成是從身體能力的積累到提高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避免貪圖快和多,力求準而精,堅持穩中求進地推進技術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身體表現力。由此,在教學中應堅持“語言講解精煉、動作示范準確”。首先用準確、簡潔的語言向學生講清楚動作的規格、要求,再以身示范,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其感知動作,獲取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后指導學生反復實踐練習,采用教師口傳身授,學生主體參與,以集體、分組、個別練習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反復的訓練中,領會動作的要領、方法,解決動作中的重點、難點,進而掌握動作、完成動作。

(三)“練講”結合,“學教”相長。

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課是培養未來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具有舞蹈的實際操作與應用能力的專業技能課,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傳授舞蹈知識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訓練、練習情況,并針對學生的練習情況,對于訓練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采取教師進一步講解、示范或是組織學生分組相互觀摩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動作要領,進而完成動作。這樣在“練”和“講”的過程中,使學生既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能夠用流暢的語言敘述動作名稱、要領、方法步驟,既鍛煉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學生自我糾錯和糾正他人之錯的舞蹈教學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每次教學的最后幾分鐘,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動作技能進行分析、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傳授舞蹈知識的能力,使“學”“教”相長。

三、開展藝術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是為了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學以致用,因此舞蹈課程應重視所授知識的實用性,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具有一定舞蹈技能后,針對大學生會學習、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特點,指導學生對已有知識、技能進行創作練習,以創作幼兒律動、歌表演、集體舞、表演舞等舞蹈活動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獲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體驗,創造性地運用已有舞蹈知識技能,提高舞蹈編排能力與創新能力,學以致用,全面提高綜合能力。一方面,利用課余時間,將喜愛舞蹈藝術的學生組織起來成立舞蹈表演隊,通過學習、排練優秀的舞蹈劇目,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舞蹈表現能力。另一方面,以學生的學習、生活、社會等活動為契機,發揮學生的創造力,為學生提供自主創作的空間,組織學生進行創作實踐,自創舞蹈作品。在學生完成作品后,組織、引導他們制定排練計劃,商定節目形式,明確排練任務和分工,責任到人,各負其責,將作品以一個個節目的形式展現出來;根據作品的需要,完成制作服裝、道具,設計舞臺形象,合理安排舞臺燈光等環節的內容,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展示給觀眾,完成整場演出。這樣既幫助學生明確舞臺演出各個環節的內涵,掌握藝術實踐活動的基本規律,又幫助學生積累文藝演出經驗,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加強學生之間的團結,提高學生的凝聚力,增強集體榮譽感。真正體現學有所用、學為我用的價值。

綜上所述,隨著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課程建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樹立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課程是一門基本素質教育課程的教育理念,堅持舞蹈教學應幫助學生既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又具備較強的幼兒舞蹈活動創作、設計能力的原則。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上,以掌握“雙基”與注重兒童舞蹈編導與教學能力提高為主線;在課程內容安排上,以“以概念指導教學,降低訓練難度”與“開展藝術實踐活動”為具體操作手段;針對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和就業市場的需求,不斷改進和完善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體系,使本專業畢業生成為新型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潘志濤.舞蹈卷――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篇10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現狀;對策

隨著中國國際化的深入發展,英語的重要性也日益突顯。孩子作為祖國的希望和家庭的未來,家長自然會將全部心血傾注在他們身上,且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特別是早期幼兒英語的學習。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并突出辦園特色,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設了幼兒英語課,因此幼兒英語教師的社會需求量很大,這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機會。但是通過筆者的調查發現,大多數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自身的英語水平相對低下,難以勝任幼兒園英語教師的工作。可見現有的教學模式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不符合社會需求,因此,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為幼兒園培養稱職的幼兒英語教師就成為當前一個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現狀

(一)學生學習現狀

1.英語基礎薄弱,水平參差不齊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基本上是普高的落榜生。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甚至連基本的語音和詞匯都還沒掌握,所以課堂上常出現的情況是差的同學完全聽不懂,程度相對好的同學覺得教的內容簡單,進度太慢,形成了兩級分化。

2.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科是一門文化課,跟她們的專業聯 系不緊密,對今后的幼兒教學工作沒有太大的幫助。她們認為只要學好專業課就 能勝任日后的幼兒教學工作。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引導下,她們缺乏學習英語的熱情。久而久之,她們就養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學習習慣,呈現出被動的學習狀態。

(二)教師教學現狀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環節,然而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英語課堂教學未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大部分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著過多的主導 作用,只注重講授教材的信息,不重視學生的參與,整個課堂仍延續著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逐漸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還有的教師只注重對個別程度好的學生的課堂教學,對其余的學生要求較為放松,甚至視而不見;還有一部分教師因為學生的消極表現及抵觸情緒,缺乏教學成就感,逐漸喪失了工作熱情,形成了職業倦怠。

(三)教材使用現狀

所謂學以致用,進入職校學習,學生所學的一切都應當是為她們今后的工作做準備,因此,學前教育專業所選用的英語教材也應該是貼近她們將來工作的實際,然而目前該專業配套的英語教材較為短缺且良莠不齊,這為真正的實現學以致用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近年來大多數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使用的是英語基礎模塊的教材,這種教材各專業通用,但是缺乏針對性,與學前教育專業關聯不足,且難以對她們未來要從事的幼兒教師工作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二、改變現狀的建議及對策

為了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的英語教學質量,為社會提供合格的幼兒英語教師,提高課堂的教學有效性是當務之急。針對上述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這幾年教學方面的實踐與探索,總結出以下幾點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希望能對改變當前的教學現狀有所幫助。

(一)轉變學生的思想認識,明確英語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職學校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入學之初要通過網絡等媒介或組織學生到幼兒園見習的形式來糾正學生的思維誤區,使她們了解目前幼兒園英語教學情況和發展形勢,讓她們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轉變觀念,提升對英語課程的重視度。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通過研究發現,學生上課的專注力在15-20分鐘之間,那么一堂45分鐘的課要如何讓學生始終都能精神飽滿地進行學習是有效課堂實施的落腳點。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英語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教師不應再讓自己的教學方式停滯不前,而應大膽地引入科學技術手段來為教學服務。比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時下流行的微課就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眾所周知,幼兒英語教師的英語發音準確與否至關重要,如果按照傳統的方法來進行語音教學,勢必會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此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來解決這個難題。網絡上有多種動畫學音標的節目,借助這些節目,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新的知識。再比如:在講到高教社出版的《英語(基礎模塊1)》第八單元的句型“How can I get to the nearest bank?”時,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就顯現出來,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模擬真實場景,然后讓她們發揮自身特長,在生動的表演中學習和操練問路及指路的句型,在歡快的氣氛中學習和理解知識,從而提高她們的口語和聽力水平。

2.巧用英語兒歌進行穿插教學

英語兒歌具有生動活潑,行文簡單,朗朗上口的特點,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具備歌唱方面的能力[1]。實踐證明,在學生上課感到疲倦時,用英語兒歌進行穿插教學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英文兒歌能使學生心情放松,在輕松愉悅的情況下主動地學習。像《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Happy New Year》,《London Bridge》等,這些歌曲的旋律學生都非常熟悉了,只需要把單詞教給她們,她們就能很快學會了。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她們舞蹈方面的知識,為所學的英語兒歌編排適合的動作,做到邊唱邊跳。長此以往,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但能鍛煉自己的能力,還能為今后的教學工作增加英語知識儲備。

3.用游戲融入課堂教學

英語中有一句諺語:Education must be fun(教育必須是有趣的)。我們的英語課堂要充滿活力,當然少不了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游戲,因為游戲能調動學生的情緒,促進思維活動,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說英語的愿望,使交際訓練靈活多變,易于引導,使沉悶的教學交際變成有目的、有內容的自然交際,大大提高教學效率[2]。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過的游戲有:詞匯類的Word puzzle ,Hangman ,Last letter 和Bingo ;訓練聽說的Repeat and add;Ten questions 等,通過游戲輔助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所提高,而且教學效果也較為顯著。

4.組學習競爭合作

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教師可按照學生的平時成績、智能、思維靈活程度等因素及個體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感悟對她們進行分組,每組6人,組內又可分為A,B,C 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各2人,A層學生為帶頭引領作用,B層為中檔學生,C層為潛能后進生。組內同層次的學生結為競爭對手,組內成員間為合作關系。依照這種形式的分層設組,教師的教學目標、課堂講授、當堂檢測等教學設計都要有不同層次的要求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小組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及合作精神,通過相互研究、互助討論和解決問題等方式可讓學生學會用英語思考和分析問題以及發展英語思維習慣。此外,分組學習還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完善認知結構,優化思維品質,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得到充分發展。這樣的課堂對各類型的學生都顧及到,易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能都可以得到激發,體現教育的公平,讓每一位學生都變得積極自信。

5.練習反饋當堂展示

傳統的練習反饋是通過課后作業、測驗等形式進行的。這種評價方式往往是在課堂教學之后發生,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弱化了對學生學情的監督和調整,這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來說都是不利的。而當堂練習反饋一方面能使學生對新知識“趁熱打鐵”,在實際應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及時暴露學生對新知識理解應用上的不足。利用分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當堂練習進行分層,在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之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展示其相應練習反饋的成果。當堂展示這一環節是有效課堂的試金石。展示環節可把學生的內驅力激發出來,學生在課前,課中,分組合作學習時就有明確的目標,心里有任務,腦中有方向,有效課堂才能得以落實。

(三)結合專業實際,調整現有教材

目前英語學科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缺乏適用的教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考慮到該專業的特點和將來工作的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系統合理地進行教學。比如課堂上要有意識地融入一些針對幼兒的日常用語,如:It’s time to drink water. /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 to have a walk. /Please wash your hands.等。要盡可能地弱化較復雜語法知識的講解及練習,增強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以高教社出版的《英語(基礎模塊1)》第三單元How much is it ?為例,該單元有一段關于購物的對話,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美工課上學到的知識來制作一些仿真的食物和水果等,然后分角色扮演“賣家”和“買家”,在班上擺設攤位,進行實景演練[3],提前讓她們熟悉幼兒園區域活動中重要的一個主題――“娃娃家”角色扮演活動。此外,教師在活動過程中,還可講解一些今后教學中的注意事項,真正的實現學以致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改善目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現狀,還需要英語教師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所教學生的特點來實現以用定教,快樂教學,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幼兒英語教師,讓越來越多的合格的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走向幼兒園崗位。

參考文獻:

[1]黃達莎.探析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途徑――英語教學技能課的探索與體會[J].教師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