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17:34: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漢字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分析漢字文化信息增進漢字教學渠道探求論文
【論文關鍵詞】漢字文化信息;漢字教學;策略
【論文摘要】漢字據義造形,以形表義是漢字的基本特點,也是分析漢字文化信息,改進漢字教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求準、求深、求廣、求活、求趣是應對當下漢字教學的現實策略。
漢字據義造形,以形表義,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作為一種書面語言交際符號,漢字從誕生之日起,始終伴隨著漢民族的文化進程,在履行語言交際職能的同時,又以其獨特的表意特征和內部構成形式,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可以這樣說,許多漢字的面世,都是造字時代特定文化背景及先民心理的凝練,這種凝練常常折射出古代社會的某種文化信息,而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其思考問題的方式變化不大。現在通過對漢字進行文化信息分析,復演前人關于漢字的理解,捕捉漢字原始造義與今天漢字所記錄的語義之間的關系,或聯系今人關于漢字的認識,分析解讀漢字蘊涵的文化信息并把他運用于漢字教學,無疑對改進當前的漢字教學是一種有益嘗試。要在漢字教學的實際操作中運用好漢字文化信息分析,并不是沒有一定難度的,如分析漢字構形就是一門非常專業化的工作,需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需要熟練掌握推源、考證的具體方法。利用字的構形去分析文化信息,必須同時借鑒考古學、人類學、文獻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學生在產生新鮮感的同時往往也會產生一種艱深的隔膜感,更何況很多漢字幾經簡化,時移字異,出現了無理可尋的記號字,教學時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好,就容易導致學生學起來發惜,教師教起來也倍感吃力的情況。所以,在漢字教學過程中,要因字制宜、因字施教,根據不同的漢字類型,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及教學環境,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一)求準
從古至今人們對漢字的解說可謂眾說紛紜,很多時候往往對同一字有不同的解釋,作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選擇科學性強又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解釋方法進行教學,也就是說在漢字教學中,進行解說前要認真比較,慎重擇優,遵循漢字文化信息確定性原則,給學生傳遞準確的信息,同時引導學生尋求最佳結構分析法,這是漢字文化信息分析運用于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對“臣”字的解析現行的大致有五種:第一,許慎《說文解字》“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第二,王鴿《說文句讀》:“金刻作,是人跪拜之形。”
第三,章炳麟《文始》:“臣者本俘虜及諸罪人給事為奴,故象屈服之形。共形當橫作‘”,臾縛伏地,前象分頭,中象手足對縛著地,后象民,以下兩脛束縛,故不分也。”第四,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臣字本象縱目形,縱目人乃少數民族的一種。典籍也稱之為豎目。”古文字以橫目為目,縱目為臣。臣字的造字本義,起源于:被俘虜的縱目人為家內奴隸,后來既引伸為奴隸的泛稱,一又引伸為臣僚之臣的泛稱。”第五,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臣宰》“均象一豎目之形,人首俯則目豎,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對此,經分析可采用郭沫若的說法,因為:第一,這種說法雖為一家之言,但己得到不少文字學家的承認。第二,這種說法宜直觀教學,簡單易授。第三,便于知識的遷移,照顧到文字的系統性;明白了“臣”表示立起來的眼睛,那么“臥”就可以理解了,“卜”字在“臥”字中,就是“人”字變形,人在站立或坐時,眼睛是平的,在側而躺著時,眼睛就是立起來的了,所以“臥”表示人躺或趴著的意思。
漢字的文化學價值研究論文
一造字法之文化學價值
文字本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僅作為一種交際的工具。唯有漢字,“交際”只是其價值系統的一個方面。它既是史前文明的高度結晶,又隨文明進化而進化,并成為進化的內動力。通過它可以譯解史前文明之謎。同時,充分發掘和利用其多維文化價值,將使中華民族不斷創造輝煌。
(一)造字法與方法論
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以漢字為最古老,生命力最強。其他民族的原始象形文字早已隨著文化的進化而湮沒無傳。漢字所以能歷盡滄桑猶青春依舊,主要在其獨特的造字參照系,造字原則,造字方法;構字參照系,構字原則,構字技法;書寫參照系,書寫原則,書寫技法,書寫個性等。
漢字最大的特點是象形,具有鮮明的“繪畫性”,但它和繪畫——非邏輯的個體的以形寓意的藝術有質的區別。就結果看,繪畫重在“形”,漢字重在“象”。是忠實于對象的本來面目,通過集中、概括、加工等典型化的方法,抓住對象的典型特征,約定俗成地賦予對象特定的“含義”。字形上既有現實的“形似”,又帶浪漫的“神如”。從總的哲學方法而言,漢字遵循現實主義的創造方法,具體地說,“象形”、“指事”主要是現實主義的;“會意”、“形聲”是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有機溶入浪漫主義的方法。這兩大方法相結合的創造方法,通過漫長的文字進化,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多維價值取向的漢文化,或者說,漢字創造所蘊含的這一方法論成為漢民族的集體元意識,使傳統藝術——美的創造明顯帶著以現實主義為主旋律,同時輔之以浪漫主義的色彩。
漢字以現實主義為方法形象地描繪對象,這個“對象系統”即是‘造’字參照系”。它決定著漢字的本質特征。許慎說:“古者庖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1]“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2]并據此推斷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3]說“八卦”先于漢字產生,漢字為倉頡所造,都欠科學。若將二說有機綜合以論漢字,便可得到漢字的造字參照系:(附圖略)
漢字的文化學價值分析論文
1構字法之文化學價值
構字法指的是具體建構漢字的技法。它是造字法的一個子系統,由構字參照系、構字原則、構字技巧三個有機關聯的層次組成。
(一)構字參照系的文化學價值
構字參照系是漢字具體的線條構建的技巧之師法體系。造字方法的參照系是天、地、人三才,物質態與精神態的自在客體,師法其“然”,是客體在一定時空背景中某一條件下的存在態或特征。構字法參照系是對象的這種存在態或特征的構成邏輯或規律,即師法其“所以然”。
在系統的哲學與自然科學的基礎上師法其“所以然”的參照系。
西方哲學及其他科學的原始面貌只能考諸有關著述;中國哲學及其他科學的早期特征即使無書可考,也能從文字的構造中窺探其靈魂。因為漢字界定對象是主觀見諸客觀的精神活動,它能呈現“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三維價值意義。
小議分析漢字文化信息改進漢字教學運用策略探析
【論文關鍵詞】漢字文化信息;漢字教學;策略
【論文摘要】漢字據義造形,以形表義是漢字的基本特點,也是分析漢字文化信息,改進漢字教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求準、求深、求廣、求活、求趣是應對當下漢字教學的現實策略。
漢字據義造形,以形表義,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作為一種書面語言交際符號,漢字從誕生之日起,始終伴隨著漢民族的文化進程,在履行語言交際職能的同時,又以其獨特的表意特征和內部構成形式,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可以這樣說,許多漢字的面世,都是造字時代特定文化背景及先民心理的凝練,這種凝練常常折射出古代社會的某種文化信息,而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其思考問題的方式變化不大。現在通過對漢字進行文化信息分析,復演前人關于漢字的理解,捕捉漢字原始造義與今天漢字所記錄的語義之間的關系,或聯系今人關于漢字的認識,分析解讀漢字蘊涵的文化信息并把他運用于漢字教學,無疑對改進當前的漢字教學是一種有益嘗試。要在漢字教學的實際操作中運用好漢字文化信息分析,并不是沒有一定難度的,如分析漢字構形就是一門非常專業化的工作,需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需要熟練掌握推源、考證的具體方法。利用字的構形去分析文化信息,必須同時借鑒考古學、人類學、文獻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學生在產生新鮮感的同時往往也會產生一種艱深的隔膜感,更何況很多漢字幾經簡化,時移字異,出現了無理可尋的記號字,教學時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好,就容易導致學生學起來發惜,教師教起來也倍感吃力的情況。所以,在漢字教學過程中,要因字制宜、因字施教,根據不同的漢字類型,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及教學環境,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一)求準
從古至今人們對漢字的解說可謂眾說紛紜,很多時候往往對同一字有不同的解釋,作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選擇科學性強又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解釋方法進行教學,也就是說在漢字教學中,進行解說前要認真比較,慎重擇優,遵循漢字文化信息確定性原則,給學生傳遞準確的信息,同時引導學生尋求最佳結構分析法,這是漢字文化信息分析運用于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對“臣”字的解析現行的大致有五種:第一,許慎《說文解字》“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第二,王鴿《說文句讀》:“金刻作,是人跪拜之形。”
第三,章炳麟《文始》:“臣者本俘虜及諸罪人給事為奴,故象屈服之形。共形當橫作‘”,臾縛伏地,前象分頭,中象手足對縛著地,后象民,以下兩脛束縛,故不分也。”第四,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臣字本象縱目形,縱目人乃少數民族的一種。典籍也稱之為豎目。”古文字以橫目為目,縱目為臣。臣字的造字本義,起源于:被俘虜的縱目人為家內奴隸,后來既引伸為奴隸的泛稱,一又引伸為臣僚之臣的泛稱。”第五,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臣宰》“均象一豎目之形,人首俯則目豎,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對此,經分析可采用郭沫若的說法,因為:第一,這種說法雖為一家之言,但己得到不少文字學家的承認。第二,這種說法宜直觀教學,簡單易授。第三,便于知識的遷移,照顧到文字的系統性;明白了“臣”表示立起來的眼睛,那么“臥”就可以理解了,“卜”字在“臥”字中,就是“人”字變形,人在站立或坐時,眼睛是平的,在側而躺著時,眼睛就是立起來的了,所以“臥”表示人躺或趴著的意思。
王羲之書法評析論文
摘要:王羲之的書法理論與實踐,使漢字通過毛筆書寫走上了今體書寫科學的高峰。王羲之不僅是漢字書寫的領軍人物,更是用筆科學的典范。他走過的書寫發展道路,是漢字今體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漢字書法;實用書寫;王羲之;書寫科學;藝術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僅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性標志,論文更是漢字實現今體化、走向書寫科學的重要里程碑。本文擬通過中國書法的產生、漢字書寫發展的歷史認識王羲之的書法成就,評價其書寫科學價值。
一、中國書法的產生及漢字邁向今體書寫的歷史
1.漢字書法形成的基本條件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史表明,漢字的最初形象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最初形象一致,同屬圖畫文字。但由于后來的文字革命,使西方的圖畫文字變成了以抽象符號拼寫的表音文字,不再有與客觀事物形象有關的表現特征了[1]。然而,中國的漢字則由于兩個主要原因,發展成了具有人類文字書寫最高水平的書法:其一是中國人在促使圖畫文字實現它簡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從來沒有背離象形、表意的基本屬性,其二就是創造漢字書寫美的工具毛筆的特殊作用。
2.漢字今體書寫的萌芽表現
王羲之書法研究論文
摘要:王羲之的書法理論與實踐,使漢字通過毛筆書寫走上了今體書寫科學的高峰。王羲之不僅是漢字書寫的領軍人物,更是用筆科學的典范。他走過的書寫發展道路,是漢字今體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漢字書法;實用書寫;王羲之;書寫科學;藝術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僅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性標志,論文更是漢字實現今體化、走向書寫科學的重要里程碑。本文擬通過中國書法的產生、漢字書寫發展的歷史認識王羲之的書法成就,評價其書寫科學價值。
一、中國書法的產生及漢字邁向今體書寫的歷史
1.漢字書法形成的基本條件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史表明,漢字的最初形象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最初形象一致,同屬圖畫文字。但由于后來的文字革命,使西方的圖畫文字變成了以抽象符號拼寫的表音文字,不再有與客觀事物形象有關的表現特征了[1]。然而,中國的漢字則由于兩個主要原因,發展成了具有人類文字書寫最高水平的書法:其一是中國人在促使圖畫文字實現它簡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從來沒有背離象形、表意的基本屬性,其二就是創造漢字書寫美的工具毛筆的特殊作用。
2.漢字今體書寫的萌芽表現
漢字教學論文
1.漢字教學的目的。所謂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現代漢字教學是指:以外國人為對象的、以現代漢字為內容的、用外語教學方法進行的、旨在掌握漢字運用技能的教學活動。漢字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講清現代漢字的形、音、義,幫助學生認讀漢字,書寫漢字,學習漢語,掌握漢語的書面語;當然,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同時必然也在接觸和學習漢字文化,毫無疑問,這是漢字教學自然產生的客觀效果,無須刻意追求。必須特別強調,漢字是語素文字,一個學生掌握漢字數量的多少,不僅關系到學生的漢語口語水平的高低,而且也是學好漢語書面語的關鍵。
2.漢字教學的現狀。現代漢字教學,應該貼近教學對象的實際。我們的教學對象可分兩類:一類是既不懂漢語又不識漢字、在語系上和文字體系上跟漢語漢字完全不同的歐美等國學生;另一類是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韓國學生。后者雖然認識一些常用漢字,但不會說漢語,而且日語和韓語在語系上跟漢語沒有親屬關系。比較起來,日本學生和韓國學生學習漢字相對比較容易,因為,日本學生在中學階段就會日本常用漢字1945個,韓國學生也會1800個韓國常用漢字,撇開讀音不談,這對他們學習漢語詞匯會有一定幫助。不過,由于日本和韓國漢字的字義在借用漢字時跟中國漢字在內涵和外延上不盡相同,因此他們很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負面效用,有名的例子是:日本的“手紙”相當于漢語的“信”,漢語的“點心”則相當于韓國的“午飯”。從學習漢字的角度,漢字文化圈的學生肯定要比漢字文化圈外的學生容易得多,但是必須指出,三個國家的漢字分別記錄的是三種不同的語言,因而日本、韓國學生在學習中國漢字時都應該把漢字當作外語外文來學習,不這樣是學不好漢語的。事實上,也許由于認識上的偏差,日本和韓國學生并沒有因為認得漢字的優勢而一定比歐美學生學得更好,特別是口頭表達方面。
當然,學習繁富復雜的漢字,對于年過20的歐美學生而言也絕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若要記憶更是苦不堪言。據我所知,國內大多數學校都比較重視漢字教學,作出了較好的安排。在初級階段有的學校還專門開設了漢字課,布置漢字書寫練習。到了中級階段,則把漢字教學置于課文教學之中,漢字教學與漢語詞匯教學同步進行。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把漢字教學與漢語詞匯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比較準確地理解漢字的字義;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可能也會產生弊端,以詞匯教學取代漢字教學。因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常把注意力放在課文的閱讀與理解上面,關注的是詞語和語法教學,漢字只是作為一個詞匯單位教給學生,這樣很容易忽視漢字的教學。所以,有人說,所謂漢字教學只是初級階段才有,到了中級之后就不知不覺地被取消了,很難說還有嚴格意義上的對外漢字教學。我認為,漢字教學應該貫徹基礎漢語教學階段的全過程。當學生看到“美不勝收”時,首先是查看英語翻譯:Somanybeautifulthingsthatonesimplycan''''ttakethemallin.或者morebeautythaonecan''''ttakein.他們是從英語翻譯來了解該成語的含義,卻不大理會這一成語四個漢字的字形、讀音和字義。他們通常從圖形上認讀漢字,攝取漢字的形體圖像,疏于記憶,如果教師不作特別強調和提示,學生們很難分辨漢字的部件和筆畫,因此寫起來常常丟三落四。通常的情況是,各校一年級學習漢語的人數很多,但許多人淺嘗輒止,遇有困難就半途而廢。“經過十年寒窗生活以后,只剩下極少數的學生攀登碩士或博士的高峰。”(柯彼德,1997)據我所知,即使這些佼佼者,他們的畢業論文幾乎很少是用漢語寫就的,通常是用自己的母語。他們的漢語說得很流利,但是他們中一些人在閱讀、特別在書寫方面依然存在許多困難,離所謂“語言通”“文化通”和“中國通”還有相當的距離,“最明顯的原因是漢字的難關”。(柯彼德,1997)他們對漢字往往缺乏審斷能力,不能分辨“浹、挾、狹、鋏,擋、檔、襠,買、賣、實,沒、設,訥、納、吶、衲,募、幕、驀、慕、暮,卷、券”等等,所以動起筆來常常出錯;打出來的文字也錯得離奇。這就是當前的漢字教學情況。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理論層面上,有人從本體論出發,認為先有語言,后有文字,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符號是可以跟本體分離的。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是美國結構主義者JohnDeFrancis,他主編的《初級漢語讀本》《中級漢語讀本》《高級漢語讀本》就分為拼音本和漢字本兩種。他主張先教會話,后教漢字,對于那些只想學習會話單項技能的人也可以不教漢字。這種看法和做法曾流行于歐美。這種看法也深深地影響著歐美學生,他們普遍地存在著重口語、輕漢字、重閱讀、輕書寫的傾向。從哲學層面上說,我以為語言先于文字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某種語言一旦擁有了文字,文字對語言的反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像漢字這樣的語素文字對漢語的反作用尤其明顯,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是漢字保留了古代漢語的詞語,保留了古代圣賢的語錄,保留了古代優秀的詩詞歌賦、格言成語,保留了古代漢語特有的語法格式,并把它們中的一些成分原封不動地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漢字與漢語簡直難解難分。一個外國學生,如果真的要學好漢語,成為漢語方面的高級人才,我想,不學習、掌握漢字簡直是不可能的,把漢語學習跟漢字學習對立起來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事實上,漢字已經成為漢語特定的組成部分,學習漢字就是學習漢語;若要學好漢語,必須得學習漢字。
在操作層面上,有人從同源論出發,認為漢字就是漢文化,在教漢字時往往大講漢字的源流嬗變、文化考察、風俗探源、書法藝術欣賞等等。如果如此理解漢字教學,人們就可以這樣講授“茶”字:“茶”在《說文·草部》中為“荼”:“荼,苦荼也,從草余聲。同都切。”據大徐本注:“此即今之茶字。”然后引證《廣韻》:“宅如切,平麻澄。”再論“茶”字三種寫法“茶、梌、荼”,根據《唐陸羽〈茶經·一之源〉》注解:從草,當作“茶”,其字出自《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梌”,其字出自《本草》;草木并,當作“荼”,其字出自《爾雅》。再解釋“茶”的民俗含義:“舊時訂婚聘禮的代稱。如三茶六禮,受茶。”明陳耀文《天中記·茶》:“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不復生,故俗聘婦必以茶為禮。”《清平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行什么財禮?下什么茶?”再講茶的種類,茶的功能,茶具、茶道等等。講者用心良苦,努力在弘揚漢字文化,聽者如墜入云霧之中,一無所獲。難道這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現代漢字教學嗎?當然不是。正確的方法是,講清“茶”的形、音、義,告訴學生“茶”字的用法和寫法。還有,教師可以通過組詞練習,比如“紅茶、綠茶、新茶、陳茶,茶館、茶道、茶點”等,并且隔三差五地考考學生們記住了沒有。事情就這么簡單!
漢字的發展演變論文
一、漢字的古今發展演變
漢字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最遲在殷商時期,就已經有了體系完整的甲骨文,說明甲骨文只是漢字的流而不是源,漢字的起源還應上推一個歷史時期。漢字起源的準確時間無從得知,具體過程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結繩契畫說,有八卦易符,有倉頡造字說,但不論怎么說,漢字都是中華民族自己創造的,是我們先民智慧的結晶。漢字的發明可以堪稱是史上一件非常偉大的史實。
漢字也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表意文字,這與漢字的構字規則或俗稱造字法有關。關于造字法,也有很多學說。如“六書”、“三書”、“四體二用”等,現有的學者還把“六書”細分為十種造字法,可謂見仁見智。不過這些觀點都始終沒有擺脫“六書”的影子,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給“六書”下定義的:“……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拙,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扌為,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一聲托事,令長是也……”許慎的解釋似乎不是按六書出現次序排列。最早出現的應是象形字,不但漢字如此,其他民族的古文字如蘇美爾的稧形文字,埃及的紙草文字,最初也都是象形字。這是人類先民對自然界的共同反應。但能夠畫成象的文字畢竟有限,后來就出現了指示和會意。這大大擴大了漢字的范圍,也使漢字從圖形化向符號化邁進了一步。從理論上講,這三種造字法能造出一切漢字,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的擴大,造字速度遠跟不上思維和語言的發展。于是依聲托事出現了假借字。假借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極具挑戰的關鍵。其他古文字在假借字大量涌現后,紛紛轉向了拼音文字,惟獨漢字英雄不改本色,從此漢字走向了獨特的發展道路。解決假借字帶來的困擾就是后來的轉注字和形聲字。因為假借字是借用已有的漢字表達新事物,所以一個漢字就會有數個幾乎毫不相關的意項,這很容易造成混亂,轉注字就往這些身兼數職的假借字上填加不同的義符把它們區別開來。到后來造字干脆就擇取義符和聲符拼起來便成為形聲字。形聲字的出現,使漢字最終定形,使漢字幾乎不可能向表音文字發展了。從象形字到形聲字,這是漢字構字的特殊思維方式,所謂文字,就是“盍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與此同時,漢字的字體也歷經數次變化,一般認為是經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隸書以前是古文字階段,其字體非常繁雜,也頗有爭議,從隸書起是今文字階段,意見較為統一。漢字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中舉足輕重的一步,它對后世的影響和作用幾乎可與倉頡造字相媲美。隸書從秦代開始逐漸形成。秦始皇“六王畢,四海一”,但他最大的貢獻應是“書同文”。因為文字的統一,使后世中國基本上處于團結統一的大局面。當然秦國最初統一的是小篆,但小篆的統一直接推動了隸變。隸書使漢字的象形意味大為減弱,卻大大增強了漢字的符號性,也使漢字更加整齊統一,更加簡化,便于辨認和書寫,為漢字的推廣和運用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又對漢字進行了簡化,這是繼秦始皇后第二次運用行政手段對漢字的整理。簡化的方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八種:保留輪廓;部分代整體;更換形聲字部件;形聲字與非形聲字互變;同音代替;借用古體;草書楷化;記號代替。這些方法都是“古已有之”,并不是隨意簡化的。簡化字的作用是明顯的,至少在掃除文盲方面有積極意義。不過繁體字在現代仍有很大的市場。秦始皇的“書同文”被歷史證明是偉大進步,簡化字的意義也將有待于歷史的檢驗。
縱觀漢字的發展,總趨勢是從繁到簡,從圖畫性到符號性。簡化的結果是普及,使漢字從統治階級的特權中解脫為大眾使用的工具。符號化的結果豐富,使漢字能表達記錄更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但不論怎么發展變化,漢字的內在精神是沒變的,那就是漢字的表意性。無論是秦漢的隸變,還是當代的簡化字,都還保留了表意性質,表意性是漢字與其他文字相區別的本質特點。漢字之美,漢字之神,幾乎一切漢字現象都可以從它一脈相傳,從未間斷的表意去尋根究底。
二、漢字演變中遭遇的種種現實挑戰
漢字改革研究論文
一、漢字改革的第一個方面——拼音化
對于漢字的拼音化改革,國內出現了幾個不同的派別。
(一)改革派
我們把極力支持漢字改革的一些人稱作改革派。從清朝末年到改革開放前,絕大部分學者都屬于該派,至今也還有部分人屬于該派。由于主張的不同該派又可以分為兩派,即并列派和廢棄派。
并列派主張設計拼音文字,但是并不主張廢棄漢字,他們主張漢字和拼音文字并行。這一派別主要為切音字運動的倡導者,代表人物主要有盧贛章、沈學、朱文熊、王照等人。他們改革的原因是,認為國家的強弱與漢字的難易程度有關,漢字的繁難阻礙了教育的普及,從而也阻礙了中國的富強。他們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歸結為漢字的繁難,認為漢字阻礙中國發展與進步的罪魁禍首。
廢棄派設計或主張設計拼音方案,并主張用拼音文字取代漢字,淘汰漢字是當時專家學者幾乎一致的呼聲。這一派別主要代表人物有錢玄同、魯迅、吳玉章、瞿秋白、、等。主張廢除漢字的主將之一瞿秋白認為:“說到具體的中國文字,我們不能不說,這是比較落后的文字,比較落后的語言。”因此,他主張“中國的文字革命必須徹底地廢除漢字”,“拼音制度的新中國文字應當完全脫離漢字的束縛,用羅馬字母拼音”。瞿秋白對漢字表示了極大的憤慨:“這種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另一員主將錢玄同說:“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這是有新思想的人們都知道的……文字改革,改用拼音,是絕對可能的事。”也多次指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這些觀點和言論,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而在當時則幾乎是全國上下一致的呼聲。其聲勢有如暴風驟雨,席卷神州大地,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