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農業發展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02:15: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效農業發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思考
四川省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農業發展正面臨資源約束趨緊、投入品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加劇等嚴峻挑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增收與改善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必須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通過對浙江發展現代農業模式、路徑的調研、思考,本人認為:發展四川現代農業應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挖掘特色資源,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走出一條特色效益與生態環境相融合的現代農業之路。
1四川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現實意義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大舉措。四川地處長江、黃河上游,是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關口。四川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全國。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有利于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一方面,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過程,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依賴性最大,自然資源和生態條件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決定著農產品的品質和規模。另一方面,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土壤結構、水利設施改造、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使用、廢棄物處理等,也直接影響農業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就是要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實現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是我省農業調結構、促增長、惠民生的重大舉措,在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時要轉變傳統的方式,既要選用生態的產業鏈模式,也要注重采用生態的支撐技術。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把生態作為特色,讓效益持續提高,就能率先實現農業的低碳和循環發展,搶占綠色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對于推動四川農業轉型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和實現全面小康意義重大。
2浙江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對我們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浙江經濟高速發展,但以制造業和印染業為主的產業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巨大的。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就在全面分析自身資源稟賦和農業發展形勢的基礎上,作出了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戰略決策,制定了《浙江省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規劃》,把高效生態農業作為浙江現代農業的目標模式,打造生態浙江、美麗浙江,并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突破口。浙江從“寧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強省建設和形成社會共識的歷程。四川進入工業化、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農業發展正面臨資源約束趨緊、投入品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加劇等嚴峻挑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提質增效和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走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道路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所謂高效,就是要體現農業有更高的土地產出率、投入產出率、勞動生產率,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比較效益,使農業成為能讓農民增收致富的現代產業。所謂生態,就是要體現農業既能為社會提供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又能保護好生態環境并實現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使農業轉向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所謂高效生態農業就是以綠色產品消費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特性,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融合的現代農業。高效生態農業既不同于偏重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石油農業,也不同于偏重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放棄高投入高產出目標的自然生態農業:既體現了現代農業的一般特性,又符合了我省人多地少,農業資源豐富的特殊性。
3四川具備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有利條件
淺談高效農業發展研究
一、發展高效農業對寶應縣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
(一)高效農業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近年來,寶應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江蘇省委、省政府和揚州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切實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點來抓,農民收入穩步增長。根據《寶應統計年鑒2015》顯示,2015年寶應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507元,比上年增加1261元,增長8.9%。其中工資性收入占比58.8%,農民家庭經營凈收入占比25.4%,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占比15.8%。家庭經營凈收入中第一產業經營凈收入2199元,占比55.9%,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14.2%。近些年來,農業經營凈收入所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重不斷下降,說明寶應農業產業的發展尚未能夠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因此還需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業效益,從而提高農民收入。(二)高效農業發展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發展高效農業有利于促進寶應農村經濟發展,其對農業產業的促進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截止2014年,寶應縣耕地面積為7.9萬公頃[2],人均耕地面積為1.31畝,低于全國人均耕地面積水平。積極發展高效農業,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二是有利于改善農村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裝備設施水平。截止2015年底,寶應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3.2%,但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高效農業不僅生產效益高,而且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能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對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對促進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三是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高效農業能夠提高對生態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化肥和農藥等投入品的使用,減輕生產活動對生態系統和資源環境的干擾,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四是有利于促進勞動力轉移,解放農村勞動力。高效農業發展能夠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收入,促進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和諧發展,確保寶應農村經濟有力發展。
二、寶應高效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對高效農業理解存在偏差,把握不準確。盡管全國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發展高效農業,但是真正做到高效的卻不多。許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區看起來十分的現代,但是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農業,而是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無法保證真正地高經濟效益。這說明目前對于高效農業的理解還存在偏差,把握不夠準確。(二)耕地資源少,高效農業規模難以保證。寶應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少,隨著寶應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土地的供與需、占與補、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十分突出,耕地面積的保護任務越來越嚴峻,將成為制約高效農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寶應著力打造“235”十大農業園區,高效農業面積達50多萬畝,園區綜合生產效益顯著,但是目前仍存在規模有限,競爭乏力,“特色不特、優勢不優”等問題,與“一村一品”、“一鄉一品”、“一鎮一業”、形成區域經濟板塊的要求和標準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三)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目前,寶應縣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水平普遍偏低,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一方面,各村農民的教育水平仍然較低。另一方面,年輕勞動力大量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中去,導致留在農業上的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水平正在下降。先進的農業生產手段和科學技術需要高科技文化素質的勞動力才能掌握,而寶應目前的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水平并不能達到要求。作為留在農業生產的老一輩勞動力,他們無法很好地理解高效農業確切含義,不能真正領會鄉鎮政府的政策內涵,無法很好實施鄉鎮政府所宣傳的高效農業發展的知識。此外,寶應相對于周邊城市處于人才洼地,不利于農業方面人才的吸引,許多人才去發達城市發展,導致從事農業領域方面的人才非常急缺。
三、寶應加快高效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科學規劃,擴大高效農業規模。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發展高效農業,能不能在發展競賽中取勝,有賴于寶應相關部門的科學規劃。應樹立新觀念,明確寶應高效農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制定觀念新、起點高、質量嚴、高標準、可實施的詳細規劃,推進高效農業的發展進程,提高經濟效益。鼓勵鄉鎮招商引資,通過政策扶持,示范帶動,培植特色農業,在有條件的鄉鎮連片發展、規模經營。從全縣的角度和長遠的發展來看,應重點加強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構建生態循環生產體系,實現清潔生產,保證農產品安全和質量;充分銜接土地總體利用規劃,協調農業產業與非農產業的發展,保有耕地面積,保證農業產業用地;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對自然風險的抵御能力。(二)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形式。立足每個鄉鎮的資源稟賦,發揮每個鄉鎮的優勢,進行農業發展。大力推進優勢主導產業的發展,加快“一村一品”、“一鄉一品”、“一鎮一業”的特色產業的形成。寶應全縣農產品存在農產品數量眾多、規模不一、分布相對零散的狀況,因此應注重資源整合,做強優勢和特色產品。目前,通過資源整合,已經形成一批有機稻米、大閘蟹、西瓜、荷藕、慈姑、水芹菜、核桃烏青菜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成一批“一業帶全鎮、一品富全村”的專業鎮村,創成江蘇省“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鎮3個、全國“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鎮1個。(三)注重人才引進,加快科學知識宣傳普及。寶應高效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要突破寶應人才洼地的局面,積極引進農業高科技人才,鼓勵和號召大學生回鄉建設。在積極引進的同時還要注重留住人才,加大對人才的補助和支持,為高效農業的發展提供相關技術支持。與此同時,還必須加快向農民的科學知識宣傳普及,提高農民素質。農民素質是高效農業能否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在發展高效農業的過程中,相關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注重加強技術示范、指導、培訓等,通過開講座、網絡傳播、發放資料等多種宣傳推廣方式,宣傳科學種植,合理利用資源,推進高效農業的推廣普及。(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促進高效農業發展。要向高效農業得到較好的發展,就必須要有農業科技創新作為支撐,尤其是寶應這樣人多地少、生態環境壓力大、專業人才缺乏的縣域要在高效農業發展的進程中爭取優勢,只有依靠科技創新,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農業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寶應相關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積極探索符合寶應本地資源稟賦的高效農業科技創新內容和積極有效的技術推廣方式,培育適于寶應當前設施條件栽培的優良作物品種,設計適于寶應各鎮區生態條件的設施類型,構建適宜于寶應各鎮區的設施栽培技術體系,加強設施農業工程技術和產品開發,增強設施農業抗災能力,確保寶應高效農業得以更好更快地發展。(五)創建優質品牌,提高綜合競爭力。發展高效農業,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位,就得注重培育優質品牌,提高綜合競爭力,可以說品牌是市場的“通行證”,是產品綜合競爭力的有力證明。目前,寶應農業方面已經有很多品牌,例如大米、蓮藕、慈姑等,但大多品牌知名度還有待提高,如若不能加以整合和自主創新,要把品牌做強做大就比較難。要發展好高效農業,就得把規模做大、產品做精、品牌做響,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產品的綜合競爭力。高效農業發展進程中,需要多方位的支持。既要建立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又要建立農產品產業化所必需的資本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只有各方面都努力做好,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才能促進寶應高效農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實踐與探尋
山東省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成立于2010年12月,其前身為有著61年的發展歷史國營廣北農場。2011年,該示范區搶抓“黃藍”兩大國家戰略融合和兩個省部共建疊加的重大歷史機遇,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實踐探索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為牽引,按照“科學規劃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搭建支撐平臺、項目帶動突破”的工作思路,著力開展“規劃年、項目年、突破年”活動,扎實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的建設發展。去年8月22日,山東省政府與國家科技部共同簽署了《共建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協議》和《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將共建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列為部省會商會議固定議題。共建協議明確了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按照‘一區多園’的思路,突出東營濱州核心區建設”。為貫徹落實省部協議,省科技廳組織編制了《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總體規劃》,并通過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科院等相關專家評審論證。《總體規劃》確定了“一區雙核多園”的總體布局及組織架構。“一區雙核”是指以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和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雙核心,建設黃河三角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
一、基于對廣北區情的深刻把握爭取示范區省部共建核心區地位
1.基于對廣北歷史方位和地理方位的宏觀研判。從廣北的基礎條件、土地性質和區位看,這一區域具有典型的城郊經濟特征,適宜于全面開發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和示范功能,創建具有現代農業高端形態的特色園區;適宜于打造“綠海花洲”式的中心城近郊環境和壯大市屬經濟的功能板塊;適宜于建設一個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新經濟區。搞好這一區域的開發建設,對于完善東營高效生態經濟布局,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2.基于對廣北區域環境與資源稟賦的區情把握。東營市委市政府將國營廣北農場進行改制,成立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按市政府直屬正縣級單位管理,參照市屬省級經濟開發區的職責界定,賦予縣區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投資計劃、建設項目實行計劃單列。園區具有自主配置資源、快速構建新機制、整合利用資源的組織優勢,為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提供了體制和機制的活力保障。園區土地成方連片,土地權屬明確,國有土地面積占78%,一方面有利于進行統一規劃,根據實際需求引進各類投資主體,選擇多種投資經營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進行適度規模經營,有助于按產業鏈條集中連片,發揮規模優勢和效應。另外,介于園區各片區之間的土地可以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輻射地區乃至今后的土地后備資源,具有吸引要素集聚、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獨特優勢。
二、核心區落戶廣北得益于一個好的發展規劃
在研究示范區區情、廣泛征求專家及領導意見的基礎上,東營市按照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農、林、牧業循環,一、二、三產融合,集農業高端產品生產與貿易、農業高新技術創新與推廣、城鄉一體化發展于一體的總體思路;按照現代農業發展內在要求、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高端需求以及園區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按照技術鏈集成、產業鏈融合、服務鏈配套、利益鏈持續的原則,著眼長遠科學謀劃,立足高點定位、錯位發展,提出了“一城、六園”的規劃布局和“一個平臺、六個特色產業、三個支撐體系”的主導產業體系,探索建立國內領先并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一城”即生態科技城;“六園”即:現代林業示范園、都市農業示范園、循環乳業產業園、農產品精深加工園、農產品綜合物流園和生態產業園。“一個平臺、六個特色產業、三個支撐體系”是指農業高端服務業平臺,現代苗木花卉產業、有機蔬菜產業、循環乳業產業、高端農產品加工產業、農產品物流業、生態旅游業六個特色產業以及投融資服務體系、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體系。
村鎮推動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意見
為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和產業支撐。經研究決定,在全鎮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結合我鎮工作實際,特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以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統領,緊緊抓住“黃三角開發升為國家戰略”歷史機遇,強力推動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努力實現產業富村、科技興村、特色強村,促進農民持續穩步增收。
年,我鎮將大力實施工程,即:新建大棚蔬菜生產基地1千畝,有機糧食種植1千畝,生態養殖基地1千畝,淺水藕和淡水養殖基地1千畝,新建蔬菜批發市場1處;新增“一村一品”專業村5個;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4個;新成立農民專業生產合作社3個;發展市級農業專業生產合作社2個。
二、工作重點及主要措施
(一)主攻高效,力求“三個提升”
高效節水農業發展意見
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時期,農業節水已成為我區節約型社會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為進一步加快我區高效節水農業發展步伐,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持續、快速、和諧、
健康發展,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必要性
塔城地區水資源十分短缺,時空分布極為不均。由于農業是我區的用水大戶,灌溉用水量占全區用水總量的98%,因此,開發利用好有限的水資源,必須從農業節水入手,以保證經濟、社會、環境協調、持續發展。雖然近十年來,我區農業節水工程建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受資金、水價、技術等條件的限制,田間高效節水工程規模小,管理方式落后,節水效益不高。目前,全區應用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的農田面積為63.73萬畝,僅占總灌溉面積的12.8%,灌溉用水效率相對較低,難以滿足農業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時,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生產與生活、生產與生態等諸多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劇,供給農業的水資源總量呈下降趨勢,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區農業發展的瓶頸,因此,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是我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實現農業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促進農業增長方式根本轉變,保障我區國民經濟穩定快速發
展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勢在必行。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高效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淺析
一、大慶現代農業發展狀況分析
(一)取得的主要成績大慶地處黑龍江省西部、松遼盆地中央坳陷區北部。現轄薩爾圖、讓胡路、龍鳳、紅崗、大同五個區,肇州、肇源、林甸、杜爾伯特四個縣,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人口281.55萬人,全市耕地面積46.8萬公頃,草原68.9萬公頃,水面26.9萬公頃,濕地120萬公頃。全市地處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蒙古內陸冷空氣和海洋暖流季風的影響,總的特點是:冬季寒冷有雪;春秋季風多。全年無霜期較短,雨熱同季,有利于農作物和牧草生長。近年來,大慶在資源型經濟轉型背景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形成了一定的區域特色模式。如建立了棚室經濟、園區式現代農業模式、溫泉特色農業、基地式或牧場式特色農業、觀光農業等。2011年,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3.4萬公頃,綠色特色和有機食品種植面積達33.3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45.4%;全市糧食總產量達554.3萬噸,同比增長9.6%;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81%,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20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達到540個;全市水田已基本實現規模化經營,旱田規模化經營占全市旱田耕地面積的17%;全市棚室發展到4.8萬棟,設施農業實現收入25億元;2012年,大慶市圍繞水利化、農機化、科技化、產業化、合作化、市場化、城鎮化、生態化的“八化”建設,制訂了《大慶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考評標準》,為大慶實現高效生態現代農業起到了高標準的前期示范帶動效應。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1.產業發展范圍較窄。現代農業作為產業發展不能只局限于農業而發展農業,要與第二三產業形成對接。大慶基地式現代農業更多的僅限于某一作物的種植或養殖基地,而沒有形成更寬廣的上下游產業鏈接。2.郊區型現代農業供給不足。近年來,大慶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棚室經濟,但對于中心城市供應還沒有形成有效對接,在大型日常超市還沒有形成充足的供應和獨特的品牌,很多農產品還主要依靠外地運輸。3.大慶現代農業產業附加值不高。農業產業增值能力弱是全國農業生產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有與國際化接軌,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既要增加產能產值還要積極開拓市場。大慶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要立足于國際型都市發展戰略,融合非農產業形成大農業體系。4.現代農業品牌競爭力較弱。大慶具有廣袤的草場資源,畜牧業生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在這一主導產業下做文章,不僅滿足現有市場的需要,還要進一步挖掘未來市場潛力,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有機產業等。5.大慶現代農業發展的生態經濟環境承受力不強。大慶市現有耕地1080萬畝,其中旱田974萬畝,水田106萬畝。全市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為32.5億立方米,其中地下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為10.0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190立方米,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屬干旱缺水型城市。而且,水資源缺乏一度是限制農業發展的瓶頸。
二、大慶發展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化路徑
(一)產業集群概述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內,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的集聚,形成強勁而持續的競爭優勢。在許多發達的經濟體中,都可以看到各種產業集群。而且,產業集群發展超越了一般產業的范圍,形成了特定的地理區域范圍。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度集中,這有利于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交換成本及制度成本,帶來規模化、范圍化的經濟效益,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非農產業,主要是基于專業化分工、規模經濟、增長極、技術創新以及競爭優勢等所帶來的產業集群效應;在農業產業集群方面很多學者也做了相關研究,包括農業產業集群的概念、類型、運行機制、競爭優勢等。
(二)大慶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路徑產業集群是建立在眾多相關企業或相關產業基礎上的,并以這些企業或產業的集聚而產生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大慶在發展現代農業中必須立足本區域特色,建立區域品牌,反過來區域品牌的集聚作為無形資產才能夠持久廣泛地吸引眾多相關利益體,進一步使得區域內相關企業都受益。如何進行相關企業或產業的聯合,可以從兩個角度去探索,一是縱向產業化發展型,一是橫向相關產業聯合發展型。縱向一體化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是以現代農業產業為主軸,包括產前(現代農業的設施投入、技術科研、推廣組織)—產中(現代農業的種植和養殖基地及示范園區)—產后(農產品加工增值、區域品牌的宣傳與推廣及產品的流通)。通過大力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將農業生產形式集中或集聚,并以規范化、標準化現代農業生產基地,以此形成與現代農業投入部門的合作;當然,在此集聚過程中,要發揮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如東方集團在大慶肇源縣投資建設糧食物流中心和稻谷加工園項目和在高新區建設高端組織化谷物符合蛋白仿肉項目,以此為依托形成一個現代農業生產的產后重要環節,將帶動相應的產前和產中環節,既有利于自身利益,又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橫向相關產業聯合集群模式是基于地域品牌的多產品聯合或嫁接,如園區式的產業集聚,在一個區域內基于主導型或有發展潛力的產業或是相似而不類似的企業形成一種合力,并輔以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形成一個產業園區,有配套的輔助企業集群,形成板塊式的合作和協作。區域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可以搭乘區域中相關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體系,在建立相關特色品牌下開拓新的產品系列。
垂直農業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根據DicksonDespommier2009年發表在Scien-tificAmerican(科學美國人:垂直農業的興起)中的論述,垂直農業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1]第一,Farmingisruiningtheenvironment,andnotenougharablelandremainstofeedaprojected9.5billionpeopleby2050.2050年有95億人,土地不夠用。第二,Growingfoodinglasshigh-risescoulddrasticallyreducefossil-fuelemissionsandrecyclecitywastewaterthatnowpolluteswaterways.減少排放和循環利用城市廢水。第三,Aone-square-blockfarm30storieshighcouldyieldasmuchfoodas2,400outdooracres,withlesssubsequentspoilage.面積相當于一個街區30層樓高的農場,其產量與2400英畝戶外農田相當,而耗費更少。第四,Existinghydroponicgreenhousesprovideabasisforprototypeverticalfarmsnowbeingconsideredbyurbanplannersincitiesworldwide.現有溫室水培法為立體農場原型提供了現實基礎,正為全世界的城市規劃師所認可。在中國,土地問題日益嚴重,所以有必要探索一下垂直農業在中國發展,特別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發展可能性。
中國的垂直農業研究
首先,2003年,華南師范大學引進的中科院院士孫儒泳就曾向廣東省政府打報告要求在廣州市蓋樓建立生態循環種養模式的科研項目。當時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土地越來越少、人們的食物供應問題,盡管沒有提出垂直農業這個概念,但意思是一樣的,所以說中國在垂直農業方面的研究還要早于美國人(他們是2009年提出這個概念)。
第二,近10年來,廣東農墾在甘蔗大面積種植園中已經成功引進了以色列滴灌技術[3],通過在大田中的探頭感應,可以分析出什么地方需要水分。在控制室就可以對需要水分的地方實施滴灌。從理論方面分析,所謂垂直農業的概念,其實就是應用植物營養學、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現代技術的“精準農業”,就像美國亞桑納大學環境控制農業中心的主任吉恩賈克梅里認為的那樣:通過在室內種植植物,其環境可被前所未有地進行精確控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廣東農墾在垂直農業中的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的應用方面也是走在世界農業科學前列的。
第三,前幾年,廣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在白云區鐘落潭建立了廣州金穎園農科旅游度假區,采用溫室大棚技術,將營養液直接輸送到各式農作物的根系,這種做法也是垂直農業應用的一種。這方面的應用還有很多[4],比如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投資3億多建設的熱帶雨林、濕地等模擬環境,它們大多作為少年兒童課外實習基地,但由于電費、營養液等花費巨大,現在很多都支撐不下來,不再對外展示。最近,根據中國園林資料網2011年7月8日消息:山東首家實行全程智能化控制的立體垂直農業示范園日前開工建設。智能化立體垂直農業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空間進行農業生產,還可以對栽培作物的生長環境進行全程監控。雖然垂直農業節省了傳統農場使用機械、農藥、除草劑、化肥、運輸和其他方面的成本,其中還包括作物減產的成本。但這些不能證明垂直農場在能源和金錢上具有競爭力。其實在城市核心建造高大復雜的建筑物,以及在高端基礎設施和安全密閉負壓通風設備的探測和維護等方面會耗費更大的能源和金錢。所以,目前“垂直農業”仍處于概念階段,還沒有成型的應用模式,具體實施起來會遇到一些障礙。最大的障礙是水和能源這兩個必要條件的來源問題。“垂直農業”需要有完善的城市污水循環利用和能源供應系統作為配套。
熱帶亞熱帶地區發展垂直農業的思考
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及建議
1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的特點與面臨的問題
黃河三角洲海岸線長900km,占全省海岸線總長度的28%.灘涂面積24.6萬hm2.沿海未利用的鹽堿荒地93.3萬hm2,土地后備資源頗豐.海岸帶生物資源豐富,濱海濕地維管束植物有197種,濕地植被類型主要有灌叢、鹽生草甸、鹽生植被、沼澤和水生植被4類;擁有海洋生物800多種,游泳動物漁業資源85種,較重要的魚、蝦、蟹、貝類等近40種,其中,灘涂貝類29種,可增養殖的15種[2].是我國四大漁場之一,海珍品的重要產區.海岸帶鹽鹵、油氣、貝殼砂等礦產資源豐富,地下鹵水靜態儲量約135億m3,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約50億t、560億m3;擁有3條長56km,總地質儲量達3.6億t的世界罕見的貝殼砂礦帶,也是世界上唯一每年增加10萬t以上的新、老并存的貝殼堤.海岸帶風能、地熱資源豐富,潮汐能、波浪能、鹽差能等海洋資源開發潛力巨大.海岸帶有多條河流入海,大量水沙入海對海岸塑造、陸架沉積作用及生態環境等具有深刻的影響.擁有馬頰河、徒駭河、小清河、濰河等河口,港灣資源條件良好.擁有大小海島89個,島岸線長219km,占全省海島岸線長的29.7%,海島面積33.8km2,占全省海島面積的24.9%[3].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區位優勢日益顯現,海洋產業初具規模,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海岸防護設施不完備,防潮堤建設標準低,防潮能力弱,受風暴潮威脅較大,制約了海岸帶的開發利用;二是近海漁業資源捕撈強度大,岸線和灘涂資源開發利用缺乏規劃和科學性,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三是受納上游地區大量污染物,致使濱海濕地和海洋受到污染,生態受損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受圍墾、鹽田、養殖等的生產活動影響,自然植被退化,景觀破碎化,濕地面積減少和退化;五是自然災害頻發,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日益凸顯.這些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海岸帶開發利用的制約因素.
2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可選模式
所謂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就是依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組織農業生態系統結構和組裝配套技術,構成一個結構穩定、高效、生態與有序轉化的現代農業系統格局.黃河三角洲海岸帶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概括地說,因地制宜就是根據當地資源條件、氣候條件、生產條件和科學技術條件乃至生產、生活習慣條件,具體決定采取怎樣的模式,勾畫什么樣的藍圖.在充分認識、分析該區域條件的基礎上,提出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9類模式,以供選擇[4-10].
2.1暗管改堿模式
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多為荒堿地,土壤含鹽量高,開發利用難度大.采用暗管改堿工程技術,可實現土壤快速脫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增加農民收入,是一項較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民生工程,還可通過新增土地用于占補平衡,緩解高效生態經濟發展中建設用地增加過快同嚴格保護耕地的矛盾,拉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一些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該模式的工程技術要點是利用專業大型成套機械設備,在一定土壤深度埋置具有濾水、排鹽功能的PVC管道,實現開溝、埋管、裹砂、覆土等施工過程一次完成,并通過灌溉淋洗,使含鹽水滲入暗管排走,從而起到控制地下水位、土壤快速脫鹽的作用.它與明溝排水的技術原理相同,都是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動規律.將淋洗土壤而滲入地下的含鹽水排走,用以大規模改良鹽堿地和鹽漬型中低產田.由于排堿暗管均埋于地下,并可設計為寬深布設或淺密布設等不同形式的地下管網,因此不占用耕地并且排堿效果突出、均勻,優于明溝排堿.有條件的可將灌水渠系也改為管道模式,再植入節水灌溉系統,完成排灌模式的全面轉換,從而實現高效生態農業的目標.暗管排堿模式改堿見效快,效果好,經濟效益高.通過暗管布設控制地下水位,抑制土壤返鹽,利用自然降水和引黃灌溉淋洗土壤,可在1~2a內使鹽漬土迅速脫鹽,土壤含鹽量可由10‰~30‰降為3‰~4‰.暗管排堿的另一項重大收益來源于節地.因為暗管布設本身不占用地上土地,原來的“農級”排水溝所占面積則成為新增耕地面積.如按農溝間距40m、深度1.5m,邊坡1∶2計算,排水明溝占地大約是耕地面積的15%,在農溝布設間距較大的地塊,溝道占地不低于10%.采用暗管排堿,再加上所改良的零星地、邊角地和插花荒堿地,可新增土地面積15%以上.由于暗管排水的優越性,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如荷蘭、美國等,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實現了農田明溝排水向管道排水的轉變.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正在推廣暗管排水系統.該模式非常適合黃河三角洲海岸帶大面積鹽堿地的開發利用,也適用于大面積改造中低產田.
探析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戰略研究
摘要:高效生態農業是順應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發展趨勢的理性選擇,也是推動區域農業協調發展的筑基之舉。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將為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增續動力,是在新時代中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需充分認識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對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性,綜合研究與分析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構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激勵機制、技術體系及生產系統,從而有力推動我國農村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效生態農業;鄉村振興戰略;可持續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提出的關于推進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部署,習在報告中充分描述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目標與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目前農業發展面臨資源有限、生態污染、農產品品牌建設不足等多種突出問題,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實現鄉村振興,這是新時代對我國農業提出的重要實踐命題。這就要求現代農業發展必須深入探索并積極推進農業產業轉化升級,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著力推進農業生態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新格局。目前,“資源、生態、環境、質量、安全”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指導標準,“高效”和“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是目前我國農業結構性改革的需求,也是農業戰略性調整的主要方向。著力發展中國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成為當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重點問題,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已具備多種優勢條件,但同時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制約因素,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準確定位制約要素的關鍵點,是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第一要務。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高效生態農業是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耦合的現代農業,是集科技資源、人力資源、政策資源及自然資源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其遵循農業生態學理論和市場經濟規律,以全面合理開發區域內各種農業資源為手段,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線,能夠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關鍵意義。高效生態農業重點關注生態環境資源的有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農業功能多樣性發展、保護和傳承農業文明,主要目標是加快農村生態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培育農村新型生態文化,從而推進農業、農村的科學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就是指按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要求,促進鄉村經濟、杜會、文化、生態等各個系統的綜合發展和全面提升,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可持續發展的鄉村。
(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促進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
探討城市郊區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應對策略
摘要:通過對**城郊近年來高效設施農業發展所取得的成績進行回顧,就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發展城郊高效設施農業的具體措施,從而促進城郊現代高效農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關鍵詞:高效設施農業;城郊;發展
近年來,**市新浦區把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要突破口,緊緊抓住當前國家擴大內需、沿海大開發的良好機遇,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強勢推進高效設施農業建設的步伐,使現代高效農業成為拉動新浦區農業快速增長的新動力,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新浦區高效設施農業取得的成績
(1)取得了“三個提高”。一是高效農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區產值4.5萬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塊達1.08萬hm2,占耕地面積的54%;其中產值7.5萬元/hm2以上的高效農田占15%;產值15萬元/hm2以上的特高效農田占5.3%。二是設施農業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區設施農業面積達1253.3hm2,占耕地面積的6.3%。三是規模養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豬飼養量達14萬頭,家禽飼養量350萬只,奶牛存欄580頭。畜禽規模養殖比重較2008年提高7個百分點。
(2)實現了“五個突破”。一是設施農業規模化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全區建成萬畝連片高效農業基地1個,千畝連片23個。新建市級千畝連片設施農業基地5個,草舍西紅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設施農業面積達680hm2,其中新建千畝以上日光溫室栽培生產基地4個,面積達600hm2,設施農業發展規模之大,速度之快,為歷年之最。二是農業項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區在建農業項目22個,項目總投資6570萬元,已完成投資5584萬元。西紅柿規模化種植基地建設、設施蔬菜基地建設、日光溫室鮮切花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區建設等項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應有了新的突破。全區涉農商標達15個,無公害農產品33個,綠色食品2個,有機食品1個。建立了1.53萬hm2無公害生產基地,制定了25個地方標準和產品操作規程。“云盛”牌番茄獲江蘇名牌產品和**市知名商標。四是農業產業化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全區現有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9家。野仙云霧茶、馨源鮮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農業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全區已培育建成高效農業特色村12個,示范基地23個。鄉鎮都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新增土地流轉面積482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