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美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8 06:20: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統藝術美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族傳統文化在藝術美學的應用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各界人士對民族傳統文化在藝術美學中的應用十分重視。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本文主要目的是探索藝術美學領域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創新,總結民族傳統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及應用。筆者認為,設計者應從藝術美學的創作背景出發,探索藝術美學的重要價值,并結合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在藝術美學中所展現出來的文化內涵的豐富與提升上的重要作用,進一步總結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及價值,最后從民族傳統文化在未來藝術美學發展路徑的角度把握方向與方法,探索其在服裝美學、工藝品美學、包裝美學、動漫美學等領域的創新運用。本文從民族傳統文化與藝術美學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充分挖掘分析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族元素的應用狀況,一方面可以為藝術美學理論發展添磚加瓦,另一方面可以為藝術創作者提供創作思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美學;創作
藝術美學在創作過程中通常會出現大量的文化背景,這是整個文化的延伸。從那些成功的藝術作品當中可發現,只依靠豐富多彩的形式是無法完成整個作品,民族傳統文化和文化精神才是整個作品的靈魂,起到激發觀眾情感共鳴的作用。換句話而言,藝術美學主要是通過合理利用自身內涵,將作品中個人情感、美學精神、文化內涵等表現出來,同時引導觀眾獲得更高層次的享受。正因如此,我國藝術美學逐漸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給藝術美學領域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但由于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響,導致藝術美學的發展進程非常緩慢,忽視民族傳統文化、作品內容過于空洞,使得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因此,在藝術美學作品創作過程當中,要將傳統民族元素融入其中,這是藝術美學創作的重要環節。
一、民族傳統文化在藝術美學中應用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之所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關注,是因為民族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經典元素和優秀的歷史文化,形成了優良的藝術思想和文化傳統;是勞動人民幾千年來日積月累的經驗,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創造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最終形成了優秀的藝術思想與文化傳統。我們經常聽到的有盤古開天、神農嘗百草等神話傳說,這是整個人類文化的起源。從文化層面而言,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與宗教信仰相結合,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體系,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還帶來豐富的素材資源。在藝術創作過程當中,將民族文化運用到現代設計內,能提高現代設計的藝術感,幫助藝術作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吸引大量受眾的關注。但由于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各種外國思想和文化流入中國,部分設計者將其應用在藝術作品中,這讓作品呈現同質化發展的特點,且不具備較高的可識別性。民族傳統文化應用到設計中,可以使藝術作品與眾不同,具有自身的特點和風格,而且不容易被其他人員所模仿,使得藝術作品更加有個性。另外,民族傳統文化元素中還有很多象征性和隱喻性的文化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運用到現代設計中,給藝術設計作品賦予更加神秘的色彩。將傳統文化精髓科學的應用,能豐富藝術設計的文化內涵與表現手法。從提高藝術作品的感染力方面而言,一個優質的藝術美學作品必須要達到情的境界,才能構成強大的生命力與靈魂力,從而拓展美學設計的靈感與創造空間。而那些融入了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美學作品,往往能賦予作品最特殊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點,從而給觀眾帶來特殊的藝術體驗,展現特殊的藝術形式,提高藝術吸引力,引發觀眾內心情感的共鳴,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
二、民族傳統文化在藝術美學中的應用策略
民族傳統文化在藝術美學的應用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各界人士對民族傳統文化在藝術美學中的應用十分重視。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本文主要目的是探索藝術美學領域中民族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創新,總結民族傳統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及應用。筆者認為,設計者應從藝術美學的創作背景出發,探索藝術美學的重要價值,并結合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在藝術美學中所展現出來的文化內涵的豐富與提升上的重要作用,進一步總結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及價值,最后從民族傳統文化在未來藝術美學發展路徑的角度把握方向與方法,探索其在服裝美學、工藝品美學、包裝美學、動漫美學等領域的創新運用。本文從民族傳統文化與藝術美學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充分挖掘分析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族元素的應用狀況,一方面可以為藝術美學理論發展添磚加瓦,另一方面可以為藝術創作者提供創作思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美學;創作
藝術美學在創作過程中通常會出現大量的文化背景,這是整個文化的延伸。從那些成功的藝術作品當中可發現,只依靠豐富多彩的形式是無法完成整個作品,民族傳統文化和文化精神才是整個作品的靈魂,起到激發觀眾情感共鳴的作用。換句話而言,藝術美學主要是通過合理利用自身內涵,將作品中個人情感、美學精神、文化內涵等表現出來,同時引導觀眾獲得更高層次的享受。正因如此,我國藝術美學逐漸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給藝術美學領域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但由于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響,導致藝術美學的發展進程非常緩慢,忽視民族傳統文化、作品內容過于空洞,使得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因此,在藝術美學作品創作過程當中,要將傳統民族元素融入其中,這是藝術美學創作的重要環節。
一、民族傳統文化在藝術美學中應用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之所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關注,是因為民族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經典元素和優秀的歷史文化,形成了優良的藝術思想和文化傳統;是勞動人民幾千年來日積月累的經驗,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創造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最終形成了優秀的藝術思想與文化傳統。我們經常聽到的有盤古開天、神農嘗百草等神話傳說,這是整個人類文化的起源。從文化層面而言,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與宗教信仰相結合,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體系,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還帶來豐富的素材資源。在藝術創作過程當中,將民族文化運用到現代設計內,能提高現代設計的藝術感,幫助藝術作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吸引大量受眾的關注。但由于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各種外國思想和文化流入中國,部分設計者將其應用在藝術作品中,這讓作品呈現同質化發展的特點,且不具備較高的可識別性。民族傳統文化應用到設計中,可以使藝術作品與眾不同,具有自身的特點和風格,而且不容易被其他人員所模仿,使得藝術作品更加有個性。另外,民族傳統文化元素中還有很多象征性和隱喻性的文化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運用到現代設計中,給藝術設計作品賦予更加神秘的色彩。將傳統文化精髓科學的應用,能豐富藝術設計的文化內涵與表現手法。從提高藝術作品的感染力方面而言,一個優質的藝術美學作品必須要達到情的境界,才能構成強大的生命力與靈魂力,從而拓展美學設計的靈感與創造空間。而那些融入了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美學作品,往往能賦予作品最特殊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點,從而給觀眾帶來特殊的藝術體驗,展現特殊的藝術形式,提高藝術吸引力,引發觀眾內心情感的共鳴,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
二、民族傳統文化在藝術美學中的應用策略
楚藝術美學思想在文創產品設計的作用
摘要:為了探索楚藝術美學對楚人日常生活、造物思想產生的深遠影響,以及楚藝術美學給當代藝術設計創作帶來重要的啟示。文章首先簡述楚藝術美學思想,歸納其在古代器物上應用的典型范式。然后以“齊物”主題文創產品設計為例,通過“器物參考-紋飾提取-思想升華”的設計流程,創作出將楚藝術美學思想融入具體主題的典型文創產品。實證性探索研究了文創產品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有效路徑。最后總結出文創產品設計要遵循文化性原則、藝術性原則和時代性原則。
關鍵詞:楚藝術美學;文創產品設計;原則;流程
楚藝術美學凝結了楚人的智慧,隨著時代的更迭,楚地的部分造型藝術活動已不再延續。然而楚文化中的藝術、美學精神,依舊深刻影響著后世中國藝術和美學上千年的發展。對于楚藝術美學的相關研究,湖北社科院前副院長、史學家張正明先生所主編《楚學文庫》以及其他一些學者的研究,對楚藝術美學進行了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梳理,給我們藝術設計創作者帶來了重要參考價值。與楚藝術美學的重要地位相比,當代設計創作者對楚藝術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筆者在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等文博單位調研發現,與楚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大多以簡單的紋飾提取、文物復制為主。設計者對于楚藝術美學思想的表現流于表面或認知不足,產品未能真正展現楚藝術美學的浪漫情懷。基于此,筆者通過對楚藝術美學思想進行比較性梳理和歸納,簡要分析楚人造物的楚學藝術思想在古代器物中的呈現方式,通過自己的設計實踐將楚藝術美學思想融入文創產品設計,同時探討楚藝術美學在文創產品設計中應用的流程和應遵循的原則,探索文創產品新的設計路徑。
一、楚文化中的藝術美學思想
楚人生性達觀、富于想象,執著于追求精神生命,樂于探索未知的神秘世界以及自由的精神境界,楚藝術體現了“人神交融”,是人與自然關系的藝術寫照。在張正明先生的《楚史》中認為,戰國中期的楚藝術是三合一的藝術,從基本流派來講是道學的藝術美學,而巫、道、騷的結合創造了極具想象力的楚藝術。巫文化、道文化和騷學文化分別賦予了楚藝術美的題材、思想和情感。(一)楚藝術中的巫:巫文化是楚人和神靈交流的主要媒介,主要用于占卜和祭祀,以此從事巫術活動。在巫文化中,主要的實踐和引導者是巫覡,巫覡通過降神和通天來與神靈交流,從而達到預言、治療和向神靈傳達民意等目的。正是由于楚人尚巫的影響,所以在楚學藝術中基于巫文化的審美是神秘的、奇幻的審美,而其夸張的造型、抽象的構成和驚艷的色彩賦予了楚學藝術豐富的美學題材。(二)楚藝術中的道:張正明先生認為,道學的美學要點主要分為了三點,分別是“法天”、“齊物”和“神遇”。“法天”,即《老子》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簡說,“人法地,地法天”的境界是人天相合的境界。美國的現代主義建筑設計大師賴特十分欣賞老子“道法自然”哲學,并成為其有機建筑理論的核心。“齊物”,其核心思想要義來源于《莊子•天地篇》所說的“萬物一府,死生同狀”。在楚藝術作品中,常習慣于將很多動物的頭或其他局部嫁接到一個器物上,通過分解、變形、抽象等手法處理,在形和神之間取舍,似像非像的感覺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神遇”,講求的是以神馭形,以意馭象,需要用精神去感知對象。神和意是有無限的,充滿想象;形和象有限的,在有限的空間可以感知。從表現的角度去看,要以無限想象駕馭有限表現;從接受的角度去看,要從有限表現體會到無限思想內涵。(三)楚藝術中的騷:楚騷美學,指的是指以屈原為代表的美學思想,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道學與儒學互滲,給予了楚藝術不屈贊歌的“浪漫主義”情懷。屈騷審美體驗的獨特性在于,屈原接受了儒家美學思想形成了“重修”人格美、流觀遠游又心系故國的超邁悲壯美,以及對“美政”理想不懈追求的執著美。
二、楚藝術美學思想在古代器物中的體現
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分析
當前社會藝術元素繁多,聲樂作為藝術種類中的重要組成,其中所涉及到的聲樂藝術美學特征是眾多門類里最難掌握也是最難鑒賞的。但是,任何藝術形式都有屬于自己的美學特征,并且與聲樂藝術也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只要找準兩者關聯因素,就能準確賞析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并且,從本質意義上來說,聲樂的藝術特點就是美學特征的外在體現,同時也是內在含義。作為一種具有特殊社會形態的藝術門類,掌握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不僅可以提高自己對聲樂鑒賞的能力,同時還會提高自身藝術氣息,讓我們學會如何從藝術的角度來表達內心情感。
一、中國聲樂藝術美學特征的起源發展歷程
我國聲樂藝術雖然在現代社會經歷了創新與改革,并且還受到外來藝術文化的影響,但是結合中國聲樂藝術發展歷程來看,我國早在古代就已經形成了鑒賞聲樂藝術美學的完整體系。而且我國聲樂藝術歷經了幾千年的文化熏陶,早已經形成了屬于我國民族特有的美學特征,同時也在各美學特征中展現出了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美學韻味。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當代社會對于聲樂藝術美學特征的鑒賞也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受外來音樂文化影響,我國傳統聲樂藝術在新時期與西方聲樂藝術體系產生了大范圍的交融,并形成了以情感來感悟聲樂藝術的方式,而在不斷的交融借鑒中,也保留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學特征,汲取了大量的藝術精化,從而形成了多樣化、現代化的美學特征。當下時代進步發展,也讓表演聲樂、教育聲樂和欣賞聲樂的人群逐漸將其深入到自己的美學觀念當中,而且從目前中國聲樂藝術發展情況來看,當代美學范疇和審美內容要遠遠豐富于以往任何時代。
二、聲樂藝術美學的含義分析
聲樂是人類最初也是最早的音樂形式,它用最純樸、最簡單的方式展現著人們的文化生活,其中所包含的美學也逐漸影響著人們藝術生活的變化。聲樂藝術美學作為音樂美學的重要組成,音樂美學嚴格系統的規范了聲樂藝術美學的形成,并對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與美學元素的形成進行了全面的探究,從而讓其變成人們所能接觸到和感知到的藝術美學。并在后續發展歷程中,不斷的將內部基礎理論應用到實際的演繹和創作當中,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形式,并持續展現著屬于聲樂藝術獨特的美學特征[1]。
三、聲樂藝術中美學的基本組成
藝術美學課審美觀培養
一、藝術美學的地位
藝術美學課程是數字媒體類高校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之一,也是藝術理論的基礎課程。它對奠定學生的藝術審美欣賞與鑒賞能力,判斷藝術的類型和特征以及后續的數字藝術作品的制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藝術美學”課程包含兩個部分:藝術學和美學;在教育方向上又分為兩個分支:藝術教育和美學教育。藝術教育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藝術的技能和知識,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藝術,重在建立學生與藝術本身的聯系,重在“技”;美學教育是在藝術教育的基礎上,深化和提升學生對藝術審美性的理解和體驗,把它上升到人生境界的塑造和拓展,也在于通過藝術建立學生與人生世界的聯系,在于“道”。沒有藝術教育,美學教育是空洞的,沒有基礎的;沒有美學教育,藝術教育是不徹底的,沒有結果的。因為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體的藝術技能和知識,而是通過藝術教育搭建一座橋梁,使學生從有限的自我通向無限世界,從而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美學是來自于藝術的人生智慧,掌握這種人生智慧,它不僅使我們在人生之途中更自由主動的學習和理解世界,而且使我們的人生因為美學的理論訓練更豐富更深刻地向世界展開。在審美教育體系中,藝術教育與美學教育,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基本方面[1]。怎樣既充分發揮兩個方面的不同作用,又切實把兩個方面統一起來,互相促進,以實現審美教育的基本目標,是每個從事審美教育的工作者認真研究的課題。美學與藝術欣賞有著密切關系,但美學并不等于藝術欣賞。美學家葉朗先生在《大學生與美學》一文中指出:“從根本上說,美學是對于人生、對于生命、對于文化、對于存在的理論思考[2]”。美學不是普通的藝術理論,美學正是在世界觀的層次上為人們提供一種對于人生世界的審美精神。藝術美學知識對學生學好其他基礎課以及后續的藝術專業課具有重要意義,對后續的數字仿真動漫類藝術作品的制作課程起到了鋪墊作用,藝術更會成為學生終身的精神家園,促使學生完善自身的人格修養,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改變自身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通過藝術美學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建立起馬克思主義關于對藝術基本原理的認識,培養學生藝術理論的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對藝術美學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為了跟上時代步伐,教師應從實際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理工科類學生入學前并沒有掌握一定的藝術技能,沒有受過藝術欣賞與鑒賞的熏陶,更談不上對藝術的審美思維了,因此對藝術美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從審美興趣培養入手,啟發學生對各門類藝術的區分與對各門類藝術的審美特征深入理解,將枯燥的藝術美學理論知識講得清、準、趣、活、啟,為下一階段課程知識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在最終的數字仿真動漫類藝術作品制作過程中遵循藝術規律。
二、藝術美學教育現狀
藝術美學教育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藝術技能或技巧的培訓,比如繪畫、音樂、舞蹈技能的培訓,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掌握和操作一、兩種藝術形式的創作或表演;二是藝術理論知識的培訓,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各門類藝術的基本理論和藝術技能知識,比如讓學生掌握藝術的本質、藝術的特征、藝術的起源等理論知識和歷史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切實有效的藝術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藝術審美興趣,使他們有更高的熱情、更多的機會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而且把學生從自發的藝術愛好者、欣賞者提升為自覺的藝術活動參與者和藝術鑒賞者。這個從“自發”到“自覺”的轉化過程,不僅使學生對藝術活動的關系(態度)產生從被動到主動、從觀賞到創作(批評)的變化,而且,它是一個把藝術活動從單純的娛樂活動深化為培養、塑造學生藝術品格的素質教育行為。培養學生敏銳的感覺力(觀察力)、活躍的創造力(想象力)、寬厚熱情的心胸、面向世界的自由精神等積極的心理(人格)素質的綜合品格[3]。一個真正從事藝術的創作者必須具備這些素質,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也必須具備這些素質。進入21世紀之后,人類在更廣泛、更深刻的層次上進入了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與競爭,對個體的心理素質以及人格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藝術品格所包含的積極的人格素質,不僅僅對大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對大學生的身心成長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對學生創作藝術作品所顯現的人文精神更為迫切。現在社會上功利主義盛行、藝術審美情趣低俗,使得學生們對藝術的審美興趣很淡漠,更談不上藝術修養了。許多藝術美學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擔憂,覺得藝術教育要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培養藝術審美鑒別的能力,任重而道遠。正如彭吉象教授所言“我們要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鑒賞藝術作品,因為并不見得都會鑒賞。比如我教電影電視,現在很多孩子并不見得會看得懂電影,他們就是‘看熱鬧’,分不清好壞,只要大片就去看,其實過去的電影也有很多好作品,比如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我們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高潮,像《一江春水向東流》、《馬路天使》、《烏鴉與麻雀》、《小城之春》等一大批優秀電影,我們的學生沒看到,我覺得我們藝術教育就是要把這些珍貴的、有價值的、有藝術水平的、而且被稱得上經典的藝術作品介紹給學生[4]”。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的藝術創作積極性不高,缺乏應有的創造性思維和自我思考能力;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缺少自己的觀點、獨立欣賞性差、抄盡收眼底現象十分普遍;在所創作的藝術作品中藝術理論功底欠缺;“重技術應用、輕藝術理論”現象明顯。這些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們的傳統授課方式已經適應不了當前學生的需求。為此我們通過調研,征求學生們的意見,梳理出一套較為合理的教學方式。藝術美學課程是一門充滿了各種復雜和深奧理論的課程,是一門比較抽象的理論課,所以初期在開始聽課的時候,學生們由于自身的藝術修養以及藝術知識儲備的缺乏,多少會感覺有些吃力,甚至感覺到枯燥乏味。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會逐漸融入到藝術的海洋中。面對工科起點的大學生,要想講授好這門課程,需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授課技巧和教學方式,我們更多的是采取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方式,啟發式教學,通過藝術作品個案分析點評,激發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審美興趣,提高審美能力。
三、藝術美學教育方式的五個環節
針對藝術美學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的更新,對教學方式提出更高要求,教師的教學必須進行改革與之相適應。為此,采取以下五個環節,作為具有啟發創新性的方法進行藝術美學教育,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興趣。
藝術美技術美管理論文
導言:什么是美古往今來的美學汗牛充棟,眾說紛云;“美”不就等于藝術,但藝術必須是“美”,中外美學史和群眾的審美實踐表明,作為意識形態的藝術,雖不是美學的唯一對象,卻是美學的重要的對象,藝術的門類眾多,藝術美學不只要掌握各門藝術的共性,而且要掌握各中藝術的個性。從實際上看,特殊的本質不能不也是一般本質,一般本質也就是特殊本質。體現了各種藝術的特殊本質的一般本質,對于非藝術來說,它自身也是特殊性。側重于感性、情感和靈感的藝術思維,對側重于理性、理智和推理的其它思維形態來說,它具有不一般的特殊性,但就藝術與生活,創作動機與藝術效果、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的關系等方面來說它們之間具著互相一致的共同本質。同時技術美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是研究物質文化領域中有關審美形態和審美心理的美學,所以我們既要在精神世界研究美,也要在物質文化領域研究美學。
“美”是什么,什么東西是美的;藍天、白云、強烈的陽光、沙石;它是一種風景,太簡單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語詞來描繪;去過江南的人一定會被它的青山碧水所置身其中;戈壁灘會讓你感覺生命就要沉寂下去,太荒涼;了太安靜了,讓人無法忍受!不,這又是多么的美啊——美的異常偉大,先秦哲學家荀子是中國第一個寫了一篇較有系統的美學論文--《樂論》的人。他有一句話說得極好,他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這話運用到藝術美上就是說: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不得不想到“江山如此多嬌,江山如畫,”等來修飾,拿它來解釋藝術美的問題,“江山如此多嬌”至少可以說明現實生活是藝術最生動、最豐富、最美的源泉。而江山如畫則說明了“藝術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更帶有普遍性。因此,”江山雖如此多嬌”,但“如畫”的“江山”不是更美嗎?這就通俗的道出了藝術之美“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的真諦。
元代詩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詩人用現實生活中的景物構造成一副如畫的詩句,藝術美它包孕著藝術家的靈魂和風格,但藝術家本人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他的靈魂就是這種“總和”在精神上的表現。徹底的反封建的魯迅,不可能出現在曹雪芹時代。嵇康與杜甫的作品,分別打上各自生活的歷史烙印。這就說藝術美來源生活,是現實生活的鏡子古往今來,沒有一件藝術品不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革命的、進步的都是這樣;而反動的、消極意義的藝術不也一樣的嗎?只不過分別反映的正確或錯誤罷了。
人類社會存在以來,藝術一直是人類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先民由于對自然現象還無法解釋,于是產生了宗教藝術,人類的物質生活,往往影響到精神上的表現,西方人對中國傳統的書畫曾很神秘,非常欣賞。但許多人看到中國書畫家的創作過程后,就感到失望了,為什么了呢?因為創作的時間太短了,幾分鐘時間怎么能創造出偉大的藝術來呢?——創作容易,自然就不美。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將西方油畫的技術標準放到中國畫上來了。真正的中國書畫藝術,其難度絕不在西方油畫之下,他們沒有真正的了解中國文化,他們看不懂這些內在的奧妙,看不出一筆后面的功夫!油畫家花在一副作品的時間是中國書畫的幾十上百倍,但是中國書畫家花在一副作品的背后的功夫則是他們的上百甚至上千倍。中西各有其妙,但不可能用尺子來衡量中國畫強調“寫意氣韻生動、傳神寫照、遷想妙得等,是以應物形象,隨類賦彩”以形寫神為基礎的,外師造化,方能中得心源;這就接觸到了純在與意識的關系問題,中國的真正書法家,大都能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的字帖默寫下來,而且能默寫不同風格書法家的字貼,如此寫了幾十年之后,才能獲得書寫自由,才能獨成一家。中國的大國畫家也是這樣。他的專業訓練也包括摹仿前人的畫,摹仿前人怎樣用筆、落墨、造型,模仿幾十年之后,自己再結合對生活和人生感悟,才能獨創一派。這樣,對中國書畫家來說,在他落筆的幾秒鐘時間內,其速度節奏、墨色濃淡、線條結構等等,所展現的都是他幾十年的功力。中國書畫家在評論同行的作品時,都是能夠要看出這個人寫了多少年,畫了多少年,甚至讀了多少書的。這就是藝術家通過臨摹對傳統的書法的再現的一種方式;有了深后的基礎時才表現自己的個性。這是對現實的反映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的表現。
藝術來源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而忽略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反作用了,車爾雪夫基也重視藝術源于生活,再現生活,以改造生活的作用,而他也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藝術家反映生活時的主觀能動作用,他還不理解藝術家對生活的反應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
漢朝西安茂陵的霍去病墓前石雕所作極為特別,造型不像秦朝的寫實,中間用了不少夸張手法,一大塊石頭,自然的本色都被加以利用了,所用技法有浮雕,也有立體雕。西方人前去參觀,莫不異口同聲贊嘆,認為這是非常現代的一種表現手法。實際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它是一件非常古代的美術作品,是一種古老的藝術表現手法。
古典家具審美分析論文
【摘要】中國古典家具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積淀,按照審美層次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來分析古典家具的審美,對古典家具進行整體把握,聯系背景,認識古典家具。
【關鍵詞】古典家具;現實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
中國古典家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源遠流長。幾千年來的沉淀,已形成了一門獨特的藝術體系。人們很難用言語來表達其藝術的持久和獨特。從神秘威嚴的商周青銅家具,到寫實精練的秦漢漆木家具;從豐滿華麗的大唐壺門結構,到典雅柔美的宋代框架結構;從簡練秀麗的明式風格,到繁瑣富麗的清朝家具這一恢宏的演變過程,與民族文化、審美觀念的發展與更新密不可分。古典的意義、古典的概念,已經包含了成熟與完美、高貴與經典。歷史與文化的輝映,令古典家具珍藏再久,品位依然至上。它將歷史與現實遙遙相系,繼續成為現代藝術的標準和典范。
要談審美,就要先從美學談起。就美學研究的內容來說,美學首先要研究的是現實存在的美,即現實美。現實美既是美感的基礎,又是藝術美的源泉。藝術美也是美學所研究的對象。對美的認識只能是美的存在的反映,是客觀現實的美作用于人的感官和意識的心理或精神的活動。
現實美包括自然美與社會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或自然界中的美。客觀存在于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和現象,稱為自然美。社會美即指社會生活中的美或社會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或現象。藝術美是藝術家根據現實生活進行創造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體現出來的觀念形態的美。[1]
一、現實美
古典家具審美研究論文
【摘要】中國古典家具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積淀,按照審美層次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來分析古典家具的審美,對古典家具進行整體把握,聯系背景,認識古典家具。
【關鍵詞】古典家具;現實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
中國古典家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源遠流長。幾千年來的沉淀,已形成了一門獨特的藝術體系。人們很難用言語來表達其藝術的持久和獨特。從神秘威嚴的商周青銅家具,到寫實精練的秦漢漆木家具;從豐滿華麗的大唐壺門結構,到典雅柔美的宋代框架結構;從簡練秀麗的明式風格,到繁瑣富麗的清朝家具這一恢宏的演變過程,與民族文化、審美觀念的發展與更新密不可分。古典的意義、古典的概念,已經包含了成熟與完美、高貴與經典。歷史與文化的輝映,令古典家具珍藏再久,品位依然至上。它將歷史與現實遙遙相系,繼續成為現代藝術的標準和典范。
要談審美,就要先從美學談起。就美學研究的內容來說,美學首先要研究的是現實存在的美,即現實美。現實美既是美感的基礎,又是藝術美的源泉。藝術美也是美學所研究的對象。對美的認識只能是美的存在的反映,是客觀現實的美作用于人的感官和意識的心理或精神的活動。
現實美包括自然美與社會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或自然界中的美。客觀存在于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和現象,稱為自然美。社會美即指社會生活中的美或社會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或現象。藝術美是藝術家根據現實生活進行創造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體現出來的觀念形態的美。[1]
一、現實美
技術美學與室內設計論文
一、技術美學的主要特性
一般情況下,技術美學具有以下幾種特性:第一是技術性。隨著現代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及工業技術的迅速發展,設計應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之相關的理論也隨之產生。我們知道,在傳統工藝美學的理論指導下,工業設計往往將產品功能作為唯一法則,據此進行批量式生產。而如今,現代技術美學已經漸漸取代了傳統工藝美學。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技術因素是設計美學的最基本因素,除了直接影響到設計風格之外,還對現代工業設計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第二是應用性。縱觀西方美學發展史不難看出,在十九世紀之前,由多數哲學家對于藝術并不了解,更缺乏創作經驗,因此,他們所提出的美學理論僅僅停留在抽象性、概念化階段,對實踐難以發揮有效作用。但是到了十九世紀以后,有關美學的諸多理論開始被人們所重視,并被應用于社會生活及生產的多個領域之中。在這一背景下,技術美學也便應運而生。從這一角度上看,應用性是技術美學的又一重要特征。第三是審美性。不可否認,設計本身便是一項藝術創造活動,藝術創造則必須是遵循客觀現實而完成的。
二、技術美學在室內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1.形式美在室內設計中的體現
客觀地說,要在室內設計中體現形式美,便是要求設計所涉及的不同物件之間在風格上、色彩上、樣式上等不同方面具有高度協調性。具體來說,一方面,應當關注“適度美”。其中,最為重要的核心便是關注人及人的各種需求感,在進行室內設計的整個過程中,應當時刻將滿足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從生理需求上考慮,應當根據人體工程學的理論知識,分別從人體的尺寸、比例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同時結合室內空間的大小、室內物品的擺放位置及功能等不同因素來進行室內設計。同時,站在人的心理角度,還需要關注人對設計美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面,還必須重視“均衡美”。所謂均衡美,其根本目標是在不斷變化的心理過程中尋求一種平衡感。體現在室內設計中的不同方面,如形狀、色彩、面積等等。其中,形狀的均衡就是不同物件的外觀形狀或者形態的均衡;色彩的均衡是指室內各個物品顏色的設置或搭配方面的均衡;而面積的均衡則主要體現在視覺面積上面。從本質上說,不論哪一角度,要對人產生一定的影響都必須借助于客觀實物來體現。
2.藝術美在室內設計中的體現
時尚美與時尚美學分析論文
一
漢語里的“時尚”一詞可以說是舶來品,因為它是對英文“fashion”的譯讀,而后者在語義上又首先是指在特定時間內受到人們推崇而流行的衣著方式。毋庸置疑,在今天的時尚語境中,時髦的衣著方式亦即“時裝”依然占據著首要的位置,但同樣毋庸置疑的是,當前的時尚大潮也在以天馬行空的勢頭開拓它的疆域,并且至少擴展到以下三個層面:裝飾類時尚,亦即圍繞人體以及各種日常用品展開的裝潢活動;休閑類時尚,亦即人們在休閑時間從事的體育健身、旅游觀光、野外探險、電腦游戲等娛樂活動;藝術類時尚,亦即人們廣泛參與的通俗音樂、電影電視、流行舞蹈等藝術活動。于是,擁有如此廣袤領地的它,便從原來有些貶義的被追趕的“時髦”,搖身一變成為當前生活中一種最火爆最炫目的文化現象,甚至構成了當代人一種頗有標志性意味的生存方式。按照某些人類學家的定義,所謂“文化”就是指人們生活方式的有機整體、人們在自己的存在中形成的各種具有價值規范的行為模式。在這個意義上理解“文化”,我們當然可以名正言順地談論“時尚文化”的課題了。
盡管彌散到美容美發、短信聊天、閃客漫畫這些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時尚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依然擁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倘若我們采取現象學的態度直接面對那些充斥街頭巷尾、沙龍會所、報刊專版乃至電視新聞的時尚事件,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可能就是它們極力炫耀的那些生猛鮮活的感性內涵:五光十色的絢麗形象、狂放不羈的本能意欲、心猿意馬的震撼體驗……這種強烈的感性內涵,正是嚴格意義上的“時尚”區別于其他那些同樣能在一段時間內受到人們推崇而流行的行為方式的本質所在。無論如何,人們很容易就能品味出為了追趕時髦與出于虔誠信仰而佩戴十字架的微妙差異;同樣道理,不管“學習外語”以怎樣的勢頭風靡天南海北,它也不可能像“跳踢踏舞”那樣被看成是本真意義上的“時尚”。因此,如果要下一個定義的話,“時尚”可以說就是人們出于感性炫耀的目的所追求的新穎流行的感性行為方式。
由于這一機緣,時尚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美”的濃郁意蘊。眾所周知,鮑姆嘉通正是選擇了“感性學”(Aisthetikos)這一術語為“美學”學科命名的。盡管受到西方哲學傳統認知理性精神的影響,他偏重的主要還是所謂“審美”的認知感性內涵。但在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爾這些非理性主義哲學家那里,本能感性、肉身感性等對于美和藝術的統御作用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強調。而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無論是“羊大為美”、還是“羊人為美”,這兩種語義詮釋所突顯的,恰恰都是“美”在本能感性、肉身感性向度上引發人的感性愉悅、構成人的感性存在的鮮明特征。就此而言,我們當然沒有任何理由否認旨在炫耀人的感性生存的時尚文化的美的屬性。
其實,在上述三類時尚現象中,藝術類時尚原本就是一些嚴格意義上的審美活動,其一般本質與那些古典高雅的音樂藝術、舞蹈藝術、繪畫藝術并無二致。至于裝飾類時尚亦即美容美發、服裝飾物、家居裝潢等,它們的感性形象也總是呈現出無可否認的美的特征,在許多時候甚至以“炫美”作為首要的價值取向。即便那些相對缺失感性外觀的休閑類時尚,同樣也能憑借它們的感性本能內涵、自由游戲規則和強烈愉悅刺激,與美的王國建立密切的關聯。舉例來說,作為當前流行時尚的探險、蹦極、攀巖、滑翔以及各類“極限運動”,與其說是旨在爭金奪銀的競技體育項目,不如說是充滿游戲情趣、追尋高峰體驗的感性“炫美”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時尚的語境其實可以在總體上完全納入“美”的語境之中,以致我們能夠順理成章地把它看成是一種具有美的價值規范的特定文化現象;甚至是人在感性向度上展開的一種獨特的美的存在樣態。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