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文化抽象繼承探討
時間:2023-01-28 08:55:52
導語:傳統武術文化抽象繼承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技擊是傳統武術文化本質屬性,傳統武術文化在隨時代發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不僅包括傳統武術發展問題,還包括如何繼承、繼承什么等思想觀念的問題。文章運用邏輯分析法與交叉研究法,以技擊為視角將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提出的“抽象繼承法”運用在傳統武術文化領域探討。從“抽象繼承”的哲學思辨重新審視傳統武術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遺產,關注傳統武術文化生存現狀,探究傳統武術文化在傳承衍生出的人文價值與文化認同,有利于解決傳統武術文化繼往開來、返本開新問題。通過“抽象繼承法”可以充分繼承傳統武術文化的精神內涵,技擊是傳統武術文化“抽象繼承”的具體內容,對技擊的重視有利于傳統武術在傳承過程中的發展和繼承過程中的內化。同時,這也是對傳統武術文化虛無主義傾向觀點的理論反叛與現實回擊。
1武術技擊的三重屬性
1.1技擊是傳統武術思想的基本屬性
技擊作為傳統武術思想的基本屬性和重要發展路徑,技擊水平提升是以肢體運動為載體長期訓練以達到攻防和精神境界的統一,最初武術的雛形可追溯于“軍中伎倆”,古代戰場的廝殺鏖戰或是原始時代因生存產生的打斗,這過程中所產生的踢、擊、推等技巧就已經貫徹了技擊的基本思路,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雙方友好的切磋還是擂臺上的對抗,往往可以窺見以技擊為載體的“為承認而斗爭”這一哲學命題縮影。
1.2技擊是傳統武學理論的根本屬性
技擊的產生是武術發展過程中順應時勢及環境的需要,技擊自古以來就是傳統武學理論的根本屬性。武學理論《吳越春秋》越女論劍曰:“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佛彷;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這是先民對武術技擊的精辟闡述,后世拳種多化用此原理闡述其武學思想。
1.3技擊是傳統武術文化的本質屬性
技擊理論是對武術文化的映射。傳統武術文化是多方面的,技擊表現出超越技術層面的文化內涵潛移默化中塑造了習武者的意識結構,習武者從中領悟先禮后兵、點到為止的比武道德,也受到勤學苦練、自強不息等樸素真理陶染,這和武以載道的精神內涵、以德服人的倫理導向以及以武會友的道德法則殊途同歸。各派武術均以自身發展沉淀而形成的具有技擊屬性特質運用于實戰,武術技擊通過流派的發展,其本質屬性是傳統武術文化的意象昭示。
2武術技擊觀轉變與技擊雙重意義
2.1從迷信到理性到科學的技擊觀轉變
把武術簡單看作技擊是對武術的誤讀,把技擊簡單看作武術則缺乏科學態度,大眾對傳統武術技擊的非理性解讀,往往帶有迷信意味,這種偏見解讀也使武術自身發展面臨困境,傳統武術當前面臨在世界武技領域對話困難、科學理性與社會理性需要補充融合等問題。武術技擊是科學理性、文化理性和價值理性的整體,“抽象繼承法”可以看作圓融的繼承,而非全盤的繼承,這個繼承過程是繼承武術傳統文化合理內核的過程,也是對整體發展過程中手段、方向、目標的整合,更是讓人對傳統武術文化從迷信到理性到科學態度的轉換過程。
2.2武術技擊的具體意義
武術技擊的具體意義是指武術技擊所具備的“特殊性”。用“抽象繼承”的方法論剖析技擊與習武者的關系,不同時期武術技擊發揮的具體功能是不同的。現代社會中武術表現的具體功能主要是對抗娛樂和強健身體,但在動亂時期武術則是自我保護的手段。技擊的“特殊性”在于它隨時代的變遷對于習武者的目的是不同的,也就是對個人而言,技擊的具體意義是實際且具體的。
2.3武術技擊的抽象意義
武術技擊的“一般性”,是用“抽象繼承”的方法論剖析技擊與武者關系,武者脫離不了技擊。“中國武術也是一門內外兼修的文化,不僅重視外在的技法,也注重技法之中所隱含的思想。”[3]技擊思想培養了武者頑強拼搏個性,孕育出以傳統武術文化為基礎的獨立人格,使習武者面對生活的態度是正面積極且一以貫之的。技擊的“一般性”則是習武者所受到的武術修為、武學修養是普適的、有益的。因此,傳統武術文化在今天的傳承,首先應肯定其“抽象意義”。
3傳統武術文化的抽象繼承
3.1“抽象繼承法”與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契合點
“抽象繼承法”對傳統武術文化傳承提供值得借鑒的理論指引。“抽象繼承法應當說是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危機所作出的最富有建設性的回應之一。”[4]武術不能片面地等于技擊,沒有武術文化的支撐,武術技擊只能被視為原始的攻擊手段,技擊與功法、套路共同構成了如今傳統武術的形式,武術技擊是承載武術技藝與厚重武術文化的外顯形式,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獨特標識之一。傳統武術文化歷來被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它植根在中華大地上,綿延數千年的歷史使其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談及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象征和標識,至始至終是繞不開武術文化的。而技擊更是歷代武術家的智慧結晶,是融會了紛繁文化底蘊匯集而成的技藝。“傳統武術不斷受到西方國家競技體育的沖擊,日本的柔道、泰國的泰拳、韓國的跆拳道等,迫使傳統武術不斷發展、積極創新,傳統武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的被西方文化‘肢解’,失去了武術最原本、最真實的面貌,逐漸‘體操化’‘舞蹈化’。”[5]武術文化在隨時代演進的過程中的傳承,首先應該謹慎“武術操化”,保留技擊和功法為主要形式,進言之,技擊所體現的文化理性、科學理性、價值理性對傳統武術文化起支撐作用,同樣這也是“抽象繼承法”與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契合點。
3.2武術技擊是傳統武術文化抽象繼承的具體內容
馮友蘭“抽象繼承法”的觀點是:“無論是繼承什么,總得分別那個東西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你只能把它的一般性繼承下來,至于其特殊性是不必繼承也不可能繼承的。”[6]因此,對于武術技擊的具體意義我們是不必繼承的,而武術技擊的抽象意義我們是需要繼承的。武術技擊是傳統武術的本質屬性,技擊即是傳統武術的一般性,對此而言,武術技擊是我們對傳統武術文化“抽象繼承”的具體內容,同時,技擊所體現的精神內涵是傳統武術文化“抽象繼承”的具體內容。技擊和武術文化是武術區別其他運動的根本屬性,隨時代的演進,傳統武術文化生態的變更導致武術不是單純的搏殺格斗,“唯技擊觀”在當前看來是不適用的,我們談傳統武術文化的繼承和技擊的復興應與時代趨勢與社會發展相契合,中國傳統中庸文化特性下技擊理想化的追求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不過這要求習武者具備的前提是技擊水平一流,對以上兩方面的清晰認識是對技擊客觀評價和傳統武術文化“抽象繼承”的前提。
3.3武術精神文化的“抽象繼承”“
傳統的內容是精神的世界所產生出來的,而這普遍的精神并不是老站著不動的。”[7]技擊的產生是武術發展過程中順應時勢及環境的需要,傳統武術文化的“抽象繼承”即是發揚民族尚武精神以增加國民奮斗的精神力量,因此從技擊的視角而言武術文化需要繼承,繼承就是以“抽象繼承”的方式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血脈的延傳,將這些落實到練武者的習武過程中來。“我們這里所須研究的,主要的也正是這普遍的精神任何形式的文化傳統都自然地形成一個過去、現在、未來環環相扣的時間鏈條,這一鏈條關聯著這一文化系統中的所有人,并促使其在繼承它的文化特質的基礎上求新、求變。”[8]傳統武術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衍生出的人文價值方興未艾,需要每個習武者從文化上普遍認同和文化自信。武術傳統的傳承發展身后是文化認同,以技擊為基本屬性的武術文化精神繼承背后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發揚民族尚武精神、自強不息奮斗精神,這一過程中始終不變的是對武術精神文化的繼承,技擊所體現的精神文化是傳統武術的精氣真髓,蘊含深厚的東方文化以及內涵深刻的人生哲理,精神文化傳遞的文化使命和人文價值,對于個人來說,不僅是直接的、及時的,還是隱性的、長期的,更具有積極的意義。
4結語
如何對待傳統武術的文化、如何傳承和傳播傳統武術文化是當代武術發展過程中不可逃避的問題。對傳統武術文化的“抽象繼承”,可以避免傳統武術走向文化虛無主義,“抽象繼承法”對于研究武術文化更是值得借鑒和被啟發的。當下,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武術傳承的丟失大多數都不在于外部,而是來自于內部,傳統武術技擊走向式微的同時,武術之間門派的閉塞,封閉式發展都不利于武術的發展,對于武術文化精神和武術技擊技藝傳承需要確認的是,所傳之人(每個傳承人、習武者)都是否能堅定地傳承下去,才意味著不會中斷傳統武術傳承。與其他體育運動項目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僅要重視技擊武技的發展創新,更要在武術文化繼承和武術傳承之間找一根合適的“新柴”,并借著這把火,才能持久地燃起傳統武術文化的耀眼火光。此外,要想讓中華武術文化更上一層樓,不僅要善于繼承,只有善于繼承才能返本開新,同時也要求當下的習武者需要認識學習百家之長,只有集百家之長才能做到繼往開來,固步自封的結果最終只會慢慢消亡。
參考文獻:
[2]張昊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閾下中華傳統文化雙重繼承法研究[J].長白學刊,2021(03):143-149.
[3]王崗,韓金清,侯連奎.中國武術“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求真向善尚美[J].體育學刊,2018(6):1-6.
[4]殷鼎.馮友蘭[M].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169.
[5]蔡月飛.論傳統武術的回歸與當代價值[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8):40-46.
[6]馮友蘭.三松堂自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8.
[7]黑格爾,著.哲學史講演錄[M].第一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8-9,390.
[8]安汝杰.槍可否斷魂——由老舍《斷魂槍》看傳統武術的“抽象繼承”[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6-32.
作者:童棵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傳統射箭運動的傳承與發展
- 下一篇:武術文化教育價值取向理性審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