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常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20:56: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統文化常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常識

美術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

摘要:我國傳統文化具備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挖掘美術課本中的傳統文化素材,還需要對課內的美術知識進行延伸,引領學生自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出美術課程的審美價值、人文價值、德育價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主要是對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融入進行深度剖析,希望對教師優化美術課程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初中;美術教學

美術作品蘊含著獨特的藝術內涵、視覺沖擊力,在初中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深入挖掘美術教材知識的人文內涵和人文魅力,增強學生的文化榮譽感、文化認同感,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人文素養。同時,美術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美術作品和文學知識、歷史知識、哲學知識的關聯較為密切,在初中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展示出美術學科的“隱學科”功能與屬性,在美術課程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帶領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讓學生用眼睛、用心去感知美術作品蘊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美術教學和美育的融合,引領學生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一、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豐富美術教學內容

在美術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豐富美術教學內容,不再把美術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素材,而是要拓展課內美術知識,選用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傳統民間工藝、傳統書畫、紙藝民間藝術、生活節氣常識等,在豐富學生美術知識面的同時,開闊學生的生活視野和文化視野,為其之后參與社會活動做足準備工作。

查看全文

國學知識在歷史教學的普及研究

一、高中歷史教學與國學知識之間的關聯

(一)教學內容與知識點的關聯性。通過將高中歷史教材中的部分內容與上文中所概括的國學主干知識進行對比可知,二者有很多內容血脈相通,歷史課堂教學的諸多知識在國學知識中都有所包含。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為例,其中講解中國古代百家思想與歷代主流思想演變所對應的就是國學知識中百家言論與哲學思想,而教材中的各種科技、文學、藝術知識對應著國學中的各種傳統文化等[1]。此外還要許多相關聯的內容,足以看出二者之間的互補性。(二)教學成效與知識積累的關聯性。由于二者的內容與知識點具有極大的相關性,所以高中歷史教學的成效與國學知識的普及度也具有極大的相關性。一方面,通過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總體水平,教師就會普及更多的國學知識內容,有利于學生積累更多的國學知識。另一方面,國學知識的普及會使學生的知識量更加的豐富。既可以更好的理解歷史教材的內容,又便于學生應對考試中出現的各種國學知識類問題。這對學生國學素養與人文品格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貫徹落實。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普及國學知識的目標

(一)培養學生家國情懷。高中歷史教師要認識國學知識普及的重要性,全面了解國學知識以提升自身的國學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各種國學知識,并展現出國學知識的博大,從而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如在講解百家言論的相關內容時,可就具體國學知識內容進行講解,然后對比外國思想的形成,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各位先賢的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利用這種自豪感逐漸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二)完善學生人格建設。國學知識中包含許多經典史籍,其中有許多富有哲理與現實教育意義的言論與思想,對高中生的素質教育與人格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如教師在講解儒家思想的同時可以普及國學知識中的五常、慎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內容,通過詳細的講解,學生會對自我發展有新的認知與目標,從而促進學生自身人格的健全發展。(三)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國學知識中有許多傳統文化的常識性知識,利于學生增長見聞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也可糾正學生的一些常識性的錯誤。教師可就這一方面準備更多的國學知識,進行常識文化普及。如對中國傳統節日、節氣的了解,以便更深入的理解當今我國法定節假日的重大意義,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西方節日。再如漢語詞語的規范運用,最常見的就是“令尊”、“家父”、“高堂”等日常稱謂的正確使用,一旦用錯就會鬧出極大的笑話。此外,還有許多成語的正確運用也不容小視,如“罄竹難書”、“擢發難數”等,許多人不解其意而運用隨意,出現明顯的常識性錯誤。對這方面知識的普及,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普及國學知識的策略

(一)教師滲透式普及。在歷史教學中普及國學知識是教師的責任與義務,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灌輸國學知識的厚重意義,并將國學知識有效的融入自己的教學設計中。為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加強對國學知識的研究,提高自身國學素養,以便為國學知識的貫穿滲透儲備充足的庫存。教師要閱讀更多的國學著作,攝入更多的國學營養,加深對國學知識的更多了解。在教學的過程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將國學知識的精華春風化雨般地融入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如在講解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演變、政治措施的調整、選官制度的創新時都可滲透相關國學知識。(二)學生自學中探究。高中教學活動中已突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所以要想更好的普及國學知識,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國學知識的精髓。教師要做好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從而為更高效地普及國學知識拓展渠道。高中歷史教師應增強引導意識,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對歷史與國學知識探索的興趣,以此讓學生自己展開更多的探索活動,從現有的教材知識中挖掘更多的國學知識[2]。

查看全文

教育貧血癥

提起教育,其隱憂和顯憂總讓人感到心里沉重。近期,因工作關系,更讓我親歷了這種感受。出版界一位志向不凡的專家策劃出一套叢書,他和顧問們給這套叢書的定位是:中國人的精神讀本。作為主編,我得按照這一定位所要求的編輯素質最少物色10名編輯。啟事一出,應聘者如云。其中多是學生,而在讀博士和碩士占了一多半。除了按常例登記和看作品以外,我在面試中同他們"閑聊"。我不是有意考人家,而是想通過交流來物色能夠善于面對新思想新文化的編輯。因為深知常識的重要,所以我說的一些話題全是人文ABC,對精神生產者來說全是連入門都算不上的問題。如國家同人(不是"人民")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思想啟蒙的任務、知識分子的天職、《三國演義》和《水滸》中的暴民意識、國民劣根性的社會歷史根源、中國傳統文化的排他性和兼容性等等,其中連國人深感憂心的語文教育危機都提到了。盡管對精神生產者來說全是常識,但聊的結果卻很是令人遺憾:他們中絕大多數人不懂這些常識。有些人覺得新鮮,可是不知如何回答;有些人覺得陌生,甚至感到奇怪;有些人現出孩子的天真,覺得深不可測的問題沒必要提出來;有些人感到驚訝,覺得問題走出了純文化思維的既定路線;有些人緊鎖眉頭,理不清那一團亂麻;有些人受到些啟發,但新的思考中又充滿朦朧。

當然,也有個別說得較好而讓人心里為之一熱的:知識分子要是都能像這樣知道我們民族需要什么精神,那該多好啊!但是,面對絕大多數的上述情況,心里不免隱隱作痛:一,這些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在研讀期間正是奠立學術思想的時候,是影響其一生的時候,而思想資源如此貧乏,以后如何做學問呢?--這是文科,不是理科啊!二,他們已走入知識分子的行列,是民族精神食糧的生產者啊!我覺得帶他們的導師是失職的,真想問他們的導師都是誰。可是轉念一想:那又有什么用呢,他們的導師難道不也是我們教育的產品嗎?師生們所缺的,難道不正是我們的教育所缺的嗎?

我們的教育缺什么?缺理性!我們的教育,有求生的教育,這種教育給人以社會生存和政治生存以及自然生存方法,充滿了計謀和韜略的同時,幾乎把一切人文理性都變成工具理性,為求生而服務。我們的教育,有求美的教育,詩詞歌賦,音樂繪畫,都有相應的審美追求。我們的教育,有求善的教育,視善為做人的美德和追求,十分可貴。但是,我們的教育,最缺的就是求真的教育。

求真,就是窮其事物的本相,揭穿事物的實質,讓人聽個明白,看個明白,想個明白,做個明白,活個明白。為此,一切歷史的和社會的偽飾都應該剝去。這個剝的力量就要靠理性。上帝沒有給我們慧眼,人類歷史的中沒有航標,民族和社會要發展,每個個人要發展,只有靠理性。善是沒有眼睛的,美也是沒有眼睛的,在沒有理性指導的情況下,它們往往會成為工具而被利用,與求美和求善的目標反向而行,此時再與求生匯合起來,形成控制人精神和行為的精神文化,什么樣的人間禍殃都可能制造出來。我們民族的專制文化和民眾身上的精神枷鎖不正是這樣產生的嗎?

我們的民族缺少理性,教育也缺少理性,所以思想資源的匱乏是必然的。而越是匱乏就越是封閉,越是封閉就越是匱乏。這就使不少學人和教育共同陷入原地循環:用傳統文化解釋和研究傳統文化,指導未來。結果,說來說去還是兩千年如何如何,以后要如何如何,還得像以往如何如何。按說,經過五四之后,特別是在當前與世界接軌(主要應是思想文化接軌)的今天,這種封閉式的教育和研究方法應該改變了,可是為什么還繼續存在而很少注入理性的活力呢?我們的理性素質太弱了,一代一代人的思想貧血癥太重了。

一定要"補血",這就需要現代化的"紅桃K":用人類最先進的思想文化,反觀中國的思想文化、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和倫理道德,在同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和大撞擊中豐富自己,更新自己,壯大自己,發展自己。只有這樣,我們的求美和求善才能擁有一雙明亮的不受欺蒙的眼睛,我們的人文科學才不至于淪為純粹的求生工具,我們的人文科學研究和教育才不會陷入原地循環。

查看全文

大學語文教學中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而在教學中滲透、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則是大學語文教育的神圣職責。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從課內引向課外,落實到學生的生活日常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濡染傳統文化的光輝,并體現在行動中,如此方能真正落實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大學語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日常;行動

當前,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擺在大學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既是時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筆者認為,要想真正借助大學語文課程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就必須在課堂內外引導學生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將傳統文化引向課外,落實到學生具體的日常行動中,而對傳統文化教育成果的檢驗,在知識考試之外,主要還應在行動中驗證。

一、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要想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讓大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上傳統文化。而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內心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使他們心甘情愿地濡染這種文化。

(一)通過熱播影視劇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智與美

查看全文

如何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提高傳統文化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

那么,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哪些內容呢?中國是文明古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提到傳統文化,人們就會想到“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教養;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十分成熟的、準確、豐富而優美的熟語;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風、騷、賦、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輝煌燦爛的古代科技;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文死諫,武死戰”,“不淫、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氣和浩然正義;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修身、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

但是,從對中學生進行的調查來看,我們發現,現在許多學生不能正確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價值,有的學生缺乏起碼的常識。眼下不少學生不知道元宵節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中秋節已不敵外來的情人節、圣誕節;傳統食品湯團、粽子、水餃不如肯德基、麥當勞。有位著名特級教師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受西方文化沖擊程度之烈為亙古未有。

如今因特網的出現、網吧的開設,極大地沖擊著傳統文化。當然網絡里健康的可學的東西甚多,這毋庸置疑。但是學生很大程度上是進行網上聊天,看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尋求視覺刺激。更多時間是在虛擬世界里生活,以至表現為不懂得起碼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碼的尊老愛幼,甚至表現為對父母不尊重,輕者出言不遜,重者離家出走。還表現為追星熱,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魯迅;只知道張柏芝,不知道毛潤之等等。更談不上知道孔子、孟子、韓非子是何許人也。

那么作為一名當代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語文教師理應讓學生明確認識傳統文化,積極學習傳統文化,提高傳統文化素養。讓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我們教師身上得到傳承,得到發揚光大。語文是直接與傳統文化打交道的學科,語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是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語文教學承擔育人的任務,它要培養人的修養,它要為社會造就有用之才;語文教學要以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己任,在學生人格塑造、思想啟蒙、人生導向、精神修養方面都要有所作為。原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著名學者劉國正認為:“中國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如膠似漆,密不可分。”《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了語文學科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方面的作用,提出語文學科要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

語文教學中又該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呢?

查看全文

淺議《三字經》中的語文教育思想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具有最廣泛影響的蒙學教材,是一部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于一體的既富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兒童啟蒙讀物,相傳是南宋學者王應麟所著。全書380句,采用每句三字且押韻的方法,便于幼兒熟讀成誦,在千余字的書中,最大限度了涵蓋了歷史、地理、自然、人倫等知識。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由此可見,《三字經》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當今,“三字經”同樣也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特別是幼兒啟蒙教育,它不但蘊含著豐富的幼兒啟蒙教育故事,還蘊含著很多語文教育思想。

一、認字釋義的語文教育思想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的關鍵一個環節就是讓學生認字,并在識字中學習典故與字義,豐富自己的語文字詞積累,在學習中掌握這些字詞的情景運用。特別是學生在背誦《三字經》時,在背誦中逐漸提高學生的記憶力與閱讀能力,讓學生在主動的學習條件下,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再提高學習能力的條件下掌握字詞,并在故事與典故中理解字詞意義,并能在實踐中學習運用。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其義就是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而在我們生活中的啟示就是:一個人的成才與成功之路,就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玉需要雕琢。人需要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二、文明禮儀的語文教育思想

《三字經》中講:“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良師益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語文學科作為小學階段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更應該融入這一教育思想,培養學生務必從學生的德育著手,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關注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而《中小學生守則》中也明確指出:“遵守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生活習慣文明健康。”由此可見,這些文明禮儀教育思想不僅是小學生語文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發展的必須,并對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傳承文化的語文教育思想

查看全文

中醫本科生傳統文化教育論文

1加強中醫本科人才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中醫學的發展,始終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斷從我國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比如適時吸取了天文歷法、地理物候、陰陽五行及人文清理等,將這些知識和理論與人體的調控與認知巧妙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這套理論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從一定意義上說,離開了傳統文化,中醫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在當前的中醫本科生教育中,必須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1.1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本科生的中醫思維方式

對于中醫本科生教育來說,教學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提高其運用中醫理論的能力。我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中醫理論的形成根植于這種生產方式中產生的文化之中,尤其是深受古代哲學理論的影響,在中醫理論中經常可見到陰陽五行等理論,比如《黃帝內經》就充分吸收了哲學學說。在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下,中醫學形成了一種強調宏觀整體、平衡和諧及相互聯系的思維方式。如果在中醫本科生教育中不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則學生無法培養成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在西醫學理論不斷沖擊中醫學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其真正了解并掌握傳統中醫理論的內涵、思維方式和運用方法。

1.2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打牢學生的中醫根底

中醫本科生教育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并掌握中醫學理論知識,逐步打牢學生的中醫學理論功底。由于中醫學是從傳統文化中發展而來的,所以中醫課程的內容就顯得晦澀難懂,尤其是剛剛接觸中醫學課程的學生,往往提不起學習興趣,甚至望而卻步。為此,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根據中醫理論的特點,并結合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兩者相互融合,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在這樣的中醫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毫無疑問,學生只有了解和熟悉了傳統文化,才能對中醫的深刻內涵加深了解。

查看全文

藝術設計教學的拓展

1原有教學內容的不同角度的拓展

由于大多數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都是來源于美術專業,所以對繪畫等方面的教學和訓練較為重視,比如,現在很多藝術設計專業與美術專業一樣,大課時的開設素描、色彩等美術課程。而高校重復性的,大課時的開設美術課程,勢必可能僵化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長時間進行針對物體的形體和空間關系的練習,這樣就容易使之形成固有的客觀判斷習慣,而很難主觀的去認識這種固有思維以外的構成方式。這勢必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墨守成規,使他們潛在的自我創新思維不容易得到開發,也不容易建立起創造型的思維方式。事實上,在藝術設計的眾多教學內容中,美術課的作用是通過造型訓練,去了解自然,進而去引發自主的設計。所以圍繞美術課在藝術設計教學內容中的作用,就必須在訓練中拓展更為鮮活的內容,從不同的維度去審視作為美術課的基礎。如,靜物寫生可以訓練學生進行必要的畫面重組,而不是簡單臨摹;或者寫生過程中去引導學生進行抽象的創作;這都可以作為原有教學內容的拓展的參考方式,在客觀形態的普遍認識中,實現藝術設計創新和創造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多角度地去建立造型與空間的引導式教學方式,拓展出適合設計專業需要的素質和能力。

2借鑒歐美國家藝術設計教學內容

現如今,在信息社會、全球一體化的經濟形態中,我國現階段藝術設計產業中的眾多設計產品,常常表現出的設計思路有很多是對歐美文化融入,這是提高自身進步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另一個方面,也使我們對民族的、傳統的一些藝術和文化有些談忘。所以,在藝術設計教學內容中必須引導我們的學生去認真學習中西方在設計、藝術、文化等方面的優缺點,這也是當今高校在藝術設計教學內容中必須去抓緊拓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有著璀璨的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諸如戲劇、書法、繪畫、陶瓷、篆刻等藝術都是我們吸收營養博大寶庫。有很多的設計或創意都是來源于我們的傳統文化。如果對于現代的設計手段和技巧運用得當,就能使東方的傳統美和歐美的現代美進行完美結合。如今,很多優秀的設計產物都是既有本土的區域性和個性化特色,又有新的文化和要素的表現。所以,中西方的文化與審美的綜合性教學,也將成拓展的重要內容,使之能在借鑒歐美先進設計思路和技巧的同時,對傳統藝術作出承前啟后的創新。

3拓展專門的創新型課程。

藝術設計專業本來就是一個以創新為主要培養目標的專業,如果不去拓展,甚至不去開設專門的創新課或創意課,是不符合專業設置目標的。雖然很多高校在很多的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中都強調要有創新意識,但也不能缺少一門專門以創新和創意為主體的、學習創新和創意方法類型的課程。因此我們就應該把創新和創意的理念提升為一門專門性的技術,不僅僅是建立創新的意識,更應該盡可能地去進行創意實踐。這種以創意實踐為主的課程可以打破“三大構成”等單項學習的局限性,可以從多個角度實現突破:如一段旋律、一股奇妙的味道,瞬時的意念或片刻的情緒;一個寓言故事或一個有意思的成語,或一句間斷的詩句,這些都是可能成為創新的引子。也可以在這種課堂上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對圖案進行變形,比如以某個名詞作為素材,以解構的辦法進行訓練;或選擇不同材料進行綜合組合創作等,多方面的創意訓練,可以使學生中針對創新和創意得到加強,使其潛在的創造力得到啟發,也能夠使學生的邏輯能力與空間發散能力、創意創新等能力得到拓展。

查看全文

試論小學語文教材建設的意義

一、《笠翁對韻》的價值

《笠翁對韻》作為聲律啟蒙類兒童啟蒙讀物蘊含豐富的價值,其具有詞匯豐富、中國語言文字特征顯著、古代文化常識豐富等價值。(一)詞匯量豐富,利于集中識字。《笠翁對韻》使用的詞匯十分豐富,算上題目和大標題,總共有6468個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常用字,如:“泉對石,干對枝,吹竹對彈絲”,[1]11“紅對白,綠對黃,晝永對更長”。[1]73這樣的字句兒童熟讀后容易記住。書中包含的內容廣泛,有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方面的詞句。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兒童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會寫。而《笠翁對韻》對于兒童集中識字來說是一本很好的識字教材。(二)中國語言文字特征顯著。漢語言文字有三個突出特點:在語音方面,音節界限分明,樂音較多,加上聲調高低變化和語調的抑揚頓挫,具有音樂性強的特點;在詞匯方面,漢語語素以單音節為基本形式,由于漢語的單音語素多,所以由它構成的單音詞和雙音詞也較多,詞形較短。同時漢語中的單音節基本上都是語義的承擔者。這些單音節可以作為語素來構成大量單音詞,也可以合起來構成合成詞,其構詞功能十分強大;在語法方面,漢語缺乏形態,即缺乏表示語法意義的詞形變化。“這三個特點結合起來,產生了這樣三個后果:容易造成整齊的句子,可以通篇是三字句或四字句、五字句;容易構成對偶;容易押韻。”[2]而《笠翁對韻》全部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其字句對仗韻語,瑯瑯上口,鏗鏘悅耳,使兒童在記誦的過程中受到語言美、音韻美、結構美的熏陶。如“春對夏,喜對哀,大手對長才。風清對月朗,地闊對天開”,[3]32“中對外,后對先,樹下對花前。玉柱對金屋,疊嶂對平川”。[1]54這樣對仗押韻的字句,利于兒童熟讀記誦。(三)古代文化常識豐富。《笠翁對韻》所蘊含的古代文化豐富。書中內容廣泛,涉及眾多器物名、植物名、自然人文景觀和歷史典故等常識。如植物名有:菡萏、芙蓉、芍藥、芙蕖、苣藤、菖蒲、青筠等。書中提到的植物種類繁多,而有些植物名指代的是一種花,比如荷花的別稱就有:菡萏、芙蓉、芙蕖等。歷史典故有“管鮑相知,能交忘形膠漆友;廉藺有隙,終為刎頸死生交”,[1]58“霸王軍營,亞父丹心撞玉斗;長安酒市,謫仙狂興換銀龜”[1]17等。《笠翁對韻》中所涉及的典故,能夠集合趣味性與人文性的特點來講故事。

二、當今小學語文教材建設現狀和存在問題

(一)當今小學語文教材建設現狀。在新課改的指引下,我國小學語文教材建設在內容和形式上日益完備。在內容方面,首先,所選內容切合兒童的年齡結構和認知方式。當今小學語文教材選用了一些適合兒童閱讀的詩歌、民歌、繞口令等。其次,所選課文的題材涉及范圍廣。在教材中加入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計算機教育和環境保護等內容。既有實用知識類教材也有情感教育類教材。最后,所選內容與兒童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在注重兒童識字的基礎上也注重其實用性、生活性和常用性。在形式方面,在部編本教材出現以前,我國小學語文教材形式多樣,出現多個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魯教版等多個版本。各個版本因受用對象、地區不同在選擇篇目上存在一定差異,這也體現出我國小學語文建設繁榮和良好的發展態勢。此外,在教材編排上,方式新穎,突出重點。當今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注重圖文并用的編寫方式,能更好地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條件。另外,當今小學語文教材還具有內容簡潔明晰、層次化呈現、重點突出等特點。(二)當今小學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小學語文教育在于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但在當今小學語文教材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問題。首先,課文題材限制兒童思維。選文主要集中在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上,但大都被賦予了一定的價值取向和嚴肅主題,帶有想象性和創新性的課文極少。其次,忽視農村地區實際情況。通過對當今小學語文教材的查閱分析,可以看出教材中涉及的大多是城市里人們的生活,有關農村農民生活的幾乎沒有,對于農村孩子來說無疑是脫軌的、陌生的。最后,教材中對經典傳統文化的選入量不足。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拋開語文教材,文化的傳承、更新和教育意義將面臨困境和危機”,[4]應該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語文教材中來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

三、《笠翁對韻》對當今小學語文教材建設的啟示

在分析了聲律啟蒙類教材《笠翁對韻》的價值,以及當今小學語文教材建設現狀和存在問題后,可以清晰看出《笠翁對韻》對當今小學語文教材建設的啟示。“蒙以養正,圣功也。”[3]6幼童時期在人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占據十分關鍵的地位,幼童時期所接受的教育對人的一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人一生的成長中,教育,尤其是啟蒙教育不僅僅意味著開化蒙昧,更是起著奠基的作用。《笠翁對韻》對當今小學語文教材建設具有許多值得參考和借鑒的地方。(一)凸現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笠翁對韻》的語言,特點鮮明,大都為短句、偶句、押韻、對仗。這不是偶然的,因為漢字是一字一音節,可以編成句式整齊的韻語。這樣的句子,富有節奏感,瑯瑯上口,易讀易背。這種句短韻諧的形式讓整篇文章都變得簡短押韻,生動有趣,也就減輕了兒童的記憶負擔。如“行對臥,聽對看,鹿洞對魚灘。蛟騰對豹變,虎踞對龍蟠”,[1]45“雷對電,霧對霞,蟻陣對蜂衙。寄梅對懷橘,釀酒對烹茶”。[1]69教材語言可適應漢字的形、音特點。(二)針對性強,易學易用。蒙學教材多由專家、學者針對某種目標專門編寫,如作古體詩講究對仗和押韻,而字的平仄和所屬韻部不易記住。《笠翁對韻》就是為解決這一難題編寫的。這本書運用對句,按韻編排,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背熟了這部書,既記住了常用字所屬的韻部,又學到了平仄和對仗的知識,一舉多得。這部書就是訓練兒童作詩對句,掌握聲韻格律,兒童學了之后并記住一些詞匯就會作一些簡單的詩歌,其針對性強,易學易用。這樣的特點也是當今小學語文教材建設應該借鑒的。(三)選文需“兩味”。選文要注重“語文味”和“兒童味”。在兼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基礎上,要在孩子初學母語的過程中,夯實語文的基本功底,形成較為嚴格、正規的語言表達方式,獲得一定的聽說讀寫語文能力。根據兒童的接受能力和水平,選取符合兒童閱讀、學習的選文,這樣教材的“語文味”會更濃。另外,也應該注重“兒童味”,在選文方面,要借鑒《笠翁對韻》的一些優點,注重多選擇與兒童的生活有關,能夠激發兒童學習興趣,具有“兒童味”的文章。應該去除那些說教色彩較濃,成人口吻較多的內容。研究兒童心理,把兒童生活、兒童的游戲、兒童的想法融入到教材中來,從兒童的角度去考慮教材,精選符合學生心智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的文章,増加一些創作文或者兒童文學作品,増加教材的“兒童味”。

查看全文

中職語文教材文言文研究

一、引言

語文學習任務不但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還承擔著青少年的文化養成和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這一使命,很大程度上需要以語文教材為媒介、通過閱讀教學等活動實現[1]。文言文是我們建立起與古人對話,發展和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學習文言文,不僅是現今青少年的責任與義務,而且是語文教材編寫者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本文對蘇教版中職語文系列教材五冊中文言文選文進行分析研究,能為教材建設與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二、選文概況

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共五冊,其中必讀課文85篇,自讀課文48篇。在必讀課文中文言文共24篇,自讀課文中文言文14篇,分別占課文總數的18.02%和10.53%。篇目如下:(2012年第一版江蘇中職語文教材課本中文言文作品總匯,其中的《沁園春•長沙》、《林黛玉進賈府》兩篇文章當作文言文處理)

三、選文分析

(一)編排方式。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主要以文體組織單元,語文教材共有五冊,每冊由五六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組織選文,有飛揚的詩情、千古流芳一詩心、心靈的歌吟、文采若云月、文言的津渡、大珠小珠落玉盤、文言的魅力等。不同主題的話題看似不同,但在五冊語文書中不同程度地重復出現,如關于詩歌的安排,在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都有呈現,充分體現了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編寫者對文言文選文中古詩詞的重視,為有效培養學生穩定的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奠定了基礎。但對文言散文的編排只有在第二冊、第三冊、第五冊中有所體現。(二)數量分布。蘇教版中職語文五冊教材共有文章133篇,其中文言文38篇,占總數的28.57%,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總體要求。每冊文言文篇目數量不等,但基本穩定在5篇以上,基本起到了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的興趣的作用。但是在第一冊和第四冊中缺少對文言散文的學習;第五冊只有文言散文的學習,沒有古詩文的學習,從學生學習認知發展規律看,各種選文文學樣式數量上應該按由少到多的順序階梯排列。(三)年代分布。從選文的年代分布看,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中各個年代文學作品都有涉及。以先秦、魏晉兩漢、唐宋、五代元明清、現代五個時期劃分,先秦選文5篇、魏晉兩漢選文4篇、唐宋選文22篇、五代元明清選文6篇、現代選文1篇,分別占總數的13.2%、10.5%、57.9%、15.8%、2.6%。其中唐詩和宋詞占主體,先秦與元明清作品相對較少,但大體上每個時期都有所體現,較好地展現了文學發展的延續性,為學生學習各個時期的文學提供了素材。(四)文體。從選文體裁看,蘇教版中職語文選文中詩詞20篇、散文16篇、戲曲1篇、小說1篇,分別占52.6%、42.1%、2.6%、2.6%。顯然,詩詞、散文這兩種文體占主體,戲劇、小說這兩種文體較少。詩詞與散文的思想性更易把握,更與時代的要求相貼切,所以其比例較高。這遵循了“高中階段,以古代文、史、哲經典為主,尤以先秦諸子文和史傳文以及唐宋名家詩文為主,其間編入更為系統的古代文化常識”[2]。但在每冊語文書中分配不均,這給學生對不同文體連續性學習帶來不利的影響。(五)題材。從題材分類看,選文中表達個人情感18篇,國家政治8篇,理想抱負6篇,學習教育2篇,愛情故事2篇,戲曲故事1篇,寓言故事1篇,分別占47.4%、21.1%、15.8%、5.3%、5.3%、2.6%。由此可見,蘇教版中職語文文言文選文以個人情感、國家政治和理想抱負為主,充分體現了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精神,有效落實了教育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時代使命。文言文選文中以學習教育為題材的有兩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以愛情故事為題材的有兩篇,在欣賞經典古詩文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六)傳統文化要素。語文教科書編寫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科書編寫要富于文化內涵[3]。從傳統文化要素看,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有音樂、飲酒、習俗、節日、隱士、愛國等傳統文化。如《論語》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定程度地描寫了音樂;李白的《將進酒》、柳永的《雨霖鈴》都對中國古代飲酒文化有所體現;李清照的《青玉案•元夕》反映了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熱鬧的景象;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其一)》反映了古時文人隱士文化;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較好地反映了寧死不屈、忠貞愛國的精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