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建筑規劃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19:30: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鎮建筑規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城鎮綠色建筑理念規劃設計探討
【摘要】闡述小城鎮綠色建筑設計原則,包括地域性原則、生態性原則和經濟型原則,分析小城鎮綠色建筑設計要點,包括建筑熱效、外圍護構造、建筑材料、清潔能源利用、雨水回收及地熱能源利用、建筑智能化系統、生態環境7方面,并提出建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關鍵詞】小城鎮;綠色建筑;規劃設計;要點探析
1引言
綠色建筑就是在全壽命周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1]。小城鎮具備傳統文化、原始生態、自然資源、地域和民族特色等優勢,容易體現綠色發展[2]。所以,小城鎮規劃設計必須充分利用綠色生態資源和地域優勢特點,展現出民族、傳統、歷史、人文、地域和青山綠水等特色?!熬G色建筑”設計理念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綠化裝飾設計,而是指設計的建筑對生態和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是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回歸大自然、節能環保、對人的健康安全無害之建筑,“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也是因地制宜,在不破壞基本生態環境平衡條件下的一種建造規劃設計,是能改善小城鎮經濟、文化、休閑、旅游等功能的生活環境,能承載自然資源,保護環境等的規劃設計[3]。環境友好是當今社會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人們已經意識到無序的建筑或者建造給自然環境帶來了眾多不利影響。因此,國家對小城鎮發展綠色建筑,平衡經濟,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如何打造小城鎮綠色建筑,將成為全建筑行業在綠色建筑規劃設計道路上面臨的突出問題[4,5]。
2小城鎮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
2.1地域性原則
新型城鎮化地域建筑文化論文
一、我國地域建筑文化的現狀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城鎮化的建設與發展歷經了60余年。在總結以往城鎮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鑒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黨中央于2013年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策略。此后,新華社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靶滦统擎偦敝饕ㄟ^以下幾方面內涵所體現:城鎮化的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的深邃思想來引領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的要求是不斷提高城市建設的質量;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充分實現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的特征是統籌安排、城鄉一體。只有正確理解“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明確城鎮化發展的改革任務,解決好城鎮化發展中的難題,提高城鎮化建設的質量和發展的可持續性,才能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全面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與歷史任務,是擴大內需的長期動力,是我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切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筑建設,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與生產方式轉變,提高城市建設質量,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小康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為了適應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我國地域建筑無論是建筑材料的使用,還是建筑樣式的選擇,都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在此基礎上,蘊涵著豐富的建筑思想和審美意識的地域建筑文化得以產生并不斷地豐富發展。然而,近些年來,席卷世界各個角落的“全球化”進程不僅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無法回避地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在強化了世界文化交流頻度、促進世界文化融合發展的同時,還引導著文化發展趨向于同質化的方向發展。在地域建筑文化領域,“全球化”具體體現為把某一發達地區的新技術、新觀念和新理論播撒向世界各地,這一方面促進了建筑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卻由于趨同現象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地域建筑文化的衰弱,大量地域特色濃郁的傳統建筑消失,而且建筑風格迥異、造型奇特的“國際范”現代建筑慢慢成為了當代建筑文化思潮的代表。
這種變化,在近些年我國具有一定代表性建筑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缺失了我國本土建筑語言的“方盒子”一棟棟拔地而起,諸如眾所周知的國家大劇院、“鳥巢”、CCTV大廈、水立方等國家性地標建筑都由外國設計師進行規劃、設計而建成,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削弱了我國本土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點。我國地域建筑文化特點逐步喪失的狀況引起了很多本土管理者、建筑師們的質疑,并進一步指出了建筑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即簡單符號化問題。簡單符號化本質上就是將地方建筑的樣式、形態、裝飾、色彩等要素進行簡單的概括與提煉成為不假思索的地域符號,并結合鋼筋混凝土等現代材料進行簡單的堆砌,形成新建筑,組合成為新組團,構造出新城市。①這種“簡單符號化”未能把不同風格、特點的外來建筑文化真正地融合到地域文化中,從本質上忽視了更深層次的地域文化精神,缺乏關心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軌跡,造成后來的建筑與當地的文化缺少緊密和持續聯系,地方歷史、地質地貌、傳統文化、經濟方式、生活習慣等因素被排斥在外,無法很好地創造出被認同的情感空間。例如在安徽地區,馬頭墻作為文化背景符號在當代建筑上的運用比比皆是,隨處可見現代建筑的山墻加上馬頭墻作為裝飾性構件,建筑色彩采用黑白灰的調子,建筑外表皮部分進行肌理處理,這樣的建筑因此而被定義為徽派建筑。事實上,這種對地域建筑文化簡單符號化的理解和運用,既可以理解為一種對國際建筑同質化現象的反思與批判,還可以視為地域建筑文化發展的一種新探索,但是這樣的理解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應該從更深層次去理解與挖掘地域文化,尊重建筑所處的自然與文化環境,注重地域建筑語言的更新,營造出符合當地文化的建筑空間。
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地域建筑文化發展的思考
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根據地域建筑文化發展現狀,針對現代化進程中有效實現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發展的有機結合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一)新型城鎮規劃與地域建筑文化保護
景觀特色研究論文
1目前縣城景觀規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環境景觀設計缺乏地方特色。目前的環境景觀設計者大多是規劃,建筑、地理環境等專業的人才,他們對縣城的歷史文化研究太少,對環境景觀的整體把握和細部刻畫不夠,設計的成果缺乏地方特色。
二是景觀建設的品位不高。精品不多,粗放型發展,貪大求全。尤其是一些開發商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只注重房屋建設,不注重環境景觀的建設和配套,造成有些城市景觀單調、乏味,缺乏品位。再者,建成的一些景點由于監管不到位,破壞性也比較嚴重。
三是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財政政策對公共設施的資金投入比重不大,造成一些好的設計理念得不到實現。通過市場手段建設公共設施,由于開發商片面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造成開發地區的開發強度過大,設施配套不全,環境景觀效果較差。
四是環境的整體效果不佳。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造成綠化少,硬化多;樹木少,建筑多;城市大,環境差。
五是重近期效果輕長遠目標。目前的一些項目建設沒有從整個城市的環境景觀出發,只注重近期效果,缺乏歷史文化的內涵,造成重復建設,資金浪費。
城鎮建設建筑工程開發用地的建議
[摘要]城鎮建設建筑工程需要以土地為基礎,對土地進行合理的規劃與開發,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但目前,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加快,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還影響著城鎮化的建設質量。本文將以城鎮建設開發用地的現存問題為依據,進行問題原因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鎮建設;建設建筑工程;土地開發;用地規劃
我國的土地資源比較豐富,合理運用土地資源是實現城鎮化的重要舉措。土地資源在城鎮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城鎮化建設的載體,在城鎮化建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隨著城鎮化建設速率加快,建設規模越來越大,對土地資源的應用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城鎮建設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根據實際的建設目標,了解建設土地的資源分布情況,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運用,開發出土地資源的最大價值,避免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1城鎮建設建筑工程開發用地規劃管理的阻礙
1.1人地矛盾增加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的支撐。為了提高農業經濟建設水平,需要提高種植率,保證農作物質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國的耕地面積往往比較多,分布較廣,農業土地多,相應的城鎮土地就比較少。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進程加快,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大,再加上城鎮人口數量的激增,人均用地十分有限,從而產生了人地矛盾。城鎮居民對土地的依賴性越來越高,一旦自身擁有的土地資源遭到破壞,勢必會產生一定的沖突,影響城鎮化建設規模,不利于提高建設效率。同時,一些城鎮居民與城鎮建設建筑工程人員配合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兩者之間產生嚴重的利益沖突與經濟矛盾,對城鎮建設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與阻礙。城鎮居民不想將已有土地資源作為城鎮建設用地,而城鎮建設建筑工程需要加大土地資源數量,兩者之間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在生態綠色的發展理念倡導下,國家提出了生態退耕的政策,生態退耕需要減少土地用量,而城鎮建設需要加大土地用量,人地矛盾不斷加劇[1]。
城鄉規劃中新型村莊建筑改造路徑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依然占總人口的多數,“三農問題”依舊是我國目前面臨的重要民生問題之一。大量農村人口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條件,逐漸從農村走向城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城市生活問題。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國相關部門積極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盡可能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使得城市的發展福利能夠輻射周邊的農村地區,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然而,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城鄉規劃不合理等問題,導致土地資源與環境資源之間愈發不和諧。城市占有大部分的房屋建設面積,農村的房屋建設面積卻十分有限,這對農村居民的房屋建筑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另外,由于農村環境資源稀缺,使得大部分農村房屋破舊不堪,不僅嚴重阻礙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而且還使得農村危房、舊房等村莊建筑大規模出現。因此,在城鄉規劃視角下,合理利用農村的有限房建土地、積極改造村莊建筑、改善農村人們的生活現狀,具有非常重要的建設意義。
1我國城鄉規劃建設的探索
1.1城鄉規劃的概述。所謂城鄉規劃,其實是我國一項現行的公共政策,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在中國市長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主要指全國各級政府利用衛星定位、大數據分析以及高清地圖等技術手段,實現對城市、農村各地區的交通、辦公、教育等生活用地的合理分配,從而在城市自然生態資源得到合理保護的同時,還能促進城鄉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1.2城鄉規劃的應用原則。在進行城鄉規劃項目時,需要遵循一些應用原則,這樣才能保證規劃項目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從而合理解決城鄉資源的分配矛盾,更好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城鄉規劃的應用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城鄉規劃要以發展經濟、文化為重。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難得的城市化與城鎮化建設歷史機遇隨之而來。但在建設過程中,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社會矛盾也逐漸呈現激化的趨勢。這就需要政府合理利用城鄉規劃來協調這些矛盾,從而使得城鄉規劃工作能夠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第二,城鄉規劃工作要做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國城市經濟發展十分迅猛,但鄉村的基礎性建設相對來說卻比較落后。要想一下子實現鄉村的城鎮化建設是不現實的,只有認清農村的基本情況,堅持從基礎做起,從實際出發,將我國農村發展“道路”建設好,爭取少花錢多辦事,為我國城鄉規劃建設作出貢獻。第三,城鄉規劃要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城市與鄉村、人口與環境、居住地與生產生活用地之間的關系是需要利用城鄉規劃來進行協調的。因此,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需要充分考慮城市開發用地的合理性,并且也要有組織地用城市發展福利回饋鄉村建設。第四,城鄉規劃要為建設和諧社會而服務。我國社會是多元化、現代化、復雜化的集合體,各種矛盾與各種利益需求交織,為了創造和諧社會,就需要利用城鄉規劃來處理現代化發展中的各項問題。1.3城鄉規劃與村莊建筑的相關性分析。與城鄉規劃息息相關的是城鄉土地的使用情況,而居民住宅用地是城鄉規劃中最重要的一環,尤其是村莊建筑的建設問題,一直是城鄉規劃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村莊建筑不僅是農村生活與農村地域文化最顯著的特征,還是村民實際生活狀況最直接的映照。然而,就目前鄉村建筑的情況而言,我國城鄉規劃中對農村建設的部分還遠遠不夠,無論是房屋的空間布局與環境舒適度,還是房屋質量與房屋新舊程度,都不達標。因此,這就推動了我國政府支持并引導村莊建筑改造,推進鄉村居民生活改善的一系列城鄉規劃工作的開展。
2城鄉規劃中村莊建筑的現狀分析
2.1村莊建筑布局與質量的問題。村莊建筑的布局亂與質量差一直是我國城鄉規劃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近些年來,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也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村民紛紛將自家的土房改建成磚房、磚房改建成樓房,從而使整體建筑結構變得更加美觀、結實、實用。然而,實際建造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由于建筑用地規劃不合理,農村居民在建造自家房屋時喜歡“多吃多占”,肆意擴大自家的建筑占地面積,從而使得村莊建筑不能排列整齊,而是呈各種形態隨意擺放,不僅造成鄉村公共用地面積的壓縮,而且因爭奪建筑用地引發了居民的糾紛。村莊建筑的建造大多出自農民的手工建設,他們不僅沒有專業的施工設備,而且對當地施工環境、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也沒有清楚的認知,這就使得鄉村建筑達不到目前現行的建筑標準,防水、防火、抗震性能都不夠。而施工工藝與施工材料也是造成村莊建筑質量差的一個重要原因。2.2村莊建筑風格受到了城市建筑風格的影響。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被現代化的城市生活所吸引,并希望能夠將城市建筑風格帶到村莊建筑中,從而滿足自己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然而,隨著這種心態的影響,農村居民開始爭相模仿,導致我國鄉村中村莊建筑原有的鄉土文化氣息逐漸被同化,傳統的村莊建筑風貌逐漸消失,鄉土歷史文化也在發生斷層和扭曲,非常不利于我國美麗鄉村計劃的開展。同時,還會嚴重阻礙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除此之外,城市建筑的審美風格對村莊建筑的影響,還體現在民眾對待建筑的情感上。不同地區的村莊建筑蘊含著不同的地域特色,而部分居民片面追求城市化的建筑風格,必然導致原有的生活氣息遭到破壞,新的村莊建筑與原有的建筑不相融合,從而產生更多的生活糾紛。因此,在城鄉規劃的視角下,要想對村莊建筑進行改造,實現農村的城鎮化建設,完全照搬城市建筑風格是行不通的。農村的城鎮化建設需要針對鄉村文化、傳統習俗等歷史特征,利用一些獨特的設計手法來實現。2.3村莊建筑周圍的生活環境十分惡劣。村莊建筑與周圍的生活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改造建筑物本身是不夠的,還需要對四周的生活環境也進行改造,尤其是公共生活區域,這樣才能為村莊建筑帶來更大的使用價值。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村莊建筑基本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但其周圍隨意丟棄垃圾的惡劣環境卻對農村生活環境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影響,這常常是鄉村監管不到位、基礎性環保設施不健全所導致的。因此,要想從根源上改造村莊建筑,就需要從基礎做起,從生態環境做起,讓美麗的村莊建筑也能擁有美麗的生活環境。
3城鄉規劃中改造新型村莊建筑的路徑
建筑在城市環境中地位分析論文
1、“建筑地產不等于放大了的居住小區”
地產開發商常常重蹈同樣的錯誤:不論住區規模有多大,以及樓盤所處方位,愿意畫地為牢,猶如固若金湯。即便劃定的規劃路,也要千方百計地疏通各方,把已經法定了的城市道路劃歸既有,不歸己死不甘心,一派為“民”請愿的姿態。殊不知,此種做法打亂了城市的格局,造成城市交通堵塞和城市居民的不便,城市商業價值得不到發揮。
什么叫做建筑?目前并無定論。按照國家現行規范,城市居住區的規模3—5萬人口或者用地達到50—100公頃的可定為居住區。一個居住區一般可3-5個居住小區。這樣居住區除了必要的小區配套以外,就應該配置更高一級的公共配套設施,從廣泛的規劃含義來說,已經具備了城市或小城市的功能,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建筑的規模了。居住區人口超過5萬人甚至6萬人、用地面積超過100公頃的建筑,當然是城市性質的了。一切都需要按照科學規律來行事,否則必將遭受歷史懲罰。請看:
有報道說,時噪一世的占地10平方公里華南板塊的七個住宅區,單就每一住宅小區水平而言,華南板塊甚至超過了國際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水平,諸如星河灣、南奧花園等為代表的開發項目,在提供正面經驗的同時,作為新城發展的居住區級總體規劃把握和各小區的規劃觀念上存在著明顯的硬傷。開發商只注重內部環境的培育,封閉式的物業管理,破壞了城市生活的多樣性,對城市景觀、環境和城市空間結構造成很大影響。居住區域內是一個個獨立的老死不相往來的樓盤,不能形成區域商業、學校、醫院等服務中心。使用功能上遭遇了極大的障礙,城市功能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建筑開發,必須重視屬于城市規劃的住區整體設計,而非僅僅是居住地點的選擇。必須具備小區以外的城市功能配套,生活、工作、購物、娛樂、休閑集中起來考慮,具備新的生活行為方式,才能充滿生命般的活力。
北京北部地區的著名的特大級建筑回龍觀、天通苑居住區,人口均達十多萬規模,建筑面積數百萬平方米。因為未考慮好就業、商業和交通,使得居住區一早一晚、朝夕朝落交通嚴重堵塞,形成著名的“睡城”
廣州番禺祁福新邨,連續十年在一個地方開發出了占地4000多畝的住宅區,已入住人數達7萬人。祁福新邨是大型住宅小區設施配套的代表。十年來在市政配套方面,總投資已達31.6億元。除了一般設施外,還興建了日處理生活污水約1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和擁有500張病床醫院、大學一座,能為業主子女提供幼兒園至大學的一條龍教育服務。光小區保安人員就超過1000名,警犬40多頭。小區土地尚可開發十年。要持續發展,就必須在配套上下功夫。在沒有任何稅收的情況下,不能不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房地產商不光開發,而且承擔“吃、喝、拉、撒”的父母官的責任。董事長因此被人們戲稱為“×鎮長”、“×市長”。
省建設事業“十一五”規劃
導語
“十五”期間,我省建設系統各部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緊緊抓住發展機遇,開拓創新,在宏觀調控中求發展。城鄉規劃工作明顯加強,城鎮建設與資源配置逐步趨向協調,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公用事業改革取得較大進展,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村鎮規劃建設管理不斷加強,中心鎮的建設在百鎮建設特別是示范鎮建設的驅動下穩步發展,村鎮環境普遍得到改觀;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日益深化,住房建設快速發展,居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處置積壓房地產工作已完成80%以上,房地產市場進入健康有序軌道;建筑市場監管體系和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初步確立,工程質量穩步提高,建筑業和勘察設計咨詢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支柱產業的作用逐步得到發揮;建設領域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日臻完善,科技創新能力和整體技術含量有較大提高,信息化、標準化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建設法規和政策體系初步形成,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這些成就,為跨入“十一五”規劃奠定了良好基礎。
“十五”計劃完成情況
(一)城鎮建設
到2005年底,城市總人口達到213.05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234平方公里。
1、城鎮規劃
小城鎮景觀設計論文
一、小城鎮的景觀特點
小城鎮的景觀形態非常豐富,包括標志性景觀、歷史性景觀、生態景觀、人工景觀、節點建筑、綠化帶等,分為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景觀兩類,而按照景觀特點,小城鎮景觀可分為自然風光和鄉土文化兩方面,前者指的是山水林田這些自然環境空間的主體要素,展現的是自然生態格局,小城鎮處于城市與鄉村的中間地帶,是一個很貼近自然環境的人工環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后者則指的是歷史文化和近代革命史跡,將其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韻味與自然的景觀結合在一起,能給人一種人間仙境的奇妙感覺,這種景觀總是充滿魅力。自然環境的藝術是環境藝術最關切的要點,而小城鎮以上特點就為小城鎮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藝術創作素材,加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小城鎮景觀問題日益突出,小城鎮景觀設計中,在表現小城鎮地方特色、體現群眾生活方式、傳承文化傳統的同時,還應考慮如何維持小城鎮景觀生態系統的平衡。
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河南地區的小城鎮景觀設計策略
(一)設計原則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小城鎮景觀的“有機增長”除了要依靠科學的規劃和管理,還需遵循一定的景觀設計原則:
1、生態優先原則。不同于大中城市,小城鎮更貼近自然,建筑規模較小,自然之美是每個小城鎮都可以發掘和利用的特色,這就要求我們在景觀設計中大力保護地方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自然界光能、熱能、風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資源,并結合污染治理,保護地方自然生態;以自然景觀資源為基礎,注意根據當地地理特征對地貌、水體等進行合理改造和利用,盡可能保持原生態自然環境,切忌不可肆意設計,不可以人工取代自然,比如可將自然原野作為公園,巧妙點綴一些園林等、石凳、小品、不行小徑、自行車道等人工設施,使之成為宜人的休閑去處;在建筑裝飾材料方面,建議開展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綠色設計,切忌舍棄天然材質而用瓷磚、不銹鋼代替。
災后重建規劃工作會議的講話
當前是災后城鄉重建規劃編制的重要時刻,編制怎樣的規劃,不僅對災區城鎮和鄉村的重建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也對川西以及甘肅、陜西相關地區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災后重建規劃工作是非常順利的,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進度快,外國人看了都很驚訝;二是熱情高。部隊官兵、對口支援省份以及當地的領導干部和群眾的工作熱情都非常高;三是保障充足。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要舉全國之力,除了中央財政大力支持,社會各界紛紛捐款之外,還以每個省市對口支援一個災區縣的重建工作。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我國歷史上所有的大災發生之后,沒有一次是如此有系統地組織全國對災區進行支援,國內如此,國際上許多非政府組織和政府機構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四是力量強。領導的力量、規劃界的力量都集中到了災區,優秀的規劃師、建筑師、技術人員都紛紛來到災區,奉獻他們的聰明才智;五是規劃先行,強調了要精心編制災區重建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體現了重建工作的科學理性??梢哉f,災后重建規劃編制工作的開局非常好。但是,除了要充分肯定成績之外,要擺一擺少數干部和規劃師思想上存在的偏差,進一步明確災后城鄉規劃編制的一些原則,更一步闡明今后的重建策略。概言之,就是問題、方針、策略。
一、問題
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相比,與國內外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與災區人民群眾的愿望相比,災后城鄉重建規劃工作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是災區的少數基層干部和規劃工作人員,由于知識缺乏、經驗不足,理性不足,認識上還存在一些偏差:
1、過分強調通過制定和實施規劃實現一步到位的“高標準”或希望借重建之機“一步脫貧”,忽視了當地資源、產業、環境、生態的承載力、發展的可持續性和重建目標落實的階段性與漸進性。在一些城鎮重建規劃的第一稿中,幾乎都提出災后重建要與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我認為這些都沒有錯,但是不能本末倒置。城鎮化、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不能期望靠災后重建規劃作為主導力量在短時間內實現。近遠期規劃和發展目標不能混淆,災區三年重建總體規劃就是為可持續發展和長遠發展、新農村建設奠定基礎,而不是其本身。
2、過分依賴上級政府財政支持和對口援助,忽視農民自力更生重建家園、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是在現代傳媒日益發達的今天,更要防止某些片面的輿論宣傳過分“吊高”災區基層干部群眾對災后援助建設的心理預期和依賴思想。通過城鄉重建規劃的編制與公示也將起到強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的激勵作用。此外,通過創新創業、重建家園先進事跡的宣傳來激發士氣,切實防止將災后重建變成規模巨大的“輸血工程”。
3、過分注重短期內出重建形象和易于管理,過分強調農民住宅和村莊的異地集中安置,忽視了農業、農村的產業特點。有些基層干部,平時就喜歡把村莊合并在一起,按照城市的模式來進行新農村建設,這是非常忌諱的。特別是在山區,合并村莊和鄉鎮會帶來農民生產和生活上的不便利。事實證明,在農村,生產空間、生態空間和生活空間是難以分離的,農民居住點附近就是耕作的土地,而其周邊是生態用地,三者相互是不能分離的。歷史上形成的農村居民點分布往往對農業生產而言也是最有效率的。此外,村莊、鄉、鎮、縣城這四個層次是相互依托、相互服務、相互支撐的。鄉村的大合并、大搬遷、大疏散,都不利于災后的鄉村重建和持續發展??h城和建制鎮的主要功能是為周邊村莊和農戶發展農業生產服務的,盲目移址重建會因農民辦事不方便而損害這種服務功能。山區鄉政府所在地的分布也具有同樣的功能,應尊重歷史,尊重自然地形環境,方便服務三農。除了少數山區村莊因為存在嚴重次生災害威脅需要搬遷安置之外,對山區群眾普遍實施下山集中安置是不現實的。
災后重建對口支援工作會講話
當前是災后城鄉重建規劃編制的重要時刻,編制怎樣的規劃,不僅對災區城鎮和鄉村的重建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也對川西以及甘肅、陜西相關地區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災后重建規劃工作是非常順利的,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進度快,外國人看了都很驚訝;二是熱情高。部隊官兵、對口支援省份以及當地的領導干部和群眾的工作熱情都非常高;三是保障充足。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要舉全國之力,除了中央財政大力支持,社會各界紛紛捐款之外,還以每個省市對口支援一個災區縣的重建工作。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我國歷史上所有的大災發生之后,沒有一次是如此有系統地組織全國對災區進行支援,國內如此,國際上許多非政府組織和政府機構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四是力量強。領導的力量、規劃界的力量都集中到了災區,優秀的規劃師、建筑師、技術人員都紛紛來到災區,奉獻他們的聰明才智;五是規劃先行,強調了要精心編制災區重建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體現了重建工作的科學理性??梢哉f,災后重建規劃編制工作的開局非常好。但是,除了要充分肯定成績之外,要擺一擺少數干部和規劃師思想上存在的偏差,進一步明確災后城鄉規劃編制的一些原則,更一步闡明今后的重建策略。概言之,就是問題、方針、策略。
一、問題
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相比,與國內外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與災區人民群眾的愿望相比,災后城鄉重建規劃工作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是災區的少數基層干部和規劃工作人員,由于知識缺乏、經驗不足,理性不足,認識上還存在一些偏差:
1、過分強調通過制定和實施規劃實現一步到位的“高標準”或希望借重建之機“一步脫貧”,忽視了當地資源、產業、環境、生態的承載力、發展的可持續性和重建目標落實的階段性與漸進性。在一些城鎮重建規劃的第一稿中,幾乎都提出災后重建要與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我認為這些都沒有錯,但是不能本末倒置。城鎮化、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不能期望靠災后重建規劃作為主導力量在短時間內實現。近遠期規劃和發展目標不能混淆,災區三年重建總體規劃就是為可持續發展和長遠發展、新農村建設奠定基礎,而不是其本身。
2、過分依賴上級政府財政支持和對口援助,忽視農民自力更生重建家園、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是在現代傳媒日益發達的今天,更要防止某些片面的輿論宣傳過分“吊高”災區基層干部群眾對災后援助建設的心理預期和依賴思想。通過城鄉重建規劃的編制與公示也將起到強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的激勵作用。此外,通過創新創業、重建家園先進事跡的宣傳來激發士氣,切實防止將災后重建變成規模巨大的“輸血工程”。
3、過分注重短期內出重建形象和易于管理,過分強調農民住宅和村莊的異地集中安置,忽視了農業、農村的產業特點。有些基層干部,平時就喜歡把村莊合并在一起,按照城市的模式來進行新農村建設,這是非常忌諱的。特別是在山區,合并村莊和鄉鎮會帶來農民生產和生活上的不便利。事實證明,在農村,生產空間、生態空間和生活空間是難以分離的,農民居住點附近就是耕作的土地,而其周邊是生態用地,三者相互是不能分離的。歷史上形成的農村居民點分布往往對農業生產而言也是最有效率的。此外,村莊、鄉、鎮、縣城這四個層次是相互依托、相互服務、相互支撐的。鄉村的大合并、大搬遷、大疏散,都不利于災后的鄉村重建和持續發展??h城和建制鎮的主要功能是為周邊村莊和農戶發展農業生產服務的,盲目移址重建會因農民辦事不方便而損害這種服務功能。山區鄉政府所在地的分布也具有同樣的功能,應尊重歷史,尊重自然地形環境,方便服務三農。除了少數山區村莊因為存在嚴重次生災害威脅需要搬遷安置之外,對山區群眾普遍實施下山集中安置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