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媒體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6 07:04: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財經媒體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財經媒體論文

財經法規教學多媒體技術論文

一、多媒體技術輔助財經法規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財經法規的教學過程中,是教學改革方面的一個進步,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可以同時帶給老師和學生不同的教學、學習體驗。由于多媒體技術的強大,課件中可以添加圖片、聲音甚至動畫,這種表現方法更加直觀,讓原本刻板的條文法規變得生動起來。同時,這種技術也更好地將具體案例添加到財經法規教學中,對于學生而言,這是一種新奇的上課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其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也提高了學生對于那些較為晦澀難懂的法規的記憶能力。

(二)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傳統的財經法規教學過程是非常枯燥的,主要是由于這門課程的內容為一些理解、記憶都十分困難的法律、法規、條文。因此,學生們面對這些枯燥的內容提不起興趣,而教師也很難用語言來把這些原本枯燥的內容講解地生動有趣,綜合原因造就了財經法規課堂上沉悶的氣氛。而多媒體技術在財經法規課堂上的出現,改善了原有的沉悶氣氛,添加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動畫和聲音,將具體案例或是歷年考試習題以一種直觀又生動的方式表現出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本身想要參與到這個教學互動的過程中去,極大地改善了傳統教學方式面臨的困境,為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

(三)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查看全文

財經媒體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以蜚聲全球的《財富》500強排行榜、《福布斯》400富豪榜和國內首屈一指的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為例,展現和分析經濟排行榜在媒介化、儀式化過程中基本功能的異化,以期引起學界的再思考。

關鍵詞:媒介化;儀式化;排行榜;媒介事件

每到歲末年初,充斥娛樂界的大小榜單滿天飛,經濟界也未能袖手旁觀,中外眾多財經媒體的各種各樣的排行榜把學術的、嚴肅的、甚至是機密的經濟問題變成普羅大眾孜孜不倦的淡資,把企業經濟實力的優劣、商品質量的好壞、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寡,以及對襯:會經濟發展貢獻的大小,都呈現在我們面前。從數月前就開始的鋪天蓋地的造勢宣傳、民意海選,到提名后“誰該是”和“誰不該是”以及排名次序而產生的猜測、喧囂、爭執和分歧,再到排行榜公布時扣人心弦、聲勢浩大的頒獎典禮,這種經濟排行榜不知不覺中已經發展成為各個財經媒體一年一度的媒介事件,呈現出強大的社會效果,為受眾設置焦點議程,在一定范圍內控制受眾的注意力,左右著人們的價值判斷,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以其特有的方式加速著各行各業的優勝劣汰。

一、媒介架構中的經濟排行榜

在全球經濟界所有排行榜中歷史最悠久,可信度最高,權威性最強,同時也最為行業認可的當數《財富》雜志的500強排行榜、《福布斯》400富豪榜,而國內最強有力、最令人期待的則是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每年一度的隆重亮相。下面,本文就以此為考察對象,展開研究。

1《財富》500強排行榜:標準奠定權威

查看全文

財經專業教學質量論文

論文摘要:面對以知識為特征的新經濟的到來,高等專科院校財經專業的教學機制必須進行調整與改革以適應新時期對人才的培養和需求。以訓練動手能力為主,兼顧相關理論與學科的教學和選修,注重學生未來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應成為教學改革的主導方向。

論文關鍵詞:教學質量;教學機制;教學效果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業應用型人才,然而,面臨以知識為特征的新經濟的到來,傳統的教學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的要求,為此變革教學機制,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是當代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面對和努力解決的課題。

一、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教學特征的轉變

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其教學內容相對側重于政策法規、制度程序和要式憑證等的講解與掌握,因而其現實性、可操作較強。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財經類專業知識的更新頻率加快了,現行的教學與實踐脫節現象日漸明顯。為此,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的教學特征應突出為:教學的目的不只在于訓練學生畢業時即已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應更加強調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勝任的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

二、目前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教學質量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提高財經教學質量論文

論文摘要:面對以知識為特征的新經濟的到來,高等專科院校財經專業的教學機制必須進行調整與改革以適應新時期對人才的培養和需求。以訓練動手能力為主,兼顧相關理論與學科的教學和選修,注重學生未來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應成為教學改革的主導方向。

論文關鍵詞:教學質量;教學機制;教學效果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業應用型人才,然而,面臨以知識為特征的新經濟的到來,傳統的教學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的要求,為此變革教學機制,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是當代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面對和努力解決的課題。

一、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教學特征的轉變

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其教學內容相對側重于政策法規、制度程序和要式憑證等的講解與掌握,因而其現實性、可操作較強。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財經類專業知識的更新頻率加快了,現行的教學與實踐脫節現象日漸明顯。為此,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的教學特征應突出為:教學的目的不只在于訓練學生畢業時即已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應更加強調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勝任的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

二、目前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教學質量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提高專科院校財經專業教學質量措施論文

摘要:面對以知識為特征的新經濟的到來,高等專科院校財經專業的教學機制必須進行調整與改革以適應新時期對人才的培養和需求。以訓練動手能力為主,兼顧相關理論與學科的教學和選修,注重學生未來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應成為教學改革的主導方向。

關鍵詞:教學質量;教學機制;教學效果

前言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業應用型人才,然而,面臨以知識為特征的新經濟的到來,傳統的教學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的要求,為此變革教學機制,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是當代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面對和努力解決的課題。

一、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教學特征的轉變

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其教學內容相對側重于政策法規、制度程序和要式憑證等的講解與掌握,因而其現實性、可操作較強。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財經類專業知識的更新頻率加快了,現行的教學與實踐脫節現象日漸明顯。為此,高等專科院校財經類專業的教學特征應突出為:教學的目的不只在于訓練學生畢業時即已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應更加強調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勝任的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

查看全文

財經院校新聞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越來越大,財經新聞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新聞界和教育界的重視。但目前我國財經院校開辦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還存在著教學目的性不強、教師實踐機會少、高水平教師引進難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財經院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為了培養更多適合社會需求的財經新聞人才,我們在制定培養模式中必須加大財經類課程的設置,構建以“經濟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從而培養“經濟+新聞”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財經院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和個人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而財經新聞對監測國家的經濟環境,對提供有效有用的經濟信息,對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財經新聞人才培養的問題,無論在新聞界還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關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些財經院校就開始開辦財經新聞學專業,以期解決財經新聞人才缺乏的問題。發展到現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學校在辦學理念、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培養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但總體來說,財經新聞教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教育界和新聞界普遍認同的培養模式,這就需要我們繼續不斷探索,逐漸形成適合我國需求的財經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杰出的人才。

一、當前我國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歷程、現狀與趨勢

1.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歷程。從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歷程看,經歷了兩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從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聞教育事業在辦學規模和學科建設上對高等教育領域產生持續影響,構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大會公布的統計信息,全國的新聞專業點基本分布于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院校。在新聞學進一步鞏固的基礎上,引進了傳播學,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聞傳播學類教育的發展;第二次浪潮興起于世紀交替之際,與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積聚時間短,但“爆發力”強,格外引人矚目。到2005年我國開設新聞傳播學類的本科專業就有661個,其中新聞學專業209個,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146個,廣告學專業232個,編輯出版學專業50個,傳播學專業24個,在校生規模有15萬之多。目前中國大約有20多所高校開設了財經新聞專業,財經類院校也有在新聞學專業中設立經濟新聞方向,但財經新聞人才缺乏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緩解。

2.財經院校舉辦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發展現狀。在財經院校如何培養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學生的規格和質量問題上,開辦新聞專業的財經院校,特別是地方財經院校一直在積極地探索,以找到一條能夠適應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模式,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懂財經的新聞專業人才的需求。財經新聞是新興的交叉學科,很多院校僅僅是將“新聞類課程”加上一些“經濟類課程”簡單復合,而并非有機融合,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專業設置上主要設兩類課程,一類是新聞類專業課,如采、寫、編、評等,目的是讓學生打好新聞功底;另一類是財經類專業課,如西方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等課程,以此來奠定經濟學基礎。這種簡單的相加,很難將兩個不同專業的課程內容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財經院校開設的新聞專業的課程與其他綜合類或專業新聞院校開設的新聞課程沒有任何區別;同樣,我們經濟學類的課程除了比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學的課程浮淺外亦無任何不同。就目前財經類院校師資現狀而言,一般是教新聞類課程的大部分教師不懂財經知識,而教經濟學的教師也基本上不懂新聞,兩班人馬教給學生們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讓學生們自己去消化去融合,無疑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負擔,更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查看全文

電視臺副主任競職發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我是經濟生活頻道的編導、記者,年出生,年畢業于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年月進入十堰電視臺經濟頻道。今天我競選的崗位是經濟節目中心副主任。

財經是我過去14年人生經歷的關鍵詞,其中三年在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系統學習了財稅、金融、證券、國際金融、國際貿易、財務管理等30多門實用經濟課程,這些都是我扎根于經濟新聞的基礎。其后的十年,我將自己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與電視工作進行無縫連接。

經濟專業優勢加上經濟類節目十年從業經歷改了我,讓我對十堰經濟整體現狀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對十堰經濟盤根錯節的復雜性、發展的艱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對十堰經濟美好的發展明天堅信不疑。從業十年,基本上是和財稅、金融、證券、期貨、統計等眾多政府經濟部委和企業及企業家打交道,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擁有了大量的人脈、財脈資源。《期貨周評》亮相熒屏半年,《今日股評》吸引股民2年,《十堰地稅報道》3年搭建和諧征納橋梁,《十堰十大經濟新聞》全程撰寫編輯,5年見證十堰經濟驕傲。這些欄目和工作平時都由我一個人負責整體運作,不僅得到了合作單位的好評,在社會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十年財經報道經歷,獲得業界認同。其中論文《經濟類電視節目的創新》榮獲市廣播電視獎一等獎、省廣播電視等三等獎;論文《財經報道現實與定位的再思考》榮獲市廣播電視獎二等獎;合作作品《萬人涌入博物館》榮獲市廣播電視獎一等獎、湖北省廣播電視等二等獎,《希望網校的新煩惱》榮獲湖北省五四新聞獎,諸如此類的獎還有很多。由于守信務實的工作作風和突出的工作業績,先后獲得十堰優秀青年志愿者、十堰廣電系統優秀記者、世界傳統武術節報道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

如果這次我能競爭上經濟節目中心副主任一職,我將按照下面的想法推進我的工作。

查看全文

學術期刊品牌建設挑戰與對策

新聞實務學術論文是學術思想的重要載體,而學術期刊又是論文的主要載體。當前的出版傳播方式正在發生改變:多數學術期刊已經實行了數字化出版和傳統出版的雙軌制,數字化出版發展迅速。比如,勵德•愛思唯爾出版集團的數據庫ScienceDirect每年共收錄25萬篇論文,年下載量10億多篇;中國知網則是目前國內大數據利用的領頭羊,依托其年均20多億次的檢索次數,以及年均近10億次的下載量,匯集了大量用戶信息和用戶痕跡”。[1]進入數字化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文獻檢索方式發生改變,“學習時間碎片化”、“新媒體社區人際互動式傳播”、“內容為王”等特征突出。在線數據搜索的依據從原來的以期刊為主,變為以主題、關鍵詞、摘要甚至全文內容為主,技術進步使得單篇論文以數字化的方式獨立地進入讀者視野,從而產生了論文與來源期刊的相對分離趨勢。數字出版和傳播在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擴大覆蓋面的同時,也對學術期刊傳統的出版傳播方式帶來影響和挑戰。有學者認為,“數據庫對所有入庫期刊進行了外科手術式的拆解,導致學術傳播的中心從期刊轉移到了論文”。[2]學術期刊的權威性、個性面臨消解,以經典論文和權威學術觀點為品牌競爭力的學術期刊,掙扎在數據的海洋里無力自拔。[3]在數字化出版的潮流中,學術期刊品牌建設面臨的變數和挑戰,該如何應對呢?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

一、數字化時代學術期刊面臨的挑戰

數字化時代論文與期刊既有分離的趨勢又有統一的內在要求。期刊品牌影響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對新趨勢的適應能力,對于學術期刊來說主要面臨以下挑戰。(一)以特色欄目樹立期刊品牌的傳統路徑受到挑戰。以往最小的學術產品單位是雜志,期刊可以借助特色欄目或少數經典論文去帶動這本雜志的需求和傳播,樹立期刊品牌。而如今進入數據庫以后,最基本的學術產品單位是單篇論文,期刊的內容被分解成一篇篇論文,因此那些平庸的論文進入浩瀚的數據庫很可能被瞬間淹沒,石沉大海,無法再借助于同一個雜志的“明星論文”去帶動其他論文被關注,這對編輯出版資源的利用效率是一種挑戰,勢必會直接降低雜志的評價指標,比如影響因子和學術地位。特別值得重視的一個現象是,期刊電子數據庫并不提供以欄目為關鍵詞的檢索服務,傳統期刊精心策劃設計的精品特色欄目,在進入數字化平臺后被忽略,這樣一來,期刊利用特色欄目樹立自身品牌形象的傳統做法,效果也隨之被削弱。(二)期刊之間的稿源競爭加劇。大數據時代信息透明度高、傳播速度快,數字化出版中每篇論文都決定著期刊的質量和品牌影響力。顯而易見,學術期刊之間對優質稿源的競爭會加劇。學術期刊的傳播規模屬于小眾化,受眾主要來自于科研機構、高校的研究人員,他們對學術期刊有著自己的判斷,并保持持久的忠誠度,正是這種“粉絲”般的關注和支持,成為學術期刊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4]可見,優秀品牌期刊在稿源競爭中具有“馬太效應”的初始優勢,能夠吸引優質稿源和讀者,而且論文得以在權威知名期刊上發表也增加了被關注和引用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優秀論文產生的影響力也進一步提高了品牌期刊的權威性和學術地位。但是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下,知名期刊并不能單純依賴“馬太效應”而長期保證優質稿源。在激烈的競爭中,各家學術期刊必然會創新吸引優質稿源的方式,可能會有“后來居上”的期刊產生。(三)學術期刊的收入來源發生改變,辦刊經費壓力增大。隨著數字化水平的提高,學術期刊的收入來源發生轉變:由傳統的發行郵購銷售收入為主變為數據庫合作分成收入占比增大。從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需求結構來看,機構客戶所支付的費用要占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總收入的90%以上,個人客戶所支付的費用占總收入的比重很低。而在與擁有壟斷地位的大型電子期刊數據庫進行談判議價時,單個學術期刊處于相對弱勢地位,期刊可能獲得的收入與其品牌價值和影響因子等指標相關。實行數字化出版和紙質出版雙規制的期刊面臨兩難選擇:如果為了提高入庫經濟收益而授權數據庫獨家擁有其內容的網絡傳播權,就會限制期刊自身營銷宣傳的方式,進而限制學術知識的廣泛傳播。而如果要保留期刊自身網絡宣傳分享全文的權利,就必須舍棄一部分來自于電子數據庫獨家授權的經濟利益。這對于那些辦刊經費不足的期刊來說經濟壓力增加。(四)數字化出版對于期刊編輯人員的知識。技能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大多數學術期刊通過與第三方數據平臺合作的方式參與數字出版。其他的自媒體宣傳,也多數是將紙質期刊內容簡單轉化成數字符號,或者委托給第三方進行處理。而很多學術論文由于研究范式的特點,并不適合移動終端的碎片化閱讀方式,客觀上需要對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轉換以滿足讀者的需求,而這些工作對于現有期刊編輯人員的知識技能來說是一種挑戰。眾所周知,很多期刊一直秉承“專家辦刊”的方式,其編輯人員大都是相關專業領域的學者,這些學者型編輯們由于所受教育經歷所限,普遍缺乏使用信息技術和新媒體軟件的技能,無法勝任期刊內容在網絡數據庫和新媒體中的再處理工作。學術期刊編輯隊伍亟需補充擅長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方面技能的人員。

二、數字化時代學術期刊品牌建設的應對之策

(一)以質取勝,在突出刊物特色的基礎上。精心打造每一篇論文學術期刊的內容主要是學術知識和思想,提高刊物的競爭力首先還是要以“內容取勝”。要爭取在每一篇論文中注入期刊的特色和風格,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做到選題精細化,緊跟學術研究的前沿。如何獲得或組織充足的優質稿源,是保證刊物質量的關鍵。過去那種“閉門辦刊”,坐等稿件上門的被動方式已無法適應信息社會的步伐。編輯人員必須主動走出去,積極參與學術研討和交流,去跟蹤學科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了解學科研究的動向,發現有潛力的作者和優秀的作品。此外,期刊社的角色和身份也需要進一步拓展,除了作為學術論文的篩選和刊發者之外,還要成為學術研究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為學者們提供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臺,編輯部要深入研究相關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問題,通過組織各種規模的學術論壇和會議的方式聚集學者,激發討論,促使產生高質量的論文。學術期刊要從單一的學術傳播載體向學術交流平臺、知識服務平臺、智庫轉變。(二)積極推動數字化出版,利用信息技術創新辦刊方式。未來的知識傳播方式和讀者的需求多元化,學術期刊也紛紛創新知識傳播渠道,多數期刊建立了專屬的主頁和投稿編輯平臺,定期在網上更新關于期刊論文的信息,并與讀者和作者進行在線溝通,有些學術期刊在網站上提供論文全文下載服務。此外,微信公眾號迅速成為各家期刊進行對外宣傳交流的重要方式,據筆者統計,截止到2019年6月,在CSSCI入選的經濟類69家期刊中,自建微信公眾號的有53家,占76.8%。除了每期更新目錄到微信公眾號外,有些期刊甚至可以在公眾號上進行全文閱讀,期刊社專門對文章的格式進行了二次加工,以便適應讀者微信閱讀的習慣。有些期刊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提供訪談、原創文章的推薦和相關活動、新聞的報道。有學者認為,學術期刊微信出版模式的發展有望繞過傳統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使傳統學術期刊編輯部能夠直接通過智能化移動終端實現數字出版,對于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壟斷能夠形成有效制約,緩解學術期刊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的矛盾,同時能夠為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創新提供可選途徑。[5]雖然單個期刊進行數字化出版傳播可以突出自身的特色和優勢,但是其難度和成本比較高。以中國知網、Springer為代表的出版商,已經逐漸滲透到投審稿、排版、在線出版等環節。如果再繼續單刊作戰,學術期刊勢必會隕落在互聯網的浪潮中。未來一種可行的方式就是多刊合作,積極組建或加入學科領域的期刊集群,共享數字出版的資源,共同參與各個學科領域的科研出版。目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物理學會等都創建了自己的期刊群網站,以應對未來的競爭。[6](三)運用全媒體渠道經營期刊品牌。期刊品牌是期刊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數字化時代,面對海量的信息,讀者篩選信息需要耗費大量精力,而期刊品牌作為篩選文獻的一個重要指標,提高了文獻使用者的效率。一些國際知名期刊比如《TheEconomist》《Nature》等,它們的品牌自身就能夠賦予論文高價值標簽,其刊載的文章具有突出的可識別性。新媒體傳播是一種以人際關系為傳播路徑的即時性裂變式多級信息傳播網絡,新媒體環境下的學術傳播形態更傾向社群傳播和人際傳播,這種傳播方式是建立在期刊編輯部與讀者、作者的良性互動關系之上,學術傳播在作者群體和讀者群體形成的虛擬社群、在具有共同學術旨趣的個體間進行。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形態趨向社群化,讀者從訂戶到用戶的轉變,要求期刊人必須強化用戶意識和服務意識,以滿足用戶的需求和選擇。[7]為此,學術期刊需要對已經發表的論文進行二次加工,以更加友好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學術期刊的自媒體品牌打造離不開紙質學術期刊的品牌基礎,自媒體品牌是學術期刊根據自身獨特風格和個性建立起來的影響力體現,但其內容絕不是對紙質期刊的簡單復制。進入數字化出版時代,學術期刊的出版和傳播方式正在快速變化。學術期刊必須轉變觀念和辦刊方式,利用新媒體和新技術去創新經營自身的品牌,以適應時展和用戶需求。

作者:趙愛清 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查看全文

三進工作匯報

推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廣大青年學生的有效途徑,是新世紀新階段高校“兩課”教育的重要任務,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命運。近幾年來,河南財經學院黨委堅持把這一工作作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積極探索新途徑,形成了抓住關鍵、選準手段、注重實效、搞好評估的工作思路,使“三進”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抓住關鍵:促進教師先入腦

“兩課”教育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渠道,“兩課”教師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的主力軍,“兩課”教師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決定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的實際效果。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的通知》提出,“兩課”教師“必須多學一點,早學一點,學好一點,學深一點”。按照這一要求,河南財經學院針對“兩課”教師存在的一些模糊認識,以及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只強調學術性和知識性、忽視政治性和思想性等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促進教師先入腦活動。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組織教師深入了解社會實際,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由于教師對經濟社會實踐的了解相對缺乏,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踐品格理解得還不夠深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真正入教師頭腦,就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學習層面。學校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組織教師深入農村、企業,走訪基層黨員干部,聆聽模范黨員談切身體會,使教師親身感受基層黨員干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體悟“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層的現實功效。

采取“請進來”的方式,開展“‘三個代表’在基層”的系列活動。所謂“請進來”,就是請全國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到學校作專題報告。有的基層干部在全面講授基層黨員干部如何堅持執政為民的先進事跡時,還就目前如何處理干部與群眾的關系提出了一些發人深思的問題:一是現在通訊工具先進了,為什么領導干部和老百姓的距離卻遠了?二是為什么基層干部文化素質提高了,反而不會做群眾工作了?三是為什么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干部的意見卻大了?這些問題使“兩課”教師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深深認識到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意義重大,從而凈化了心靈,堅定了信念,進一步增強了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組織“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課題研究和學術研討活動。實踐證明,要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師頭腦,必須組織教師認真研讀原著,開展學術探討,使廣大教師掌握其科學體系,領會其精神實質。針對部分教師存在著閱讀、鉆研原著少這一問題,河南財經學院通過組織申報國家、省級課題,出臺《關于加強“三個代表”“三進”科研工作的規定》,擬定院級課題,加大專項基金投入等措施,激勵教師主動學原著,深入開展學術研討,撰寫調研報告和學術論文。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增強了教師傳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也更系統、更深刻。

查看全文

課程教學下的社會統計學論文

一、國內社會統計學的發展現狀

國內外學術界對社會統計學的理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統計學是包含經濟統計在內的統計科學,狹義的社會統計與經濟統計相對應,是與經濟統計并存的概念。我國關于社會統計方面的研究已有二十幾年的歷史,從一開始就把它界定在狹義的社會統計學范圍之內。國內統計學界對社會統計學的研究范圍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社會統計學包括經濟統計學內容以外的所有內容;二是包括經濟統計學、科技統計學以外的其他內容;三是包括經濟統計學、科技統計學、環境統計學以外的其他內容。上述三種觀點也有一致性,就是把社會統計學從社會經濟統計學中脫離出來。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在具體研究中社會統計學要完全脫離經濟統計學、科技統計學、環境統計學等其他學科,而是應結合這些學科的內容進行研究。中國的社會統計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1983年,以介紹國外社會指標的研究成果為主,并嘗試開展我國的社會統計指標及其指標體系的研究;第二階段自1983年至90年代初,這一階段我國社會統計學研究發展迅速,出版了一批較為齊全的社會統計資料和統計學教材,并建立和完善了我國的社會統計指標體系;第三階段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這個階段中國社會統計的研究開始向綜合評價的方向發展。國內對社會統計學的學科體系構建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在教育統計、人口統計、衛生統計等專業統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與經濟統計學相對應的宏觀性、綜合性的統計學科。該學科內容主要是運用統計指標和統計方法研究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狀況,屬于特有的統計方法。以該觀點為依據出版了一批教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袁方教授主編的《社會統計學》(中國統計出版社,1988),教材共16章,內容主要包括導論、環境統計、人口統計、婚姻、家庭與計劃生育統計、社會勞動資源統計、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統計、居民收入與消費統計等,由蔣萍主編的《社會統計學》(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基本上也體現了這種結構安排。這類教材內容特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每一章具體內容上均從宏觀口徑出發研究社會發展的某一具體方面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二是專辟章節研究社會生活與社會發展的綜合評價方法。通過本學科的教學使學生掌握社會統計方法,并以此為工具熟練描述與分析社會狀況、社會發展和社會問題。第二種觀點是社會統計學為人口統計學、教育統計學、衛生統計學、人民生活統計學等提供了一般的統計理論和方法,屬于一般統計方法。代表這一觀點的教材有張彥主編的《社會統計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主要內容包括導論、社會統計資料的收集、社會統計資料的整理、集中趨勢測量法、離中趨勢測量法、概率與概率分布等;盧淑華《社會統計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體現了這種結構安排。上述社會統計學的內容實際上是財經類高校統計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統計學》中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的主要內容。蔣萍等學者認為,持第二種觀點的社會統計學學科內容與《統計學》內容相似,統計學專業的學生在此基礎上再學習一門同類的社會統計學勢必會造成重復,也沒有必要,社會統計學應從宏觀角度、更高層次上研究社會發展狀況,它是一門特有的統計方法論,而不是通用統計方法論。筆者贊同這一說法。因此本文討論的社會統計學是第一種觀點。

二、社會統計學教學思考

(一)正確理解和把握社會統計學教材的結構安排

基于特有的統計方法論的社會統計學教材的結構安排基本上是在教材前面的章節中每章介紹一個社會領域,主要從不同角度利用專門的指標描述該社會領域的發展狀況,在教材后面的章節主要是從社會發展的不同領域出發構建社會發展綜合指標體系及介紹綜合評價方法,也就是對前面章節各個領域知識的綜合。因此授課時每章內容可以按照“指標→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綜合評價”這樣的思路講解,既先弄清某一社會領域(如人口、社會生活、教育、衛生等)應從哪些方面(如發展水平、規模、結構等)評價,哪些方面使用哪些指標合適,然后再綜合各個方面的指標建立該社會領域構建指標體系,學會建立各領域指標體系后,再把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綜合起來建立全社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一定的綜合評價方法對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這樣從指標介紹到指標體系的建立,內容循序漸進,既可以引導學生加深對社會統計學課程框架體系的理解,更易于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案例教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