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才觀心得體會
時間:2022-11-20 03:51:00
導語:科學人才觀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提出“樹立科學人才觀”,是新世紀新階段進一步加強我國人才工作的指導方針和基本要求,標志著我國人才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自年以來,我國的人才觀大致經歷了兩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遵循“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人才預測中建立了以“學歷和職稱”為主要內涵的人才觀,從而培養造就了各個領域的大批優秀人才,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個階段在20****年以后,根據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建立了判別人才標準不能僅看學歷或職稱的高低,而主要應看實際能力和貢獻大小的“大人才觀”,鼓勵人人都作貢獻,人人競相成才。從“兩個尊重”到“四個尊重”,這24年的跨越證明,樹立科學的人才觀,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強調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是在認真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人才工作的實際情況以后作出的戰略選擇。主要基于三大背景:
首先是源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定位。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小康大業,人才為本。人才為本必須觀念先行。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民心。只有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才能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拔尖新人才,真正把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
其次是適應中國入世后人才開放形勢的要求。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將更深入地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人才爭奪已經成為國際競爭不可避免的現象。如果我們不采取措施,在人才觀念、人才體制和機制等方面加以改革創新和完善,就不可能在經濟全球化下取得人才競爭的主動權,就不可能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這是一個關系黨、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
第三是迎接世界人才競爭挑戰的急需。目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把人才資源開發作為參與新世紀國際競爭的根本舉措。美國提出通過網羅人才造就強國。他們從1950年代開始,多次修改移民法,規定只要是專業“精英”,可以不考慮其國籍、資歷和年齡,一律優先進入美國。日本決定通過綜合培養實現強國,提出從2000年6月起,實行240萬科技人才開發綜合推進計劃。德國主張通過培育環境贏取強國。他們為了吸引最好的“大腦”,專門制定吸引外國高級人才的特殊法規,營造一個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聚集發達國家的人才強國戰略,我們決不可掉以輕心,必須緊緊抓住機遇,努力使人才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樹立科學人才觀,必須按照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黨管人才原則的要求,對不同時代和環境的人才和人才工作的本質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走出一條人才發展的新路。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當前,我們尤其要根據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克服在人才問題上的各種不合時宜的觀念,努力創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
第一,重新界定人才的內涵。要按照“四個尊重”的要求,堅信人才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也就是說,人才具有多樣性、層次性和相對性。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在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實踐中作出積極貢獻的,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這種人才內涵的重大調整,不僅體現在人才概念上的進步,而且還將極大地激發千千萬萬人的才能解放。
第二,確立新的人才標準。就是要在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下,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這與用學歷職稱劃人才是一個巨大進步。根據這樣一種“標準”,全國和各地現行的“人才總量”的概念(以學歷職稱進行統計的傳統做法),已經沒有多少實際意義。據研究,國外也沒有人才總量的概念,只有科學家、工程師等分類概念。因此必須進行人才統計制度改革,建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人才分類”統計概念,從而實現人才統計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國際化。
第三,形成科學的人才評價和使用機制。改革各類人才評價方式,按照德才兼備的要求,黨政人才評價重在群眾認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還要建立以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為導向,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
第四,把科學發展觀與科學人才觀結合起來,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把科學發展觀與科學人才觀結合起來,就是要把促進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真正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標任務要圍繞發展來確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據發展來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要用發展來檢驗。
樹立科學人才觀,是新世紀新階段加強我國人才工作的一項開創性工作。我們一定要關注、探討這個嶄新的課題,樹立理念,開展新探索,贏得人才競爭的新優勢,這是時代的呼喚。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鄉土人才資源調研報告
- 下一篇:農村鄉土人才經驗交流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