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干部赴外培訓考察報告
時間:2022-07-21 03:36:00
導語:管理干部赴外培訓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3月底至4月初,縣委組織部于組織經濟管理部門部分領導干部和業務骨干共42人赴江蘇省**市開展了學習培訓。培訓班于3月29日在縣委黨校報到并集中培訓,3月30日晚出發,由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有斌帶隊,縣委組織部派員跟班管理,赴江蘇后,在**市委黨校進行了為期7天的集中學習培訓。**市委黨校安排專家教授結合華東地區發展,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的若干問題分析”、“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人力資源開發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與探索”、“招商引資”等6個專題進行了授課講座,期間還參觀考察了江蘇紅豆集團、隆力奇集團、張家港市容市貌、麥德隆物流、**工業新區、華西新農村建設等項目。
這次赴外培訓,我們按照縣委的要求,認真組織,周密安排,事先與**市委黨校聯系銜接了講座課題和考察項目,并對參訓人員從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培訓紀律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培訓期間,除正常上課和安排考察外,還利用晚上的時間,組織進行分組討論,談體會、談認識、話發展,撰寫心得體會36篇。由于學習內容豐富,參觀考察點多面廣,使參訓干部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也看到了差距,增強了加快肅南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一、**市及華東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市地處長三角地區,總面積4788平方公里,總人口447萬人。入圍中國內地城市綜合競爭力十強和十大活力城市、品牌經濟城市、最佳商業城市。長三角經濟圈有城市51座,其中包括1個直轄市、3個副省級城市、11個地級市、36個縣級市,1308個建制鎮的龐大城市群。2006年**市gdp總量達3000億元,財政大口徑收入517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20.9億元。“十五”期間,累計分別完成協議注冊外資和到位注冊外資252.6億美元和99億美元,五年引進超億美元項目48個,進出口躋身全國十強,全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全國經濟的“領頭羊”。按照該市“十一五”規劃,要高起點、高標準地建設“五個中心”(國際先進制造技術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區域性創意設計中心、區域性職業教育中心、區域性旅游度假中心),全力打造“五個名城”(最適宜投資創業的工商名城、最適宜創新創造的設計名城、最適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適宜旅游度假的休閑名城、最富有人文特質的文化名城)。率先實現現代化,努力建成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科技發達、環境優美、法制健全、社會文明、和諧宜人的新**。
(一)搶抓機遇,敢為人先。**市發展起步早,速度快,工業化程度高,究其原因除了改革開放先行試點、靠近經濟發達的大上海、外連大都市經濟圈黃金地帶外,更主要的在于他們認真分析和把握國際國內形勢,密切關注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國際資本流向,尤其是抓住了三次大的機遇:一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抓住國有銀行信貸寬松的契機,大做“借錢”建設的文章,完成了民企規模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打牢了發展的堅實基礎;二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黨的十五大之后,抓住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契機,大做“賣廠”改制文章,把一些前景好的鄉鎮企業紛紛掛靠世界和國內的大企業、大公司,使之成為世界名企的加工廠,在順利完成企業改制的同時培育出了像紅豆服飾、隆力奇化工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第三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即十六大之后,開展土地儲備,大做“圈地”文章,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遍地開花,同時對市中心企業實施“離城進園,土地批租”,為大發展贏得了空間。正是由于他們超前抓住了這些稍縱即逝的機遇,才造就了今天的輝煌。
(二)發揮優勢,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立市之本。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機制靈活、產權明晰的鄉鎮企業在**率先發展,曾一度創建了聞名全國的“蘇南模式”,靠的就是其自身地理優勢、信息優勢、勞動力優勢和資本優勢,發展壯大到今天,涌現出了一批產業集團。為促進民營經濟集約化發展,他們又因勢利導,通過實施“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的“三集中”戰略,規劃建設了一大批技術創新和綜合服務功能配套的特色工業園區和鄉鎮工業園區。
(三)招商引資力度大,經濟外向度高。**市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把優化發展環境作為政府的第一要務,把服務作為第一投資環境,把為企業提供運營成本最低、服務最便捷、產出最高的創業環境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標,面向國內外爭項目、爭人才、爭發展空間、爭老板、爭資源,使招商引資工作呈現出單體規模越來越大、利用外資的領域越來越寬和外資企業對**貢獻率越來越高的良好態勢。
(四)開發人力資源,推動技術創新。**市解決經濟發展這一深層次問題的關鍵在于開發人力資源,推動技術創新。全市有各類人才36.1萬,且擁有相當數量的高層次優秀人才,在**的兩院院士有7人,國家級專家有150人,有享受國務院特貼人員600人,每萬人中擁有人才800人,位居江蘇全省前列。在人才建設工作中,鼓勵干部職工、群眾參加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努力創建學習型社會,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廣泛開展人力資源開發。建立了一套有利于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機制,激勵知識、技術創新者,帶動全民知識技術素質的提高,為走新型工業化道
路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二、**市及華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強化發展觀念,一心一意謀發展。他們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個“牛鼻子”,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強化“項目是生命線,投資者是上帝,引資是功臣”,破除陳腐思想的束縛,樹立以發展凝聚人心,以發展論英雄的觀念,始終堅持以發展說話,發展以數字說話,數字以事實說話。在工作中樹立和宏揚“四千精神”和“四自精神”。“四千”指“歷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想出千方百計”;“四自”指“自主改革、自擔風險、自強不息、自求發展”。堅持圍繞發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發展,全市各級各部門、廣大干部群眾都圍繞發展這個中心,轉變觀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堅持“親商、安商、富商、扶商”理念,形成了“一心一意抓發展、萬眾一心求發展、千軍萬馬快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依托自身優勢,不斷優化發展方略。杭州市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著力構建“天堂硅谷”,成為杭州建設綠色生態工業城市的主攻方向,取得了明顯成效。蘇州在“依托古城,開發新區”的思路下,借助緊鄰上海的區位優勢,在與上海的錯位競爭中把自己變成上海大企業產品加工的“大車間”。溫州以民營經濟為主導,發展“走出去”經濟、區域塊狀經濟、輕工業為主的特色經濟。昆山由一個60萬人口的農業縣,上世紀80年代大力開展橫向經濟聯合,發展鄉鎮工業,實現了“農轉工”;90年揮基礎設施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實現了“內轉外”,形成了以開放型經濟為主導,三大產業協調發展,三個文明同步推進的良好局面。上海浦東新區以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工業基地為目標,以“三港”(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三網”(軌道交通網、市區道路網、越江交通網)、“三能”(電力、燃氣、集中供熱)基礎建設為核心,注重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
(三)堅持外向帶動戰略,增強發展動力。華東地區經濟發展呈現出強大的經濟活力與其堅定不移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積極擴大招商引資,牢牢把握對外開放不同階段的重要機遇,不斷鞏固發展外向型經濟有密切關系。以招商引資為龍頭,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擴大開放。在招商引資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政策招商,制定優惠政策,對有實力和發展潛力的商家,適當犧牲一定的眼前和局部利益,促使他們落戶生根;二是網絡招商,在網上信息,宣傳自己,捕捉信息,尋覓商機;三是會展招商,派人參加各類會展,收集信息,結識朋友,捕捉商機;四是以外引外招商,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營造親商、安商、富商、扶商的良好環境,讓外來商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以此吸引外商的合作伙伴、朋友來當地興業;五是產業招商,集中優勢資源,把某一個產業做大做強,增強產業的集中度,搭建良好的創業平臺;六是中介招商,凡對招商引資作出實質性貢獻的中介人,不論身份,都給予一定的獎勵,形成了“大招商大報酬,小招商小報酬,不招商零報酬”激勵機制;七是運用行政手段推動招商,主要是加大領導干部招商引資的壓力,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績效工資制,將招商引資成績直接與經濟利益掛鉤,直接與干部的升遷掛鉤。
(四)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增強經濟總體素質。杭州以加工工業為主,逐步形成了以娃哈哈、養生堂等企業為龍頭的食品加工行業;以汽輪動力、萬向等企業為龍頭的機械制造行業;以東方通信、ut斯達康等企業為龍頭的電子通訊行業;數量眾多、以非公有制為主體的紡織服裝行業這四大支柱產業,并全力打造it產業和新藥產業等新興支柱產業,成為全國軟件產業四大基地之一。溫州打響“溫州制造”品牌,建立了14個國字號輕工業基地,創建世界輕工產品生產基地、集散基地、創新基地。浦東立足區域優勢,以金融貿易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高科技園區為基礎,形成了功能完備的產業園區。
(五)注重載體建設,拓展發展空間。在二十多年的市場磨礪與整合中,規模化的園區建設為長三角經濟拓寬了發展空間,接軌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把園區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對內輻射的基地、經濟發展的龍頭,園區建設強化了發展主體經濟的拉動效應,使園區內形成了大規模的產業集群和完整的產業鏈。蘇州工業園九年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00多億元,其中16平方公里建成區達到了“九通一平”(道路、供電、供水、燃氣、供熱、排水、排污、郵電、有線電視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國際標準,并在項目審批、財政稅收、海關物流等方面獲得相應管理權限和優惠政策,創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良好條件。浦東新區在建好大載體的同時,注重構建功能特色園區互補聯動的發展格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形成了聚合國際現代化金融貿易功能,擁有中外金融機構145家;張江高科技園區形成以現代生物與醫藥、微電子為主的高科技產業;金橋出口加工區形成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群,擁有中外加工企業520家;外高橋保稅區實現區港合一,形成了自由貿易、保稅倉儲、出口加工等功能,有效促進了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資源的集聚和優化配置,使得浦東新區成為上海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象征。
(六)優化發展環境,構筑社會經濟發展的軟硬平臺。在傾力投入建設硬環境的同時,規范政務行為,提高服務水平,優化和改善發展軟環境。“你辦項目,我辦手續”,立項、征地、登記等都由政府代辦,全程服務,創造了“四個環境”:一是上下同心,開明開放的輿論環境。二是主動熱情、廉潔高效的服務環境。確立服務是第一投資環境的理念,著力建立長效服務體系,推行服務全程制,從各個環節降低客商投資成本。確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錯不在自己身上產生,企業不在自己這里受冷遇。三是公正嚴明,安全穩定的法治環境。四是優惠寬松、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
在創新管理體制上,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科學地構筑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慣例接軌、區別于一般行政區的管理機制,強化服務功能,寓管理于服務中,使政府的管理行為具有法制性、規范性、國際性。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2.92平方公里的“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區”,實施“境內關外”的一系優質政策,由海關實行時間式管理,運行按電子報關,口岸直達方式進行,外向型經濟特點明顯,開發區已成為杭州市對外開放的創業基地、人才基地,以及享受國家特定政策,實現科技創新和管理體制創新的重要基地。
(七)構建人才高地,以人才開發形成知識經濟聚集點。國以人興,政以才治,千秋大業在用人。經濟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華東地區經濟的飛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一批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高水平、高層次、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他們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全民學習,終身教育的良好氛圍,還通過多種措施,引進、培養了一大批思維創新、銳
意進取、層次較高的復合型人才,為發展蓄積了后勁,滿足了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智力需求。蘇州堅持“政策引人、事業留人、環境育人”方針,推進人力資源的市場化運作,引進了國內外一流名校、名師,建立健全中等職業教育體系。浦東新區2002年投入26億元發展社會事業,擁有上海科技館、浦東圖書館、少年宮等,投資2億元遷建華師大附中,目前浦東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衛生事業完全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吸引1/2—2/3的留學人員自愿回到浦東工作,50000多外籍人士入住浦東,人才的大量聚集,提高了整個社會效率。
三、學習培訓受到的啟示
這次華東之行,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工業園區起點高。二是招商引資力度大。三是產業結構層次高。四是投資環境引力強。五是人才儲備力量足。
看華東,比自己,我們清醒地看到,我縣當前加快發展還面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創業條件先天不足。我縣地屬西部內陸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創建大規模的工業園區難度相對比較大;缺乏大都市的有效輻射,經濟發展的外界推力相比不足;全縣既無科研院所,又無大專院校,人才配備條件和科技創新能力比較薄弱。二是工業園區建設水平不高。祁青工業園區配套設施不完善,規模檔次低,孵化功能不具備,帶動作用不明顯,工業園區規劃建設的手筆和魄力與外地相比相距甚遠。三是招商引資力度不夠。招商渠道不寬,招商方式不夠創新,激勵機制尚不健全。四是服務環境不夠優化。近年來,雖然我們加大了機關效能建設力度,但機關整體服務水平仍然不高,個別干部服務至上的意識不強,顧全大局的觀念淡薄,“中梗阻”現象時有發生,這些與人家自覺強烈的親商觀念和服務意識相距頗遠。五是科技創新步伐不快。創新環境、創新載體以及制度建設還不能適應創新的實際需求,自主開發能力不強,產品科技含量偏低,發揮高新技術優勢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利用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相比不足。此外,我們的思想觀念、市場意識、開拓精神、發展魄力等與先進地區相比,更是相形見拙,差距明顯。
華東之行,是一次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的好機會,也是一次對自身反思的過程。通過學習培訓,我們從中得到“五大啟示”:
啟示之一:有眼力才有魄力。蘇南這些城市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們具有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他們不僅奪開放之先機,而且緊緊抓住鄧小平南巡講話和浦東開發等幾次大的機遇,以開闊的眼界、超前的思路、超凡的措施去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面對經濟全球化、知識化的浪潮,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們再也不能固步自封、按部就班,坐失良機、止步不前,必須解放思想、登高望遠,善待機遇、只爭朝夕,勇于創新、敢拼愛贏,才能不辱使命,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
啟示之二:有外力才有活力。發達地區吸納民間資金的優勢我們也是無法比擬的。正當我們為資金投入不足而窘迫時,他們卻在引資、融資方面得心應手,經濟發展保持高投入、高產出的良好態勢。其主要得益于體制創新,善于借助外力,激發出經濟發展內部潛力,使經濟煥發活力。特別是他們在引進外資的措施上招招新、招招實,在資本運營的方式方法上敢于大膽創新,更是令人贊賞。對此,我們要認真借鑒,挖掘優勢,多出實招,多辟渠道,千方百計地借助外力來激活發展的細胞。
啟示之三:有載力才有張力。規模經濟的擴張,高平臺的構筑,需要強有力的承載。長三角地區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大手筆規劃建設了一批高標準的各類工業園區,成為吸引外資的最佳載體,以高起點的規劃、完善的基礎設施、一流的管理服務,吸納了世界500強中的跨國公司入區落戶,以開發區為“龍頭”,拉動外向型經濟的作用十分突出。“沒有梧桐樹,就引不來金鳳凰”。要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就應該把開發區的建設擺上“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以建設一批規模大、配套齊、檔次高的開發區為突破口,以大開發引大資,招大商,迅速提升經濟發展層次。
啟示之四:有引力才有實力。華東地區以營造投資環境的新理念,并通過軟硬環境的不斷提升和整合,使單一效應的環境因素產生疊加效應和“磁場”效應、“洼地”效應,吸引了更多人才和資金的聚集。環境代表著形象,蘊藏著后勁,體現著實力。學習華東,就是要樹立“軟環境也是后勁”的觀念,把環境營造從“物”的層面提高到“人”的層面,樹立“親商、安商、富商”的意識,創造引得來、留得住、有奔頭的投資環境。
啟示之五:有智力才有潛力。華東地區之所以有強勁的發展后勁和巨大的發展潛力。究其原因,根本的在于他們在建設人才高地上有新突破,造就經濟發展的人才“金字塔”。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素質高低決定著事業的成敗。增強經濟發展后勁,離不開人才提供的智力支持。在科技競爭日趨劇烈的今天,招才引智工作愈加緊迫,科教興縣步伐緩慢不得。
- 上一篇:黨員創先爭優活動心得體會
- 下一篇:警員創先爭優個人心得體會
精品范文
8管理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