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性質的開題報告

時間:2022-04-05 11:37:00

導語:我國經濟性質的開題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經濟性質的開題報告

1.論文的目的、意義

家庭經濟學的出現擴大了經濟學家的視野,同時也將人們的視線重新拉回到經濟的微觀基礎——家庭。家庭的經濟功能,家庭的經濟性質以及家庭制度的演化過程,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中國經濟正在面臨著轉型,這是一個現代化的過程,許多民營家庭經濟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基礎性的作用。中國的家庭與西方的家庭在功能、結構、性質上都存在著不同,因而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國家庭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察對象,值得進一步研究。但是國內經濟學界目前對這個問題并沒有作有深度的分析,因此本文將試圖對這個問題作一個最初步的探討,進行文獻的梳理工作。

對家庭的研究,無論是經濟學還是社會學,西方學者的論述都更充分些。他們從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家庭制度演化角度入手,對核心家庭的性質與功能進行了分析,其中集大成者是199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aryBecker。Becker的獲獎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即新家庭經濟學已經被主流經濟學所接納。Becker用新古典主義的方法分析了家庭行為被認為是具有開創意義的。

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中國正在加緊現代化的腳步,這個大社會背景使得中國的家庭結構,家庭功能正處于急劇變化之中。一方面,現代化的沖擊使中國家庭源遠流長的家文化受到強烈沖擊,另一方面,中國特定的家庭結構和家庭文化,使得中國的民營經濟發揮了強大的功能性作用,靈活而又有很好的適應性,順應了中國經濟發展。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過發展經濟學、比較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將中國家庭的經濟性質,和它在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進行一個簡單的回顧和評析,發現其中一些結論性的問題。

2.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家庭從其經濟性質和功能上來說是生產的組織和機構,是一種經濟制度,這一點是由Becker揭示的(1981)[貝克爾:《家庭論》,1998年第一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社會學研究家庭的起源和演化,而經濟學對家庭的討論中更多的是從家庭生產、家庭消費和家庭保險這些方面來論述。分析方法有新古典分析法(Becker),交易成本法(Pllak),制度分析法(Ben-Porath)等等。

國內對這方面的論述比較少,對中國家庭的經濟性質研究往往和家族制企業相聯系。

2.1國外研究現狀

2.1.1關于家庭的論述

“經濟學”一詞起源于希臘語中的OIKOS,意為家庭。但是家庭作為經濟學詞源意義上的鼻祖和社會的細胞卻一直徘徊在經濟學殿堂的大門之外,并沒有被納入傳統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之內。長期以來,個人與企業在微觀經濟學的研究中被當作是市場活動的兩大主體而充分重視,并在此研究基礎上發展出了一整套完整而嚴密的經濟學理論。家庭的行為和偏好被籠統地細化為個人的行為和偏好,而家庭內部的問題更是被經濟學家當作是非市場問題或者是社會問題而一筆帶過。在貝克爾之前雖然也有學者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因為缺乏嚴密的論證或者強有力的方法論支撐而只能一再擱置。

1976年,Becker發表了《家庭行為的經濟分析》(芝加哥大學出版社),這是他對后來所謂的“新家庭經濟學”理論的首次完整闡述,以后,他又出版了一部更加綜合的著作《家庭論》(哈佛大學出版社,1981年)。這本被公認為新家庭經濟學的開山之作中譯本只有短短400頁,但卻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際上的意義,它意味著家庭也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組織而得到了重視。

Becker后,家庭經濟學的思想星火燎原,許多經濟學家把興趣和好奇心放到了家庭經濟的研究上,其中比較著名的經濟學家有:N.Tomes、KevinMurphy、RobertHauser、RobertA.Pollak、Chiappori、Rosenzweig和YoramBen-Porth等等,他們分別對家庭的性質、家庭的內部分配以及利他主義等不同的方向進行了不同的研究。

Becker用新古典主義的方法把家庭的功能分為生產、消費和保險三部分。家庭就像企業一樣,夫妻雙方通過訂立一份把他們長期結合在一起的契約,避免了交易費用,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家庭成員之間彼此了解、互相信賴,這就大大減少了監督和管理費用。因此家庭也就變成了一個有效率的經濟單位。

YoramBen-Porath從身份確認的角度分析了家庭交易的特征。他認為家庭也是一種制度,家庭中存在著明顯的財產權轉移現象,因此,家庭和市場一樣也是交易的場所[YoramBen-Porath:TheF-connection:Families,andFirmsandtheOrganizationofExchange,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1980.3.]。與市場不同,家庭契約最主要的特點是家庭關系嵌入于一群身份確定的合作者之間,失去了這種身份上的確認,也就失去了家庭契約的意義。在契約結成之后,為防范風險,人們通常選擇的做法是進行保險,而保險恰恰是市場失靈的經典解釋和家庭契約的可能優勢。雖然因為存在著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無論是保險還是家庭契約,都不能100%地防范風險,但是,兩者都至少說明了身份確定的必要性。

Pollak的觀點是把家庭看作是一個組織,有其自己的結構,特別是把婚姻看作一個“治理結構”。[RobertA.Pollak:ATransactionCostApproachtoFamiliesandHouseholds,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Vol.XXIII(June1985),pp.581-608.]因此他對家庭生產和保險的分析是從交易成本出發的。他認為,家庭生產的產品有些可以市場化,有些不能市場化,不能市場化的產品提供的就是保險功能。盡管保險可以從市場中獲得,但是由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存在,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沒有辦法消除,即使政府有強制的標準。而家庭治理在其經濟行為上的的優勢表現在激勵、監督、利他和忠誠四個方面。

2.1.2關于中國經濟中家庭的作用

中國的社會從其本質上而言,盡管存在著不同的組織制度,但是家庭的力量卻要比其他國家來得強大得多,這是由其傳統文化而來的。現代化和城市化改變了人們的諸多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但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家文化傳統,仍然在發揮著強大的作用。人際往來、人情世故仍然是中國社會的關鍵詞之一,也是中國人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一。家庭對經濟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華人社會的家族企業多于公共公司本身就說明了這一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開放后,涌現出了大量家族企業,它們成為農村經濟向現代化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力。在浙江、江蘇、廣東這些民營經濟發達的省份,家族企業甚至頂起了經濟的半重天。在這種大的轉型經濟背景下是非常有必要研究家庭的經濟性質,特別是研究中國家庭的經濟性質。

中國的知識分子有一個先入為主的信仰,即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和家庭、家族相關的文化和制度影響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