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沼氣建設情況匯報

時間:2022-10-29 08:15:00

導語:農村沼氣建設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沼氣建設情況匯報

XX縣農村沼氣建設情況匯報

中共XX縣委XX縣人民政府

(2006年4月23日)

各位領導:

今天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的各位領導和專家來我縣評估指導沼氣國債項目工作,這是對我們工作極大的鞭策和鼓勵。在此,我代表XX縣四大班子和20萬人民,向遠道而來的各位領導和專家表示真誠的歡迎和感謝。下面,我就我縣基本情況、沼氣建設情況作以簡要匯報,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基本情況

我們XX縣是甘肅中部20個干旱貧困縣之一,也是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庫區移民重點安置縣。全縣轄17個鄉鎮,149個村(居),總人口20.33萬人,總農戶3.6萬多戶,總面積1863平方公里,總耕地56萬畝,其中山旱地占70.5%。年平均降雨量在260毫米左右,蒸發量在1500毫米以上。根據地理和自然條件可劃分為川塬區和東西山區兩大塊:東西山區11個鄉(鎮),自然條件嚴酷,山大溝深,十年九旱,群眾生活較為困難;川塬區6個鎮條件相對優越,經濟發展相對較快,但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和庫區移民遺留問題突出。

二、農村沼氣建設情況

近年來,在國家和省、州的大力幫助支持下,我們以實施農村沼氣建設國債項目為契機,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創新模式,狠抓落實,促使全縣農村能源建設步入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05年底,完成國家投資378萬元,建成“一池三改”生態能源模式戶3150戶。

1、加強領導,靠實責任,確保項目任務保質保量地完成。縣上把農村能源建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和近兩年全縣重點辦好的十件實事之一,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由縣四大家分管領導牽頭負責,各有關部門、鄉鎮協調配合,按月抓進度,全力抓落實。去年,縣上把縣能源辦由原來的二級單位調整為縣政府主管能源工作的直屬事業單位,進一步充實和規范了工作職能。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定期不定期地深入項目村檢查督導,及時解決沼氣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項目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指定包村領導和干部具體負責項目實施的組織動員、進度管理和質量監督。縣政府與項目鄉鎮、項目鄉鎮與項目村、項目村與農戶層層簽訂責任書,縣能源辦與工程技術人員簽訂了技術承包合同,從行政管理和技術指導兩個層面上明確了職責,落實了任務。縣能源辦采取領導干部包鄉鎮,一般干部包村、包池的辦法,長期駐守項目村,進行技術指導。州、縣人大代表先后三次對項目建設情況進行視察調研,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項目實施期間,國家農業部、省農村能源辦等單位領導先后多次深入到我縣農村沼氣建設現場視察指導,有力地促進了項目建設的順利開展。

2、廣泛宣傳,深入動員,營造大搞沼氣建設的濃厚氛圍。在項目實施之初,因歷史的原因,部分群眾懷疑沼氣的綜合效益,不愿搞這一項目。縣能源部門和鄉村干部挨門逐戶進行思想發動,還利用廣播電視、舉辦培訓班等多種方法宣傳,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實現了由要我建到我要建、搶著建得思想轉變。省廣電局離休老干部王達專程到劉家峽鎮紅柳臺村個人捐資1.9萬元,住到農戶家里,親眼看著建成了高標準“一池三改”示范戶8戶,激發了全村群眾建設沼氣池的熱情;太極、西河等鄉鎮的群眾不等縣上安排,自籌資金自發建成沼氣池140座,現已全部產氣使用。后來我們重點宣傳沼氣安全使用和綜合利用知識,使建池戶家喻戶曉,非建池戶普遍知曉,廣大農民建設生態家園的熱情空前高漲,綜合利用沼氣、發展庭院經濟、清潔家居環境、改善村容村貌已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3、因地制宜,典型示范,積極探索生態能源新模式。緊緊抓住群眾眼見為實,注重實效的心理特點,典型引路,輻射帶動農村生態能源模式建設。一是抓示范。縣上籌資20萬元,在四個村高標準修建“一池三改”、“豬—沼—果”、“四位一體”、“五配套”示范戶40個。二是樹典型。在各項目點選擇建池積極性高的農戶先行試點,技術人員精心指導,嚴格把關,做到高標準、高質量。三是促推廣。組織村社干部、農村黨員、群眾代表到示范點觀摩學習,有典型戶現身說法,介紹經驗,算收入、比效益,激勵、引導和調動群眾建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縣上選派兩名技術人員到北京學習引進秸稈發酵新技術,購進揉搓粉碎機、鍘草機等機械設備,有效解決了部分群眾沼氣發酵原料不足的問題。還組織人員到先進地區考察“取經”,并結合我縣實際,探索農村沼氣綜合開發利用的有效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一池三改”農村沼氣項目為紐帶,帶動養殖、促進林果業和蔬菜業發展的良好生態能源模式。在蔬菜產區,形成了沼氣、廁所、暖圈與蔬菜溫室有機連接的模式;在花椒、果品產區,形成了沼氣池、廁所、暖圈與果園連為一體的“豬—沼—果”模式;在蔬菜果品綜合產區,形成了沼氣池與廁所、暖圈、水窖、果園(蔬菜溫室)相配套的“五配套”模式。通過這些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群眾日常生活用能,更為重要的是拓展了“三沼”綜合利用的空間和方式,提高了經濟社會效益。

4、建管并重,優化服務,建立沼氣建設長效管護機制。為避免“重建輕管”和“一年好、兩年差、三年垮”現象的發生,我們把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作為沼氣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全力推行社會化、自主性、物業化管理。一是抓培訓。從項目村選拔1—2名熱心沼氣建設的青年,參加全省沼氣職業技能鑒定培訓班,培訓沼氣池維修技術人員40名,為后續服務提供了技術力量。包村技術干部在每個項目村重點培訓5—8戶,指導他們熟練掌握日常管護要領,幫助進行“三沼”綜合利用實驗,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自我服務能力。二是抓服務。縣上給縣能源辦配備農村沼氣后續服務車一輛,巡回各項目點開展技術服務。組織縣鄉技術人員深入項目戶定期進行回頭看,及時解決了產氣不足、零配件損壞、有安全隱患等問題,做到了“小問題不出社、大問題不出村”,使群眾明明白白建池,放放心心用氣。三是抓網絡。建成了縣農村能源服務部和2個農村沼氣服務站,配備各種沼氣零配件,常年為項目戶開展有償服務。成立縣農村能源協會,動員項目戶自愿入會,適當交納會費,享受全年免費維修和技術咨詢服務。已在4個鎮成立分會,設立18處沼氣維修管護服務點,聘用村級沼氣管護員24人,從日常管理、維護檢修、技術培訓到“三沼”利用實行一條龍服務。縣協會有《章程》、《沼氣服務管理辦法》、《沼氣管護員工作職責》、《鄉鎮分會工作職責》等制度,明確了縣協會與各鄉鎮分會、會員、管護員相互之間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形成了沼氣管護的長效機制。

三、農村沼氣建設取得的成效

沼氣建設不僅解決了農村生活用能問題,而且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改善了人居環境,為農村小康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1、增加了農民收入。發展農村沼氣,不僅帶動養殖和高效種植業的發展,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產量,而且從多個方面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建一座10立方米的沼氣池,年節省燃煤0.7噸,節電100多度,合計節省的開支400元,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又可大大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商品率,可增收節支800元,合計增收節支達1200元。全縣3150座沼氣池年可增收節支378萬元。

2、改善了生態環境。農村沼氣建設促進了農村秸桿、畜糞等生物能源轉化,大幅度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少農業污染,改善作物品質。同時可有效解決農村燃料不足而破壞植被的問題。一座沼氣池相當于當年造林3畝,3150座沼氣池相當于年造林9050畝,生態效益非常顯著。

3、提高了群眾的生活質量。農村沼氣建設改善了農民群眾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而且把沼氣池與改圈、改廚、改廁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對人畜糞便和生活污水進行厭氧發酵處理,可殺死寄生蟲和絕大部分有害病菌,基本達到糞便無害化標準,有效的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狀況,保護了農民的身體健康。沼氣的使用還改變了傳統的做飯方式,把農村婦女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從事其它農村經營活動。

四、農村沼氣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經過近幾年的農村沼氣建設,經濟條件好、生活相對富裕的大部分村社和農戶已經完成了“一池三改”,今后實施的對象主要分布在經濟條件較差的東西山區,而且多為貧困戶、特困戶。從我縣近幾年實施“一池三改”的情況看,要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完成“一池三改”需投資3500元,其中沼氣池需投資1600元,完成“三改”需投資1900元,這里面國家僅補助1200元,需群眾自籌資金2300元。由于群眾生活困難,無力籌集自籌資金,請求國家提高對貧困農戶的補助標準,為每戶補助2000—2500元。

2、我縣光熱資源豐富,大部分群眾具有發展養殖業的優良傳統,非常適合農村沼氣“一池三改”建設,而且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廣大群眾從中得到了實惠,建設“一池三改”的積極性非常高漲。為此,請求國家繼續加大對我縣農村沼氣建設力度,擴大“一池三改”覆蓋面,力爭80%的農戶用上沼氣。

3、從近幾年農村沼氣發展的情況看,沼氣綜合利用技術普及滯后,后續服務缺乏長期有效的措施和資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沼氣建設的效益。為此,建議國家加大對沼氣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普及力度,加強后續服務體系建設,按規模投入必要的工作經費,配置必須的服務設備,確保項目能夠長久的發揮效益。

中共XX縣委XX縣人民政府

(2006年4月23日)

各位領導:

今天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的各位領導和專家來我縣評估指導沼氣國債項目工作,這是對我們工作極大的鞭策和鼓勵。在此,我代表XX縣四大班子和20萬人民,向遠道而來的各位領導和專家表示真誠的歡迎和感謝。下面,我就我縣基本情況、沼氣建設情況作以簡要匯報,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基本情況

我們XX縣是甘肅中部20個干旱貧困縣之一,也是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庫區移民重點安置縣。全縣轄17個鄉鎮,149個村(居),總人口20.33萬人,總農戶3.6萬多戶,總面積1863平方公里,總耕地56萬畝,其中山旱地占70.5%。年平均降雨量在260毫米左右,蒸發量在1500毫米以上。根據地理和自然條件可劃分為川塬區和東西山區兩大塊:東西山區11個鄉(鎮),自然條件嚴酷,山大溝深,十年九旱,群眾生活較為困難;川塬區6個鎮條件相對優越,經濟發展相對較快,但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和庫區移民遺留問題突出。

二、農村沼氣建設情況

近年來,在國家和省、州的大力幫助支持下,我們以實施農村沼氣建設國債項目為契機,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創新模式,狠抓落實,促使全縣農村能源建設步入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05年底,完成國家投資378萬元,建成“一池三改”生態能源模式戶3150戶。

1、加強領導,靠實責任,確保項目任務保質保量地完成。縣上把農村能源建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和近兩年全縣重點辦好的十件實事之一,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由縣四大家分管領導牽頭負責,各有關部門、鄉鎮協調配合,按月抓進度,全力抓落實。去年,縣上把縣能源辦由原來的二級單位調整為縣政府主管能源工作的直屬事業單位,進一步充實和規范了工作職能。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定期不定期地深入項目村檢查督導,及時解決沼氣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項目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指定包村領導和干部具體負責項目實施的組織動員、進度管理和質量監督。縣政府與項目鄉鎮、項目鄉鎮與項目村、項目村與農戶層層簽訂責任書,縣能源辦與工程技術人員簽訂了技術承包合同,從行政管理和技術指導兩個層面上明確了職責,落實了任務。縣能源辦采取領導干部包鄉鎮,一般干部包村、包池的辦法,長期駐守項目村,進行技術指導。州、縣人大代表先后三次對項目建設情況進行視察調研,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項目實施期間,國家農業部、省農村能源辦等單位領導先后多次深入到我縣農村沼氣建設現場視察指導,有力地促進了項目建設的順利開展。

2、廣泛宣傳,深入動員,營造大搞沼氣建設的濃厚氛圍。在項目實施之初,因歷史的原因,部分群眾懷疑沼氣的綜合效益,不愿搞這一項目。縣能源部門和鄉村干部挨門逐戶進行思想發動,還利用廣播電視、舉辦培訓班等多種方法宣傳,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實現了由要我建到我要建、搶著建得思想轉變。省廣電局離休老干部王達專程到劉家峽鎮紅柳臺村個人捐資1.9萬元,住到農戶家里,親眼看著建成了高標準“一池三改”示范戶8戶,激發了全村群眾建設沼氣池的熱情;太極、西河等鄉鎮的群眾不等縣上安排,自籌資金自發建成沼氣池140座,現已全部產氣使用。后來我們重點宣傳沼氣安全使用和綜合利用知識,使建池戶家喻戶曉,非建池戶普遍知曉,廣大農民建設生態家園的熱情空前高漲,綜合利用沼氣、發展庭院經濟、清潔家居環境、改善村容村貌已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3、因地制宜,典型示范,積極探索生態能源新模式。緊緊抓住群眾眼見為實,注重實效的心理特點,典型引路,輻射帶動農村生態能源模式建設。一是抓示范。縣上籌資20萬元,在四個村高標準修建“一池三改”、“豬—沼—果”、“四位一體”、“五配套”示范戶40個。二是樹典型。在各項目點選擇建池積極性高的農戶先行試點,技術人員精心指導,嚴格把關,做到高標準、高質量。三是促推廣。組織村社干部、農村黨員、群眾代表到示范點觀摩學習,有典型戶現身說法,介紹經驗,算收入、比效益,激勵、引導和調動群眾建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縣上選派兩名技術人員到北京學習引進秸稈發酵新技術,購進揉搓粉碎機、鍘草機等機械設備,有效解決了部分群眾沼氣發酵原料不足的問題。還組織人員到先進地區考察“取經”,并結合我縣實際,探索農村沼氣綜合開發利用的有效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一池三改”農村沼氣項目為紐帶,帶動養殖、促進林果業和蔬菜業發展的良好生態能源模式。在蔬菜產區,形成了沼氣、廁所、暖圈與蔬菜溫室有機連接的模式;在花椒、果品產區,形成了沼氣池、廁所、暖圈與果園連為一體的“豬—沼—果”模式;在蔬菜果品綜合產區,形成了沼氣池與廁所、暖圈、水窖、果園(蔬菜溫室)相配套的“五配套”模式。通過這些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群眾日常生活用能,更為重要的是拓展了“三沼”綜合利用的空間和方式,提高了經濟社會效益。

4、建管并重,優化服務,建立沼氣建設長效管護機制。為避免“重建輕管”和“一年好、兩年差、三年垮”現象的發生,我們把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作為沼氣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全力推行社會化、自主性、物業化管理。一是抓培訓。從項目村選拔1—2名熱心沼氣建設的青年,參加全省沼氣職業技能鑒定培訓班,培訓沼氣池維修技術人員40名,為后續服務提供了技術力量。包村技術干部在每個項目村重點培訓5—8戶,指導他們熟練掌握日常管護要領,幫助進行“三沼”綜合利用實驗,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自我服務能力。二是抓服務。縣上給縣能源辦配備農村沼氣后續服務車一輛,巡回各項目點開展技術服務。組織縣鄉技術人員深入項目戶定期進行回頭看,及時解決了產氣不足、零配件損壞、有安全隱患等問題,做到了“小問題不出社、大問題不出村”,使群眾明明白白建池,放放心心用氣。三是抓網絡。建成了縣農村能源服務部和2個農村沼氣服務站,配備各種沼氣零配件,常年為項目戶開展有償服務。成立縣農村能源協會,動員項目戶自愿入會,適當交納會費,享受全年免費維修和技術咨詢服務。已在4個鎮成立分會,設立18處沼氣維修管護服務點,聘用村級沼氣管護員24人,從日常管理、維護檢修、技術培訓到“三沼”利用實行一條龍服務。縣協會有《章程》、《沼氣服務管理辦法》、《沼氣管護員工作職責》、《鄉鎮分會工作職責》等制度,明確了縣協會與各鄉鎮分會、會員、管護員相互之間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形成了沼氣管護的長效機制。

三、農村沼氣建設取得的成效

沼氣建設不僅解決了農村生活用能問題,而且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改善了人居環境,為農村小康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1、增加了農民收入。發展農村沼氣,不僅帶動養殖和高效種植業的發展,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產量,而且從多個方面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建一座10立方米的沼氣池,年節省燃煤0.7噸,節電100多度,合計節省的開支400元,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又可大大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商品率,可增收節支800元,合計增收節支達1200元。全縣3150座沼氣池年可增收節支378萬元。

2、改善了生態環境。農村沼氣建設促進了農村秸桿、畜糞等生物能源轉化,大幅度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少農業污染,改善作物品質。同時可有效解決農村燃料不足而破壞植被的問題。一座沼氣池相當于當年造林3畝,3150座沼氣池相當于年造林9050畝,生態效益非常顯著。

3、提高了群眾的生活質量。農村沼氣建設改善了農民群眾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而且把沼氣池與改圈、改廚、改廁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對人畜糞便和生活污水進行厭氧發酵處理,可殺死寄生蟲和絕大部分有害病菌,基本達到糞便無害化標準,有效的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狀況,保護了農民的身體健康。沼氣的使用還改變了傳統的做飯方式,把農村婦女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從事其它農村經營活動。

四、農村沼氣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經過近幾年的農村沼氣建設,經濟條件好、生活相對富裕的大部分村社和農戶已經完成了“一池三改”,今后實施的對象主要分布在經濟條件較差的東西山區,而且多為貧困戶、特困戶。從我縣近幾年實施“一池三改”的情況看,要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完成“一池三改”需投資3500元,其中沼氣池需投資1600元,完成“三改”需投資1900元,這里面國家僅補助1200元,需群眾自籌資金2300元。由于群眾生活困難,無力籌集自籌資金,請求國家提高對貧困農戶的補助標準,為每戶補助2000—2500元。

2、我縣光熱資源豐富,大部分群眾具有發展養殖業的優良傳統,非常適合農村沼氣“一池三改”建設,而且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廣大群眾從中得到了實惠,建設“一池三改”的積極性非常高漲。為此,請求國家繼續加大對我縣農村沼氣建設力度,擴大“一池三改”覆蓋面,力爭80%的農戶用上沼氣。

3、從近幾年農村沼氣發展的情況看,沼氣綜合利用技術普及滯后,后續服務缺乏長期有效的措施和資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沼氣建設的效益。為此,建議國家加大對沼氣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普及力度,加強后續服務體系建設,按規模投入必要的工作經費,配置必須的服務設備,確保項目能夠長久的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