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文化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7 04:29:00

導語:品牌文化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品牌文化的調研報告

按:上世紀80年代,當國門遁開時,外資大量涌入,外資企業在中華大地“攻城掠地”、橫掃南北的時候,他們更沒有忘記把品牌理念帶入中國,從精神和物質上把國人“俘虜”了。君不見,喝可口可樂、吃麥當勞、穿耐克鞋、用潘婷洗發水、選諾基亞手機、開寶馬汽車……非名牌不買,已漸成國人時尚。一些“名牌”標價讓人咋舌,但購買者仍趨之若鶩。為什么國人會如此狂熱?其實,并不是他們不愛國,也不是他們盲從,更不是他們沒有自己的消費習慣,而實在是這些品牌太深入人心了。這就是品牌的力量,難怪有些企業老總夸下“海口”,如果我的企業垮了,就憑我這塊牌子,我照樣能東山再起。的確是這樣,品牌不但是信譽、質量的象征,更代表著地位和財富。今天,“××*”為民族工業,更為××乃至于××的企業,趟出了一條“血路”,指明了方向,使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前程。

“××*”到底帶給了我們什么?

-----從“××*”問鼎“中國馳名商標”引發的思考

“××*”出名了!成了“中國馳名商標”!這個消息傳來,作為××人,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鼓舞。但歡愉過后,內心不免有些許失落:××為什么沒有名牌,什么時候有啊!這種企盼、這種焦慮,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有吧。這個美好的愿望也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久久難以散去,而且愈久愈強烈,一種寫作的沖動,令我欲罷不能,于是扶案提筆,寫下了下面這段話。

為什么會是××*?

不知道“××*”家底的人,都暗暗稱奇,××這么多企業,為什么偏偏是“××*”奪得“桂冠”,它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多年的磨礪,“××*”自有獨到的“生意經”。

發展:大踏步邁向前。“××*”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家產”已有兩個多億,銷售收入突破四個億,在全國同行業排名第二,產品覆蓋大半個中國。面對如此“驕人”的成績,他們絲毫沒有滿足和停步,在南京投資8000萬元的新廠即將投產,同時計劃在青縣再建設一個占地200畝的新廠。

質量:讓市場來說話。多年來,“××*”以良好的質量,贏得了社會一致贊譽。除一套嚴格的檢驗制度外,他們還非常重視市場反饋,每當新產品投放市場,總是先讓小學生、出租車司機品嘗。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呀,98年以來,“××*”連續兩屆被評為“河北省著名商標”,獲得河北省第六屆“消費者信得過產品”。

產品:創新才能致勝。在產品研發上,“××*”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最近,推出的鮮果奶“透明看得見”系列包裝,這在全國“獨一份兒”,而當時專家認為材料不過關,不能作為外包裝。但他們不信這個邪,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現在,“××*”又在研制一種早餐新產品,力求貼近消費者,更適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不久將投放市場。

宣傳:走入千家萬戶。“××*”看準了宣傳的巨大“威力”,斥巨資投入宣傳,在國家和各級媒體上“輪番轟炸”,僅今年廣告投入已達3000萬元。巨額的宣傳,自然獲得了頗豐的回報,“××*”不但在消費者面前混了個“臉熟”,更為企業的不斷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定位:把一行干到極致。“××*”目前的銷量,已超過“樂百氏”,直逼“娃哈哈”。當這些“巨頭”熱衷于“全面開花”時,“××*”卻堅持做一種產品,用他們的話說“要做就做最好”,把產品做到極致、把成本降到最低,在業內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感悟:“××*”的成功,告訴我們一個理兒:事在人為,路在腳下。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不管什么事兒,只要真想做,并付出十分的努力,甚至碰得頭破血流,到最后不成功的還真不多見。一個人需要有自己的定位,企業也是一樣,也要有自己的目標,只要圍繞定位去拼搏、圍繞目標去奮斗,終有一天,我們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勇于問鼎,惟旗是奪,是精神、更是毅力,這樣做了、堅持了,勝利就在我們手中,成功就在我們腳下。

我們反思什么

“××*”就象一個名醫,替我們“把脈問診”,為我們開出了一劑良方,讓我們清醒,讓我們反思,更讓我們理性。人不怕有缺點,就怕知道缺點而不去改正。一個企業、產業也是一樣,要勇于面對問題,這就是進步、就是收獲。

好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時代不同了,“好酒也怕巷子深”,這個時代,是靠品牌賺錢的時代。談及我們的特色產業,人們一般都能想到,無非就是××、××、××,還有××,但再深究一步,這些產業有哪些知名企業,又有哪些叫得響的品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有好的產品,卻沒有知名品牌,這是一件讓人非常痛心的事。比如,我們的××,外界都有很高的評價,的確在北方獨樹一幟,但是從來沒有聽說有什么牌子,搞專業的人恐怕也不知道。還有,我們的××××*上了國宴,這應該是大書特書的一件事,但總讓人提不起精神來,沒有牌子自己也覺著不硬氣。我市品牌的這種“尷尬”,揭示了企業在發展上的“矛盾”心理。

搞“代工”,為他人做“嫁衣”。“代工”這個詞,時下非常時髦。中國的服裝、鞋子、電子產品,好多都在為國外大廠“代工”。當然,這在一定時期,確實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比如,深圳、東莞,以至江蘇的昆山、吳江等地,無一不是靠外資,靠“代工”發展起來的,創造了經濟奇跡。但這種經濟模式的弊端,也慢慢暴露出來,沒有知識產權,沒有核心技術,授人以柄,絲毫不能越雷池一步。說得不客氣一點,就是人家的“高級打工仔”。同全國一樣,我們也受到品牌的困擾。以××為例,做什么,什么規格,由商下訂單,按要求供貨,然后貼上人家的牌子,我們只賺取少得可憐的“加工費”,根本見不到“買家”,與市場更是“無緣”。這樣的事實,只能是看人家臉色行事,人家一感冒,我們就得跟著吃藥。今年××行業原材料不斷波動,對我市一些無牌企業的產品造成很大沖擊,而一些有品牌的企業則相對要好得多,這也再次提醒我們,企業發展的主動權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就必須擁有生產自主權,就必須有自己的品牌。

空有“招牌”,卻束之高閣。拿××來講,“原產地域保護”、“××××證明商標”,是我們多少年的心血換來的。我們應該掂得出它的份量頭,國家級的牌子,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等地,都在爭奪“正宗”,他們雖虎視眈眈,但沒有辦法,我們已捷足先登,主動權在我們手里。另外,這兩塊牌子的價值,還在于歷史、文化、品質,這也是無法估量的,花多少錢也辦不到。但事實是,政府和部門的努力,在企業層面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各家在宣傳上,各打各的牌子,各亮各的招數,使這兩塊招牌成了事實上的“擺設”。這種情況,我們非常不愿意看到,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必須盡快予以解決。標準、商標、宣傳口徑的不統一,不單單是××一個產業遇到的問題,這也是我市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共性問題。

差距:與“××*”相比,我們的企業存有一種坐井觀天的短視,面對品牌的“沖擊”不為所動,有牌、無牌一個樣兒,以銷定量,靠數量賺得利潤,以賣出去論英雄,產品多少年沒有變化。更值得深思的是,我們與“××*”同齡的企業,有的已邁上發展的快車道,有的則一蹶不振,甚至有的已是“銷聲匿跡”,這種反差讓人痛心。我們的企業,已處在十字路口,是以“××*”為榜樣,還是依舊故我,只在一念之間。

我們怎么辦

古語講,“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同樣,我們的創牌之路,也不是坦途,需要付出艱辛,僅靠羨慕不行,還要有勇于“結網”的能力,更要有“出海”的魄力,打破禁錮,路就在腳下。

抓住關鍵打造名牌。在創“名牌”這個問題上,應明確一個重點,不能東一個、西一個,如果都是重點,那就沒有重點而言。綜合分析,我們的××最有潛力、最有希望沖擊“名牌”。應圍繞“原產地域保護”、“××××證明商標”兩塊牌子,重點打好歷史和文化牌。這兩塊牌子,全市要統一使用,由相關部門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只要是外銷的××,都要冠以“××××”的牌子,雖然這樣難度很大,但是推行開來,對企業也好,對農民也好,都有巨大的現實利益,而且對整個產業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同時,在宣傳上也要創新,把工作做足,舍得“下本錢”,付出一分的努力,換來十倍的回報。另外,其他一些品牌也小有名氣,比如“*”字牌滑車、××家具、××專用汽車、××*等商標,還有××城的整體品牌,只要用心培育,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這些品牌第一步要爭取省著名商標,通過擴大自身影響,不斷向“中國馳名商標”發起沖擊。不管是××,還是其它產業,我們最大的愿望是,當人們提到某種牌子時,就會想到××,當提及××時,也會自然想到我們的產品。到那時,我們的品牌真正做大做強就為期不遠了。

提升實力是當務之急。創名牌,歸根結底要靠實力說話。我們看,搞宣傳、開發產品、建銷售網絡等等,哪一樣也離不開錢,所以壯大實力,是擺在第一位的。沒有實力,何言名牌。目前最緊要的是,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證一些優勢產品的品質。產品標準不統一,品質參差不齊,是我們創名牌的一大障礙,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拿××產業來說,鮮*要盡快解決以次充好、青摘青貯、外地*當本地*賣的問題;脆*的外觀要改善,解決形狀不一、外觀不美的問題,這些解決不好,就會砸了××××的牌子。圍繞主導產品,縱向拉長、橫向拓展,逐步把鏈條做起來,把“網”織起來。這個問題應提起高度關注,比如××產業,賣鮮*涉及到保鮮、運輸和銷售渠道的問題,需要盡快解決。脆*除了制造工藝外,還有一個降低成本的問題。除了這些產品,我們還能否開發其它的,比如果汁、飲料等深加工食品,總之,圍繞這個鏈條,把*文章做足、做透、做深。產業的發展,還需要一批“龍頭”帶動,如果沒有一個產值幾億甚至十幾億的大企業,我們的產業很難發展起來,始終小打小鬧,很難形成氣候。可通過引進外資,或通過政策、資金的扶持,優先培育“重量級”企業發展,可發展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也可在每個流通環節上培育一批“小巨人”企業,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找準產品定位,是我們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比如,我們的××產品,應面向市場主動出擊,不能坐門等客,要以市場為導向,多開發一些異型產品,圍繞重點領域“使勁”,把追求科技含量高、配套能力強作為產品的終極目標,盡快與汽車、電子、工程機械等領域對接。還有××,不能僅盯高消費市場,應把重心轉向一般消費群體,××××只有進入平民百姓家,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的××產品,也不能僅在釘絲網上打轉,要在線路板、三車配件、球化線材下游產品等帶動能力強、有自主生產權的領域有所動作,提升產業層次。總之,要力求在產業、企業發展上,爭取突破,打牢創名牌的基礎。

培育企業家是關鍵之舉。企業怎么走,往哪兒發展,企業是成功、還是失敗,往往取決于企業家個人。“××*”正是靠著企業家個人的膽識和魄力,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而與“××*”相比,我們的企業,缺少的不是資金、更不是機遇,而是企業家戰略的眼光,我們需要學的東西很多,需要借鑒的也很多。突出的問題是,企業規模小的時候,企業家自己還能管理,但規模稍大就有點兒力不從心了。而且,好多企業家都已年近六十,什么事都親歷親為,還面臨著一個“接班人”的問題。這些問題,除了教育外,更重要的還是引導,比如可通過培樹典型、外出參觀等形式,讓企業家切切實實得到觸動,用真心來培育品牌、珍惜品牌、發展品牌,靠品牌來換取企業的長遠生存和發展。還可借助××××××*學院這個載體,對企業家定期輪訓,也可引進職業經理人,比如金海、中聯公司的做法很值得借鑒,這都是對企業家發展的好辦法。另外,建議我們的企業家,多學學“××××*精神”,多學學“××速度”,多學學“××*經驗”,這既是××的財富,也是我們進一步發展的基石。一句話,只要我們擁有一批高素質的企業家,企業的發展就會水漲船高,名牌的培育也會水到渠成。

營造環境是有力保障。打造品牌,除了企業自身外,各級各部門也責無旁貸。“××*”成功的背后,是歷經五年的“創牌”經歷,沒有黨委、政府的直接參與,可能不止五年,還需要走更長的路。在企業發展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諸如證照、用地、信貸、審批等多個環節,哪個環節也少不了部門的參與,部門是“吃拿卡要”,還是熱情服務,其結果自然不同。如果說企業的競爭拼的是經濟實力,那么,地區之間的競爭拼的就是行政的效能。一些具體問題,誰解決得快、解決得好,搶占了先機,誰發展得就快。因此,在創牌這件事上,我們的部門有責任、也有義務,對企業的創牌進行有效指導,并加強協調、搞好服務,為培育我們自己的“××*”,盡心盡力,做些打基礎的工作。

綜述:說得好,不如做得好。一些事,我們往往想得好,措施也很周全,但關鍵在落實上不好。不管是部門,還是企業家,在創名牌這個事兒上,不要擺花架子,多出些實招,多辦些實事兒,少做些“精于提出、疏于落實”的事。比如部門,到底怎么扶持企業發展,要有具體的措施,更要有具體的結果,說到做到。企業更要有“跳起來摘桃子”的雄心,唯發展是舉,以發展論英雄。總之,讓我們共同為培育××人自己的“××*”,添一把柴、盡一份責、出一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