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調結構轉方式調查匯報
時間:2022-06-14 10:46:00
導語:漁業調結構轉方式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市是全國聞名的漁業大市,漁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也是藍色經濟區建設的特色和優勢產業。加快漁業調結構轉方式,對于提高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近期,我們開展了漁業調結構轉方式的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漁業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全市漁業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牢固樹立生態、和諧、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圍繞建設現代漁業的目標,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規范漁業開發,保護生態環境,全市漁業保持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漁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9年,全市實現水產品產量208.6萬噸,增加3萬噸;實現漁業產值607.8億元,占海洋產業產值的58%;漁業增加值占全市農業增加值的60%以上,漁業經濟主要指標占全省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連續多年位居國內地級市首位。
(二)漁業經濟結構日趨優化。捕撈向遠洋擴展。2009年,全市遠洋漁船達到255艘,實現產量6萬噸,產值5億元,成為全省最大的遠洋捕撈船隊,作業領域擴展到南太平洋、北太平洋、中西太平洋、西南大西洋等地。養殖向名優拓展。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海帶養殖基地、全省最大的海參、鮑魚、牡蠣、牙鲆、河豚魚、扇貝、石鰈、海蜇和裙帶菜養殖基地。2009年,全市海水名優養殖產值突破100億元,占養殖業產值的76%。加工向精深拓展。開發了近千種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藥品。2009年,海產品精深加工實現產值171億元,占加工業產值的77%。船舶制造、交通運輸、旅游休閑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實現產值178億元,占漁業收入的30%。
(三)漁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國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漁業企業群體,產值過億元漁業企業超過40家,有20家漁業企業成為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5家。在全省率先成立漁民專業合作組織,截至2009年底,共組建漁民專業合作社20多個,入社1000多戶,示范帶動養殖戶近3000戶。
(四)漁業科技進步明顯加快。漁業企業與科研機構共建了40多處教學、實習、中試和轉化基地,實施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其中“863”項目30多個,建設了科技興海示范基地、灘涂貝類養殖科技示范基地、淺海生態養殖示范基地等50多個示范園區和基地。初步建立起“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池、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技術推廣機制,普及了池塘造礁養參等一大批先進適用技術,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型漁民。
(五)水產品質量與知名度穩步提升。截至2009年底,全市獲得無公害產地認證的養殖面積近40萬畝,通過國家認證的無公害水產品300多個,獲得省級以上名牌產品稱號的海洋漁業產品達到45個,其中國家級名牌5個,有效提升了產品市場形象。在省海洋與漁業廳推出的“省十大漁業品牌”中,全市有6大品牌入選。
(六)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實施了全省規模最大的漁業資源修復行動,報廢漁船1000多艘,轉產漁民5000多人,放流漁業苗種數量近30億單位,建立了10多處海洋或漁業保護區,近岸水質保持國家一二類水質標準,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雖然我市漁業發展取得突出成績,但仍存在突出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市漁業優勢主要體現在規模和總量,漁業的增長主要依靠資源的消耗和投入的增加,發展方式粗放,大而不強、大而不優。在體現發展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品牌、市場等方面,與先進地市相比有較大差距。雖然我們建立了50多處教學、實習、中試和轉化基地,實施一大批科技成果,但在總體上,科技進步因素不突出,漁業高新技術的拉動作用不夠突出,造成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條短,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市雖然獲得各類名牌產品認證的產品數量不少,但真正有號召力的品牌不多,尤其是與相比,品牌效應還遠遠沒有挖掘出來;我市是水產品主產區,但長期以來,缺乏檔次高、專業化、規模大的水產品綜合批發市場,與、、、、等地的水產品批發市場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們只是人家的零頭。同時,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自然岸線不斷減少,養殖趨于飽和,空間越來越小。巨大的海洋捕撈能力與日益退化的近海資源之間的矛盾突出,近海漁業資源開發已經達到極限。局部海域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海水呈現富營養化狀態。從近年的發展看,我們與先進地市不僅在質的方面差距有所拉大,在量的方面優勢也逐漸削弱,必須徹底轉變發展觀念,加快漁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現代漁業發展。
二、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思路、目標與方向
經過調查研究,我們初步確定了漁業調結構轉方式的總體思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藍色經濟區建設的有利時機,積極推進工作理念和機制體制創新,以科技興海和品牌培育為抓手,高效利用資源和空間,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水產品生產,優化傳統產業,提升優勢產業,擴大新興產業,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提高漁業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努力構筑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環境良好、帶動力較強的現代海洋漁業體系,成為全國領先的現代漁業示范區。
主要目標:到2015年,水產品產量在目前208萬噸的基礎上適度增長;漁業產值年均增長8%,達到1000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萬元;調結構轉方式取得明顯成效,漁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效增強。
主要方向:
(一)堅持全方位、立體式開發,進一步拓展漁業發展空間
當前,漁業發展面臨著捕撈資源持續衰退和近海可養殖水面逐步縮小的雙重壓力,亟需尋找新的發展空間,由近岸向深海,由海面向海底,由本地向外地,由國內向國外拓展,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為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是突破淺海與海底。在文登、乳山海域,受制于海域條件、養殖技術、設施投入等因素,養殖主要集中在灘涂水域,至少有50多萬畝的淺海海域尚未開發;同時,全市筏式養殖實養面積約30萬畝,占用水面約120萬畝,目前開發利用主要集中在水面;在筏式養殖之外,在近海最少有40萬畝的海底可以開發利用。上述三部分相加,面積超過210萬畝,目前只開發了18萬畝,還有近200萬畝的淺海與海底尚未開發。下一步,我們計劃把淺海和海底作為重點,進行專題攻關,確定適宜文登與乳山淺海養殖的品種,發展名特優品種筏式養殖、名貴魚類網箱養殖和魚貝藻混養、間養與輪養等。在海底投放刺參、魁蚶、西施舌、海膽、皺紋盤鮑、扇貝等海珍品進行增殖,使海底增養殖成為海水養殖新的增長點。到2015年,新開發淺海20萬畝以上,新增海底增養殖50萬畝以上。
二是突破深海與遠海。根據國家908海洋專項調查結果大致估算,我市20米、30米、50米等深線以內海域分別為4000、10000與24000平方公里。目前除了海帶養殖推進到30米等深線以外海域外,其他養殖大都集中在20米等深線以內。而獐子島集團已拓展到50米等深線,開發海域達到1500平方公里。我市的好當家集團正在與黃海水產研究所合作,合作開發蘇山島20萬畝深海海域。下一步,我們將借鑒、推廣本地和外地開發深海的經驗和做法,在技術、品種等方面爭取突破,推進養殖由淺海向遠海、深海進軍。2015年,開發深海、遠海養殖超過40萬畝。
三是突破異地與海外。從國內看,省內的濱洲、東營以及海南等地,有大量的未開發灘涂水域,我市好當家等企業已經開始在海南等地投資養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近年來,我市養殖企業在冬季將海參、鮑魚、大菱鲆、牙鲆等轉場到福建霞浦、廣東深圳等地養殖,實施“北魚南養”,也為異地養殖積累了經驗。從國際上看,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評估,在全球范圍內,30%的魚類資源尚未開發利用,國際大洋性捕撈仍有發展空間,頭足類、上層魚類有很大的利用潛力,如南極的磷蝦資源開發基本屬于空白。同時,非洲、拉美等很多國家漁業資源豐富,但發展水平低下,也存在很大的開發潛力。下一步,我們將發揮漁業企業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在異地和國外開展捕撈、養殖、水產加工等業務,充分利用兩種資源、開發兩個市場,在更廣闊的空間配置資源、參加競爭。
(二)以保障優質安全水產品供給為目標,提升傳統漁業
一是壓縮改造近海捕撈,壯大遠洋漁業。
對于近海捕撈來說,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捕撈能力過剩與漁業資源有限的矛盾。下一步發展的重點是實施近海捕撈轉產轉業,降低近海捕撈能力和強度,達到捕撈資源與捕撈強度的平衡。同時,推廣先進節能環保的捕撈漁船,實施小型漁船玻璃鋼化、大型漁船冷凍化,推廣先進漁具、漁法,加強漁船漁獲物先進保鮮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廣,提高近海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通過提高捕撈產品質量,來增加捕撈效益。2015年,小型漁船玻璃鋼化改造和大型漁船冷凍化改造數量均超過300艘。
捕撈業的發展重點是遠洋漁業,尤其是公海大洋性作業。2009年,全市遠洋漁船達到255艘,實現產量6萬噸、產值5億元,在捕撈業中的地位和比重偏低。下一步,應該大力開發國際資源,建立一支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有影響的遠洋捕撈船隊。主要實施“四化”工程:1、作業區域大洋化。在發展過洋性作業的同時,逐步提高公海大洋性作業的比重,使大洋性作業的產值占到遠洋漁業產值的80%以上。2、作業漁船現代化。購置馬力大、噸位大、倉儲大的遠洋漁船,配備新型網具和電子信息、遙感探魚等現代化裝備,提高捕撈效率。3、作業方式多樣化。積極探索竹莢魚拖網、秋刀魚舷提網和金槍魚圍網作業,探索兼捕作業,形成各種作業方式協調發展、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爭取鑫發漁業集團南太金槍魚圍網船項目盡快實施。4、生產經營基地化。在斐濟等漁船集中、條件比較成熟的地區,建立現代化加工廠和后勤補給基地,完善遠洋漁業配套設施,延長遠洋漁業產業鏈條,增強綜合保障能力。到2015年,遠洋漁船穩定在300艘以上,產值超過捕撈產值的20%。
二是發展健康生態高效養殖。
經過多年的發展,海水養殖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與先進地區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發達國家的養殖業普遍實施精耕細作、單種精作,實現了養殖品種優良化、水產養殖機械化、養殖管理自動化和養殖產品服務社會化,我們在很多方面還比較粗放。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實施“四項工程”的,實現海水養殖業的根本性跨越:1、良種工程。加快新品種引進,通過原種、良種引進和本地種提純復壯、雜交選育,及時替代退化種質,增強養殖品種的抗逆性,提高抗病能力、生長速度,確保良種覆蓋率穩步提高。2015年,水產原良種場發展到20家以上,養殖良種覆蓋率達到60%以上。2、特色工程。在全市海岸帶因地制宜發展名貴魚類和海珍品養殖,在市區雙島灣至遠遙嘴淺海海域和榮成灣、桑溝灣、愛蓮灣、靖海灣,重點發展名特優品種筏式養殖、名貴魚類網箱養殖、魚貝藻混養、間養與輪養;在榮成西南部、文登、乳山灘涂,重點發展池塘健康養殖和灘涂貝類精養;在市區和榮成北部近海基巖底質區,重點發展鮑魚、海參、海膽等海珍品增養殖,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養殖格局。2015年,爭取海參、海帶產值超過30億元,扇貝、菲律賓蛤仔產值超過20億元,牡蠣、牙鲆超過10億元。3、園區工程。由淺海灘涂養殖向深海和岸基養殖兩翼拓展,加快建設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集約高效的標準化健康養殖園區,打造環翠區高區北部沿海、經區沿海、榮成東部沿海、靖海灣、五壘島灣、乳山灣六大養殖區。4、生態工程。加快漁業飼料、綠色漁藥和免疫制劑開發,推廣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七二一養殖、陸地工廠化高效循環水養殖、灘涂耕作式養殖、標準化生態池塘養殖和抗風浪網箱養殖、筏式養殖外移等優質高效、生態環保的養殖模式,加強集約化養殖設施開發和相關技術研究,提高設施漁業裝備的現代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無公害養殖。2015年,無公害養殖面積占養殖面積的80%以上。
(三)立足產業高端,依托高新技術,培植漁業新興產業
擁有強大的水產品生產加工能力,但單位效益和產品增值率不高。加工業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上,潛力巨大的海洋保健、醫藥、新材料等剛剛起步。即使在海洋食品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全市的海帶產品除了作為化工原料,加工產品只有幾十個品種,即使是鹽漬海帶,與淡干海帶相比不過增值4到5倍。而日本海帶產品多達130多個系列300多個品種,僅海帶食品就有調味海帶、海帶松、海帶醬、海帶糖、海帶茶、海帶糕等多個品種,平均增值高達10倍以上,高的達到50多倍。產品增值水平低,主要的原因是科技落后,高新技術的拉動作用不夠突出。下一步,我們將利用靠近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眾多和生產基地大的優勢,積極實施轉化漁業高新技術成果,成為全國一流的漁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區。重點發展領域:
一是海洋遺傳育種業。加快引進、培育和改良海水養殖動植物的種質,培育馴化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海水養殖新品種,開發魚類、甲殼類、貝類及海珍品的多倍體、性控及轉基因等新品種,推廣規模化苗種繁育,發展一批育苗養殖示范場,在海參、鲆鰈魚、海帶等育苗領域形成優勢。
二是海洋功能性食品加工業。建立主要養殖對象及大宗、優勢水產品的精深加工技術體系,開展藻類、貝類、低值魚類深加工,通過改型、換裝、變異、仿生,開發調味品、佐餐品、模擬食品、魚糜制品、方便食品等多種產品,成為國內一流的海洋功能性食品基地。
三是海洋藥品保健品業。加強海洋生物活性物質提取技術開發,加強對新型海洋藥物和腦營養物系列產品開發,為醫治腫瘤、肝炎、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艾滋病等重大疑難疾病提供新型藥物支持。加強抗衰老、增強免疫力的保健品的開發,開發新一代DHA、EPA魚油軟膠囊、海參肽、海參補液等保健品。
四是海洋新材料制造業。以海洋生物提取的殼聚糖、海藻多糖、膠原蛋白為主,重點開發無毒、可生物降解的醫用生物材料、藥物載體、表面活性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目前青島大學已經開發出以海藻酸鹽為原料的海藻纖維,在保健服裝、消防、醫療、軍事和環保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這給發展海藻新材料產業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四)加快產業鏈延伸、多元化推進,增強漁業綜合競爭優勢
支持多元化推進,主要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漁業產業鏈較長,關聯度較高,配套性較強,具有多元發展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我市漁業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積蓄了較雄厚的經濟實力,具備了資本輸出和多元發展的客觀條件。因此,要將實施多元化、推進漁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重點。
一是推進漁業與制造業的融合。以黃海、百步亭、西霞口、榮喜、大魚島、西港、乳山船廠等為龍頭,發展大洋型魷魚釣、大洋型金槍魚釣、玻璃鋼冷海水金槍魚釣、超低溫冷藏、海上加工等遠洋漁業輔助船舶。同時,加快船廠技術改造,應用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節能型、新材料技術,錯位競爭,開發10萬噸級以下各類海洋運輸船舶、海洋工程船舶、游艇、特殊船舶、海洋平臺、船舶配套設備、海洋工程設備,積極開展漁用網具、養殖設備、器具的生產。針對海帶養殖收割依靠人工作業的實際,盡快開發出海帶養殖、收割機械設備,提高養殖機械化化水平。
二是推進漁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目前休閑漁業在我市已經起步,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規模偏小,檔次偏低,影響力不大。在美國,休閑漁業產值是常規漁業產值的三倍以上,成為居民休閑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長海的釣魚節、寧波的開漁節、朱家尖的沙雕節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下一步,我們將發揮區位、資源、岸線等天然優勢,利用漁村設備、漁村空間、漁業生產場地、漁法漁具、漁業產品、漁業經營活動、漁業自然環境及漁村人文資源,建立集垂釣健身、休閑體驗、觀光旅游、娛樂休閑、科普宣傳于一身的綜合性休閑漁業基地,擴大休閑漁業規模,提升休閑漁業檔次,將漁業功能從傳統的供應保障向現代的生態、休閑、度假等拓展延伸。同時,深度開發沿海旅游資源,打造一批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具有較強吸引力的大型海洋生態旅游項目,推動旅游業邁上新的臺階。2015年,省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超過30個。
三是推進漁業與臨港產業的融合。我市是水產品主產區,但長期以來,缺乏檔次高、專業化、規模大的水產品綜合批發市場。與、、、、等地的水產品批發市場相比有很大差距,水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年交易額超過70億元,國際水產城年交易額36億元,我們只是人家的零頭。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市場根本不具備集散與輻射功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批發市場。下一步,我們將以漁港建設為載體,加快發展漁港服務業,在為漁船提供靠泊、維修、卸載、補給、休整服務的同時,形成包含水產品加工、水產品貿易、漁需物資供應、餐飲游釣休閑漁業等產業的產業集群。同時,加強龍眼港、石島港、好當家等港口建設,完善港口設施。購置運輸船船,建成一支綜合實力較強的海洋運輸船隊。
四是推進漁業與信息產業的融合。應用信息技術對漁業科技、生產和流通進行提升改造,建設“數字海洋”,推進信息技術在漁業的應用,提高漁業信息化水平。
(五)保護漁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生態漁業之路,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協調,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實施漁業資源修復。充分考慮水域環境與水生生物資源的特殊性、水域多功能性,科學配置建設手段,提升資源修復效率,加速修復進程。以近海海洋牧場群建設為主線,形成布局合理、技術先進、效益顯著、獨具特色的漁業資源修復體系,促進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生態效益的統一,增強現代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到2015年,主要品種的增殖數量每年達到20億尾(粒)左右,建設20個以上人工魚礁群,面積達到10萬畝,形成4個大型人工魚礁帶,海洋與漁業保護區超過20處。
二是建設生態池塘。按照“生態健康循環集約”的原則,在市區北海、榮成市東部-南部、文登南海、乳山乳山口-白沙灘鎮進行池塘開挖、臺面修整以及養殖區溝、渠、水、電、路、涵、閘配套設施建設,形成集中連片的標準化生態型養殖池塘。計劃到2015年,改造標準化池塘10萬畝。
三是保護漁業生態環境。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實施漁民減船轉產,強化伏季休漁管理,打擊非法捕撈行為。執行陸源污染物達標排放制度,提高船舶等海上防污設備的配備率,控制海上污染源排放。實施重點漁業水域生態整治,加強對產卵場、索餌場、洄游通道水域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積極推廣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721工程”等科學養殖方式,利用養殖種類間的生態互補性,多梯度的利用營養物質,吸收轉移CO2和氮磷等營養鹽,優化生態結構、改善漁業環境。
三、加快漁業調結構轉方式的保障措施:
(一)以科技創新引領調結構轉方式。開展產學研合作。深化海洋研究院的共建,使研究院的研究課題更貼近生產,更符合調結構、轉方式的方向。與科研院所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合作建設漁業科研、教學、科研中試、成果轉化基地,圍繞制約漁業發展的重大和關鍵技術問題,在優良品種培育、病害防治、健康養殖技術、增值加工等領域開展攻關,形成一批影響大的科研成果。推進自主創新。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促進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共建或自建研發中心,增強龍頭漁業企業自主研發實力。健全漁業技術推廣體系。完善市縣鄉三級漁技推廣網絡,立有效的漁技推廣體制,側重實用技術研究、集成力量,解決社會性漁業生產技術研究、集成斷層問題,發揮上承科研院所、下啟基層漁業生產單位的技術紐帶作用。優化和創新漁業科技下鄉、科技入企、科技入戶模式。2015年,爭取全市收入過億元漁業企業全部建立研發機構,年培訓漁民3萬人次,示范戶先進適用技術入戶率達到95%以上,漁業科技貢獻率超過65%。
(二)以品牌培育促進調結構轉方式。大力實施品牌戰略,依靠品牌開辟市場,依靠品牌穩定市場,依靠品牌拓展市場、促進產品增值,提高市場競爭力。重點打造四大品牌群體:一是地理標志品牌群體。充分挖掘由優越的海域環境、顯著的氣候特征、特殊的人文因素孕育的優勢特色水產品,抓好地理標志產品認定、地理標志商標認定及市場推介工作,把海帶打造成像挪威三文魚、法國牡蠣那樣的世界級品牌;把海參、鮑魚、牡蠣、海膽、鲆鰈魚、雙殼貝類等優勢特色水產品打造成國家級品牌,贏得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可。二是產品品牌群體。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圍繞搶占高端市場,開發系列化海洋食品、海洋藥品、海洋保健品、高性能漁船、漁具、釣具,以產品的精美、適用、高檔次、高技術含量占領市場,提高市場知名度。三是服務品牌群體。打造西霞口、赤山、好當家、河口漁村、小石島、大乳山等休閑漁業品牌,遠遙漁港、北方漁市等漁港品牌,“山后”海鮮、海邊大排檔等漁業餐飲品牌,提升漁業服務業檔次和水平,增強漁業發展活力。四是企業品牌群體。培植好當家、西霞口、赤山、泰祥、尋山、靖海、俚島、宇王、西港等一批產品特色突出、信譽度高的龍頭企業,打造區域型龍頭企業集中區,提升國內外市場知名度。2015年,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漁業名牌超過20個。
(三)以項目建設承載調結構轉方式。一是在海水增養殖領域,重點實施好當家蘇山島20萬畝海洋牧場、北海海洋牧場建設項目、劉公島、俚島灣魁蚶底播增殖項目、乳山禧豐海洋微藻項目、裕隆花鱸產業化苗種生產項目、中孚鲆鰈魚類良種繁育及工廠化養殖項目。二是在海洋食品加工領域,重點實施好當家投資5億元的20萬噸/年水產精加工項目、泰祥投資3.5億元的食品加工項目、宇王投資3億元食品加工項目、海之寶投資8億元的3萬噸/年海藻食品加工項目。三是在海洋醫藥和保健品加工領域,重點實施投資3億元的達因多烯康海洋生物制藥項目、投資2.6億元的中大F-苷肽原料藥及膠囊項目、投資3億元的格瑞安螺旋藻項目、投資1億元的鴻洋神年產20億粒功能性食品軟膠囊項目。四是在海洋生物新材料領域,重點實施投資10億元的威高集團“甲殼素及殼聚糖的醫療應用及產業化”項目。五是在漁業服務業領域,重點實施遠遙中心漁港、好當家聞濤度假村、成山頭、赤山等項目。通過上述項目的實施,將漁業調結構轉方式的各項目標落到實處。
(四)以執法管理保障調結構轉方式。深入貫徹實施海域管理基本制度,完善海洋功能區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發揮區劃的調控和杠桿作用,優化海域資源配置,支持符合現代漁業發展方向的項目用海。深入開展海洋與漁業執法,打擊違法行為,規范海洋開發秩序,保護海洋資源與環境。加強漁業安全生產,提高漁業應對自然風險能力和漁業防災減災水平。全面推行水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健全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強初級水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做到投入無違禁、管理無盲區、產品無公害,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
(五)以政策支持推動調結構轉方式。制定出臺扶持漁業發展的政策,強化對現代漁業政策支持。貫徹落實漁用燃油、漁民轉產轉業、遠洋漁業等補貼政策。爭取建立漁業專項資金,加大對資源修復、漁業基礎設施、水產品質量監管、漁業安全生產等的扶持力度。積極擴大漁業互助保險,實施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制定養殖水域生態補償辦法,發揮海域使用權的融資功能,開展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支持現代漁業項目發展。
- 上一篇:談論校企合作課改
- 下一篇:談論新媒體對體育新聞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