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數量與質量調查匯報

時間:2022-06-12 03:47:00

導語:糧食安全數量與質量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安全數量與質量調查匯報

一、糧食安全數量質量情況

(一)糧食生產的官方數據

據2011年年鑒,全市耕地295.05萬畝,人均1.14畝,低于1.38畝的全國水平;年糧食、花生總產在105萬噸和25萬噸左右。歷史上我市是糧食自給有余,每年都有數萬噸糧食調出。九十年代,糧食生產達到高峰,平均年產量115萬噸,其中,1990至1998年9年間,年均產量在120萬噸左右,花生年產量在20~30萬噸之間。1999至2007年,因農業結構調整,全市糧食產量降到100萬噸以下。2011年,全市人均占有糧食407公斤,較全省人均水平少50公斤左右。

(二)糧食消費平衡數據

2005年以來,全市社會糧食消費總量由120萬噸增長到130萬噸,年遞增率在2%左右。目前,全市糧食供需自給率約77%,產需缺口在30萬噸左右,且結構性短缺特征明顯。按當前糧食生產、消費變化速度發展,全市糧食產需缺口會越來越大,至2020年將達到50萬噸以上,自給率下降到67%左右,糧食安全保障工作壓力較大。

(三)骨干企業的收購形勢。

1、從收購數量和商品糧源看,90年代,在國家糧食定購體制下,年均收購量達到23.5萬噸,其中定購10萬噸左右。2000年以后,受農業結構調整和市場化影響,社會糧食收購量大幅度下降。2000年~2004年,全市骨干企業每年收購總量在12萬噸左右,其中從本地生產者純購入近10萬噸。而近年來,除個別豐收年景外,骨干企業年純購進糧食6萬噸左右。為彌補供需缺口,企業不得不以較高成本從市外、省外購糧。2010、2011年,骨干企業累計從市外購入糧食18萬噸,為之前5年外購總和的2倍多。

2、從收購價格看,我市小麥成熟期和上市較西部主產區晚2~3周。在多主體爭奪糧源的刺激下,夏糧收購價格通常呈上行趨勢。我市夏糧收購是在已被產區抬高后的市場價格起步且繼續攀升,收購成本明顯較高。

3、從收購品質看,(1)受季節天氣影響,我市小麥成熟期處于多雨時期,發芽、霉變的情況時有發生。少則三兩年、多則三五年必出現一次。(2)我市優質小麥無規模種植,在收購中幾乎看不到優質小麥。僅有的少數村鎮的煙農系列小麥的商品量僅為三五百噸。(3)從消費品質看,用本地小麥加工的饅頭,口感、滋味、適口性明顯不如外地,我市小麥因生長期長而形成的品質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4、從工作實際看,(1)優良品種在那?建市以來,一致做糧食業務工作,走遍市內所有的鎮,看過數不清的收購現場,遺憾的是沒有看到成大片、成規模的優質小麥糧源。過去,在、鎮,還可以組織三、五百噸煙農15、19,現在已是不可能。優質小麥不是一點沒有,零星的還是有的。但是,一個村種植多少個小麥品種、許多農民都不知道自己種的啥小麥,農戶間靠種子串換自由種植,從何談產業化優勢?(2)麥香那里去了?我們從農村親戚那里吃到的饅頭有可口的麥香,可市面上買的本地加工廠的面粉,不加雞蛋和糖,就無滋無味了。那里還有麥香的影子?以前出差是外地的面食不好吃,現在反過來了。(3)在國內糧食主產區主流小麥優良品種全面推廣的情況下,已經沒有多少傳統品種的影子。我們比他們晚了10年,盡管糧食的經濟價值不是很高,但是,我們必須種植100萬畝的小麥,品種優化的好處不言而喻。我市為啥有這么大的差距?無須諱言,我們小麥生長期長的品質優勢,無疑已無影無蹤。

二、趨勢性的問題

我市糧食安全,面臨國內經濟調整和國際農產品市場劇烈波動的經濟環境,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失衡的問題。差距顯然是在別人的進步中形成的。

(一)從統計數據看趨勢。90年代以來,我市糧食播種面積呈總體下降趨勢。2011年我市小麥播種面積為117.79萬畝,較2006年減少了5.18%,較2001年減少了23.14%,較90年代初期減少44.50%。

(二)從財政直補看趨勢,2011年市農業部門核定小麥直補面積為110.70萬畝,較2006年減少3.74%,呈總體下降趨勢。無須諱言,實際的糧食種植面積大大小于直補面積。統計數據和市場情況差距很大。

(三)從農民種糧動機看趨勢,現階段農民種糧主要是為了滿足自給性口糧需要,只在豐產有余糧時,才有少量的商品糧出售;從種植結構看,花生的種植面積基本左右了糧食的種植面積。“隔茬輪種”是自然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花生可以不受限制的連續種植的話,會減少小麥種植面積一半以上。農民的種糧自給取向,決定了我市商品糧源逐年減少的趨勢性現實。2005年至2008年間,我市從農民手中直接收購小麥數量穩定在6萬噸左右;2009年因夏糧特大豐收數量達到8萬噸,而2010年迅速降至4.8萬噸;2011年,只有4萬噸直接購自本地。從數字層面講,這兩年都被認為是連續增產的第7、8個年頭。按此趨勢發展,5年后,我市將面臨本地基本無商品小麥收購的局面。

(四)從糧食種植品質看趨勢,受意識和個體技術限制,我市糧食品種改良工作滯后,糧食生產難以實現主流優良品種的普及推廣和區域化種植,市場上形不成上規模的優質糧源,直接影響到糧食加工品質。受其影響,基于本地糧源生產的糧油產品,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現代糧食流通新體制中,缺乏市場競爭力。

(五)從收購現實看趨勢,由于糧食面積大幅度減少,傳統的產糧大鎮已無糧可收。每年麥收時節,鮮見農民路邊曬麥的風景。大面積的種植小麥的,每個縣級市僅有幾個鎮。不用心跑很難找到大片晾曬小麥的場景。競購帶來的高水分小麥入庫,直接影響到小麥品質。四年的小麥儲備期,繼續損失了小麥的內在質量。

(六)從消費規模看,數量擴大和品味提升,彰顯生產的差距。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過去的生產者變成消費者。截至2011年底,全市戶籍總人口為258.84萬人,較2008年增長了2.62%。其中,非農業人口130.07萬人,增長了7.69%。農村勞動力的減少,在影響糧食生產的同時,也使農戶存糧減少,買糧消費數量不斷攀升,很多村鎮在傳統節日期間以面粉、大米等糧油產品作為福利,發放給農村居民。另外,我市漁業、養殖業發達,對外貿易和勞務輸出較多,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流動暫住人口規模直線上升,僅去年1年就增加近8萬人,總規模達到48.34萬人,較2008年翻了一番。綜合上述因素,我市2011年需保障人口數達到198.88萬人,較2008年增長約20%,全市社會糧食消費總量較2008年增長4%左右。

(七)從飼養業發展趨勢看,轉化用糧顯著增加。我市漁、牧飼養業發展迅速,年產值占第一產業總產值比例達70%以上。據統計,1990~2000年,全市飼料用糧增長57.8%;2001~2010年,增長26.3%;2011年,全市飼料用糧達到48.7萬噸。目前,本市地產玉米,大部分被規模小、布局散的漁、牧飼養企業消化,年消耗量在40萬噸以上。飼養業的發達,帶動了飼料加工企業的發展。僅市,近3年就新增5家規模以上飼料加工企業,年生產加工能力46萬噸,年玉米需求量在27萬噸以上。為滿足生產需要,飼料加工企業70%以上的原料依賴從東北、河南等糧食產區購入。

(八)從市場形態看,糧食物流基礎薄弱,市場調節能力匱乏。我市處于國內陸路交通網絡的末端,糧食市場發育滯后。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后,我市糧食生產、流通形式發生了根本改變,糧食自給率明顯下降。小麥自給自足的平衡被打破,全市每年外購4萬噸左右面粉供應市場;稻谷、大米完全依賴外購,且消費比例呈上升趨勢,年消費量12萬噸以上,年均增長率約3%;玉米需求旺盛,消費量占全社會糧食消費量的40%以上,供應缺口在15萬噸左右。我市糧食市場價格和流通形勢,整體上受糧食產區大格局影響和控制。古來就有“千里不販糧”的說法,足證外購糧食的無奈。外購糧食運輸距離長、費用高、困難大,長期的流通保持需要市場配置資源。目前,我市仍沒有成熟的糧食批發市場,市場經濟“無形之手”的調節作用發揮不暢,阻礙了全市糧食經濟的發展。

三、對策和建議

(一)有效利用耕地資源,保護糧食生產能力。耕地資源是糧食生產的基礎,保護糧食生產能力最根本措施是保護耕地。要嚴格控制數量,有效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耕地面積減少的總趨勢是不可逆轉的。2009年,國家提出了18億畝耕地紅線的約束指標。我們要嚴格貫徹國家和省耕地保護政策,實施健全的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制度;盡可能加大復耕、開墾耕地面積。要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力爭將我市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110——120萬畝間。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糧食品種改良,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要改變小麥品質問題,必須從政府層面采取綜合措施,可借鑒糧食產區優質小麥區域化種植的做法,實施優質良種小麥區域化種植,促進我市糧食產業良性發展。

(二)優化糧食產業鏈條,促進糧食產業發展。目前,農業產業結構正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由隨意性的種植向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轉變。我們要培育優質糧食生產基地,發展訂單農業模式。引導國有糧食經營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種糧農民簽訂種植合同,采取多元模式,建立和完善農企合作機制。要培植糧食骨干龍頭企業,開展產業鏈一體化經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糧食骨干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市場主渠道作用力。要加強糧食現代物流建設。對糧食市場的投入,就是對糧食安全的投入。市場機制,有其基本形態,集散是其基本功能。我市要以糧食倉儲物流中心為平臺,打造功能化的糧食集散中心,逐步實現與東三省、東北亞的糧食物流對接,培育區域性糧食物流節點,以保障我市糧食供求平衡局面。四是研究和出臺政策。收購的質量控制及儲存的期限是影響小麥消費品質的客觀因素。目前高水分入庫和長期儲備,不符合質量規律和節能降耗的要求。政府需用有形之手加以管理和調節。高水分問題以質量法來管理和限制;長期儲存的問題應以政策調整來解決。多措并舉,使我市地產小麥再飄麥香,人民消費品質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

(三)強化糧食儲備體系,建立長效市場平衡機制。著眼于中長期糧食供求形勢變化,健全糧食應急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防范糧食市場風險。一是完善糧食儲備制度,夯實安全保障物質基礎。根據國務院“關于銷區保持6個月銷量”的要求,將全市地方糧油儲備規模增加到18萬噸,同時,優化儲備布局和品種結構;正確把握儲備糧吞吐調節時機和方式,確保地方儲備輪換有效調控市場需求;研究出臺提高儲備補貼標準的政策,為儲備企業發展提供支持。二是準確把握市場形勢,引導市場。正確引導市場預期和交易行為,保持市場秩序穩定。三是健全應急管理機制,提高糧食危機應對能力。加大糧食應急保障建設投入力度,整合人力、物力等各類資源,建立覆蓋全市范圍的糧食應急加工、供應網絡;增強應急處置方案的實效性,健全糧食應急成員單位協調聯動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統籌規劃,最大限度地減小自然災害和公共事件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從源頭上提高全市糧食安全保障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