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創新之思考

時間:2022-04-09 11:17:00

導語:普法教育創新之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普法教育創新之思考

法制宣傳教育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途徑。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和法治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如何通過強化工作創新,增強普法教育的生機和活力,已成為當前開展普法工作應當重點解決的問題。

一、創新工作理念,著力培養公民對法律的信仰

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逼辗ǖ墓δ芎湍康牟粌H僅是法律知識的傳播,而是法治理念的滲透和法治文化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在于法律信仰的建立。我市“*”普法規劃明確將新“形成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作為工作目標。面對新的要求,新時期普法工作要順應時代要求,樹立全新的工作理念,在推進意識的理性化和培養公民對法律的信仰上功夫。

(一)樹立教育與服務相結合、以人為本位的理念。普法教育說到底是為了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服務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需求。所以,在普法教育過程中,要進一步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宣傳者本位意識過渡到受眾者本位意識,全心全意為受教育者服務。我們在普法的過程中,注重與普法對象的溝通與互動,根據廣大人民群眾需要進行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內容上做到貼近群眾,形式上做到生動活潑,改變過去那種“主管部門說了算,宣傳什么,你聽什么;我用什么方式說,你就按什么方式接受”的行政命令式宣傳理念。

(二)樹立動靜法治(制)結合、以動態法治為主的理念。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統稱;法治是一種治國理念和方式。推進普法教育,不僅要宣傳靜態的“法制”,更要宣傳動態的“法治”。要大力宣傳憲政思想、程序制度、法律權威,通過各種法律知識、法律文化、法治信息、法治觀念的交替傳播和共同作用,增強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民主意識,著眼于從人的內在精神層面的需要出發,規范、調整和引導人的行為,逐步實現全社會整體法律素質的提高、法治文化的形成、法治精神的培養、法律信仰的塑造。

(三)樹立權利義務相統一、以權利為本位的理念。權利和義務是法律人格的兩面,相互依存。在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上,權利是目的,義務是手段,法律設定義務的目的在于保障權利的實現。社會進步的過程,就是公民權利得到充分、自由地實現和保障的過程。所以,可以說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一要義就是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法律規定公民應該享有的權利。在普法的內容上不僅要普及現代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灌輸現代法律平等、自由和權利保障的精神,要堅決摒棄法律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態度,使領導干部率先樹立起法律至上的觀念。只有喚起個人的權利意識,才有可能真正樹立起現代法治觀念和公民意識。

二、創新工作形式,努力提高普法教育的針對性

伴隨著普法教育的深入推進和群眾法律需求的不斷高漲,普法內容呈現出快速擴充豐富之勢。這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普法形式不斷豐富和變化。今天的普法教育,不應該再是那種簡單機械灌輸,而應是施教主體與受眾之間以法治文化為媒介進行相互交流和相互感染的過程。因此,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和推進普法工作,在對形式主義、過時落后、效果不佳的方式方法堅決摒棄的同時,創新手段,使普法工作在廣度、深度和力度上不斷有新的突破。

(一)突出科技手段,實現普法教育的立體化。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進入了數字和網絡時代,影視、網絡等傳媒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越來越凸顯在法制宣傳教育中的優勢和作用。面對新的發展和形勢,現在的普法要在多管齊下,講究載體的多樣性上做文章,要強調新聞媒體、信息網絡與聲像、文字等實物載體有機結合,構建多形式推進、立體化覆蓋的法律傳播體系。我市圍繞“宣傳滲透、交流指導和檢查督促”的功能定位,建立了“依法治市綜合網”、“南京普法網”、“領導干部學法網上學?!钡染W絡普法陣地;全市部委辦局、區縣和市直屬單位120多家建立了相應的法制宣傳網站或網頁,有力促進了全市法制宣傳教育的信息化發展。發揮媒體在普法教育方面的輻射作用,近年來在全市廣播、電視、報刊開辟法制專題欄(節)目120多個,刊播法制新聞、專題等近4萬篇(次)。同時,利用公交、地鐵開通“移動TV”的時機,制作法治動漫,每天定時在公交、地鐵上播放。

(二)突出日常宣傳,實現普法教育的長效化。利用各種紀念日進行大規模的宣教活動易于產生影響、營造氛圍。但是,法制宣傳教育更需潛移默化和點滴滲透,因而要更加注重日常宣傳教育。進行日常式普法,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說教與熏陶相結合,法理與情理相結合,寓教于樂,使普法教育受到公眾實實在在的歡迎和喜愛。要注重吸收節日等集中式普法宣傳好的做法和形式,對之進行固定延續,形成特色品牌。我市結合群眾日常生活需要,編印了法制宣傳年畫、法制漫畫掛圖和多種普法宣傳資料,受到了群眾的歡迎。在主要廣場和街道路口等人口流動大的地方以設立公益廣告牌、電子顯示屏等方式,刊播法律警句、告示,使人們切實感受到法律的真諦和力量。在集中和動態宣傳的基礎上,我市開設了“市民學堂”,每月請專家對某個熱點問題進行宣講;在每月的18日前后,市和區縣聯動舉辦“18法律廣場”活動,各區縣還對“18法律廣場”進行延伸,相繼開展“法律夜市”、“法治講堂”、“法律講壇”、“法制晚會”等活動,“18法律廣場”活動已成為南京法治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三)突出法治實踐,實現普法教育的服務化。普法實踐證明,法制宣傳教育僅僅靠說教、灌輸來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是不夠的,要讓人們從法治活動體驗中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治精神。法制宣傳教育最終的目的是運用法律、參與社會法治實踐。一次良好的法治實踐本身就是最好的法制宣傳教育,且效果遠遠勝過百次空洞的說教。我們要引導和指導公民積極參與到法制運行的各個環節,強化和規范各類法律服務,把維權和排解糾紛的過程作為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的過程,使法制宣傳教育根植于法治實踐中,真正解決普法教育“入耳、人腦、入心”問題。我市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開展為基層群眾辦實事工程,依法解決群眾存在的現實問題,受到群眾歡迎。針對不同的普法對象廣泛開展了“律師進企業”、“百人說法百場、千人送法千家、萬人學法萬次”、“法律援助進工地”、“百場普法進社區”、“律師志愿者進校園”等活動,僅2006年就發放各類普法宣傳資料90多萬份,近11萬人得到了法律咨詢和幫助。

三、創新工作內容,切實增強普法教育的滲透性

普法只有根植于人民群眾當中,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新時期的普法工作要以“走進民生、貼近民眾、關注民情、解決民憂”為主線;在普法的內容上,要突出文化建設、突出時代精神、突出民主發展,遵循和把握法治的運行規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善抓機遇,乘勢而上,切實增強普法教育的效果,確保其影響力和長期效應,最大限度地實現“*”普法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突出社會時代特色。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普法工作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緊跟形勢,教育內容必須具有時代性。首先,普法教育要服務于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要把維護社會和諧、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法規作為宣傳的重要內容,促進全社會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為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其次,普法教育要圍繞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開展工作。當前,要積極做好有關征地、拆遷、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法律法規宣傳,積極引導公民依法表達利益訴求,依法維權,依法解決各種矛盾和糾紛。要加強對涉及民生的新頒布法律進行宣傳教育。2007年上半年,全市共舉辦各類物權法講座和培訓1200余場次,受眾面達30萬人次。第三,普法教育要圍繞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開展工作。我市結合社會新農村建設、城市自主創新等社會關注的問題積極開展普法教育,出臺了《新農村建設法制宣傳行動計劃》、《“創新南京”法制宣傳行動計劃》、《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行動計劃》等“三個行動計劃”,搭建了普法教育新的工作平臺。

(二)突出民主政治建設。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支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逼辗ń逃逃母灸康木褪潜U先嗣癞敿易髦?。所以,我們在推進“*”普法的進程中,要切實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作為基層普法的重中這重。近年來,我市按照部、省進一步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要求,積極拓展工作內容,極大地推進了基層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地進一步落實,為密切黨群、政群關系,促進全市改革發展穩定的良好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全市廣泛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創建工作。目前全市達到示范創建標準的村和社區已占60%以上;還依托“法治建設聯席會”、“企業法治協會”等平臺,率先在企事業單位開展了“民主法治示范單位”創建活動。這些工作的開展,為新時期的法制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突出法治文化建設。法治文化,是法律現象中區別于法律規范體系、法律設施、法制運行等外顯實體要素的內在精神部分。沒有良好的法治文化,就不會形成現代法治意識。所以,在我們這個缺少法治文化傳統的國度,對法治文化的打造十分迫切。我們要積極探索法治與文化的結合途徑,把文化引入到普法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近年來,我市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出臺了《推進南京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行動計劃》,提出“培養公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尊敬,形成法治文化和法律觀念的現代化”的工作目標;以法治文化為載體,開展“法律走進新市民”活動,免費發放由專家創作的“小強進城記”法制漫畫撲克牌6萬幅;結合“農家書屋”建設,全面實施農村法律圖書角“雙百工程”;建成了“法治文化一條街”、“法治文化廣場”等一批法治文化基地;利用群眾文藝團體和法治文化創作隊伍,深入社區、農村、企業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吸引力。

四、創新工作機制,不斷增強普法教育的實效性

普法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面廣量大,必須建立長效工作機制作為保障。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普法工作,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實踐,各地已普遍建立了組織保障、評估考核、目標管理等制度,并初步形成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各部門齊抓共管的普法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實踐證明,這種普法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符合目前實際,也有利于推進工作發展。當前,就是要按照“*”普法的新要求,不斷整合社會資源,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舉全區域之力,形成各級積極參與、優勢互補、有序運行的普法工作聯動、協動和互動機制,構筑全民共同行動的“大普法”格局。

(一)強化政府市民之間的互動。城市法治的推進,需要政府和市民的互動。人民群眾是法治的主體,是實現法治最深厚的基礎。因此,推動社會主義的法治進程必須要有廣大民眾的參與。即通過普法,逐步引導、促進法治理念在人民群眾中牢固確立,使人民群眾對實行法治的必要性有清醒的認識,形成人民群眾與政府在市場體制下的良性互動,促進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治精神的確立。要通過普法,動員民眾參與法治的進程,讓廣大民眾從被管理者,成為法治建設的主動參與者和實踐者,成為推動法治進程的強大動力。近年來,我市的普法教育在以往主要靠政府推動,建立一整套組織運作機制的基礎上,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對分散的“法律人”進行組織整合,突破地域和部門限制,組織“法律人”做法律事。分別成立了法制宣傳志愿者隊伍、法制小記者隊伍等,經常性地組織他們,開展法律咨詢、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等“法律人在行動”活動,倡導“法律人”自覺回報社會,以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吸引人、凝聚人。同時還以“市民論壇、市長信箱、聽證會”等各種形式,搭建普法工作平臺,擴展普法工作領域,激發了人民群眾參與普法工作的熱情,促進了普法工作各項任務的落實。學者專家將我市這種政府與市民的協調互動機制稱為“南京現象”。

(二)強化橫向部門之間的聯動。政府各部門是普法教育的重要實施主體,其法制宣傳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強弱直接影響或制約整體的普法工作水平。一般來說,法制宣傳辦事機構發揮組織、協調、督促、檢查作用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充分調動政府各部門加強部門普法教育工作以推動宏觀法治進程的過程。當前,盡管部門普法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其融入城市法治建設的整體進程、進度還顯緩慢。這需要法制宣傳辦事機構加強與部門的溝通和聯系,健全辦事機構與部門之間的聯系制度、信息制度和工作機制,接軌微觀與宏觀,使部門能夠在法治建設宏觀框架內充分發揮作用。我市在建立和完善法制宣傳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各成員單位和聯絡員等工作制度的基礎上,加大與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多家單位聯合下發了重點對象學法意見,以部門為依托組建了普法講師團、法治文藝創作組等隊伍,廣泛開展了“法律人送法律書”、“法律走進新市民”、“法律月月進社區”、“農民工學法宣傳周”等多項活動,法治資源得到有效整合配置,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三)強化縱向上下之間的協動。推動普法教育要有上下協動觀念。一個城市法治化進程的快慢與各個區縣的普法教育工作密不可分。市里的工作部署,區縣要積極貫徹;區縣的新鮮做法,市里要及時推廣,使普法工作上下呼應、整體運作。區縣工作中遇到問題和困難,市里要幫助協調、協助解決;區縣與區縣之間也要加強聯系,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同時,系統上下級之間也要做到協動。隨著普法教育的不斷深入,近年來,我們注重加強與市委、市政府和省普法主管部門等上級機關的溝通,主動向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匯報情況、征求意見,爭取領導和上級的關懷與支持,加大對基層工作的指導力度,注意培養和發現典型,及時總結并推廣經驗,做到下有作為、上有支持,上有號召、下有行動。目前,我市的普法工作已形成重大節日、重要活動全市上下呼應、整體共同推進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