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儲備和糧價新思考

時間:2022-03-10 04:47:00

導語:糧食儲備和糧價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儲備和糧價新思考

最近以來,新聞界對世界糧食價格飚漲和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很關注,一些媒體對我進行了采訪,在報刊和網上發表了不少關于我對糧食安全、糧食儲備和糧食價格的言論。其中,有的是從我在《糧油市場報》等報刊上發表的文章中斷章取義擇錄下來的,很不全面,引起讀者的誤解。有糧食工作者因為誤解還發表了批評文章。多年以來,我對媒體采訪一直持慎重、負責的態度。我在每次接受采訪時都誠懇地說明:本人只是一個農業糧食經濟研究者,發表文章、會議發言或記者采訪等都純屬個人研究和思考的一孔之見,不代表任何單位或機構。盡管我多次向記者朋友們說明這一點,但是網上少數文章仍把對我的采訪看作國家糧食局的意見,這是完全不符合實際的。讀者也會不言自明,一個普通研究人員不可能代表一個國家職能部門。為了對讀者負責,我把近期發表的主要新觀點和新看法簡要整理出來,以饗讀者。并借此文鄭重申明:我發表的言論和文章,都純屬個人研究和思考的心得,是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的拙見。僅此而已。

一、關于國家糧食儲備規模

中國的顯著特點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農村分散、運距遙遠。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該樹立適度糧食儲備觀。它的主要內涵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糧食儲備既不可過量、“多多益善”,把財富變成“包袱”;另一方面是,糧食儲備又不可不足、“越少越好”,導致不能滿足需要。也就是說,糧食儲備規模和儲備結構應該保持適度。從我國國情出發,國家糧食儲備的安全線應該適當高于FAO提出的17—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具體說,我國糧食儲備的規模應維持在相當于當年全國糧食消費量25—30%的水平上。基于這一理念,目前國家糧食儲備總量高于FAO提出的糧食安全警戒線是必要的。目前國家糧食儲備總量是充足的,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二、關于國家糧食儲備結構

從中國糧食產銷格局、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應對不可測事件出發,國家糧食儲備不僅需要數量充足,而且還需要結構合理。首先是品種結構。要以大米、小麥、玉米等三大谷物為主要儲備品種。此外,還需儲存適量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以備應急之用。其次是布局結構。國家糧食儲備適當向糧食主產區傾斜是必要的。但是,從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人口的糧食安全出發,應該在糧食主銷區和糧食基本自給區安排足夠的國家糧食儲備。目前,國家應該適量增加稻谷的儲備量,糧食主銷區應該充實地方糧食儲備。

三、關于國家糧食儲備管理

從《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中儲糧管理體例》頒布實施以來,國家糧食儲備逐步走上法治化、制度化的軌道。國家糧食儲備管理是嚴格的,每年都要組織普遍檢查一次。特別是中央儲備糧,除每年本系統異地自查之外,國家糧食局、財政部、農業發展銀行等部門還聯合到各地抽查。審計部門對國家儲備糧也是每年都必進行審計的。另外,中央儲備糧管理已經實現了信息化,中儲糧總公司和分公司都隨時掌控各儲備庫的糧情變化。這些措施不僅保證儲備糧損失很低,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且賬實相符。一次,《新京報》記者問到一個問題,說袁隆平院士在“兩會”上提意見說,有的糧庫是空的。我很誠懇地的回答說:對袁隆平院士我常懷尊重、學習的心情。院士談的這種情況不能排除。但是,我想這只是個案。從我調查的情況是:國家儲備糧是賬實相符的,基本上做到了“儲得進、調得出、用得上”。國家糧食職工是一支有優良傳統的隊伍,總的看還是可信賴的和可依靠的。

四、關于糧食倉容的充分利用

關于倉容的充分利用往往有誤解。起初,我自己也沒有完全弄明白,認為既然糧食倉庫不足,應該把倉容100%的利用起來。但是,我在調研中了解到,要一天都不空的、100%地利用倉容是辦不到的。實際上,在老儲備糧輪換出去直到新糧還未到位的這段時間內,倉容必然是空的。還有,在準備接納新糧(如進口糧、新收購糧等)之前,必須對倉庫徹底打掃和消毒。在打掃和消毒之后,必須把倉庫封閉起來,以保證新儲進的糧食的安全。這樣,相關糧庫在一段時間內也必然是等著接納新糧的空倉。還句話說,這時候的“空倉”是正常的。我們沒有理由指責這些糧倉為甚麼空著不用。

五、關于“適度高糧價”政策

糧食價格既必須盡可能反映其價值,又必須體現生產者、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利益訴求。從這一基本認識出發,我國必須建立健全糧食“和諧價格”機制。其中,實行“貴粟”方針,即適度高糧價政策應是其重要內涵之一。我國適當提高糧價是明智的。我國的國情是,一方面,生產要素制約著糧食生產;另一方面,全國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為了保證我國中長期糧食安全,必須穩定持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多年來,我國糧食價格偏低,損害了農民的物質利益,挫傷了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的積極性。假若只一味號召農民增產糧食,而不顧及他們的物質利益,把農民搞得很苦,把農業搞得很弱,把農村搞得很窮,那末,我國的農業只能淪為“口號農業、口頭農業和口糧農業”。古人都懂得“貴粟”的道理,難道今人還不解其中之意。“適度高糧價”是振興我國農業糧食之道,“適度”的標準包括:既不“谷賤傷農”、豐收成災;又不“谷貴傷民”、影響民生;既不可大起,也不可大落。糧食價格不可長期“凍結”僵化,應該及時“微調”,向生產者發出積極的信號。適度提高糧食價格沒有多大風險,因為城市居民的收入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20多倍,物質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增強了。當然,需要完善補貼措施,對大學生、低收人群體等適當提高補貼。

六、關于市場糧食價格上漲

價格機制是市場經濟的核心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價格合理地有所升降,是正常的。不要一看到“漲”字,就不分青紅皂白采取“壓價”措施。這是傳統計劃經濟的做法,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近期的糧食價格上漲,是有利于轉變多年低位運行、促進農產晶價格結構趨向合理的上漲。迄今,我國市場糧食價格的上漲可以概括為“四性”,即溫和性、合理性、結構性和可控性。在成本驅動、需求拉動和結構調整推動的“三股力量”作用下,國內糧食價格有所上升有其合理性。數據表明,糧食價格上漲的幅度沒有超出合理的范圍,呈現溫和性特點。中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經濟發展水平各異,造成品種結構和地區分布結構矛盾長期存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糧價的結構性上升,即出現地區差價、季節差價是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有其客觀性。從客觀經濟規律出發,中國漲幅較高的價格總水平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仍然面臨著價格上漲的壓力。然而,由于國家糧食儲備充足,迄今中國糧食價格的上揚依然處在可控條件下。

七、關于糧食補貼及補貼方式

農業和糧食產業是風險產業、生態產業,公益產業,但又是弱質產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為有效加強其市場地位,國家對農業和糧食必須采取扶持政策。基于這一必要性,應該理直氣壯地說:“糧食補貼有理”。當然,這是指WrO框架下的“綠箱補貼”。那種認為實行糧食市場化經營就應該取消補貼的看法是片面的。當今世界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無不是對農業糧食補貼額巨大的國家。從我國國情出發,更應該逐年增加補貼數額,并要逐步財政化、制度化、法制化。為了使農民真正得到補貼的實惠,需要健全和完善補貼方式。為了促進增產更多商品糧食,應該把“普惠型”直補改變為與農戶出售商品糧的數量和質量掛鉤型直補。近年來,各地把相當大部分的糧食風險基金用于糧食直補,剩余部分逐年減少,應引起注意。當年建立糧食風險基金的主旨在于保護糧食生產,維護糧食流通秩序,穩定糧食生產。如果糧食風險基金的數額愈來愈少,在必要時就會陷于被動。所以,糧食風險基金還是應該保有足夠的數量。

八、關于糧食最低收購價舉措

在市場價格低迷條件下,在主產區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是必要的糧食宏觀調控新舉措,是農民穩定增收的保障,是促進糧食持續穩定增長的動力,是國有糧食企業發揮市場主渠道作用的體現,既解決了農民“賣糧難”的大難題,又促使國家掌控了糧食主動權,還發揮市場機制調節市場糧價正常運行,利國益企更惠民。在調查中農民反映說,小麥托市收購是他們的“第二次翻身”。國家多花點錢收購農民余糧是“物有所值”。我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理應適當增加糧食儲備。在市場價格低迷條件下,國家采取托市收購舉措適當多花點錢增購一批余糧,好處和效用很多:促使農民增加收入,有效提高他們的種糧積極性;促使國家掌握足夠糧源,有效增強國家的糧食宏觀調控力;促使糧食持續增產,有效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度。可以說,為糧食托市收購所支付的費用真正花在了刀刃上,是“物有所值”,是實施積極的財政觀。實際上,我國現在的財力已經完全能夠承擔這筆費用,算不上什么“財政負擔”。近年來,與世界糧價飆漲、全球糧食儲備猛降相對照,我國糧食市場穩定,供應充足,糧食儲備連續增長,增強了糧食安全的保障力。對此,糧食托市收購政策功不可沒。對這一成效顯著的新舉措,應該進一步健全和堅持,促使其措施制度化,主體精干化,機制完善化,實施連續化。

九、關于糧食對外貿易中“控大放小”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市場糧價持續飚漲的傳導作用,難免不對國內糧食市場價格產生影響。然而,迄今國際糧價飚漲并未對我國國內糧食市場帶來多大沖擊。盡管如此,我國需要采取切實的應對措施。在目前國際糧食環境下,擴大糧食出口,不利于國內糧食市場平衡。國家糧食外貿部門應該注意汲取過去“逆向調節”、對國內糧食市場帶來負面影響的經驗教訓,必須嚴格控制糧食出口,以增加國內糧食供給能力。糧食對外貿易必須以確保國內糧食供求平衡為原則,嚴格控制大米、小麥和玉米等三大谷物品種出口。但是,應該把大品種谷物與小品種雜糧有所區別。蕎麥、燕麥和豆類等雜糧產區大多分布在邊疆,是西部大開發的特色產業。雜糧出口的多少對國家糧食安全影響不大。因此,在嚴格控制三大谷物出口的同時,應放開小品種雜糧的出口,準許進行自由貿易。

十、關于警惕國際投機資本的陷阱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商品市場、金融市場和要素市場的互融性及互動性日益增強。國際大壟斷商無不是利用一切手段牟取利潤最大化,國際投機資本的觸角更是那里有利便靈敏地伸向那里。近年來,世界經濟出現多種不穩定因素,諸如:能源危急,石油價格持續暴漲;嚴重災害,導致糧食產量下降;經濟疲軟,爆發美國次貸危機等。迄今,美國次貸危機帶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證券、債券等傳統投資產品的風險加大。加之,預計美元將繼續走低,更加帶動以美元計價的糧食價格進一步上揚。所有這些因素,都刺激和驅動國際投機資本流向不斷上漲的糧食市場。一些國際金融投機“大鱷”,早已經布局安排好涉人農產品市場。世界跨國糧食集團對國際糧價的上漲也起了重要推動作用。目前世界上有四大跨國糧商,利用其雄厚的投機資本在期貨市場上炒作,制造極高的牛市行情,從中漁利。國際投機資本的興風作浪對世界糧食市場價格的飛漲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慣用的手法是,把糧食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炒上去,把市場價格炒得沸沸揚揚,造成市場價格上漲的假象,引誘人們受騙上當,跌人他們設下的陷阱。我國在世界糧食市場上幾乎沒有話語權,國內企業多是利用西方的信息作為決策的依據,容易誤人“圈套”。在目前國際投機資本在世界糧食市場上推波助瀾的情況下,我國糧食企業必須保持高度清醒,要謹慎分析和利用糧食期貨價格,或者只開展保值業務。期貨業界專業人員更應該密切注視、加強研究國際糧食市場行情,深入分析價格變化,形成主流信息,提高本國的話語權,避免跌進國際投機資本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