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考察報告
時間:2022-10-24 11:42:00
導語:學習考察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市自1995年確立“科教興市”戰略以來,堅持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指導,全面組織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近年來,我市連續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績被自治區和國家科技部予以充分肯定。為提高我市科技局工作人員業務素質,做好**-**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創建工作,根據自治區科技興新辦《關于在濟南舉辦“科技興新工作管理培訓班”的通知》精神,我受科技興新辦和市科技局指派,參加了10月12日至22日在濟南舉辦的科技興新管理培訓班,接受了為期6天的理論培訓和6天的學習考察。現將學習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此期科技興新培訓班是由自治區科技興新辦和山東行政學院聯合舉辦的。全疆9個地州的科技興地州市辦公室負責人及41個縣市區科技興縣市區辦公室主任和業務科長共56人參加了培訓。10月12日至15日,系統學習了《縣域經濟的理論與實踐》、《管理變革與挑戰》、《山東經濟增長的品牌經濟分析》、《深化改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山東縣域工業發展情況介紹》、《山東工業發展的區位特點》等。山東省科技廳廳長姜代曉做了題為《科技發展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報告。10月13日下午召開了座談會,濟南市歷下區科技局與培訓班學員進行了座談與交流。10月16日至22日先后考察了濟南、曲阜、泰安等城市建設情況和農業、工業高科技產業園區以及壽光市蔬菜批發市場、青島海爾集團,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學習考察的主要收獲
通過學習考察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獲:
(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山東省經濟發展保持持續增長的重要原因。
1、領導重視,政策引導。山東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制定了《關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魯發(2003)25號),**年8月又制定了《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縣域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意見》(魯發(**)13號)。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山東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他們充分認識到縣域經濟在全省經濟發展中處于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決定著全省經濟的整體實力和發展水平,決定著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和提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自2003年以來,山東省縣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形成了強縣率先發展、中間縣加速崛起、欠發達縣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
2、思路明晰,目標明確。明確了縣域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按照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大力實施“促強扶弱帶中間”的發展戰略,做到城市農村、三次產業、經濟社會“三個聯動”,加快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三化進程”,著力抓好外經外貿、高新技術、民營經濟“三個亮點”,強化自主創新、節能降耗、環境保護“三個關鍵”,努力實現社會就業、農民收入、財政收入“三個增加”,使全省縣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顯著優化,社會事業顯著發展,城鄉面貌顯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基層組織建設顯著加強,全面開創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明確了縣域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到2010年,全省縣域經濟總量在**年基礎上爭取再翻一番,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爭取達到85%左右;二三產業所中比重達到90%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遞增7%以上,力爭達到5500元。其中,30個經濟強縣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要高于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到2010年,二三產業所占比重達到93%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爭取達到7000元以上。爭取有25個左右的縣(市、區)進入全國百強縣,5個以上進入全國前20位,1—2個進入全國前10位。30個欠發達縣的經濟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爭取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0年,二三產業所占比重達到8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爭取達到4500元以上。
3、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方面,進一步擴大和落實縣級經濟管理權限。(1)對于企業不使用政府資金,投資建設列入《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的項目,一律實行核準制;企業不使用政府資金,投資建設《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以外的項目,無論規劃大小,均實行備案制;(2)擴大30個經濟強縣的外商投資核準權限。(3)繼續推進加工貿易審批權下放到縣(市、區),為企業發展加工貿易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4)對30個經濟強縣下放質量技術監督行政審批和業務管理權限。(5)進一步加大地方黨委對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門領導班子的協管力度。
4、進一步健全完善支持政策。(1)加大財政支持力度。(2)落實稅費優惠政策。(3)增強金融服務功能。(4)改進建設用地管理。(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6)加快社會事業發展。(7)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其中包括繼續實施“欠發達縣科技特派員示范工程”和“經濟強縣參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行動”,鼓勵和引導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8)深入實施對口幫扶。
(二)加快縣域工業發展,是壯大縣域經濟的主要途徑。
**年9—10月份,由山東省經貿委、發改委、財政廳、外經貿廳、科技廳、國資委、農業廳等21個部門和單位組成7個調研組,對山東省140個縣市區工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基本摸清了山東縣域工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提出了發展的對策和建議。**年,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做出了《關于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縣域工業發展的意見》,下發了《山東省人民政府批轉省經貿委關于加快縣域工業發展的意見的通知》(魯政發(**)77號)。
——明確了縣域工業是縣域經濟的主體和重要載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好“三農”問題,關鍵是發展好縣域工業,涵養財源,承接和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增加農民收入,真正落實中央關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建立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實現城鄉全面協調發展。明確了縣域工業的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民營經濟、特色經濟、園區經濟、循環經濟、規模經濟為重點,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轉變政府職能、搞好服務為著力點,堅持全面推動與分類指導相結合,膨脹規模與調整結構并重,積極培植支柱產業、骨干企業、名牌產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縣域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明確了“十一五”時期,縣域工業的總體目標是:全省新增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萬戶以上;縣域規模以上工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7%,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就業人員占全省工業的比重達到80%以上。到2010年,力爭有50個縣市區規模以上縣域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0億元以上,其中過1000億元的達到20個,過2000億元的達到5個。
——強化推進縣域工業發展的措施主要包括:(1)大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鼓勵企業加大技術開發費投入,允許企業按當年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用的150%抵扣企業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用當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稅法規定在5年內結轉抵扣。(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3)建立健全服務體系。(4)積極推進企業制度和管理創新。在加強縣域工業發展方面一是進一步優化縣域工業發展環境。二是抓好縣域工業發展試點。具體做法是:選擇20個基礎條件好、經濟實力強、帶動作用大的工業強縣,選擇10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發展潛力大的工業欠發達縣,推行縣域工業發展試點。對列入試點的20個工業強縣,擴大經濟管理權限,凡省授予的經濟管理權限,除國家另有規定的外,一律授予縣市區。對列入試點的10個工業欠發達縣,按現行財政體制,每年上繳的企業所得稅、營業稅省留成部分,全部轉移支付到縣;每年繳入省、市財政的企業增值稅比上年增長部分,由省、市財政全額返還。返還的資金專項用于發展工業。對列入試點的縣市區實行目標和動態管理,兩年調整一次。三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四是改進建設用地管理。五是建立縣域工業考核和激勵機制。
(三)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是山東省經濟快速發展的源泉。
綜觀山東省經濟發展的持續快速增長,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起到了巨大了推動作用。
1、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科技進步情況。歷下區是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城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全國科普示范區。**年,歷下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9億元,地區財政總收入38.22億元,其中區級收入9.02億元,區級財力比“九五”末增長2.77倍,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73.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2%。全社會RδD經費占GDP的比重達到3.1%以上,科技活動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5.0%。**年區級財政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經達到1880萬元,占區財政支出的3.0%。歷下區在自主創新能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產學研結合、科技創新環境、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科技管理計劃項目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2、即墨市科技創新情況。即墨市始終把提高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初步走出了一條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主導、品牌為目標、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創新發展之路。“十五”期間,全市累計申請專利904件,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縣級市前列;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34%,達到108.1億元;有104家企業被認定為青島市級民營科技企業,36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擁有青島市級以上知名品牌58個,其中中國名牌產品4個,中國馳名商標4個,呈現出中小企業競相發展、名牌薈萃的良好態勢。在提高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實踐中,著力發揮四個方面的主導作用:(1)堅持以戰略引導營造企業科技創新氛圍。加強前瞻性規劃,在重點區域上,突出發展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服裝工業基地、北部工業基地、環保產業基地和三大農業基地,引導科技創新性中小企業向園區集中,努力提升自主研發能力、資源集聚能力和技術擴散能力,使其成為全市自主創新的示范基地和輻射中心。在重點產業上,圍繞針織服裝服飾、電子及電子配件等已經或正在形成的六大產業集群,堅持以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以嫁接改造促進產業升級,努力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在重點技術上,始終把發展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抓好太陽能海水淡化、甲殼質纖維、奶牛胚胎移植和性別鑒定等高新技術的研發。在重點企業上,優先扶持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著力提高其自主創新能力。在重點產品上,積極實施品牌帶動戰略,突出發展針織服裝服飾、電子鎮流器、聲霸卡、游艇等帶動力強、關聯度大、優勢資源集中的自主創新產品,在國內外打響即墨品牌。通過加強前瞻性規劃,全市已基本形成重點區域示范、重要產業支持、關鍵技術保障、中小企業主體、名牌產品帶動的自主創新格局。目前,即墨市中小企業研發的78項科技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獲得青島市以上科技獎勵3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奶牛胚胎移植和性別鑒定項目被科技部確定為“十五”攻關項目,太陽能海水淡化項目被列入國家“863”計劃,甲殼質纖維等系列產品代表著國家級水平,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被科技部列為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之一。(2)堅持以政策推動激發企業科技創新的活力。先后出臺了發展民營經濟、品牌經濟等一系列政策,在資金、土地、人才等素質資源配置上,重點向自主創新中小企業傾斜。規定:對重點區域內引進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前兩年上交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額、后三年的50%返還企業用于自主創新,對引進高新技術項目嫁接改造的民營企業優先安排建設用地,對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發展計劃的企業優先安排科技三項經費,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市擔保中心優先予以資金擔保。同時,還專門設立了科技創新專項基金,對企業建立的技術中心,根據級別和規模給予5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產業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一次性獎勵15萬元。(3)堅持以資金扶持調動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以不斷加大科技經費投入的基礎上,主要采取四種資金扶持模式,鼓勵中小企業自主創新:一是“滾動扶持”模式,對一些發展后勁足、潛力大的研發項目,從“萌芽”狀態就開始連年給予資金支持;二是“捆綁扶持”模式,對需要投入大量研發資金的項目,實施國家、青島和即墨市三級科技資金捆綁式扶持;三是“聯動扶持”模式,對農業龍頭企業研發項目,組織有關部門進行聯動支持;四是“擔保扶持”模式,成立市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為企業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研發解決融資難問題。為鼓勵青島利中甲殼公司自主創新,該市連續5年給予了100多萬元的資金支持,企業研發的保鮮劑、保濕劑、生物藥品添加濟等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保鮮劑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被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和農轉資金計劃。青島云龍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在得到150萬元的三級扶持資金后,自主研發了7項專利產品,企業生產規模和競爭實力跨入全國并條機行業前列。(4)堅持以產學研合作提升企業科技創新的檔次和水平。為使中小企業與科研院所在產學研中實現成果共享、利益雙贏,促進研發成果迅速轉化和應用,該市探索實行了四種產學研形式:一是集科研帶頭人與企業法人于一身的產學研形式。如清華大學李敬茂教授在該市創辦了青島朗進科技公司,其開發的“變頻空調控制器”項目,改變了我國空調變頻器單純依賴進口的狀況,為海信、清華同方等20多個廠家提供配套生產。二是支持中小企業到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創辦研發機構的產學研形式。如青島海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新疆大學建立研發機構,進行純植物色素及染發劑研究,目前研發機構已經向企業提供生物色素及染發劑最新成果4項。三是支持企業委托大專院校、科研機械研發成果的產學研形式。如青島得利爾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委托西安成電子科技研究所研制開發的紡織機械遠程控制及故障自動診斷技術,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同類技術水平。四是支持企業與專家獨立創辦研發機構的產學研形式。如青島黃海輪胎廠引進多名在本行業享有盛譽的專家,成立具有法人資格的研發機構,開發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大型無內胎工程輪胎系列產品及粘合劑,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
3、章丘市科技推動工業發展情況。章丘市以科技進步為先導,實施大招商,推動大整合,提升加快科學發展的支撐力。該市按照“抓大、扶強、引辦、活小”的總體思路,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以科技為先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一手抓現有企業做大做強,一手抓引進引辦增加總量,加大工業投入,加快骨干膨脹,形成了能源動力、機械制造、精細化工等特色工業,工業經濟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十五”期間,章丘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投入157.3億元,規模企業達到313戶,比2000年凈增117戶;**年全市縣域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84.9億元、產品銷售收入275.6億元、利稅總額35.3億元、利潤總額19.9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2.46倍、3.08倍、3.18倍和2.6倍。規模工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5%,工業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70.07%。工業產品中圣泉樹脂產量居亞洲第一,匯豐集團羅茨鼓風機、中集改裝車、重汽載重車、滕龍排氣管、海爾家電電機、明水汽車配件廠的剎車系統及主要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形成了圣泉化工、明水化工、海爾電機、章丘發電等61家銷售收入過10億元、5億元、1億元的骨干企業群體。具體的做法是:(1)創新區域載體布局,增創全面開放優勢。堅持工業化與城市化有機結合,跳出縣域局限,融入區域發展;調整要素布局,搭建開放平臺;明確園區定位,承接梯度轉移。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統籌安排園區布局,科學劃分功能區域。“一區三組團”承接高稅收、高成長性、高就業和外資大項目,刁鎮、赭山、桑園等鎮村民營工業集聚區承擔精細化工、機械加工等項目,建成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特色園區,增強對項目的配套吸納能力,承接濟南和半島城市群的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2)創新招商引資模式,推動產業集群發展。一是推動企業招商。強化“以資源換技術,以產權換資金,以市場換項目,以存量換增量”觀念,引導企業拿出自己的優勢產品和優質資產來招商,積極主動地靠強、靠大、靠優,實現優勢互補,合作發展。明水化工公司采用出讓股權的形式,引進山西晉煤集團戰略投資1.2億元,解決了原料煤供應,新上項目迅速投產,當年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二是深化產業招商。圍繞主導產業的前伸后延,上下關聯,著力引進孵化性強、帶動力大、供應鏈長的綜合項目,加速主導產業集聚,提高產業集群化發展水平。三是強化招商選資。組成12個專業招商部,面向日、韓、港、臺和世界500強企業,細化招商流程,完善項目評估、項目推進、項目退出、考核激勵機制,推進招商領域向主導產業、服務業集中,招商重點向附加值高的項目、龍頭帶動型項目、有利于產業升級和掌握核心競爭力的項目傾斜。(3)創新工業發展路徑,推進戰略整合重組。圍繞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加快技術創新,抓好要素整合,做大做強現有工業。一是強化內涵發展,加快技術創新。實施科技興戰略,加強創新體系建設,鼓勵、扶持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加快重大技術、共性技術的集中攻關和聯合開發,加速技術、產品、品牌創新,加大對關鍵設備、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十五期間完成技術創新項目429項,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線12條,開發填補國內空白的新產品115種,創建省級技術中心3家,完成傳統產業技改投入120億元。二是注重要素整合,集聚發展優勢。三是突出培大扶強,培值規模企業。充分發揮骨干企業比較優勢,通過資本運營、技術輻射、強強聯合等形式,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突出從輿論上引導、政策上鼓勵、要素上傾斜,擴張企業規模,培育了一批有序進入規模企業的第二梯隊;發揮中小企業的“專精強”優勢,以汽車配件、精密機械、精細化工等產品為主導,進一步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核心技術優勢,培育了一批行業單打冠軍。**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企業3家,過5億元5家,過億元53家,現有優勢產業和企業支撐作用更加突出。(4)創新政府推動機制,優化工業發展環境。一是政策引導發展。章丘市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鼓勵外商投資、引辦項目、引進資金獎勵等規定。**年制定出臺了《關于對工業發展中做出貢獻的企業經營者實行獎勵的試行辦法》。對年實際納稅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凡增幅達到20%的,獎勵企業經營者1萬元,超增長部分按實際增長量的1.5%獎勵;實現產品銷售收入達到5億元的工業企業,一次性獎勵企業經營者5萬元,在此基礎上,每增加產品銷售收入1億元,獎勵1萬元;企業新上項目投資(不含新建企業),當年完成實際投資總額2000萬元,獎勵企業經營者5萬元,每增加投資額500萬元,獎勵2萬元。**年市財政拿出368萬元重獎了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經營者。二是服務推動發展。成立經濟發展服務中心。各職能部門進駐“中心”,實行一門辦證、一卡收費、全程,實施了園區資源共享、村級稅收獎勵等推進“六個重點突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實行責任制。通過實行市級領導和部門領導包重點項目、重點企業責任制和全過程的跟蹤服務,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在對上爭取、橫向協調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實施工業運行要素調度監控。加強人才培養。政府出資、出教,每年組織2期廠長經理赴清化和山東大學研究生班深造,技術工程人員在高等職業教育基地半脫產或脫產培訓,引導企業建立一線職工定期培訓、公開招聘機制。三是保護促進發展。設立保護企業的“一第高壓線”、“兩年隔離帶”,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進行掛牌保護、建立部門到企業申報制度。
4、壽光經驗——培育市場。
壽光市地處山東北部沿海,總面積218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6公里,轄19處鄉鎮、街道,耕地135萬畝,人口108萬。近年來,該市緊緊圍繞“全省進前列,百強上位次”的發展目標,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進程,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先后六次躋身全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農業增加值列全國第19位,是著名的“中國蔬菜之鄉”。壽光人種菜有著悠久的傳統,上個世紀80年代初,壽光市率先試驗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動了一場遍及全國的“綠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廣應用蔬菜生產新技術24類300多項,引進荷蘭西紅柿、日本伊麗莎白甜瓜、韓國苦菜等30多個國家的蔬菜新品種500多個。蔬菜種植面積80萬畝,總產38億公斤,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到40萬畝,無土栽培蔬菜發展到5000畝,有61種農產品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志使用權。
壽光市是中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也是被國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國蔬菜之鄉”。近年來,壽光市按照大規模、高起點、外向型、強帶動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已興辦以蔬菜加工為主規模較大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44家,年加工能力達80萬噸,已有上百種農副產品直接或間接通過加工進入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完成農產品出口10多萬噸。
該市堅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區建設了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在8處鄉鎮建設了10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全市農貿批發市場發展到26處、集貿市場186處。其中,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已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輻射全國30多個省、區、市。與此同時,他們開通了壽光到北京、哈爾濱、海南的“綠色通道”,設立了網上專賣店,在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市場開展了直供直銷、專柜專銷,建立了連鎖店,帶動了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
5、青島海爾集團實施品牌戰略,在創新中求發展。
海爾曾經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1984年,其總裁張瑞敏接手時,它已經瀕于倒閉,總資產僅有300萬元,折合30多萬美金,虧損147萬元,銷售收入只有348萬元,不到40萬美金。而在張瑞敏的帶領下,經過三萬多名海爾員工二十年的拼搏奮斗,它如今已發展成為銷售收入達600多億元的多元化、集團化、國際化的特大型企業,以當之無愧的經營業績和超常規發展模式,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的旗幟。在當代中國企業界,海爾模式和經驗是一座里程碑,認真學習、模仿和借鑒其先進管理思想,管理理論,管理方法,對于企業的改革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1)海爾集團基本情況:海爾集團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制造商、中國最具價值品牌。旗下擁有240多家法人單位,在全球30多個國家建立本土化的設計中心、制造基地和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五萬人,重點發展科技、工業、貿易、金融四大支柱產業,**年,海爾全球營業額實現1034億元(約合128億美元)。
海爾集團在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確立的名牌戰略指導下,先后實施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和國際化戰略,**年12月26日,創業21周年之際,海爾啟動第四個發展戰略階段——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海爾品牌在世界范圍的美譽度大幅提升。1993年,海爾品牌成為首批中國馳名商標;**年,海爾品牌價值高達702億元,自2002年以來,海爾品牌價值連續四年蟬聯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榜首。海爾品牌旗下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熱水器、電腦、手機、家居集成等16個主導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其中海爾冰箱、洗衣機還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首批中國世界名牌,**年8月30日,海爾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中國十大世界級品牌”之首。海爾已躋身世界級品牌行列。其影響力正隨著全球市場的擴張而快速上升。
海爾有9種產品在中國市場位居行業之首,3種產品在世界市場占有率居行業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網絡家電、數字化、大規模集成電路、新材料等技術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國際市場彰顯出發展實力。“創新驅動”型的海爾集團致力于向全球消費者提供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實現企業與用戶之間的雙贏。目前,海爾累計申請專利6189項(其中發明專利819項),擁有軟件著作權589項。在自主知識產權基礎上,海爾還主持或參與了近百項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其中,海爾熱水器防電墻技術、海爾洗衣機雙動力技術還被納入IEC國際標準提案,這證明海爾的創新能力已達世界級水平。
在創新實踐中,海爾探索實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場鏈”管理及“人單合一”發展模式均引起國際管理界高度關注,目前,已有美國哈佛大學、南加州大學、瑞士IMD國際管理學院、法國的歐洲管理學院、日本神戶大學等商學院專門對此進行案例研究,海爾“市場鏈”管理還被納入歐盟案例庫。海爾“人單合一”發展模式為解決全球商業的庫存和逾期應收提供創新思維,被國際管理界譽為“號準全球商業脈搏”的管理模式。
面對新的全球化競爭條件,海爾確立全球化品牌戰略、啟動“創造資源、美譽全球”的企業精神和“人單合一、速決速勝”的工作作風,挑戰自我、挑戰明天,為創出中國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續創新!
(2)海爾的企業文化:是被全體員工認同的企業領導人創新的價值觀。海爾文化的核心是創新。它是在海爾二十年發展歷程中產生和逐漸形成特色的文化體系。海爾文化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戰略創新為方向、以組織創新為保障、以技術創新為手段、以市場創新為目標,伴隨著海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從中國走向世界,海爾文化本身也在不斷創新、發展。員工的普遍認同、主動參與是海爾文化的最大特色。當前,海爾的目標是創中國的世界名牌,為民族爭光。這個目標把海爾的發展與海爾員工個人的價值追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每一位海爾員工將在實現海爾世界名牌大目標的過程中,充分實現個人的價值與追求。
(3)海爾的研發體系:由中央研究所、產品研究所、全球研發網絡構成。
海爾中央研究院致力于自主研發創新,承載著為海爾集團創全球知名品牌提供核心技術支持的使命。是海爾集團的核心技術機構,是海爾集團通過技術合作建成的綜合性科研基地。目前研究院聯合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28家具備一流技術水平的公司,擁有1.2萬平方米的研發大樓和1.6萬平方米的中試基地,配備了國際先進水平的軟、硬件設施,并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的優勢在國內外建立了48個科研開發實體。中央研究院目前著重于下列領域的技術進行自主研發和創新:制冷技術、網絡家電技術、控制技術、集成電路、環保、節能技術、智能家居集成技術、新材料、工業設計等。其主要職責是研究儲備與集團發展密切相關的超前3-10年的技術,同時推進這些技術的產業化轉化工作,形成新的高新技術產業。海爾中央研究院主要圍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工作的:一是整合全球科技資源,實現超前技術項目的商品化,為海爾的國際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二是集成軟件資源,提升海爾產品的附價值,并實現成本節約;三是主持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成為海爾及中國的技術標準擁有者,提升海爾及中國家電產品的技術實力;四是為海爾集團在全球的制造、采購、服務部門提供研發能力和技術支持;五是動態跟蹤、采集、分析全球經濟、市場、技術的動態,為海爾集團的決策提供依據。
海爾中心實驗室是由海爾集團投資1.5億元建成,擁有1萬平方米的實驗中心,直屬于海爾集團公司,是海爾集團的質量控制、認證、檢驗中心,是目前國內家電行業最大的綜合性檢測基地。
該實驗室擁有12個整機專業檢測實驗室與18個零部件專業檢測實驗室,可以完成500多項標準2000多個項目的測試,包括黑色、白色、米色家電的所有整機與零部件測試。
實驗室擁有各種測試設備600余套,配備了國際最先進的產品測試系統和一流設備,其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精密實驗室和測試設備達40余套,如:電磁兼容(EMC)實驗室、人工氣候室、聲學實驗室、環境實驗室、全球氣候室、氣質聯用儀、原子吸收光譜儀、振動試驗臺、高低溫沖擊設備等。
該實驗室是國家認可實驗室,主要承擔海爾集團產品國內、國外認證和集團產品的驗證檢測工作,同時又獲得了美國UL、加拿大CSA和歐盟EN45001的認可,使我們的產品不出國門即可獲得18種國際和國內的認證,為海爾產品出口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
海爾產品研究所包括:冰箱、冷柜、空調、洗衣機、電子、商用空調、微波、洗碗機、熱水器、通信10個研究所組成。
全球研發網絡由綜合研究中心、全球信息中心組成。海爾集團在青島、悉尼、首爾、大阪、米蘭、迪拜、洛杉磯、法蘭克福、開普敦、巴基斯坦設有綜合研究中心。在亞洲、北美洲、南美洲、歐洲、大洋洲、非洲、中東設有信息中心。
三、幾點建議
(一)加快發展縣域經濟,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縣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地位,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具有擔綱地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處于關鍵地位,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決定性因素,是推動產業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性因素,是引發社會變革的基礎性因素。鑒于我市是農牧結合的縣級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抉擇是可以借鑒的:在制定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要創新求實,積極可行;要廣泛咨詢,慎重抉擇;要與時俱進,適時變通。在戰略選擇上主要有:優勢化戰略,即“人有我優”;特色化戰略,即“人無我有”;差異化戰略,即“避強就弱”;拾遺化戰略,即“拾遺補缺”。
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值得關注:領導重視,常抓不懈;嫁接組合,注重創新;典型示范,面上開花;狠抓基礎,重視農業;培植園區,突破工業;重抓“兩頭”,協調“東西”。
發展縣域經濟的新對策:(1)解放思想,進一步向縣城放權。(2)狠抓“兩頭”,做好分類指導。(3)做優農業,堅持夯實基礎。一是要實施農業國際化,提高市場定位,加快聚集農業的優勢競爭力;二是要實施農業優勢化,改善區域布局,加快營造農業優勢產業帶;三是要實施農業優質化,提升生產目標,盡力生產出國內外市場歡迎的優質農產品。實施農業優質化,應堅持科技創新,加強農業優質品種的研制、培育和推廣。制定標準,實行農業生產、加工和管理、監控的規范化運作。規范市場,努力營造合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強化環保,真正保護和改善農業生產的土地條件。四是要實施農業企業化,創新微觀組織,努力使農業節本增效。五是實施農業工業化,拓展生產領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六是要實施農民知識化,提高農民素質,全力提升生產力首要因素“優化”致富的能力。(4)發展民營,著力做強工業。要做多民營,制定和落實積極的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提供和落實積極便捷的服務,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宣傳民眾,教育民眾,提高民眾的綜合素質,促使民營經濟真正成為縣域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做強工業,一要選優勢,選強項。要依據不同基礎條件采取不同戰略,選準優勢,找準強項集中精力做大做強。二要育支柱、育品牌。三要造集群,拱頭羊。四要常創新,常上檔。(5)做靚三產,重視優化環境。以服務為宗旨,滿意為目標,引導為市場,誠信為基石,優質為保障,著力將第三產業做優,做得靚麗迎人,有吸引力,有感召力,有較高的滿意度。(6)深化改革,完善活化機制。做活用人機制、投資機制、利益驅動機制、監督制約機制。從而全面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二)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特色經濟、園區經濟、循環經濟、規模經濟。以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堅持全面推動與分類指導相結合,膨脹規模與調整結構并重,積極培植支柱產業、骨干企業、名牌產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強化“以資源換技術、以產權換資金、以市場換項目,以存量換增量”觀念,加大招商引資,膨脹產業規模,提升產業水平。制定和完善民營企業管理辦法,放寬準入領域,除國家法律、法規禁止的產業和行業外,應向民營經濟開放。支持企業和個人以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和專利權作為出資,興辦或參股民營企業。支持民營企業采取收購、兼并、控股、租賃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改制、改組。鼓勵民營企業加快技術進步,在項目、資金、稅收等方面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
(三)樹立品牌經濟發展觀念。山東經濟競爭力主要是通過品牌來體現的。山東的海爾、海信、青島啤酒、青島雙星、煙臺張裕、中國重汽、壽光蔬菜等工農業品牌,孔子、泰山、青島、水滸等馳名旅游品牌,不僅占領了當地市場,也走出了山東,走向國內國際市場。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品牌的打造,盡快發展品牌經濟。
(四)培育和研發特色產品。我市是農牧結合的縣市,農業在經濟結構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發展特色產業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新的增長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類慢性疾病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積極進行市場調研,以市場為導向,以培育和研發保健型、無公害特色農產品、副食品為目標,發展特色產業。
(五)要適度合理地開發旅游資源,加強自然生態保護和旅游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山東省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在山東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山東省旅游業的發展很規范,旅游資源的開發規劃設計合理,旅游設施配套完備,對保護旅游區環境和資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市現有旅游資源是有限的,一旦開發和破壞失度,很難恢復,因此,要制訂科學、合理的旅游資源開發規劃,加強現有旅游區管理,尤其是旅游區環境保護與管理,高度重視旅游區基礎設施建設與垃圾、廢棄物的治理,以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使旅游業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
(六)加強科技工作,促進經濟發展。要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占GDP中的比例,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全面推進經濟發展。要深刻領會全國科技大會精神,把握“十一五”科技進步工作的部署,大力開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宣傳,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努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不斷發展壯大區域科技人才隊伍,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大力實施信息化工程,完善政務信息網建設。科技工作要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來開展,科技管理部門在管理上應主動應用高新技術,盡快實現科技計劃管理、科技成果網上申報、評審、評獎,加快科技管理信息化步伐。要創新科技管理理念,再造科技管理流程。要加大企業科技進步,鼓勵企業進行科研開發、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研發,支持企業申報科學技術研究與攻關項目,加大企業科技投入,促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努力提高我市科技水平,實現項目、人才、基地一體化,必須參與國家重大專項,加強國內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 上一篇:民主監督制度建設現狀問題思考
- 下一篇:加強研究夯實基層民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