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技能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經驗交流材料

時間:2022-12-22 09:44:00

導語:職業技能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經驗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技能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經驗交流材料

我校創建于1983年,是一所融職業高中、職業技能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為一體的省級重點職業學校,是國務院扶貧辦首批確定的全國十一個“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示范基地”,是巴中市巴州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占地64畝,建筑面積26000平方米。現有教職工192人。根據市場需求開設有計算機、機械、電子、工美、旅游、建筑等十多個專業和多種短期培訓班,在校學歷教育學生3030人,勞動力轉移培訓1300人,年培訓各類短期學員3200多人次。三年來,共培訓安置各類學員10000多人。

二十多年來,全體教職員工,在各級黨政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大力支持下,不斷探索和拼搏,始終堅持“培育新型適用人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辦學宗旨,以“貼近產業辦專業,面向市場育人才”為辦學思路,以“培養創新實用人才,創建西部一流職校”為辦學目標,為巴中職教事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2003年以來,學校集體受上級表彰達30多次。2004年以來,學校分別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首批“全國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示范基地”、省教育廳評為“省級重點職業學校”、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先進單位”稱號、農業部確立為“藍色證書認定培訓基地”、省鄉鎮企業局確立為“中小企業人才培訓基地”。其培訓成果在2007年6月全國“雨露工程”成果展覽會上作為四川省僅有的兩家培訓機構參展,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領導的高度評價,有20多個省扶貧辦參觀團來學校觀摩學習。

辦學主要措施

近年來,我們充分認識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重大意義,憑借我校作為巴州區職教中心主體的優勢,乘著中央財政加大對職業教育投入的強勁東風,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擴大學校規模,挖潛力、探機制、抓改革、增效益、重特色、創品牌,全面提高辦學水平。

一、引項目擴規模,切實改善辦學條件

我校立足現實,著眼未來,積極采取“上引下聯、政策扶持、項目引進、業主經營、銀行信貸、教師籌集”等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的辦法,切實解決了制約我校長足發展的“瓶頸”問題。通過“引進業主、股份投入、有償經營”建起了學生公寓、學生食堂。采用借貸與籌資相結合等辦法,建起了實驗辦公樓、教學樓、運動場、花園;組建了校園網,建有6個計算機實驗操作室、35個多媒體網絡教室、1個多媒體電教室、1個電子閱覽室;建立了電工電子、電力拖動、家電綜合實驗室;建成2個機械加工實習場、1個縫紉實習室、1個化學實驗室、2個物理實驗室;建起了遠程教育中心。同時,我們通過組建專門班子、分線負責、多方聯系等措施,積極向上爭取引進了多項國家、省、市級培訓項目。2004年8月以來,學校先后爭取到國務院扶貧辦的“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農業部的“藍色證書培訓”項目、市勞動局、勞務辦、統戰部的品牌培訓、就業再就業培訓、溫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萬農民培訓等項目,年培訓人員3000多人次,培訓總金額230萬元。近期,教育部、財政部批準投資300多萬元創建的四川省今年唯一一個計算機軟件與應用實訓基地項目又落戶我校。多個項目的引進,多種現代化軟硬件設施設備的不斷完善,使學校規模逐步擴大,辦學條件實現了質的飛躍。而今,學校教育教學設備齊全,校園花團錦簇,綠樹成蔭,文化氛圍濃厚,已成為數千學子求知的圣地,成才的搖籃。

二、挖潛力探機制,全力創新辦學模式

學校要發展,機制必創新。如何有效挖掘全校近200名教職工的潛在力量,使之最大限度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是擺在學校黨政一班人面前的重大課題。近年來,我們努力實踐,逐步探索出了“一校兩部三制”的辦學培訓機制,即:將學校分成兩部,一是學歷教育部,二是職業技能培訓部。技能培訓采取場地單列、培訓獨立、資源共享的方式,實行教學設備股份制、場地租賃制、教師聘用制,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了學校現有的物質、人力資源。

一是在教學內容上創新。一是面向當地,緊緊圍繞我市產業結構特點,努力開發校本教材,切實為振興地方經濟培養懂管理、會經營的一專多能人才。至今,已開發編寫了《家用電器使用與維護》、《畢業會考復習指導》、《川北明珠——恩陽古鎮》、《務工指南》、《禮儀常識》、《實用文寫作》、《電工》、《鉗工》、《焊工》、《計算機快速培訓教程》等短訓校本教材。二是面向市場,按企業需求制定培養目標、調整專業設置、確定培訓內容,從而使校企結合、定單培訓更具實效性。目前學校已與富士康、恩斯邁、松下電子、海爾集團、斯比泰公司、華碩電腦、精誠科技、菲利浦集團等30多家知名企業聯姻,以需定培,以培供需,為他們培養了大量的實用技術人才。

二是在教學形式上創新。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全方位開啟學生心智,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專業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教學的比例達1﹕1,切實以產學結合為主要培養途徑,以職業崗位技能模擬培訓為主要形式,以產業經營能力為重點,以區政府提出的職業教育名師、專業、勞務、基地“四大品牌效益”為著力點,努力強化實踐教學,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市場適應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同時,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認真組織開展了既有教育意義又適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文體活動、技能大賽,并將安全教育、文明習慣養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活動始終。

三是在擇業就業上創新。為使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學校認真搞好職業指導,努力搭建就業平臺,實現全方位就業安置。一是根據市場和用工單位需要,采取“訂單培訓、定向輸出、廠校聯姻、校企協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就業;二是充分利用現代媒體,通過學校網站、電視廣告學員信息,邀請外地用工單位主動來校招工,多途徑實現就業;三是積極依靠學校在江蘇、寧波、廣州、深圳、成都設立的安置就業維權服務中心安置就業;四是指導學生自主艱苦創業。據統計,近年來我校畢業生已有60多人通過不同途徑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創業之路,其中近50名自主創業者資產超過100萬元。機械專業畢業生何剛自籌資金,走聯合辦經濟實體之路,所經營的摩托車行銷售總資產達200多萬元。建筑專業畢業生陳文才依靠專業知識在建筑行業努力打拼,而今已在巴中建筑行業小有名氣,成為巴中市天熊建筑公司董事長,公司擁有員工近200人。

四是吸引各方力量參與辦學。一是依托企業、部門聯合辦學,實現信息共享、技術互補、人才共用。我校與華碩電腦、精誠科技集團聯合辦學,充分享有企業的科技、管理、文化資源,把它們作為實習練兵、畢業生就業的基地。學校還利用巴州區農機局的資源優勢,聯合開辦機械專業,實行聯合辦學,畢業生擇優錄用到區鄉農機部門工作。二是吸引社會力量捐資,投資助學。學校成立了“貧困生救助基金會”,采取對貧困學生實行社會捐助、減免學雜費、補助生活費、優先安置等一系列救助措施,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并就業。同時學校廣納民間資金,運用“你投資、你贏利、我發展”的理念,采取股份制運作方式,吸引資金2000萬元修建學生公寓、學生食堂,推動學校發展。三是加強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學校與國家級重點職中浙江省義烏市城鎮職校、江蘇省吳江市第二高級職業中學和四川公路交通職業技術學校結成對子學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合辦學。2005年以來,義烏城鎮職校先后派出3名骨干教師到我校支教,我校派出多名教師和190名學生到義烏城鎮職校學習,有180名學生得到了該校的就業安置。學校還與四川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開辦大專班,實行“3+2”教育模式,節約了教育資源,提升了辦學檔次。

五是在轉移培訓機制上創新。為搞好國務院扶貧辦確立的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我校嚴格遵循“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方配合、定單培訓、注重實效”的原則,積極整合培訓資源,形成以我校為中心,化成職中、漁溪職中、安馳駕校、技工學校、觀音井學校等20多個城鄉教學點參與的培訓網絡。采取培訓獨立、資源共享的方式,努力實行“三制”(設備股份制、場地租賃制、教師聘用制),整合了教育資源,激活了培訓機制,達到了“探索途徑、研究問題、創造經驗”的目的,真正起到了全國示范基地的帶頭作用。自2004年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以來,年培訓貧困農民工1300多人,三年累計培訓4200多人。

三、重目標建制度,構建科學管理體系

幾年來,我們在制定發展目標、完善管理制度、推進依法民主治校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明確發展目標。堅持以“強化管理、提高質量、擴大規模、創建名校”為工作思路,確定了兩年打基礎、三年創省重、五年升國重的奮斗目標。二是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大力推行辦學體制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過制訂《辦學章程》、《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辦學體制改革規劃及實施方案》、《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對教職工實行全員聘任制,從而建立起科學的崗位考核評估體系,制定了教育教學和后勤管理及社會化服務各個環節的考核制度,完善了崗位績效考核辦法。實現了“強化編制、優化崗位、理順關系、轉換機制”的目標,達到了“提高素質、優化隊伍、增強活力”的目的,增強了教職工教書育人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三是加快推進依法民主治校進程。學校以工會為載體,充分發揮教代會的民主監督、管理作用,一切重大事情、重大問題提交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全面實行校務、財務公開。如今,學校管理科學化、民主化,步入了良性運行的軌道。

四、強隊伍抓科研,全力打造職教特色

創建創新型的領導團隊和教師隊伍,全面實施科研強校戰略。學校一班人站在時代高度,始終把“人”作為發展的第一要素,努力遵循“以人為本、科學民主、團結協作、優勢互補”的管理理念,全面實行了“校長負責、黨支部保障監督、教代會民主管理”的領導體制,創建出一支能征善戰、政治強、業務精、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學習型、研究型、實干型的領導團隊。

學校把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作為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礎工程來抓。一是以行風評議為契機,狠抓師德師風建設,使教師的教育觀念、工作態度、師德師風切實得到轉變。二是制定了在職教師學歷達標規劃及獎勵政策。而今,學校本科學歷教師占教職工總數的90%以上。三是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技能培訓及社會實踐,強化校本培訓,注重培養知識水平高、操作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目前,學校“雙師型”教師已占專業課教師的40%。四是加強教育教學研究。堅持教學、科研相結合,做到科研促教、科研立校、科研強校。近三年來,學校教師先后在各類刊物上發表教育教研論文近100篇,開發校本教材10多類,其中18篇論文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并獲獎,有12人次獲省、市、區賽課一、二等獎。《調整和規范校園網,讓校園網成為學校各項工作的安全平臺》、《貧困山區職業教育及勞動力轉移培訓面臨的困難及對策》等文章分別在《職業技術教育》、《中國職教》上刊載,并獲中央教科所論文評選一等獎。景曙光老師有5項發明獲得了國家專利保護。學校教師中先后有2人獲省級表彰,49人次獲市級表彰,80余人次獲區級表彰。

五、揚個性樹重點,打造優勢專業品牌

學校高度重視重點專業建設與發展,采用引進理念、充實設備、分類導向、加強師資、強化培訓等辦法,使學校骨干龍頭專業全方位展現出活力。為搞好重點骨干專業建設,學校成立了計算機、機械、電子專業建設領導小組和專業教學指導工作小組,通過定期專題研討,制定了學校專業建設與發展的近期及中、長期目標,修訂了教學大綱,編制了學生技能訓練項目計劃,制訂了適應專業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實施性教學方案。而今,重點專業教學師資強、設備精,前景美好,已成功打造出巴山漢(妹)子省級勞務培訓品牌。學校上報的國家課題《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已批準正式落戶我校。

同時我們在探尋學生個性特長教育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計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力求讓每位學生成才。一是靈活設置學制。在學制上我們采用了學歷升學教育與就業教育相結合,在就業教育中,我們又分為一年、半年、三個月等不同學制層次。二是注重實踐教學。在培訓內容上,按培訓專業和學制合理配置課程,確定培訓內容。對非升學班,把知識培訓與技能操作培訓時間比嚴格控制為3﹕7。三是強化活動課程。積極組建專業興趣小組,分類個別指導。四是精心安排設計技能比賽。創設演練場景,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競技活動。我校馮義雄、李寧偉等十名學生參加巴中市中學生計算機作品大賽,參賽作品全部獲獎,其中兩名一等獎學生被推薦參加四川省中學生計算機作品比賽,獲一等獎。2006年,我校8名學生代表巴中市分別參加四川省“航空杯”、“高教杯”學生技能大賽,8名學生分別獲得二、三等獎。

啟示與展望

我校20多年的辦學實踐充分證明,要使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穩步、可持續發展,把學校辦出特色,打造出專業品牌,必須贏得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必須得到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必須適應市場需求,做到辦學為地方經濟服務;必須有一支團結協作、能征善戰的知識型、創新型的創業團隊。

今后,我們將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進一步更新育人觀念,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積極爭取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努力推崇以市場為導向,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辦學理念,大力弘揚團結協作、奮力拼搏的團隊創業精神,全力鑄就職教品牌,力爭在“十一五”期間把我校創建成國家級示范職業學校和西部示范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