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29 05:06:00
導語:農村基層黨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和諧社會,和諧農村是基礎。黨的**屆**全會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新農村建設工作千頭萬緒,一些深層次的新問題、新矛盾也逐步顯現出來,這些問題能否正確處理好,直接影響著農村社會的穩定,關系著和諧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如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構建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的農村社會新局面,我們基層黨組織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找準構建和諧新農村著力點。
一、搭建黨員發揮作用平臺,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激發活力
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是關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缺乏和農村老年黨員多,雙帶能力不強,信息不靈,致富門路少等問題成為制約農民致富的“瓶頸”。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我們通過支部“搭臺”,黨員“唱戲”方式,著力從兩方面入手激發黨員體現先進性的活力。一方面繼續深入推進“三培兩帶”工程。首先積極整合各方面培訓資源,對已經初具產業化的農村建立科技培訓基地,依托基地對農村黨員進行“菜單式”培訓,提高農村黨員“雙帶”能力。同時,加大“三培”力度,縣、鄉班子黨員領導干部每人每年分別培養一名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干部達到“雙帶”標準、每名村黨支部書記每年培養一名“雙帶”黨員致富能手,把培養農村種、養、加大戶和農民經紀人等致富能手入黨作為黨員發展的重點,充實村后備人才隊伍。近年來,全縣有300多名致富能手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全縣黨員致富能手達673人,占黨員總數的56%。另一方面積極創建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為了破解村民在農業生產中“單打獨斗”和規模小、效益低的難題,各村積極推廣“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對已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由黨員致富能手牽頭創辦黨群經濟聯合體;尚處起步階段的農業產業,由黨組織領辦聯合體,村支部書記做產業帶頭人,帶領群眾共同發展壯大產業。在條件成熟的聯合體設立黨小組,使黨組織成為領導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心骨”,黨員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主力軍”。目前,全縣農村“黨員群眾經濟聯合體”已發展到50余個,覆蓋了全縣52.9%的行政村,參加黨員達2300余人,帶動了近6000多農戶,近30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參加聯合體的農民人均比原來年增收210元,比當地村民普遍人均增收300余元。
二、倡導農村文明新風尚,在建設和諧文化中凝聚人心
文明進步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從提高人的整體素質著眼,以先進的文化培養、塑造一支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隊伍。作為基層黨組織,就是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引導黨員干部群眾從自身做起,努力做破除陳規陋習、移風易俗的榜樣。一是積極整合硬、軟件資源,以文化熏陶匡正社會風氣。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多渠道籌集資金,建設完善的含有圖書閱覽室、文化娛樂室等在內的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并積極利用縣黨員電化教育終端接收站點、電教播放點,開設“空中影堂”、“點播課堂”,成立放映隊、文藝隊,夯實建設農村和諧文化的基礎。圳口鄉麻坑村每到農閑時間在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組織群眾自娛自樂。二是弘揚創業文化,建設和諧美好的精神家園。在新農村建設中,積極開展創業文化的宣傳,成立由農村致富能手組成的“創業文化宣講團”深入農村宣講,大力弘揚“凝心才聚力、創新才有路、愛拼才會贏”的宜黃創業文化,營造“黨員帶頭創業、農民自主創業、能人返鄉創業”的全民創業氛圍。為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我們定期組織文化進門、法制入戶、科學普及、政策宣傳等活動,把“科技直通車”開到鄉村田頭,把“智力超市”擺到農戶家門口。與此同時,縣、鄉(鎮)兩級還通過廣泛開展“學習型農民”、“技能型青工”等評比活動,讓廣大群眾學會致富的“十八般武藝”,拿到自主創業的“綠卡”;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優秀共產黨員戶、文明村、平安組等一系列群眾性創評活動,使和諧文化深入人心。
三、轉變服務方式增強服務功能,在統籌協調利益中維護穩定
當前新農村建設各類矛盾顯現,各項群眾工作面臨諸多錯綜復雜的情況,正確處理好這些問題,需要基層黨組織轉變服務方式,增強服務功能,筑牢和諧新農村的基礎。為此,我們各行政村相繼建立健全“四個一”的便民利民服務網點。一是建立一個愛心救助中心。以村黨支部牽頭,通過縣里劃一點、鄉鎮拔一點、村里籌一點、黨員和村民捐一點的方式籌集愛心救助資金,重點對村里孤寡、傷殘等弱勢人員進行扶貧幫困。同時,全縣組織3000多名農村黨員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扶助貧困戶達800多戶,資助貧困學生近1000人次。二是設置一個衛生服務診所。為方便有些村(組)村民就近醫療,在發揮3個國營醫療衛生機構作用的基礎上吸納60多個個體醫療衛生所,參與新農村衛生服務工作,逐步形成鎮有醫院,村有衛生所,組有衛生服務網點的三級衛生服務網絡,使“小病不出村”成為現實。三是設立一個民事代辦服務站。各村明確農村在職黨員為服務站的代辦員,確定了身份證、戶口薄、土地證等方面的證照辦理,民政優撫金、農村低保金等方面的資金發放,良種、化肥農藥等農業生資的物品代購,就業信息、致富技能、法規政策等方面的業務咨詢等四大類26個服務項目。四是健全一支黨員服務隊伍。對無職黨員設立聯心崗,實行“農村黨員聯戶責任制”。各村黨支部根據每位黨員的年齡、文化、資歷、特長、居住地等情況劃分責任區,每個黨員在責任區重點聯系5-15戶農戶。同時,村黨支部與黨員簽訂責任狀,每個黨員做好聯系戶的“協調員”,帶頭學技術、組織群眾參加鄉、村科技培訓,協助農村治安,幫助解決聯系戶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引導聯系戶與其他村民和睦相處。此外,全縣明確1000多名農村老黨員為民事調解員,調解各種矛盾糾紛。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達到90%以上,有效維護了和睦團結的農村發展新局面。
四、營造良好的自治氛圍,在農村社會管理中擴大民主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重要手段。只有管理民主,在村級事務管理中依靠群眾,集思廣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建設好和諧新農村。實現“管理民主”,農村黨組織要堅持擴大民主,把握和諧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一是規范決策行為。為適應新的形勢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各村進一步規范議事規則,完善規章制度,細化工作程序,健全完善民主決策機制,積極推行“兩會制”決策村務要事,規定每季度第一個月的10日為民主議事日,把重大事項交給農民群眾討論。全縣各村通過召開村民大會、戶代表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新農村建設規劃、集體經濟投資經營項目、土地流轉和承包經營項目等村務大事,有效地實現了村民的民主決策權。二是擴大基層民主。從農村普遍關心的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入手,大力推行黨務、政務公開和“一事一議”制度,每個村設立固定的村務公開欄,定期張榜上墻公開,給老百姓一個明白,還村干部一個清白。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規范村務公開的內容、時間和形式。部分新農村示范點還積極探索村民“點題”公開和群眾質詢答復等公開形式,不斷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三是強化民主監督。進一步規范和健全村民代表議事會、村民監督小組、村民理事小組等“一會三組”群眾性監督機構。圳口鄉麻坑村在實施重大項目工程時,除召開會議、發放“明白紙”外,還利用有線電視的有效形式進行公開,接受廣大村民的監督,推進村務公開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 上一篇:農村產業協會黨建座談會發言
- 下一篇:全市先進性教育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