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項目開發交流材料

時間:2022-06-21 03:46:00

導語:農業項目開發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項目開發交流材料

我們**縣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省財政補貼縣。農業生產條件惡劣、農村經濟發展落后,極大地制約了我縣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1992年以來,通過省、市項目辦的大力支持幫助,國際農發基金項目對促進我縣的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的改善,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從98年以來,我們在開發思路上不斷創新;在開發措施上推陳出新;在開發經驗上不斷進行總結。使我縣共實施國際農發基金項目七大項,二十個子項目,總投資4,050萬元。實現了我縣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發展。從而確保我縣項目滾動開發的順利進行。

一、開拓創新,推動農發項目工作向縱深化、寬領域發展

實踐證明,任何一項工作要想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新的突破,是難上加難。幾年來通榆縣的國際農發基金項目工作在省市的正確領導下,可以說,一年好于一年,滾動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獲得了一定的榮譽。但在實踐中我們感到,要實現農發基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管理的科學化,只局限于固有的思路,沿用一些已有的經驗,推行一些老的作法,是很難實現國際農發基金項目工作向深層次發展的。因此,我們把思路創新,措施出新,經驗出新作為近年來國際農發基金項目工作的重中之重,納入領導班子的重要日程,從而開創了通榆國際農發基金項目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高起點站位,不斷拓展國際農發基金項目工作新思路。做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我們深感開發項目來之不易,要實現農發基金項目工作大的跨越,必須跳出原有的思維方式和空間,只有把自己放在全市乃至全省的農發基金項目工作中去比照、去找差距,才能不斷地將自己的探索和總結與先進市縣的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進一步地豐富我們的思路,開擴我們的視野,實現通榆國際農發基金項目工作的新發展。為此,我們在項目建設和管理上,每年都派出局里的業務骨干參加國家、省、市組織的各類培訓班,同時有目的地組織相關工作人員到省內開發項目搞得較好的兄弟市、縣學習經驗,保證了人員業務素質不斷提高。在開發項目方向確定上,由局領導親自帶隊外出學習、考察,開會研究選擇開發項目,把外地經驗與通榆實際充分結合起來,做到了合理選項,科學開發,從而實現了國際農發基金項目工作由常規農業向效益農業的轉變,由設施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變,由重回收向長效管理的轉變。

二是調整方向,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國際農發基金項目開發是最直接、最現實的招商引資手段,也是破解我縣農業資金短缺矛盾,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最有效途徑。因此我們把國際農發基金項目開發作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啟動點,通過國際農發基金項目給傳統的、常規農業起到的示范、典型、帶動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農民,改變傳統觀點,引導他們向產業化發展方向靠近。幾年來,我們在構筑具有通榆特色的葵花、大豆、綠豆、牧業等優勢產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發揮了作用。

三是強化責任,認真解決項目工作中的難點問題。在實踐中我們感到,在項目工作中最突出的難點問題是配套資金和貸款回收問題,為攻克這一難題,我們創新工作方法,在工作中堅持了領導協調、督辦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難題由縣包項目領導負責協調,幫助解決,幫助落實配套資金與各項目單位簽訂貸款回收責任書,對完不成回收任務的實行電視曝光等,使我縣開發項目一路綠燈,順利進行,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發環境。

四是以人為本,對項目管理人員高標準、嚴要求。選好人、用好人是抓好項目管理的重要環節。我們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強化對項目管理人員的選派、培養。首先明確了用人機制。根據縣、鄉、村三級國際農發基金項目領導組織調整要求,把一批有基層工作經驗、業務能力強、懂政策、有事業心、責任感的精干力量充實到一線,對項目實施具體管理。其次是建立業務培訓機制。每年由局里組織2-3次業務培訓班,針對項目開發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共同探討解決辦法,建立起常年學習、定期培訓機制。第三是建立了人員調整機制。*年我縣羊井鄉財政所長由于在項目資金管理方面工作不到位,項目實施不理想,被撤銷了所長職務,局里另選派一名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干部擔任,全縣建立了人員隨時根據工作合理調整的機制,使國際農發基金項目管理進一步趨于科學化、合理化、規范化。

二、因地制宜,選好開發項目

幾年來的國際農發基金項目實施,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開發項目的選擇至關重要。開發項目選準了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選差了勢必勞民傷財,所以在選項這個問題上打破原有的習慣思維和方法,因地、因人制宜,不搞一刀切。在選擇項目上,我們和有關部門以及專業技術人員多次考察論證,最后通過政府統一確定。在選項內容上,我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科技興農;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實力增強為目標,以調整經濟結構為重點,大力培育特色經濟,發展生態效益農業,推進農村經濟全面、健康發展。在確立具體項目上我們把握三個原則:第一,突出特色原則。通榆縣土地面積大,土質比較貧脊,但草原比較好,這里的農民有著多年的養畜經驗。所以從98年以后我們重點搞了養殖業項目。從98年到現在共實施了5個項目,總投資1,300萬元。

第二,群眾自愿的原則。我們始終認為,農民是項目開發的主體,再好的項目農民不滿意,農民不愿意參與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在實際工作中,項目確立后,農戶不愿意的我們不予扶持,農民愿意參與的,我們優中選優,選擇有良好的還款信譽、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戶做為參項農戶。這樣就為我們的項目滾動開發提供了前提和保證。第三,優質高效原則。為了把有限的開發資金用在刀刃上,充分發揮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保證國際農發基金項目的開發質量,我們在立項上始終堅持選擇科技含量高、市場銷售好、有發展、有潛力的開發項目。從滾動開發以來,在我們的項目實施過程中共有參項戶23,000戶。戶均年增收2,000余元。有相當一部分貧困戶已經通過國際農發基金項目步入了小康之家。像我縣興隆山鎮的馮萬庫家以前是有名的貧困戶,從95年起搞養羊項目,現已蓋起4間磚瓦房,年收入達15,000萬元,人均3000元,達到了通過國際農發基金項目實現脫貧致富的最終目的。

三、嚴格檢查,保證實施質量

項目實施,質量是開發成敗的關鍵。為此縣局對項目開發提出了嚴格具體的要求,嚴把項目開發質量關。具體地說:首先抓好項目目標管理責任制,局鄉村層層簽訂責任制,實行定任務、定質量、定時間、定投資、定目標、定獎懲的“六定”目標管理辦法,落實項目工程實施負責人,嚴格履行職責。其次制定建設標準,按標準進行建設,實行跟蹤問效。多年來,我們對每一個項目都按照申報、評估、審批、實施、驗收、管護的程序進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項目管理體系,基本上做到了項目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在一些大的工程上,我們嚴格實行了公開招標制度,每項工程結束后,都組織農、林、水等部門成立聯合檢查驗收組,進行檢查驗收,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又節約了資金。對已竣工的項目,按標準嚴格驗收。驗收按子項目、分項目和總項目的順序分級進行,對驗收中發現的問題,限期解決。同時加強建后的管理,落實管護責任制,對完工的工程設施加強管護,保證工程設施正常運行。再次,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確保工程質量,做到五統一,即: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技術規范、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組織實施,統一檢查驗收,對質量差的工程項目發現一處,返工一處,并追究當事人和相關領導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