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門年度衛生監管計劃

時間:2022-01-06 11:46:00

導語:衛生部門年度衛生監管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衛生部門年度衛生監管計劃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全力做好衛生“十二五”規劃工作,認真抓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鞏固發展合作醫療,籌資10000萬元,進一步拓展群眾受益面,全面實施門診統籌,提高群眾受益度;進一步加大項目爭取力度,以項目帶動發展;繼續推進三級醫療機構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抓好中心醫院門診大樓、衛生服務綜合樓、精神病醫院住院綜合樓等項目建設;實施第二輪衛生院三項建設項目,籌資100萬元,創建4個省級示范鄉鎮衛生院;強化村衛生室“三化”體系,創建100個“省級示范村衛生室”;辦好居民健康檔案全國試點工作,創建成省級居民健康工程先進市;加強重大疾病防控,抓好血防“部省聯動”規劃的實施;深化醫院管理,加強醫院內涵建設,開展醫療服務質量專項整治工作,切實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一)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一是擴大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試點單位范圍,在60%的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二是進一步開展基層全科醫生及住院醫師培訓,加大市級醫院對口支持鄉鎮衛生院工作力度。三是全面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四是積極推進公立醫院運行機制改革。探索醫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進一步完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在“兩類單位”全面實行績效工資。五是探索研究完善政府調控與市場作用相結合的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

(二)鞏固發展合作醫療,讓更多農民群眾受益

做好門診統籌,確保門診統籌工作平穩運行。做好門診慢性病補償。建立和完善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服務收費和服務行為監管機制,加強對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服務行為的規范化管理。加強新農合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培訓工作,做好合作醫療信息系統管理及監測工作。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收支分離,管用分開,封閉運行,高效運轉。

(三)積極探索社區衛生服務模式

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積極融入武漢“1+8”城市圈社區衛生服務一體化建設,形成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互惠互利,相互協作的社區衛生服務新格局,完善服務功能,建立健全與城市社區及人民群眾的衛生需求相適應、布局合理、直接面向群眾,集基本醫療、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健康教育服務為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通過科學設置、合理布局、調整撤并等方式,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服務半徑和人口數量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規劃新設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逐步實現小病不出社區,大病進醫院的新型醫療模式,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精心打造社區衛生“15分鐘服務圈”,切實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衛生服務,使社區衛生覆蓋率達到95%,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85%以上。

(四)加強醫政管理,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一是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管理,抓規章制度落實,抓服務流程改進,抓服務公開透明,抓醫藥費用控制,提高醫院建設與管理水平。二是嚴格執行醫療核心制度,開展醫療質量管理專項整治活動,制訂和完善醫療質量考評體系和績效管理考評體系,督導各醫療機構建立院級、科級和醫務人員自我管理的三級管理體系,實施動態監控并與目標責任制結合,保證各項質控措施得到全面的落實,進一步規范診療行為,提高服務質量,減少或避免醫療事故和醫療意外的發生。三是落實醫療安全責任制和醫療安全責任追究制,增強醫務人員崗位意識、責任意識和法制觀念,牢固樹立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改進服務流程,改善就診環境,加強醫患溝通,進一步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四是繼續組派15名城市衛生技術人員對口支援3所鄉鎮衛生院,認真貫徹落實醫政管理的法律法規,積極指導公立醫療機構能力建設,促進護理事業健康發展,確保血液質量和安全。五是深入開展醫療服務質量社會滿意度調查、醫療服務信息公示、規范急診、醫療文書書寫質量評比、突擊夜查房、醫療安全培訓、醫院管理專家咨詢委員會研討、醫療質量點評等載體活動,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五)完善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設

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鞏固擴大國家免疫規劃試點成果,對適齡兒童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等計劃免疫疫苗接種率達到95?以上,完成全市15歲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補種工作。積極開展職業病防治,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身體合格的勞動力。深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全面推進疾病預防工作規范化建設,開展疾控體系績效評估,促進疾控機構職能轉換。建設好市精神病醫院,提高精神衛生防治能力。

完善應急工作預案,提高衛生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完善和修訂相關預案,重點加強學校等高危場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風險管理。加強衛生應急能力建設,深入調研建立獨立的衛生應急機構是否可行,充實衛生應急專家庫和衛生應急隊伍,開展衛生應急專業培訓和演練,健全衛生應急儲備機制,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加強預警預測,及時發現和有效處置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加強醫療急救體系專業化建設,繼續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救治工作。

進一步做好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繼續做好艾滋病的檢測和篩查工作,加大100%安全套的使用推廣力度,推行美沙酮社區藥物維持工作,在各級醫療機構強制推行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落實“四免一關懷”政策,健全艾滋病醫療救治管理體系。繼續加強以甲流感、手足口病等為重點的傳染病防治。繼續鞏固和擴大地方病防治成果。全面做好結核病的防治工作。積極應對麻風病防治體制改革,做好麻風病防治。開展糖尿病日、高血壓日、愛牙日等慢病防治日的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衛生監督執法協調力度,強化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監管。大力開展衛生監督進社區、進農村行動,加強農村和城市社區基層衛生監督網絡建設。實施衛生監督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建設,完善網上行政許可審批機制的運行和監管。全力加強食物中毒防范和處理工作,繼續深入開展以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等為重點的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活動。進一步打擊非法行醫以及非醫學需要鑒定胎兒性別、非醫學需要選擇性人工終止妊娠的違法行為,做好血液安全日常監督工作,積極探索建立醫療服務市場監督長效機制。加強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傳染病防治監督執法,擴大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職業病危害、重點人群的監督覆蓋面。完善公共場所和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強化婦幼衛生工作。進一步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20/10萬以下,嬰兒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積極開展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項目,實施育齡婦女增補補服葉酸及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等。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大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力度,推進衛生鎮、衛生村和衛生社區創建活動,大力開展除“四害”活動。

(六)以“部省聯動”為契機,切實加強血吸蟲病防治

以村為單位人畜感染率控制在2%以下、1%以下村數較上年有所增加、不發生急性血吸蟲病感染為工作目標,以傳染源控制為重點,強化人畜同步查治,以182個人群感染率大于1%的流行村為重點,同步推進人畜查治工作,目標人群和耕牛受檢率達到90%以上,化療覆蓋率達到98%以上;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建改結合,整村推進血防改廁,確保建設一戶、使用一戶,保質保量的完成13000座血防改廁任務;加快以機代牛步伐,重點建設后湖、西大垸、高場等3-4個無耕牛鄉鎮,在部分地區建設一批“無牛村”,逐步從根本上控制耕牛這一主要傳染源;進一步做好熊口鎮吳家垸村、龍灣鎮三合村、張金鎮化家湖村和后湖管理區關廟辦事處等10個血吸蟲病監測點的疫情監測工作;加大綜合治理力度,進一步整合部門資源,集中投入,大力改善疫區環境,控制人畜感染;完善省部聯動工作機制,以點帶面,推動全市血防工作向疫情傳播控制目標邁進。

(七)促進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決定》。進一步完善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大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投入,完善中醫藥管理體制,為全市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進一步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加強重點??平ㄔO。篩選推廣應用適宜的中醫診療技術,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中醫藥文化建設和中醫藥宣傳力度。

(八)實施科教興衛,推進衛生科技創新和人才建設

一是將市中心醫院、市衛生學校及油田總醫院納入住院醫師培訓基地申報,在全市開展住院醫師培訓項目。二是繼續實施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在崗醫師全科知識脫產集中培訓。三是組織基層醫療機構業務骨干培訓,使學員掌握內、外、兒科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對基層常見健康問題和疾病預防能力,提高鄉鎮衛生院內、外、兒科服務水平。四是繼續開辦村醫業務培訓班,組織村醫參加鄉村醫生中專學歷教育。

(九)加強機關作風和衛生行風建設,提高衛生干部隊伍形象

繼續抓好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貫徹落實工作。按照責任分工要求繼續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在衛生系統廣大醫務衛生工作者中廣泛開展廉政建設和職業道德教育,營造廉政建設和職業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圍,使廣大醫務工作者牢固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格觀和道德觀,自覺抵制各種不正之風侵蝕。繼續抓好衛生系統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專項治理工作,狠抓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防止行業不正之風的“反彈”。大力加強干部隊伍自身建設。采取行之有效、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通過開展學習討論、觀看警示教育片等活動,切實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素質。積極探索行風建設長效機制。堅持抓源頭、抓根本,在制度建設上下功夫,健全和完善規范的管理制度、廣泛的監督制度、科學的考評制度。通過制度約束,把轉變作風、強化服務變成干部的經常的、自覺的行為,形成行風建設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