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路發展計劃

時間:2022-01-15 11:10:00

導語:公路水路發展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路水路發展計劃

2010年,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230萬公里,95%的鄉鎮、80%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

日前,交通部正式印發《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2010年,全國公路總里程將達到23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萬公里、二級以上公路45萬公里、縣鄉公路180萬公里。具備通達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鄉鎮、80%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752個,年總通過能力達到46億噸,能通行1000噸及以上船舶的內河三級及以上航道10600公里。

據交通部規劃司有關人士介紹,“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將使公路水路交通需求更加旺盛,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促進交通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這對運輸服務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預測數據表明,到“十一五”末,公路水路年客運量將分別達到240億人次和2.5億人次,年均增長7.1%和4.6%;公路水路年貨運量將分別達到160億噸和29億噸,年均增長3.6%和5.7%;沿海港口年貨物吞吐量將達到45億噸至50億噸,年均增長5.9%至8.1%。

《規劃》提出,公路水路交通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服務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堅持“以人為本、好中求快、全面協調、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努力在“十一五”期間使公路水路運輸緊張狀況得到總體緩解。

按照《規劃》,“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發展重點主要有8個方面,一是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公路、沿海港口和內河水運;二是大力促進交通協調發展,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泛珠江三角洲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區域交通協調發展,促進城鄉交通、綜合運輸的協調發展以及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支持紅色旅游和少數民族地區公路建設等專項建設;三是全面提升公路、水路物流運輸效率和服務質量;四是努力推進營運車、船的交通運輸裝備現代化;五是加強水上安全和救助系統建設;六是加快推進交通信息化建設;七是實施交通科技創新和人才強交戰略;八是建設節約型交通,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另外,《規劃》還從6個方面對政策措施進行深入解釋,明確指出積極籌措資金,在穩定現有投融資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資金來源,同時加強收費公路的管理,充分發揮收費公路在公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交通改革,理順交通基礎設施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公路和航道管理養護機制改革,完善沿海港口管理體制改革;規范交通運輸市場,加強法制建設,依法行政,加強監管,完善交通法規體系;建立統一開放的運輸市場,鼓勵運輸經營的規模化;加強規劃指導,重視規劃嚴肅性,加強規劃銜接,適時調整規劃,加強統計分析;促進交通可持續發展,加快開展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合理利用線位、岸線資源,提高基礎設施耐久性,提升行業節能水平,促進交通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發展規劃重點

公路

基本形成國家高速公路網骨架

到2010年,國家高速公路網骨架基本形成,國省干線公路技術等級進一步提高。

至2007年年底,貫通“五縱七橫”12條國道主干線;2010年,基本建成西部開發8條省際公路通道;重點建設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的“五射兩縱七橫”共14條路線,并力爭到2010年基本貫通。

東部地區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網,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形成較完善的城際高速公路網絡;中部地區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干線公路網絡,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高速公路通道基本貫通;西部地區公路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內引外聯、通江達海。

沿海港口建設

港口適應度接近1∶1

沿海港口分層次布局進一步完善,煤炭、原油、液化天然氣、鐵礦石、集裝箱等運輸體系大型專業化碼頭布局基本形成。

至2010年,港口適應度接近1∶1,全國沿海集裝箱專業化泊位數量達到377個,通過能力1.36億標箱。北方7個主要煤炭裝船港一次煤炭下水量達到5.8億噸,主要卸船港一次接卸泊位卸船能力4.55億噸;沿海港口20萬噸以上原油卸船泊位接卸能力達2.8億噸,全國沿海液化天然氣接卸能力達1830萬噸,沿海港口20萬噸級以上礦石碼頭通過能力達3.25億噸。

內河水運建設

高等級航道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到2010年,全國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長江干線上中下游航道進入系統治理階段,長江口深水航道向上延伸,10.5米水深航道延伸至南京,12.5米水深航道延伸至太倉,航道條件明顯改善;實施西江航運干線擴能工程;啟動京杭運河江南段三級航道標準建設工程,繼續蘇北運河二級航道建設工程等,堵航問題明顯緩解;珠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基本建成;按三級航道標準建設長三角高等級航道網,通往上海的主要集裝箱通道基本建成;航電結合、梯級開發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嘉陵江、湘江航電樞紐全線渠化。

以公用、專業化集裝箱等泊位建設為重點,實施重慶、岳陽、長沙、宜昌、武漢、九江、南昌、杭州、嘉興、湖州、蘇州、常州等主要港口碼頭建設工程。支持邊境口岸水運設施建設。

農村公路

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公路

“十一五”期間,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120萬公里,全國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公路,95%以上的鄉鎮和80%以上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東、中部地區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西部地區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加快農村公路渡口改造,2010年,現有汽車渡口基本完成渡改橋;其他渡口基本建成人行橋或規范碼頭;建設鄉鎮客運站15000多個。

形成以農村公路為依托,遍布城鄉、四通八達的全國農村客貨運輸網絡。東部地區和中部較發達地區鄉鎮和建制村客車通達率力爭達到100%;中部欠發達地區和西部地區鄉鎮客車通達率達到99%,建制村客車通達率達到95%。農村客運運力和安全性能顯著提高。

區域交通

圍繞六大區域促進交通協調發展

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泛珠江三角洲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六大區域交通協調發展。

東北老工業基地緊緊圍繞東北地區城鎮布局、產業基地和資源分布,以跨省區公路、水路基礎設施建設銜接為重點;

環渤海地區積極推進三大城市群間的高速公路通道建設,強化大型專業化碼頭和快速集疏運通道建設,為2008年奧運會和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創造良好交通條件;

長江三角洲地區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加速提升交通現代化管理和服務水平,其核心區率先實現交通運輸現代化;

泛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加速推進公路、水路交通一體化為主線;

中部地區以強化高速公路、長江黃金水道等主要通道和樞紐的作用為主線;

西部地區確保2010年打通8條省級公路通道,到“十一五”末使西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取得突破性進展。

公路運輸

基本形成快速流轉的客貨運輸網絡

以國家高速公路網為載體,加快以國家公路運輸樞紐為龍頭的運輸站場建設,基本形成快速客貨運輸網絡,基本實現400公里至500公里以內當日往返,800公里至1000公里以內當日到達。加快高速公路長途客運網絡化、中途客運直達化、短途客運公交化、出租汽車客運規范化進程。高速公路客運運力全部為高級客車,其他城際客運運力為中級以上客車。

到2010年,營運貨車達到700萬輛,力爭重型貨車、專用車輛、廂式貨車的比例分別達到30%、30%和20%;營運客車達到220萬輛,其中大中型客車總量90萬輛,高級客車所占比重達到25%以上,中級客車所占比重達到50%以上。

水路運輸

水上運輸專業化、大型化

以專業化船隊和大型專業化碼頭為基礎,形成液體散貨(石油、液化天然氣)、干散貨(鐵礦石、煤炭、糧食)、集裝箱和特種物資專業化運輸系統。大力發展集裝箱運輸,發展以石油制品及液體化工品、煤炭為主的專業化散裝運輸和汽車滾裝運輸,大力發展江海直達和干支直達運輸,加快實現常規客運向旅游化、高速化、客滾化方向發展。鼓勵港口開發物流服務,引導大型運輸企業由承運人向第三方物流經營人轉變。

海運船隊運力規模適當、結構合理,整體上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以大型散貨船、大型油輪、集裝箱船、滾裝船和液化氣船為重點,向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平均船齡有所降低,船舶總載重噸和集裝箱船運力規模居世界前列。重點發展15萬-30萬噸級大型原油運輸船、超巴拿馬型集裝箱船、15萬噸級以上好望角型船,干散貨運輸船隊規模保持世界前3位。內河船舶重點發展內河自航船、頂推船隊、江海直達船、集裝箱船和滾裝船。

紅色旅游路

提升紅色旅游道路等級

在重點水域實現9級海況下全天24小時監管救助力量的出動,并可在6級海況下實施有效監管和救助。沿海離岸50海里重要水域應急到達時間從目前的210分鐘縮短到2010年的150分鐘;長江干線應急到達時間由目前全線60%左右不超過45分鐘提高到全線基本不超過45分鐘。

現場救助能力明顯提高,人命救助有效率由目前的87%提高到90%左右;重點水域一次性溢油綜合清除控制能力由目前的不足200噸提高到到500噸以上(局部達到1000噸);沉船整體打撈噸位由目前的2萬噸左右提高到5萬噸;水下救援打撈深度由目前的60米提高到300米。

交通信息化

營運車、船百噸公里能耗下降20%

加快節約型交通建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節約土地、岸線、能源、建筑材料等。“十一五”末與2005年相比,實現公路每億車公里用地面積下降20%;沿海港口每萬噸吞吐量占用碼頭泊位長度下降25%;營運車輛、船舶百噸公里能耗下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