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事業工作計劃
時間:2022-09-18 01:02:00
導語:衛生事業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全民健康素質的提高,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為全面落實縣政府**規劃中提出的工作目標任務,加快我縣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步伐,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發展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衛生事業現狀及健康水平
**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精心指導下,經過全縣衛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縣的衛生工作以深化衛生改革為動力,以公共衛生工作為重點,以優質服務為宗旨,以兩個效益協調發展為中心,全縣的衛生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為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縣域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主要表現在:
1、人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年全縣人口平均期望壽命71歲,嬰兒死亡率為21.7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24.78‰,孕產婦死亡率為62.36/10萬,法定傳染病總發病率為230/10萬,全部達到“十五”計劃規定的目標。
2、衛生服務網絡進一步加強。全縣有衛生院11所,其中中心衛生院4所,5個鄉鎮中心防保站,6個二級醫防單位,4個駐縣廠(礦)職工醫院。擁有病床719床,職工840人。鄉鎮以上各類衛生技術人員729人,其中執業醫師171人,執業助理醫師81人,執業護士190人;具有本科學歷的29人,專科學歷197人,中專學歷310人;其中初級職稱377人,中級職稱171人,高級職稱15人。全縣有鄉村及個體醫生362人,聘任了158名鄉村醫生為村級防疫婦保人員,構建了縣、鄉(鎮)、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形成了比較健全的醫療預防保健網絡,基本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
3、群眾就醫條件明顯改善。加大了對全縣衛生機構固定資產的投入。新建了縣人民醫院傳染科大樓、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綜合大樓和縣婦幼保健院大樓等基礎設施,添置了CT、彩色B型超聲診斷儀、全自動洗胃機等大型先進醫療設備,極大地提高了我縣的就醫條件和診療水平,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4、農村衛生事業發展較快。全縣提前實現了以縣為單位達到初級衛生保健“合格縣”的規劃目標,創建初級衛生保健合格鄉鎮工作已經展開。五年來,全縣共完成農村改水受益人口15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60%,完成農村改廁1.2萬處,改廁普及率達45%。鄉鎮衛生院“房屋、設備、人員”三配套工作穩步推進。預計**期間,90%的鄉鎮衛生院將達到“三配套”目標。
5、預防保健工作得到全面落實。全縣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傳染病基本得到控制。急性傳染病的發病率呈下降趨勢,基本控制了疾病的暴發流行。基本消滅了碘缺乏病、瘧疾,連續多年無脊髓灰質炎病例,十多年無白喉病例。全縣以鄉鎮為單位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達85%以上。開展了創建愛嬰醫院活動,有9所鄉以上醫院達到了愛嬰醫院標準,全縣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85%以上。健康教育網絡更加完善,“九億農民健康教育活動”已全面啟動,城鎮中、小學健康教育開課率達95%以上。
6、衛生法制建設得到加強。通過貫徹實施國家頒布的食品衛生、傳染病防治、母嬰保健、執業醫師、醫療機構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規,衛生行政綜合執法能力得到了加強。**年7月成立衛生監督所,穩步建立起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加強了衛生監督執法隊伍建設,提高了衛生執法水平,衛生監督執法工作正逐步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軌道。
7、中醫藥事業進一步振興。實施了綜合醫療機構中醫科和中藥房建設,中醫機構的服務網絡更加完善,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促進了中醫藥繼承和創新。
8、精神文明與行業作風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以行風評議為契機,緊緊圍繞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把行業作風建設擺上突出位置,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規范醫療服務,“以病人為中心”的觀念基本形成。
9、衛生改革全面深化。“十五”期間,是我縣衛生發展機遇與生存困難并存的時期,衛生部門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大膽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在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上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提高了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投入不足,補償機制不健全。籌資渠道單一,預防保健機構開展疾病防治工作的經費嚴重不足,特別是鄉鎮衛生院,隨著藥品價格的下調和實行醫藥分離改革,發展艱難,農村三級衛生保健網的發展受到制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設備陳舊簡陋,鄉鎮衛生院人員因受區域資源限制,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人才流失嚴重,業務開展受限。
2、衛生資源配置不夠合理,城鄉發展不均衡。預防和醫療、城市與農村的配置比例失調,資源效益不高。衛生機構總量增加,但服務功能增強有限,造成衛生資源浪費與不足并存。
3、防病治病任務依然繁重。結核病、艾滋病蔓延趨勢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預防控制新發傳染病的能力還十分薄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老年性疾病和意外傷害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上升趨勢較快。
4、三大體系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急救指揮系統有待完善;疾病預防控制監測處理手段落后,應急反應和綜合服務能力不高;衛生監督檢驗檢測設備短缺,公共衛生綜合執法能力和服務水平亟需提高。
5、醫療衛生隊伍建設需進一步加強。醫療衛生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全縣衛技人員大部分是中等學歷,大學本科學歷占有比例低,缺乏高、精、尖技術人才,由于基層條件艱苦,特別是鄉鎮衛生院,中高級人才嚴重缺乏,普遍存在人才不愿來,來了留不住的現狀,制約和影響了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提高。
二、發展形勢分析
**期間,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保健需求將進一步增長。衛生事業的現狀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健康需求的不適應,人口結構與疾病譜的變化,使衛生事業面臨繁重的重大疾病及傳染性疾病的防治任務。**期間,新的發展環境和形勢將為我縣衛生事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三、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要健康指標和主要工作任務
(一)指導思想
**期間是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衛生事業的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農村為重點的衛生工作方針,以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為依托,以加強公共衛生和重大疾病防治為重點,加快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深化衛生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全面落實初級衛生保健發展綱要,加強宏觀調控,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健全和強化衛生服務網絡,全面提高衛生服務質量和效率,努力實現我縣衛生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原則。以衛生資源優化配置為重點,以衛生改革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為根本出發點,走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2、堅持重點發展和保證基本衛生服務原則。重點加強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和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預防保健。
3、堅持質量與效益的原則。合理規劃和構建全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現衛生服務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4、堅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發展衛生事業必須將社會效益擺在首位,加強衛生行業職業道德建設,不斷提高衛生隊伍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技術水平。
(三)總體目標
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我縣經濟發展水平,適應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較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衛生監督體系進一步優化,全縣居民健康水平較大提高,主要健康指標達到全市先進水平,衛生院面貌得到較大改觀,實現全縣衛生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四)主要健康指標
**期末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以下目標:
1、平均期望壽命:72歲;
2、孕產婦死亡率:到2010年,在**年基礎上下降1/3,控制在36/10萬以內;
3、嬰幼兒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到2010年,在**年基礎上下降1/3,控制在15‰以內;
4、法定報告傳染病總發病率:到2010年控制在200/10萬以內;主要慢性病管理率達60%以上。
(五)主要工作任務
1、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醫療服務質量明顯提高。
合理配置全縣醫療衛生資源,控制城區衛生機構總量,大力發展鄉村醫療服務機構,增加服務項目,增強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功能,著力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到2010年,形成面向全縣具有較高水平的疾病控制、婦幼保健、醫療急救、科研教育和康復機構,整體功能和技術水平居全市中等以上水平,二級醫院病床使用率不低于70%,一級醫院病床使用率不低于60%。
2、建立起功能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1)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縣鄉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為主體,以社區衛生服務組織和村級衛生組織為基礎,體制完善,職能明確,功能齊全,責權明晰,運轉高效,信息暢通,整體聯動的公共衛生體系。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監督整體功能居全市前列。
(2)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信息工程建設,建立起全縣公共衛生信息網、疫情報告管理網、衛生監測信息網。實現互連互通,資源共享,為全縣醫療衛生單位和社會提供不同層面、不同功能的網絡化衛生信息服務。
(3)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內涵建設,提高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建立比較靈敏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監測系統和運行機制,達到反映及時,處置科學有效。
(4)建立健全疫情監測網絡。各鄉鎮衛生院建立起規范的傳染病門診,增強發現和診斷傳染病的能力;提高縣鄉傳染病疫情報告準確性與及時性。
(5)加強重大疾病防治,重點抓好結核病、艾滋病和乙肝等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預防、監測和治療,落實防治規劃并達到控制目標。
3、衛生人才隊伍素質整體得到提高。
控制全縣衛生人員總量,優化人才結構,引進高層次衛生人才,培養中層衛生人員,提高一線衛生人員醫療服務水平,努力增強衛生技術服務的可及性。到2010年,達到全縣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人(其中:醫師1人,護士1人,其它衛技人員1人);90%以上醫生達到大專以上學歷水平。全縣鄉鎮衛生院臨床醫療服務人員全部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執業資格,其它衛生技術人員要具備初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資格;鄉村醫生通過學歷轉化教育,全部達到中專及以上學歷水平,到2010年,全縣85%以上鄉村醫生須取得執業助理醫師及其以上資格。
4、衛生事業經費逐步增長。
努力增加衛生事業的投入,增長幅度不低于同期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積極調整衛生支出結構,到2010年,增加的衛生投入主要用于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籌集資金發展衛生事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積極向上爭資金爭項目,完善和提升縣、鄉、村三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衛生監督體系的綜合水平和服務功能,從而確保各項我縣各項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5、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
(1)抓好縣直二級醫防單位基礎設施建設:
縣人民醫院:制定縣醫院總體規劃,通過醫院自籌一點、向上爭取一點、銀行貸一點、財政資助一點的方式,三年內建設好規模達8000平方米的一幢功能齊全的綜合大樓,成為全縣醫療和業務技術指導中心,負責基本醫療及危重急癥病人的搶救,接受鄉村兩級衛生機構的轉診,承擔鄉村兩級衛生技術人員的進修培訓以及業務技術指導任務,開展教學科研工作,加強以縣人民醫院為龍頭的全縣醫療集團的運作。
縣婦幼保健院:進一步完善業務用房,積極籌措資金購置、完善相關醫療設備,以更好地承擔全縣婦幼保健、生殖保健、婦女兒童健康信息監測等任務。加強對鄉村兩級的業務技術指導,受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委托承擔全縣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的綜合協調與管理職責。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一步完善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主要完善好微生物實驗室的建設,使其成為全縣疾病預防控制的技術管理與指導中心,承擔疾病預防和控制、計劃免疫、衛生檢驗、公共衛生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衛生信息服務和相關業務技術指導與咨詢等任務,負責傳染病和各類中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報告和應急處理,以及對鄉村兩級衛生人員的培訓、監督指導等。
縣衛生監督所:建設規模1200平方米以上的業務用房及配備功能齊全的相關檢測設備,依法承擔轄區內公共衛生、健康相關產品、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服務人員的衛生監督執法任務,進一步提高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2)加強鄉鎮衛生院能力建設。
主要通過實施國債項目及單位自籌資金的方式,重點解決危舊房改造、業務用房短缺及必要設備配置。按照國家規定要求,中心衛生院業務用房達900平方米以上,一般衛生院業務用房達300平方米以上,鄉鎮衛生院職工人均住房面積達15平方米以上,消滅危房,基本實現“一無三配套”建設目標,使鄉鎮衛生院面貌得到較大改觀。完成7個衛生院的155萬國債項目建設:吉村中心衛生院興建住院部670平方米,其中項目資金20萬,配套自籌4萬;內良衛生院興建住院部400平方米,其中項目資金20萬,配套自籌5萬;浮江衛生院興建住院部300平方米,其中項目資金20萬,配套自籌5萬;南安鎮衛生院興建綜合樓群600平方米,其中項目資金25萬,配套自籌10萬;黃龍衛生院興建住院部670平方米,其中項目資金35萬,配套自籌2萬;樟斗衛生院興建住院部400平方米,其中項目資金20萬,配套自籌10萬;左拔衛生院綜合大樓改造,其中項目資金15萬,配套自籌10萬。青龍中心衛生院拆除青龍中心衛生院現有兩棟占地700平方米的土木結構房屋,建磚混結構綜合大樓600平方米,擬投資36萬元,資金來源爭取項目資金24萬元,自籌12萬元。
(3)加強鄉鎮中心防保站能力建設。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力爭**期間新城、池江兩個中心防保站的建設立項。內涵建設上,在抓好預防工作的同時,突出抓好防保站工作人員的衛生執法監督、婦保等業務知識培訓,力爭各中心防保站預防、衛生執法、婦保等工作的全面發展;在人才培養上,鼓勵在職人員繼續醫學教育,力爭每年招聘1-2名醫學院校畢業生充實到防保站工作。
(4)加強村級衛生所建設。
加強村級衛生所硬件設施建設,到2010年,村級衛生所建設達標率達100%。著重提高鄉村醫生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基本醫療、急診急救和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的能力。建立相對穩定的鄉村防疫婦保醫生隊伍,保障全縣村級防疫婦保醫生的財政補助。
6、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建立起能夠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符合我縣經濟發展水平,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并逐步覆蓋全縣農村居民。到2010年,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保率達100%,從根本上緩解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7、構建社區衛生服務網絡。
到2010年底,南安鎮至少設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三星標準,社區衛生服務站達到一星標準,使廣大城鎮居民可以在社區享受到基本醫療服務和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網絡覆蓋100%的縣城居民。
8、加大愛國衛生工作力度。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工作,逐年提高農村改水改廁受益面。到2010年,全縣農村改水受益率累計達到96%以上,其中自來水普及率達到60%以上。以無害化廁所建設為標準,全面推廣“三格式”和沼氣式無害化廁所,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0%以上,其中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50%以上。全縣農村居民基本衛生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分別達到80%和60%;全縣城市居民基本衛生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分別達85%和70%以上;中、小學生健康知識知曉率城市、農村分別達到90%、80%;中小學生健康行為形成率城市、農村分別達到70%、60%;加強醫院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屬相關疾病自我保健知識知曉率達到85%。
9、加大公民無償獻血力度。
強化各級政府職能,加強無償獻血宣傳、動員,鼓勵城鎮職工、居民獻血,提高全縣人民無償獻血參與度。力爭在**年實現100%無償獻血的目標。
10、加快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優化中醫藥資源配置,重點加強中醫專科建設,突出抓好鄉村醫療機構中醫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切實加強對衛生工作的領導,為衛生事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精心設計,科學規劃,周密部署衛生事業建設,要進一步發揚過去的好作法、好傳統,在新的時期,搶抓機遇,快速發展,切實提高全縣衛生工作整體水平特別是公共衛生水平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衛生、發展改革、財政、人事勞動、扶貧、物價、農業、水務、社會保障、民政、食品藥品監督、工商、司法、教育、計生、技術監督等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要求,協調配合,認真履行職能,全力推進我縣衛生事業發展。
(二)堅持“以農村為重點”的衛生工作方針,切實加大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力度。
整合醫療衛生資源,合理布局。以農民健康需求為導向,按照區域衛生規劃和完善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功能要求,充分考慮區域衛生資源、人口數量、自然和交通等因素,因地制宜,優化配置衛生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合理調整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規劃布局,對服務人口較少、業務量不大、運行困難的鄉村級衛生機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整合。建立起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
改革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按服務人口、工作項目等因素核定人員。嚴格執行人員執業資格準入規定,對不符合條件的人員要逐步分流。實行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鄉(鎮)衛生院院長制度。積極推行全員聘用制度,以事定崗,以崗定人,競爭上崗。深化內部收入分配改革,搞活內部分配,按崗位、技能、業績、服務質量與態度等因素確定個人收入。
探索多種辦醫形式。要打破部門和所有制界限,制定優惠政策,嚴格準入標準,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衛生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和個人舉辦衛生機構。
實行衛生全行業管理。完善規章制度,健全醫療服務技術規范,建立和完善醫療機構、從業人員、醫療技術應用、大型醫療設備等醫療服務要素的準入制度,對全縣范圍內的衛生資源,包括機構、床位、衛生人力、設備、經費,無論隸屬何種部門及何種所有制性質,均納入規劃,由衛生行政部門實施行業宏觀管理。
鞏固和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成果。加強宣傳引導,落實配套政策措施,不斷擴大參合人口比例;落實縣、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經費,加強協調,抓好規范管理,確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良性運行。
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堅持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注重衛生服務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堅持實行區域衛生規劃,立足于調整現有衛生資源、輔以改擴建和新建,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堅持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并重,中西醫并重,防治結合。堅持根據我縣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探索創新,積極推進。
(三)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能力。
深入貫徹《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各類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以預防控制結核病、艾滋病、人禽流感和其它慢性傳染病等重大疾病為重點,強化疫情預測和預警報告制度,落實干預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傳染病發病率。
構建以預防為主,平戰結合的長效管理與應急處理機制,全面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突出抓好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醫療救治體系建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建設、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和公共環境衛生體系建設,健全組織,完善功能,提高水平,發揮作用。
完善“政府領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堅持“政府組織、地方負責、部門協調、群眾動手、科學治理、社會監督、分類指導”的愛國衛生工作方針,動員全社會參與,大力開展群眾**國衛生運動,積極開展國家級衛生縣城和省、市衛生村鎮創建活動。加強健康教育工作,積極推進“九億農民健康教育行動計劃”,普及醫藥科學知識,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廣大人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認真貫徹“一法兩綱”,加大孕產婦系統管理和嬰幼兒系統管理力度,提高婦幼保健工作水平,進一步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四)加大衛生監督執法力度,堅持依法行政。
繼續加強《傳染病防治法》、《執業醫師法》、《母嬰保健法》、《獻血法》等衛生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群眾尤其是從業人員的衛生法律意識。增加對衛生監督的投入,改善執法裝備,提高執法能力。嚴格衛生監督執法人員的資格審查和崗前培訓教育,提高執法水平。加大公共衛生領域的監督執法力度,強化對健康相關產品和公共衛生的監督,為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提供可*的衛生保障。
(五)強化衛生人才隊伍培養,全面提高衛生隊伍整體素質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注重學科帶頭人和醫療衛生單位業務骨干的選拔培養,造就一批擁有較高素質的學科帶頭人和業務骨干,形成不同層次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實施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資格準入,穩定醫療衛生隊伍,逐步改善現有人員結構,鼓勵中高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扎根農村、扎根基層衛生院。
繼續抓好在職衛生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學歷教育,提高衛生隊伍的整體素質,使衛生技術人員結構趨于合理。根據衛生事業發展和社會需求,開展鄉村基層醫藥衛生人員學歷教育和全科醫生培養。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選拔引進高層次衛生技術人員充實衛生隊伍,改善人員結構。
依*科技進步,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技術水平。立足實際,針對地方病、常見病、多發病和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傳染病,開展多種形式的醫學科研活動,不斷探索疾病預防控制的有效方法。積極引進、應用新業務、新技術,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不斷提升我縣醫療衛生工作水平。
堅持繼承和創新的方針,繼續加強全縣中醫機構的內涵建設,提高中醫急救和綜合服務能力,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抓好中醫專科和特色門診的建設,醫院將在人員、資金、設備、政策上給予傾斜,保障中醫專科和特色門診的順利建設,加快實現中醫現代化進程。
(六)加強宣傳教育,為**期間衛生事業發展提供思想保障措施
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培育有自己特色的醫院文化放在突出地位,樹立以業為榮、以院為家、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提高衛生從業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衛生行風建設,建立教育、制度、監督并重,懲防并舉的長效工作機制,重點是探索從源頭上有效遏制行業不正之風的途徑和方法,加強法制建設,嚴格監督,推進行業自律,樹立行業新風尚。繼續加強平安創建工作,積極探索以質量為核心的現代管理體系,保障醫療安全、公共衛生安全、消防安全等各個方面的安全,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為全面完成**時期衛生事業目標任務、創建衛生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