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總結

時間:2022-02-22 05:20:08

導語: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總結

省重點幫扶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富民現場會召開以來,現代農業產業園緊緊圍繞會議要求,落實會議精神,加強統籌協調、壯大園區產業、推進產業富民,把思想認識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發揮園區示范帶動作用,各方面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現總結匯報如下:

一、園區總體發展情況

今年以來,現代農業產業園牢牢抓住成功入圍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單位的重大機遇,著力推動園區發展轉向高質量,努力打造發展水平高、科技含量高、服務水平高、綜合效益高“四高”型示范園。目前,園區已集聚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3家,建成6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3個省級園藝標準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取得階段性成效。

1.堅持生態為先,優勢特色產業構建取得新進展。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堅持以工業化的思維發展特色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化經營超80%,主導產業加工轉化率達54%。做強循環經濟。圍繞打造特色循環產業,著力構建以工廠化食用菌為主的菌蔬果漁全產業鏈式發展模式,在前道原料環節帶動周邊鄉鎮種植農作物1.2萬畝,在后道生產環節與蘇州硒谷合作進行精深加工,共引進工廠化食用菌及關聯企業19家,日產量超過500噸,成為全省最大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2017年循環產業總產值達22.68億元,占園區總產值73%。做優三產融合。突出新業態、新經濟培育,大力推動農旅、農電融合,加快發展文旅休閑觀光農業,充分發揮園區“醉美”電商平臺與物流體系支撐作用,帶動全縣建成各類網店、“村淘”項目4500余家,各類網絡銷售企業600余家,今年以來已接待各類游客和考察活動等67.3萬人次。做大特色品牌。注重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建設,組織開展華綠牌金針菇、華佗牌金針菇等生態原產地保護認證活動,著力打造“食用菌”“鮮桃”“成子湖青蝦”三大區域公共品牌,“鮮桃”地理標志農產品通過農業農村部評審,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63個,綠色、有機等農產品產地認證面積超過55.3%,主要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4%,園藝作物標準園、標準化養殖基地占比達50%。

2.堅持富民為本,多元利益聯結機制構建得到新拓展。突出聯農富農并舉,積極構建多元利益聯結機制,讓廣大農民參與園區建設、共享發展紅利。2018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將達到2.4萬元,超過全縣平均水平35%以上。其中就業聯結,通過設立勞務中心,幫助1300多人就業。創業聯結,在建15萬平方米創業創新孵化中心,讓創業創新者“拎包入駐”。股權聯結,以獎補資金入股優質企業,將其中60%股權量化到村集體和低收入農戶。服務聯結,成立勞務、農機等合作社11個和桃果機械化服務平臺,促進農戶降本增效。金融聯結,開展農村土地“兩權”抵押試點,發放小額信貸7382萬元。保險聯結,桃價格指數保費由財政負擔70%,每畝少交保費210元。科技聯結,通過“兩化”“三新”方式,畝均降本30%、增效1500元以上。扶貧聯結,開展“四送”“四資”活動,為228個低收入戶送去152個崗位。

3.堅持內涵為要,先進技術裝備集成區構建實現新突破。注重典型引領、要素集聚,探索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裝備“四新”發展路徑,全面推動園區提檔升級、內涵發展。讓主體更強。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大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力度,擁有100-300畝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203個,兩年來新增5個家庭農場集群和16個農業龍頭企業,國潤農業目前正申報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讓服務更優。圍繞打造最優營商環境,牢固樹立“店小二”服務意識,建設冷鏈物流、智慧能源、綜合服務等“六大平臺”,設立展示、會商、創聯“三大中心”,落實放管服“2212”改革,跟蹤解決企業和經營主體在土地、項目、技術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形成了“小政府、大服務”的運行模式,目前正計劃研發園區APP服務平臺。

3.堅持改革為源,管理運行機制構建迸發新活力。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善用改革的思維、創新的辦法激發園區內在活力。優化運行管理機制。建立健全領導小組高位統籌、園區管委會主體落實、職能部門協同創建的組織架構,實行“園區領導班子半月一會辦、縣分管領導一月一會辦、縣主要領導兩月一會辦”推進機制,推行特事特辦、市場化方式、實體化運作,“扁平化、專業化”的運行管理模式初步構建。深化要素資源配置。在獎補政策上,去年以來整合涉農資金1.2億元支持園區重點項目建設;在土地盤活上,將5600余畝基本農田調整為一般農用地,辦理設施用地1700余畝,新增建設用地指標360余畝;在金融支持上,探索權屬清晰的農民動產、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累計發放小額信用貸款7382萬元、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6400萬元,計劃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40余億元。強化科技人才保障。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試行“園區引進、園企共用、以企為主”的用人方式,與省農科院共建鄉村振興產業研究院,與省硒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分中心,新引進“雙一流”高校研究生11人,為園區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保障。

二、省級財政1000萬補助資金項目使用情況

因現代農業產業園接收省級財政1000萬補助時間較遲,此前不了解該筆資金的使用方向和指導意見,故沒有實施,截至目前,正在履行該項資金的選項公示程序,切實保障將該筆資金用在實處。

三、南北園區掛鉤合作共建情況

掛鉤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揮各自優勢,深入開展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建立共建農業園區的聯合協調理事會制度,形成了協同創建的組織架構,共同謀劃,加快推進共建園區發展。

二是在產業合作方面,雙方整合資源,推動和引導區各類企業到園區投資興業,達成富硒功能農業戰略合作協議,成立蘇州市富硒功能農業企業院士工作站分站。

三是在金融、科技合作方面,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橋梁,與蘇州銀行、蘇州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東吳村鎮銀行加強業務往來,融資6000萬元用于園區創建工作,利益聯結機制建設進一步深化提高。

四、產業富民情況

現代農業產業園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精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根據省農委下發的2018年農業產業富民推進工作要點的文件精神,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富民工作,創新八項利益聯結機制,取得初步成效。

1.就業利益聯結機制:在園區管委會設立勞動力資源服務中心,在村居組建勞務合作社,對轄區內勞動力進行技術指導、崗前適應性培訓、崗位推介、就業指導和維權咨詢等綜合性服務,加快“農民變工人”步伐,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同時,根據每個村居輸送的勞動力數量、質量和就業狀況給予其一定的補貼,增加村集體收入。

富民成效:引導1300多名農村勞動力有序進入園區一二三產就業,其中在種養基地務工的月均工資1800元左右,在食用菌等企業務工的月均工資3000元以上。

2.創業利益聯結機制:規劃建設2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和配套設施完善的創業創新孵化中心,設立果蔬加工區、水產品加工區、特色食品加工區等功能板塊。園區幫助企業注冊、招工,提供技術、項目咨詢,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等服務,有序引導“新農人”圍繞菌蔬果漁生態循環產業進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著力培育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

富民成效:雙創孵化中心標準化廠房己建成,簽約桃果加工、凈菜加工、菇品加工企業5家,讓創業創新者“拎包入駐”,讓“農民變老板”成為現實。

3.股權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以股代獎”“以股代補”方式,將部分獎補資金入股優質企業,把園區國資公司、村集體、農戶和優質企業聯結起來。在項目建設期間由園區國資公司代持股權,將其中的60%股權量化到村集體,并由村集體將其50%的收益動態量化到低收入戶,形成村集體、低收入戶和園區三方均有收益的利益聯結機制。

富民成效:物流等企業2600萬元,村集體可分紅70.2萬元,其中35.1萬元量化到低收入戶。

4.服務利益聯結機制:圍繞農業生產的產前(育苗、技術等)、產中(植保、管理等)、產后(交易、電商等)等主要環節,鼓勵園區村居成立勞務、農機、營銷、土地等各類專業合作組織,以及通過政府花錢購買服務和建設市場等方式,為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和小農戶的生產經營等提供社會化服務,降低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實現降本增效目標。

富民成效:組建勞務、農機等合作組織11個;購買69臺套桃果農機具和搭建服務平臺,向桃農提供打藥、施肥、除草、剪枝、摘果等服務,每畝可降低生產成本40%左右;新建五堆果蔬交易市場,農民免費進入市場交易,每畝每季可減少交易成本230元左右。

5.金融利益聯結機制: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住房權“兩權”抵押試點,通過全省聯網的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重點探索權屬清晰、無爭議的“兩權”抵押業務,有效防止“兩權”“一女多嫁”現象,切實減少金融機構放貸顧慮,增加放貸信心,有效盤活農村存量資產,讓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獲得金融支持,解決其“融資難”問題。

富民成效:去年至今累計發放小額信用貸款7382萬元,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6400萬元,金融杠桿撬動作用明顯增強,計劃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40余億元。

6.保險利益聯結機制:鼓勵保險公司圍繞鄉村振興、園區主導產業發展,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扶持,創新推廣特色農業價格指數保險、災害保險,重點將低收入農戶選擇較為集中的桃果產業全部納入“兩險”保障范疇,其中桃價格指數保險保費由投保農戶、財政按3:7分擔,切實減輕了桃農負擔。

富民成效:今年已經實現桃果產業“兩險”全覆蓋,縣財政為桃農負擔保險費156.76萬元,桃農每畝少交保費210元,有效增強了其抵御生產經營風險能力,促進了產業規模化和可持續發展。

7.科技利益聯結機制:重點通過“兩化”“三新”方式,提高農民職業技能、主導產業發展質態和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兩化”即通過農民講習所開展職業培訓,加快農民職業化、職業經理人化的進程,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水平。“三新”即通過采用新品種、運用新裝備、推廣新模式的方式,增加產品附加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經營效益和主導產業整體發展水平。

富民成效:在“兩化”上,今年已開展各類培訓19批次,其中培訓職業農民、職業經理人5批次330多人次。在“三新”上,推廣菌蔬果新品種40多個,特別是正在研發的富硒功能食用菌產品,預計產品價格提高10%左右;采用水肥一體化、物聯網、菌蔬果循環生產、流水魚循環養殖等新技術、新模式12項,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約30%,菜農、果農、漁民畝均增效1500元以上。

8.扶貧利益聯結機制:重點以鄉村振興為龍頭,與省農科院組建鄉村振興產業研究院,排定鄉村振興產業目錄清單,提高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并積極策應成子湖片區脫貧攻堅,針對每個低收入戶的不同情況,持續開展送項目、送崗位、送政策和送溫暖等“四送”活動精準到戶;針對村居經濟增長乏力,通過資源開發、資產運營、資本運作和資助投入等“四資”舉措精準到村,不斷拓寬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渠道。

富民成效:今年已為園區228個低收入戶送去152個崗位、228個項目,政策性扶持79.89萬元;3個經濟薄弱村通過“四資”方式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今年陶圩、桂嘴、薛嘴村集體收入預計分別達到20萬元、18萬元和18萬元。

五、園區下一步工作打算

現代農業產業園將以此次產業富民現場會精神為指引,加強宣傳引導、加強園區產業宣傳、加強體制機制創新經驗的宣傳,以多種形式推進產業富民。

1.促進產業興旺。產業興旺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第一位要求。將以發展壯大以工廠化食用菌為主的果蔬菌漁生態循環產業作為致富百姓的重要依托,通過聚龍頭、擴基地、興產業,吸引食用菌、果蔬、水產等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駐,發展成為吸納、帶動農民就業創業的主陣地。

2.吸引農民參與。農民既是需要輻射帶動的對象,更是增收致富的主體。若沒有農民的積極參與,則形成不了脫貧的內生動力,而僅依靠外力幫扶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脫貧問題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中將不斷創造條件,激發農民自主就業創業和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使之成為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之一。

3.提供政策保障。不與民爭利是現代政府治理的要義之一,現代農業產業園將勇于擔責,特別是在打贏“精準脫貧”這場攻堅戰中,以鄉村振興為龍頭,在發展主導產業、搭建服務平臺,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都付出“真金白銀”,有效解決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戶增收乏力和可持續性不強等問題,夯實區鎮協調聯動發展的基礎。

4.全力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堅持擴量提質并舉,圍繞設施蔬菜(食用菌)、特色水產(成子湖青蝦)和精品桃果三個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食用菌、鮮桃和成子湖青蝦等區域公用品牌,加快冷鏈物流中心、加工孵化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加速基礎設施提檔和改革創新提檔,推動園區可持續發展,確保創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