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

時間:2022-01-08 10:38:06

導語: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

為促進我市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構建“4+6”現代服務業體系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委發〔2020〕10號)和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四部門《關于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的意見》(人社發〔2020〕2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發展目標。到2023年底,全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達到400家以上,產業規模達到55億元,規上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達到30家,力爭建成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基本建成專業化、市場化、信息化、產業化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公共服務保障有力,經營性服務逐步壯大,營商環境日益優化,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到2025年,全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達到500家以上,產業規模力爭突破65億元,規上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達到40家,力爭建成國家級裝備制造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勞動力流動更加順暢,人才配置更加優化,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經濟效益和人才集聚效益全面提升。

二、重點任務

(一)發展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支持通過兼并重組、聯盟等方式,培育一批有核心產品、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積極培育創新型中小微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重點培育一批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專業化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引導職業院校開放資源,實行公司化運營,面向社會開展市場化培訓、評價和就業服務等。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培育發展就業外包服務基地。堅持需求導向、精準招商,重點引進、落地一批業態先進、規模較大、拉動效應強的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著力打造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鏈生態圈。強化指導和激勵,推進符合條件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升規入統。

(二)建設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市區共建、突出特色”原則,建設集公共服務、市場配置、產業集聚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創新園區管理運營模式,支持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國有平臺公司投資建設產業園區;成立產業園管委會,下設辦公室等管理機構,引進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組建專業化運營公司。推動園區發展,支持拓展市場化增值服務,加快實現園區發展由財政資金扶持向市場化運作過渡。聚焦各產業功能區,圍繞先進材料、通用航空、數字經濟、裝備制造、醫藥食品五大主導產業,支持各區(市、縣)、各產業功能區建設特色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逐步構建“1+N”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體系。支持園區建立研發機構、培訓中心和孵化基地,提升建設開發水平。推動省裝備制造專業人才市場擴容升級,更好發揮區域性、專業性人力資源市場的集聚發展和輻射帶動作用。

(三)提升人力資源服務供給水平。推動公共人力資源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增強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保障能力,促進優質服務資源跨區域配置和向農村、重點群體延伸。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公共人力資源服務,參與公共就業、人才招聘等活動。支持用人單位通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和購買專業化的人力資源服務。引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拓展服務領域,推進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產品創新,開展高級人才尋訪(獵頭)、人才測評、服務外包、薪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咨詢、人力資源管理軟件開發、人力資源法律顧問、職業征信等新業態。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自主或聯合建立人力資源就業創業服務基地。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聯合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和企業按規定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實施人力資源服務助力鄉村振興專項行動,面向市內重點鎮、村開展專場招聘、勞務協作、職業指導等服務活動。

(四)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業數字化發展。鼓勵引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人力資源服務傳統業態拓展升級,數字賦能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實施“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行動,探索建立線上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全方位賦能園區運營服務;積極發展線上人力資源市場,打造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交易平臺;整合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信息,建立人力資源智慧監測云平臺,定期發布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分析報告。

(五)培育人力資源服務優質品牌。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加強品牌建設,注冊和使用自主商標,參選服務業重點企業名錄,參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爭創中國質量獎、天府質量獎等,打造一批品牌服務產品和品牌企業。舉辦人力資源服務業創新創業大賽,遴選支持一批專精特新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項目。打造和推廣“工匠”等特色技能人才品牌。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誠信體系建設,建立人力資源服務業機構誠信示范和等級評價體系,加強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和應用,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定期開展“誠信服務機構”等評比創建活動。支持建立人力資源服務產品、技術展示中心,以市場化方式舉辦或組織參加人力資源服務產品博覽會、推介會、交易會等市場拓展和供需對接活動。

(六)推進人力資源區域協同發展。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及長江經濟帶發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積極參與國際國內人才合作與競爭,大力推動與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人力資源服務合作,加快推進成德眉資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共同開展引才育才,聯合發布急需緊缺人才需求,協同開展成德眉資赴外招才引智、網絡招聘會、專家服務團、高峰論壇等活動。深化跨區域勞務協作,推進省級勞務培訓基地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勞務品牌。加強技能人才培養、評價合作,共享職業培訓資源,實現技能人才共育共享。

(七)加強人力資源服務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力資源服務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將其納入全市人才計劃和人才引進項目。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專業人才按規定到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兼職、參與項目合作并取得報酬或獎勵,其業績成果作為評聘相應專業技術職務的重要條件。支持市內高校設立人力資源服務相關學科、專業,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與高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知名培訓機構等合作建立培訓基地和實訓基地,多層次、多渠道培養行業專業人才。積極開展人力資源高級職稱申報評審工作,加強人力資源服務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開展行業青年人才選拔培養計劃,開展學術交流和研修培訓活動。

三、支持政策

(一)支持引進知名服務機構。對全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100強、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100強在我市設立獨立核算分支機構且實繳注冊資本500萬元及以上的,正常運營1年后,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的獎勵。對符合條件的新引進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連續5年給予獎勵,其中前3年按其對地方財政收入貢獻100%獎勵、后2年按50%獎勵。對行業頭部、行業領先重點招商引資企業,按照“一事一議”辦法,給予優惠政策。

(二)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加大本土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培育力度,對新成長為規上企業的,給予3萬元的一次性獎勵。鼓勵人力資源服務企業直接融資發展,對成功上市的給予最高3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引進優秀人才,符合條件的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三)支持園區發展壯大。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經批準認定為國家級、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經批準認定為市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給予2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鼓勵企業入駐產業園區,給予入駐企業房屋租賃補貼;符合條件的園區入駐企業,按照其對地方財政收入貢獻給予獎勵。對產業園運營機構按照其招商引資、服務情況及貢獻大小給予獎勵。

(四)培育優質服務品牌。支持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注冊和使用自主商標,企業新認定國家馳名商標的,給予3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新獲評國家級、省級人力資源誠信服務示范機構的,分別給予6萬元、3萬元一次性獎勵。

(五)強化人力資源保障激勵。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企業推薦并成功引進碩士、博士以上學歷急需緊缺人才的,給予最高2萬元/人的獎勵;引進人才經評審被認定為我市領軍人才、英才的,分別給予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最高10萬元/人、5萬元/人的獎勵。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和跨部門的職能工作組,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問題。

(二)編制產業規劃。開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專項調研,高質量編制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按照“因地制宜、一園多區”的思路,對標省級和國家級產業園建設標準,對產業園的發展目標、功能布局、服務體系、運營模式等進行充分論證,科學編制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建設規劃。

(三)強化要素保障。各地按照屬地原則,抓好資金、土地、發展環境等要素保障。整合中央、省級和市級各類相關資金,吸納社會資本投入,用好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和產業發展扶持資金,推動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保障人力資源服務業項目用地供給。

(四)規范行業管理。落實“放管服”改革和審批服務便民化要求,深入推進人力資源服務行政許可和備案“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創新監管方式,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年度報告公示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持續開展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整頓專項行動。推動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協會建設,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五)加強統計考核。將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納入目標績效管理,明確目標任務,制定考核指標,建立考核機制和獎懲制度;加強對任務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考核、通報,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健全和完善部門統計監測制度,做到“管行業就要管統計、管統計就要管數據質量”;完善人力資源相關統計指標體系,加強對統計結果的綜合分析應用。

本實施意見中享受獎補的機構(企業)須為工商、稅收和統計關系在我市,且未被納入失信“黑名單”的獨立法人機構(企業);涉及的同類型獎補政策,按就高不就低原則執行,不重復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