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心理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時間:2022-05-22 03:08:00

導語:關注心理健康提升生活品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注心理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對個人而言,心理健康是正常生活的保證,是正常行為能力的前提;對領導干部而言,心理健康是其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是確保其切實履行職責的內在要求;對全社會而言,心理健康是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基礎,是“四位一體”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本文著重圍繞領導干部心理保健的意義、領導干部心理健康現狀以及如何加強其心理保健等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討,以期該問題能引起有關方面更多關注,從而進一步提高領導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其執政能力。

一、加強領導干部心理保健的作用和意義

領導干部承擔著謀劃全局、制定政策、決策拍板的職能,肩負著一個地區一個單位能否順利發展的重任,領導干部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各級黨組織重視。上城區加強干部心理保健工作,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加強領導干部心理保健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領導干部的身心健康直接決定著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能否順利進行。一個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干部既不會有堅定的政治方向,也不會有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更不可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領導干部的心理保健教育和管理,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干部隊伍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健全他們的心理結構,保證他們心理健康發展。

其次,加強領導干部心理保健是確保干部正常履職的基本要求。干部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職工和群眾的思想情緒、工作作風和一個單位的整體氣氛及工作干勁。一個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領導干部,能通過平時的培養來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因此,要把加強心理保健作為當前干部隊伍建設的大事來抓。此外,隨著依法行政的推進,干部在權力運行上受到更多規則和輿論的監督、制約,在處理復雜利益關系時,對領導藝術的要求更高,也要求干部具有很強的心理素質和自我調節能力。

再次,加強領導干部心理保健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領導干部肩負改革、發展、穩定等執政重任,其心理素質如何,不僅直接體現出領導干部自身的領導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還直接影響到其領導職能所涉及并“輻射”到的諸多社會人群。當前社會變革的現實、新舊體制的轉軌、時代的迅速發展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復雜社會現象的出現,導致了領導干部諸多心理矛盾的形成。領導干部也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是有著豐富而獨特的情感的人,也是具有多重社會角色的人。如果領導干部自身心理不和諧、領導班子成員間個性心理特征不和諧,不能正確地判斷現實并有效率地處理解決各種問題,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很難落到實處。

最后,加強領導干部心理保健是打造“生活品質之城”的題中之意。“衣食足而知榮辱”,在社會經濟長足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普遍得到提高以后,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已成為每個人生命中的必需。也就是說,當個體生命從“活著”上升到“生活著”的時候,對自身的心理健康的重視也必然從“調味品”提升到“必需品”的位置。精神生活品質,是整個生活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但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觀點相吻合,也正是我們打造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活品質之城”的題中應有之意。領導干部,作為是“全民”的一份子,他們只有快樂地生活,快樂地工作,才能為黨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們認為,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應具備以下心理健康要求:一是積極的個性。善于維護正常和積極的人際關系,善解人意并為他人著想,思維敏捷,善于適應變化的環境,較快地接受新事物、熱愛生活、工作態度認真。二是嚴謹的思維。智力水平正常、能力自然表現,具有自我實現的理想和能力。在現實生活中不會迷失方向,能正確地判斷現實,并有效率地處理解決各種問題。三是穩定的情緒。能有效地處理內心的能量,使之不產生矛盾和對立,保持均衡狀態。能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自己的情緒困擾負責,不隨意遷怒別人,具有民主的性格。四是健全的人格。能對自我作出客觀的分析,對自己的體驗、感情、能力和欲求等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認知。對于人生有統一的認知態度,當產生心理壓力和欲求不滿時,有較高的抗壓力及堅韌的忍耐力。五是合理的應對。對于環境的壓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對的穩定,并具有自我判斷和決定的能力。具有應變、應激的能力,能夠從危機中回復的能力。

二、當前領導干部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原因分析

為有效掌握領導干部隊伍心理健康基本狀況,上城區邀請浙江理工大學心理研究所有關專家,以全體區管領導干部為目標群體,本著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就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來看,上城區區管領導干部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健康危險性壓力(對人的心理、生理產生諸多不利影響的壓力)的比例偏高。上城區領導干部存在健康危險性壓力的比例為24%,其中尤以街道和經濟部門的領導干部偏高,即干部的心理壓力狀態已經影響到其身體健康。二是心理疾患風險(可能造成心理健康損害的壓力)的比例偏高。上城區領導干部隊伍中因為壓力過大而導致心理疾患風險的比例為15%,高于其他目標群體。三、缺乏有效的自我調解能力。在本次調查中發現,領導干部個人應對壓力的方式,成為影響健康危險性壓力的重要影響因素。

經過對樣本的仔細分析和對領導干部個人的深入訪談,我們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因素來自以下四個方面:

1、來自崗位職責的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崗位職責要求提高。隨著“依法行政”、“以人為本”等理念深入人心,社會對政府履職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機關的行政難度有所增加。特別是上城區作為地處城市中心的老城區,受地域面積小、人口密集、老齡化問題突出等影響,工作任務增加、工作難度加大,給領導干部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此被調查者普遍認為“現在的工作標準和要求增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二是爭先創優競爭激烈。近年來,各條線上爭先創優的意識都比較強烈,但上城區又面臨土地資源有限等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有些涉及“硬指標”的工作比如招商引資、節能減排等壓力尤其明顯,也造成了部分經濟和社會管理職能部門(如經濟部門和街道)領導干部健康危險性壓力較高。問卷調查及個別訪談顯示,“單位的外部環境(爭先創優)競爭激烈”這個壓力源選項的認同程度位列第二。三是績效考核標準更嚴。隨著近年來“領導責任問責”、“一票否決”等制度被較為普遍地引入各項評比中,還有諸如綜合考評、末位淘汰、效能問責等多項制度的推行,也給擔負著領導責任的干部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如上城作為老城區和中心城區,轄區內木結構的老房子多、外來人口多,客觀上存在如火災、生產安全等突發事件等隱憂,給相關的部門領導造成了很大心理壓力。

2、來自社會公眾的期望。目前我國正進入“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時期,與此同時,社會轉型時期的矛盾又大量集聚,社會心理問題凸顯。領導干部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分子,其隊伍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結構性調整和轉型,而干部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從某個層面反映了一些社會心理問題。作為領導干部,要處理和協調方方面面的社會關系。尤其有些工作部門處在和群眾接觸的最基層,是黨和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創建最清潔城市、退休工人社會化管理、居家養老等大量創建工作和管理職能落在了他們肩上,在危舊房改造、拆遷安置、抗高溫、防臺、預防越級上訪和群體事件等突擊性、階段性工作中,部門、街道的領導干部都直接站到了第一線,很多甚至需要挨家挨戶和群眾面對面地打交道,工作繁雜,責任重大,雖然干部隊伍整體精神面貌較好,能自我加壓,負重奮進,但客觀上存在超負荷運行的情況。另一方面,隨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選人用人日益民主、公開,領導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和監督網絡日益健全,社會公眾對領導的期望值也比較高,領導干部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成為“半公眾人物”,其言行舉止無不受到制度和輿論的監督,要遵守相對較高的行為準則。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領導干部心理健康狀況產生影響。

3、來自“雙圈”的壓力。領導干部處在繁雜的工作和多重社會角色中,很多時候不得不面臨選擇。比如經常有干部碰到這樣的情況:一邊在處理一批群眾上訪的突發性事件或者拆遷現場,一邊接到家人生病住院甚至病危的消息;一邊是工作應酬難以脫身,一邊是家人催其回家吃飯……由于領導干部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應酬中,無暇顧及家庭成員的感情,影響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難免對家人產生一種愧疚。同時,家庭對領導干部本人的期望值也比較高,認為其有一定的權力和社會關系,希望很多家庭問題通過領導干部經一定“活動”后得以解決。部分領導干部在愧疚和補償的雙重心理驅動下,增加了心理負擔。有的干部則是在與周圍人群的比較中產生了心理疾患。比如自認為不比別人差,但人家屢屢得到提拔重用而自己卻原地踏步,心里倍感挫折失意。有的和親朋好友、戰友同學或其他群體比職務、比收入、比住房,感到自己樣樣不占優勢甚至差距較大,加上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自卑或失衡心理便油然而生。還有的領導干部因年度考核或民主測評結果不理想而灰心喪氣。此外,在社會上種種人際關系的交往中,領導干部還要克服和抵御因利欲誘惑而產生的心理困惑,這種誘惑的壓力也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4、來自調節能力的缺陷。盡管心理健康已經成為衡量領導干部綜合全面發展的重要標準,但當前很多領導干部仍對心理健康問題不夠重視。一方面,對心理保健知識知之甚少。在許多人看來,只有“心理陰暗”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同時,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干部認為過分強調克制、忍耐,完全是性格上的軟弱、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對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二是自我調節的手段缺乏,能力有限。即使有些領導干部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也不善于自我調節、自我解壓。不少干部在有了壓力以后,往往是“上級面前不敢說,同事面前不能說,親朋面前不愿說”。由于缺乏適當的自我調節手段和發泄渠道,導致心理壓力不能及時得到釋放,出現心理和身體健康問題。從調查中發現,有些領導干部盡管已在有意識地參加一些心理健康講座和課程的學習,但對自身壓力的釋放卻沒有起到特別有效的作用。

三、加強領導干部心理保健的思考和對策

針對上述現象及原因,結合上城區的一些實踐和探索,我們覺得加強領導干部心理保健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營造氛圍,提高對領導干部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認識。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需要領導干部自身的努力,包括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也需要組織上的關心幫助和氛圍的營造。近年來,上城區每年都邀請省、市心理專家為全區干部講授心理保健知識,開展健康咨詢;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干部培訓的一項重要內容,專題納入兩級中心組理論學習,并在干部培訓主體班次中增設心理健康學,使廣大干部正確認識自身心理特點,掌握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積極整合資源,依托社區學院開展面向全體機關干部的心理講座和輔導;為全體區管干部訂閱《現代領導》雜志,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權利觀、地位觀和利益觀,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始終保持快樂的心情。此外,還堅持“雙管齊下”,堅持身體和心理并重,開展健康教育,調整基層干部的整體狀態。如聘請專家針對基層干部工作性質和特點,專門編寫印發《干部健康知識手冊》,就基層干部群體常見疾病預防和治療、心理健康、飲食結構、健身運動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目前已開設各類心理健康講座50余場,受眾達2600余人次,發放各類宣傳保健資料1600余冊。

2、建立機制,加強對領導干部心理健康的日常管理。關注領導干部心理健康需求,要從制度上確保減輕心理壓力的有效措施。為此上城區從實際出發,投入人、財、物,從結構機制上將干部心理健康建設納入工作體系。一是建立領導保障機制,確保投入到位。成立了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區委辦、政府辦、區委組織部、區直機關黨工委、區衛生局、區人事局、區財政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干部保健領導小組,負責全區機關干部的身心健康和保健工作,并落實了配套的經費保障機制,目前每年干部健康工作投入達40萬元。二是完善健康檢查制度,調整干部身心狀態。除了每年安排全體干部參加一次常規的健康體檢外,還專門組織開展體能測試,分年齡段、分性別對機關干部進行體質監測,出臺針對性報告,并跟蹤觀察,督促廣大干部增強體質,維護身心健康。落實年休假制度,保證干部每年有一段集中的休息調整時間,使其工作張弛有度。三是堅持文娛活動制度,倡導科學生活方式。從*年以來,堅持每年舉辦一次大型“全民健身月”活動,組織機關干部開展棋類、球類、游泳等多種形式的競技比賽,并使“環湖走”、登山、劃船、健身操等一系列鍛煉活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以進一步豐富廣大機關干部的業余生活,幫助他們調節好身心狀態。四是建立培養鍛煉制度,提高三種適應能力。通過組織有意識培養鍛煉,如課堂培訓和安排新提拔干部到一線擔任信訪督查員,到重點工程掛職等,提高他們的三種適應能力:即心理適應能力,正確認識和敢于肯定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增強自信心、鍛煉意志力,寵辱不驚、平衡心智;人際適應能力,增強溝通力,提高尊重度,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容忍并接受他人的觀點、弱點和缺點,善于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處事適應能力,增強承受力,善于處置應急事件、化解工作難題。

3、完善管理,實現對領導干部心理健康的提前干預。關注干部的心理健康需求,要研究制定新形勢下加強領導干部管理的有效方式。上城區著力落實關心關愛領導干部的各項措施。從組織的角度,努力為干部“減壓”,使他們“輕裝上陣”。一是努力實現人崗匹配,優化干部隊伍結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選拔任用干部時,既考察和衡量干部德能勤績廉的情況,又注意了解和掌握干部的心理素質,選拔與崗位職責要求相符合的干部,避免出現上崗后無法勝任工作而產生巨大心理壓力的現象。二是完善選人用人機制,科學考核評價干部。探索建立科學的領導干部工作實績考核機制,以科學的考核評價為干部創造保持良好心態的環境和條件。堅持“三個留人”,特別是對那些長期在本職崗位上默默無聞奉獻的同志“高看一眼,厚愛三分”,以進一步調動各年齡段干部的積極性。三是建立談心交流制度,緩解干部心理壓力。為緩解領導干部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上的心理壓力,確立一年一度的“談心月”活動制度,即每年集中一個月時間,由區委領導帶隊,組織、紀委等部門的同志參加,走訪全區各個部門,與全體區管干部交流談心。并堅持做到“三個必談”,即干部遇到挫折時必談,工作調整時必談,思想作風等方面發現不良苗頭時必談,以引導廣大干部經常進行自我調整,引導情緒不穩定的同志追根溯源、擺正心態。四是深化基層聯系點制度,拓寬心理求助渠道。建立區級領導與基層領導定期溝通制度,規定每位區級聯系點領導每年至少與基層干部領導進行一次談話,了解干部的工作、生活情況及存在的困難,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工作、生活中的困難,拓寬基層干部傾訴心聲和心理求助的渠道。

通過采取一系列的針對性措施,近年來上城區領導干部的自我保健意識得到加強,干部隊伍呈現奮發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全區各項工作得到進一步推進。自我保健意識得到有效加強。在本次調查中顯示,90%以上的領導干部在感到壓力時根據平時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識,采取了一定的自我調節措施,其中65%以上的人所采用的措施較為得當有效。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導。領導干部的業余生活得到較大豐富,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導。機關工會平均每月組織1-2次集中的文體活動,如近期推出的網球培訓班、自行車環區行等活動都得到了區管干部的積極響應,報名比例達到了87%以上。干部隊伍呈現良好的精神面貌。通過科學有效的調控,上城區干部隊伍呈現良好的精神面貌。克服土地資源匱乏等“瓶頸”,自我加壓,負重奮進,爭先創優,有力推動了全區各項事業的發展。

四、對建立領導干部心理保健長效機制的啟示

上城區開展領導干部心理保健課題的調研,并不是簡單地就心理健康問題談心理健康問題,而是旨在把領導干部的心理健康問題同領導干部的從政道德和執政能力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為促進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隊伍整體健康發展,為推動干部教育管理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要求提供參考和借鑒。

1、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推進干部教育培訓和日常管理。應該說,對領導干部心理健康的關注,體現的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構建和諧社會,政府要從新公共管理向新公共服務過渡,對外是要轉變職能,對內也要轉變角色,從生硬的上下級管理變成人性化高效管理。過去對干部管理,更多的是關注其工作有沒有完成好,當地GDP增長了多少。現在既要關注GDP增長,更要關注領導干部個體健康和心理和諧。通過多年來的實踐,上城區有關部門認為,領導水平和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不能單靠思想教育、行政管理和紀律手段以及“整頓”的方法完全解決,首先必須通過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把領導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全區干部培訓規劃,除了主體班次以外,在全區干部“時代光華”選修課中增設全年24學時的《心理健康知識》,讓領導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學知識,提高應對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分層次培訓,使各級領導干部了解心理健康對工作和生活的影響,掌握心理領導科學的理論知識、基本方法和工作技巧等,增強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妥善處理好各種關系,促進社會和諧。

2、構建領導干部心理安全監控體系,提高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確立領導干部心理健康課題的最終目的,實際上是形成一個領導干部心理安全監控及有效調整的體系,通過這個體系,既能夠將領導干部的心理問題解決,同時也將承擔起構建公務員和諧心理的職責。上城區在加強領導干部心理保健工作的過程中,努力整合資源,利用外腦,建立心理健康顧問機制。比如,通過聘請富有實踐經驗和專業理論知識的領導干部、心理醫師、高校心理學研究人員等專業人員,定期開展專題講座;在每年一度的健康體檢同時,增加對心理健康的測評,讓領導干部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身心健康狀況,幫助其應對不同時期出現的心理問題,建立心理預防機制,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此外,聘請的“外腦”還可以幫助政府制定應對突發事件的心理干預方案,提高辦事效率和群眾滿意度。組織開展基層干部心理癥狀測試,將測評結果分析匯總,進行心理健康評估,更好地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改善指導和治療方案。同時,結合談心走訪活動及聯系點制度的落實,建立干部心理素質跟蹤考察機制,一方面結合干部日常監督管理,及時掌握領導干部心理動向。另一方面及時與干部進行溝通談話,幫助其消除緊張情緒,排解心理壓力,愉快開展工作。

3、健全完善科學的干部評價體系,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當前各級黨組織對領導干部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關注,中組部曾提出了考察干部“心理素質的情況,是否具有寬廣的胸懷和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的要求。選拔干部,不僅要像傳統那樣考查工作能力和文化知識,同時要增加對心理素質方面的考查內容,這是黨政領導干部為了應對國家社會環境的變化提高自身執政能力的需要。上城區通過探討領導干部中帶有共性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問題,分析產生心理問題的“壓力源”,找出保持健康心態的有效途徑,不但幫助干部個體完善人格,而且為組織上選拔任用干部提供了更多的借鑒和參考。比如,在公選中,除筆試面試外,請專家結合崗位實際設置參數,從心理抗壓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心理適應性、意志力、領導能力、應對能力、信心、成功指數等方面對考察對象進行心理素質測試,全面考查應試人員在領導能力方面的潛在素質。根據測試結果,組織部門分別對其進行溝通能力、心理適應能力、意志能力等方面的綜合分析,得出干部的心理狀況和性格傾向,以此作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