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策略
時間:2022-09-28 09:46:00
導語:糧食安全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云南省人口中資源和環境壓力的不斷加大,糧食供求偏緊狀態將長期存在,云南省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要突破傳統束縛,拓展糧食來源渠道、種類、區域等,以下的思考是確保云南糧食安全的策略思路所在。
一、藏糧于田
糧源于田,耕地是糧食生產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最基本生產資料和生活保障。應在確保云南省8970萬畝耕地“紅線”基礎上,通過土地整理、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措施,對農田水、土、氣、生等基本生態因子進行系統保護與改善,提高糧食的可持續生產能力。
(一)加強糧食耕地保護
嚴格保護耕地,是保障糧食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提和基礎,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20)》提出的明確指標,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05億畝,云南省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8970萬畝,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必須正確處理好建設用地與耕地保護的關系,正確處理占用耕地與補充耕地的關系,科學推進以土地整理為核心的土地開發、復墾與整理工作,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在耕地質量的整治與建設上,要大力推進以坡耕地“坡改梯”為主體的耕地綜合整治,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和產出率。
(二)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快小型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建設步伐。加快建設“潤滇工程”,全面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在有條件的地方新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在山區和干旱地區,大力開展以集雨為主的小塘壩、小水池、小水窖、小引水渠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設。通過骨干水源工程和小型水源工程建設相結合,增加農業灌溉供水量。二是開展灌區及配套工程建設。以面積萬畝以上大中型灌區和小型灌區糧食主產區和糧食生產基地為重點,加快實施灌區骨干工程續建配套,完善水源工程的輸配水渠(溝)系,發揮灌區改造整體效益,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提升灌區管理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灌溉保證率和水資源利用率。加快實施12個大型灌區和55個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力爭到2012年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比率達到40%,2020年達到45%。三是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合理配置水資源和加強工程運行管理,因地制宜采取渠道防滲、低壓管灌等節水措施,有條件的地方大力發展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模式,減少輸水損失。加強水費計收,實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并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水分生產率。
(三)加快中低產田地改造步伐
突出山區、半山區,兼顧壩區,以改造坡耕型、缺水型、漬澇型為重點,以保土保肥保水、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為標準,治水改土并重,工程措施與科技措施并舉,壩區重點建設完善田間斗、農、毛渠,做到渠、路、橋、涵、閘配套,改串灌、漫灌為溝灌,做到合理用水、節約用水,達到能排、能灌、能機耕,形成“溝成網、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樹成行”的高產穩產農田。力爭至2020年累計完成萬畝中低產田的改造,使全省高穩產農田達到5000萬畝,實現農民人均高穩產農田達到1畝以上。
二、藏糧于科技
(一)加快實施沃土工程
圍繞提升耕地持續產出能力、土肥新技術創新轉化能力、耕地質量動態監測能力,以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為主,以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為手段,提高耕地內在質量。建立全省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分區域、有步驟地建設耕地質量監測點、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開展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和耕地農田的分等定級工作,全面掌握全省耕地土壤養分狀況、地力等級。提升土壤有機質,實施糧作秸稈還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推廣力度。大力開展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在糧食作物集中的山區、半山區,采取工程、生物、農藝措施相結合,實施集水蓄水節灌、生物籬固土節水、秸稈還田覆蓋等節水技術模式,引導農民積極實施有機肥,提高示范區糧食作物平均單產。
(二)加快植保工程建設
在近期國家重大農作物病蟲害治理工作中,云南被列為國家重大流行性病害小麥條銹病冬、春、秋季主要菌源治理地,國際性遷入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兩遷”害蟲的初始蟲源阻擊區域,以及外來性有害生物重要阻擊地帶。按照國家農業部對于植物保護工程二期工程建設要求,建立起省、州、縣、鄉四級云南省重大植物疫情阻截體系,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和控制體系,以及縣以下基層重大病蟲害應急防治體系。按照病蟲害發生區域性特點,組建植物疫情阻擊站、農業有害生物預警控制站、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試驗站,實現對危險性重大病蟲害的有效阻擊、對重大病蟲害及時預警和有效防控。
(三)加快農機化工程建設
充分借助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機遇,全力推進糧食生產機械化的發展。一是加大成熟的農機技術推廣應用,著力提高機械耕耙作業水平。二是加快農機新技術、新裝備的示范推廣,重點突出“種、收”機械化作業環節,并在糧食烘干、儲藏等技術推廣取得突破。建立稻麥、玉米、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機插(播)、機收推廣示范區,以點帶面、梯度推進。三是加強機械化植保的統防統治工作。積極推廣先進環保的植保機械,提高農藥效率、降低糧食農藥殘留量,保護生態環境。
三、生態促糧
(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
農業可以極大地提高小型農戶的生產力,對糧食安全和糧食自給有著積極作用。大多數農戶,特別是在云南土地退化嚴重和市場邊緣化地區的農戶,都負擔不起額外投入。因此,如果政府能夠履行相應的義務,在能力建設等方面提供支持,為農戶提供一條實際且在經濟承受范圍內的途徑,幫助他們消除貧困,獲得糧食安全。生態農業在環境方面,可以減緩土地退化、減少污染環境的化學品的使用,因此有益于人類健康。此外,生態農業可以幫助提高農業生態多樣性,提供其他關鍵的環境服務,如提高農業生態多樣性、幫助農戶更好地應對挑戰和不確定因素等。生產力和農作物多樣性同樣可以增加農戶收入,改善農村生活質量。生態農業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潛力巨大,如生態農業避免使用合成化肥,從而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特別是氮的氧化物的排放。耕種豆類作物、作物殘余、作物覆蓋、農林間作等生態農業耕作方式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固定土壤有機物、提高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固定率。通過建立增加農業生態系統彈性的方式,生態農業可以幫助農戶適應氣候變化。增加農業生態系統適應能力可以提高農戶應對氣候變化(如:不規則降雨、氣溫突變及其他不可預料的氣候事件)的能力。生態農業建立在強大的地方社區、農戶知識和農業生態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改良土壤結構和其中的有機成分,來改善土壤質量。反過來,土壤質量的改善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保持土壤濕度。同時,這些條件都可以保護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
(二)深化機制創新,構建糧食生產的生態保護屏障
要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的機制,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優化品種品質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畜牧養殖,推進云南農村沼氣建設、秸稈綜合利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集約型、節約型農業和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不斷提高土地等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糧食生產綜合效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要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多渠道籌集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逐步提高補償標準,形成有利于保護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和農業物種資源的激勵機制。
四、以特換糧
云南在糧食生產上缺乏優勢,而在蔬菜、水果、干果、中藥材、茶葉等特色產品上有優勢,經濟效益好,農民獲利高,因此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菜、果、林等產品作為糧食的替代品,隨著消費理念和食物結構的變化,人們對這類產品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市場前景廣闊。因此,既可用菜、果、林產品作為糧食補充,同時也可用其收入換取所需糧食。
五、森林取糧
森林是大自然的寶庫,不但擁有大量的木材資源,同時還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和食用菌等森林特產資源。森林食品從廣義上說,是指生長在森林中可供人類直接或間接食用的植物、動物以及它們的制成品。云南地處云貴高原,山地占96%,森林面積廣,自然條件優越,森林食品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目前,云南的核桃、野生食用菌等皆已形成產業,并在國內具有一定品牌影響力。伴隨著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林農生產經營積極性的提高,森林食品資源的潛力會逐步開發出來,森林食品將成為糧食的重要補充。
六、境外產糧
與云南相臨的越南、緬甸、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土地資源豐富,越南還是世界稻谷主產區,稻谷生產成本低于我國,更低于云南。最初源于禁毒工作開展的境外罌粟替代種植,既減少了的嚴重危害,又能獲取短缺資源,補充了省內部分農產品的供給,帶動了邊境地區特色經濟和地方企業的發展,替代產業和替代經濟逐步形成。目前中央提出把云南建設成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這一發展戰略將在“十二五”期間實施,這將是云南發展的一次機遇。境外替代種植具有較好的國內政策支持和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云南實施“走出去”發展替代種植的政策平臺已經形成,一大批省內外企業參與替代種植,近年來,參與替代種植的企業不斷增加,替代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以替代種植返銷農產品進口的數量和金額不斷增大。因此,借助境外替代種植,把外匯儲備變成資源儲備,把糧食進口變為境外替代種植返銷,不失為解決云南糧食安全問題的一種策略思路。
- 上一篇:各行業個人工作總結6篇
- 下一篇:副職干部上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