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時間:2022-06-02 03:40: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黨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他指出,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四句話是對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就要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領會和把握。
一、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
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是我們黨執政興國必須始終牢牢把握的中心問題,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核心要義。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必須深刻理解第一要義,始終貫穿第一要義,切實抓好第一要義。
一是要把握發展的中心地位。*報告強調,“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只有把握發展這個主題,才能全面理解科學發展觀,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問題。早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我們黨就把經濟建設確定為黨執政后的中心任務。黨的八大全面分析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強調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鄧小平同志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同志反復強調:“發展是硬道理,這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戰略思想。”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展現出蓬勃生機,是與我們黨始終扭住發展不放松、始終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義分不開的。科學發展觀繼承我們黨關于發展問題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深化了對發展這個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根本性問題的認識。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始終把發展放在中心位置。
二要把握發展首先是發展經濟。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志強調,“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建立在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上。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始終是我們的中心任務。我們黨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首要任務是要發展經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具體運用,而且符合歷史進步和我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三要把握發展要尊重規律、講究效益。科學發展觀強調,要從社會生產各個部類、各個地域、各個方面的聯系,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當代與后代等的聯系中把握發展。發展既包括物質也包括精神,既包括經濟也包括社會,既包括人也包括自然,既要看局部和眼前也要看全面、看長遠。發展要遵循發展的客觀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國際經濟正處在產業結構朝著技術、知識、服務密集的方向發展的新的調整時期。只有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不斷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確保實現黨的*提出的發展目標。只有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切實推動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確保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只有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應對激烈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切實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確保在國際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
四要把握發展關鍵是要抓住機遇。經濟發展具有周期性,失去機遇就很難實現發展的突破。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真正的發展機遇是不多的,要珍惜機遇、善于抓住機遇。正是因為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很好地抓住了90年代國際和平發展、世界科技革命、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國內改革開放深化、市場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才使我國經濟社會獲得了巨大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堅實基礎。當前,盡管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發生了新的深刻變化,國內發展也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但從整體上說,我們面對的形勢依然機遇與挑戰同時存在,機遇大于挑戰,有利多于不利。只要我們善于抓住機遇,善于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堅持正確的政策,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就一定能夠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的發展,把社會生產力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二、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概念,豐富和深化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的認識。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必須理解和把握以人為本這個核心。
一要把握以人為本的核心地位。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核。科學發展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強調社會主義要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深刻反映了時代進步潮流和歷史前進方向,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大轉變和創新。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進一步豐富了代表人民群眾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內涵,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的認識。科學發展觀一切內容都貫穿以人為本的要求,都以以人為本作為邏輯起點。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與其他發展觀最根本的區別,科學發展實質上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緊緊抓住以人為本這個核心,才能深刻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靈魂。只有把握以人為本才能真正領會科學發展觀、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
二要把握以人為本的深刻含義。以人為本的人,是指最廣大人民群眾。在當代中國,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以人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發點、落腳點,就是最廣大人民。以人為本,主張人民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么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主張人民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主張人民是發展的受益者,發展的成果應當惠及全體人民,回答了發展的目的是什么,發展成果“歸誰所有”的問題。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歸人民共享,三者的統一構成了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
三要把握以人為本的實踐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就要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引導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要堅持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人的利益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滿足人們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權;就要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各項工作中體現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經濟建設,要著眼于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設,要著眼于保障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權利和合法權益,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文化建設,要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精神生活質量,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社會建設,要著眼于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不斷建設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三、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科學發展觀所追求的發展,不是單純追求GDP的發展,不是不計代價、竭澤而漁式的發展,而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必須理解和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這個基本要求。
一要把握什么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原則和總體要求,體現了促進科學發展的根本方針,是一系列的基本觀點、方針政策和戰略思路的依據。全面發展,是指各個方面都要發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發展;協調發展,是指各個方面的發展要相互適應,各個環節的發展要有機銜接,各個階段各個步驟的發展要良性運行;可持續發展,是指發展進程要有持久性、連續性、可再生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二要把握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的基本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經濟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沒有經濟的發展,其他方面的發展就缺乏物質條件。政治建設提供政治保障,沒有政治建設,就不可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沒有一個以健全法制為保障的發展環境,其他建設就不可能順利進行。文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沒有文化建設,就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就不能形成昂揚向上、開拓進取的主流精神。社會建設提供有利的社會條件,沒有社會建設,就不能形成促進其他建設的良好社會環境。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社會,是人與自然相和諧、持久永續發展的社會。只有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不斷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問題,促進社會公平、縮小社會差距、完善社會保障、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才能妥善處理好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近期利益和長遠利益、部分群眾的具體利益和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關系,真正構建起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和諧發展、永續發展。
三要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一要增強經濟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二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使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三要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四要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使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五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促進循環經濟較大規模發展,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使我國成為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四、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統籌兼顧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具體體現和科學運用,是指導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根本方法就是統籌兼顧。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必須理解和把握統籌兼顧這個根本方法。
一要把握統籌兼顧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新中國建立以后,在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同志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提出了統籌兼顧的方針。1956年,他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我們的方針就是統籌兼顧,各得其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繼續堅持統籌兼顧的重要方針,并結合改革開放的實際提出新的要求,強調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同時要處理好“先富與共富”的關系,要鼓勵沿海先發展,同時要統籌兩個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同志堅持和發展了統籌兼顧的方針,提出要處理好關系現代化全局的12種關系,要處理好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關系,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圍繞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五個統籌”的要求,使統籌兼顧方針進一步具體和豐富。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賦予這一重要方針和原則更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對我們黨關于統籌兼顧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尤其是改革開放新鮮經驗的科學總結,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深刻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切入點和現實途徑。
二要把握統籌兼顧的方法論意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都是普遍聯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的發展是平衡與不平衡的辯證運動。經濟發展規律表明,經濟發展尤其是大國經濟發展,尤其要求處理好發展的均衡與非均衡的關系問題,既保持速度,又保持穩定,既抓住主要矛盾、實現重點突破,又兼顧全面、實現協調和持續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如果離開了協調有序、兼顧各方,就是畸形的、片面的發展,甚至會出現停頓和倒退。只有堅持用統籌兼顧的觀點和方法處理發展的問題,才能不斷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以及人與自然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堅持統籌兼顧,就是運用辯證法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關系,就是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三要把握如何做到統籌兼顧。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要更加注重農村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要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形成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要更加注重社會發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經濟發展與促進社會進步結合起來。要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處理好國內發展和國際環境的關系,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條件,又發揮好我們自身的優勢,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擴大內需與擴大外需、利用內資與利用外資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國內改革發展和對外開放相協調。
- 上一篇:商業活動會議發言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內涵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