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論文
時間:2022-04-24 01:52:00
導語:淺析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以比較完整的理論形態提出了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思想體系,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進程中,并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前進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它以比較完整的理論形態提出了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思想體系,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進程中,并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前進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一、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歷史地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而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這一過程,實質就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1的過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相統一的過程。恩格斯說:“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該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2自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就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進程,所產生的三大理論成果——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品質和鮮明的中國特色。進入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在這個“發展點”上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
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3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百廢待興、百業重建的歷史條件下,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了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的艱辛探索。用“向自然界開戰”的語言表達了黨和國家工作重點需要轉移的思想;提出要以蘇為鑒,要從各個方面考慮如何按照中國的情況辦事,努力找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提出要正確處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十大關系;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提出處理各種關系的基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安排等一系列重要思想,這標志著我們黨開始初步探索和揭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規律。然而,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后來在發展方向上走了彎路,但它畢竟是特定歷史階段對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嘗試,并為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條富有創造性和啟發性的思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適應時代要求和中國實際的基礎上,深入探索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現實問題和基本規律,形成了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的鄧小平理論。鄧小平同志的發展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主體內容,主要包括: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通過改革開放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指明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路徑;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發展;提出社會主義建設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指出經濟建設要注意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等;指出要充分利用“和平與發展”國際條件加快發展現代化等重要思想。這一系列重要思想不僅使我們黨的發展觀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飛躍,而且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展了對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全面探索,主要包括: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發展作為黨的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明確提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正確處理現代化建設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提出要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重要思想,從而把我們黨的發展觀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的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對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站在時代高度,既堅持了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又深刻總結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科學分析了我國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在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強調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等協調發展,強調可持續發展;更加突出地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強調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宏觀調控、注重統籌兼顧、注重改革創新,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解決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科學發展觀是在堅持鄧小平“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發展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過程看,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和今天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之間的歷史聯系和邏輯關系是:它們都必須以中國工人階級立場作為根本出發點,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理論前提,以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作為現實根據,并且是以其前者的思想范式和原理原則,來指導和規范后者的探索、產生與形成,而后者則只能以前者為起點、以實踐為基礎,而實現對前者的繼承、深化、發展和超越。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像“由一整塊鋼鑄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樣,“決不可去掉任何一個基本前提、任何一個重要部分,不然就會離開客觀真理”,4就會變形走樣。科學發展觀,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緊緊抓住“發展”這一馬克思主義的主題,高度凝煉地概括了中國共產黨人半個多世紀以來關于中國發展認識的思想理論成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注入了體現時代特點、符合中國需要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結論,以比較完整的理論形態提出了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樹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推動著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走向新階段。二、科學發展觀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歷史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黨的十七大報告用三個“我們要永遠銘記”表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進行了艱辛探索,從而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礎和寶貴經驗。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人民重新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時期我們堅持解放思想、撥亂反正,徹底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人民在世界風云變幻和國內發生困難的考驗面前,繼續堅定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取得了輝煌成就。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3其實質是用新的發展思路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快更好的發展。科學發展觀明確指出了發展的核心理念、發展的重要原則、發展的根本途徑,使科學發展觀實現了系統化和理論化的形態轉變,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指明了發展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包含著對“人”和對“本”兩方面的理解。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指廣大人民群眾,包括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及與此相聯系的人的生命、人權和人的尊嚴。這里的“本”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為了誰”發展,就是把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的出發點、目的和歸宿,承認并尊重人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愛護人、解放人、發展人的價值觀念,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二是“依靠誰”發展,承認并尊重人民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是歷史的創造者,依靠人民群眾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去促進發展,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創新精神。總而言之,以人為本,包含了“人是根本目的”和“人是基本動力”雙重意義,解決的是發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動力問題。可見,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核心理念,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又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這指明了發展的重要原則。發展包含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多方面因素,必須充分考慮發展要素空間上的全面性、系統結構上的協調性與時間上的可持續性。因此,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則。全面發展,是指在經濟增長基礎上實現的量和質、速度和效益相統一的經濟發展,是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實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等領域的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不斷推進。協調發展,就是構成社會系統的各子系統、各領域、各層次、各要素在發展過程中要互相適應、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就是各子系統、各領域、各層次、各要素之間動態平衡,從而實現社會系統在整體上的穩定有序和諧的發展。具體地說,就是要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之間,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之間,城鄉、區域、內外、上下之間,以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社會利益性結構和社會功能性結構之間的協調發展。5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當前,只有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才能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和活力。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指明了發展的根本途徑。統籌兼顧,是我們黨在長期執政中一條行之有效的重要經驗,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統籌兼顧,就是指在工作中要做到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統籌謀劃、兼顧全面,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著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現階段,按照統籌兼顧的思想,就要正確認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即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既要積極發揮政府作用,適當運用行政手段,又要尊重和遵循市場規律,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發展的活力和效率;要始終站在戰略高度,處理好各種復雜的矛盾和問題,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可見,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統籌兼顧,已經不是某個局部、某個方面、某個環節的方法和策略,而是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的根本方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途徑。
三、科學發展觀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歷史地位
一百五十多年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經歷了波瀾壯闊、艱難曲折、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特別是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對社會主義運動的沖擊甚為劇烈,代價無比昂貴,同時也給社會主義運動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徹底覺醒。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到底該走什么路,社會主義運動的突破方向到底應該如何選擇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始終成為關注和實踐社會主義運動的國家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科學發展觀總結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教訓,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再次復興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路。
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算起,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所開創的具有世界性的科學社會主義已有近160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發生了三次歷史性飛躍。第一個階段,是從1848年到1917年,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空想到科學的飛躍,主要任務是進行以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為目標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第二個階段,是從1917年到1978年,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主要任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探索,形成了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第三個階段,是從1978年以來,社會主義實現了從傳統模式到現代模式的飛躍,主要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開辟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在第一階段,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取得了一系列革命成果,特別是在列寧領導下取得了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由此產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但是由于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俄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發生,而且又是在一個國家單獨舉行革命,巨大的歷史飛躍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理論和實踐難題,由此引起的爭論貫穿于以后的社會主義發展史。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失敗后,列寧毅然實行了向新經濟政策的戰略轉變,繼續探索俄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列寧晚年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構想,其實質在于探索一條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實現民族振興的非資本主義道路,由于列寧的過早逝世,這一探索沒有能夠在俄國結出應有的果實。
在第二階段,世界上出現了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蘇聯模式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體制。從20世紀20年代末起,斯大林提前結束了新經濟政策。這次轉變的結果,是建立起了斯大林模式,即后來持續存在了半個世紀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擴大到歐洲、亞洲拉丁美洲一系列國家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這一模式盡管在各個社會主義國家不盡相同,但基本框架是一致的,都是實行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片面強調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等。
在第三階段,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陷入低潮,甚至跌入谷底,經歷一個重新分化組合之后,社會主義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緩緩回升,結束了“震蕩期”,進入“調整期”,并在總體低潮中出現了局部復興。中國共產黨認真總結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教訓,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領導中國人民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自1978年以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的主題就是不斷建設、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建設以及科技、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對外交往、祖國統一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個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治國理政的新思路和新方略。這些新思路和新方略,既承載著濃濃的歷史厚重感,也深刻反映了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的大勢對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這是對社會主義實踐規律認識的深化,又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再次復興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路。我們相信“只要中國不垮”、“旗幟不倒”,“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6“只要中國社會主義不倒,社會主義在世界將始終站得住”。7我們應當站在這種政治高度,來看待科學發展觀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歷史地位。
科學發展觀吸取國際發展經驗,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增強了自身的示范效應和吸引力。
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而且也是和世界范圍內時代的發展趨勢和進步潮流相吻合的,它反映并豐富了人類文明成果。
從世界范圍來說,自從1955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劉易斯提出把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GDP增長的發展觀以來,半個世紀內的人類發展觀大致朝著三個方向發展著:一個方向朝橫向擴展發展觀念,如法國社會學家佩魯在1983年提出的“整體的、綜合的、內生的”發展觀;一個方向是朝縱向擴展發展觀念,如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和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一個方向是從內涵上擴展發展觀念,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聯合國開發署以及斯蒂格利茨、阿瑪蒂亞·森等人提出的人類自身的發展觀、實現社會轉型的發展觀、以及作為自由、人權的發展的發展觀等等。
科學發展觀既借鑒和吸取了發展觀在這三個方向上發展中所包含的人類文明成果,又豐富和發展了這個成果。例如,在朝橫向擴展發展觀方面,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布局,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成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在朝縱向擴展發展觀方面,我們黨提出了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等等;在從內涵上擴展發展觀念方面,我們黨闡明了發展要以人為本,就是說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在國際上則提出和平、開放、合作的發展,建設一個民主、和諧、公正、包容的和諧世界。
當前,黨中央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注重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注重擴大民主,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注重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通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實惠,國際地位和影響也顯著提高。這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示范作用、對世界勞動人民的鼓舞作用、對世界人類進步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自明、難以估量的。
參考文獻:
1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4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
5吳元梁.論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及其現實根據J.哲學研究.2007,(2).
6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0-321、346.
-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哲學詮釋論文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城市建設理念與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