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論文
時間:2022-04-24 10:51: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只有不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才能保證科學發展觀的真正落實和目標的真正實現。所以二者是統一的,它們都統一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中,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之中。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生活品質
一、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在堅持、鄧小平和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時期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基礎上,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適應現代化建設,努力把握發展規律、汲取人類關于發展的有益成果,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解決發展難題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人本論認為:人的發展是發展的本質。人的發展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人的發展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概括地說,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和諧社會建設、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使經濟快速的發展,最終作用于人民的生活品質,使生活品質大幅提高。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的社會。放到微觀世界,就是人們的生活品質顯著提高,生活更加幸福的社會。
二、構建和諧社會戰略
1.關于和諧社會的理論
有關和諧社會的理論有許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1)“社會轉型論”
該理論認為和諧社會是針對社會轉型時期通常伴隨的不穩定這一特定現狀而言的。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但同時由此帶來犯罪案件、經濟糾紛、民事糾紛、信訪數量的增長速度也很快。這一時期是社會問題多發期、社會結構最不穩定期,使社會運行不順暢。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提出了和諧社會的問題。
(2)“內外依據論”
該理論認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要是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就國內而言,我國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與此同時,我國社會出現了“五個多樣化”。這些都對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能力提出了挑戰。就國際而言,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壓力愈來愈大。來自國內國際這兩方面的原因,是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
2.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的涵義有廣義和諧社會與狹義和諧社會之分。廣義的和諧社會涵蓋整個社會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是這些方面的有機統一;狹義的和諧社會涵蓋的范圍是相對于經濟、政治、文化而言的社會生活領域,主要是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包括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等。
就和諧社會的特征來說,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的根本特點。和諧社會就是一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的社會。這些特征包括:社會各項事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改善;社會各階層人們互相尊重,平等友愛,融洽和諧;改革擇時有序,體制機制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把公平和正義作為核心價值取向的社會;實行和諧的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協調各方利益;法制逐步健全,社會管理規范有序;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的社會。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
一是整合社會關系,重點是整合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關系,竭力避免個別的局部利益沖突轉化為整體的社會沖突;二是解決社會矛盾,重點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三是繼續深化改革,創新和制定恰當的經濟社會政策,推進戶籍、人事、社會保障等方面體制的改革;四是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切實保障所有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五是調整城鄉、區域和就業結構,使該縮小的農業勞動者階層逐漸縮小,使該擴大的社會中間階層的規模逐漸擴大;六是推進社會公平,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既是前提與保證的關系,也是途徑與目標的關系。和諧社會是人與人之間、黨群之間、干群之間、鄰里之間都要和諧。科學發展觀所追求的,就是文明發展、發展文明,包括發展的目的、發展的道路、發展的手段都要文明,這正是一種和諧的境界。要用和諧促發展,用發展促和諧。因為只有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只有不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才能保證科學發展觀的真正落實和目標的真正實現。所以二者是統一的,它們都統一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中,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之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有機統一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條件。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比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要求更高、時間更長、任務更重,我們在完成了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達到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之后,還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長期奮斗。“構建和諧社會”與“提高生活品質”兩者的現實起點一致,目標一致,實踐過程一致。
三、改革和政府轉型
改革是為了調整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使多數人在改革中不斷獲益。目前中國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大多同改革不到位直接相關,因此,協調利益關系,建設和諧社會,需要以改革為主線,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將為保持社會良性發展和長遠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需要加快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改革力度;從最低的救濟制度出發,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條件的發達地區要率先為農民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政府轉型要從以下五方面入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型;由統治型向治理型的轉變;從以GDP為中心向以制度創新為中心的轉變;政府要盡快實現由單純注重經濟增長到同時關注社會和諧發展的轉變。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通過提供公共服務和基本的公共產品,用以解決市場主體所不能解決的許多公共問題,保護和維持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政府不再是統治階級的政府,而是為全體公民服務的政府。為此,傳統的統治型的管理要改變,建設新的治理型政府,需要進行政治、社會多方面的改革。提供制度性公共產品,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長遠預期,為經濟發展提供最重要的制度性公共產品,鼓勵制度創新,調動民間和政府兩個積極性。要高度關注由于社會矛盾而導致的不可持續發展問題,讓多數人分享改革成果,確立“效率與公平并重”的經濟工作方針,著眼于最突出的社會矛盾,提供最緊迫的社會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改革更具現實性和操作性的應是以政府轉型為重點。可以說,經濟社會全面轉型時期的戰略目標,與政府轉型有著相當大的關聯性。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各項任務大都與政府轉型密切相關。金融體制改革和大型國有企業改革的滯后,與政府改革不到位有關。如果政府主導的投融資體制不改變,政府的職能沒有根本改變,這些改革就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政治、社會、環境、文化等等一系列問題都解決不好。因此,應當把政府轉型作為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點。
通過改革和政府轉型,對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產生促進作用,影響人民的收入與消費水平,建立完善的社會各種制度,形成先進的文化氛圍,建立和完善從中央到地方的就業工作體系,把擴大就業作為各級政府主要的工作職責之一;制定公共服務的最低標準,保證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廣大農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逐步創造條件,使社會保障向小城鎮滲透,最終影響人民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周建明胡鞍鋼王紹光:和諧社會構建[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32~48
[2]李周國魯來:發展的含義及評價體系的演進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J].中國農村觀察,2006(2):2~7
[3]HouseRJ,DeLbecq.A.TarsiTW.ValueBasedLeaderships:AnIntegratedtheoryandaEmpiricalYest[R].WhartonSchoolofPennsylvania,1998:1~40
[4]馬穎:發展經濟學60年的演進[J].國外社會科學,2001(4):16~19
[5]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4~48
[6]戴小江:民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精神價值[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7):5~8
[7]陳湘舸盛躍明:杭州模式: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模式[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3):33~38
-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與會計發展研究論文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人權理論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