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

時間:2022-10-12 16:24:12

導語: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

[摘要]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我國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在新時期我國已步入“互聯網+”時代,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極大影響,對高校教育同樣如此。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須重視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轉變,迎合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探索與學生學習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以此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從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特征入手,分析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意義,探究“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創新路徑,以期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多種設備接收海量網絡信息,其中不僅包括正面、積極的信息,還包括負面、消極的信息。尚未形成成熟價值觀的大學生由于無法準確分辨良莠不齊的數據信息而不利于其正確思想品德的培養,也不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更無法以專業素養應對學習、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高校必須重視“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制訂完善的思政教育方案,以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促使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新特征

(一)思政教學對象主動性增強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課堂單向傳輸知識為主,屬于典型的輸入型教學,在此模式中師生關系固定,學生被動接受新知,難以將所學知識充分運用于實際生活中。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思政教育形式得到極大更新,教育氛圍更加活躍,教與學實現了雙向甚至多向互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1]。不僅如此,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海量學習資源,極大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學生不再囿于課堂被動學習,而是可以通過信息平臺主動搜索和學習新知,同時在信息平臺擔任發布者、傳播者角色,話語權明顯增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自然提高,這對平衡和改善師生關系、提升思政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

(二)思政教學方式多樣化發展

在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均發生極大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高校教學的需求。在“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擺脫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課下學習、線上教學等有效豐富了教學方法和途徑,師生的可選擇性更高,思政教育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在教育平臺、電子設備以及互聯網的支撐下,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傳輸教學材料、回答學生疑問、加強思想引導,對提升教學有效性有重要作用,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學習平臺。

(三)思政教學素材愈發豐富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政策和教學理論是思政教學的重要資源,書本是教學的主要工具,知識信息更新緩慢、消息滯后、時空限制大、實踐性不強,因此局限性明顯,這就造成高校思政教學無法對學生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2]。在“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下,傳統思政教學的短板得到了有效填充和彌補,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實時獲取海量的最新學習資源,知曉國內外最新消息,全面了解世界各國政治文化體系,教師也能夠通過線上平臺和多媒體創新教學形式,通過視頻、圖片以及音頻等將多樣教學素材充分呈現,幫助學生更加容易且直觀地學習思政知識,拓寬了學生知識面,提高了教學成效。

(四)師生雙方教學相長

互聯網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雙向溝通平臺,網絡交互性特征更使得師生雙方都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獲取最新的知識和訊息,實現自我提升。思政課程與其他學科有較大差異,不僅需要學生有更強的學習意識和探究精神,還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思考能力提出了要求,必須尊重學科嚴謹性和規范性的特征,同時實現課程的靈活教學、趣味教學[3]。“互聯網+”背景使高校思政課程實現線上、線下兩種途徑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堂外實現與學生的實時交流溝通,有利于教師實施針對性教學、創新性教學,教學能力及教學思維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和創新。這一模式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升,學生可以將所學思政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中,融會貫通,實現自我綜合能力的提高,師生教學相長,實現良性互動。

二、創新“互聯網+”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互聯網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大量出現,對提升人民生活質量、豐富人民娛樂生活、提升生活便捷程度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更是對互聯網表現出強依賴性。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起步較晚且發展尚不成熟,未形成健全的監督機制,因此會造成部分不良言論及錯誤觀念在網絡環境下肆意傳播,尚未形成成熟世界觀的大學生會因為無法辨識信息而影響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極大挑戰。而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能夠通過創新性教育幫助學生以正確觀念應對互聯網環境,在提升思政教育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這對幫助學生判斷不良信息、避免其對學生的不良影響有關鍵作用,可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促使思政教育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高校思政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個人健康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夠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4]。當前社會及高校對大學生思政教育越來越重視,創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有效性成為重點工作內容,而“互聯網+教育”作為新時代背景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及互聯網平臺優化教育模式對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學生可以打破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創新教學途徑,師生攜手共同推動思政教育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三、“互聯網+”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思政教育權威性下降

“互聯網+”時代,信息的交流和傳播速度被極大提升,信息交流愈發呈現出交互性、開放性的特點,學生通過互聯網能夠更便捷、更迅速且低成本地獲取最新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思政教學環境。互聯網背景下,學生每天會接收爆炸式信息,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會受到較為明顯的影響,所以改變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勢在必行[5]。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單向傳輸知識,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生對于教師講授的思政知識也較難理解。“互聯網+”的實現則能夠突破課堂限制,但是與此同時思政教育的權威性也受到挑戰。

(二)學生過度依賴互聯網

互聯網具有數字化、虛擬化的特點,極大地便捷了人們的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高校學生更是對互聯網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無論是搜索資料、線上學習、休閑娛樂還是生活交流,都離不開網絡。不可否認,通過移動互聯網,學生可以以更低成本獲取更加全面的資源,便捷性極高,但是長期沉迷互聯網也會使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生活的冷漠和校園活動的抗拒,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思政課教學模式待創新

傳統思政教學模式下,教材是實施教學的最主要工具,雖然教材內容匯集眾多名家學者的知識成果,質量得以保證,但是教材更新緩慢,案例新穎度不高[6]。另外,部分教師始終沿用傳統教學方法,照本宣科,對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率不高,“互聯網+”形式化嚴重,造成學生無法在課程教學中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思政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創新思政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成為思政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四)師資隊伍建設待加強

高校思政教學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有較高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優良的職業素養、高尚的情操、敏銳的社會熱點洞察力、強大的世界變遷感知力,還要有優秀的教學能力和社會責任感[7]。另外,熟練的信息技術使用能力也是“互聯網+”時代教師必備的技能之一,唯有如此,才能夠通過優質教學和榜樣作用為學生呈現高質量的思政教學課堂。但是,就目前而言,部分高校思政教師存在創新能力不足、信息技術水平不到位、責任意識不強、教學目標定位不清晰等問題,無法滿足教育改革要求,也不能有效提升思政教學質量。

四、“互聯網+”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探索

(一)更新思政教學觀念

高校需要認清時代發展趨勢,了解更新教學觀念對促進教學發展的關鍵意義,主動接受和更新教育理念,在此基礎上創新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高質量教學服務,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應對復雜的網絡信息,正確分辨不良信息,繼而展開優質的網絡思政教育[8]。在此基礎上,高校還要重視教學管理機制的改革和完善,以院校實際發展情況和學生學習特點為基礎,合理使用互聯網技術,實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和學習狀態,立體化統籌思政教育方案,優化教學模式,將互聯網運用于實際教學工作中,實現“互聯網+思政教育”常態化。

(二)構建針對性的思政教育網絡平臺

高校在認識到更新教學理念的重要性之后還需要加強對網絡平臺建設的重視程度,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與學生學習實際相適應的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綠色、優質的開放性學習空間。在此平臺中,高校可以實時更新思政教學相關資料和時事新聞,有效整合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讓學生學會利用所學的思政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還有利于學生社會意識的構建和學習眼界的拓寬,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教師需要重視在平臺中與學生的互動,真正讓思政教學突破時間及空間的桎梏,在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的同時獲取學生對思政教學的真實反饋,進而改進和優化教育方法,提升思政教學的有效性,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9]。思政教育網絡平臺的構建也對高校維護教育網絡平臺安全的能力提出了要求,高校必須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管控,在發揮互聯網優勢的同時將其對學生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構建健康網絡環境和優良網絡學習風氣,讓學生在優質網絡平臺中提高政治素養。

(三)創新教學模式

高校思政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先了解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將多種教學方法運用于思政課程教學中,綜合多種教學模式的優勢,提高思政教學質量[10]。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需要通過優化教學模式實現線上教學、線下教學相結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高質量完成教學目標。具體可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課前根據教學內容制作針對性教學視頻,通過互聯網教學平臺突出教學重難點[11];課中又分為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兩部分,綜合兩種途徑引導學生主動查找資料,自主思考,然后通過小組匯報成果,教師予以及時反饋,以鼓勵為主,同時指出其中的問題;課下在教學平臺組織互聯網實踐活動,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予以針對性指導,不斷改良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高校思政教學的直接參與者,教師的能力與教學質量息息相關。對此,高校必須重視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幫助教師樹立互聯網思維,真正落實“互聯網+思政教學”,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入手:其一,定期展開教師培訓,培訓內容不僅包括思政理論知識、教育教學方法,還包括責任意識、互聯網技術使用等,幫助教師完善知識體系[12];其二,提高思政教師準入門檻,鼓勵教師多參加院校間的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全面提升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政教學能力和水平;其三,重視教學考核,通過考核激勵教師主動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識體系,為思政教學的高質量展開提供動力。

五、結語

我國已步入經濟發展新時期,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且在各行各業發揮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已成為行業發展不可替代的內在動力。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迎來了極大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高校必須認清時代發展的趨勢,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創新教育模式,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作者:張萌萌 單位:德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