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交融及小學音樂教育模式

時間:2022-09-30 15:24:16

導語:多元文化交融及小學音樂教育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元文化交融及小學音樂教育模式

【摘要】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不同民族、地區和國家的文化相互交融,我們只有增強文明互鑒,才能從多元文化中獲得有益啟示,并將這些啟示轉化為行為、思想、心理、技能等方面良性發展的動能。音樂是藝術文化交融的載體,小學音樂教師肩負著指引學生了解多元文化的責任。如何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提升音樂教育水平,是音樂教師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研究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小學音樂教育模式,為提高小學音樂教育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多元文化;小學音樂;客觀性原則;文明互鑒

多元文化交融主要是指因歷史背景、人文傳統、自然環境、政治等因素形成的不同文化交流、互動、碰撞、融合的現象,多元文化交融具有持續性特點,它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聞,還可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使學生積極傳承本國優秀文化。對于教師來說,多元文化交融可以使教師統籌利用更多人文資源,優化教學活動設計。目前,有些小學音樂教師存在教育思想陳舊、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并未充分運用多元文化資源。基于此,為了使小學音樂教育效果更好,探析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小學音樂教育策略尤為重要。

一、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小學音樂教育要點

(一)根據教材選用多元文化資源

多元文化交融為小學音樂教師提供了更多教學素材,教師可以從人文歷史、自然風情、經濟、政治等角度切入,根據教材需要合理選用多元文化資源,將多元文化交融視為導出音樂知識的一大渠道,使音樂教育更具邏輯性與拓展性,為高效育人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在進行《老師最理解我》的教學時,可將“了解不同國家與民族的老師”視為多元文化交融的著力點,篩選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老師上課的圖片,指引學生猜一猜這些老師來自哪些國家或民族,并說一說自己的理由,學生會從老師的服裝、膚色、教室環境等方面入手進行大膽猜想,在這一基礎上,教師播放本曲,引領學生在樂曲聲中想象圖片中的教師教書育人的場景,使樂曲更具感染力,使學生產生對老師的敬愛之情。教師也可鼓勵學生給不同國家及民族的老師送上祝福,而后將這些祝福編進歌曲唱出來,基于多元文化交融啟發學生創新實踐,有效培育學生的音樂賞析能力及創作能力。

(二)將學生視為基于多元文化的教學主體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小學音樂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主,因為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盡相同,所以,教師需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基于多元文化交融搭建音樂教育平臺,確保學生在多元文化的助力下得到全方位、個性化的發展。例如,教師在進行《折紙船》的教學時,可將“與臺灣小朋友建立深厚友誼”視為教學目標,并以該目標為導向搜集整理與臺灣本土文化有關的資料,需要注意的是,建筑、方言、美食等均為文化傳導載體,教師需從這些載體中選出能夠被學生接受的內容,確保學生能將文化傳導載體轉化為走進臺灣的一扇門,在此基礎上認識到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現美育、德育交融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可將臺灣當地的童謠、傳統民間游戲、兒童玩具視為傳導臺灣本土文化的載體,引領學生對童謠、游戲、玩具進行對比分析,在讓學生發現異同點的同時加大多元文化交融力度,使學生對臺灣及臺灣同胞產生親切感,這有利于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折紙船》這首歌,并有效強化學生的表現力及感染力,提高小學音樂教育質量[1]。

二、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小學音樂教育原則

(一)客觀性原則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小學音樂教育需要有客觀性,教師要用客觀的眼光看待多元文化,并把對學生心理、思想等方面發展有益的文化資源引入音樂課堂,確保學生可以從這些文化中獲取養分。例如,教師在進行《茉莉花》的教學時,可將江南文化引入課堂,將江南人文、江南園林、自然環境視為江南文化融入音樂教育活動的著力點,助力學生感受江南文化的特點,同時,教師還可以將東北文化引入課堂,在不同地區文化的鮮明對比下凸顯江南文化的特點,同時,指引學生建立包容心態,發現不同文化的魅力,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基于江南文化特點演唱本曲,凸顯《茉莉花》的柔美、婉轉、清麗,還利于學生開闊眼界,增強人文素養,充分認識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對音樂風格的影響,提升學生的音樂文化理解能力,繼而有效落實小學音樂素質教育目標。

(二)趣味性原則

為了使學生在多元文化交融的音樂課堂上主動演唱、積極思考、大膽創新、樂于表現,教師要增強多元文化的趣味性,同時,調動學生自主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為學生創造力、審美力等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例如,教師在進行《楊柳青》的教學時,可組織學生玩“聽方言、猜意思”的小游戲,教師準備一些江蘇當地方言,如哪塊、你啊茲道啊等,而后引導學生積極聯想、開動腦筋猜一猜這些方言對應的普通話是什么,在有趣的游戲活動中調動學生了解江南語言文化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教師簡要介紹江淮官話、吳語、中原官話等江蘇方言的特點,同時,組織學生玩趣味問答游戲,鼓勵學生用方言知識創設問答對話情境,使之進一步體悟江蘇方言,而后,教師播放《楊柳青》,助力學生感受樂曲的速度和情感,在此前提下,教師組織學生玩“找襯詞”小游戲,使學生主動朗讀與解析歌詞,調動學生學唱音樂的積極性,達到培育學生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素養的目的[2]。

三、多元文化交融下小學音樂教育的阻力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小學音樂教育的阻力主要有以下幾個:第一,教師的教育思想較為陳舊。部分小學音樂教師以高效導出音樂知識為出發點利用多元文化資源,存在育人眼界較窄的問題,學生并不能基于多元文化交融增強核心素養;第二,教育方式需要創新。有些音樂教師習慣通過“我唱你聽”、齊聲合唱等方式開展育人活動,這雖利于強化學生的歌曲演唱能力,但存在多元文化與音樂教育活動融合度較低的問題,多元文化在音樂課上失去了啟發學生思考及引領學生實踐的作用,很難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第三,課程體系有待開發,雖然小學音樂教材將許多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引入課堂,并構建了多元文化交融平臺,但國外文化引用力度仍然較弱,國外文化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交融不夠緊密,繼而影響基于多元文化交融的音樂教育成效;第四,課后服務質量較低。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后服務環節不注重拓展性教學,課后服務活動中的教學內容與音樂課堂上的教學內容相差無幾,這會降低學生參與課后服務活動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體悟多元文化,也降低了基于多元文化交融的音樂教育的質量[3]。

四、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小學音樂教育策略

(一)文明互鑒,改進教育思想

文明互鑒指的是不同文明之間通過平等交流的方式互相借鑒,文明互鑒是各國人民增進友誼的橋梁,是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的動能,亦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良性發展的基石。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要樹立文明互鑒意識,用包容、開放、尊重、平等的態度接納多元文化,將音樂教育視為多元文明交流的過程,指引學生了解、關注、接受先進的文明。只有教師的文化理念是開放的、先進的,學生才能以教師為榜樣主動敞開心扉接納多元文化,進而為多元文化交融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在進行《黃河船夫曲》欣賞教學時,可組織學生一同賞析《威尼斯船夫曲》這首歌,引領學生在對比分析兩首歌曲時談一談感受,而后想一想、說一說為何兩首歌都寫船夫卻風格迥異,有些學生會想到,這可能與不同國家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有關,教師在肯定學生的想法的同時,進一步講述黃河文化及威尼斯文化,指引學生進行文明互鑒,感受不同國家的人民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之情,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增強,使學生對樂曲的賞析更有深度。需要注意的是,在文明互鑒的過程中,教師需始終堅持德育為先原則,指引學生熱愛本國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基因,使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二)教法創新,充分發揮“互聯網+”模式的優勢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小學音樂教育需要用到與文化相關的各類資料,這就需要教師使用“互聯網+”模式高效育人,利用數據庫技術構建利于多元文化交融的資料庫,存儲不同國家、民族、地區的與建筑、美食、藝術、方言、傳統風俗、歷史、地理等方面有關的資料,包括紀錄片、旅行筆記、圖片、音頻、新聞等,教師根據音樂教育需求靈活選用上述資料可以打造多模態課堂,增強音樂教育的感染力。除了在課前導入、情景渲染等環節使用數字化教育資料外,教師還可將互聯網與傳統的教育手段融合在一起,賦予傳統教學法以發展性及實效性。例如,教師在進行《洗衣歌》的教學時,可采用“互聯網+小組合作表演”的教學模式,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展示一組漫畫,引導各組成員聽音樂、看漫畫并給漫畫排序,助力學生理順樂曲發展主線并解析樂曲中心思想,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引各組成員圍繞“為何藏族姑娘要給解放軍洗衣裳”這一問題進行積極討論,使學生感受到少數民族同胞對黨的敬愛之情,這有利于學生強化敬黨愛國情感。教師可利用微課播放藏區的歌舞視頻,指引各組成員了解并學習簡單的藏族舞步,以歌舞為紐帶加大多元文化交融力度。教師也可基于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引導各組學生運用《洗衣歌》創編舞蹈情景劇,使學生懷揣對黨的敬愛之情和對藏族文化的喜愛之情完成創編與表演任務,有效強化學生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和合作能力。

(三)課程開發,統籌多元文化資源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小學音樂教育需要有規范性及高效性。教師肩負著把優秀文化呈現在學生面前的責任,只有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資源,才能提高基于多元文化交融的小學音樂教育質量。基于此,教師需積極開發課程,為多元文化資源引入音樂課堂提供著力點。例如,教師在進行《祖國在我心中》的教學時,可以“不同國家國歌大賞”“聽到各族人民的愛國心聲”“愛國之花在音樂藝術中綻放”等主題為支點開發課程,確保多元文化資源被有導向性地引入課程并發揮教育作用,同時,教師需將利于學生增強人文素養、提升音樂素養視為篩選課程資源的主要標準,確保引入課程的多元文化既利于音樂教學實踐,又利于學生學習成長[4]。

(四)課后服務,在擴展性主題活動中提高音樂教育質量

課后服務是音樂教師基于多元文化交融開展育人活動的關鍵環節,為了使課后服務環節的音樂教育質量得到有效提高,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課上的多元文化與課下的多元文化應具有差異性,要拓寬學生的眼界并吸引學生了解更多文化;二是加強知行合一,將音樂實踐活動視為多元文化交融的載體;三是不斷創新爭優,提升課后服務擴展性主題活動的豐富性。例如,教師在課后服務環節可組織學生動手制作“鼓”這種樂器,教師將不同地區、民族、國家的鼓的圖片展示在電子白板上,指引學生利用教師事先準備好的材料開展實踐活動,指引學生在了解鼓、制作鼓、演奏鼓、學跳鼓舞的過程中接納、喜愛多元文化,繼而將樂器視為多元文化交融的著力點,強化學生的表現力、創造力、審美力等素養,通過擴展性主題式課后服務提高音樂教育質量。教師在課后服務環節還可有效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擴展性主題活動,例如,音樂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在博物館中助力學生發現傳統音樂文化的身影,并在館員的幫助下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學生還可參與博物館組織的體驗類趣味活動,繼而強化學生的多元文化認知感受[5]。

五、結語

綜上所述,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小學音樂教育有利于學生全方位、個性化的成長,基于此,教師要將教材視為多元文化資源引入音樂課堂的要點,把學生看作多元文化交融下的音樂教育主體,按照客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開展教學,使學生了解、喜愛、接納多元文化,并助力學生把多元文化轉化成個人價值觀和技能發展的動力,同時,教師需注重文明互鑒,使用“互聯網+”模式育人,統籌多元文化資源開發音樂課程,在課后服務環節展開擴展性主題活動,基于多元文化交融提高小學音樂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渝蓉.多元文化視角下的小學音樂教育——以中、英兩國小學低年級音樂教材之比較為例[J].藝術教育,2022,(04):60-65.

[2]吳艷.中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現實與反思[J].音樂研究,2020,(05):111-117.

[3]朱紅梅.多元文化下的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研究[J].北方音樂,2020,(17):189-190.

[4]周凈瑄.多元化背景下民族器樂教育對當下小學音樂教育的作用——以宿遷實驗小學為例[J].戲劇之家,2020,(16):117-118+121.

[5]陳寧.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多元文化的應用分析[J].北方音樂,2020,(09):195-196.

作者:張亞云 單位:靜寧路教育集團創成分校